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一語文知識點提綱【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04W

高一語文知識點提綱【新版多篇】

高一語文知識點提綱 篇一

高一語文知識點(一)

《沁園春長沙》

1、以樂景寫哀情:

詩人筆下的秋景是活潑、美好的。濃豔鮮明的色彩,動靜結合的事物,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生機勃勃的秋景圖。但是作者的感情卻是惆悵、深沉的。作者熱愛祖國的壯麗河山,越寫山河的壯美,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就在這種不一致中表現了詩人獨特的感受和深沉的思緒,展示詩人關注國家命運的情懷和思考革命形勢的感受,突出了詩人強烈的革命情懷。

2、對比手法的運用:

本詞含有多種對比,使描繪的形象更加鮮明。如“萬山紅遍”與“漫江碧透”主要是顏色的對比;“鷹擊長空”與“魚翔淺底”,“指點江山”與“激揚文字”是動作的對比;“同學少年”與“萬户侯”是明比;“萬類霜天競自由”與人民的被壓迫是暗比。

3、抓住關鍵詞語,理清思路:

在詞中,“立”“看”“悵”“問”“憶”“記”這些動詞具有貫穿全詞線索的作用。他們的內在聯繫是:通過“立”、“看”等詞寫出江山的壯麗和萬類的自由自在,這些是明寫;通過“悵”、“問”等詞暗寫出國內外_的飛揚跋扈,廣大人民的災難深重。最後通過憶、記等詞回憶起曾一起並肩戰鬥的戰友,激起革命者的歷史責任感。

高一語文知識點(二)

立、看、悵、問、憶、記,這些動詞具有貫穿全詞線索的作用。他們的內在聯繫是:通過立、看等詞寫出江山的壯麗和“萬類”的自由自在,這些是明寫;通過悵、問等詞暗寫出國內外_的飛揚跋扈,廣大人民的災難深重。由此回憶起曾一同並肩戰鬥的戰友,激起革命者的歷史責任感。

1、上片的“看”和下片的“恰”,以一字領數句,這種格式稱“扇面對”,可用提問“管到哪一句”來啟發學生領會其作用。例如“看”字,一直管到“萬類霜天競自由”。詩人站在橘子洲頭,遠眺近看,仰視俯瞰,山、林、船、鷹、魚以及“萬類”,盡在詩人的視野之中。寫出了一切生物都在秋日中爭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從“萬類霜天”四字,可見詩人視野的開闊;一個“競”字,有力地突出了萬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這幾句雖都是寫景,但又都是寫情,表現了詩人寬廣的胸懷。

2、詩人集中筆墨寫了兩種顏色:紅色(“紅遍”“盡染”)和綠色(“碧透”)。“萬”“盡”“漫”以及“遍”“盡”“透”,這些詞在範圍、程度、層次等方面,使紅、綠兩色更為突出,更為豐富,更為濃豔鮮明,令人感到風景如畫。詩人除了寫山紅水綠的的靜景,還着意描寫事物的動態。在碧綠的江面上許多船隻爭先恐後地揚帆飛駛。接着又進一步展現了兩個動態的特寫鏡頭:仰望那萬里長空,雄鷹振翅翱翔;俯視着清澈見底的水中,魚兒輕盈歡快地遊樂。啟發學生抓住“擊”“翔”兩個動詞,展開想象。

3、詩人面對生機蓬勃的大自然和廣闊的宇宙,很自然地想到祖國的命運和革命的未來,從而進入深沉的思索,提出主宰大地的是誰的問題。教師可以提問:聯繫當時的形勢,人們首先會聯想到什麼問題?然後明確:革命領導權問題是這句的深刻內涵。面對重大的歷史抉擇,一個“悵”字,寫出詩人思緒萬千,百感交集。

4、“曾”“憶”,從描繪秋景轉向追憶往事,“崢嶸歲月”是對往日不平凡的鬥爭生活的形象概括,詩句中流露出無限的懷念和豪邁的感情。“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寫同學們的精神面貌:青春年少,熱情澎湃,堅韌不拔,才華出眾。“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户侯。”寫同學們的活動和志趣。他們激昂慷慨,奮筆疾書,為着革命理想,譏時弊,褒先進,評論國事,宣傳真理,向軍閥官僚、帝國主義開展了英勇鬥爭。1915年5月,袁世凱接受了日本企圖滅中國的《二十一條》,毛澤東印發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澤東和何叔衡等領導了湖南人民驅逐反動軍閥張敬堯的鬥爭,接着又向湖南軍閥譚延闓、趙恆惕展開英勇鬥爭……袁世凱、張敬堯、譚延闓、趙恆惕之輩即“當年萬户侯”。革命青年視之如“糞土”。教學時可以給一點歷史資料,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5、“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這是回憶當年在這裏游泳的動人情景。當年,在水深流急的江心遊泳,激起的波浪,把疾駛如飛的船隻都擋住了。“曾記否”,這是對同學的親切的遙問,深情的懷念。同時也是激勵自己和一切革命者應該發揚蓬勃的朝氣,激流勇進,搏擊風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深入思考後的落腳點,當是革命領導權問題。

高一語文知識點(三)

《大堰河──我的保姆》

1、《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自由詩。

什麼是自由詩?簡單説,這種詩體,有一句佔一行的,有一句佔兩行的;每行沒有一定音節,每段沒有一定行數;也有整首詩不分段的。自由詩,有押韻的,有不押韻的。自由詩沒有一定的格式,只有旋律,念起來流暢,象一條小河,有時聲音高,有時聲音低,因感情起伏而變化(艾青《詩的形式問題》)。

“自由詩”,絕非“放蕩不羈”,而是一種“自由”其外,“詩神”其中的富有“散文美”的現代詩歌的精品。

2、《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帶有一定敍事性的抒情詩。

就這首詩的總的傾向而言,作者並沒有向讀者講述有關他乳母的完整的或大體完整的故事,他利用這些片斷的故事或畫面,目的是傾吐對大堰河的深情。所以這首詩是抒情詩,不是敍事詩。

高一語文知識點(四)

一、《雨巷》寫作背景

《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曆一個最黑暗的時代。_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於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二歲。一年多以前,他與同學杜衡、施蟄存、劉吶鷗一起從事革命的文藝活動,並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用他的熱情的筆投入了黨的宣傳工作。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_逮捕拘留過。“四·一二”政變後,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這種感傷的情緒,不能籠統地説是純屬個人的哀歎,而是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來在詩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則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誦再現了這部分青年心靈深處典型的聲音。

二、《再別康橋》寫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旅遊歐洲的歸途中,時值1928年11月6日。“康橋”現在通譯為“劍橋”,英國的學術、文化中心,着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也是個風景秀麗的地方。徐志摩年輕的時候曾在此讀書、生活過,結識過許多英國朋友。這次重遊康橋是在一個夏天的晴朗的下午,一個人懷着對往事美好回憶的激動心情,悄悄地到康橋來找他的英國朋友。但遺憾的是,由於他事先沒有聯繫好,他所熟悉的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地迎接他,於是,他就一個人漫步在七八年前曾生活過的地方,感受那美好的回味。在他乘船離開馬賽歸國途中,在洶湧澎湃的海濤聲中記下了重返康橋時的感受。

語文小説閲讀解題方法 篇二

(1)常見設問模式

①用一句話或簡明的語句概括故事情節,或文中共寫了哪幾件事,請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説的部分內容(包括指出開端、發展、和結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分析某一情節的特點和作用。

③理解情節的或結尾的作用。

④分析敍述故事情節過程中順敍、倒敍、插敍等方法的作用。

⑤哪一個情節最吸引你。

⑥情節的合理性探究等。

(2)解題思路

①找出情節線索,理清情節的來龍去脈。

②由事及人,看情節發展如何為塑造人物服務。

③見微知著,從場面和細節描寫中分析情節對錶現主題的意義。

④賞析技巧,注意發現作者組織情節的藝術匠心。

二、大學聯考語文小説閲讀揣摩人物形象

1、描寫人物的技法及其作用

①外貌描寫: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態等的描寫。

作用: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徵,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內心活動,揭示人物身份境遇,顯示人物性格變化等。

②心理描寫:對人物的心理活動(矛盾/焦慮/擔心/喜悦/興奮等)或思想變化進行具體刻畫。

作用: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礎、行動的內在依據。心理描寫,有時可直接由作者來進行描繪,或由人物的獨白、夢幻來進行披露,有時也可間接地通過景物及人物動作、所處環境及遭遇來進行折射。

③語言描寫:包括對話描寫、獨白描寫等。

作用:表現人物性格,同時也能反映人物的內心活動,顯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間接地表現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動或預示故事情節的發展,展示作品的時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題思想等。

④行動描寫:對人物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動作的描寫。

作用:刻畫人物性格。

⑤細節描寫:更細膩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徵。如場景細節描寫、服飾細節描寫、動作細節描寫、心理細節描寫、語言細節描寫等。

作用:刻畫人物性格,深化主題,推動情節的發展,營造一種氛圍,渲染時代氣氛、地方特色。

⑥塑造次要人物:小説中有一個人物自始至終出現在故事中,是故事的見證者。

作用:①穿針引線,推動情節的發展。②對比反襯以突出主要人物。

2、解題方法

(1)常見設題模式

①結合全文,簡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對文中人物進行客觀公正的評析(包括作者自身對人物的態度和讀者對人物的評價)是一個怎樣的人物?

③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徵有哪些優秀的品質?

④分析小説對人物進行描寫的具體方法及其作用。

(2)解題思路

①一般可從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視小説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經歷、教養、氣質等,因它們直接決定着人物的言行,影響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心理描寫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

第三,小説裏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活動的,所以分析人物就應把他們放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對人物的介紹和評價。

②人物類試題答題思路: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點,與另一個人物烘托、映襯、反襯)情節(人物性格決定情節發展)主題(突顯某種主題)

通過人物的描寫(語言、行動、心理、肖像、細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然後根據題目要求作答。

根據要求組織語言表達:是一個的人物形象。作為什麼人,他怎麼樣,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思想品質)。結合文本進行分析。

高一語文知識點歸納 篇三

1、《詩經》“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指的是詩的不同體制;後三者指的是詩的不同表現手法。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説:“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頭髮紮成丫髻,叫總角,後來用總角指代少年時代。

3、“楚辭”又稱“楚詞”,是戰國時期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敍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漢代時,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又稱為“騷”或“騷體”。

《詩經》和《楚辭》分別是先秦時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輝煌結晶,中國文學往往將“風”、“騷”並稱,“風”指《國風》,代表《詩經》;“騷”,指《離騷》,代表《楚辭》。《詩經》與《楚辭》分別是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的兩大源頭。

4、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與北朝的《木蘭詩》

5、建安:漢獻帝年號。

6、箜篌:古代的一種絃樂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豎式兩種。

7、妾:舊時婦女謙卑地自稱。

8、公姥:公公和婆婆。

9、伏惟:下級對上級或晚輩對長輩説話表示恭敬的習慣用語。

10、初陽歲:冬至之後,立春之前。

11、初七:支農裏七月七,舊時婦女在這天晚上乞巧。

12、下九:古人以農曆每月的二十九為上九,初九為中九,十九為下九。在漢代,每月十九是婦女歡聚的日子。

13、適:出嫁

14、六合:指結婚選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幹,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醜、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來共六個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要適合,叫六合。

15、青廬:用青布搭成的蓬帳,舉行婚禮的地方,東漢至唐有這種風俗。

16、黃昏:十二時辰之一,是戌時(相當於現在的19時至21時)。

17、人定:是亥時(相當於現在的21時至23時),這裏指夜深人靜的時候。

18、杜康:相傳是最早造酒的人。

19、子:對對方的尊稱。衿:古式的衣領。青衿:是周代讀書人的服裝,這裏指代有學識的人。

20、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東西向田間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