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春江花月夜原文內容(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6.75K

春江花月夜原文內容(通用多篇)

註釋 篇一

灩(yàn)灩:波光盪漾的樣子。

芳甸(diàn):芳草豐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瑩潔白。

流霜:飛霜,古人以為霜和雪一樣,是從空中落下來的,所以叫流霜。在這裏比喻月光皎潔,月色朦朧、流蕩,所以不覺得有霜霰飛揚。

汀(tīng):沙灘。

纖塵:微細的灰塵。

月輪:指月亮,因為月圓時像車輪,所以稱為月輪。

窮已:窮盡。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種版本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見:只見、僅見。

悠悠:渺茫、深遠。

青楓浦上:青楓浦 地名 今湖南瀏陽縣境內有青楓浦。這裏泛指遊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邊。

扁舟子:飄蕩江湖的遊子。扁舟,小舟。

明月樓:月夜下的閨樓。這裏指閨中思婦。

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閨樓,徘徊不去,令人不勝其相思之苦。

離人:此處指思婦。

粧鏡台:梳粧枱。

玉户:形容樓閣華麗,以玉石鑲嵌。

搗衣砧(zhēn ):搗衣石、捶布石。

相聞:互通音信。

逐:追隨。

月華:月光。

文:同“紋”。

閒潭:幽靜的水潭。

復西斜:此中“斜”應為押韻讀作“xiá”(洛陽方言是當時的標準國語,斜在洛陽方言中就讀作xiá)。

瀟湘:湘江與瀟水。

碣(jié)石、瀟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遙遠,相聚無望。

無限路:極言離人相距之遠。

乘月:趁着月光。

搖情:激盪情思,猶言牽情。

註釋 篇二

①“海上”句:月亮從地平線升起,在水邊望去,就好像從浪潮中湧出一樣。

②灩灩:波光盪漾的樣子。

③芳甸:開滿花草的郊野。甸,郊外之地。

④霰: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此處形容月光下春花晶瑩潔白。

⑤流霜:飛霜。古人以為霜和雪一樣,是從空中落下來的,所以叫流霜。此處形容月光皎潔,月色朦朧、流蕩,所以不覺得有霜霰飛揚。

⑥汀:水邊平地,小洲。

⑦纖塵:微細的灰塵。

⑧月輪:指月亮,因為月圓時像車輪,所以稱為月輪。

⑨窮已:窮盡。

⑩望:一作“只”。

但見:只見、僅見。

悠悠:渺茫、深遠。

青楓浦:地名,今湖南瀏陽縣境內有青楓浦。這裏泛指遊子所在的地方,暗用《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句意,隱含離別之意。

扁舟子:飄蕩江湖的遊子。扁舟,小舟。

明月樓:月夜下的'閨樓。這裏指閨中思婦。

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閨樓,徘徊不去,令人不勝其相思之苦。

離人:此處指思婦。粧鏡台:梳粧枱。

玉户:形容樓閣華麗,以玉石鑲嵌。

搗衣砧:搗衣石,捶布石。

相聞:互通音信。

逐:追隨。月華:月光。

文:同“紋”。

閒潭:幽靜的水潭。

碣石:山名,在渤海邊上。瀟湘:湘江與瀟水,在今湖南。這裏兩個地名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遙遠,相聚無望。無限路:極言離人相距之遠。

乘月:趁着月光。

搖情:激盪情思,猶言牽情。

《春江花月夜》表達了作者怎麼樣的思想感情 篇三

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的《春江花月夜》,被聞一多先生稱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該是通過對江南春色、江畔月色的生動描寫,和“遊子—思婦”的相思之情,表達了作者深邃的宇宙意識、深刻的生命意識、深沉的情感意識,和深長的人生意識。四種意識交織、盤旋,形成了獨特的美感,同時也體現了作者積極的生命態度,與崇高的生命價值。

筆者認為《春江花月夜》的主題思想,就可以從這四個意識入手進行解讀,本文將結合詩歌的具體內容,對這四個意識進行分析,進而探討該詩的主題。

一、“春、江、花、月、夜”景色中的宇宙意識

作者在詩歌一開始,便用空靈的筆墨,將“春、江、花、月、夜”的景色一一鋪展開來,在這幅水墨的畫卷中,作者集中體味的是在景色之後的宇宙無窮的意識,展現了作者對宇宙深邃的思考。

1、空間的無限給作者帶來的“自我渺小”之感

空間上來看,作者將春江花月夜的美感用一個“生”字點活,緊接着採用優美的語言,將眼前這些水繞汀州、月照花林的景色意義鋪敍開來,分別敍述了春、江、花、月、夜得優美動人,寫的人陶醉其間,心馳神往。這空間上的開闊與無限延伸,給了作者以無限的想象,同時也給了作者對比自我的渺小之感。

2、時間的不盡給作者帶來的“生命短暫”之感

時間上來看,在景物描寫基礎上作者提出了生命和宇宙永恆的話題:“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面對江天的浩瀚無際,作者從空間上的景物起興,感歎時間上的永恆,面對着不盡的歷史,作者集中體會到了生命的短暫。

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些對比是有側重的,在空間無限與自我渺小的對比中,作者突出的強調是空間的無限,同樣在第二個比喻之中作者側重表達的是時間不盡之感,從中我們可以體味出作者深邃的宇宙意識。

二、“時空永恆”和“人生短暫”對比中的生命意識

時空無盡與人生短暫的對比,讓人興發感歎,有人因此而奮發向上,建功立業,也有人會因此而沉落頹廢。張若虛無疑是屬於前者的。面對空間的無限,張若虛想到的是“萬物與我為一”的十足開闊的奮發精神。而面對時間的不盡,張若虛卻寫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這樣豁達的句子,的確,個人的生命短暫之於宇宙之永恆的相比,當然是短暫的。但是人類世世代代的存在,構成了人類生命的永恆,與明月共存天地之間,到了“物與我皆無盡也”的高度。“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一句,集中表現了作者積極向上,奮發的人生意識。給人以昂揚的生命的力量。

三、“遊子—思婦”相思之中的情感意識

緊接着上文,作者將着眼點從無限的宇宙,和人類作為生命的整體轉向到個體的人物描寫,從物我的對比,轉向了思婦遊子的相思,面對這樣美麗的景色,看着江水一去不返,作者想到的一是思婦感歎生命的流逝,一是遊子客居的思鄉之情。

對於思婦而言,在思念的煎熬之中,想起對此明月,但是此時此刻的明月不但不讓她開心與快樂,相反卻引起了他的刻骨相思之情,所以她試圖將這月光遮擋,但這無疑是自欺其人的,結果是“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而思婦的思念也正是在這種矛盾的心理與動作中間,逐漸的昇華,最後,思婦希望通過月光,寄託自己的心意,她將自己的心思寫在信中,希望鴻雁託書,錦鯉傳信,但是“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又如何寄託自己的思念呢?至此,思婦的思念之情被寫得一波三折,淋漓盡致。

思婦的相思是刻苦的,但是對於遊子漂泊異鄉而言,更是悲哀與感傷:“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遊子是多麼的希望回家看一看,當遊子看到“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的景色時,不禁想起時光飛逝,而自己功名未見,又客居他鄉的悲哀。斜月沉沉,遊子此刻的思鄉懷人之情達到了極點,最後以“碣石瀟湘無限路”一句作結,包含了沉沉的悲慨之情。再一次用“春、江、花、月、夜”收束,渾然一體,情景交融。

詩文評價 篇四

張若虛的《春汀花月夜》聞一多先生稱:,這是詩中的詩,頂峯的頂峯。”認為“和另一個頂峯陳子昂分工合作,

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從估計的。”(《胯詩雜論》)一篇詩得到如此高度讚譽,這在中國文學史是絕無僅有的。

這是一首抒情詩。詩人細緻地描繪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靜謐的自然景色,並由此而生髮出對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對明月今宵、遊于思婦卻天各一方的惋惜。詩中儘管不無人生苦短的傷感,然而讀來輕曼如煙,悠悠惆悵中還交織着對生命的依戀,對青春的珍惜,對“人生代代無窮已”、得以與明月長久共存相伴的一絲欣慰;儘管也有夫婦別離的哀愁,但是寫來柔婉似水,綿綿相思中飽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脈脈温情,含藴着對重逢的美好企盼。

從表層看,明月長圓而人情不圓,顯示了景物與人情的乖背;明月長在而人生不再,則展示了宇宙與人生的矛盾。但從深層看,“借明月寄相思”又顯示了人心與自然的和諧,而“人生代代無窮己”與“江月年年望相似”,則展示了生命與宇宙的同一。作者對天人關係的思索,超越了前人僅僅哀歎生命短暫的窠臼,表現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禮讚自然的同時禮讚生命。這即體現了詩人本身對生命意義的深切體認和對天人關係的深刻認識,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天人一體同仁”的傳統精神。因而,聞—多先生稱讚此詩展現了“窘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寂的境界”。

春江花月夜 篇五

唐代: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粧鏡台。

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落月 一作:落花)

淺析《春江花月夜》 篇六

“月”是詩中生命的紐帶,全詩以“月”為主體,14個 “月”字統攝全詩。在結構上月經歷了升起、高照、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籠罩下,月與江水、沙灘、夜空、原野、花林、飛霜、扁舟子、思婦、高樓、鏡台、鴻雁、魚龍等組成了不同的畫面及場景,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

一、該詩在創作上有三個重要特點:

1、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春江花月夜》以春江潮水和月夜做為開始,作者就 “江”、“月”即景抒情,將“春江花月夜”組合成一個優美完整的畫面, 繼而又引出對花林美妙景色的描繪:“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猶如一股清爽之風撲面而來,剎那間便感覺到那種清爽美的存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在這種淡靜如水的環境中,靈魂彷彿被淨化,使人有一種超凡脱俗的聖潔心情。

2、含蓄表述,意藴悠長。

“淺淺説去,節節相生,使人傷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讀,讀不能厭”②。面對象徵着團圓的明月,詩的後半部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遊子和思婦的離恨閨愁:“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種過渡非常的自然,沒有絲毫的牽強附會之狀,情和景高度完美的結合在一起。這種意藴是非常深遠的。濃濃的離別相思之情在澄澈空明的孤月中,化為淡淡的哀愁。這種離愁別緒始終透露出一種空濛、迷惘、柔和的感情色彩,營造了夢幻般的意境。 然後,作者推出遊子、思婦“相望不相聞”的情思哀愁。“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粧鏡台。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春江花月夜》的高明之處還在於,它並沒有直接書寫遊子思婦的感情,而是通過一系列的景色表述,而後很自然的過渡到的。以景喻人,以景襯托自己的心情。把自己的那一份悠長的相思之情寄託於明月和春潮。

3、語言清晰,結構嚴謹。

《春江花月夜》全詩語言清晰,對仗工整,韻律婉轉,濃淡相宜。共三十六句,四句換一韻,共換九韻。全詩隨着韻腳的轉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一唱三歎,前呼後應,既迴環反覆,又層出不窮,有強烈的節奏感;又由於頂針句式的靈活使用,使語言清新流暢,琅琅上口。

全詩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雲、扁舟、高樓、鏡台、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

二、該詩的藝術價值

1、對唐朝後期作家的影響

《春江花月夜》對民族審美積澱的形成,對後世的詩歌影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説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古來寫月亮的詩歌中,《春江花月夜》當屬第一。曹公的那句“何處秋窗無雨聲” 與“何處春江無月明?”如出一轍。從李白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也能窺見“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影子。

歷史上詠月名句更是數不勝數,例如: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青天來月有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范仲淹的“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張孝祥的“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裏俱澄澈”等,雖然都是曠世傑作,但都不如《春江花月夜》那樣渾然天成。

2、對其它姊妹藝術的影響

唐詩《春江花月夜》對音樂,舞蹈等相鄰藝術也有其深遠影響,有著名的舞蹈《春江花月夜》、還有一首著名的民族器樂曲的名字也叫作《春江花月夜》。據説此曲用唐朝詩人張若虛的唐詩《春江花月夜》命名,是因為作者受到張若虛所作《春江花月夜》開頭的一段詩句的啟發,樂曲形象描繪了月夜春江,花影層疊的迷人景色,盡贊大自然的綺麗美色,盡情讚賞了江南水鄉的風姿意態。全曲就像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扣人心絃。

樂曲《春江花月夜》是我國古典音樂中的傑作,她表現了祖國山川的秀麗雋永和優美寧靜,她用中國特有的音樂旋律來表達了中國人的情感,她也是一首世界名曲,在國際上也享有很高的聲譽。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淋漓盡致的表現瞭解到中國傳統文化中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意境之美,這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一點,也是西方文化中所不具備的。她堪稱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難得的佳作。張若虛僅憑這首《春江花月夜》便足以千秋揚名。

歷代文人都給這首詩以高度的評價:

清末王凱運評此詩説:“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③較為公允地指出了它的源流、地位和影響。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④

近代文人聞一多先生則評價這首詩: 這是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孤篇壓全唐。讚揚張若虛的貢獻是“無從估計的”。

春江花月夜[鑑賞 篇七

整篇詩由景、情、理依次展開,第一部分寫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寫了面對江月由此產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寫了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詩人入手擒題,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裏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湧生,景象壯觀。一個 “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的生命。月光閃耀千萬裏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像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盪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翻譯: 篇八

(1)灩(yàn)灩:波光盪漾的`樣子。

(2)芳甸(diàn):芳草豐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瑩潔白。

(4)流霜:飛霜,古人以為霜和雪一樣,是從空中落下來的,所以叫流霜。在這裏比喻月光皎潔,月色朦朧、流蕩,所以不覺得有霜霰飛揚。

(5)汀(tīng):沙灘。

(6)纖塵:微細的灰塵。

(7)月輪:指月亮,因為月圓時像車輪,所以稱為月輪。

(8)窮已:窮盡。

(9)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種版本為“江月年年望相似”。

(10)但見:只見、僅見。

(11)悠悠:渺茫、深遠。

(12)青楓浦上:青楓浦 地名 今湖南瀏陽縣境內有青楓浦。這裏泛指遊子所在的地方。

暗用《楚辭 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浦上:水邊。《九歌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因而此句隱含離別之意。

(13)扁舟子:飄蕩江湖的遊子。扁舟,小舟。

(14)明月樓:月夜下的閨樓。這裏指閨中思婦。曹植《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歎有餘哀。”

(15)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閨樓,徘徊不去,令人不勝其相思之苦。

(16)離人:此處指思婦。

(17)粧鏡台:梳粧枱。

(18)玉户:形容樓閣華麗,以玉石鑲嵌。

(19)搗衣砧(zhēn ):搗衣石、捶布石。

(20)相聞:互通音信。

(21)逐:追隨。

(22)月華:月光。

(23)文:同“紋”。

(24)閒潭:幽靜的水潭。

(25)復西斜:此中“斜”應為押韻讀作“xiá”(洛陽方言是當時的標準國語,斜在洛陽方言中就讀作xiá)。

(26)瀟湘:湘江與瀟水。

(27)碣(jié)石、瀟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遙遠,相聚無望。

(28)無限路:極言離人相距之遠。

(29)乘月:趁着月光。

(30)搖情:激盪情思,猶言牽情。

註釋: 篇九

張若虛的生卒年不詳,有些典籍(如餘冠英、王永照作序的《唐詩選》),將他的生卒年定在約公元660~720年,即唐高宗龍朔至玄宗開元初,大約活了六十歲。至於《全唐詩》所説他與賀知章(越州永興人,今浙江蕭山)、張旭(蘇州人)、包融(潤州延陵,今丹陽人,一説湖州人),號“吳中四士”,只能説明他們詩名相當而馳名京師,籍地相鄰而並稱四士。

張若虛,不僅他的生平事蹟少之又少,而且他的詩作也長期湮沒無聞。在唐代,似乎沒有他的詩集傳世。從唐至元,他的《春江》詩幾乎無人所重。據文史學家程千帆先生考證,今存唐人選唐詩十種、唐人雜記小説,宋代《文苑英華》、《唐文粹》、《唐百家詩選》、《唐詩記事》,元代《唐音》等唐詩選本,均未見他的詩作。不僅唐詩選本無載,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餘種詩話中也無一字提及。最早收錄他的《春江》詩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題詩五家七首,張若虛一首也在其中。然而這僅僅是作為樂府宮體詩收錄的。直至明人楊高棅《唐詩正聲》選本,仍然沒有把他的詩選在“正聲”之列。然而幸運的是,張若虛的《春江》詩總算從唐代起被保留下來了。

等待了將近一千年,張若虛及其傑作的命運才開始扭轉。明嘉靖年間,李攀龍選編《古今詩刪》收錄張若虛的《春江》詩以後,萬曆年間的三種選本《唐詩所》、《唐詩解》、《唐詩歸》,崇禎年間的《刪補唐詩脈箋釋會通評林》七言古詩、《石倉歷代詩選》,明末成書的《唐詩鏡》都選錄了此詩。最早提及張若虛及其詩的詩話,是成書於萬曆年間的胡應麟《詩藪》。及至清代,張若虛的詩聲似乎更好些,有關唐詩的重要選本,如成書於康熙年間的季振孫《唐詩》、徐增《而庵説唐詩》、《御製全唐詩》(卷十九和卷一一七),成書於乾隆年間的沈德潛《重訂唐詩別裁》、管世銘的《讀雪山房唐詩鈔》等等,都收錄了他的《春江》詩,有的還附錄有關此詩的評論。

初唐時期,唐詩的浪漫氣質日趨強化。它以另一種風格,呈現於劉希夷、張若虛等人讚美青春、表現對生命永恆之渴望的詩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