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語文課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1W

語文課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一

我覺得在這堂課上,主體意識嚴重缺失。我太急、我不想期待、我不富有激發學生的意識甚至是能力。我的學生不善於發言,這跟我太善於發言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我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今後,我要做的是如何讓學生這個課堂的主體更突出,要懂得退讓,要懂得期待,要懂得取捨,要懂得該出手時才出手。

從一開始,從找出本文的寫作順序開始,都是由我安排學生的學習內容,步移景換,少不了的是牽牽絆絆。

在“溪流”這一處的朗讀中,我困惑了我有點想不通了:讀着讀着這句話,你的耳邊彷彿聽到了怎樣的聲音?“高懸的山澗”、“峭壁斷崖上飛瀉”下來的水居然會是“輕柔的嘩嘩聲?”我引導範讀了之後問什麼聲音?還是輕柔的嘩嘩聲。怎麼會這樣?我問問題的方式不對頭嗎?此困難解,但求賜教。

説到主體意識,我忽地意識到與其説是缺失,不如説是缺少一條主線,學生下不去,所有的問題、語言片段如同散落的珠子串不起。而我在課上忙着一顆顆地撿拾,忙着一顆顆地串聯,不是嗎?

過多的把我備課中的東西生硬地塞給學生,以至於讓自己都覺得很好笑,説話都很虛,實在是沒有底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是為了讓課順利下來吧!諸如對偶的寫作手法,諸如“漏”字的妙用。

如何讓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增強,不應該僅僅是寫在論文裏的一句話,也不是在聽報告時記錄的一句話,也不是在所謂的公開課上才有的姿態,更應該是一種常態下的常態!

借用一句古詩,結束今天的教學反思——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而我已然淹沒在七月天山這一片高過馬頭的繁花之中了,那匹能帶我走過花海,能讓我浮游其上的馬兒已然不知去向了。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二

從這天的課來看,對於詞語的理解和體會,應當説還是有所體現的。課題《七月的天山》出示之後,問學生七月指的是哪個季節?是的,那麼夏天還能夠用什麼詞來説,於是有了“盛夏”、“酷暑”等詞,七月的天山,也就能説成是夏天的天山、盛夏的天山、酷暑的天山等等。在那裏,學生完成了意思相近的詞語的梳理和運用。

在初讀環節中,讓學生帶着這樣的問題去讀:走進七月的天山,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把相關的句子劃找出來推薦給其他同學。安排這個環節,意在用這樣一種比較自然簡單的方式,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朗讀,而這點是針對我這個班級學生的特點的,他們的個人朗讀和發言總是會怯生生的。有這樣一個鏡頭讓我覺察今後的課堂上要更多地培養和鍛鍊學生敢於發言的潛力是多麼重要。有一個學生唸到“飲馬”一詞出現了錯誤時,我分明聽到了有同學説唸錯了,但是卻沒有指出來,最後,還是由我提了出來,而我這一舉動也表現出我包辦得太多了,期盼得太少,在課堂上,有時候還真就應悠着點,多等一會兒,説不定就能等到你想要的。

待到走入文中的時候,讓學生在“文中有哪些景物,分別有什麼特點?”這樣一個問題背景下去品讀、積累語言。感受到作者能把文章寫得這麼美,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之一就是比喻手法的運用還有語言的準確性。如把“塔鬆比作巨傘”、“把鮮花比作彩虹”、“把鮮花比作天邊的霞光”、“把鮮花比作錦緞”;同時關注“漏”、“浮”字的運用。文章的最後有一個反問句,那是作者應對漫山遍野的繁花的時候最直接的表達,請同學換種表達方式來陳述,那裏也是一個語言的訓練點。

最後的一個寫話練習,在讀了李白的《關山月》之後,寫寫讚美天山的話,也能夠是用詩詞的形式來表達。學生的表現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也讓我感謝去年領着同學們背誦詩詞的日子,同時更做了個決定,趕緊去把今年要背誦的古詩詞整理打印下發——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我覺得在這堂課上,主體意識嚴重缺失。我太急、我不想期盼、我不富有激發學生的意識甚至是潛力。我的學生不善於發言,這跟我太善於發言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我有着不可推卸的職責,今後,我要做的是如何讓學生這個課堂的主體更突出,要懂得退讓,要懂得期盼,要懂得取捨,要懂得該出手時才出手。在“溪流”這一處的朗讀中,我困惑了我有點想不通了:讀着讀着這句話,你的耳邊彷彿聽到了怎樣的聲音?“高懸的山澗”、“峭壁斷崖上飛瀉”下來的水居然會是“輕柔的嘩嘩聲?”我引導範讀了之後問什麼聲音?還是輕柔的嘩嘩聲。怎樣會這樣?我問問題的方式不對頭嗎?此困難解,但求賜教。

過多的把我備課中的東西生硬地塞給學生,以至於讓自己都覺得很好笑,説話都很虛,實在是沒有底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是為了讓課順利下來吧!諸如對偶的寫作手法,諸如“漏”字的妙用。

所幸的是,在課中王意提了個問題:人怎樣會浮在花海之中?於是學生去探究這個浮字的妙處,鍾浩東同學聯繫上文,那裏的花都長得很高,淹沒了馬,人看起來就像是浮在上面一樣。多妙呀!

借用一句古詩,結束這天的教學反思——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而我已然淹沒在七月天山這一片高過馬頭的繁花之中了,那匹能帶我走過花海,能讓我浮游其上的馬兒已然不知去向了。

尋找中……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三

《七月的天山》這篇課文描繪了天山夏天的奇異風光,這裏的夏天有着春天的魅力,秋天的涼爽,冬天的潔白。

作者從天山的水、樹、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裏行間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讚美之情。

教學這篇課文,首先我讓學生欣賞天山美景,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美的境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天山的水這一方面時,是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來談體會,學生能抓住幾個重要的比喻句,談得有板有眼的。

教學天山的樹和花兩部分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學談論,提示學生用剛才的學習方法。他們小組合作,既能談對句子的理解,又能總結各自的景物特點。特別是在學習“------重重疊疊的枝丫,漏下斑斑點點細碎的日影”時,我用換詞的方法讓學生比較,為什麼用“漏”而不用“照”,學生能把“是因為枝葉茂密,陽光照不到,只能從縫隙裏漏下點點的光”,説得清清楚楚。

又如,學到--------“像--------像--------像--------”這個句式時,我讓學生練習説話,沒想到學生的思維如此敏捷,能説那麼多的句子。在這一段裏,有“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一句話,我問:為什麼一個用“走”,一個用“浮”?學生能聯繫前面 “滿是過高馬頭的野花”來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教學這一課,我沒把握好時間,把想在課內的寫話練習放到了課外。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四

《七月的天山》一課從天山的水、樹、花三個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點。字裏行間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由於廣東的學生對遠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又不可與精讀課文相提並論,進行精講,因此,在課前通過課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圖片,使學生對美麗的天山產生直觀的感受,從視覺上來認識天山,瞭解天山,激發學生對天山的嚮往,引導了學生的閲讀期待。

在教學時,我按以下教學思路進行教學:

1、這是篇略讀課文,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先引導學生自讀通讀課文,談談自己的感受,交流疑問,並進行自主解決,教師適當點拔。在文中作者多次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通過奇特的想象,展現了七月天山獨特的美景。如:“ 藍天襯着……像盛開的白蓮……讓學生嘗試到自主獲取的快樂。在品讀、感悟優美語句這一環節中,先是讓學生默讀思考,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在獨立感悟優美語句的前提下,進行同桌交流,從而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優美詞句表達情意的。

2、多種方式感情朗讀課文,讀出天山的美,從中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確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還要把握遊覽的順序和地點的轉換。

3、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進行背誦和摘記,並進行背誦交流。我認為這堂課的教學重點應是讓學生積累語言,將大量的時間放在朗讀和背誦積累上,學生理解的深與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將一些優美的句子,詞語收到學生的記憶深處。而對於天山景物有什麼特點,可以簡單處理,而不必在景物特點上花費太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