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漁家傲李清照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8W

漁家傲李清照通用多篇

原文: 篇一

臨水縱橫回晚鞚。

歸來轉覺情懷動。

梅笛煙中聞幾弄。

秋陰重。

西山雪淡雲凝凍。

美酒一杯誰與共。

尊前舞雪狂歌送。

腰跨金魚旌旆擁。

將何用。

只堪粧點浮生夢。

漁家傲李清照寫法 篇二

上闋着重寫景,極力表現了邊塞風光的奇異獨特,渲染了邊地的蕭條蕭殺、荒漠寂寥,從而為下文抒發感情作鋪墊烘托。

下闋着重抒情,蒼涼悲壯中透出一種激越奮發的基調,表現了詞人拳拳愛國之心、濃濃思鄉之愁,表現了守邊將士的情懷。

賞析:

提到范仲淹,人們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陽樓記》,而很少記起他的詞作;同樣,因為文章,人們大多認他作文官,而很少當他為武將。--這首詞,可以彌補這種認識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慶曆三年(1043)間,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並招徠諸羌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個“異”字,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着號角的邊聲,崇山峻嶺裏升起的長煙,西沉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特別是詞中的“長煙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邊塞,雖則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詩人的筆下,卻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跡。

下片抒情,抒發的是邊關將士的愁情。端着一杯渾濁的酒,想起遠在萬里之外的家鄉,可是邊患沒有平息,那能談得到歸去?再加上滿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聲碎,又叫人如何能夠入睡?將士們只能是愁白了烏髮,流下了濁淚。在這裏,作者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合,抒發出邊關將士壯志難酬和思鄉憂國的情懷。

綜觀全詞,詞的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真實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漁家傲》閲讀答案 篇三

漁家傲

李清照

雪裏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粧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沉綠蟻①,莫辭醉,此花不與羣花比。

【注】①綠蟻:本來指古代釀酒時上面浮的碎的屑沫子,也叫浮蟻,後來衍為酒的代稱。

22.請賞析“玉人浴出新粧洗”一句的妙處。(4分)

23.作者上片寫梅與下片寫梅,手法各有側重,請簡要分析。(4分)

22.此句以人喻梅(1分),用玉人浴出形容梅的玉潔冰清,明豔出羣(1分)。亦花亦人,形神宛肖,渾然一體。(1分)表達了作者對梅花的喜愛、讚賞之情。(1分)

23.上片主要運用直接描寫的手法,用“寒梅點綴”“香臉半開”“玉人浴出”直接描繪寒梅初放的明豔嬌媚。下片則轉用側面烘托,則以月色玲瓏、金樽綠蟻、羣花來襯托梅的雅潔不俗。(手法各1分,分析各1分,共4分。下片答對比可得1分。)

補充資料

雪裏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粧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羣花比。

易安,每當夜晚來臨時,每當思緒萬千時,總能想起你,那個淡淡有如輕愁的嫣然女子,那個才華橫溢、驚醒古今文壇的曠世才女,總也放不下對你的那份難捨情懷。喜歡你的柔情百轉,喜歡你的滿腹才華,喜歡陶醉在你的《聲聲慢》《一剪梅》《武陵春》《醉花陰》裏不知歸期……

腦海中,總有一輪素月,總有一葉孤舟,襯着一個孤零零的倩影,隨着歷史的長河漂流。你可是那個驚起一灘鷗鷺的小舟上走來的嫣然女子?或是那個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出生在官宦人家快樂的小女子?你是那個飽覽父親所有藏書,用歷史文化風韻將自己澆灌得外美如花、內秀如竹的女子嗎?

你一生鍾愛梅花。你寫梅花的詞也最多,時間跨度從少女時代到終老之年,愛梅之情長達一生。對梅花最初的迷戀,似乎是從少女時代這首格調明朗、清新的《漁家傲》開始的。據山西古籍出版社的《李清照集》年譜,此詞作於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那年她十八歲。

“雪裏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

聖潔如蘭,清純如雪, 晶瑩如冰,梅的影子,橫逸在你心的窗櫺,雪白了梅,梅香了雪……白雪皚皚,滿眼銀色世界。就在這銀色的世界裏,一樹報春的紅梅點綴其間,凌寒盛開。你站在這熟悉的'庭院中,似乎也嗅到了一絲春的氣息,那些初綻的花蕾,星星點點覆蓋着白雪的梅枝猶如天工雕出的瓊枝,晶瑩剔透,豐潤姣美。

“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粧洗。”

那香氣馥郁的面龐,半露半隱,柔美而又嬌麗。着一身新粧,洗盡鉛華,玉潔冰清。那一樹的梅花,素潔中帶着輕輕的紅暈,宛如一抹微笑,在寒風中微微顫動,讓人無比疼惜。如此清新嬌媚,宛如剛剛出浴的二八佳人,從這冰天雪地中邁着輕盈的步子徐徐走來。

《長恨歌》裏説楊貴妃“春寒賜浴華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而這梅花的風華,不正如那絕代芳華的佳人嗎?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但梅花無須顧盼,卻早早已傾倒了這花旁的你。

何遜《揚州早梅》:“兔園標物序,驚時最是梅。銜霜當露發,映雪凝寒開。”梅花,她開於冬春之交,最能驚醒人們的時間意識,使人們萌生新的希望。所以,梅被認為是報春之花。因為梅花鬥雪迎寒而開,詩人詠梅,又總以冰雪作為空間背景。庾信《詠梅花》詩:“常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不信今春晚,俱來雪裏看。樹動懸冰落,枝高出手寒……”這裏,“瓊枝”就指覆雪懸冰的梅枝。半放的寒梅點綴着它,愈顯得光明潤澤!她含苞欲放,似開未開,“猶抱琵琶半遮面”,有如美人出浴初着新粧,嬌美極妍。

有道是:“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梅花在風雪中綻放,最早向世界告知了春天的到來,所以又稱“東風第一枝”。而在易安的筆下,凌寒吐豔的梅花又是一個有生命、有呼吸、冰清玉潔、超羣絕俗的美人。用玉人浴出形容梅的玉潔冰清,明豔出羣,即物即人,梅已和人融成了一片。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

《漁家傲》閲讀答案 篇四

漁家傲·和程公闢贈別

張先

巴子(2)城頭青草暮,巴山(3)重疊相逢處。燕子佔巢花脱樹。杯且舉,瞿堂水闊舟難渡。

天外吳門清霅(zhá)(4)路,君家正在吳門住。贈我柳枝情幾許。春滿縷,為君將入江南去。

註解:(1)和程公闢贈別:這是張先贈答友人程公闢的一首送別詩,張先與程公闢都是江南人,在四川做官。(2)巴子:巴縣,今屬重慶市。(3)巴山:泛指巴地一帶的山。(4)吳門清霅:吳門,蘇州的別稱;清霅,霅溪,浙江吳興的別稱。吳門和清霅分別為友人與詞人的家鄉。

(1)請簡要分析這首詩的構思脈絡。(3分)

(2)請賞析“燕子佔巢花脱樹”一句的妙處。(3分)

(3)有人説這首離別詞情意真摯但不悲切,請結合整首詞句作簡要分析。(4分)

《漁家傲·和程公闢贈別》閲讀答案鑑賞

(1)以程公闢的詞為依託,詞人和答友人:①從餞別的時間、地點和景象開始。②轉而寫到餞別宴上舉杯痛飲,互道珍重,依依惜別。③最後以詞人攜帶友人所贈的柳枝和無限鄉思回那草長鶯飛的江南聊以慰藉作結。

(2)①這一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佔”“脱”兩字極富情趣,頗具新意。②與前兩句相應和,點明餞別時間是在暮春,寫出時光如流,人事變遷。③表達與友人依依惜別的情感。

(3)①開篇“青草暮”雖敍別離之時,但凝重的暮色,翠綠的青草,透露出了詞人深沉但並不悲切的情感,②“燕子”一句突出時光飛逝,相聚匆匆。但用語清新,也不悲切。③詞的下片詞人將珍視這份友情,並將為友人傳載一份思鄉之情,但詞人用口語化的語言表達,活潑生動,別有一番情趣。

《漁家傲》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五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

翻譯

萬千楓林被霜打過煥發鮮亮的紅色,紅軍戰士一腔怒火直衝雲天。大霧籠罩龍岡深暗的連綿羣峯,我軍齊聲高呼,前線殺敵並活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敵兵又來侵犯,狼煙四起遮掩了半邊天。我將喚醒千百萬的工農大眾,同心協力齊努力,那時不周山下紅旗遍插迎風招展。

註釋

霜天:這裏指冬天。秋冬都有霜,故可統稱“霜天”。

爛漫:光彩分佈貌。

天兵:指紅軍。

霄漢:高空。霄,雲氣;漢,天漢,即天河。雲氣和天河都是在高空,所以用來表示高曠至極的天際。

龍岡:龍岡頭墟的簡稱,在江西省寧都、吉水、吉安、泰和、永豐諸縣之間,地屬永豐縣。山巒重疊,形式極險。

千嶂:許多高山。

張輝瓚:國民黨第十八師師長,兼任江西剿匪總指揮,俘虜後被憤怒的羣眾斬首,其頭裝在木籠內扔入贛江。

二十萬軍重入贛:敵人發動第二次“圍剿”時,總兵力20萬,何應欽任總司令。

風煙:猶風塵。

天半:半空。

不周山:不周山為古代傳説中的山名。

創作背景

一九三零年十二月七日,蔣至南昌部署第一次大“圍剿”,以十萬兵力,進攻贛南、閩西的紅軍根據地。十二月三十日,紅軍在龍岡伏擊張輝瓚並全殲其十八師。第一次大“圍剿”就此結束,聞聽前方捷報,毛主席喜形於色,遂在馬背上吟成。

賞析

此詩作於1931年早春,其時正值冬春交替之節令。毛澤東所領導的革命根據地呈現出一派萬千林木被霜染紅,爛漫盛開之景。雖有寒意卻處處給人有温暖如春之感,詩人筆下根據地的冬天生機盎然,就在這勃勃向上的畫面中,冬日正義的肅殺之氣正嚴陣以待。因為就在此時,在1930年的歲尾,蔣介石調集約十萬大軍以偽江西省主席、國民黨第九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為總司令官,第18師師長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向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一次大“圍剿”。此詩前二行正藝術地集中再現了當時的處境以及士氣高昂之情。

紅軍戰士不僅僅是一腔怒火衝雲端,而且為保衞家園在偉大舵手的親自指揮下沉着迎戰。在詩中第三、第四、第五句中生動凝鍊地再現了戰鬥場面,雖未正面詳細描寫激戰情況,但詩人凌雲健筆先點出龍岡大霧,暗示給讀者一種毛主席一貫的“誘敵深入”伏擊之的戰略戰術,然後是戰士的歡呼聲,最後進抵戰局之結果,並乾乾脆脆地用一個具體細節指明活捉敵軍前線總指揮張輝瓚,猶如王昌齡的“已報生擒吐谷渾”。而當時的情形也的確如此,毛主席親自指揮紅一方面軍的一、三兩個軍團,共四萬人,先是後撤,於12月下旬將敵軍先頭部隊誘至根據地中部,緊接着於1930年最後一天在龍岡作伏擊殲敵之戰,結果一舉擊潰敵軍並活捉張輝瓚及敵部九千人。新年伊始,再度乘勝攻擊,至1931年1月3日,共殲敵軍一半以上。迎來了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

本詩上半闋是詩人喜聞龍岡之戰大捷的當晚一氣寫成的,第三句原為“喚起工農千百萬”,而後在次年春,當詩人聞敵人將結集更大兵力作第二次大“圍剿”時,心潮起伏,英邁難平,遂一氣補寫出整首詩的下半闋。完稿後,毛澤東發現上下兩闋都有“喚起工農千百萬”之句,便將上半闋的第三句改為“霧滿龍岡千嶂暗”。

由此可見,此詩上半闋寫作戰的勝利,下半闋卻是再發雄音以表第二次迎戰之決心。

序幕一揭,國民黨又以雙倍兵力捲土重來,滾滾狼煙遮沒了半個天空,真有“黑雲壓城城欲摧”之勢,面對重兵來犯,如何迎敵,詩人仍然滿懷信心,運籌帷幄,最後三句一口氣豪邁道出:“喚起千百萬勞苦大眾齊心協力奮勇向前,那時紅旗就會插遍整個中國”,同時也表明作者一貫的思想:放手發動羣眾,人民戰爭、革命戰爭是羣眾的戰爭等等。

最後一行,詩人活用了中國古代神話中共工頭觸不周山的故事,在他眼裏,共工是勝利者,是敢於革命的英雄,共工以頭觸山就比喻為紅軍將士最終將推翻蔣家王朝,毛主席不愧為一位有預見性的詩人,他在最艱苦的歲月已看到遙遠的勝利的曙光。猶如一位美國詩人龐德所説,真正的“詩人是一個種族觸角。”唯有這樣的詩人才有最靈敏的觸鬚,才有預見性,才可能比所有人提前預感到自己民族的歡樂、勝利、痛苦、悲哀、不幸及災難。毛主席就是這樣一位詩人,他已感覺到了這一切,勝利只是指日可待的事。

此詞中出現了兩組“紅“字詞組:”紅爛漫“”紅旗亂“。取得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已是一九三一年的元月,此時已進入冬季,是萬木蕭條的日子,應該不會出現“萬木霜天紅爛漫”的情景,但在這裏毛主席着意謳歌的不是山河形勝而是人和。小試牛刀即以弱勝強,以寡敵眾,使他看到了“紅色”的希望,他的喜悦之情當難以言表,沒有什麼再好的詞語能夠幫助他表述這份成功的快樂,惟有“紅爛漫”才足以把他在取得勝利後的歡欣之情濃縮於霜天中的萬木。

目睹勝利了的紅軍將士在龍岡的重山疊嶺之下,揮舞紅旗,歡慶勝利。毛主席想到了三千年前那位“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的氏族首領共工氏,在他眼中,被喚起的千百萬工農羣眾,每一個人都成了能使得“天柱折,地維絕”的大英雄,這些大英雄們將與他一道砸碎黑色鎖鏈,建立紅色政權。如果説這是他人民戰爭思想的萌芽,那麼後來也正是他人民戰爭的光輝思想,領導中國人民戰勝了日本侵略者打垮了蔣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