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題破山寺後禪院原文及翻譯註釋【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W

題破山寺後禪院原文及翻譯註釋【新版多篇】

題破山寺後禪院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一

題破山寺後禪院

朝代:唐代

作者:常建

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悦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唯聞鐘磬音。(版本一)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悦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版本二)(餘通:餘)

譯文

早晨,我漫步到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叢林。竹林中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靜的地方,僧人們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樹林中。山光的明淨使鳥兒高興,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大自然的一切聲音此時都靜寂,只有鐘磬的聲音在空中迴盪。

註釋

1、[清晨]:早晨

2、[入]:進入。

3、[古寺]:本處指破山寺,在今江蘇省常熟市虞山北嶺下。南朝齊始興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鹹通九年,賜額“破山興福寺”。

4、[初日]:早上的太陽。

5、[照]:照耀。

6、[高林]:高樹之林。

7、[曲]:彎折、曲折。亦作“竹徑”。

8、[幽]:幽靜。

9、[禪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10、[悦]:形作動,此處為使動用法,使……高興。

11、[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12、[空]:形作動,此處為使動用法,使……空。

13、[潭影空人心]:本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指人的塵世之心。破山寺裏有空心亭。

14、[萬籟](lài):各種聲音。籟,從孔穴裏發出的聲音,泛指聲音。

15、[此]:在此。即在後禪院。

16、[都]:都,俱。

17、[但餘]:只留下。一作“唯聞”。

18、[磬](qìng):古代用玉或金屬製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

19、[鐘磬]:佛寺中召集眾僧的打擊樂器。

20、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與陸游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異曲同工之妙。

21、山光悦鳥性,潭影空人心:這兩句話形容後禪院環境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淨盡。人心,指人的塵世之心。破山寺裏有空心亭。

22、詩的三、四句的特點:雙關手法。一層意思表達了佛門清靜,佛法高遠。二層意思影射佛門弟子早課完後,精神層次產生臆想,領悟到房中術的境界。

賞析: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這彎彎的小路,來到禪房,更覺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淨盡。悠長的鐘磬聲,在萬籟俱寂之中帶來深遠的禪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點明出遊的時間和地點。詩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聖地的嚮往之切。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陽,正照着寺院中高聳的樹林。“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一聯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曲徑”,竹林叢中的小路。“幽處”幽靜的地方。“禪房”僧侶們的住所。“花木深”,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

“山光悦鳥性,潭影空人心。”這一聯緊承上聯,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動詞,使……歡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表達了詩人寧靜的內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永。

以上六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動,以動顯靜的表現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詳和平、自然高遠的境界。

“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尾聯是上一聯的補充,進一步以鐘磬音響輕輕迴盪,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萬籟”,指自然界萬物發出的各種聲響。“都”,都,全部。“寂”,寂靜,沒有聲音。成語“萬籟都寂”出於此句。“磬”,是石或玉製的打擊樂器。和尚在念經或進行其它宗教活動時,都用敲鐘或擊磬表示開始和結束。

註釋 篇二

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齊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清晨:早晨。入:進入。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陽。照:照耀。高林:高樹之林。

曲徑:一作“竹徑”,又作“一徑”。通:一作“遇”。幽:幽靜。

禪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悦:此處為使動用法,使……高興。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處為使動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萬籟(lài):各種聲音。籟,從孔穴裏發出的聲音,泛指聲音。此:在此,即在後禪院。都:一作“俱”。

但餘:只留下。一作“惟餘”,又作“唯聞”。鐘磬(qìng):佛寺中召集眾僧的打擊樂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屬製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

意境 篇三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這彎彎的小路,來到禪房,更覺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淨盡。悠長的鐘磬聲,在萬籟俱寂之中帶來深遠的禪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點明出遊的時間和地點。詩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聖地的嚮往之切。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陽,正照着寺院中高聳的樹林。“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一聯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曲徑”,竹林叢中的小路。“幽處”幽靜的地方。“禪房”僧侶們的住所。“花木深”,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

“山光悦鳥性,潭影空人心。”這一聯緊承上聯,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動詞,使……歡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表達了詩人寧靜的內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永。

以上六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動,以動顯靜的表現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詳和平、自然高遠的境界。

“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尾聯是上一聯的補充,進一步以鐘磬音響輕輕迴盪,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萬籟”,指自然界萬物發出的各種聲響。“都”,都,全部。“寂”,寂靜,沒有聲音。成語“萬籟都寂”出於此句。“磬”,是石或玉製的打擊樂器。和尚在念經或進行其它宗教活動時,都用敲鐘或擊磬表示開始和結束。

相關

鑑賞 篇四

此詩一題《題破山寺後禪院》。破山寺,在今江蘇常熟縣 西北虞山上,也叫興福寺,是南齊時一處宅園改建的,到唐 代已被稱為古寺了。禪院是佛家子弟居所。這首詩不從寺本 身着筆描畫,而是題詠寺後院的靜趣,抒發寄情山水的隱逸 胸懷。在盛唐山水詩中是獨具一格的好詩。

首先,詩人用精巧的構思和質樸的語言,塑造了一個幽 靜清空的意境,那深遠的詩旨將我們帶到了一個遠離塵俗, 佛音迴盪的世外境界。構成於詩中的特殊氛圍並不使人感 到孤獨、清寂,而是讓人感到在精神上達到物我一體的充 實。人的靈性和悟性彷彿只有在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中才得 以復甦和發現。這種傳神動情的意境美,完全得益於詩中表 現出的一個“靜”字和一個“空”字。“靜”與“空”是最能夠體 現佛家精神的,佛門之地無處不求一個“靜”字,從物靜、人 靜到心靜皆如此。“靜”是實現“空”的基礎,而欲求得“四大 皆空”則是佛家最高旨向。詩人一生政治上很不如意,於是 放浪琴酒,往來太白、紫閣諸峯(均在今陝西西安市附近), 以遊歷名山大川自娛,後隱居鄂渚(今湖北武昌樊山)。做為 歸隱之人,要想拋卻塵世,這求“靜”達“空”當是不可少的, 因此常建自然對此二字備加禮讚。請看詩中首聯“清晨入古 寺,初日照高林”兩句,先從外部環境點出了破山興福寺的 外貌和地理位置,並交待了入寺的時間。一個“清晨”包含着 一日塵俗囂煩開始之前的寂靜。“初日”與“清晨”照應。僧徒 所聚之所通稱“叢林”,用“高林”便兼有讚美禪院之意。此處 已寫出了“靜”意。

再看頷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裏的曲徑、深 禪以及環繞其旁的青竹、素花、綠林,更是無一字不襯托出 景色的幽靜宜人。這景緻是遊寺者(即詩人)於初步領略了 禪寺的 “靜” 之後無意發現的,又進一步使詩人沉浸於其 中。緊接其後的頸聯“山光悦鳥性,潭影空人心”,則從仰望、低俯的角度更造“警策”之句。“悦”這裏用作動詞。“潭影”, 指山光倒映在空明澄澈的潭中。詩人遠望旭日初照的早霞 輕籠着寺後青山,林間鳥兒似受這山光的召 喚,愈發歡快地 飛翔、啾啾地叫着;又緩步清泉潭邊,低頭凝望倒映在水中 的晨景,心中煩惱頓時煙消雲散。往日追尋的禪悦隱逸之趣 彷彿在此時此景中方得領悟。在這繽紛的晨色中,詩人獨選 鳥性,似在隱喻要想達到物我合一的忘我之境,心靈首先要 自由自在,無所牽、無所掛。這兒已由求靜昇華為求“空” 了。而潭中景本是外界萬物重疊之影,自然是“空”的了。這 怎能不觸發詩人尋覓已久,終有所得的靈性呢?

尾聯“萬籟此俱寂,唯聞鐘磬音”兩句中的“萬籟”,指自 然界的一切聲響。籟,凡是能夠發出聲響的孔竅都叫籟。“鍾 磬”是古代的兩種樂器。僧人禮佛頌經時則敲擊鐘磬,又兼 有報時的作用。這一聯講處於心空意靈的詩人聆聽着恍如 世外的鐘磬聲,早已忘記宦海沉浮的俗念,也忘記了空明的 山景,婉轉的鳥鳴,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大自然和人世 間的一切聲響這時都已消失,唯有那鐘聲引導着人們進入 那純淨的勝境。這鐘磬聲,當是發自詩人內心深處的迴響, 這寂靜當屬詩人領悟禪悦後的感受。在此,詩人已完全從 “靜”達到了“空”的境界。

在高手如林的盛唐詩壇,此詩已備受讚賞。除了時尚的 推崇外,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詩絕妙的構思。為突出靜和空的 意境,作者採用以動養靜,動靜相兼的藝術手法,這在後二 聯尤為突出:清晨光照山林為靜景,卻以飛鳴鳥聲破之,恰 合了“鳥鳴山更幽”的意境;潭影相對為靜,人的內心活動卻 複雜多變,此處以“空”將二者相連,人心便顯靜態。尾聯更 是以“唯聞鐘磬音”突出此時此刻的“萬籟寂無聲”,最終用 “靜”完整地、和諧地塑造出空的意象。這些不僅説明詩人的 藝術功力十分深厚,還説明了只有心有所想,意有所念,才 能寫出意境深邃的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