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W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由本站的會員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以下3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第1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給你一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的寫作範例,你可以參考它的格式與寫法,進行適當修改。

《七月的天山》是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的一篇略讀課文,它文字優美,脈絡清晰,記敍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作者緊扣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展現了美麗的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讚美。反思這一課的教學,我力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學,以學生自學、合作學習為主,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我認為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在這節課中得到了體現。

具體表現如下:

1、注重講讀訓練,達到從感悟到積累。

本節課的設計緊扣新課程的觀念,注重創設寬鬆和諧的自主學習氛圍,在教學中予以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和空間,採用多種形式的讀,把讀放在首位,讓學生把課文從讀正確——流利——有感情。並使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人們的快樂、喜悦和自豪的.心情,從而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達到對語言的感知,感悟和積累。

2、強化語言積累,凸出課堂語文味。

本文篇幅短,卻把天山的美麗、神奇形象地再現出來,讓人彷彿身臨其境,欣賞這美麗的天山。背誦是積累的好方法,所以在教學中,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詞句摘抄下來,並熟讀成誦,從中體會比喻、擬人手法的好處,全面積累語言。在理解課文時,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學以致用,適時的強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3、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在教學中,讓學生用自學討論法去讀書、思考、討論,解決問題,並注意保護學生的發現,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應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進而構建新的知識。

4、把課堂還給學生,尊重學習體驗。

這節課是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的,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溝通,師生共同分享彼此的知識情感、經驗,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通過激發興趣,誘發體驗;師生互動,感悟體驗;多元評價,昇華體驗,使語文教學中人文內涵具有教育意義,使語言表達富有真情實感。

改進措施:

1、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加強朗讀訓練,注重語感訓練,課餘時間讓學生多朗讀,提高朗讀水平。

2、這節課中小組合作學習訓練尚欠到位,小組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今後要加強這方面的培養訓練。

3、教學時對過程的評價較少,特別是小組的合作學習,評價的方式單一,要適當地增加一些學生的互評,小組之間的互評的話,可更好地促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

第2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希望你能喜歡這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範文。

《七月的天山》作者從水、樹、花三個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裏行間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讚美之情。在課堂教學中我着重從自主閲讀、品讀課文、閲讀整理這一塊着手。

一、自主閲讀,自讀自悟。

本文教學遵循略讀課文的原則,以學生自讀為主。學生邊讀邊想,知道了哪些天山的信息,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出來的,引導學生找出有關方位變化的句子,弄清遊覽的順序和地點的轉換,瞭解作者筆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樣一番景象,從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二、品讀課文,感受天山之美,文字之美。

引導學生圍繞“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和“哪兒寫得好,好在哪裏”進行自主研讀和反饋。學生感受到了詞彙的豐富,景物之美和修辭手法的巧妙使用。

三、讓學生進行閲讀整理,提高動手動筆能力。

首先是文中比喻句特別多,讓學生把雪峯比作白緞子,雪峯間的雲影比作是銀灰色的花朵,溪流拋起的浪花比作是盛開的白蓮花,塔鬆比作是巨傘等的句子進行摘抄,想象,體會運用。其次是欣賞第四自然段的最後三句:滿山都是高過馬頭的野花,紅、黃、藍、白、紫,五彩繽紛,像織不完的織錦那麼綿延,像天邊的彩霞那麼耀眼,像高空的長虹那麼絢爛。馬走在花海中,顯得格外矯健,人浮在花海上,也顯得格外精神。在馬上你用不着離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你心愛的大鮮花。然後進行仿寫身邊的人、景、物的排比句的仿寫。最後是對“雖然天山這時並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個春天的花園能比得過這時天山的無邊繁花呢?”改寫為陳述句。

但是由於本課知識點較多,一課時時間又比較緊張,所以安排朗讀與指導朗讀的安排就顯得少了些,文本對話體現得還不夠。

第3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猜你正在找《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的怎麼寫?那麼就給你這篇範文參考。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寫景記敍文,記敍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遊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峯、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後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讚美之情。

全文從總體上説,以遊蹤為序,作者抓住景物的特性,展開精緻的描寫,精心地運用了比喻、映襯、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把景物描繪得淋漓盡致,美不勝收。教學中,遵循略讀課的教學原則,以學生自讀為主。首先引導學生找出方位轉換的句子,弄清楚作者遊覽的順序,瞭解作者筆下的天山是怎樣一番景象,從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其次引導學生圍繞“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點,作者是怎樣用優美的語言表情達意的”進行自主研讀和交流。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了詞彙的豐富,風景的優美和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

最後,着重引導學生欣賞句子“在輕輕盪漾着的溪流兩岸,滿是高過馬頭的野花,五彩繽紛,像織不完的錦緞那麼綿延,像天邊的霞光那麼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麼絢爛。”要求學生合理運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對身邊熟悉的景物進行仿寫練筆。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程序上似乎順理成章,從整體到部分,從讀到寫;方法上似乎合情合理,有自主閲讀,有品讀賞析,有課後練筆,做到了讀寫結合。

但總覺得自己在課堂上沒有跳出教材這個圈子,對文本的分析面面俱到,重點不突出。大多數學生的寫作練筆也只是比葫蘆畫瓢,沒有拓展,沒有創新,總之,覺得語文課上讀寫結合的效果不怎麼明顯。經趙老師指點,我覺得受益匪淺:

一、用教材,不能教教材。

語文課要上得簡單,課文中訓練點很多,老師不能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課堂上面面俱到。每節語文課上,學生能學到一點就算有收穫了。葉聖陶先生説過:“語文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憑藉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聯繫閲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顯然這裏的“舉一”就是憑“例子”示範;“反三”就是讓學生仿照“例子”練習,形成靈活運用的技能。國小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讓學生仿照“例子”練習的好材料,關鍵是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精心選擇仿寫之“點”,給學生提供借鑑的對象和創造的依據。除了仿寫句式表達、段落構成以外,還可以仿寫開頭結尾、過渡、照應等。值得注意的是讓學生寫的片段,必須精心選擇具有明顯特徵且具有價值的精彩片段。因此,要超越教材,首先要跳出語文圈子來看語文,用一種大語文觀來指導自己的教學。避免眼中“只有樹木,沒有森林”,“只有課文,沒有學生。”

二、寫作與生活緊密聯繫。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有話可説,有事可寫,有感可發,就需要學生的作文反映他們的真實生活,表達他們的真情實感,體現童真童趣。因此,教師平時應鼓勵學生大膽啟用生活素材,讓他們用眼睛去發現、用心靈去感悟生活的真善美,並將自己的情感融注其中。諸如課外活動、週末晚會、體育活動、詩歌朗誦乃至上一節生動的班會課或閲讀一本有意義的課外書等等,都是活生生的寫作素材。開始時,不要硬性規定是什麼內容,只要學生寫出來,哪怕是一個字,都應該給與肯定。只要學生一開始時由不會寫,不願意寫,到了能寫,有東西可寫時,再適當地給學生提一些他們能辦到的要求,循序漸進,就會達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提煉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讓學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筆描繪生活,要引導學生勇於去體驗生活,在生活中去發現,去探究。因此,堅持作文與生活相結合,作文與做人相結合,有效地防止學生胡編亂造,假情假意,説空話,説大話。

因此,在教學生進行讀寫結合時,要充分利用課文內容進行訓練,培養語言表達能力,藉助語言情境和語言實踐,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這樣,才能拓寬學生想象的空間,使理解與表達緊密結合,達到“知其意而得其用”的教學目的。最終,讓“讀寫結合”更有效服務地於語文教育教學。

本站的小編希望以上3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範文能夠幫到你,當然,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看更多《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