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語文上冊《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譯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6W

八年級語文上冊《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譯新版多篇

作品譯文 篇一

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時候,天下就是人們所共有的,(人們)把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備的人選舉出來,(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的氣氛。所以人們不單單贍養自己的父母,也不只撫養自己的兒女,讓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成長,讓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社會的供養,男子有職務,女子有歸宿。對於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撿起來)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願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興起,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門都不用關閉,這所説的就是理想社會。

八年級語文上冊《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譯 篇二

雖有嘉餚

一、課文翻譯

①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嚐,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

②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③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後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後才能勉勵自己。

④故曰:教學相長也。

所以説,“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

⑤《兑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尚書·兑命》説:“教別人,佔自己學習的一半”,這話説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大道之行也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

②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選拔推舉品德高尚、有才幹的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

③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因此人們不單敬愛、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疼愛、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

④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人們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

⑤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

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户户都不用關大門了。

⑥是謂大同。

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原文 篇三

大道之行也①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jǔ)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

註釋 1. 選自《禮記·禮運》。《禮記》,儒家經典之一,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 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託名孔子答問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施行。

2、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為:是,表判斷。

4、〔選賢與(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選拔出來。與,通“舉”,推舉,選舉。

5、〔講信修睦(mù)〕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 修:培養。

6、〔親〕意動用法,用如動詞,以……為親,撫養。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個“子”也是動詞。

7、子:以。.。.。.。為子

8、〔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矜,老而無妻的人。矜,通“鰥”。寡,老而無夫的人。孤,幼而無父的人。獨,老而無子的人。廢疾,殘疾人。

9、〔男有分(fèn)〕男子有職務。分,職分,指職業、職守。

10、〔女有歸〕意思是女子有歸宿。歸,指女子出嫁。

11、〔貨惡(wù)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意思是,對於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惡(wù),憎惡。 藏:私藏。於:在。貨惡:賓語前置。

12、〔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意思是,人們憎恨在公共勞動中不出力的行為,卻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力惡:賓語前置。

13、是故:即“故是”,可譯為“因此”“所以”“這樣一來”。

14、〔謀閉而不興〕奸邪之謀不會發生。閉,杜絕。興,發生。

15、獨:單獨。

16、親其親:第一個親,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親人;第二個親,父母。

17、養:供養。

18、是:這。

19、終:終老,終其天年。。

20、〔盜竊亂賊而不作〕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21、故:所以。

22、〔外户〕泛指大門。

23、而〔是故謀閉而不興〕:連詞,表並列。

24、〔閉〕用門閂插門。

25、謂:叫做。

26、〔大同〕指理想社會。同,有和平的意思。

八年級語文上冊《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譯 篇四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鰥 同:矜)

翻譯

大道在天下實行時,把天下作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選拔出來。人們都講求誠信,培養和睦的氣氛。因此人們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當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當做孩子,讓老人能夠終其天年,成年人能夠為社會效力,年幼的人能夠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有職務,女子有歸宿。對於財貨,人們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願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家家户户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是理想社會。

簡介

《大道之行也》選自《禮記·禮運》。《禮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 、《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哲學思想。

《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其中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説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説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有一些作品是一些文人雅士寄孔子之名發表的,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關門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作品簡介 篇五

《大道之行也》,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託名孔子答問的著作。其人認為在大道施行的時候,一定能形成一個“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大同”社會。儘管在當時的戰亂時期下那個願望是不可能實現的,但那是儒家學者在亂世中一個美好願景。

出自詞語 篇六

天下為公

【發音】 tiān xià wéi gōng

【解釋】原意是不把君位當做一家的私有物。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孫中山借用來作為對“民權主義”的解釋,意思是政權為一般平民所公有。

【出處】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示例】 《禮記·禮運》:“大 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萬古千秋業,~器。陳毅《湖海詩社開徵引》詩

【近義詞】:天下一家

【反義詞】:天下為家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用於人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近義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有所終

【發音】 lǎo yǒu suǒ zhōng

【解釋】年老者能有個合適的歸宿。

【出處】 《禮記·禮運》:“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矜(鰥)寡孤獨

【發音】 guān guǎ gū dú

【解釋】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的人。(讓年老的各有適當的歸宿,年輕的各有一定的用處,年幼的各有應得的成長條件,鰥寡孤獨和廢疾人,都有受到贍養的權利。這是儒家設想的所謂“大同世界”的景象。)

【出處】 《禮記·禮運》:“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釋義】: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為大家所共有,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只有實現天下為公,徹底剷除私天下帶來的社會弊端,才能使社會充滿光明,百姓得到幸福。後成為一種美好社會的政治理想。

物盡其用

【解釋】:各種東西凡有可用之處,都要儘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資源,一點不浪費。

【示例】:這家化工廠大搞綜合利用,做到了變廢為寶,物盡其用。

【近義詞】:人盡其才。

【語法】:緊縮式;作賓語、定語;含褒義

分層

第一層

(第一句話)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説明

第二層

(第二至三句話)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⒈人人都能得到社會的關愛

⒉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⒊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第三層

(第四句話)全文的總結語

用現實社會跟理想社會中的"大同"社會做對比,指出現實社會中的諸多黑暗現象,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取代的將是"外户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