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春江花月夜作者【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4W

春江花月夜作者【精品多篇】

張若虛簡介 篇一

張若虛(約660~約720),揚州(屬江蘇)人。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於京都,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沿用陳隋樂府舊題來抒寫真摯感人的離別情緒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婉轉悠揚,完全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豔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詩篇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膾炙人口,號稱“孤篇壓全唐”的名詩,被譽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 具有非同凡響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盡之深遠影響。

把大唐引進詩歌朝代的,也許正是張若虛與他的《春江花月夜》。代表作: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的月亮 篇二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今夜,你在哪裏?

從北京到赤壁,成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距離,最深刻的落差。繁華、現代、亮麗,樸質、傳統、安寧,語言之外,有更多難以言説的深情。

已有14年未曾見過故鄉的中秋明月,城非吾鄉,吾鄉難歸,總從異鄉走向異鄉。

今夜,喚醒一天明月,青光遍徹,滿川流水,不盡相思起。

夜闌人靜,倚窗而立,我竟想起了張若虛,和他的那一輪月亮。

在唐初至明初這一漫長的歲月裏,《春江花月夜》就像是一位“養在深閨人未識”的佳人。所幸還有郭茂倩和他的《樂府詩集》,即使原本只是把她作為一篇普通的樂府文章收入,但是《春江花月夜》卻因之得以流傳。明初高棅《唐詩品彙》和後七子領袖人物李攀龍的《古今詩刪》也都把她入選其中,但高棅《唐詩品彙》中也只是把它列入“旁流”,他的唐詩正聲並沒有收《春江花月夜》。而此後影響深遠的《歷代詩話》及其續編未有隻言片語論及她的倩影。只有等到王夫之在《唐詩評選》中才給與他足夠的評價:“句句翻新,千條一縷,以動古今人心脾,靈愚共感。”清朝末年王闓運更是把她稱之為“孤篇橫絕”,而現代聞一多先生則讚歎道“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甚至把她奉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

有些東西註定是珠玉,掩埋於瓦礫之中,過去萬年,依然無損自身的光彩,一旦獲得機會,便會照耀千里,就成眾星之月。誠如斯言:“天生麗質難自棄”,遲早一天會煥發出她耀眼的光芒,並且隨着覆蓋她的塵埃散去,她的光彩就會愈來愈明麗,終於升騰為一輪皎潔的月亮,長久的懸掛在我們的頭頂、心中。

這是唐朝最初的那一枚月亮。高高懸掛在有江水有落花的夜裏,俯瞰潮漲潮落,迎送人來人往。不喜不悲,不憂不懼。此前,“金陵王氣黯然收”;此後,盛唐的喧囂、熱鬧、繁華和氣度,都在這枚月亮的沉靜中如輕羽般散落。唯有這枚月亮朗照,那一夜,天地澄明。

他來了,她也來了。

張若虛迎着他的月亮走來。在夜裏,在江邊。

他選擇了夜。這樣的夜裏,人才最真實,心才最寧靜。這樣的夜裏,才不必在意身上層層的華衣,才會褪卻心上層層的'俗塵。這樣,才可以和自己輕輕説話,才可以對着自己的靈魂低語。

他的靈魂一定是潔白的,就像他的那枚月亮。所以他自可以摒棄一切的虛妄和世俗,用心去描繪他理想的世界。

那個世界裏有的是純粹而美麗的自然。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遠處,一輪明月;眼前,潮水拍岸,上下應和,彼此相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江水而海潮,潮水而明月,月出東山之上,潮水將月託升,潮水隨月而起?潮水迅捷的推進,月光皎潔的鋪展,江面,江岸都入其中,何等壯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何處才是,何處不是?潮水、春江、盡收月亮光照之下,月亮之明,千里之外,萬里之遙,都會共對那一輪明月,都會湧起那一種相似的情感。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清音低唱,曼歌纏繞,水繞芳甸,月照花林,空似流霜,汀如迷沙。水天一色,因月明更見其朦朧;孤月一輪,因江闊更顯其孑立。月亮是孤獨的,然而她何曾孤獨過?還未遠去的六朝之水,還夾雜着絲竹妙語和鬼影舞姿,再往前那些被胭脂浸泡過的閨房之中不是還在薄帷之上寫滿明月的思念?此刻,在張若虛的筆下,他沖決而出,棄絕温柔的舊夢和渾醉的老酒,醒了過來,冷峻深刻的注視着這片瘡痍的土地,以及之上人生的悲歡離合,在歷史的風聲裏,思考生命的真諦。

春光總會流遠,逝者還如斯夫,花落,月損。我來了,我在了,我走了,我沒了。誰可以在自己之上俯視生命的光華?誰可以跳出自己的圓?誰可以想着你不過是另一個我,而我只是另一個他?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見證了月之初升,何處會是月之所終?屈原於《天問》之中“日月安屬?列星安陳?”的追問,到了張若虛這裏有了傳承,而此後的李白和蘇軾還會舉杯叩問。在巫風盛熾的戰國荊楚之地,屈原的追問顯示出理性的萌芽;而其後李白更多的是一種身處鼎盛之際的豪放和睥睨一切的霸氣;到了蘇軾則是源於自然之律之後對人生缺憾的寬慰。張若虛的叩問,是歷經亂世之後少得安寧的慨歎,而慨歎之後乃是詩人對一個盛世即將來臨的出於意表的徵兆。月亮是孤獨的,個人是渺小的,只有這渺小的生命在孤獨的月亮籠罩之下才能體察歷史的深邃,才能明瞭詩人憂思的綿長。“所挾持者遠,其憂必遠;所瞻望者殷,其苦必殷。”於自然永恆之際覺察人生的短促,從廣漠宇宙體會人類的渺小。“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憂從中來,不可斷絕。”揮之不去的憂愁可能將人的心靈擠壓的沒有一絲反抗的勇氣,只好任隨生命的沉淪。而張若虛並未如此,他似乎更執着與生命的價值,他越發感受到自己作為歷史鏈條中一份子所應擔當的責任

不知道第一人什麼時候來,不知道最後一個什麼時候離開。就如月亮,沒有最初,沒有最終。只是,不離不棄,照着江邊的人。一個,再一個。一年,再一年。一代,再一代。

張若虛就像他的月亮。看着江潮,看着人世,也看着人間的愛情。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雲捲雲舒,花開花落。詩人停留於天際、海面、潮水、月亮的思維一下子回到人間,那些與自己一樣的人們:扁舟,白雲,青楓浦,相思樓。“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屈原《楚辭招魂》)從此青楓一詞就成為憂愁的象徵。“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扁舟也是孤舟,更加深了傷感之味。拂曉時分,夢中情境杳不可尋,北宋秦觀“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落花飄零於幽靜的深潭,平靜的滑落直至生起無窮盡的波瀾。一切就已成空?惘然的只是當時的感觸,此情依然可供追憶?總需要做點什麼,讓自己的心靈充滿温暖愛意,唯有情能夠恆久,能夠永存於代代無窮已的人類的魂靈深處。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粧鏡台。

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白雲自去,浦上愁人,遊子不歸;簾卻易卷,月華難收,搗衣砧上,拂去還來。愁人的月亮,無奈而固執。一種相思,兩處閒愁。不是歸人,而是過客,噠噠的馬蹄一場江南的企盼。

愛情是純潔的,月華亦如是。“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粧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遠在他方的人兒也如我一樣此際情真,明月可鑑?那天際飛過的鴻雁是不是正帶着錦書,又或者水中之鯉正銜着“迢迢一尺書”(李商隱《寄令狐郎中》)?然而……鴻雁自去,月光依舊;魚龍潛躍,亦不過片刻之波,波靜之後月華流照,歸人呢?“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詩人一切的苦痛思索都在這被情所困的婦人身上,春已過半,情人不歸,這怎能不令人頓生失望之情?月升月落,人來人去,情生情滅。“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江淹《別賦》)江淹述説着愛人之間的相思別離,遠不止這些,還有好夢難圓的落寞,和生命被阻隔之後的惆悵,在窄窄的詩句中把人生的苦難燭照的如此通徹,卻又如此的明朗。即使悲傷也不哭泣,儘管傷感但無消極。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潮落夜江斜月裏,兩三星火是瓜州。”(張祜《題金陵渡》)花落幽草,春光將老,人在天涯,情何以堪?碣石瀟湘,天各一方,落月西斜,孤人扁舟。遊子的悽苦之情正如這月一樣寂寞,而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裊裊搖曳,令人心醉神迷,彌望不止。

狄德羅在《論戲劇藝術》裏面説“什麼時代產生了詩人?那是在經歷了大災難和大憂患以後,當睏乏的人民開始喘息的時候。”張若虛正逢其時,可是遍尋史料,也難以看到更多關於他的文字。所以,翻爛全唐詩,也再不能找到他的第三首詩歌。縱使尋到,我們又如何可以接近他明潔如月的心?他留給這個世界的,只是那個月亮一樣的背影和千年傳唱的絕篇。

月光。潮水。花草遍生的芳甸。沙灘。天空。原野。瑩潔如雪的花林。飛霜。白雲。閒潭。落花。湛湛江畔的青楓。扁舟。高樓。鏡台。玉簾。砧石。可寄相思的魚雁。明月樓上。粧鏡台邊。是誰相思無眠,是誰長夜徘徊?而那月光,竟是要陪着還是要惹更深的愁情?捲了不去,拂了還來。惱它還是謝它?謝它還是惱它?扁舟子,青楓浦。夢裏花落,春半了,歸期卻無盡頭。山高水長,竭石瀟湘,不能乘月歸家。此情,何以堪?願逐月華流照君。照他的她,照她的他……

春江花月夜作者是誰_作者簡介 篇三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此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以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創造性地再現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萬里長江畫卷,同時寄寓着遊子思歸的離別相思之苦。詩篇意境空明,纏綿悱惻,洗淨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詞清語麗,韻調優美,膾炙人口,乃千古絕唱,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

春江花月夜

文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粧鏡台。

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作品譯文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月光照耀着春江,隨着波浪閃耀千萬裏,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着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着流水。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遊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着離人的梳粧枱。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昨天夜裏夢見花落閒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着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裏,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着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作者簡介:

張若虛(生卒年不詳),字、號均不詳,主要活動在公元七世紀中期至公元八世紀前期,初唐(660-720)詩人,揚州(今屬江蘇揚州)人。曾任兗州兵曹。中宗神龍(705~707)中,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於京都,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文詞俊秀。存詩僅2首,尤以《春江花月夜》著名,奠定了他在唐詩史上的地位。“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人物簡介

張若虛(約660—約720),唐代詩人。揚州(今屬江蘇)人。曾任兗州兵曹。生卒年、字號均不詳。事蹟略見於《舊唐書·賀知章傳》。中宗神龍(705~707)中,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於京都,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玄宗開元時尚在世。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於《全唐詩》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豔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流傳詩僅存兩首:《春江花月夜》、《代答閨夢還》。

代表作品

代答閨夢還

關塞年華早,樓台別望違。試衫著暖氣,開鏡覓春暉。

燕入窺羅幕,蜂來上畫衣。情催桃李豔,心寄管絃飛。

粧洗朝相待,風花暝不歸。夢魂何處入,寂寂掩重扉。

賞析

這首詩是初唐詩人張若虛的作品,全詩豔麗工整,欲出宮體之籬,似啟温李之風,張若虛的詩風上承齊樑,下開盛唐,在詩歌的歷史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大家往往認為,是初唐四傑為盛唐詩歌的興盛局面打下了良好的開端。實際上,張若虛也是功不可沒的一員。這首擬閨怨詩就是最好的證明。

詩人首句點題,為戍守關塞,年輕的丈夫與妻子離別了。場景是悽清動人的,但作者僅僅是一筆帶過,給讀者以無窮的想象空間。他僅僅描繪了送別的尾聲:妻子佇立於樓台之上,遙望着三步一回頭的丈夫,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遙遠的地平線。這是送別的結束,卻是全詩的開始。

離別之後,這位女主人公就陷入了漫長的苦思中,但也要強打精神來梳粧打扮。穿上了新衫,才感覺到了春天的温暖。簡單的梳粧後,她把目光投向了窗外。窗外生機盎然、花紅柳綠。偶有燕子飛過,透過羅幕看看她。不知何時,有幾隻蜜蜂也打起了她那件“畫衣”的主意。詩人在此著一生花妙筆,畫衣上繡的花竟然能把蜜蜂引來,可見其逼真生動,又可見思婦對這畫衣是如何的用心。這句將她百無聊賴卻又想借此給心上人帶來驚喜的心情彰顯無疑。

春季正是山花爛漫的季節,桃紅李白,而女主人公的心緒卻紛亂如麻。忽然從遙遠的方向,傳來了悠揚的樂聲,大約是《折柳》吧!於是她讓自己沉醉在其中,讓自己的心飛向遙遠的邊塞,飛到丈夫的身邊。

上面四句借對外物描寫,來烘托女主人公的心境。而下面筆鋒一轉,又轉到了女主人公本人。她幻想着丈夫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回來,於是盛裝打扮,等待着遙遠的離人。而春去秋來,花開花落,該回來的人卻還沒有回來。夜漸漸深了,她進入了夢鄉。但她卻陷入了“惟夢閒人不夢君”的新的苦惱中。最後她醒了,重重的長歎一聲,“唉——”在寂靜的夜裏,這一聲長歎竟是回聲重重。在重重的回聲中,她無奈的再次把大門關上了。

作者多用側面烘托的手法,藉助帶有感情色彩的事物來抒情。另外,這首詩對於人物心理描寫的方式又可稱得起是別具一格。句句不直接描繪心境,可句句寫的都是心境。如果要將這首詩翻譯成為意識流作品,那就韻味大減。好比將一個曲曲折折的迷宮拉直,明瞭易懂,但趣味卻蕩然無存了。

張若虛有很多優秀的作品,但僅僅流傳下來兩首。除了這首之外,還有一首就是廣為流傳的 《春江花月夜》。餘下的詩,都在漫長的歲月中散失了。

[春江花月夜作者是誰_作者簡介]相關文章:

1、春江花月夜張若虛原文賞析

2、今年八月十五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