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李嘉誠的創業小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9W

李嘉誠的創業小故事(精品多篇)

李嘉誠的創業小故事 篇一

1928年7月29日,李嘉誠先生誕生於廣東省潮州潮安縣。1940年,隨父母到香港定居。1943年冬其父辭世,至此少年李嘉誠開始了學徒、工人、塑膠廠推銷員的生活。

1948年,20歲的他就開始在新蒲崗擔任了一家塑膠廠的業務經理、總經理。1950年,在筲箕灣創立了長江塑膠廠。1957年,在北角創立了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發展塑膠花、玩具生產等。1958年,1960年先後在北角、柴灣建造了兩座工業大廈。

1972年9月31日,李嘉誠創建了長江實業有限公司,11月1日,“長實”股票在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並相繼在倫敦(1973年)、加拿大的温哥華(1974年6月)掛牌上市。1974年5月,與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聯組恰東財務有限公司。

1985年5月15日,李嘉誠出任匯豐銀行董事局非執行副董事長。1986年,長實集團名列香港十大財團首富,李嘉誠旗下四大公司上市值佔香港上市總值13.57%。1990年4月7日,李嘉誠旗下的“和黃”與“中信”、英國大東電報局合作投資的“亞洲衞星一號”,由中國“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地送入東南亞上空的同步軌道。到1991年間,“長實”系財團已發展成為有重要國際地位和重大影響的跨國多元化企業集團,擁有1200多億港元資產,比1986年增加兩倍半。

叱吒香江,縱橫海外,李嘉誠這個神奇的名字,今天已是成功與奇蹟的代名詞:他統領着長江實業、和黃集團、香港電燈、長江基建等四家上市公司,業務遍及各行各業,如地產、港口貨運、超級市場、基建、電訊、酒店、保險、水泥、電力、網絡等等,形成一個逾萬億資產的跨國企業帝國。而李嘉誠本人也榮列世界富豪榜第10位,成為有史以來華人最傑出的企業家之一。這一切,使他贏得了超人的美譽。

縱觀李嘉誠傳奇的商旅生涯,他最為成功之處是善於審時度勢、運籌帷幄。李嘉誠十四歲投身商界,22歲正式創業,半個世紀的奮鬥皆以超越為主題:從超越平凡起跑;為超越對手努力;達到巔峯,超越巔峯;實現自我,超越自我,於是人們稱之為“超人”。而其企業發展壯大與其兼併和收購其它公司有關。

1974年4月,成功收購美資永高公司,接手經營香港希爾頓大酒店和印尼巴厘島的凱悦酒店,並相繼購入虎豹別墅及其他多項地皮、物業。

1978年9月5日,李嘉誠從匯豐銀行承接了“黃埔”公司9000萬股股票,同年,還收購了英資青洲英坭有限公司,出任該公司董事局主席,1979年7月,“長實”與中資僑光公司聯組宜賓地產有限公司,取得沙田鐵路維修站上蓋發展權,併成立中國(香港)水泥廠(1982年投產)。是年9月25日,“長實”贏得和記黃埔公司控股權,並於10月15日出任“和黃”執行董事。1981年1月1日,李嘉誠出任“和黃”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7年與“首鋼”聯手收購香港東榮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收購北京長城飯店等七家大酒店,擁有51%的股權。1985年,購入加拿大温哥華世界博覽會商業中心,斥資百億港元,興建規模龐大的商住住宅羣。

經過不斷髮展壯大,李嘉誠旗下的“長實”集團及其附屬公司,現已發展成為在香港以至世界具有領導地位的地產、國際集裝箱貨櫃碼頭業和投資發展的舉足輕重的集團公司。市值已超過2700億港元。業務經營範圍包括地產發展、金融、貿易、貨櫃碼頭、運輸業、能源、電力、通訊、衞星廣播、酒店業、零售業等。李嘉誠及其“長實”財團的事業走向世界,在亞洲、非洲、澳洲、歐洲和美洲,均有可觀的事業發展。

在1997年7月17日的美國《福布斯》雜誌上,李嘉誠則排名第15位,並被列為“全球十大最具創意和成功商人”之一。

據近期的美國《福布斯》雜誌公佈(1999年6月23),“全球富豪榜”前100位中,李嘉誠位居第13位。

目前,李嘉誠雖然已經讓其長子李澤鉅掌管“長實”、“和黃”集團的事務,宣稱自己不再問津商界之事,但是其在商界的影響猶存。2000年,旗下網站展開收購,一併收購羊城晚報、163電子郵局,以及在沃達豐收購曼內斯曼中賣掉Orange公司淨賺近100億美元,徒顯老當益壯。

李嘉誠的創業小故事 篇二

香港首富李嘉誠擁有一個巨大的工商業王國。有位記者曾問李嘉誠:“今天你擁有如此巨大的商業王國,靠的是什麼?”李嘉誠回答説:“ 依靠知識。”有位外商也曾經問過李嘉誠:“李先生,您成功靠什麼?”李嘉誠毫不猶豫地回答:“靠學習,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學習知識,是李嘉誠成功的奧祕!

李嘉誠勤於自學,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忘記讀書。青年時打工期間,他堅持“搶學”,創業期間堅持“搶學”,經營自己的“商業王國”期間,仍孜孜不倦地學習。李嘉誠每天晚上睡前是他鐵定的看書時間,他喜歡看人物傳記,無論在醫療、政治、教育、福利哪一方面,對全人類有所幫助的人他都很佩服,都心存景仰。李嘉誠一天工作十多個小時,仍然堅持學英語。

早年專門聘請一位私人教師每天早晨7點30分上課,上完課,再去上班,天天如此。早在辦塑料廠時就訂閲了英文塑料雜誌,既學英文,又瞭解世界最新的塑料行業動態。苦讀英文使李嘉誠與其他早期從內地來香港發展的企業家有所區別。當年,懂英文的華人在香港社會是“稀有動物”。

懂得英文,使李嘉誠可以直接飛往英美,參加各種展銷會,談生意可直接與外籍投資顧問、銀行的高層打交道。如今,李嘉誠已年逾古稀,仍愛書如命,堅持不斷地讀書學習。

李嘉誠説:“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裏,如果你有資金,但缺乏知識,沒有最新的信息,無論何種行業,你越拼搏,失敗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識,沒有資金的話,小小的付出就能夠有回報,並且很有可能達到成功。現在跟數十年前相比,知識和資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

李嘉誠的創業小故事 篇三

1957年的春天,李嘉誠揣着強烈的希意和求知慾登上飛往意大利的班機去考察,他在一間小旅社安下身就急不可耐的去尋訪那家在世界上開風氣之先的塑膠公司的地址。經過兩天的奔波,李嘉誠風塵僕僕的來到這家公司的門口卻站在那不動了,他知道廠家對新產品技術的保守與戒備,也許應該名正言順的購買技術專利。然而一來長江廠小本經營,絕對付不起昂貴的專利費,二來廠家絕對不會輕易的出賣專利,他往往要在充分的佔領市場賺的盆滿缽滿直到準備淘汰這項技術的時候才肯出手。情急之中,李嘉誠想到一個絕妙的方法,這家公司的塑膠廠招聘工人,他去報了名,被派往車間做打雜的工人。

李嘉誠只有旅遊簽證,按照規定,持有這種簽證的人是不能夠打工的,老闆給李嘉誠的工薪不及同類工人的一半,他知道這位亞裔勞工非法打工不敢控告他。李嘉誠負責清除廢品廢料,他能夠推着小車在廠區各個工段來回走段,雙眼卻恨不得把生產流程吞下去。李嘉誠手工之後急忙趕回旅店把觀察到的一切都記錄在筆記本上。整個生產流程都熟悉了,可是屬於保密的技術環節還是不得而知。假日,李嘉誠邀請數位新結識的朋友到城裏的中國餐館吃飯,這些朋友都是某一供需的技術工人,李嘉誠用英語向他們請教相關的技術,稱打算到其他的廠應聘技術工人。李嘉誠通過眼觀耳聽大致悟出了塑][膠花製作配色的技術要領。李嘉誠滿載而歸。

隨即到達的還有幾大箱塑膠花樣品和資料,臨行前塑膠花已經推向市場,李嘉誠跑了好多家花店瞭解銷售的情況他發現繡球花最為暢銷,立即買下好些繡球花作為樣品。李嘉誠回到長江塑膠廠不動聲色的把幾個部門負責任和技術骨幹召集到辦公室。他宣佈,長江廠將以塑膠花為主攻方向一定要使其成為本廠的拳頭產品,使長江廠更上一層樓。李嘉誠在香港快人一步研製出塑膠花填補了香港市場的空白。按理説物以稀為貴賣高價在情理之中,但是李嘉誠明察秋毫,他認為塑膠花工藝並不複雜,因此長江廠的塑膠花一面市,其他塑膠長勢必會在極短的時間之內跟着模仿上市,倒不如在人無我有獨家推出的極短的第一時間以適中的價位迅速強佔香港的所有塑膠華市場,一舉打出長江長的旗號,掀起新的消費熱潮,賣得快必產的多,以銷促產比居其為貴更加符合商界的遊戲規則。這樣即使效顰者蜂擁長江廠也早已站穩了腳跟,長江廠的塑膠花也深深的植入了消費者的心中。

李嘉誠掀起了香港消費新潮流,長江塑膠廠由默默無聞的小廠一下子蜚聲香港塑膠業界。不出所料,很快香港冒出了數家塑膠花專業廠,長江廠只是現行一步,等待他的將是與同業的公平而無情的競爭。大家都在強佔市場,而長江長的規模無法保證長江號在同業的龍頭地位。李嘉誠在親友當中集資招股,籌集的資金用於阻力廠房添置設備,他赴意大利考察塑膠花同時對歐洲的企業結構和管理方式抱有濃厚的興趣。他深知,私營企業財力淡薄,發展緩慢,他看好股份制企業,他決定分兩步走:第一步組建合夥性的有限公司,第二步發展到相當規模的時候就申請上市成為公眾性的有限公司。

1957年的歲尾,長江塑膠廠改名為長江工藝有限公司,總部由新浦港搬到北角,李嘉誠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廠房分為兩處,一處仍然生產塑膠玩具、另外一處生產塑膠花,李嘉誠把塑膠花作為了重點產品。塑膠花為李嘉誠帶來數千萬港元的盈利,長江廠成為世界最大的塑膠花生產廠家,李嘉誠塑膠花大王的美名不僅蜚聲香港還為世界的塑膠同行所側目。

李嘉誠的創業小故事 篇四

1945年,年僅17歲的李嘉誠開始在一家五金製造廠和塑膠帶製造公司當推銷員。這份工作看起來容易,但實際上並不好做,因為這要求人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獲得別人的信任和認可,實在是很難的一件事。李嘉誠最初做推銷工作的時候,很容易緊張,就把自己應該説的話在心裏背上很多遍。漸漸地,他開始熟悉了這一工作。早年間當學徒時練就的觀察能力也讓他意識到自己在這方面有不小的潛力。李嘉誠認為,在做推銷工作的時候,首先自己要信心滿滿,然後再最大程度地熟悉自己推銷的商品,接着要在最短時間內讓顧客覺得你的產品物美價廉。就這樣,李嘉誠憑藉若自己的能力,開始揣摩客户的心理和想法,而且隨着約見的客户越來越多,他越來越能輕鬆通曉對方的意圖,從而把貨物很好地推銷出去。就這樣,李嘉誠通過自己的努力,很快在公司中脱穎而出。但他並不驕傲,別人付出一倍的努力,他就付出兩倍甚至更多,而且他也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很快,才18歲的他便成了公司的部門經理。

走南闖北的推銷生涯,不僅初步形成了李嘉誠的商業頭腦,私富了他的商業知識,而且也使李嘉誠結識了很多好朋友,還教會了他各種各樣的社會知識。他明d只有學會r寬厚待人、誠實處世的做人哲學,才能為口後的事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經過幾年的生活磨礪之後,李嘉誠逐漸成熟r起來。他知逬盡轉推銷工作在這段時間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他畢竟只是一名高級“打工仔”,十分渴望向社會證叨自身價值的李嘉誠下定決心要自立門户。因此,無論老闆怎樣再三挽留,他都決意要離開,決定從零開始,自己創業。

1950年冬天,李嘉誠用自己多年的積蓄和向親友籌借的五萬港元創辦了“長江塑膠廠”,專門生產塑膠玩具和簡單日用品。在創業最初的一段時期,李嘉誠憑着自己的商業頭腦和經驗,發了幾筆小財。幾次小小的成功,使得年輕且經驗不足的李嘉誠過於自信了。他急切地去擴大他那資金不足、設備簡陋的塑膠企業,於是資金開始週轉不靈,工廠虧損愈來愈大。過快的擴張使得承接的訂單越來越多,再加上設備簡陋和人手不足,極大地影響了塑膠產品的質fi,而迫在眉睫的交貨期也使重視質量的李嘉誠再也無暇顧及愈來愈嚴重的質量下降現象。終於,倉庫裏開始堆滿了因質fi問題和交貨延誤而退回來的產品,塑膠原料商開始上門催繳原料費,客户也紛紛上門以各種藉口要求索賠……這一切幾乎將李嘉誠置於瀕臨破產的境地。

然而,這些都沒有將李嘉誠擊倒,他一邊應付不斷上門催還貸款的銀行職員,一邊協調不斷上門要求索賠的客户,此外他還要保證為工人及時發放工資。前景堪憂的情況下,沉着冷靜使得李嘉誠漸漸地渡過了這道難關。經過這樣的磨難後,他開始冷靜地分析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和市場的走向。李嘉誠覺得塑膠玩具在國際市場上似乎已經沒有足夠的生存能力了,於是,通過仔細的思索,他想到和平時期過着幸福生活的人們,物質生活有了一定保障之後,必定要在精神生活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養花草便是精神消費品的重要項目之一。可真花草不但要每天澆水、除草,而且花期還很短,人們會覺得太麻煩而不願去養。所以,如果能夠生產大量的塑料花,則既可以達到價廉物美的目的,又能很好地滿足人們的需要。想到這些,李嘉誠興奮地預測着:一個塑料花的黃金時代即將來臨。

1957年,將要陷入絕境的李嘉誠開始了他別具新意的“轉軌”行動——生產既便宜又逼真的塑料花,這在香港甚至全國都是一個“冷門”。經過李嘉誠的不懈努力以及各方面的促銷和廣告活動,人們開始關注並接受了塑料花,而“長江塑膠廠”這個名字也開始為人們所熟知。

經過了這些風雨之後,李嘉誠常告誡身邊的人:“我們長江要生存,就得要競爭;要競爭,就必須有好的質量;只有保證好質量,才能保證好信譽;只有保證好的信譽,才能保證長江的發展壯大。”李嘉誠極其看重自己產品的質量,這也是他成為亞洲首富的原因之一。

雖然李嘉誠率領企業初步走出了深淵,但也並非就此脱離了困境。他的資金仍然十分不足,生產設備仍舊很簡陋,可他並沒有足夠的資金去更新設備、增加廠房、招聘技工,生產規模也無法擴大。正當李嘉誠感到資金問題會給他的企業帶來新的危機的時候,有一位急需大量塑料花的訂貨商來到了他的公司。儘管此時李嘉誠的企業面臨着種種困難,但他還是妥善地處理了這個情況——他先拿出八種按照訂貨商的要求設計出來的新穎別緻的塑料花,然後,誠懇地告訴外商:“先生,這八款塑料花是我和公司設計人員昨晚一夜沒睡按您的願望設計出來的。”

李嘉誠的創業小故事 篇五

1928年出生於廣東潮州,父親是國小校長。1940年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壓迫,全家逃難到香港。兩年後,父親病逝。為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妹,李嘉誠被迫輟學走上社會謀生。

開始,李嘉誠為一間玩具製造公司當推銷員。工作雖然繁忙,失學的李嘉誠仍用工餘之暇到夜校進修,補習文化。由於勤奮好學,精明能幹,不到20歲,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廠的總經理。兩年後,李嘉誠把握時機,用平時省吃儉用積蓄的7000美元創辦了自己的塑膠廠,他將它命名為“長江塑膠廠”。

1958年,李嘉誠開始投資地產市場。他獨到的眼光和精明的開發策略使“長江”很快成為香港的一大地產發展和投資實業公司。當“長江實業”於1972年上市時,其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輩大亨中已排眾而出。

1979年,“長江”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李嘉誠因而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1984年,“長江”又購入“香港電燈公司”的控制性股權。李嘉誠先生現任“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及“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所管理的企業,於1994年除税後贏利達28億美元。1995年12月,長江實業集團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共已超過420億美元。

李嘉誠的創業小故事 篇六

李澤楷真正為世人廣泛矚目,是從1999年開始。當年5月中旬,李澤楷購入“得信佳”集團,改名盈動上市。當天股票狂升23倍,李澤楷的個人財富也由15億港元升至100億港元以上。之後一路攀升,短短几個月內,盈動的市值暴升至2200多億港元,成為香港市值第六大的企業,被稱為香港經濟界的一個奇蹟。

前不久,李澤楷完成了迄今為止亞洲最大的企業併購案,成功地收購了香港電訊,購併後的公司成為一家市值超過700億美元的寬帶互聯網集團,市值超過了長和系,成為僅次於中國電信及匯豐銀行的全港第三大市值公司。

然而,這僅僅是個開始,李澤楷在心中有着更高的追求,創建全球最大的寬帶國際互聯網業務,他要力爭走在科技時代的最前面,勇做時代的弄潮人。

創業追逐科技新潮流

李澤楷畢業於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因此特別關心科技的發展。回到香港後,他本着自己尊崇科技的信念,於1990年創辦了衞星電視,正式踏足科技界。到了1993年,也是本着這個信念,利用出售衞視所得的收益,創立了盈科拓展集團。關於香港經濟今後的發展,他還是本着這樣的信念,提議在香港建立“數碼港”,以使香港面對國際競爭,能夠站在電子時代的潮頭上。

創立衞星電視並將其出售,可以説是李澤楷在創業中做出的第一次非常漂亮的“亮相”,技驚四座。

1991年,香港政府發放衞星電視牌照,李澤楷向父親借了5億港幣,成功投得香港首個衞星電視。1991年5月,衞星電視開播,在兩年的時間裏,就覆蓋了將近5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5300萬家庭用户,廣告客户包括萬國寶通、大通、百富勤、國泰航空等著名商業夥伴,李澤楷靠自己的努力建起了一個衞視王國。

就在衞星電視初具規模,事業蒸蒸日上之際,人稱“小超人”的李澤楷又有超人之舉,將自己全力創建的衞視出售。

1993年5月,在加拿大的一艘遊艇上,李澤楷僅由一位私人顧問陪同,進行了一場出人意外的談判,他將衞視64%的股份售與有意開拓中國市場的傳媒大王、新聞集團主席默多克。這一轉手,李澤楷淨賺4億港元。

靠出售衞視股份獲得的收益,李澤楷做出新的決策,借殼在新加坡上市,創建盈科拓展,一直想走出父親光環的李澤楷,從此開始自立門户。

畢業於地處美國硅谷的斯坦福大學的李澤楷,對硅谷的發展歷程自然十分熟悉。香港如何應對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挑戰,“硅谷的概念”促使他醖釀出建設“香港硅谷”,即“數碼港”的設想。李澤楷認為,“數碼港”建成後,香港可望在軟件開發上取得長足的進展,形成今後經濟發展的優勢,用硅谷概念來包裝地產項目,在香港可以説是由李澤楷首次提出。出道以來一直以大手筆見長的小超人李澤楷,創建“數碼港”的創意,可以説是頗具遠見的大家之作。

1998年6月,李澤楷正式向香港政府提出“數碼港”計劃。1999年3月,李澤楷取得“數碼港”項目的發展權,這成了他事業騰飛的起點。

據瞭解,目前已有多家公司簽署租用“數碼港”的意向書,,其中包括和盈科互換股份的美國上市公司CMGI。該公司計劃讓旗下55家國際互聯網公司,向“數碼港”提供設施和技術,盈科還將與CMGI成立一家合營公司,發展亞洲的互聯網市場。

雖然李澤楷現在身置商界,但他還是策略及國際研究中心、世界經濟論壇、國際電信聯盟顧問團、哈佛大學國際發展中心國際顧問委員會的成員。憑藉以上的身份,加上其獨特的背景,李澤楷和科技界精英建立了溝通的渠道。這對他正確判斷經濟發展的趨勢,開拓自己的事業,其益處是不言自明的。

發展探求經營新理念

李澤楷的經營之道,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這樣一條主線:提出網絡概念——推動股價飈升——收購老牌公司——完成虛擬資產實體化。

具體説來,首先是通過提出高科技概念,公司轉型為高科技公司,股票隨即成為網絡概念股。在甚囂塵上的“新經濟”鼓吹、支撐下,網絡股價飈升,公司規模膨化,虛擬財富劇增。

相當多的網絡公司至此就止步不前了,這正是它們致命的失誤。李澤楷沒有到此止步,他繼續利用盈動的虛擬資產和財富效應,對具有實質資產和贏利能力的老牌公司成功實施了收購,從而完成了虛擬資產實體化最為關鍵的一步。

李澤楷在得到“數碼港”的資訊園區開發權後,採取借殼上市的辦法,創立盈科數碼動力,以及其後收購香港電訊,其中所採取的一系列經營戰略,就是他這一經營新理念的很好體現。

被李澤楷選中用來上演股市神話的道具“得信佳”是一家不甚出名的上市企業。在前聯交所行政總裁袁天凡的協助下,使得被借殼的“得信佳”公司,在消息沒有確定前,股價已由0.04-0.06港元反彈到0.6港元,這個升幅已經相當驚人,但是在正式公佈借殼恢復掛牌的當天,“得信佳”股價15分鐘之內從0.136港元猛升至3.22港元,升幅達到了驚人的23.6倍,立刻成為一家市值千億港幣的企業,相當於李嘉誠長江實業市值的三分之二。

李嘉誠的創業小故事 篇七

1928年7月29日,李嘉誠出生在廣東省潮州市的一個書香之家。李嘉誠的祖上本來是中原人,因災荒遷至福建,後又因躲避戰火而遷至潮州。李嘉誠的家學淵源深厚,家中人才輩出,儘管經過數次搬遷,但其家族知書識、治學嚴謹的濃厚風氣一直都沒有改變。李嘉誠的叔父、伯父及父親都是知識淵博、學問深厚的人,在鄉村之中頗有名望,並受到當地村民的尊重。李嘉誠的童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看書中度過的。每天一放學,他便在自己家裏的小閣樓上看那些祖上留下來的古籍藏書。書給他打開了另一扇窗户,那裏的世界讓他如痴如醉,即使有些書並不是很好懂,他也總是極力去領悟和思考。古代的狀元、探花精彩絕倫的智慧,仁人志士為人處世的準則,都讓他慢慢地明白了很多道理和知識。有時候,他並不滿足於簡單的閲讀,他還經常仔細地思考着書中所傳達的智慧與啟迪。

然而,美好而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1937年7月7日,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1939年6月,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開始揉踴潮州這片淨土。一番狂轟濫炸之後,潮州城立刻成了一片廢墟。李嘉誠的父親帶着妻兒老小一邊躲着不時而來的流彈,一邊艱難地爬過帝國主義的封鎖線逃到香港,寄居在李嘉誠的舅舅莊靜庵家裏。然而,讓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因過度勞累而不幸染上了肺病。李嘉誠作為長子,不僅要照顧父親,還要拼命地複習功課,以求能夠在精神上安慰一下父親。

為了給父親治病,李嘉誠一家的生活非常拮据。每天兩頓稀粥,再加上母親在集貿市場收集的菜葉子,這便是一家人一天的伙食。

最終,李嘉誠的父親還是沒能熬過那年冬天。父親在臨終前曾這樣叮囑李嘉誠:“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失意時莫灰心,得意時莫忘形。”就這樣,年僅14歲的李嘉誠不得不眼含熱淚,無奈地結束了自己的學業出來打工,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看見李嘉誠這樣困難,而且又這麼懂事,李嘉誠的舅舅便讓他先在自己的中南鐘錶公司裏掃地泡茶。別看李嘉誠年紀不大,但卻很懂得察言觀色,他總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來滿足顧客的需求,而且他又很勤奮,早上總是第一個去,下午又是最後一個離開。就這樣,李痛誠一干就是三年,這三年沒有人知道他經歷了多少辛酸和艱難。然而,艱難的生活磨礪了他,他不但鍛煉出了好身體,而且業務上也精明能幹。即便是在這樣艱難的日子裏,他依然沒有忘記讀書學習。沒有錢,他就去舊書店裏買些舊書,看完了又賣回給舊書店,然後再買新的舊書看,這樣既能省錢又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

李嘉誠的創業小故事 篇八

出身寒門的李嘉誠通過半個世紀不屑的努力和奮鬥,從一個普通人成為了商界名人並且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每當提起他的成功,李嘉誠總是坦然告知良好的處世哲學和用人之道是他成功的前提。白手起家的李嘉誠在其長江實業集團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敏鋭地意識到企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一個企業的發展在不同的階段需要有不同的管理和專業人才,而他當時的企業所面臨的人才困境較為嚴重,李嘉誠克服重重困難,勸退了一批創業之初幫他一起打江山的的難兄難弟,果斷的啟用了一批年輕有為的專業人,為集團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與此同時他制訂了若干用人措施,諸如開辦夜校培訓再職工人,選送有培養前途的年輕人出國深造。而他自己也專門請了家庭教師,學習知識自學英語。

在李嘉誠組建新的高層領導班子理念,既具有傑出金融頭腦和非凡分析本領的財務專家也有經營房地產的老手,既有生氣勃勃年輕有為的香港人也有作風嚴謹善於某段的西方人。可以這麼説,李嘉誠今天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和他迴避了東方式家族化管理模式分不開的。他啟用的那些洋專家在集團內部管理上把西方先進的企業管理經驗帶入了長江集團,使之在經濟的科學的高效益的條件之下來運作。而對外,李嘉誠不但把西方人作為收購的主要對象,而且讓西方人作為進軍西方市場的主導。精於用人之道的李嘉誠深知不僅要在企業發展的不斷階段大膽啟用不同才能的人,而且要在企業發展的統一階段注重發揮人才特長,恰當合理運用不同才能的人。因此,他的智囊團裏既有潮氣蓬勃精明強幹的年輕人,又有一批老謀深算的謀士。

在總結用人心得的時候,李嘉誠曾經形象的説,大部分人都有長處和短處需要各盡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為原則,這就像一部機器,假如主要的基建需要用500匹馬力發動,雖然半匹馬力與500匹相比小得多,但也能發揮其部分作用,李嘉誠的這番話極為透徹的點出了用人之道的關鍵所在。朋友們,下面我們再來看看李嘉誠的管理藝術吧。李嘉誠是這樣談他的管理藝術的。

想當好的管理者,首要任務是知道自我管理是一項重大的責任,在流動於變化萬千的世界當中,發現自己是誰,瞭解自己要成為什麼模樣是建立尊嚴的基礎。自我管理是一種靜態的管理,是培養理性力量的基本功。是人把知識和經驗轉變為能力的催化劑,這化學反映由一系列的問題開始,人生在不同的階段當中要經常的反思、自問:我有什麼心願,我有宏偉的夢想,我懂不懂得什麼是節制的熱情?我有拼戰命運的決心,我有沒有面對恐懼的勇氣?我有諮詢,有機會,有沒有實用智慧的心思,我自信能力天賦過人,有沒有面對順境逆境使懂得恰如其分處理的心力?你的答案可能因時因勢因處境審時度勢而有所不同,但思索是當天恩賜人類捍衞命運的盾牌。很多人總是把不當的自我管理與交厄運混為一談,這是很消極無奈和在某一種程度上是不負責任的人生態度。

其次,成功的管理者都應該是伯樂,摩登伯樂的責任在甄別、延攬比他更聰明的人才,但絕對不能挑選名氣大但枉自標榜的企業明星,挑選團隊有忠誠心是基本,但更重要的是要謹記光有忠誠,但能力低的人和道德水平低下的人遲早累垮團隊拖垮企業是最不可靠的人。要建立同心協力的團隊第一條法則就是能夠聆聽得到沉默的聲音,問自己團體和你相處有沒有樂趣可言你是否開明公允寬宏大量,能夠承認每一個人的尊嚴和創造的能力,有原則和座標而不是費時失勢矯枉過正的執着者。

最後,好的管理者真正的藝術在其將新勢新思維與傳統中和更新的能力,人的認知力有理性和理智的交融貫通,我們永遠也不是也永遠不能成為無所不能的人。有時我很驚訝的聽到今天還有管理人以勞累為單一賣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的方法重要,君子的定義也同樣重要,但是,保持企業生生不息管理人要賦予企業生命這不單只是懂得説上兩句人文精神的語言而是在商業秩序模糊的地帶力求建立正直的方針。

生命是一條美麗而曲折的幽靜,路旁有妍花的麗蝶累累的美果,但我們很少去停留觀賞或咀嚼它只一心一意的渴望趕到我們心中更加美麗的豁然開朗的大道。然而,在前進的成途中卻逐漸樹影淒涼、花蝶覓蹤,果實無存,最後,終於發覺到達一個荒漠。

李嘉誠的創業小故事 篇九

1928年7月29日,李嘉誠生於廣東潮州潮安縣北門街面線巷的一個教師之家。5歲那年,李嘉誠在父親李雲經的引導下,祭拜孔子儒學,進入觀海寺國小念書。1937年7月7日,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1938年日軍轟炸潮州。

1940年李嘉誠隨父母從家鄉潮州逃難到香港,當時他才14歲。李嘉誠的父親本為教師,到香港後一時找不到工作,舉家投靠家境頗為富裕的舅父莊靜庵。可是不久父親就患上了嚴重的肺病,臨終時,他沒有交代什麼遺言,反而問李嘉誠有什麼願望。李嘉誠當即承諾:“日後一定會令家人有好日子過。”

父親病逝後,作為長子的李嘉誠為養家餬口放棄學業,去一家鐘錶公司打工,之後又到一家塑膠廠當推銷員。李嘉誠深知,要想成為一個出色的推銷員,首要是勤奮,其次是頭腦靈活。在日後的推銷生涯中,李嘉誠便充分發揮了這等“竅門”。當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時的時候,李嘉誠就工作十六個小時,天天如是。李嘉誠對“打工”的看法是:“對自己的分內工作,我絕對全情投入。從不把它視為賺錢餬口,向老闆交差了事,而是將之當作是自己的事業。”就這樣,李嘉誠只花了一年時間,業績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為全廠營業額最高的推銷員。他當時的銷售成績,是第二名的七倍。十八歲的他受到老闆的賞識,被擢升為部門經理。一年後,他當上了銷售公司總經理。李嘉誠的快速擢升還有一段插曲:他在廠裏當銷售員時,再忙也要到夜校進修。他在會考合格後打算去讀大學,老闆為挽留這個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總經理的崗位上了。

“長江”最初的創業故事

經過這短短一役,李嘉誠開始估量自己的實力,他相信若自立門户,成績可能更好。一九五○年,二十二歲的李嘉誠終於辭去總經理一職,嘗試創業。當時,李嘉誠的資金十分有限,兩年多來的積蓄僅有七千港元,實不足以設廠。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萬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積蓄,總共五萬餘港元資本,在港島的皇后大道西,開設了一家生產塑膠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廠,並取荀子《勸學篇》中“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之意,將廠名定為“長江”。

起初,李嘉誠只知不停地接訂單及出貨,忽略了質量控制,致使產品愈來愈粗劣。結果不是延誤了交貨時間,就是引起退貨並要賠償,工廠收入頓時急跌。加上原料商紛紛上門要求結賬還錢,銀行又不斷催還貸款,“長江”被逼到破產的邊緣。這使李嘉誠明白自己實在是操之過急,低估了當老闆的風險。

如何才能挽救絕境中的長江塑膠廠?李嘉誠靠的還是“信義”二字——與客户有信,與員工有義。他召集員工大會,坦言自己在經營上的失誤,衷心向留在廠裏的所有員工道歉,同時還保證,一旦工廠可以度過這段非常時期,隨時歡迎被辭退的工人回來上班。之後,李嘉誠穿梭於眾多銀行、原料供應商及客户之間,逐一賠罪道歉,請求他們放寬還款期限,同時拼盡全力,為貨品找尋客户,用蝕本價將次貨出售,籌錢來購買塑膠材料和添置生產機器。到一九五五年,高築的債台終於拆掉,業務漸入佳境,沒多久還開設了分廠。

1957年初的一天,李嘉誠閲讀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膠》雜誌,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説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膠原料製造塑膠花,全面傾銷歐美市場。這給了李嘉誠很大靈感。他敏鋭地意識到,這類價廉物美的裝飾品有着極大的市場潛力,而香港有大量廉價勤快的勞工正好用來從事塑膠花生產。他預測塑膠花也會在香港流行。李嘉誠抓緊時機,親自帶人赴意大利的塑膠廠去“學藝”,在引入塑膠花生產技術的同時,還特意引入外國的管理方法。返港後,他把“長江塑膠廠”改名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積極擴充廠房,爭取海外買家的合約。

在“長江”的客户中,有個美籍猶太人馬素曾訂了一批塑膠產品,打算運到美國銷售,後來不知何故臨時取消合同。李嘉誠並沒有要求賠償,他對馬素説:“日後若有其他生意,我們還可以建立更好的關係。”馬素深感這位寬厚的年輕的創業者,是個可做大事的人,於是不斷向美國的行家推銷“長江”的產品。自此,美洲訂單如雪片般飛來。李嘉誠由此進一步感悟“吃虧是福”的道理。

投資房地產業

創業五年後,“長江”逐漸成為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型塑膠花廠。李嘉誠被行內人士冠以“塑膠花大王”的雅號。而李嘉誠租用的那所廠房的業主也趁機把租金大幅度提高,這反而促成了李嘉誠自建物業的決心。

1958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興建一幢十二層高的工業大廈,留下數層自用,把其餘的單位出租。大廈落成後,香港物業價格隨即大升。李嘉誠發覺房地產大有可為,於是開始部署把資金投放到地產市場。

20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產經歷一場狂炒後,一落千丈。李嘉誠獨具慧眼,認為土地價格將會有再度回升的一天,決定實行“人棄我取”的策略,用低價大量收購地皮和舊樓,在觀塘、柴灣及黃竹坑等地興建工廠大廈,全部用來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風暴平息,大批當年離港的商家紛紛迴流,房產價格隨即急漲。李嘉誠趁機將廉價收購來的房產高價拋售獲利,並轉購具有發展潛力的樓宇及地皮。這次他的策略是隻買不賣,全都用來興建樓宇。七十年代初,他已擁有樓宇面積共達六百三十萬平方英尺,出租物業超過三十五萬平方英尺,每年單是收租,已達四百萬港元。

1971年6月,李嘉誠正式成立了負責地產業務的“長江置業有限公司”。在“長置”成立大會上,他為日後定下的目標,是超越號稱香港“地產業王”的“置地”。置地公司由英國商人保羅·遮打,跟當時“怡和洋行”的香港負責人祈士域聯手創立,號稱全亞洲最大的發展商,也是全港最大的商業機構。一九七二年七月,李嘉誠把“長置”易名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這年十一月,“長實”在香港掛牌,在市面公開發售。

“長實”在香港準備上市期間,李嘉誠遇到不少障礙。在那困難的時刻,他都得到夫人莊月明的鼓勵。莊月明是他的表妹,比他小四歲,兩人可説是青梅竹馬。莊月明的父親莊靜庵是香港著名的鐘表商,擁有老字號中南錶行。莊月明從香港大學畢業後,曾到日本明治大學深造。一九六五年事業有成的李嘉誠跟莊月明成婚。

“長實”在地產業屢出大手筆。先是拿出六千多萬元資金購買物業及地皮,並積極興建高級住宅與商業樓宇。到一九六七年,又動用二億三千萬港元,買入美資集團、希爾頓酒店及凱悦酒店,開創了華資在港吞併外資機構的先河。而李嘉誠歷時兩年半之久,全面進軍“和黃”的整個過程直如“蛇吞大象”,實為香港開埠以來華資收購英資的經典之作。“和黃”是老牌和記洋行及黃埔船塢的合作品。到1980年,“長實”終於持有“和黃”超過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誠當上了“和黃”董事會主席。至此,李嘉誠坐上了香港華資地產龍頭的位置,“李超人”的綽號不脛而走。

樹大招風

2000年10月25日,歐洲議會發表報告,點名指責以李嘉誠為首的李氏家族生意,在香港市場佔有率太高,可能對香港經濟造成支配性影響,甚至會出現壟斷情況。報告又關注李嘉誠兩名兒子在若干的上市及收購事件中,獲得有關當局的優惠,而這種不公平的特權,將不利於外國商人在香港投資。報告聲稱:“這個家族的業務共佔香港股票市場資本估值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當中包括的行業有電話、移動電話、電力、超級市場及地產等等。”

報告中還提到,2000年初,李嘉誠次子李澤楷奪得香港最大電訊公司——“香港電訊”的控制權後,香港不少傳媒均關注李氏家族日漸增大的影響力。還有未經公開招標的“數碼港”,以及tom在創業板上市時獲多項豁免條件,這些事件都惹來很多爭議。報告更認為,香港有需要引入公平競爭法防止壟斷。

李嘉誠縱橫歐亞多年,從未被國際間如此高調抨擊,故對歐洲議會的報告,立即作出迴應,通過旗下的長實集團發表聲明反駁,指出該報告不但計算錯誤,且指李氏家族影響力巨大的評論更屬謬誤。“長實”發言人稱,李嘉誠名下四間公司市值,只佔港股市值一成半,連同次子李澤楷的“電訊盈科”,五間公司佔股市總市值也不足一成八。

香港聯交所行政總裁霍廣文亦駁斥有關報告,指tom在創業板獲豁免部分上市條件,當時只是屬於彈性安排,非李氏家族享有特權。他更指稱,芬蘭、加拿大等地也有個別公司在整體上市公司市值中佔了頗大比重,不明白為何歐洲議會的報告只提及香港而不提其他地方。港府也強烈否認在“數碼港”事件或上市事件上對李家有任何偏袒。

至於市場佔有率高是否即等於壟斷?身兼港府公平競爭委員會成員的浸會大學經濟系教授曾滿基指出,高市場佔有率不代表一定有壟斷。壟斷是取決於公司的行為,如業內公司實施限制性行為,共同定價或限制供應等。

正當各界爭議不休時,事情只相隔一天,李嘉誠再被歐洲委員會警告,指“和黃國際港口”在一九九九年收購鹿特丹歐洲組合碼頭時,可能違反歐盟競爭法,並強調如果被裁定屬實,有關合並的交易可能要被取消,“和黃”更要面對罰款。據悉,歐委會所持的理由,是這個商業計劃未被知會,這宗交易可能違反合併條例。

歐委會追查一宗未被通知的商業合併計劃,這種情況實屬罕見。“和黃國際港口”當即發表聲明,否認有違反條例。

歐洲議會如此高調地把李嘉誠點名,引來了很多猜測。香港著名經濟學者曾淵滄在《香港經濟日報》發表評論文章,認為歐洲議會突然管起香港的經濟,這主要是歐洲商人已經開始對李嘉誠的商業王國進軍歐洲感到不安,因為不少歐洲商人已經嘗過敗在李嘉誠手上的滋味。他在文章中指出:

“千千萬萬的歐洲人已經在使用‘和黃’歐洲提供的電訊服務。‘和黃’賣英國的Orange(英國一移動電話通訊公司),獲利一千一百億港元。之後,‘和黃’再賣MMN電訊(德國最大的移動電話商)與沃達豐(全球最大的移動電話公司之一)的部分股權,不但獲得近千億港元的現金,也轟動了整個歐洲。歐洲商人才真正明白一位來自香港的商人李嘉誠,是一個很強的競爭對手。他們開始懼怕李嘉誠,因為他們不是李嘉誠的對手。

“看李嘉誠從賣Orange開始,每一仗打得多漂亮。不但不斷地增加現金收入,也取得了英國3G牌照、意大利3G牌照。當人人出高價搶德國3G牌照,‘和黃’急流勇退。全球電訊股股價急跌後,擁有大量現金的‘和黃’才來買平貨,以低價取得德國的3G牌照。這樣出色的商業手法,是應該讚揚的,為什麼歐洲議會會反過來抨擊李嘉誠呢?”

是非不斷,但公道自在人心。在未來的日子裏,“李家商業王朝”當然會繼續在全世界綿延下去。除了迎接無限的商機外,它還將不可避免地迎接更多國際間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