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3年心肺復甦適應症與併發症【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1W

2023年心肺復甦適應症與併發症【多篇】

心肺復甦適應症與併發症 篇一

在省立醫院招聘中常考的操作,所以一定要按照醫院的規定來操作這樣才做到知己知彼,在省立cpr可分為野外cpr和院內cpr兩種,不過操作流程有些不同。野外cpr正規考試流程:

學生:老師您好:我是***,我做的操作是野外cpr,我現在開始我的操作!

1、患者已暈倒,觀察四周環境安全。

2、呼叫患者(雙手拍肩,嘴要靠近患者左右耳進行呼叫,避免碰到失聰病人),患者無意識。

3、按壓眶上神經,無反應;觀察瞳孔,瞳孔散大。

4、呼叫周圍人撥打120,解開患者上衣釦,省最後一個扣,解開腰帶。

5、觀察口鼻是否異物,若有頭偏向一側,清理異物,若無開放氣道。

6、一看胸廓有無起伏,二聽是否有呼吸音,三感覺有無氣體逸出,這其中注意數數字(1001、1002、1003、1004、1005、1006、1007)【據説四個數字是1秒】。若無,人工呼吸兩次(注意中間放開鼻子)。

7、用拇指從喉部摸是否有頸動脈搏動,注意食指和中指要放在同側,不能放到對側,以防家屬產生誤解,認為你在掐患者喉部。

8、胸外按壓:深度成人4~5cm,小兒3~4cm。注意定位方式:一定是中指和食指沿着肋骨下緣,碰到劍突部後,左手掌碰到食指,右手

與左手疊加後,肩、手臂和患者按壓部位成直線。

9、再次人工呼吸,注意其中吹氣候放開鼻子。

10、如此往返5個循環,若出現室顫或無脈性心速,則需要除顫。

11、以吹氣結束,若cpr成功後,觀察依次為一看二聽三觀察,這其中注意數數字(1001、1002、1003、1004、1005、1006、1007),然後摸頸動脈搏動,自主心率恢復,有自主呼吸,上肢收縮壓大於60mmhg,瞳孔縮小,面色紅潤,口脣泛紅,四肢回暖。搶救成功。

12、患者已醒,囑患者放心,已經通知醫生和護士,正在來的路上,您先放鬆不要緊張,整理好衣褲即可。

院內cpr也一樣,只是人工呼吸改成簡易呼吸器,在整個胸外按壓期間,按照呼吸頻率一直按壓即可。

心肺復甦講解 篇二

心肺復甦

早在1947年美國claude beek教授首次報道對一室顫患者電除顫成功,以後除顫器材不斷改善;peter safer 1958年發明口對口人工呼吸,因為簡單易行、潮氣量大而被確定為呼吸復甦的首選方法;60年代時,william kouwenhoven等發表了第一篇有關胸外心臟按壓的文章,被稱為心肺復甦的里程碑。口對口呼吸法和胸外心臟按壓的結合,配以體外電擊除顫法,構成現代復甦的三大要素。1966年-全美復甦會議成為心肺復甦術 1992 – aha cpr指南

2000 – 第一部國際心肺復甦(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正式發表 2005 – 修訂cpr及ecc指南。

一、心臟驟停的定義及原因

定義:是指各種原因所致心臟射血功能突然終止。心臟驟停後即出現意識喪失,脈搏消失及呼吸停止,經及時有效的心肺復甦部分患者可獲存活。

(一)心臟本身病變直接引起:即為心源性

冠心病:80%,尤其以不穩定性心絞痛(up)、急性心肌梗塞(ami)最為多見,二者又合稱急性冠脈綜合徵(acs)

其它心肌病、心肌炎、瓣膜性疾病以及惡性心律失常等,佔20%

(二)非心臟原因引起:

1、急性物理化學因素對心肌的損傷,如中毒、溺水、自溢、觸電等。

2、藥物影響:強心藥和抗心律失常藥。

3、電解質失調:k+有關。

4、精神神經因素:

二、心臟驟停的診斷

1.意識喪失,突然意識喪失、昏迷(心臟驟停10-20秒出現),常伴全身抽搐。2.大動脈搏動消失

3.呼吸停止或臨終呼吸,多發於心臟停搏30秒後。4.雙側瞳孔散大(30-40秒出現)。5.面色蒼白、紫紺

以上各點以突然意識喪失、大動脈搏動消失、呼吸停止最為重要。一旦考慮心臟驟停,立即行cpr

三、cpr第一個階段:現場心肺復甦術——abcd四步法 a:氣道開放、b、人工呼吸 c:胸外按壓 d、除顫 a:開放氣道(一組技術)判斷:判斷患者有無意識 呼救:啟動ems 體位:復甦位(仰卧位)開放氣道:貫穿復甦始終 a1、判斷意識

輕拍或搖動雙肩、靠近耳旁呼叫:“喂,你怎麼了!”無反應:指壓人中穴仍無反應:立即行動10秒鐘內完成 a2、高聲呼救

如意識喪失,應立即呼救 “來人吶!救命啊!”來人吶!準備搶救!撥打“120”:啟動救護體系。單人急救應採用的院前程序,確定成人患者無反應,應該首先打電話,目的是急救人員帶來aed。對無反應的嬰兒或兒童應首先行cpr,約5個循環後或2min cpr後再求救。a3、體位要求 擺放為仰卧位,放在地面或硬牀板上。脊椎外傷整體翻轉,頭、頸身體同軸轉動。無意識,有循環體徵:側卧位 a4、開放氣道,手指或吸引清除口腔內異物,頭偏向一側,解除昏迷病人舌後墜,微弱或喘息樣呼吸得到改善,確保人工呼吸、人工循環有效。

開放氣道:

1、仰頭抬頦法:徒手開放氣道安全有效方法,一手掌壓前額,另隻手中示食指向上向前抬高下頜,兩手合力頭後仰,牙齒對合,頭後仰程度為:下頜、耳廓的聯線與地面垂直抬頦時,防止用力過大壓迫氣道。

2、託頜法(頭頸部外傷):雙手在患者頭部兩側、握緊下頜角,雙肘支撐在患者平躺平面,用力向上託下頜、拇指分開口脣,不伴頭頸後仰、專業人員必掌握。

無論患者是否受傷,非專業急救均使用仰頭抬頦法,不推薦託頜法,當沒有證據表明患者頭或頸部受傷時,專業救護者可使用仰頭抬頦法,如果專業救護者懷疑患者頸部脊髓損傷,應使用託頜法來打開氣道。b:口對口呼吸

迅速、簡便、有效,自主呼吸停止後的首選方法

b1、呼吸停止的判斷

仰頭抬頦後,隨即耳貼近嘴鼻,一 “看” 二 “聽” 三 “感覺”。眼看(胸部起伏)、耳聽(氣流)面感(氣息)。沒有胸部起伏、氣息、氣流:感覺沒有呼吸,即可人工呼吸。10秒內完成判斷。b2、口對口呼吸要點

開放氣道、口張開、捏鼻翼。吹氣方法:深吸氣、口包口密閉緩慢吹氣,吹氣時間: 1~2 秒(默讀01、02),吹入氣量:700~1000ml。有效標準:胸部抬起,應該避免過度吹氣(超過建議的時間)或吹氣過用力。減少胃膨脹,膈上升、防止食物反流誤吸按。壓/吹氣比例30 :2。吹氣後、鬆鼻、離脣、眼視胸部。c:胸外心臟按壓

胸外心臟按壓形成人工循環:是心搏驟停後唯一有效方法

心跳驟停判斷(非專業):經兩次人工呼吸病人仍無反應:(無意識、運動),臨終呼吸可視為心跳停止,立即做胸外按壓,時間10秒內完成。

心跳停止判斷(專業):給予兩次人工呼吸後觀察循環體徵,意識、呼吸、活動、脈搏,無循環體徵——立即胸外按壓。

觸摸頸動脈搏動方法:可用食指及中指指尖觸及氣管正中部位,男性可先觸及喉結,然後向旁滑移2~3cm,在氣管旁軟組織深處輕輕觸摸頸動脈搏動。觸摸頸動脈不能用力過大,以免頸動脈受壓,妨礙頭部供血。檢查時間不能超過10s。非專業人員無需掌握。

胸外心臟按壓要領:有力、連續、快速。按壓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處或胸骨正中兩乳頭間連線水平。右手沿肋弓向中線滑動,左手掌根緊靠手指貼胸骨下半部,右手掌與左手背重疊交叉,停放在肋骨與胸骨連接處,手掌根與胸骨長軸一致。一隻手的食、中指放在肋緣下,沿肋骨緣向上滑到胸骨底部(劍突處),把另一隻手掌根靠在手指上(胸骨下半部)第二隻手重疊在第一隻手上手指交叉、掌根緊貼胸骨。按壓深度:胸骨下陷 4~5 cm,產生60~80mmhg動脈收縮壓 有效標準:能觸摸到頸或股動脈搏動。按壓頻率:100次/min(18秒完成30次按壓),按壓和放鬆時間各佔50% ,數數掌握節奏,個位數加重複尾音。按壓姿勢,地上採用跪姿,雙膝平病人肩部。牀旁應站立於踏腳板,雙膝平病人軀幹 雙臂繃直,與胸部垂直不得彎曲,以髖關節為支點,腰部挺直,用上半身重量往下壓(槓桿原理)。用力方式 :雙肩在雙手正上方,借用上半身的重量垂直向下按壓,按壓後必須完全解除壓力,胸部彈回原位,手掌根部始終緊貼胸骨,保持正常位,按壓與呼吸比例:30:2,30:2比15:2每分鐘更多次的按壓,冠狀動脈灌注壓提高25%,無論雙人或單人法均採用30:2,連續五個輪迴。輪換心臟按壓 :當一位以上急救人員在場時,每2min或每5個cpr循環後,急救人員應輪換“按壓者”,輪換應在5s以內完成。

d、除顫:自動體外除顫器(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ior,aed)80%~90%成人突然、非創傷性心搏驟停的最初心律失常為室顫。除顫是對室顫最為有效的治療,每過一分鐘,除顫成功的機會下降7%~8%,室顫常在數分鐘內轉為心臟停搏。強調做一次除顫立即cpr,多次除顫延誤cpr,先按壓後除顫

除顫電極的位置:一次性使用的除顫電極,電極安放在前胸壁,大多aed用ⅱ導聯解讀心律,前電極 右上胸鎖骨下貼胸骨右緣,側電極 左胸乳頭下,中心點恰在腋中線。室顫除顫能量選擇:只做一次除顫,單相波首次電擊能量為360j,雙相波選擇首次成人電擊能量對於截斷指數波形為150j~200j,對直線雙相波形為120j。如不熟悉設備特定能量,建議使用默認能量200j。第二次能量應相同或者更高。aed面板僅三個按鈕 :綠色:開關(on/off),黃色:分析(analysis,全自動則無),紅色:電擊(shock),操作時尚有語音和文字提示。

操作方法:打開aed電源開關-連接除顫電極-按下放電鍵 “三步曲” 需電除顫時,只給1次電擊,而後立即進行cpr,應在給了5組30:2 cpr(約2min)後再檢查患者的心律。

先按壓後除顫,但急救人員目擊成人心臟驟停且現場有立即行aed條件,應儘快使用。此建議適用於在醫院工作或現場有aed機構中的急救人員和醫護人員。只除顫一次只是在bls階段,在acls階段,如果牀旁心電監護顯示病人室顫,照樣可以反覆多次電擊除顫。

四、心肺復甦有效指標

①可觸及大動脈搏動;②病人口脣、顏面部轉紅;③瞳孔反射恢復;④自主呼吸開始出現

五、終止心肺復甦術的條件:

1、已恢復自主的呼吸和脈搏;

2、有醫務人到場;

3、操作者已筋疲力盡而無法再施行心肺復甦術;

4、心肺復甦術持續一小時之後,患(傷)者瞳孔散大固定,心電活動、呼吸不恢復,表示腦及心臟死亡。

六、心肺復甦注意事項:

1、口對口吹氣量不宜過大,一般不超過1200毫升,胸廓稍起伏即可。吹氣時間不宜過長,過長會引起急性胃擴張、胃脹氣和嘔吐。吹氣過程要注意觀察患(傷)者氣道是否通暢,胸廓是否被吹起。

2、胸外心臟按術只能在患(傷)者心臟停止跳動下才能施行。

3、口對口吹氣和胸外心臟按壓應同時進行,嚴格按吹氣和按壓的比例操作,吹氣和按壓的次數過多和過少均會影響復甦的成敗。

4、胸外心臟按壓的位置必須準確。不準確容易損傷其他臟器。按壓的力度要適宜,過大過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氣胸血胸;按壓的力度過輕,胸腔壓力小,不足以推動血液循環。

5、施行心肺復甦術時應將患(傷)者的衣釦及褲帶解鬆,以免引起內臟損傷。

七、電覆律

指利用高能電脈衝直接或經胸壁作用於心臟,消除異位心律失常,恢復竇性心律的方法。主要用於心房顫動、室上性或室性心動過速,用同步。

電覆律的操作步驟:

1、作好術前準備,備好各種搶救器械和藥品。

2、病人平卧於木板牀上,開放靜脈通道,充分暴露胸壁。

3、術前常規作心電圖。完成心電記錄後把導聯線從心電圖機上解除,以免電擊損壞心電圖機。

4、連接除顫器導線,接通電源,檢查同步性能,選擇r波較高導聯進行示波觀察。

5、按要求麻醉。

6、按要求放置電極板。

7、選擇電能劑量,充電。所有人員不得接觸病人、病牀以及與病人相連接的儀器設備以免觸電。

8、放電。

9、電擊後即進行常規導聯心電圖,並進行心電、血壓、呼吸和意識的監測,一般需持續ld。

電覆律常見的併發症有:

(1)心律失常

①竇性心動過緩,房室交界處逸搏,房性期前收縮,偶發室性早搏等多在短時間內自行消失,不需要特殊處理。若多發、多源室早,短陣室速等則需用利多卡因等予以控制。

②嚴重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往往與電擊誘發藥物毒性(洋地黃、奎尼丁),電解質紊亂,心肌病加重等因素有關。電擊後立即發生的心室纖顫,往往是同步裝置故障,宜立即再予以同步電擊。若心臟停搏則應進行胸外心臟按壓及其它復甦措施。

(2)肺水腫:一般偶於竇性心律恢復後數小時內發生,一般由於使用300~400瓦秒高能量轉復的病人,可按心衰處理。

(3)呼吸抑制:一般見於硫賁妥鈉麻醉的患者,應及時給予輔助呼吸。

(4)低血壓:可持續數小時,多於使用高能量轉復時出現。若一般情況好,可嚴密觀察,常可自行恢復。

(5)其它:如栓塞、皮膚灼傷、血清酶升高、心肌損傷、心電圖改變等,均有可能發生。

心肺復甦講解 篇三

教案

下面我將從以下三點和大家一起學習cpr,首先什麼叫cpr?......其實很簡單,一句話,cpr就是現場心肺復甦,指針對呼吸,心搏驟停採取的一系列評估和搶救措施。我們都知道,任何急救操作基本上都有其不適用的情況,同樣為了避免因為施救者判斷不當造成患者不必要的損傷,我們必須清楚cpr的禁忌症,主要為四點:胸壁開放性損傷、肋骨骨折、胸廓畸形、心包填塞。

好,下面我們正式進入正題,怎樣進行cpr?

相信在場的很多朋友或多或少,對心肺復甦有一定了解,但挺多朋友瞭解的操作應該是參照2005年版的操作指南,最簡單的説就是,心肺復甦的abc流程,開放氣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壓等。但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參照《2010 美國心臟協會心肺復甦急救指南》,其中較多與05版指南有出入的地方,我先邀請大家和我一起學習2010年新指南操作規範,講解最後我有安排時間回答大家的疑問,和大家一起探討05和10兩個版本的差異。

在整個cpr過程中,首先和大家強調三個重點:早期、規範、流程。

什麼叫早期,時間就是生命,心肺復甦必須越早越好,大家都知道,大腦和心臟對缺血缺氧的耐受都非常差,特別是大腦,據研究,心臟驟停後4-6分鐘,大腦即可發生不可逆轉的傷害,超過8分鐘復甦存活的機率微小。所以有黃金8分鐘一説。這就是為什麼要強調早期。

什麼叫規範,規範是指每一步操作都必須做到位,做規範,比如成人胸外按壓深度至少5cm,那就一定要達到這個標準,同時要清楚各項注意事項,如按壓必須保證胸廓充分回彈,才能保證按壓的有效性等等,待會我會一項一項為大家演示。

最後一個流程。什麼叫流程?cpr 並不是幾項操作技能的簡單組合,而是一系列的科學有效的評估、判斷與干預,所有操作都要按照流程進行,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佳的搶救效果。

那麼首先我先和大家簡單介紹一下,cpr的9項基本流程:

1、評估現場環境

2、判斷患者意識和呼吸

3、啟動ems系統,即撥打急救120.4擺放體位

5、判斷脈搏(醫務人員進行)

6、胸外按壓

7、開放氣道

8、人工呼吸(球囊面罩輔助呼吸?)

9、電擊除顫

下面我將按照流程為大家講解和演示:

一、評估現場環境

比如存在地震,火災,毒氣,電擊等危險因素時,為確保施救與被救者安全,施救者要做好充分評估。不然賠了夫人又折兵可不好,同時作為醫務工作者自身要做好個人防護,比如帶好手套口罩。如果沒有可以就地取材取用替代品,如毛巾之類的。而且要提醒大家注意一點,原則上我們不搬動患者,儘量在原地急救。這樣可以避免因為搬運等造成二次損傷。特別是存在頸椎脊柱損傷的情況。好,這就是我們的評估現場環境,總結一點就是大家要注意確保安全。

二、判斷患者意識和呼吸:判斷意識時大家要注意兩點,1、輕拍大喊

2、雙側呼喊

所謂的輕拍大喊是指輕拍患者雙肩,力度需要適當,避免造成患者二次損傷,同時大聲呼喊,我剛剛有強調雙側呼喊,這裏簡單問一下為什麼要強調雙側呢,有哪位可以回答一下。對,急救現場,往往我們對被救者情況不瞭解,如果存在一側耳聾等基礎疾病,我們恰好在耳聾側呼喊可能造成判斷失誤的情況。所以要注意輕拍大喊,雙側呼喊。

然後緊接着判斷患者呼吸,時間緊迫,我們必須在5-10s內迅速判斷好,通常我們採取跪姿,於患者一側,觀察患者胸廓起伏,因為緊急情況時間把握可能不大準確,給大家提供一個簡便計時方法,大家可以在心中默唸1001,1002,1003.......1006,如果未發現胸廓起伏等呼吸指症或者只有喘息則判斷為無呼吸。

三、接下來我們迅速進入第三步,判斷患者無呼吸,立即撥打120,啟動ems急救系統。請人撥打120時,注意指定周圍人羣的中的其中一位,提醒拿體外除顫儀。如果只有一個人,是先撥打120還是先進行胸外按壓,按照指南,如果當場看到一位患者突然倒下,該人員可以認定該患者已發生原發性心臟驟停且出現需電擊處理的節律,應立即啟動急救系統、找到 aed 並回到患者身邊並開始心肺復甦和使用 aed。但是,對於推測因溺水等原因導致窒息性驟停的患者,應首先進行胸外按壓並進行人工呼吸,在大約 5 個週期(大約兩分鐘)後再啟動急救系統。對於小孩常常呼吸心跳驟停常常為異物堵塞窒息所致,因此同樣先進行胸外按壓。

120撥打也是有較多注意事項的,最重要的一點不要先掛電話,讓急救中心瞭解到足夠的基本信息,以在最短的時間趕到現場。事故地點,傷患狀況都要簡單介紹下,同時提醒帶體外除顫儀。

四、然後就是我們的第四步:擺放體位。為了確保有效的胸外按壓,需將患者以仰卧位放置於平坦堅硬載體上,在移動患者時需特別注意一個意識:整體轉動,頭、頸、身體同軸轉動,避免造成再次損傷。

五、第五步判斷脈搏,這項操作只對醫務人員有要求。該項操作有兩個注意點:

1、判斷要迅速,要求在5-10s內判斷好

2、定位要準,我們一般選擇頸動脈。頸動脈定位:一手魚際肌仰頭暴露,另一手兩指沿頸部正中在甲狀軟骨處旁開1-2cm向下向後滑向與自己同側的凹陷處。解剖結構即氣管與胸鎖乳突肌內側緣之間的凹陷。然後同樣用判斷呼吸的方法,數數判斷脈搏,如10s內未摸到脈搏,立即進行第六步胸外按壓

六、胸外按壓是整個心肺復甦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研究表明有效胸外按壓數量越多,存活率越高,甚至2010年指南指出未經過培訓的人可以不進行其他任何操作,而只進行胸外按壓,事實表明單純胸外按壓比未進行任何按壓的搶救存活率要高,可見按壓的重要性。同時,要強調胸外按壓的6個要點和6項注意事項。六個要點

(1)定位胸骨中下1/3,兩乳頭連線中點。

(2)按壓手勢 雙手互扣,手指上翹 僅以掌根接觸胸骨

(3)按壓姿勢 肩肘腕成一直線,與地面垂直,身體微向前傾(每次按壓都必須保持的姿勢)

(4)按壓深度 至少5cm(5)按壓速率 100/min 以上(6)按壓呼吸比:30:2 六個注意事項:

(1)定位要準確,不可左右按壓肋骨,向下損傷劍突(2)手指上翹,掌跟為發力點,注意不猛不離(3)手臂不可彎曲

(4)按壓至少5cm,深度要達到,同時也要保證胸廓充分回彈

(5)按壓中斷時間不超過10s,比如開放氣道,人工呼吸等操作要快。(6)整個按壓過程注意八個字:不猛不離,持續平穩

七、下面是第七步:開放氣道

開放氣道前通常需清除口腔異物,方法為將頭偏向一側,檢查口腔,有條件可以對手指做一定防護。

通常採用仰頭抬頦法:一手掌壓前額,另隻手中示食指至於患者下頜部骨性結構上,最好選在中線偏向一側,向上向前抬高下頜,兩手合力頭後仰。開放氣道有兩個注意事項:

1、不可按壓軟組織,避免氣道堵塞

2、氣道開放要充分,標準是:下頜、耳廓的聯線與地面垂直

當然和其他操作一樣開放氣道,動作同樣不可用力過大,一方面防止壓迫氣道,另一方面避免造成頸椎脊柱等不必要的損傷。

八、充分開放好氣道後,即可進行第八步

球囊面罩:ce手法,頻率,氣量,有脈搏無呼吸:每6-8s給一次呼吸

人工呼吸。這項操作可以簡單總結為五個小動作: 捏鼻

包口 吹氣 上抬

鬆手,(邊演示邊解説),同樣也有五個注意事項:

1、全程均要保持氣道開放。

2、捏緊鼻子避免漏氣

3、每口氣吹足1秒

4、傷患胸部有起伏

5、避免通氣過量(500到600ml即正常人的潮氣量)

九、第九步就是進行電擊除顫,注意除顫結束立即進行胸外按壓,儘量縮短按壓中斷時間,如果體外除顫儀沒有到位,則一直循環進行cpr,直至aed到位。

總結:

1、要有時間觀念,分秒必爭,生命至上。

2、操作要規範(如至少100次每分,至少5cm等)

3、熟悉流程

最後,提問時間,準備好2005與2010版本區別及更改原因。操作練習,學員集體尋找操作不當之處。結束。

有關非專業施救者成人心肺復甦的主要問題及更改如下: •建立了簡化的通用成人基礎生命支持流程(圖 2)。

•對根據無反應的症狀立即識別並啟動急救系統,以及在患者無反應且沒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即僅僅是喘息)的情況下開始進行心肺復甦的建議作出了改進。•從流程中去除了“看、聽和感覺呼吸”。

•繼續強調高質量的心肺復甦(以足夠的速率和幅度進行按壓,保證每次按壓後胸廓回彈,儘可能減少按壓中斷並避免過度通氣)。

•更改了單人施救者的建議程序,即先開始胸外按壓,然後進行人工呼吸(c-a-b 而不是 a-b-c)。單人施救者應首先從進行 30 次按壓開始心肺復甦,而不是進行 2 次通氣,這是為了避免延誤首次按壓。

•按壓速率應為每分鐘至少 100 次(而不是每分鐘“大約” 100 次)。•成人按壓幅度已從 4 至 5 釐米的範圍更改為至少 5 釐米。兒童嬰兒至少是身體前後徑1/3(5cm,4cm)

這些更改旨在簡化非專業施救者的培訓,仍然強調需要為心臟驟停患者儘快進行胸外按壓。下文給出有關這些更改的詳細信息。

為什麼從 a-b-c 更改為 c-a-b

1、指南都是經過29個國家許多專家經過大量數據和科學論證得出的結論,權威性是無需質疑的,指南的改動是適用於大多數情況,心臟驟停的情況以成人室顫和無脈性心動過速為主,他們最需要的是胸外按壓和早期除顫,abc流程可能耽誤時間。

2、據統計,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壓的公眾接受度,胸外按壓更容易被人接受,該改動可以鼓勵更多的人加入搶救隊伍,有利於提高搶救成功率。

2010(新增)單純胸外按壓:

如果旁觀者未經過心肺復甦培訓,則應進行 hands-only™s19(單純胸外按壓)的心肺復甦

理由:單純胸外按壓(僅按壓)心肺復甦對於未經培訓的施救者更容易實施,而且更便於調度員通過電話進行指導。另外,對於心臟病因導致的心臟驟停,單純胸外按壓心肺復甦或同時進行按壓和人工呼吸的心肺復甦的存活率相近。

單人施救是先胸外按壓還是啟動emss,取得aed?

鼓勵醫務人員根據最有可能的驟停病因展開施救行動。例如,如果醫務人員在獨自一人時看到一位患者突然倒下,該人員可以認定該患者已發生原發性心臟驟停且出現需電擊處理的節律,應立即啟動急救系統、找到 aed 並回到患者身邊並開始心肺復甦和使用 aed。但是,對於推測因溺水等原因導致窒息性驟停的患者,應首先進行胸外按壓並進行人工呼吸,在大約 5 個週期(大約兩分鐘)後再啟動急救系統。如果有aed那麼是先進行胸外按壓還是先除顫呢?

2010(重新確認的 2005 版建議):如果任何施救者目睹發生院外心臟驟停且現場有 aed,施救者應從胸外按壓開始心肺復甦,並儘快使用 aed。在醫院和其他機構使用現場的 aed 或除顫器治療心臟驟停的醫務人員應立即進行心肺復甦,並且儘可使用準備好的 aed/除顫器。以上建議旨在支持儘早進行心肺復甦和早期除顫,特別是在發生心臟驟停時現場有 aed 或除顫器的情況下。如果院外心臟驟停的目擊者不是急救人員,則急救人員可以開始心肺復甦,同時使用 aed 或通過心電圖檢查節律並準備進行除顫。在上述情況下,可以考慮進行 1½至 3 分鐘的心肺復甦,然後再嘗試除顫。如果有兩名或三名施救者在場,應進行心肺復甦,同時拿到除顫器。

對於院內心臟驟停,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或反對在除顫之前進行心肺復甦。但對於有心電監護的患者,從心室顫動到給予電擊的時間不應超過 3 分鐘,並且應在等待除顫器就緒時進行心肺復甦。

為什麼胸外按壓至少100次每分鐘:

在大多數研究中,給予更多按壓可提高存活率,而減少按壓則會降低存活率。進行足夠胸外按壓不僅強調足夠的按壓速率,還強調儘可能減少這一關鍵心肺復甦步驟的中斷。心肺復甦過程中的胸外按壓次數對於能否恢復自主循環以及存活後是否具有良好神經系統功能非常重要

通常不建議在通氣過程中採用環狀軟骨加壓

理由:環狀軟骨加壓方法是對患者的軟狀軟骨施加壓力以向後推動氣管,將食管按壓到頸椎上。環狀軟骨加壓可以防止胃脹氣,減少氣囊面罩通氣期間發生迴流和誤吸的風險,但這也有可能妨礙通氣。七項隨機研究結果表明,環狀軟骨加壓可能會延誤或妨礙實施高級氣道管理,而且採用環狀軟骨加壓的情況下仍然有可能發生誤吸。另外,培訓施救者正確使用該方法的難度很大。所以,不建議為心臟驟停患者常規性地採用環狀軟骨加壓。

心肺復甦適應症與併發症 篇四

適應症:因各種原因所造成的循環驟停(包括心搏驟停、心室纖顫及心搏極弱)。禁忌症:

1、胸壁開放性損傷;

2、肋骨骨折;

3、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

4、凡已明確心、肺、腦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無法逆轉者,可不必進行復蘇術。如晚期癌症等。操作方法

心肺復甦(crp)是一個連貫、系統的急救術,各個環節應緊密結合不間斷進行。現場心肺復甦術的步驟如下:

1、證實:迅速用各種方法刺激病人,確定是否意識喪失,心跳、呼吸停止。主要採取“一看”:看形態、面色、瞳孔;“二摸”:摸股動脈、頸動脈搏動;“三聽”:聽心音。證實病人心跳停止後應立即進行搶救。

2、體位:一般要去枕平卧,將病人安置在平硬的地面上或在病人的背後墊上一塊硬板,儘量減少搬動病人。

3、暢通呼吸道:其操作方法是仰額舉頜法:一手置於前額使頭部後仰,另一手的食指與中指置於下頜骨近下

或下頜角處,抬起下頜。有假牙託者應取出。

4、人工呼吸:一般可採用口對口呼吸、口對鼻呼吸、口對口鼻呼吸(嬰幼兒)。

方法:

1、在保持呼吸道通暢的位置下進行;

2、用按於前額之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病人的鼻翼下端;

3、術者深吸一口氣後,張開口貼緊病人的嘴,把病人的口部完全包住;

4、深而快地向病人口內用力吹氣,直至病人胸廓向上抬起為止;

5、一次吹氣完畢後,立即與病人口部脱離,輕輕抬起頭部,面向病人胸部,吸入新鮮空氣,以便作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時使病人的口張開,捏鼻的手也應放鬆,以便病人從鼻孔通氣,觀察病人胸廓向下恢復,並有氣流從病人口內排出;

6、吹氣頻率:12~20次/min,但應與心臟按壓成比例。單人操作,心臟按壓15次,吹氣2次(15:2)。雙人操作按5:1進行。吃名氣時應停止胸外按壓;

7、吃名氣量:一般正常人的潮氣量500~600ml.目前比較公認以800~1200ml/次以免引起肺泡破裂。

5、胸外心臟按壓:在人工呼吸的同時,進行人工心臟按壓。

(1)按壓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處的正中線上或劍突上2.5~5cm處。

(2)按壓方法:

1、搶救者一手掌根部緊放在按壓部位,另一手掌放在此手背上,兩手平行重疊且手指交叉互握抬起,使手指脱離胸壁。

2、搶救者雙臂應繃直,雙肩中點垂直於按壓部位,利用上半身體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垂直向下按壓,使胸骨下陷4~5cm(5~13歲3cm,嬰、幼兒2cm)。

3、按壓應平穩、有規律地進行,不能間斷,下壓與向上放鬆時間相等;按壓至最低點處,應有一明顯的停頓,不能衝擊式的猛壓或跳躍式按壓;放鬆時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離開胸骨定位點,但應儘量放鬆,務使胸骨不受任何壓力。

4、按壓頻率:傳統用80~100次/分。小兒90~100次/min,按壓與放鬆時間比例以0.6:0.4為恰當。與呼吸的比例同上述。(3)按壓有效的主要指標:

1、按壓時能捫及大動脈搏動,收縮壓>8.0kpa;

2、患者面色、口脣、指甲及皮膚等色澤再度轉紅;

3、擴大的瞳孔再度縮小;

4、出現自主呼吸;

5、神志逐漸恢復,可有眼球活動,睫毛反射與對光反射出現,甚至手腳抽動,肌張力增加。(4)在胸外按壓的同時要進行人工呼吸,更不要為了觀察脈搏和心率而頻頻中斷心肺復甦,按壓停歇時間一般不要超過10秒,以免干擾復甦成功

心肺復甦講解 篇五

心臟驟停是公共衞生和臨牀醫學領域中最危急的情況之一,表現為心臟機械活動突然停止,患者對刺激無反應,無脈搏,無自主呼吸或瀕死歎息樣呼吸,如不能得到及時有效救治,常致患者即刻死亡,即心臟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

我國scd的發生率為每年41.84/10萬(0.04%),以13億人口推算,我國每年發生scd 54.4萬例。心臟驟停的原因 1.心源性原因: 冠心病---主要原因; 非粥樣硬化性冠狀動脈病; 心肌疾病; 主動脈疾病; 瓣膜性心臟病; 其它。

2.非心源性疾病: 呼吸停止;

嚴重酸鹼失衡及電解質紊亂; 藥物中毒或過敏; 麻醉和手術意外;

意外事件:電擊、雷擊、溺水等; 各種原因引起的休克和中毒; 其它:臨牀診療技術操作等。

心臟驟停分類

1.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最常見(77-84%)

常見於急性心肌梗死,復甦成功率高。

ecg:qrs波羣消失,代之以振幅與頻率極不規則的顫動波,頻率為200-500次/分。

2.無脈室速(pulseles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3.心室停頓 較常見(16-26%)

多見於麻醉、手術意外和過敏性休克; 其心臟應激性降低,復甦成功率低。

4.心電機械分離(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ecg為寬大畸形、低振幅的qrs波,頻率20-30次/分,但心臟並無有效的泵血功能,血壓和心音均測不到;

極少(5-8%)

常為終末期心臟病,心泵衰竭; 心臟應激性極差,復甦十分困難。心臟驟停的臨牀表現

意識突然喪失或伴有短陣抽搐;

大動脈搏動消失,血壓測不出;

心音消失; 瞳孔散大固定(常於心髒驟停後30-40s後開始出現擴大,4-6min後固定);

呼吸呈歎息樣或停止(多發生在心臟驟停後30s內)心臟驟停對心臟的影響

心臟重量佔體重0.4%,但耗氧量佔全身代謝7-20%。心肌內動脈血中攝氧量佔動脈血氧含量的71%,所以心臟是高耗氧、高耗能的器官。

若心跳停止3-4分鐘內恢復,心肌供血改善,心肌張力可以很快完全恢復;8-10分鐘內恢復供血,仍可恢復功能;10分鐘以上恢復心跳,心肌損傷不能完全恢復。

心臟驟停對腦的影響

腦血流量高出全身肌肉和其他器官組織18-20倍,所以腦也是高耗氧器官。

血液循環停止10秒鐘,大腦因缺氧喪失意識,10-15秒鐘內神經功能損害,在>4分鐘瞳孔散大固定。

心臟停止後,在4-5分鐘內開始發生不可逆的腦損害,經過數分鐘過度到生物學死亡。時間與搶救成功率

(黃金四分鐘)

開始時間 成功率

<1min--------------------->90% <4min----------------------50% 4-6min----------------------10% >6min----------------------4% >10min---------------------0.09%

心肺復甦(cpr)

針對心跳、呼吸停止所採取的搶救措施,即用心臟按壓或其他方法形成暫時的人工循環並恢復心臟自主搏動和血液循環,用 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並恢復自主呼吸,達到恢復甦醒並挽救生命的目的。

心肺腦復甦(cpcr)

心臟呼吸驟停病人的復甦成功,並非僅指心搏和呼吸的恢復,而必須達到神經系統功能的恢復。腦復甦決定患者的生存質量。

心肺復甦術分為三個階段 1.基礎生命支持(bls)2.高級生命支持(acls)

一、基礎生命支持

基礎生命支持是心臟驟停後挽救生命的基礎。基本內容包括識別心臟驟停、呼叫急救系統、儘早開始cpr、迅速使用除顫器。

心臟驟停的診斷

突然意識喪失

大動脈搏動消失(頸動脈、股動脈)呼吸停止、歎息樣或抽泣樣呼吸。

輕拍、呼喚患者有無反應?

動脈搏動:觸摸頸、股動脈是否有搏動?

呼吸:視胸廓是否有起伏?是否有呼吸氣流?

一旦發現患者無反應,醫護人員必須立即呼救並同時檢查呼吸和脈搏(10s內完成)

頸動脈位於喉部甲狀軟骨兩側,胸鎖乳突肌的內側

一手扶頭,另一手的食指、中指找準喉頭,滑向氣管與乳突肌間

心肺復甦的基本程序

defibrilation—電除顫 compressions胸外按壓 airway———開放氣道 breathing—--人工呼吸

先電擊還是先心肺復甦?

當立即可以取得aed時,對於有目擊的成人心臟驟停,應儘快使用除顫器。若成人在未受監控的情況下發生心臟驟停,或不能立即取得aed時,應該在他人前往獲取以及準備aed的時候開始心肺復甦,直到aed可以分析患者心律。

c---胸外按壓

除胸廓下陷擠壓心臟外,更重要是改變胸腔正負壓,通過虹吸作用增加靜脈迴心血量及心臟排血量,心泵血佔20%,胸泵血 佔80%。

有效的按壓應使大動脈脈搏可被觸及,sbp達到100mmhg,平均血壓超40mmhg,頸動脈血流量達到正常值的5—35% 按壓平面:仰卧位硬質平面或地面

按壓部位:胸骨中下段1/3交界處(男性兩乳頭連線中點的胸骨上)。

按壓手法:掌根着力,雙手緊扣,重疊上翹。按壓姿勢:雙臂垂直以髖關節為支點垂直向下。按壓深度:成人>5cm,<6cm。按壓頻率:>100次/分,<120次/分。

按壓與放鬆比1:1,按壓間隙避免依靠在患者胸上,使胸廓充分回彈。

按壓與通氣比:成人:單人、雙人30:2,兒童、嬰兒:單人30:2,雙人15:2(無需因為人工呼吸而中斷胸部按壓)。

對於沒有高級氣道接受心肺復甦的成人心臟驟停患者,儘量提高胸部按壓在整個心肺復甦中的比例,目標比例為至少60%,中斷時間限制在10s以內。

在心肺復甦中使用高級氣道,醫護人員可每6秒進行一次人工呼吸(每分鐘10次),同時進行持續的胸部按壓。

持續胸外按壓優點

減少由於通氣造成的按壓中斷,保證重要器官的持續血供;

無需口對口通氣,減少目擊者實施cpr的障礙和顧慮; 簡化了cpr程序,便於cpr技術的普及和應用。

但對於兒科sca患者以及溺水、藥物中毒、氣道阻塞等引起的sca患者,仍應採用傳統cpr方法。

a---開放氣道

(1)技術要點

首先清除異物,解除舌根後墜、異物阻塞

(2)方法:

①仰頭抬頦法 ②雙手抬頜法

③託頸法

仰頭-抬頦法:將一手小魚際置於患者前額部,用力使頭部後仰,另一手置於下頦骨骨性部分向上抬頦。使下頜尖、耳垂連線與地面垂直,開放氣道。(優點:簡單、迅速、有效)(要點:去枕、仰頭、壓額、提頦)

清除氣道異物:首先頭偏一側,用手指清除口咽部異物,注意速度要快,取下義齒。

開放氣道:如無頸部創傷,清除口腔中的異物後上抬下頜骨,解除舌根後墜造成氣道阻塞--開放氣道。

託頜法:將雙手放在頭部兩側並握緊下頜角,同時用力向上托起下頜。

如果需要人工呼吸,則將下頜持續上託用拇指把口脣頜持續上託,用拇指把口脣分開,貼緊患者的鼻孔進行吹氣。託頜法,操作難度大,不能有效的開放氣道,易致脊髓損傷,非專業者不建議採用。

b--人工呼吸(口對口人工呼吸)

吹氣口型:全口相對,完全吻合密閉 吹氣壓力:防止漏氣,捏閉鼻孔(一捏一鬆)吹氣力度:自然吸氣,適力吹氣,避免過度通氣。吹氣時間:持續一秒。吹氣有效:胸廓起伏。

吹氣頻率:每6-8秒進行1次呼吸

口對鼻呼吸

當不能進行口對口呼吸時,應給予口對鼻呼吸,如溺水、口腔外傷等。球囊-面罩通氣

體位:仰卧,頭後仰,搶救者位於患者頭頂端 手法:ec手法固定面罩

c法—左手拇指和食指將面罩緊扣於患者口鼻部,固定面罩,保持面罩密閉無漏氣;

e法—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放在病人下頜角處,向前上托起下頜,保持氣道通暢,用左手擠壓氣囊。

首先保證氣道開放。面罩與面部充分吻合,減少漏氣。適度的按壓頻率和深度。

l 球囊的1/2—2/3,(潮氣量400-600ml),胸廓擴張,超過 1s。應能看到胸廓起伏

d---電除顫

院外目擊scd且現場有aed可用時,應儘早使用aed除顫; 對於院內scd患者,應立即進行cpr,一旦aed 或除顫儀準備就緒,宜立即除顫;

對於院外發生的scd且持續時間>4~5min或無目擊者的scd患者,應立即給予5個週期約2min的cpr(一個cpr週期包括30次胸部按壓和2次人工呼吸)後再除顫。

強調每次電擊後立即cpr,儘早除顫!

vf是臨牀上最常見的導致scd的心律失常,電除顫是終止vf最有效的方法;

隨着時間的推移,除顫成功率迅速下降。在未同時實施心肺復甦的情況下,從電除顫開始到生命終止,每延遲1min,vf致scd患者的存活率下降7%~10%;

短時間內vf即可惡化並導致心臟停搏。

體位:患者平卧於病牀上或地下,將胸前衣物解開並移走其它異物,特別是金屬類物品;

電極板的準備:電極板上均勻塗上導電糊,或包裹4-5層紗布後在鹽水中浸濕;

電極板的位置:一個電極板置於右鎖骨下方,另一電極板置於左乳頭的左下方,兩個電極的距離至少10cm。

除顫波形和能量水平: 不能確定哪種波形對心臟驟停後的rosc(恢復自主循環)發生率或存活率更好;

雙相波除顫150~200j,尚未確定第一次雙向波形電除顫的最佳能量;

單相波360j;

如果首次雙相波電擊沒有成功消除vf,則後續電擊至少使用相當的能量級別,如果可行,可以考慮更高能量級別。推薦1次(而非3次)除顫方案。

主要原因

包括:①動物實驗表明,單次電擊與3次電擊相比,cpr中斷時間減少,存活率增加;②如果1次電擊未能終止vf,則再次電擊增加的益處也很少,此時重新cpr或許比再次電擊更有價值。

除顫成功標誌

電擊後5s內vf終止。

電擊後5s心電顯示心搏停止或非室顫無電活。電擊成功後vf再發不應視為除顫失敗。

除顫時注意事項

實施cpr期間,當確認患者發生vf或無脈室速時,急救者應立即給予1次電除顫;

電擊時所有人員應脱離患者。

單人復甦時,急救者應熟練地聯合運用cpr和aed。電除顫前後中斷胸部按壓的時間要儘可能短,胸部按壓和電擊間隔時間越短,除顫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應在除顫器準備放電時才停止胸部按壓,急救者一旦完成電擊,應立即重新開始胸部按壓,實施5個週期的cpr後再次檢查脈搏或評估心律。

cpr注意事項

在5次按壓週期內,應保持雙手位置固定,不可將手從胸壁上移開,每次按壓後讓胸廓回覆到原來位置再進行下一次按壓。

急救者應定時更換角色。如果有2名或更多急救者急救者在場,應每2min(或在5個比例為30:2按壓與人工呼吸週期後)更換按壓者,每次更換儘量在5s內完成。

cpr應在患者被發現的現場進行,cpr過程中不應搬動患者並儘量減少中斷,除非患者處於危險環境,或者存在其創傷需要緊急處理的情況。

5個循環cpr後(2分鐘),檢查循環體徵(<10秒)無恢復 繼續下個循環cpr。(1個循環指30次按壓和2次人工呼吸)。 1次電擊後立即按壓,勿急於檢查心跳。

強調實施高質量心肺復甦 a.按壓速率>100次/分,<120次/分

b.成人按壓幅度>5cm、<6cm;嬰兒和兒童的按壓幅度至少為胸部前後徑的三分之一(嬰兒大約為4釐米,兒童大約為5釐米)c.保證每次按壓後胸部回彈, d.儘可能減少胸外按壓的中斷 e.避免過度通氣

bls效果的判斷(復甦有效的指徵)a.瞳孔(是否瞳孔縮小,有對光反射)b.面色(是否面色及口脣紅潤)c.神志(是否神志漸清)d.呼吸(是否有自主呼吸)e.脈搏(是否有脈搏)

f.血壓

若有,則表明cpr有效

二、高級生命支持

是指專業急救、醫護人員應用急救器材和藥品所實施的一系列復甦措施,主要包括: 1.人工氣道的建立; 2.機械通氣; 3.循環輔助設備; 4.藥物和液體的應用; 5.病情和療效評估; 6.復甦後臟器功能的維持等

人工氣道的建立

氧氣面罩(呼吸道通暢的前提下暫時使用)氣管插管術 緊急環甲膜穿刺或切開(臨時應急)

球囊面罩

球囊面罩由球囊和麪罩兩部分組成,球囊面罩通氣是cpr最為基本的人工通氣技術,所有的急救者都應熟練掌握其使用。

球囊面罩可為復甦開始數分鐘內不能及時應用高級氣道或應用失敗的患者提供通氣支持。

潮氣量(6~7ml/kg或500~600ml)使得胸廓擴張超過1s,該通氣量可使胃脹氣的風險最小化。

氣管插管術

經口氣管插管/經鼻氣管插管/經環甲膜氣管插管;優點:

能長時間維持氣道開放;

能長時間維持氣道開放;

方便抽吸呼吸道分泌物;

可進行高濃度供氧和潮氣量可調的通氣;

提供備選的藥物輸入途徑;

避免誤吸的發生。

氣管插管時注意事項

氣管內插管時應儘可能縮短胸部按壓的中斷時間。

插管時間限制在10s以內一旦氣管導管通過聲門,馬上開始胸部按壓。

臨牀評估導管位置  體格檢查評估:觀察兩側胸廓起伏,在上腹部聽診(應聽不見呼吸音)和兩側肺野聽診(呼吸音對稱和足夠);

儀器確認(呼氣二氧化碳探測儀、食管探測儀等);

如懷疑導管不在位,用喉鏡觀察導管是否通過聲帶;

若仍有懷疑,應拔除管並給予球囊面罩通氣,直到重新插管 氣管插管。

藥物使用

用藥目的:

增加心腦血流,提高心肌灌注壓,儘早恢復心跳;

提高室顫閾為電擊除顫創造條件;

控制心律失常;

糾正酸中毒。

心臟驟停時,cpr和早期除顫極為重要,用藥其次!

給藥途徑

1.中心靜脈與外周靜脈給藥:

與中心靜脈給藥相比,外周靜脈給藥到達中心循環需要1~2分鐘,藥物峯濃度低、循環時間長。

復甦時大多數患者不需要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復甦時大多數患者不需要置中靜脈導管只需置入一根較粗的外周靜脈導管。

建立外周靜脈通道時無需中斷cpr,操作簡單,併發症少,也可滿意地使用藥物和液體。

首選給藥途徑,從外周靜脈注射復甦藥物,應在用藥後再靜 脈注射20ml液體並抬高肢體10~20s,促進藥物更快到達中心循環。

2.氣管內給藥

某些復甦藥物可經氣管內給予(如果靜脈無法完成)。

利多卡因、腎上腺素、阿托品、納洛酮和血管加壓素經氣管內給藥後均可吸收。

同樣劑量的復甦藥物,氣管內給藥比靜脈給藥血濃度低。

氣管內給藥產生的低濃度腎上腺素,可能產生β-腎上腺素能作用,這種作用是有害的,能導致低血壓和低冠脈灌注壓,有潛在降低自主循環恢復的風險。

因此,復甦時最好靜脈給藥;一般情況下氣管內給藥量應為靜脈給藥量的2~2.5倍。氣管內給藥時應用注射用水或生理鹽水稀釋至5~10ml,然後直接注入氣管。

3.骨內給藥(io)

骨內中空的未塌陷的靜脈叢,能起到與中心靜脈給藥相似的作用,如果靜脈通道無法建立,可以考慮io。

治療藥物與使用方法

1.腎上腺素:

由於腎上腺素可刺激α-腎上腺素能受體,產生縮血管效應,增加cpr時冠狀動脈和腦的灌注壓,在搶救vf和無脈性vt時能產生有益作用。

因不可電擊心律引發心臟驟停後,應儘早給予腎上腺素。建議劑量:1mg靜脈內推注,每3-5min一次。

如果iv通道延誤或無法建立,可用腎上腺素2~2.5mg氣管內給藥。

2.血管加壓素

(2015版指南)證據表明,心臟驟停時給予腎上腺素和加壓素都可以改善rosc。對現有證據的審查顯示,這兩種藥物的效果類似聯合使用腎上腺素和加壓素相比類似,聯合使用腎上腺素和加壓素,相比單獨使用腎上腺素沒有優勢。為了簡單起見,已從成人心臟驟停流程中去除加壓素。

3.胺碘酮

靜脈胺碘酮影響鈉、鉀、鈣通道,並有阻斷α和β腎上腺素能特性。可以考慮用於對除顫、cpr和血管加壓藥無反應的vf或無脈vt患者的治療。

首劑300mg iv,若無效可重複追加150mg。

vf終止後,可用胺碘酮維持量靜脈滴注。最初6h以1mg/min速度給藥,隨後18h以0.5mg/min速度給藥,第一個24h用藥總量應控制在2.0~2.2g以內。第二個24h及以後的維持量根據心律失常發作情況酌情減量。

注意事項:

靜脈應用胺碘酮可產生擴血管作用,導致低血壓,使用胺碘酮前給予縮血管藥可以預防低血壓發生。

注意用藥(胺碘酮)不應干擾cpr和電除顫。4.利多卡因

不推薦常規使用。

若是因vf/無脈vt導致的心臟驟停,恢復自助循環後,可以考慮立即開始或繼續給予利多卡因。

初始計量1-1.5g/kg iv,如果vf/無脈vt持續,每隔5-10min 可再用0.5-0.75mg/kg iv,直到最大量為3mg/kg。

5.硫酸鎂

不推薦常規使用。

靜脈注射硫酸鎂能有助於終止尖端扭轉型室速(tdp,與長 qt間期相關的不規則/多形性vt),對治療正常qt間期的不規則 /多形性),對治療正常q間期的不規則/多形性vt無效。

用法:當vf/無脈vt與tdp相關時,可給予1~2g硫酸鎂稀釋後iv(5~20min)。如果tdp發作時不能觸及脈搏,可先給予負荷劑量,然後用1~2g硫酸鎂加入100~250ml液體中靜脈滴注,給藥速度要慢。

6.β-受體阻滯劑

不推薦常規使用;

因vf/無脈vt導致心臟驟停入院後,可以考慮儘早開始或繼續口服或靜脈注射β-受體阻滯劑。

7.不推薦常規使用的措施

阿托品(2010指南)

碳酸氫鈉: 用適當的有氧通氣恢復氧含量、用高質量的胸外按壓維持組織灌注和心排出量然後儘快恢外按壓維持組織灌注和心排出量,然後儘快恢復自助循環,是恢復心臟驟停期間酸鹼平衡的主要方法;

大多數研究顯示使用碳酸氫鈉沒有益處或與不良預後有關。

三、心臟驟停後的治療

自主循環恢復後,系統的綜合管理才能改善存活患者的生命質量。心臟驟停後綜合管理對減少早期由於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導 致的死亡晚期多臟器衰竭及腦損傷有重致的死亡,晚期多臟器衰竭及腦損傷有重要意義。包括:亞低温治療、血流動力學及氣體交換的最優化,當有指徵時積極pci,血糖控制,神經學診斷、管理及預測等。

復甦後綜合管理 a、移送至icu加強監護

b、維持心肺功能及重要器官血流灌注。

c、對acs及其它可逆因素的辨識與治療。d、控制體温以達到最理想的神經系統復原。e、預防及治療mods,避免過度通氣與氧過剩。

心臟驟停後治療的初始目標

最大優化心肺功能和重要器官的灌注;

進入能進行綜合心臟驟停後治療的重症監護室;

努力鑑別和治療導致心臟驟停的直接病因及預防驟停再發。心臟驟停後治療的後續目標

控制體温以儘量提高存活率和神經功能恢復;

識別和治療acs;

優化機械通氣意識肺損傷最小;

減少多器官損傷的危險,需要時支持器官功能;

客觀評價恢復的預後;

需要時幫助存活患者進行康復服務。治療措施

1.維持良好的呼吸功能:保證呼吸道通暢,給氧,維持 spo2 94-98%;正確使用呼吸機。

2.維持穩定的循環功能:嚴密監測循環功能;正確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強心藥;調整輸液速度,防止心力衰竭等併發症發生。3.控制血糖:血糖超過10mmol/l即應控制,需注意避免低血糖。

4.腦復甦。

5.保護各臟器功能,預防mods發生。

6.其它治療:控制或預防感染;維持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營養支持等。

7.找出原發病並給出相應治療。

經cpr存活的患者中,80%都經歷過不同時間的昏迷,腦功能完全恢復的很少見。因此,復甦後的腦保護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心肺復甦講解 篇六

正安縣人民醫院

正安縣人民醫院cpr培訓資料

2011年

地址: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人民醫院 郵編:563400 電話:0852-6421882

現場心肺復甦術

注:本“心肺復甦術”以《2010年美國心臟學會(aha)心肺復甦(cpr)與心血管急救(ecc)指南》為藍本編寫。

現場心肺復甦術是指患者發生心搏驟停的現場,如家中、辦公室、工廠、醫院等場所,首先由最初目擊者為心搏驟停患者施行的心肺復甦技術,即基礎生命支持(bls)。是心肺復甦術三階段abcd四步法中的最初處臵—第一個abcd。

判斷患者心搏呼吸突然停止的標準:

1、意識突然喪失,患者昏倒於各種場合;

2、面色蒼白或轉為紫紺;

3、瞳孔散大;

4、頸動脈搏動消失,心音消失;

5、部分患者可有短暫而緩慢歎氣樣或抽氣樣呼吸或有短暫抽搐,伴頭眼歪斜,隨即全身肌肉鬆弛。

cpr最初處臵:

1、觀察周圍環境,確定無安全隱患。輕輕搖動患者肩部,高聲喊叫:“喂!你怎麼啦?”如認識,可直接呼喊其姓名,如無反應,迅速觸摸頸動脈有無搏動。

2、呼叫:一旦初步確定患者為心搏呼吸驟停,應立即呼叫周圍的人前來協助搶救。方法:大叫“來人啊!救命啊!”

3、將患者放臵適當體位:進行cpr時,正確搶救體位是仰卧位。患者頭、頸、軀幹平直無扭曲,雙手放於軀幹兩側。方法:小心轉動患者,使患者全身各部成一個整體轉動。如疑有頸椎骨折者,尤其要注意保護頸部,可以一手托住頸部,另一手扶住肩部,使患者平穩地轉動至仰卧位。身體躺在平整而堅實的地面或牀板上。再解開患者上衣,暴露胸部。

一、成人心肺復甦術第一階段cabd四步法

a、b、c、d代表的是:a(airway)開放氣道,b(breathing)正壓通氣,c(circulation)胸外按壓,d(defibrillation)除顫(對室顫和無脈搏的室速)。2005年指南的順序是abcd,而2010年指南則將c提至第一位,即cabd,這樣能減少從識別到初次按壓的時間,避免通氣延誤胸外按壓。

1、c(胸外按壓)

胸外按壓的目的是建立人工循環,促使血液在血管內流動,並使人工呼吸帶有新鮮空氣的血液從肺部血管流向心臟,再流經動脈,供給全身主要臟器,以維持重要臟器的功能。

方法:

(1)快速測定按壓部位:以示指、中指沿患者肋弓處向中間滑移,在肋弓和劍突交點處尋找胸骨下切跡,以切跡作為定位標誌,不要以劍突下定位,然後將示指及中指橫放在胸骨下切跡上方,示指上方的胸骨正中部即為按壓區,相當於胸骨中、下1/3與兩乳頭連線的交界處;以另一手的掌根部緊貼示指上方,放在按壓區,再將定位之手取下,將掌根重疊放於另一手背上,使手指脱離胸壁。

(2)按壓方法:搶救者雙臂應繃直,雙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用力按壓,按壓利用髖關節為支點,以肩、臂部力量向下按壓。按壓應平穩、有規律地進行,不能間斷,下壓及向上放鬆的時間應大致相等,使胸廓充分彈回,放鬆時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離開胸骨定位點。

(3)按壓頻率:至少100次/分(4)按壓深度:至少5cm(5)按壓與人工通氣比:30:2,每按壓30次後,吹氣兩口。

2、a(開放氣道)

方法:仰頭舉頜法。一手臵於前額使頭部後仰,另一手的示指及中指臵於下頜角處,抬起下頜,使下頜與耳垂成一垂直線。疑有頸椎損傷者,不能使頭部後仰,以免進一步加重損傷。

將患者處於氣道開放位臵後,觀察5秒左右,有呼吸者,注意氣道是否通暢,無呼吸者,先清理呼吸道後,立即作人工呼吸。

3、b(人工呼吸)(1)口對口人工呼吸

方法:在保持呼吸道暢通和患者口部張開的位臵下進行。用按於前額一手的拇指和示指捏閉患者的鼻孔(捏緊鼻翼下端),首先緩慢吹氣兩口,以擴張萎陷的肺臟,並檢驗開放氣道的效果,再深吸一口氣後,張開口貼緊患者的嘴(要把患者的口部完全包住)。用力向患者口內吹氣(吹氣要求快而深,直至患者胸部上抬)。一次吹氣完畢後,應立即與患者口部脱離,輕輕抬起頭部,眼視患者胸部,吸入新鮮空氣後,再作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時放鬆捏鼻的手。每次吹氣量為700~1000ml。時間超過1s,達到可見胸廓上抬。

(2)口對鼻人工呼吸

在某些患者口對鼻人工呼吸較口對口人工呼吸更為有效。本方法主要用於不能經患者的口進行通氣者,例如患者的口不能張開(牙關緊閉),口部嚴重損傷等。

方法:一手按於前額,使患者頭部後仰,另一手提起患者的下頜,並使口部閉住。作一深吸氣,搶救者用嘴脣包住患者的鼻部,並吹氣,停止吹氣,讓患者被動呼氣,若患者被動呼氣時鼻腔閉塞,需間歇放開患者的口部。

4、d(除顫)

心搏驟停時最常見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顫動,而終止室顫最有效的方法是電除顫,電除顫儀有單相波和雙相波兩種類型,而雙相波電除顫被證明在電覆律和電除顫方面比單相波除顫更有效。如發生心搏驟停要力爭在3分鐘內行首次電除顫,除顫每延遲1分鐘,復甦成功率下降7%~10%。

方法:

(1)除顫能量的選擇

單相波從200j開始,如未能成功轉復,應逐漸增加能量直到達到360j。雙相波則從50—100j開始,如無效,逐漸加量,直至達到200j。

(2)電極的位臵

現行常規放臵方法是:一個電極臵於胸骨右上方鎖骨下,另一電極放臵於左乳頭外側腋中線上。

另一方法是:一個電極臵於心尖部,另一電極臵於背部右肩胛下角位臵。但此方法操作極不方便。

注意點:連續5組cpr後除顫1次,除顫1次後立即再行5組cpr,再檢查患者心律,對持續室顫的患者,可考慮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首選胺碘酮,劑量為150~300mg

二、嬰兒和兒童心肺復甦術

嬰兒和兒童心肺復甦處理基本同成年人,但有以下幾點特殊之處。

1、判斷意識:

嬰兒對語言如不能反應,可以用手拍擊其足部,或捏掐合谷穴,如能哭泣,則為有意識。

2、人工呼吸

嬰兒韌帶、肌肉鬆弛,故頭不能過度後仰,以免氣管受壓,影響氣道通暢。可用一手舉頜,以保持氣道平直,再用口貼緊嬰兒口與鼻的開口處,施行口對口鼻呼吸。

3、檢查肱動脈

嬰兒因頸部肥胖,頸動脈不易觸及,可檢查肱動脈。

4、按壓部位及方法

嬰兒按壓部位是兩乳頭連線與胸骨正中線交界點下一橫指處,用2—3個手指輕輕下壓2~3cm左右,按壓頻率為100次/min,按壓與人工呼吸比為30:2。

附:心肺復甦有效指標和終止搶救的標準

一、心肺復甦有效指標

主要根據以下四個方面綜合考慮:

1、瞳孔:復甦有效時,可見瞳孔由大變小。如瞳孔由小變大,固定,角膜混濁,則説明覆蘇無效。

2、面色(口脣):復甦有效時,可見面色由紫紺轉為紅潤。如面色變為灰白,則説明覆蘇無效。

3、頸動脈搏動:按壓有效時,每一次按壓可以摸到一次搏動,若停止按壓,搏動亦消失,應繼續進行心臟按壓。若停止按壓後,脈搏仍然跳動,則説明患者心跳已恢復。

4、神志:復甦有效,可見患者有眼球活動,睫毛反射與對光反射出現,甚至手腳開始抽動,肌張力增加。

自主呼吸出現,並不意味可以停止人工呼吸,如果自主呼吸微弱,應仍然堅持口對口呼吸或其他呼吸支持。

二、終止心肺復甦的指標

現場cpr應堅持連續進行,在現場搶救中不能專斷地作出停止復甦的決定。

現場搶救人員停止cpr的條件為:①自主呼吸及心跳已有良好恢復;②有其他人接替搶救,或有醫生到場承擔了復甦工作;③有醫生到場,確定患者已死亡。

在醫院內對目擊的心搏驟停患者,如持續cpr60min,而患者仍無生命體徵者,或對非目擊的心搏驟停患者,在cpr期間,瞭解患者自發生心搏驟停至開始cpr時間超過15min,經cpr30min無效者,即可停止cpr。

當然,凡能確定腦死亡者,均為停止cpr的指徵。腦死亡的臨牀判定標準如下:

1、深昏迷;

2、腦幹反射全部消失;

3、無自主呼吸(靠呼吸機維持,自主呼吸激發試驗證實無自主呼吸)。以上三項全部具備。

急診科編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