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文言文梵天寺木塔翻譯 梵天寺木塔原文及翻譯註釋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7W

文言文梵天寺木塔翻譯 梵天寺木塔原文及翻譯註釋多篇

關於文言文梵天寺木塔翻譯 篇一

螳螂捕蟬文言文及答案

【篇一:國中文言文課外閲讀訓練149篇答案】

s=txt(一)細柳營

答案: 一.  1.c 2。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3.將軍約定(規定),軍中不得騎馬奔馳。  4.亞夫治軍嚴肅,軍令威嚴,軍紀嚴明,不媚上。

5.示例: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二.1.①已經 ②剛才  2.①那裏的將軍必定會遭到襲擊而被俘。  ②長時間對周亞夫讚歎不已。

3.①羣臣對周亞夫接待文帝的方式和文帝對周亞夫的讚賞的態度感到吃驚。

②表現了羣臣對皇帝的敬畏和對周亞夫行為的不理解。  4.①稱周亞夫為“真將軍”。

②運用了對比的方法對周亞夫和霸上、棘門軍作了評價,一褒一貶的對比出自皇上之口,不僅有着鮮明的藝術效果,也使人感到有一種不可替代的權威性,從而加深了讀者對周亞夫“真將軍”風采的認識。

5.大敵當前,漢文帝親自勞軍,在細柳營中接連受到“非禮”,他不但沒有發龍威,貶責周亞夫,反而“稱善者久之”,足見漢文帝是個具有雄才大略,愛才,識才,任才的君主。

(二)孟母戒子(《韓詩外傳》)

答案:1.①?的樣子。②為什麼。③同意,贊同。④哪裏,哪一點。2.諠 是 3.d(助詞,的。其餘皆為代詞。)

(三)歐陽修論作文(蘇軾《東坡志林》)

答案:1、嘗(曾經) 術(方法) 過(超過) 疵(弊病)

2、(1)嘗乘間以文字問之(代詞 此指歐陽修) (2)唯勤讀書而多為之(代詞 此指文章)

(3)多作自能見之(代詞 此指缺點)  3、歐陽修認為寫好作文的訣竅是“勤奮讀書加上多寫文章”。

(四)墨池之上

答案:1.勉學勸善;利用“三餘”勤讀;評分説明:概括大意,每空1分,共2分;語言簡潔、通順1分。

2.(1)影響;穿着(或通“披”);(2)意思;情趣。

3.(1)答:教授王盛君擔心墨池不夠明顯,於是寫了“晉王右軍墨池”懸掛在門前的楹柱之間來標明它。

(2)答:冬天是一年的空閒時間,夜晚是一天的空閒時間,陰雨的時候是農時的空閒時間。評分説明:每小題2分。大意正確且譯出加點詞1分;語言通順、完整、簡潔l分。

4.答:要點:善於利用空閒時間來學習。(可從不同角度談啟示,如①讀書百遍,其義自見②董遇誨人不倦)評分説明:有啟示1分;能結合啟l示,言之成理地作一點分析1分;語言通順、完整1分。

(五)鐵杵磨針(《方輿勝覽》)

答案:1.去:離開方:正欲:想要還:回去2.(1)代老嫗(2)代以前學過的知識

3.李白被老婦人感動了,回去完成了學業。

4.鐵杵磨針。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無論多麼難的事情都會成功。

(六)《扁鵲見蔡桓公》

答案:1、第一層:扁鵲見蔡桓公?桓侯又不悦。

第二層: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臣是以無請也。 第三層:居五日?桓侯遂死。

2、⑴ b  ⑵ a  ⑶ a  ⑷ d  3、a

4、桓侯沒有正確對待自己的疾病,不接受醫生的忠告去治療,以致疾病發展到不可醫治的地步,終於死去。

5、用這個故事,勸告人們不可諱疾忌醫,有了缺點和錯誤要接受忠告去改正,否則就會小錯成大錯,以致到不可挽救的地步。

(七)不食嗟來之食

答案:古時候齊國發生了大饑荒。有個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捨飲食,對一個飢餓的人大聲吆喝:“喂!來吃。”飢餓的人説,我就是不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個地步的。終於不食而死(見於《禮記。檀弓》)。今泛指帶有污辱性的施捨。(4分。故事敍述大致完整得2分,點明出處得1分,成語意基本解釋清楚得1分。)

(八)錫餳不辨

答案: 一、指出下列句子詞類活用的現象。

1.“迎求” 動詞活用為名詞,?的人。  2.“異”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詫異。

二、區別下列各組加點詞的不同含義。

偶一求藥者既去(離開 )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裏也( 距離) 叩其故(問 ) 叩石墾壤(敲打 ) 殊不知古方乃餳字(竟) 殊不沾污(很;甚 )

臨煎加錫一塊(在?之前,在即將?的時候 )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從高處往低處察看)

三、“今之庸醫妄謂熟諳古方,大抵不辨錫餳類耳!”篇末點明中心:批評不學無術、不懂裝懂之人。

(九)鄒與魯哄

答案:一,回答:  穆公提的問題是:我的官員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沒有一個肯為長官效死的。殺了他們吧,無法殺盡;不殺吧,又恨他們看着自己的長官死難而不去救,怎麼辦才好呢?孟子的解答:“凶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

從中可以看到“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施行仁政的主張

二:回答 翻譯“你怎樣對待人家,人家就將怎樣回報你。” 作用:強調,增強説服力和解釋説明的作用三:解釋詞組

1.沒有一個肯效死的  2.怎麼辦3.艱難困苦的歲月。。。4.沒有(把這件事)如實向上稟告

(十)賣柴翁毆宦者

答案 1.解釋加點的詞,並指出詞性。

(1)宦者稱宮市取之 (之,代詞,指柴)  (2)農夫啼泣,以所得絹與之 (之,代詞,指農夫 )

(3)今以柴與汝 (以,介詞,把 )  (4)嘗有農夫以驢負柴 ( 以,介詞,用 )

(5)我有父母妻子 (有,動詞,表存在)  (6)我有死而已 (有,副詞,只有 )

2. 試分析文中的“宦者”和《賣炭翁》中的“宮使”(可從兩者的掠奪的程度手段及對人物的描寫方法方面分析)。

“宦者”和“宮使”對百姓都是殘忍的掠奪,手法都是一樣的,用沒有什麼用處的絹代替貨幣。對這兩個人物,作者都是用行動描寫的方法來加以刻畫。

3.找出文中表示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的詞語。  第一人稱:我。第二人稱:汝,爾。

(十一)鑿壁偷光(《西京雜記》)

答案 1.但是 大户人家 報酬 對?感到奇怪

2.d(表承接,譯為“並且,而且”;其他三項錶轉折,譯為“但是,可是”)

3.c(“來”,其他三項可譯為“用”、“拿”)

4.匡衡就(在牆上打洞)鑿穿牆壁引來鄰居家的燭光,把書映照着光來讀

5.鑿壁偷光;懸樑刺股、囊螢映雪、韋編三絕。

(十二)掛牛頭賣馬肉

答案 一。原因是:向外宣佈禁止,而自己不止,庶民當然繼續效仿,漸成風氣耳!啟示:(1)上行下效上樑不正下樑歪 (2)任何事情都應當以身作則

二。翻譯(略)前者喻指在宮外不許女人穿男人的衣服,後者喻指齊靈公讓宮內婦女穿扮男人服飾 。 (齊靈公讓宮內婦女穿扮男人服飾,卻在宮外禁止它,就如同在門口掛牛頭卻在裏面賣馬肉。 人們把“懸牛首於門而求賣馬肉”轉化為“ 掛羊頭賣狗肉”,用來比喻表裏不一致的虛假作風,以好的名義做招牌)

三。b  四、1.禁止 2.王宮內 3.?的人 4.指國人紛紛埋怨責怪。

(十三)與陳伯之書(節選)(丘遲《丘司空集》)

答案 1、c  2、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羣鶯亂飛。  3、人之情(人的思鄉之情)

4、c  5、廉頗曾思念着復為趙國的將軍,吳起曾望着西河哭泣。

答案 1、從?以來;吃;去掉;想。  2、d

3、第一個括號填 我,第二個括號填其,它(代詞,代菱)

4、我不是不知道,連殼一起吃,是為了清熱呀!5、人不可能什麼都懂,但不能不懂裝懂

(十五)蒲留仙寫書(鄒弢《三借廬筆談》)

答案 1、蒲松齡;《狼》《山市》

2、第一段: 高度評價。 第二段: 生活狀況 。第三段: 積累素材。 第四段: 成書時間。

3、用筆精簡,寓意處全無跡相,蓋脱胎於諸子,非僅抗於左史、龍門也

4、① 搜奇説異②歸而粉飾③持之以恆

(十六)螳螂捕蟬(《説苑》)

答案;1、伐 (討伐 ) 旦(天 ) 子(指年輕人 ) 延(伸長 )

2、(1)則懷丸操彈於後園。字:句:( ) 看不到加點的字無從回答(2)如是者三旦。字:句:( )

3、(1)[螳螂 ]欲取蟬,而[螳螂 ]不知黃雀在其傍也。(2)[ 黃雀]欲啄螳螂,而[黃雀 ]不知彈丸在其下也。

4、(1)《螳螂捕蛇》寫了 螳螂 和蛇 兩種動物,告訴人們的道理是:比喻只要摸清了敵人的短處,找到它的弱點,抓住要害,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就能夠戰勝強者(2)《螳螂捕蟬》寫了蟬 、螳螂 和 黃雀 等幾種動物,告訴人們的道理是:一個人做事的時候,不要只顧自己眼前的利益,而不考慮後果

5、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看不到畫線的地方

(十七)以學自損,不如無學(顏之推《顏氏家訓》)

答案1、(d) 2、翻譯:學習,是為了求得上進。可是我見到有人讀了幾十卷書就自高自大,欺侮和輕視長者,輕視同輩。這樣,別人自然象對仇人那樣恨他,象對鴟梟那樣討厭他。象這樣以所謂學習損害了自己,還不如不學呢。

答案 1、在文中找出兩個第二人稱代詞:爾飽食終日以至於老、汝乃枵腹而營口。

2、口吐經緯(蠶絲)遂為文章(指帶花紋的織品)

3、(1)我所吐者,遂為文章(帶花紋的織品)(2)為人謀則為汝自謀(為自己打算 )

4、(1)蚊虻蜂蝶之見過者無不殺之。(它們)(2)其裏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東施)

(3)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偷雞者 )

5、(1) 蛛:利己不利世 (2)蠶:利世不利己

6、作者讚揚蠶的無私,高尚和奉獻精神,批評蜘蛛的冷血和殘忍  =從感歎社會上這種人太少了可以看出作者的態度 [閲讀提示] 本文以利世不利己的蠶和利己不利世的蜘蛛相對比,諷刺了那些自私自利的人。  (十九)答謝中書書(節選)(陶弘景《陶隱居集》)

答案 1、俱(都) 沈(沉潛) 競(爭相)復(再) 2、( d)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徙焉(搬遷到這裏) 師事(以老師的禮節侍奉) 輒(就) 遂(於是)

2、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要求補出省略成分)。(王充)喜好讀書且不被書中的句子所束縛。

3、王充的“好博覽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d)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① 而置之其坐。 (坐同座) ② 反歸取之。 (反同返)

2、下列加點詞語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d)

3、解釋“之”字在句子中的意義。(1)反歸取之(尺碼) (2)何不試之以足(履)(3)至之市而忘操之(到)(尺碼)  缺少第四題 5、為什麼這位鄭人會“寧信度,無自信”?

[提示]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墨守成規的教條主義者,説明因循守舊,不思變通,終將一事無成。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義。 為(製作) 綴(點綴) 飾(裝飾) 還(退還)

2、指出下列句中“其”的不同用法。

①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他的。代詞) ②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他的)

③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這種行為。代詞) ④其裏之醜人見而美之(她的)

3、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這可以説,這個珠寶商人很善於賣盒子,而不善於賣珠寶吧。

4、讀了這則寓言,你認為楚人和鄭人各應該汲取什麼教訓?

① 楚人:不要過分追求形式而忽視內容。 ② 鄭人:要有眼光,不要取捨不當。

[提示]這個故事啟發人們認識這樣的道理:過分追求形式,反而會喧賓奪主,埋沒內容,適得其反。  (二十三)齊莊公出獵

1、解釋下列句中加線的詞(1)不量力而輕敵:不估計一下力量對比就輕率和敵方對陣

(2)此為人:如果這蟲子是人

2、與“其為蟲也”中的“其”的用法,意義相同的一項是(d)

3、翻譯:有一蟲舉足將搏其輪看見一隻小小的蟲子舉起雙臂阻擋車輪前進。

4、出自本文的一個成語是螳臂當車,現在常用這個成語來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敗。  (二十四)予產不毀鄉校

一、對待百姓的議政,子產和然明的態度是怎樣的?用一個字歸納他們的做法。導/毀

二、解釋加點的詞。1.鄭人遊於鄉校 (休閒聚會)2.以議執政之善否 (來) 3.吾聞為國忠信以損怨 (減少)4.譬之若防川也 (堵塞)

三、翻譯下列句子。 1.何不毀鄉校?為什麼不把鄉校毀了。 2.是吾師也,如之何毀之?這是我們的老師。為什麼要毀掉它呢?3.吾聞而藥之也。我們聽取這些議論後把它當作治病的良藥。

四、子產在闡述自己的觀點時,運用了比喻説理的方法,因而顯得形象貼切,淺顯易懂。

(二十五)河中石獸

一、閲讀理解全文後填空。

對於河中石獸的位置,寺僧判斷其在下游,依據是順流下矣;講學家判斷其在湮於沙中,理由是石性堅重,沙性鬆浮;老水兵則判斷其在上游,是因為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擊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再轉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

二、對下列句子翻譯不當的一項是 (c)

三、分析最後一段所運用的表達方式及其作用。議論/在記敍的基礎上發表議論,引人深思。

四、翻譯第三段。一個老水手聽了學究的話後,笑着説:凡是掉進河裏的石頭,應該到上游方向去找。正因為石頭的特性堅而重,泥沙的特性鬆而輕,水流不能沖走石頭,而反激的力量,一定會在石頭被衝激面的地方侵蝕泥沙,形成陷坑,越激越深,深到石頭底部半邊懸空時,石頭必然倒進陷坑。像這樣再次侵蝕,石頭就再次向前滾動,如此一再翻滾不停,石頭就會逆水而上了。到下游去尋找石獸,固然荒唐;在石獸沉落的深處去尋找,不是更荒唐嗎

(二十六)良馬對

一、選文中嶽飛是從哪兩方面來説明馬的優劣的?飲食/精力。他認為“致遠之材”和“駑鈍之材”的區別是什麼?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寡取易盈,好逞易窮。

二、下列選項中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c)

三、解釋加點詞的含義。1.然非精潔不受 (然而) 2.若無事然。 (的樣子)3.不幸相繼以死 (而)

4.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用)

(二十七)胸有成竹

二、翻譯下列句末語氣詞,説明其表達的語氣。

1.而節葉具焉。(呀)(肯定) 2.豈復有竹乎(呢)(反問)3.少縱則逝矣 (了)(感歎)

4.苛政猛於虎也 (啊)(判斷)

三、解釋加點的詞。

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 (幼芽) 2.豈復有竹乎 (再)

3.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 (添加)(堆疊) 4.以追其所見 (追索)

四、胸中必須先有鮮活的形象,才能創造出真正的藝術造型。

(二十八)借書速還(宋濂《黃生借書説》)

1、與“非學無以致疑”中的“以”完全相同的一項是(a)

2、給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選擇正確的意義。

①餘勸時即嗜學。 (a) ②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c)③餘因得遍觀羣書 (c)

【篇二:2014年會考課外文言文閲讀訓練彙編】

ss=txt一、鸚鵡救火

③有鸚鵡飛集他山,山中禽獸輒相貴重,鸚鵡自念:雖樂不可久也,便去。後數日,

④山中大火。鸚鵡遙見,便入水濡羽,飛而灑之。天神言:“汝雖有志,意何足雲也?”對曰:

⑤⑥⑦“雖知不能,然嘗僑居是山,禽獸善行,皆為兄弟,不忍見耳!”天神嘉感,即為滅火。

選自劉義慶《宣驗記》

註釋:①集:棲息。②輒:總是。③相貴重:尊重它。相:指代鸚鵡。④濡羽:沾濕羽毛。⑤僑居:寄居,寄住。⑥善行:行為善良。⑦嘉感:讚揚並受感動。

譯文:一隻鸚鵡從別處來到這座山,山上的飛禽走獸都對它很友善,鸚鵡自己想:此處雖好,卻不是自己久留之地。鸚鵡便離開了。

不久,這座山發生火災。在遠處的鸚鵡看見後,將身子鑽進水裏,要用羽毛上的水珠澆滅火山。天神説:“你雖然有志氣,但是力量微不足道。”鸚鵡回答説:“我也知道我這點力量救不了火,但我曾經在這山上居住過,山裏的動物們曾待我如兄弟,我實在不忍心見它們遭遇火災,只好盡我所能來幫助它們!”天神對鸚鵡的話很感動,就把大火滅掉了。

1、解釋下面各句中加粗的字。

①鸚鵡自念( )

②然嘗僑居是山  ( )

③雖樂不可久也,便去。( )

2、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鸚鵡遙見,便入水濡羽。

②天神嘉感,即為雨滅火。

3、你認為天神被鸚鵡的什麼所感動?

4、讀後此文你有何感想?請要説説。

參考答案:

1、①思 ②曾經 這 ③ 離開2、①鸚鵡遠遠看見了,就飛入水中,弄濕自己的羽毛。②天神對鸚鵡的話很感動,就把大火滅掉了。3、天神被鸚鵡的這種重情義的行為所感動。4、一個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件艱鉅的任務是不容易的,如果有貴人相助就簡單得多,但是貴人(天神)並不是隨意幫助別人的,所謂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努力,是不能寄望得到別人幫助的。

二、鄭人逃暑

①②③④鄭人有逃暑於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從陰。及至暮反席於樹下,及月

⑤⑥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於身。其陰逾去,而其身愈濕。是巧於用晝而拙於用

夕矣。(節選自《苻子》)

【譯文】

有個鄭國人怕熱,他跑到一棵樹下去乘涼,太陽在空中移動,樹影也在地上移動,他也挪動着自己的卧席隨着樹蔭走。到了黃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樹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動,樹影也在地上移動,他又挪動着卧席隨着樹影走,因而受到了露水沾濕身子的傷害。樹影越移越遠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濕了。這個人白天乘涼的辦法很巧妙,但晚上用同樣辦法乘涼就相當笨拙了? ①②

【閲讀説明】這則寓言告訴人們,情況是不斷變化的,不能只用老眼光,老辦法去解決新問題,不然就會碰壁受災。用狹隘的經驗去對待變化着的事物,必然會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

1、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1)徙衽以從陰()(2)其陰逾去()  ..

(3)鄭人有逃暑於孤林之下者()  (4)而其身逾濕( )  ...

2、解釋下面的句子。

是巧於用晝而拙於用夕矣。

3、鄭人的“拙”具體表現在(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4、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什麼道理?

參考答案:

(1)移動(2)離開(3)逃暑:避暑,乘涼(4)逾:同“愈”,更加。 2、這個辦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拙”具體表現在晚上也跟着樹影移動席子。 4、要隨機應變,要順應變化,不憑經驗辦事,不要墨守成規。

三、鄒孟軻母(節選)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

①②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傍。其嬉遊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

③子也。”復徙舍學宮之旁。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

④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註釋:(1)賈人,商人。 (2)炫賣,叫賣。(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禮器。 (4)漸化,逐漸濡染。

譯文:魯國鄒邑人孟軻的母親,人稱孟母。當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此孟子小時候,遊戲玩耍的都是下葬哭喪一類的事,特愛學造墓埋墳。孟母見了説到:“這裏不該是我帶着孩子住的地方啊!”於是領着孟子離開了這裏,遷住在了一處集市的近旁。孟子又學玩起了奸猾商人誇口買賣那一類的事。孟母又説:“這裏也不是我應該帶着孩子住的地方啊!”就再次把家遷到了一個公學學校的旁邊。這時小孟子所學玩的,才是祭祀禮儀、作揖遜讓、進退法度這類儀禮方面的學問了。孟母説到:“這裏才真正是可以讓我帶着兒子居住的地方啊!”於是,長久把家安在了這裏。

等孟子長大成人,便很順利地學精了《易》、《書》、《詩》、《禮》、《樂》、《春秋》等六藝的學問,最終成就了儒家大師的大名。

後來的君子賢人都説孟母很善於利用環境漸染教化孩子。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乃去,舍市傍 .

(2)及孟子長 .

2、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2分)

復徙舍學宮之旁

3、簡答題(3分)

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則故事的主要內容,然後談談這個故事給你的啟示。

內容:

啟示:

參考答案:

1、(1)離開 (2)等到,至。2、再一次把家遷到一所學堂旁邊。3、(1)敍述了孟母三遷的故事。(2)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

四、程門立雪

楊時字中立,南劍將樂人。幼穎異,能屬文(1),稍長,潛心(2)經史。熙寧九年,中進士第。時河南程顥與弟頤講孔、孟絕學(3)。於熙、元之際,河、洛(4)之士翕然(5)師之。時調官不赴,以師禮見顥於潁昌,相得甚歡。其歸也,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顥死,時聞之,設位哭寢門(6),而以書赴告同學者。至是,又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7)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遠千里從之遊,號曰龜山先生。(節選自《楊時傳》)

【譯文】楊時字中立,南劍將樂人。小時侯特別聰明,能寫文章。稍長大後,專心學習經史。熙寧九年,考中進士。當時河南的程顥和他的弟弟程頤講宏偉獨到的孔孟儒學。在熙、元年間,黃河、洛水流域的學士都去拜師。

10.解釋下列加粗詞語,並理解其用法。

(1)河、洛之士翕然師之:

(2)德望日重:

(3)吾道南矣:

11.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幼穎異,能屬文,稍長,潛心經史。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時調官不赴,以師禮見顥於穎昌,相得甚歡。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一尺矣。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一個“程門立雪”的故事,充分表現了對老師的尊重和求學的虛心真誠。請你用文中的具體文字説明楊時對老師的尊重和求學的真誠。你能再説兩個類似的故事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0.(1)師從,拜某人為師(2)一日日,一天天地(3)向南

11.(1)(楊時)從小就異常聰穎,能寫文章。稍大一些後,專心研究經史書籍。

(2)楊時當時調動官職,但沒有前去赴任,而是到洛陽以師禮拜見程顥,相處非常愉悦。

(3)那一天拜見程頤時,程頤正偶然閉目養神,楊時便與遊酢等人侍立在旁邊,一直沒有離開。程頤醒來後,看看門外積雪已有一尺深了。

12.從以下三句中可以看出:

時調官不赴,以師禮見顥於潁昌,相得甚歡。四年而顥死,時聞之,

設位哭寢門,而以書赴告同學者。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

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一尺矣。

如“韋編三絕”。

五、《楚人隱形》解讀

①楚人貧居,讀《淮南子》,得“螳螂伺蟬自障葉,可以隱形”,遂於樹下仰取葉。螳

螂執葉伺蟬,以摘之。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不能復分別。掃取數鬥歸,以葉自障,問

②③④其妻曰:“汝見我不?”妻始時恆答言“見”,經日,乃厭倦不堪,紿雲“不見”。嘿然

⑤大喜,齎葉入市,對面取人物,吏遂縛詣縣。

【註釋】

1、寫出下列各句子中“以”字含義。

⑴螳螂伺蟬自障葉,可以隱形:

⑵螳螂執葉伺蟬,以摘之:

2、翻譯語句。

⑴螳螂伺蟬自障葉,可以隱形:

⑵對面取人物

3、“楚人”真的能夠自隱其形嗎?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答:

4、用原文回答:“楚人”的妻子是在什麼情況下説不見的?

答:

5、“嘿然大喜”表現“楚人”怎樣的心態?

答:

6、請用一個成語概括本則選文的內容:

參考答案:

1、(1)憑藉。(2)來,連詞。2、(1)螳螂躲在葉子後面暗中觀察蟬,它躲着的葉子可用來隱身。(2)當面拿人家的東西。 3、不能。他是一個妄想用一片樹葉來掩蓋自己的不正當行為的、貪婪而愚蠢的人。5、“經日,乃厭倦不堪,紿雲?不見?”  6、表現其自以為找到一種可以不勞而獲的途徑而沾沾自喜的心態。6、一葉障目。

六、楚子發母

楚子發母,楚將子發之母也。子發攻秦絕糧,使人請於王,因歸問其母。母問使者曰:

①“士卒得無恙乎?”對曰:“士卒並分菽粒而食之。”又問:“將軍得無恙乎?”對曰:“將

②③④軍朝夕芻豢黍粱。”子發破秦而歸,其母閉門而不內,使人數之曰:“子不聞越王勾踐之

⑤伐吳耶?客有獻醇酒一器者,王使人注江之上流,使士卒飲其下流,味不及加美,而士卒

⑥⑦⑧戰自五也。異曰,有獻一囊糗鞴者,王又以賜軍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而戰自十也。今子為將,士卒並分菽粒而食之,子獨朝夕芻豢黍粱,何也?”子發於是謝其母,然後內之。 劉向《列女傳》(節選)

【譯文】楚子發母就是楚國將軍子發的母親。子發攻打秦國的時候,軍糧吃光了,子發派人向楚王求援,並叫使者順便回家探望一下母親。子發母親問使者:“士兵們可安好?”使者回答説:“士兵們能分吃豆粒充飢。”母親又問:“那麼將軍可安好?”使者回答説:“將軍每天早晚都吃好飯好肉。”子發打敗秦國歸來,回到家的時候,他的母親關上大門不讓他進去並且叫人責備他説:“你沒聽説越王勾踐討伐吳國的事嗎?有人獻上一罈美酒,越王勾踐派人倒在江的上游,讓士兵到下游同飲江水,其實江水中並沒有多少酒的美味,但士兵作戰的勇氣因此而增加了五倍。又有一天,有人送來一袋乾糧,越王勾踐又下令賜給軍士們分了吃,其實只有一點點食物,過了咽喉就沒有了。但士兵作戰的勇氣因此而增加了十倍。現在,你身為將軍,士兵們分吃豆粒充飢,惟獨你早晚吃着好飯好肉,這是為什麼?《詩經》上不是説了嗎?‘我快樂而不荒廢正事,賢人都高興’,説的是做事不能失了分寸。你指揮士兵進入生死相爭的戰場,而自己卻高高在上地享樂,即使能夠取勝,也不能説是用兵的正道。你不是我的兒子,不要進我的門!”子發只得向他母親謝罪認錯,這才進了家門。

【閲讀説明】這位母親以她的言行告訴我們:父母之愛如果僅僅侷限於關心孩子的飲食起居,關心孩子的冷暖安康,就未免太膚淺了;父母對子女的愛要從塑造人格、人品上着眼,這樣才能保證子女走正道,幹正事。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

(1)士卒得無恙乎?

(2) 子發於是謝其母。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使人數之曰:“子不聞越王勾踐之伐吳耶?”

3、閲讀本文後,你認為子發的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參考答案:1、(1)疾病。(2)道歉。(3)(他的母親)叫人責備他説:“你沒聽説過越王勾踐討伐吳王的事嗎?3、深明大義、教子有方

六、董遇“三餘”讀書

(董)遇字季直,性質訥①而好學。興平②中,關中擾亂,與兄季中依將軍段煨。採穭③負販,而常挾持經書,投閒習讀,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更為作《朱墨別異》,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從學者雲:“苦渴無日。”

遇言:“當以‘三餘’。”

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節選自《三國志》)

【譯文】董遇,字季直。為人樸實敦厚,從小喜歡學習主。漢獻帝興平年間,關中李榷等人作亂,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處。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揹回來賣幾個錢(維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總是帶着書本,一有空閒,就拿出來誦讀,他哥哥譏笑他,但他還是照樣讀他的書。

董遇對《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註釋;對《春秋左氏傳》也下過很深的功夫,根據研究心得,寫成《朱墨別異》。附近的讀書人請他講學,他不肯教,卻對人家説:“讀書百遍,

【篇三:語文六年級下冊配套練習冊答案蘇教版】

s=txt3煙台的海

一、看拼音,寫詞語。

石凳過  濾  恬靜湛  藍

嬉 笑 害羞  威  武雄壯

二、把下列詞語補充完整,並寫出加點字的意思。

氣勢(洶)(洶)水平(如)(鏡) (呢)(喃)細語

如(痴)如(醉) (蔚)(為)壯觀  (威)(武)雄壯

前(赴) 後繼:到(某處)去。奔赴,去。 .

(鍥)而不捨:用刀子刻。 .

(崇)山峻嶺:高。 .

三、根據課文內容和自己的理解填空。

1.冬天,小山似的湧浪像千萬頭暴怒的獅子,從北邊的天際前赴後繼、鍥而不捨地撲向堤岸,濺起數丈高的浪花,發出雷鳴般的轟響,有時竟把岸邊數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幾米遠的馬路中央。

這段話把湧浪比做小山、獅子,“撲向”“掀起”等詞語形象地寫出了巨浪拍打堤岸的壯觀景象。作者先寫“冬天煙台的海”,是因為在一年四季的海上奇觀中,冬天煙台的海的景色尤為獨特,堪稱一道壯麗的風景線,具有代表性。使人在強烈的震撼中進入課文的情景,去細細品味不同季節的特點。

2.春天,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從北面遙遠的地平線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邊,剛一觸摸到岸邊的礁石、沙灘,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後又撲了上來,像個頑皮的孩子。

這段話把湧浪比做頑皮的孩子,“撲”字形象地寫出了“微波泛起”的可愛和輕盈,賦予了浪花孩子般的天真和爛漫。

3.這篇課文按總分總順序描寫了煙台的景觀。煙台的海冬天凝重,春天輕盈,夏天浪漫,秋天高遠。

在冬、春、夏、秋這四個季節裏,作者不僅描寫了煙台的獨特的景觀,還描寫了煙台人的勞動生活,請分別摘抄在下面:

①每到這巨浪拍岸的日子,許多煙台人和外地的遊客,紛紛頂着寒風跑到岸邊,觀賞這蔚為壯觀的景象。

②脱去冬裝的漁民們駕船駛過平靜的海面,到養殖區去播下希望的種苗,期待着收穫的季節。

③傍晚,平靜的海面倒映着萬家燈火,岸邊的石凳上坐滿了遊人,他們腳下,是海浪與堤岸的呢喃細語。

④秋天的海平添了幾分充實與忙碌,漁家駕船出海了,貨輪起錨遠航了?

是煙台的海陶冶、磨鍊了煙台人,使他們有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生活。

4、煙台的海,是一幅畫,是一道廣闊的背景,是一座壯麗的舞台。

四、閲讀短文,完成練習。

海  楚勤

陽光下,大海閃閃爍爍,似一片水晶,如一塊琉璃。

不,不。大海多象藍色的夢喲:一碧萬頃,激盪着多少希冀,藴含着多 少祕密?

海的夢,曾出現在我夢幻般的童年裏。長輩,書本,地圖,銀幕?使 我懂得了:海很富有,廣闊,美麗!

後來,我真的見到了海。在那東臨碣石有遺篇的地方。我已無法具 體描繪當時的情景,只記得,大海徹底地把我征服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畫 面在我的眼前展開,濤山浪谷,雷擊霆碎,有吞天沃日之勢,整個世界彷彿都在翻騰,彷彿都是藍色的!這時候,我才懂得了:什麼叫雄渾,什麼 叫浩大,什麼叫力量,什麼叫生機!水珠濺濕了我的面頰,我從海灘上撿回 了一隻彩貝。啊,這海的見面禮!

我把它藏在我的心裏。有一天,我講一篇關於海的課文,忘情間,拿出 了那隻海貝。孩子們傳遞着,目轉神移,如同海面上輕風習習? 海很大很大,很美很美?我要用我的夢,去播種一片藍色的希冀。

老師,海是怎樣形成的 它會不會消失呢

多可愛的孩子啊,愛夢,更愛尋根究底。

我取來了地圖。從黃河,長江,尼羅河,密西西比河,伏爾加河,講到 了校旁的灄水河,山間的小溪,巖縫的泉滴?她們是海的母親。這是海永遠年輕,永不消失的奧祕。生活的啟示,一瞬間照亮了我的思緒。

是的,海的存在就在於彙集。聚涓滴,納百川,不斷地充實自己,永不 滿足,永不停息!於是,才有這廣闊的胸懷,澎湃的氣勢,激揚的活力!

1、我要用我的夢,去播種一片藍色的希冀。這句話中我的夢是指不斷充實自己,讓自己淵博,廣識,藍色的希冀是指孩子們,他們的未來,他們學成後創造的天地,播種的含義是傳道授業,教書育人。

2.大海給人類的啟迪是什麼?請在原文畫出。

3、文中寫了哪兩種海?它們的共同之處在哪裏?文中寫了兩種海,一種是真實的大海,另一種指知識的海。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廣博、無邊無際、雄渾、大氣、活力;它們的存在都需要永不停息地充實、彙集。

8、三打白骨精

一、看拼音,寫詞語。

妖怪  齋飯  驟雨  隱  瞞 山  勢  險峻

白骨精變成村姑拎着(饅)頭等齋飯來矇騙唐僧,可(瞞)不過悟空被悟空劈臉一棒,只得扔下假屍首逃走。唐僧不明真相,反而(埋)怨悟空,説他無心向善,生性野(蠻)。

三、讀讀下面的句子,體會帶點的詞語對錶現人物形象的好處。

1. 唐僧一再推辭,八戒嘴讒,奪過罐子就要動口。一個“奪”字寫出了豬八戒迫不及待、嘴饞的樣子。

2. 山坡上閃出一個年滿八旬的老婦人。這個老婦人其實是白骨精,這個“閃”字與這句話中的年滿八旬相矛盾,因而傳神地寫出了白骨精的狡猾和迫不及待的樣子。

3. 唐僧一見,驚得從馬上摔下來,坐在地上。唐僧因為孫悟空平白無故地打死老婦人而摔下馬來。一個“摔”字,我們感受到唐僧的膽小以及受到嚴重驚嚇的程度。

4. 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邊,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你瞞得了別人,瞞不過我!我認得你這個妖精。”孫悟空看見白骨精變成白髮老公公又來騙師父,他心想,如果再不除去這個妖精,師父就會再次上當,後果將不堪設想,“笑”字寫出了孫悟空火眼金睛,輕而易舉就識破了白骨精的陰謀詭計。

四、閲讀《三打白精》原文片斷,回答問題。

(一)

唐僧師徒四人來到一座高山前,看不盡峯巖重疊,澗壑灣環,虎狼成陣走,麂鹿作羣行。無數獐狼鑽簇簇,滿山狐兔聚叢叢。千尺大蟒,萬丈長蛇。大蟒噴愁霧,長蛇吐怪風?萬古常合元氣老,千峯巍列日光寒!

常言説,“山高必有怪,峻嶺定生精”。想一想,這樣的環境描寫的作用是突出了環境的險惡,為下文白骨精的出現作了鋪墊。

(二)

月貌花容的女兒,説不盡那眉清目秀,齒白脣紅,柳眉積翠黛,杏眼閃銀星,體似燕藏柳,聲如鶯囀林?

這段話描寫的是課文中的白骨精變成美貌村姑。作者把人物寫得這樣美,其用意是寫出了白骨精的詭計多端,她想以此來降低師徒三人對她的警惕心,好對唐僧下手。

(三)

你看他忍氣別了師父,縱筋斗雲,徑回花果山水簾洞去了。獨自個悽悽慘慘,忽聞得水聲聒耳。大聖在那半空裏看時,原來是東洋大海潮發的聲響。一見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邊淚墜,停雲住步,良久方去。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後,被唐僧趕回花果山。從“一見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邊淚墜,停雲住步,良久方去”,你可以體會到孫悟空對師父忠心耿耿,感情深厚。

五、從下面的材料中選擇一個製作人物的卡片。

材料一:孫悟空:法號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會七十二變、騰雲駕霧。一雙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偽裝的伎倆;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隨心變化,小到繡花針,大到頂天立地。他佔花果山為王,自稱齊天大聖)(,攪亂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偷吃太上老君的長生不老金丹,打敗天宮十萬天兵天將,又自不量力地與如來佛祖鬥法,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後來經觀世音菩薩點化,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三打白骨精,收服紅孩兒,熄滅火焰山,一路上降魔鬥妖,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回真經終成正果。

材料二:白骨精——白骨精又叫白骨夫人,是唐僧西天取經途中遇見的少有的女妖精。使用雙劍,武藝出色。善於變化。她想吃唐僧肉,先變成十六七歲的漂亮少女,再變成一個八十歲的老婆婆,後變成年邁力衰的老翁,均被孫悟空識破,最終被神通廣大的孫悟空打得現出原形。

9、詞兩首

一、把下面的詞語補充完整。

1、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2、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1、“漁歌子”“如夢令”都是詞牌名。(√)

5、《漁歌子》中“鱖魚肥”表明這是垂釣的大好季節,“青箬笠,綠蓑衣”刻畫了一位怡然自得的垂釣漁翁。(√)

三、填空。

《如夢令》並非李清照的即興之作,而是她回憶寫成的,從詞中常記可以看出。交遊的時間在夏季,從詞中誤入藕花可以看出。從詞中興盡晚回舟可以看出,詞人玩地很高興。整首詞表現了詩人熱愛自然

美景的思想感情

四、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兩句描寫的情景非常新奇,令人陶醉。聯繫上下文,發揮想象,你能描繪一下嗎?

一次郊遊之後的黃昏,太陽已經落山了,河面上,一女子划着船,帶着醉意而歸,卻不知道回家的路了,直到荷塘深處才發覺。儘管周圍景色迷人,還是急着在荷花從中找到正確的路徑。她快速地划動小船,驚動了已經棲息的水鳥。此時,人聲、鳥聲、水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情趣橫生的畫面。

10、螳螂捕蟬

一、照樣子,寫成語。

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寫成八字成語)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一着不慎,滿盤皆輸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二、閲讀課文片斷,回答問題。

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可是吳王固執地説:“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説:“你講得太有道理了!”於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1.仔細閲讀這兩段話,大臣的勸和少年的勸共同之處是什麼?

都是想勸吳王放棄攻打楚國。

2.大臣的勸和少年的勸帶來的結果是怎樣的呢?大臣是直接勸説的,結果失敗了;而少年是通過一個例子讓吳王自己領悟到其中的道理,結果讓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3.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同的結果?因為大臣們是直言相勸,令吳王感到沒有威嚴;而少年的“勸”是智勸,既維護了吳王的面子,又令吳王茅塞頓開。

4.“恍然大悟”是什麼意思?吳王由“固執”到“恍然大悟”,我們從中能體會到什麼?形容一下子明白過來。我們體會到:少年是睿智的,他找到適合勸説吳王的方法,讓吳王自悟其理。

三、課文《螳螂捕蟬》是根據一篇文言文改寫成的故事。下面一段文字就是這篇文言文的一個片段。請你用心閲讀,並完成後面的練習。

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顧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1、根據這段文字所形成的成語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用“------”文中表示該成語喻義的句子,並理解它的意思。這三個小東西都在力求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卻都沒考慮隱伏在它們身後的

關於文言文梵天寺木塔翻譯 篇二

判斷句是對人或事物表示斷定,斷定人或事物是什麼、屬於什麼的句式。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資也。(也)

3、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者,)

4、劉備天下梟雄。(,)

(這四種是由者、也表判斷的類型)

5、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者也)

6、當立者乃公子扶蘇。(乃)

7、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為)

8、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則)

9、即今之縲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詞用,不表判斷)

二。被動句

1、而君幸於趙王。(於)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見)

3、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見於)

4、受制於人。(受於)

5、為天下笑,何也?(為)

6、羸兵為人馬所蹈藉。(為所)(典型的被動句)

7、若屬皆為所虜。(為所)

8、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被)

9、洎牧以讒誅。(無標誌。靠動詞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種表現。)

三。疑問句(非特殊句式)

借疑問詞或否定詞而能發出疑問的句子叫疑問句。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誰、孰、何、曷、胡、安、焉)和疑問語氣詞(乎、諸、、與或歟、邪或耶)等。二者有時全用,有時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頗藺相如列傳》)(借否定詞不)

2、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崤之戰》)(借疑問詞誰)

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須用否定詞(不、毋、弗、勿、未、否、非、無、莫等)

五。詞序(倒裝句)

1、賓語前置(動賓倒裝句)

在一般情況下,動詞在前,賓語在後,這是漢語的語法規律。可是,有時候動詞和賓語也可以倒裝,讓賓語處在到動詞前面。在文言文當中,動賓倒裝句是很有規律的,大約有四種情況。

①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例:

a.莫我肯顧 b.古之人不餘欺也

②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有兩種類型:(1)動賓結構(2)介賓結構。包括:代詞+介詞;賓語+介詞;方位名詞+介詞;是以結構(固定結構)。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動賓)

b、沛**在?(動賓)

c、國胡以相恤?(介賓: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賓:代+介)

e、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介賓:賓+介)

f、一言以蔽之。(介賓:賓+介)

g、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介賓:方位名詞+介詞)

h、餘是以記之,蓋歎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結構)

③用之是作提賓的標誌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馬首是瞻。

④不規則類(為了表達上的需要,把賓語前置了)

例:

a、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b、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c、四十三年,望中猶記。

再看下面幾個句子(也是屬於不規則的):

a.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不合否定句中的情況)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不屬於疑問句中的情況)

c.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不屬於否定句中的情況)

2、定語後置(定中倒裝句)(定語是用來修飾中心詞的)

在一般情況下,定語應該放在中心詞前面,如彼童子之師,師是中心詞,定語彼童子處在中心詞前面。但是,定語也可以處在中心詞後面,形成中心詞在前,定語在後的句式,這就是定中倒裝句。

有四種情況:

①中心詞+之+後置定語

例如:

a、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高高的廟堂) (偏遠的江湖)

b、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②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

例如:

a、賦税之繁重者。

b、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③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例如:

a、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b、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詞+數量詞

例如:

a、嘗貽餘核舟一。

b、沛公兵十萬軍霸上。

3、介賓短語後置(狀語後置)

介詞短語後置句的特點是,應該在動詞前面的介詞短語,卻放在了動詞後面。試以豬鬣撩撥蟲須,仍不動。(《促織》)介詞短語以豬鬣放在動詞撩撥的前面,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詞短語放在動詞的前面,説成試撩撥蟲須以豬鬣,就成了介詞短語倒裝句。

例如:

a、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b、王嘗語暴以好樂。

4、謂語前置(主謂倒裝)

這種句式常見於古漢語的感歎句和疑問句中

例如:

a、甚矣,汝之不惠!

b、悲哉,世也!(這個社會多可悲啊!)

五、倒裝句

1、賓語前置

(1)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

(2) 世溷濁而莫餘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涉江》)

(3) 自比於管佟⒗忠悖 比四 硪病#ā堵卸浴罰?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

(5)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6)沛**在?(《鴻門宴》)

(7)客何為者?(《鴻門宴》)

(8)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

(9)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10)宋何罪之有?(《公輸》)

(11)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12)何陋之有?(《陋室銘》)

(13)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

(14)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15) 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16) 餘是以記之,蓋歎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17)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屈原列傳》)

2、定語後置

(1)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促織》)

(3)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赤壁之戰》)

(4)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説》)

3、介詞短語倒裝句

(1)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

(3) 皆不可限以時月。緣土氣有早晚,天時有愆伏。(《採草藥》)

(4) 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崤之戰》)

4、主謂倒裝

(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六 、省略句

1、主語的省略

(1)兒俱,啼告母。母聞之,面色灰死。(《促織》)

(2)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赤壁之戰》)

(3)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醉翁亭記》)

(4)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鵲見蔡桓公》)

(5)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6)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御之者。(《捕蛇者説》)

2、謂語的省略

(1)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浪淘沙》)

(2)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琵琶行》)

(3)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4)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狼》)

3、賓語的省略

(1) 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赤壁之戰》)

(2)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頗藺相如列傳》)

(3)具告以事。(《鴻門宴》)

(4)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5)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6)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7)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

(8)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桃花源記》)

(9)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10)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陳涉世家》)

(11)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荊軻刺秦王》)

(12)權以示羣下,莫不響震失色。(《赤壁之戰》)

4、介詞的省略

(1) 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活板》)

(2)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39;,以此知之,故欲往。(《廉頗藺相如列傳》)

(3)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共爭天下。(《赤壁之戰》)

(4)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七。固定結構

1、不亦乎?

表示反問,亦沒有實在意義,加強語氣。翻譯為不是嗎?

2、是以

以是的倒裝句。翻譯為因此

3、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問(詢問辦法)。翻譯為對怎麼辦或把怎麼樣

4、得無乎(耶)?

表示推測性的疑問語氣,翻譯為該不會莫非恐怕。

5、無乃乎?

表示委婉商榷語氣。翻譯為恐怕吧?

6、得無乎?

表示某種情況的推測。翻譯為莫非吧?

7、其其

表示選擇關係。翻譯為是還是。

8、孰與

表示比較選擇。翻譯為與相比

9、何為?

表示詢問或反問。翻譯為為什麼呢?怎麼呢?

10、然則

表示連貫關係。翻譯為既然這樣,那麼

11、何其一何

表示感歎。翻譯為: 何其(多麼)、一何(這麼)。

八。固定句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3)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

(5)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崤之戰》)

(6)先軫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崤之戰》)

(7)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精選文言文梵天寺木塔翻譯 篇三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比較多,有定中倒裝句、動賓倒裝句、介詞短語倒裝句、主謂倒裝句等。

(一)定中倒裝句

在一般情況下,定語應該放在中心詞前面,如"彼童子之師","師"是中心詞,定語"彼童子"處在中心詞前面。但是,中心詞也可以處在中心詞後面,形成中心詞在前,定語在後的句式,這就是定中倒裝句。如:

(1)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促織》)

(3)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赤壁》)

(4)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説》)

分析:

(1)的"一片"是定語,處在中心詞"孤帆"的後面,

(2)的"好事者"是定語,修飾的是中心詞"少年"。"少年"前頭還有定語"村中"。

(3)的"還者"是修飾中心詞"戰士"的。

(4)的"師"是中心詞,前面定語“彼童子",後面定語是"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師"的前後都有定語。

(二)動賓倒裝句

在一般情況下,動詞在前,賓語在後,這是漢語的語法規律。可是,有時候動詞和賓語也可以倒裝,讓賓語處在到動詞前面。在文言文當中,動賓倒裝句是很有規律的,大約有三種情況。

1、否定句賓語提前

這樣的句子必須是否定句;有了否定的條件,賓語就可以提到動詞之前。如:

(1)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

(2)世溷濁而莫餘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涉江》

(3)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隆中對》)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

這些句子都是否定句,否定詞是"不、莫、未"。

一是"古人沒有欺騙我";動詞是"欺",賓語是"餘"。

二是"這個世界真渾濁,不能理解我";"知"是動詞,"餘"是賓語。

三是"當時的人並不認可他";動詞是"許",賓語是"之"。

四是"但是這樣還不能做王,沒有這樣的事";動詞是"有",賓語是"之"。

2、疑問句賓語提前

這種倒裝句式的先決條件是,必須是個疑問句,而且是疑問代詞做賓語。有了這個先決條件,疑問代詞賓語就得提到動詞前面去。

(1)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2)沛公安在?(《鴻門宴》)

(3)客何為者?(《鴻門宴》)

(4)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

(5)豫州今欲何至?(《赤壁》)

這些句子都是疑問句,疑問代詞都是"何",這個"何"就提到了動詞前面。

一是"操何"(帶來了什麼),

二是"在安"(在哪兒),

三是"為何"(做什麼),

四是"有何"(有什麼),

五是"至何"(到哪兒)。

3、用"之"幫助把賓語提前

這種句式,也必須是疑問句,

(1)宋何罪之有?(《公輸》)

(2)何功之有哉?(《信陵君》)

(3)何陋之有?(《陋室銘》)

這種句式的特點是動詞"有"在賓語後面,賓語在前面,動詞和賓語之間有"之"。"何"是定語。

一是"宋國有什麼罪?"

二是"有什麼功勞?"

三是"有什麼簡陋呢?"

動賓倒裝句主要有否定句賓語提前、疑問句賓語提前、用"之"幫助把賓語提前這麼三種情況。還有一些別的情況。如:"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屈原》)""自佐"是"輔佐自己"。"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浪淘沙》)""多情應笑我"是"應笑我多情",賓語"多情"也提到了賓語的前面。

此外,還有其他的辦法組成倒裝句。如:"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傳》?quot;這裏不是用"之"幫忙,而是用"一"幫助把賓語提到動詞前面去。

(三)介詞短語倒裝句

介詞短語倒裝句有兩種情況。

1、介詞短語後置句

介詞短語後置句的特點是,應該在動詞前面的介詞短語,卻放在了動詞後面。"試以豬鬣撩撥蟲須,仍不動。(《促織》)"介詞短語"以豬鬣"放在動詞"撩撥"的前面,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詞短語放在動詞的前面,説成"試撩撥蟲須以豬鬣",就成了介詞短語倒裝句。

(1)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

(3)皆不可限以時月。緣土氣有早晚,天時有愆伏。(《採草藥》)

(4)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崤之戰》)

一是"故臨崩以大事寄臣",

二是"不以封疆之界域民",

三是"皆不可以時月限",

四是"鄭商人弦高將於周市"(鄭商人弦高將在周這個地方做買賣)。

2、介詞賓語前置句

介詞短語倒裝句還包括介詞短語本身倒裝。在一般情況下,介詞總是在前面,介詞賓語總是在後面。可是有時候,介詞在後,介詞賓語在前,跟動賓倒裝句的情況很相似。這就是介詞賓語前置句。

(1)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

(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頗》)

(3)問:"何以戰?"(《曹劌》)

(4)餘是以記之,蓋歎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

"誰與"是"與誰"(跟誰),"何以"是"以何"(憑什麼),"是以"是"以是"(因此)。

其他的倒裝句,還有主謂倒裝句,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可以認為這是修辭方面的倒裝句,這樣的句子是不多的。

關於文言文梵天寺木塔翻譯 篇四

《廉頗藺相如列傳》

1、宦者令: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宦官的頭目)

2、舍人: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門客)

3、和氏璧:得楚和氏璧(楚國人卞和發現的一塊寶玉,經雕琢成的璧)

4、遺(wèi):使人遺趙王書(送給)

5、即:即患秦兵之來(則,就)

6、斧質: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古代一種腰斬的刑具)

7、宜:宜可使(應該)

8、曲:曲在趙(理虧)

9、均:均之二策(權衡、比較)

10、必:王必無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獻,進獻)

12、卻:相如因持璧卻立(退後)

13、脩敬: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整飾禮儀表示敬意)

14、倨(jū):禮節甚倨(傲慢)

15、謝: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圖(官吏的通稱)

17、決:決負約不償城(必定)

18、徑道:從徑道亡(便道,小路)

19、間:間至趙矣(名作狀,從小路)

20、拔:其後秦伐趙,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卻)

22、懌(yì):於是秦王不懌(高興,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過了些時候)

24、望: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遠遠看見)

25、高義:徒慕君之高義也(高尚的品德)

26、孰與: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比……怎麼樣)

27、駑:相如雖駑(劣馬,引申為愚劣,無能)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願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圖(通“按”,審察、察看)

4、孰:唯大王與羣臣孰計議之(通“熟”,仔細)

1、以:①傳以示美人及左右(連詞,連接兩個動詞,給)

②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介詞,因為)

③以勇氣聞於諸侯(介詞,憑藉)

④願以十五城請易璧(介詞,拿,用)

⑤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連詞,相當於“而”)

精選文言文梵天寺木塔翻譯 篇五

(一)主語的省略

在文言文當中,省略主語是很常見的,有承前省略,有對話省略,承賓省略等。

(1)兒俱,啼告母。母聞之,面色灰死。(《促織》)

(2)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赤壁》)

(3)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醉翁亭》)

(4)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鵲》)

一是"兒俱,兒啼告母""母聞之,母面色灰死",這是主語承前省略。

二是"吾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

三是"作亭者乃山之僧智仙也",這是在對話中省略主語。

四是"扁鵲已逃秦矣",而"扁鵲"是上一句的賓語,這是承賓省略。

在古漢語當中,主語可以換來換去,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御之者。(《捕蛇》)

"桃源人見漁人,桃源人乃大驚,桃源人問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漁人還家,桃源人設酒殺雞作食"

"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異蛇觸草木,草木盡死;異蛇以齧人,人無御之者"。

見到這樣的句子,要依靠上下文,邊讀邊補充省略了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