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秋園》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74K

第1篇:讀《秋園》有感

讀《秋園》有感

讀《秋園》有感範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秋園》有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7月9日在《人物》專訪見到了這篇文章《外婆在廚房寫作》,想當然地認為,這是另一位範雨素。讀完之後,當即下單《秋園》,兩個晚上讀完了這本小書。

作者楊本芬的《秋園》講述了母親秋園的一生和女兒之驊的故事,在戰亂紛飛,飢餓不堪,困頓勞作,居無定所的歲月裏,母女兩代人始終不忘對家庭的責任感,不忘對知識的渴求心。平靜的文字裏隱含着生活的苦難與饋贈,在這背後是舉步維艱,是驚濤駭浪,更是隱忍堅強。

秋園一生顛沛流離。童年在洛陽私塾讀過一年書,出嫁時向對方提出要繼續讀書(雖然沒有實現)。丈夫楊仁受是國民黨參軍處上校參謀,婚後他們隨政府定居南京,秋園參加婦女補習班。當他們再次跟隨政府遷往重慶時,在漢口碼頭,仁受禁不住對家鄉老父的惦念,下船回到湘陰,從此遠離仕途。為補貼家用,秋園擔任國小教師。孩子越來越多,生計越來越難,除了教書,秋園還要替人做縫縫補補的活計。土改複查,仁受被改劃為舊官吏,成為公敵,全家受盡欺凌。孩子們跟着母親去討飯,嚐遍艱辛。儘管這樣,秋園還是鼓勵女兒去考學校。日子難熬,帶着兩個兒子去洛陽投奔哥哥,但也找不到事做。返回途中,被湖南老鄉帶到湖北,靠做衣服為生,為避免被清理出去,她改嫁到一位幹部家中,一呆二十年,經歷喪子之痛,直到丈夫去世,才重返湘陰。

女兒之驊又是另一番經歷。為了讓秋園安心教書,她只能在家帶弟妹做雜事。終於在十二歲那年,之驊終於上學了,以後之驊加入了共青團,參加了突擊隊,考取了工業學校。除了上課,就是去圖書館看書。學校停辦,學生一律回原籍。之驊決定“跑”,再不能回鄉下。她用僅有的錢買票到了宜春,去工地做苦工,上了半工半讀的共產主義勞動大學,之後被下放成為知識青年,和當地青年結婚生子。

小説故事節奏明快,情節不拖沓,但細節也是令人百感交集。家裏再窮,不忘教養。當討飯討到一户舊識,對方請吃飯,面對滿桌子的飯菜,秋園對之驊説,“媽媽曉得你好想吃,好想吃也不能做出一副餓相。這不是在自己家裏,吃飯時定要斯文一些,先不要夾好菜,好菜要等別人喊我們才能吃。特別是那缽雞,不要用筷子去撈……”

仁受是秋園的丈夫,孩子們的父親,小説裏的第一男配角。就像他的名字一樣,他受過不錯的教育,有仁愛之心,對於百姓的困難,總是竭盡己能,捐物施錢,最後家徒四壁。而他所受的幾乎都是難,貧困、欺騙、打罵、關押、飢餓。最大的收穫就是賢惠的妻子與懂事的孩子。就是這樣一個男人,在女兒之驊最後一次懇求讀書的時候,他突然從灶屋裏出來,手上拎了把菜刀,撲通一聲跪在之驊面前,把菜刀往脖子上一擱,説:“明年再不送你讀書,你就用這把菜刀把爸爸殺了!”就是這樣一個男人,當看到女兒忍不了飢餓去偷穀子,他摸着之驊的頭説:“爸爸不怪你,可下不為例,還是名聲要緊啊!”也是這樣一個男人,在吃飯時,一反往日的.温文爾雅,變得惡形惡狀:不怕醜地發出驚人的咀嚼聲,眼睛一紅,脖子一伸,喉嚨裏又是一聲驚人的咕咚聲,吃完還貪婪地望着飯缽,伸出舌頭舔了又舔。最終,飢餓奪走了這個一生仁厚、從不打罵孩子的父親的命,遺言只留下半句。

小説裏的人物,好像沒有特別的反抗精神,如兵桃、子恆、小泉。他們都非常坦然地接受命運的安排。善良、淳樸,逆來順受,不曾抱怨,隨遇而安。我不禁想起一段楊朱説過的話(大意):順從命運的安排不加抗拒的人又何必追求長壽、名譽、顯貴、富足呢?這樣的人,內心有平安。外在世界沒有任何事物威脅到他,沒有事物與他為敵。他們的命運由自己的內心決定着。即便面對死亡,秋園的態度依然是“不是日子不好過,是不耐煩活了”。她把死神都攥在手裏。

無論歷經何種困境,秋園和之驊母女都不曾忘記上學,雖然她們這一生總是想上學而不得,但她們從來都不曾放棄。這是從泥土裏滾出來的倔強,從血水裏泡出來的堅毅,從飢餓裏流出來的掙扎,從困頓裏浮出來的勇氣。後來,之驊的三個孩子都上了大學。

寫下這些文字,作者也許能見到。我想告訴她,非常喜歡這部作品,它令人感受到了淚水的鹹濕,熱血的湧動,和無奈之後的頑強。這不是普通的文學作品,而是一枚勞頓飄零卻始終不乏追求的生活印章。

在閲讀這本書,以及完成這篇讀後感的過程裏,我的腦海中不停顯現出另一對母女。女兒是我未曾謀面的書友,對於她們我不曾有更多的瞭解。但是通過照片,我看到了八十多歲的孃親,在腿傷初愈後閲讀的身影,通過照片,我也見到了女兒重拾青年時代的借書卡,走進圖書館的姿態。也把這篇文字獻給她們!

書友孃家後院的桔子樹,青色的,青澀的……生命初綻的時刻。

第2篇:讀《秋園》有感

這個網站讀《秋園》有感範文很有深度,希望可以助您一臂之力。

讀《園冶》有感

張越 1301030108 《園冶》是中國最早、最系統的造園著作,也是世界造園學最早的著作。其作者計成是明末造園師,能以畫意造園。他“少有林下風趣,逃名丘壑中”,因此,久資林園。計成還是一位詩人,時人評價他的詩如“秋蘭吐芳,意瑩調逸”。是他提出了著名的“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造園理念。《園冶》原名擬為《園牧》,有經管構制之意。曹元甫建議改為《園冶》,“冶”原為鑄造熔冶,引申為精心營造。讀罷《園冶》,不禁感慨造園技藝的深奧與趣味,下面我選取了幾個感興趣的點談談自己的認識和感受。

“園林巧於因借,精在體宜”。“因”是指:因地制宜,根據地基的高低不同,對地形進行整修,比如有些樹木遮擋人欣賞美景的視線就要把枝條修剪;園中有溪流就要設法讓其流經石上,石水相襯;開闢小徑不妨選在偏僻幽靜的地方,並使其蜿蜒有致等。“借”是指:晴川疊翠,古寺飛懸,只要是可見之景,都可借來為我所用。儘管園林分內外兩個區域,但取景不受限制,遠景、近景可以相互搭配映襯。借景的方法可以分作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借景使有限的空間向無限外景中擴展,幫助營造園林的審美意境。

“園基不拘方向,地勢自有高低”。造園之前,有個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相地:踏勘選定園址,對整體佈局有個大致的規劃,在此基礎上構築成園。踏勘主要是觀察周圍的地勢地形和自然條件,並對其進行建築學和風水學意義上的評估。“相地合宜,構園得體”。山林地優借,城市地欲掩,村莊地野趣,郊野地清靜,傍宅地巧用,江湖地借景。

“凡園圃立基,定廳堂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中國古典園林的堪輿之説與形式之美是相互交融的。“堪,天道也;輿,地道也。”堪輿學把天道運行、地氣流轉以及人的活動,結合成一個整體,形成一套理論。在建築選址上,堪輿學講究“藏風聚氣”,一般選擇在山環水抱、自然景色優美的地方立基。立基之處要求既能進出自由又相對封閉、空間完整均衡。建築物朝向必須坐北朝南、背山面水。以前會覺得這種方式過於迷信,現在看來這本身就是中國古人生存智慧的一種反映。身處山明水秀之中,背後是鬱鬱葱葱的山林佳木,面前是清瑩如玉的碧水悠悠,怎能不怡然自得。

“路徑尋常,階除脱俗。蓮生襪底,步出箇中來;翠拾林深,春從何處是”。園林中的各種路面,不僅起分隔空間、組織路線的作用,還可以提供休閒休憩的場所。另外,造型不

一、風格迥異的路面,還直接構成優美獨特的景觀。鋪路要與園中的景色相搭配,和周圍環境相協調。若鋪地的圖案藴含着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象徵寓意則更勝一籌。

中國古典園林中處處都有假山的身影,可謂無園不石,無石不園。那些被精心蒐集用以疊山的石頭,在園林中有了生命力,成為園林藝術的精華所在。“欲知堆土之奧妙,還擬理石之精微。山林意味深求,花木情緣易逗。有真為假,做假成真;稍動天機,全叼人力。”古典園林建造的最高追求,就是將人的某種情懷,以山水建造的形式表達出來,在超越世俗的境界裏靜享自然之美。這些假山融合了中國傳統的禪宗思想、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體現出造園者的性情和品味。

古時造園,不是在建造一座生硬的建築羣,而是在造一個天人合一的生命體。優秀的園林是有性格有態度的,抒造園者之情,表園主人之意,動園中人之心。匯江河山川,聚古木奇石,演化出人間仙境,終於一園,“極目所至,俗則屏之,嘉則收之”。人在園中,園為人所用,我們在做園林設計的時候,應好好考慮人和園的關係,不要一味追求設計上的創造性而忽略人的感受和使用。古典園林的精髓不會過時,我們可以在設計中盡情的加以運用,建造實用、優美,富有人文情懷和文化內涵的園林。

Tags:秋園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