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吶喊高中語文知識點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W

吶喊高中語文知識點

《吶喊》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短篇小説集,收錄魯迅於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説,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出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1卷。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吶喊高中語文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閲讀!

吶喊高中語文知識

1、魯迅在東京留學時為什麼一開始選擇醫學?後來為什麼棄醫從文?

答:學醫是為了拯救被庸醫所害的病人,促進國人對維新的景仰,戰爭時就去當軍醫。後來覺得更重要的是要拯救國人的心靈,所以棄醫從文。

2、説説魯迅將小説集定名為“吶喊”的原因。

喚醒沉睡麻木的國民;聊以慰藉在寂寞中奔馳的勇士,使他不憚於前驅。

3、請簡述《吶喊》的藝術特點。

答:《吶喊》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以革命現實主義反映時代,二是以典型化的方法塑造人物,三是以體裁家的姿態不斷創新。

4、魯迅在《吶喊》中運用了一些“曲筆”,那麼,什麼是“曲筆”?請結合《藥》加以分析説明其作用。

答:曲筆指不拘泥於事物真實情況的寫法。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藥》這篇小説,既寫了華、夏兩家由於愚昧麻木所造成的家破人亡的悲劇,也寫了革命者由於脱離羣眾而不被理解的悲哀,整個作品瀰漫着一股悽清色調,尤其是結尾關於墳場環境的描寫文字,更是讓人感到陰森恐懼。可是,“瑜兒墳上”的一圈花環。這清白、零星的小花給作品增添了一點熱度和亮色,暗示着革命者流血犧牲,後繼有人,給人以信心和希望,人們有理由相信,夏瑜的同情者和繼承者們一定會發揚夏瑜精神,光明終究有到來的時候。

5、《吶喊》收入了魯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説。

後來作者抽出去一部歷史小説《不周山》(後更名為《鑄劍》),遂成現在的14部。請寫出其中五部作品的名字。

答:包括《一件小事)《狂人日記》《鴨的喜劇》《端午節》《故鄉》《孔乙己》《藥》《阿Q正傳》《兔和貓》《社戲》《**》《頭髮的故事》《明天》《白光》,任寫五部即可。

6、在魯迅的小説裏,幫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羣體,他們無處不在。

請結合《吶喊》有關篇目的具體人物簡析幫閒形象。

答:在魯迅的小説裏,幫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羣體,他們無處不在,像蒼蠅一樣嗡嗡亂響,讓人心煩,但又揮之不去。《藥》裏的“駝背五少爺”、“花白鬍子”,《阿Q正傳》裏“未莊的閒人們”,《明天》裏的“紅鼻子老拱”和“藍皮阿五”,《祝福》裏的“衞老婆子”,《長明燈》裏的“方頭”、“三角臉”、“闊亭”、“莊七光”等,都是閒人。幫閒既可以是幫兇,也可以是庸眾,反正他們是沒有什麼大的主見的,永遠都是應聲蟲,隨大溜,有他們不多沒他們不少。正是這樣的一些幫閒,構成了“壓迫者”的隨從眾多的表象。魯迅對於幫閒的厭惡由來已久。這些幫閒作為一個羣體,具有相當大的粘滯性,而且目標非常不明顯,不容易打擊。他們對於革命者自然是具有傷害性的,但是同時,革命者對於這些幫閒還真是沒有太好的辦法。

7、魯迅小説中,狂人、阿Q、孔乙己等形象各有什麼典型的語言?試各寫出一句來。

答:狂人:“這歷史……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救救孩子……”等

阿Q:“我總算被兒子打了,……”、“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等

孔乙己:“竊書不能算偷……”、“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8、王胡、水生、王九媽、華大媽、仲密夫人、吳媽、七斤嫂、八公公、方玄綽、夏四奶奶、趙白眼、麻子阿四、豆腐西施、駝背五少爺、紅鼻子老拱、華老栓、陳老五、趙七爺、六一公公、康大叔、古久先生、何小仙、丁舉人、趙太爺、八一嫂、楊二嫂、鄒七嫂、方太太、三太太、寶兒、宏兒、阿發、六斤、小尼姑、華小栓、狼子村的佃户、錢太爺、藍皮阿五、監督、愛羅先珂、趙司晨、方玄綽、N先生、胖紳士、雙喜、七斤、趙貴翁、仲密君、紅眼睛阿義這些人物分別出於魯迅小説集《吶喊》中的哪篇作品?

答:《阿Q正傳》《故鄉》《明天》《藥》《鴨的喜劇》《阿Q正傳》《**》《社戲》《端午節》《藥》《阿Q正傳》《**》《故鄉》《藥》《明天》《藥》《狂人日記》《**》《社戲》《藥》《狂人日記》《明天》《孔乙己》《阿Q正傳》《**》《故鄉》《阿Q正傳》《端午節》《兔和貓》《明天》《故鄉》《社戲》《**》《阿Q正傳》《藥》《狂人日記》《阿Q正傳》《明天》《頭髮的故事》《鴨的喜劇》《阿Q正傳》《端午節》《頭髮的故事》《社戲》《社戲》《**》《狂人日記》《鴨的喜劇》《藥》

9、簡述《狂人日記》中狂人形象的象徵意義以及作者塑造這一形象的主旨。

答:作品中的狂人,實際上是一個敢於向傳統挑戰的已經覺醒的知識分子的象徵,一個敢於向現實的世俗社會挑戰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義者的象徵。

作者通過狂人的敍述,揭露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文明史,實質上是一部吃人的歷史;披着“仁義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禮教,其本質是吃人,作者同事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呼籲人民覺悟起來,推翻封建制度。

10、請圍繞《阿Q正傳》舉例談談你對阿Q“精神勝利法”的本質的理解。

答:阿Q在與趙太爺、假洋鬼子、王胡、小D的衝突中,一直都是失敗者,但他卻自我辯護和粉飾,盲目地自誇自尊,“我們先前——比你闊多了!”莫名其妙地自輕自賤,“我是蟲豸——還不放麼?”對恥辱和失敗的健忘和自慰,“兒子打老子了!”對更弱者的欺凌和報復,“他扭住伊(指小尼姑)的面頰。”

精神勝利法的本質:就是自欺自騙以求自慰,這種奴性心理,是長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人們造成的,是中華民族覺醒和振興最嚴重的思想阻力之一,也是魯迅先生通過《阿Q正傳》對我們民族進行的自我批判。

11、“精神勝利法”是阿Q的主要性格特徵。

請説説什麼是“精神勝利法”。

答:所謂“精神勝利法”,就是在現實生活中處於失敗者的地位,但不正視現實,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輕自賤、欺凌弱者、健忘、忌諱缺點、以醜為榮等種種“妙法”來自欺自慰,自我陶醉於虛幻的精神世界之中。

12、阿Q在審訊結束簽字畫供時有什麼樣的表現?表現了他什麼樣的性格?

答:阿Q被冤枉成搶劫犯,即將被判處死刑,阿Q卻絲毫沒有認識清楚自己的處境。由於不識字,他被要求只畫一個圓圈就行。阿Q一心想畫得很圓,但最終畫得很難看,這時他又一改先前要畫得很圓的初衷,想“孫子才畫得很圓的圓圈呢”。這表明,到了生命快結束時,阿Q還在施展“精神勝利法”,極度愚昧,麻木。

13、請概述《阿Q正傳》中趙秀才、假洋鬼子投機革命的一兩個細節。

答:①將辮子盤在頂上。②去靜修庵“革命”,砸碎龍牌。③把老尼姑當作滿清政府,給了她不少的棍子和栗鑿。

14、小説《阿Q正傳》塑造的阿Q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答:阿Q是一個從物質到精神都受到嚴重戕害的農民典型。他是流浪僱農,處在社會的最底層。對統治階級的殘酷迫害麻木健忘,自輕自賤,甚至用欺侮弱者來發泄自己被欺的不平。他複雜又充滿矛盾,質樸而又愚蠢,受盡剝削欺凌又不敢正視現實;妄自尊大,對現實的不滿表現出朦朧的革命要求,又受到封建正統思想的影響。他的主要性格特徵是他的精神勝利法,使他不能正視自己的悲慘地位,並沉溺到更為屈辱的奴隸生活中去。

15、簡析《阿Q正傳》中作者對辛亥革命描寫的作用。

答:小説對辛亥革命的描寫是作為阿Q活動的背景,但深刻地提示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歷史教訓:與封建勢力妥協,革命果實被封建勢力篡奪;辛亥革命沒有依靠和發動羣眾。

16、闡述《藥》的兩條線索。

答:一條明線:華老栓為兒子治病,華老栓買人血饅頭,華小栓吃人血饅頭,華大媽上墳。一條暗線:夏瑜的革命活動和犧牲,夏媽媽上墳。兩條悲劇的線索交織在一起。

《藥》的明線是描寫羣眾愚昧;其暗線歌頌了革命者的獻身。用人血饅頭將明暗兩條線索連結起來,就更加突出了羣眾的愚昧,但卻又使獻身的革命者感到了一種難以忍耐的悲哀和孤寂。

17、闡述《藥》中的“藥”的含義

答:一是指華小栓吃的治病的“藥”——人血饅頭,二是指療治民眾封建、麻木、愚昧的精神良方。

18、根據作者的不同的情感態度,《藥》寫了幾類人物?側重描寫的是哪類人物?為什麼?

答:文中共寫了三類入物:悲哀的革命者、愚昧而麻木的羣眾、醜惡的爪牙。

三類人物當中,作花了大量篇幅描寫民眾,而且都是正面描寫,描寫他們的愚昧麻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19、夏瑜鬥爭的悲劇性表現在什麼地方?

答:夏瑜鬥爭的悲劇性表現在於:他的革命主張是正確的,但不為羣眾理解,得不到羣眾支持;他的犧牲得不到羣眾同情;他為革命所灑的鮮血,竟成了華小栓治病的藥。他的死是悲涼的,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嚴重脱離羣眾的弱點。

20、《藥》裏的夏瑜説:“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

”請簡述你對夏瑜形象的理解。

答:夏瑜身陷囹圄,還勸説牢頭造反,表現出夏瑜確是一位捨生取義的革命者;清王朝的天下是大家的,這句話反映了夏瑜思想中的民主性和民族性。

21、你怎樣理解《藥》上墳情景中的“一圈紅白的花”?

(《吶喊》中“曲筆”例析)

答:一方面,它向人們暗示,烈士為革命而犧牲,沒有被所有的人遺忘,還有人紀念他們,這符合時代精神和生活真實。另一方面,它又是作者“不恤用了曲筆”“平添”上去的。

22、舉例説明《藥》是如何表現羣眾的麻木的?

答:夏瑜就義時,看客們“頸項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在茶館裏,人們都對“人血饅頭”津津樂道,對夏瑜在獄中行為不僅不理解,反而認為是“發了瘋了”。上墳時,夏瑜的母親“便有些躊躇,慘白的臉上,現出些羞愧的顏色”,她也不理解兒子革命的壯舉。這些都表現了羣眾的愚昧,而革命者的悲哀也正是羣眾的愚昧造成的。

23、試分析《藥》中的反襯藝術。

答:①華老栓買藥的動作、神情,寫出華老栓充滿希望的心情。這樣的心情就反襯出華老栓的愚昧。②買藥後的幸福感更反襯出他愚昧。③面對兇殘、貪婪的劊子手,老栓夫婦、茶客們都“笑嘻嘻”、“恭恭敬敬”;老少茶客們把夏瑜的壯舉視作“發了瘋了”。這些細節描寫都反襯出羣眾的愚昧。從中我們能深切感受到魯迅先生對這些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那種深廣的鬱憤。

24、請簡析魯迅作品《藥》的主題。

答:華老栓是因為受封建迷信而造成小栓的死亡悲劇,革命者夏瑜反對封建統治的革命行動人們絲毫不理解,夏瑜對羣眾落後狀態的深切同情,反被人們罵為“發瘋”。反映了尚未覺醒的羣眾與革命先驅者之間的隔閡。小説通過這兩個悲剮,挖掘出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深刻的歷史教訓,揭示了民主革命必須啟發羣眾覺悟的重大問題。

25、説説小説《故鄉》題目的好處。

答:①不僅交待了事件發生和發展的具體地點,②為人物活動提供了特定的場所和環境。③記憶中的故鄉及人物與眼前的故鄉及人物發生了巨大變化,啟發讀者思考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和社會根源。

26、《故鄉》中閏土在“迅哥兒”讓他挑選一些東西時,揀了香爐和燭台,聯繫前文叫少年好友“迅哥兒”為“老爺”的情節,請對“揀香爐”的情節作簡要分析。

答:閏土“揀香爐”與“叫老爺”的做法一樣,思想上受封建觀念的影響,不同的是“叫老爺”反映了等級觀念對閏土的束縛;“揀香爐”則説明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兩者都説明閏土遲鈍麻木。

27、魯迅在《故鄉》的最後説:“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請概述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答: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隻空有希望而不去奮鬥、追求,希望便“無所謂有”;有了希望並始終不渝地鬥爭、實踐,希望便“無所謂無”。人們都滿懷希望奮鬥,就會迎來新生活。作者期盼閏土、水生、楊二嫂以及他們的後輩能從歷史的束縛中解脱出來,過上新的生活。

28、闡述《故鄉》中對比的藝術。

(1)人物的對比。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不同,楊二嫂的變化等。

(2)人物關係的對比。現代的“我”與閏土的關係和過去的“我”和閏土的關係的對比;現在的宏兒和水生的友誼與“我”與閏土的關係的對比;希望中的宏兒與水生將來的正常關係與現在的“我”與閏土隔閡關係的對比。

(3)環境的對比。少年時期月下刺猹的美麗圖景和此次回家遷徙所看到的農村蕭索的環境。

這些對比揭示了封建等級制度下人與人之間的嚴重隔膜,深刻地反映了當時中國農村經濟衰敗,農民極度貧困的嚴重現實,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社會的徹底否定和對新生活的殷切希望。

29、《故鄉》主要表現了什麼內容?

答:一方面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作品通過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目睹的故鄉對比,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給人民造成的苦難,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另一方面,集中體現了魯迅先生對“人性”探索的意義。作品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精神上受到極大束縛,古訓築成的高牆,使人與人隔膜起來,突出反映了魯迅對“國民性”的拯救。

30、請你説説,孔乙己為什麼成為“不會營生”的廢物?

答:他讀的書,從他的語言中,可見都是孔孟之道,是一套封建文化思想,這樣的書叫讀書人鄙視勞動。而科舉制度驅使讀書人一心追求功名利祿,鄙棄勞動。

《吶喊》讀後感

任一個被壓迫,被禮教呀得喘不過氣的人都會自然而然的發出這樣的吶喊。可是,最為可悲的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與束縛下,人們卻沒有勇氣發出這樣的吶喊!狂人是幸福的,因為他的瘋,使他擺脱了封建禮教的對心靈的摧殘和壓迫,也只有瘋子才有權利擁有純淨的靈魂,希望這社會都是瘋子!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幾千年來抹殺了多少有識之士,磨去多少個性的稜角,它所塑造的是無數條沒有思想的,滿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為了那四書五經竭盡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傑為了功名盡折腰。

《孔乙己》是繼《狂入日記》後第二篇評擊封建禮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因潦倒,被人們作為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為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這是多麼諷刺!《阿Q正傳》是《吶減》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

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曉,因為它“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魯迅《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即表現國民性的弱點。阿Q性格極其複雜,充滿矛盾。他質樸而又愚蠢,受盡剝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視現實,妄自尊大;對權勢者有着本能的不滿,表現出某種自發的朦娩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傳統觀念和正統思想的嚴重影響。但作為他的主要性格特徵的是他的“精神勝利法”(通稱“阿Q精神”),即在接連不斷的失效中隨時幻想自己是勝利者,用以自寬自解,自欺欺人。這種精神勝利法使阿Q不能正視自己的悲慘地位並沉溺到更為屈辱的奴隸生活中去。沒有華麗的語言,故事也並不引入入勝,在魯迅的作品裏,表現的是他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他的作品尖鋭有力評擊地評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譽為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他的言語犀利,像尖刀一樣直刺敵人的心臟。同時,魯迅先生也對生活在這樣社會的人們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希望通過《吶喊》小説集的吶喊,喚醒麻木的靈魂,被壓迫的人們,都來吶喊吧!都來反抗吧!

《吶喊》中心思想

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説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