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二十四節氣小雪民俗文化與風俗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28K

二十四節氣小雪民俗文化與風俗精品多篇

小雪的節氣吃什麼最好 篇一

1、吃餈粑

小雪時間在農曆十月份,此時在南方某些地方,有農曆十月吃餈粑的習俗,餈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後所製成的一種食品,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而且在古時,餈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餈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2、吃刨湯

小雪前後,土家族羣眾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給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熱烈的氣氛,而吃“刨湯”,則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在“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中,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稱為“刨湯”。

3、吃涮羊肉

在中國北方,小雪時節,一般的人家都要吃涮羊肉,因為小雪節氣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的節氣,此時氣温下降會比較快,需要吃一些温補抗寒的食物來抵禦寒冷,提高身體抵抗力,而羊肉温補,有補精血,益虛勞,温中健脾,補腎禦寒的作用,非常時候冬季食用。

小雪節氣穿衣攻略 篇二

1、冬裝穿着以多層為好

在室內和室外不同温度狀態下增減衣服,而且保暖性也比較好。兒童和青少年由於活潑好動、運動量大易於出汗,多層服裝可以做到隨時增減衣服,有利於防止着涼感冒。

2、室內室外着裝相應加減

風力在五級時,服裝隔熱值有風力在l~3級時的二倍左右。所以冬季外衣的面料應選用緻密、透氣性差的材質等。

在同等薄厚的情況下,毛線編織利外套由於空隙大,防風性能差,只適於室內或無風情況下穿用,而不宜在室外穿着。

3、個人愛好和條件來安排

老年人離退休後的日常生活中,衣着的選擇可以根據個人的愛好和條件來安排

建議種花、養鳥、家務、外出散步、坐在茶館聊天、看電視電影等不同活動穿不同的着裝,以防感冒。

4、根據場景選擇着裝

由於環境、時間、運動量的不同,在着裝上也要注意。選擇冬季服裝要從便於這些活動上考慮。在瀆書、休閒時,則適於穿寬鬆輕使的防寒保暖服裝。而運動或娛樂時,適於穿那些輕便保暖、便於穿脱的服裝。

小雪節氣的民俗 篇三

醃臘肉。小雪後氣温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

吃餈粑。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曆十月吃餈粑的習俗。古時,餈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餈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曬魚乾。小雪時中國台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乾、儲存乾糧。烏魚羣會在小雪前後來到台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台灣俗諺:十月豆,肥到不見頭,是指在嘉義縣布袋一帶,到了農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小雪民俗文化 篇四

俗語云:“小雪醃菜,大雪醃肉。”小雪節氣的習俗包括醃鹹菜、品嚐餈粑、曬魚乾、吃刨湯、釀小雪酒等。小雪醃菜,主要是北方醃雪裏蕻,漬酸菜。

在南方,小雪前後還有吃餈粑的習俗。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是用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小雪酒是在小雪後,用新糧食釀酒,所謂“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小雪節氣傳統民俗 篇五

忙醃菜,過年正好吃

南方地區,小雪節氣開始要準備禦寒衣物、手爐、湯婆之類,同時房內掛棉簾防寒。南京有諺語:“小雪醃菜,大雪醃肉。”小雪之後,家家户户開始醃製、風乾各種蔬菜,包括白菜、蘿蔔,以及雞鴨魚肉等,延長蔬菜肉類的存放時間,以備過冬食用。

這個習俗古已有之。清人著作《真州竹枝詞引》中記載:“小雪後,人家醃菜,曰‘寒菜’……蓄以御冬。”真州在今天江蘇儀徵。杭州人往往也會趁着這個節氣開始醃製醬鴨、臘肉。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在小雪這個節氣開始醃菜、醃臘肉呢?專家解釋,如果天氣熱,臘肉、醬貨很容易變壞發臭。小雪過後,氣温基本就呈直線向下的狀態,不太會反彈,天氣變得乾燥。當年,這些東西做好後,剛好就到了快過年的時候,可以拿出來當做年貨,慢慢地便成了風俗。

十月朝,餈粑碌碌燒

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小雪時節吃餈粑的習俗。古時,餈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稱“十月朝,餈粑祿祿燒”,指的就是祭祀事件。

餈粑由糯米蒸熟再通過特質石材凹槽衝打而成,手工打餈粑很費力,但是做出來的餈粑柔軟細膩,味道極佳。有純糯米做的,也有小米做的,也有糯米與小米拌和做的,還有玉米與糯米拌和打成的。此外,還用黏米與糯米磨成粉,倒在一種木雕模裏做的。這種模內刻有圖案花紋,俗稱“脱粑”。餈粑的製作非常費人力,必須要幾個人一起才能製作完成。

上面提到的“十月朝,餈粑碌碌燒”裏,“碌碌燒”是非常形象的客家語言。“碌”,是像車轆那樣滾動,意思指用筷子捲起糯米粉團,像車轆那樣前後上下左右,四周滾動粘上芝麻花生沙糖;“燒”,即是熱氣騰騰。吃餈粑一要熱,二要玩,三要鬥(比較),才過癮,才能體味“十月朝,餈粑碌碌燒”的農家樂趣。

十月豆,肥到不見頭

小雪時,台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乾、儲存乾糧。烏魚羣會在小雪前後來到台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台灣俗諺:“十月豆,肥到不見頭”,是指在嘉義縣布袋一帶,到了農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説到曬魚乾,一般要選大魚,因為小魚一曬沒多少肉。買回魚後,把魚去鱗,若魚身較大,應在脊背骨下及另一邊的肉厚處,分別開片,使滷水易於滲透,然後將魚身剖腹,去掉內臟。將魚清理乾淨後,一般不拿水清洗,那樣魚容易壞,如果想洗,洗後必須把水瀝乾、擦乾。

然後,將鹽、花椒、大料、陳皮、小茴香放入鍋中炒至微黃,均勻抹在魚的內外兩側,調料多少依自己口味而定。抹完後,便可以將其平放在一個相對較大的容器裏面,在陰涼處進行晾置。4到5天后,將容器內的魚上下翻個,以便調料均勻吸收。如此再過四五天,便可將魚掛在陰涼通風處,想讓魚乾到什麼程度都行。

一般兩三個月後便可取下來,剁成段,用保鮮膜包起來放入冰箱。

刨湯肉,美味迎新年

“小雪殺豬,大雪宰羊。”包頭農村的風俗習慣,每到小雪、大雪兩個節氣,村民們便開始殺豬宰羊準備年貨。無論哪家宰畜,鄰居、親朋都要過來幫忙。殺了豬,東家要用醃酸菜、滷豆腐、寬粉條、沙土豆做一鍋豬燴菜,再配上米飯、小菜,略備薄酒,邀請四鄰聚餐,寓意團結、和睦、萬事興旺。

少數民族也有類似習俗。小雪前後,土家族羣眾就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給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熱烈的氣氛。

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在“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中,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稱為“刨湯”。

土家人所説的“刨湯肉”,指的是剛剛宰殺的豬,經過開水煺掉了毛。雖説已經是死豬了,但是,人們要乘着豬肉還沒有完全冷卻,也就是還沒變成僵硬的肉塊前,還是熱呼呼,軟綿綿的勁兒,即烹製做成各種美味的鮮肉大餐,就叫“刨湯肉”。也有人説這叫“吃活肉”或者“吃活食”。這也體現出少數民族那種喜歡捕獲鮮活獵物的天性。

二十四節氣之小雪簡介 篇六

國小表示開始降雪,雪量小。“小雪”時值陽曆11月下半月,農曆十月下半月。“小雪”是反映天氣現象的節令。古籍《羣芳譜》中説:“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這就是説,到“小雪”節由於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變為雪,但此時由於“地寒未甚”故雪量還不大,所以稱為小雪。

小雪在二十四節氣中表示降雪的起始時間與程度,進入小雪節氣,意味着氣温持續走低,天氣寒冷,降水狀態由雨變成雪。小雪與雨水、穀雨等節氣一樣,都是反映降水多少的`節氣,它不同於我們日常所指降雪強度較小的小雪。

進入該節氣,中國廣大地區西北風開始成為常客,氣温下降,逐漸降到0℃以下。此時陰氣下降,陽氣上升,而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冬。黃河以北地區會出現初雪,提醒人們該禦寒保暖了。

二十四節氣小雪風俗 篇七

醃製臘肉

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把多餘的肉類用傳統方法儲備起來,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很多地方都有冬季吃臘肉的習俗,尤其是南方城市,更是對臘味情有獨鍾。

廣州人最喜歡用臘味來做臘味蘿蔔糕、臘味煮香芋,還有臘腸炒蜜豆。在秋冬寒冷的天氣裏,打開盛滿臘肉、臘腸的煲仔飯,飯香與肉香撲面而來,兩者融合得天衣無縫,温暖香糯的煲仔飯就是最適合冬天的美味了。食用臘肉等醃製食品時可適當配些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水果,如青椒、苦瓜、橙子等,既降低了亞硝酸鹽的危害,又增加了菜的營養。

刨湯

小雪前後,土家族羣眾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給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熱烈的氣氛。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在“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中,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稱為“刨湯”,很適合冬季養生食用。

釀酒

我國人民懂得釀酒,早在夏朝就開始了。(戰國策·魏策)中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世本》(戰國時趙國史書)中則記載“少康作林酒”。到了商代,農業逐漸發達,釀酒的原料更加豐富,飲酒的風氣也愈加盛行、商朝的器皿中,爵、“尊”、解、輩、基、壺、等等,都是酒器。《尚書·微子篇》記載:“殷邦方興,沉酗於酒”,“我用沉酗於酒,用亂敗厥德於下。”及至周朝,周公將衞地封給殷朝的遺民康叔,特地作《酒浩》一文作為勸勉。可見殷人嗜酒之深。周朝的杜康以善於釀酒而聞名。他改良釀酒的方法,使其獲得極大進步。政府之中也有酒正的官職,專門掌管與酒有關的政令。

品嚐餈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曆十月吃餈粑的習俗。古時,餈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餈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餈粑由糯米蒸熟再通過特質石材凹槽衝打而成,手工打餈粑很費力,但是做出來的餈粑柔軟細膩,味道極佳。有純糯米做的,也有小米做的,也有糯米與小米拌和做的,還有玉米與糯米拌和打成的。此外,還用粘米與糯米磨成粉,倒在一種用木雕模做的,模內刻有圖案花紋,俗稱“脱粑”。餈粑的製作非常費人力必須要幾個人一起才能製作完成。

農諺所説的“十月朝,餈粑碌碌燒”。這裏“碌碌燒”是非常形象的客家語言,“碌”,是像車轆那樣滾動,意思指用筷子捲起糯米粉團,像車轆那樣前後上下左右,四周滾動粘上芝麻花生沙糖;“燒”,即是熱氣騰騰。吃餈粑一要熱,二要玩,三要鬥(比較),才過癮,才能體味“十月朝,餈粑碌碌燒”的農家樂趣。

曬魚乾

小雪時台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乾、儲存乾糧。烏魚羣會在小雪前後來到台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台灣俗諺:十月豆,肥到不見頭,是指在嘉義縣布袋一帶,到了農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