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宋史龐安時傳原文及譯文【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6.63K

宋史龐安時傳原文及譯文【通用多篇】

《宋史·龐安時》原文及翻譯 篇一

龐安時,字安常,蘄州蘄水人。兒時能讀書,過目輒記。父,世醫也,授以《脈訣》。安時曰:“是不足為也。”獨取黃帝、扁鵲之脈書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説,時出新意,辨詰不可屈,父大驚,時年猶未冠。已而病聵,乃益讀《靈樞》、《太素》、《甲乙》諸祕書,凡經傳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貫。嘗曰:“世所謂醫書,予皆見之,惟扁鵲之言深矣。蓋所謂《難經》者,扁鵲寓術於其書,而言之不祥,意者使後人自求之歟!予之術蓋出於此。以之視淺深,決死生,若合符節。且察脈之要,莫急於人迎、寸口。是二脈陰陽相應,如兩引繩,陰陽均,則繩之大小等,此皆扁鵲略開其端,而予參以《內經》諸書,考究而得其説。審而用之,順而治之,病不得逃矣。”又欲以術告後世,故著《難經辨》數萬言。藥有後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嘗試有功,不可遺也。作《本草補遺》。

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踵門求診者,為闢邸舍居之,親視、藥物,必愈而後遣;其不可為者,必實告之,不復為治。活人無數。病家持金帛來謝,不盡取也。

嘗詣舒之桐城,有民家婦孕將產,七日而子不下,百術無所效。安時之弟子李百全適在傍舍,邀安時往視之。才見,即連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湯温其腰腹,自為上下拊摩。孕者覺腸胃微痛,呻吟間生一男子。其家驚喜,而不知所以然。安時曰:“兒已出胞,而一手誤執母腸不復能脱,故非符藥所能為。吾隔腹捫兒手所在,針其虎口,既痛即縮手,所以遽生,無他術也。”取兒視之,右手虎口針痕存焉。其妙如此。

有問以華佗之事者,曰:“術若是,非人所能為也。其史之妄乎!”年五十八而疾作,門人請自視脈,笑曰:“吾察之審矣。且出入息亦脈也,今胃氣已絕。死矣。”遂屏卻藥餌。後數日,與客坐語而卒。

(選自《宋史龐安時傳》

《宋史龐籍傳》閲讀答案解析及譯文 篇二

《宋史龐籍傳》閲讀答案解析及譯文

龐籍,字醇之,單州成武人。及進士第。知州夏竦以為有宰相器。預修《天聖編敕》,擢羣牧判官,因轉封言:“舊制不以國馬假臣下,重武備也。今日聖斷乃異於昔,臣竊惑焉。若是,則清強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為殿中侍御史,章獻太后遺誥:章惠太后議軍國事;籍請下閣門,取垂簾儀制盡燔之。又奏:“陛下躬親萬機用人宜辨邪正防朋黨擢進近列願採公論毋令出於執政。”孔道輔謂人曰:“言事官多觀望宰相意,獨龐醇之,天子御史也。”為開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內侍稱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來,未有美人稱教旨下府者,當杖內侍。”詔有司:“自今宮中傳命,毋得輒受。”數劾範諷罪,諷善李迪,皆寢不報,反坐言宮禁事不得實,以祠部員外郎罷為廣南東路轉運使。又言範諷事有不盡如奏,諷坐貶,籍亦降太常博士。尋復官,徙福建轉運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龍川,邊民焚掠殆盡,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萬無壁壘,皆散處城中,畏籍,莫敢犯法。元昊遣李文貴齎野利旺榮書來送款,籍曰:“此詐也。”乃屯兵青澗城。後數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貴開諭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榮書來,會帝厭兵,因招懷之,遣籍報書,使呼旺榮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稱,使旺榮當之,則元昊不得臣矣。今其書自稱'寧令'或'謨寧令',皆其官名也,於義無嫌。”朝廷從之。仁宗不豫,籍嘗密疏,請擇宗室之賢者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還京師,上章告老,尋以太子太保致仕,封潁國公。薨,年七十六。時仁宗不豫,廢朝、臨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賻其家。贈司空,加侍中,諡莊敏。

(節選自《宋史龐籍傳》)

4.對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組是 ( )(3分)

A .陛下躬親/萬機用人/宜辨邪正/防朋黨/擢進近/列願採公論/毋令出於執政

B.陛下躬親萬機/用人宜辨邪/正防朋黨/擢進近/列願採公論/毋令出於執政

C.陛下躬親萬機/用人宜辨邪正/防朋黨/擢進近列/願採公論/毋令出於執政

D.陛下躬親/萬機用/人宜辨邪正/防朋黨擢/進近列/願採公論/毋令出於執政

5 .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

A . “判官”,古代設置的一種屬官,宋代於各州府沿置,選派京官充任稱籤書判官廳公事。

B . “致仕”,指的是古代官員正常退休,源於周代,漢以後形成制度。

C . “籠”,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D .文中的“不豫”是指不事先預備。例如《禮記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6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

A .龐籍不畏權貴。龐新升任開封府判官時,力阻章惠太后垂簾聽政,燒掉垂簾禮儀制度,面對後宮干政,要求杖打內侍,拒絕聽從命令。

B.龐籍長於吏事。仁宗執政初期,龐擠勸諫仁宗使用人才應當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黨,提拔親近大臣,要聽取眾大臣的意見,不要只聽信於執政大臣。

C.龐籍治軍有方。龐籍為解決數萬士兵軍月物資問題,招募百姓就地耕種,以供軍糧,戍兵紀律嚴明,雖分散駐紮在城中,卻無一人犯法違禁。

D.龐籍足智多謀。龐籍識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斷定李文貴帶野利旺榮的書信是投誠欺騙,並在青澗城駐紮軍隊,抵擋敵人大舉進犯。

7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 10 分)

(1)數劾範諷罪,諷善李迪,皆寢不報(5分)

(2)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稱,使旺榮當之,則元昊不得臣矣(5分)

參考答案

4.C【解析】注意語句的語法結構。

5.D【解析】不豫,天子有病的諱稱。

6.A【解析】“力阻章惠太后垂簾聽政”應為“出知秀州,召為殿中侍御史”時。

7.(1)多次因犯罪之事彈劾範諷,範諷與李迪要好,都扣留下來沒有上報朝廷。

(2)太尉三公,不是陪臣所能稱呼的(官職),假使旺榮成為太尉,那元昊就不能做臣子了。

[解析] 第(1)句,譯出大意給1分,“數”“善”“寢”譯對一處給1分,“皆寢不報”前加主語李迪給1分;第(2)句,譯出大意給1分,“稱”“使”“當”“臣”譯對一處給1分。

參考譯文

龐籍,字醇之,是單州成武人。考中進士。知州夏竦認為龐籍有做宰相的才能。(朝廷)準備編修《天聖編敕》,(龐籍)升為羣牧判官,於是請他人代為轉達奏章説:“過去的制度規定臣下不能使用國家所養之馬,這是一種重視武備的表現。如今皇上決斷不同於過去,臣私下覺得很迷惑。如果這樣,那麼清廉的官吏就會感到喪氣。”很久後,龐籍離開京城任秀州知州,奉召任殿中侍御史,章獻太后頒佈遺詔:章惠太后參議軍國大事。龐籍請求交付閣門,取來垂簾禮儀制度全部燒掉。又上奏説:“陛下親自處理國家事務,使用人才應當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結交朋黨,提拔親近大臣,要聽取眾大臣的。意見,不要使它取決於執政大臣。”孔道輔對人説:“言事官大多看宰相的眼色,揣摩宰相的意圖,唯有龐醇之是天子的御史。”任開封府判官時,尚美人派遣內侍聲稱教旨(上對下的告諭)免除工人市租。龐籍説:“宋朝建朝以來,還沒有美人聲稱教旨下達州府的,應當杖打內侍。”命令有司説:“從今以後宮中傳命,不要馬上接受。”多次因犯罪之事彈劾範諷,範諷與李迪要好,都扣留下來沒有上報朝廷,反而説(龐籍上奏)宮禁之事不實,龐籍從祠部員外郎被罷免為廣南東路轉運使。又説範諷沒有將事情全部上奏,範諷因此而貶官,龐籍也被降為太常博士。不久又官復原職,調任福建轉運使。自從元昊攻陷金明、承平,攻破五龍川,邊境百姓被焚燒掠奪幾乎完盡,龐籍到任後,才稍稍修治好。駐守軍隊十萬人卻沒有堅壁完壘,都分散駐紮在城中,由於畏懼龐籍,沒有一人犯法違禁。(龐籍)派部將狄青率領萬餘人,在谷旁邊修築招安砦,多次招募百姓就地耕種,將收穫的糧食作為軍需之用。元昊派李文貴帶着野利旺榮的書信前來投降,龐籍説:“這其中有詐。”於是在青澗城駐紮軍隊。數月後,元昊果然大舉進犯定川,龐籍召見李文貴進行勸導曉諭,將他遣送走。不久元昊又讓野利旺榮修書一封,正值仁宗厭惡戰爭,於是對元昊進行招安安撫,派遣龐籍回報書信,叫旺榮做太尉。龐籍説:“太尉三公,不是陪臣所能稱呼的(官職),假使旺榮成為太尉,那元昊就不能做臣子了。如今他的來信自稱‘寧令’或‘謨寧令’,都是官名,在意義上沒有什麼疑忌。”朝廷聽從了龐籍的建議。仁宗身體不適,龐籍曾祕密上疏,請求選擇宗室中的賢俊之士為皇太子,言辭十分懇切。(龐籍)被調往定州,奉詔回到京師,上書朝廷告老還鄉,不久以太子太保的職位退休,被封為潁國公。後去世,終年七十六歲。這時仁宗身體不適,廢朝、臨奠都未實現,只派遣使者弔唁並資助其家辦理喪事。追贈司空,加封侍中,諡號“莊敏”。

《宋史·蘇轍傳》原文及譯文 篇三

《宋史·蘇轍傳》原文及譯文

蘇轍,字子由,年十九,與兄軾同登進士科,又同策制舉。仁宗春秋高,轍慮或倦於勤,因極言得失。而於禁廷之事,尤為切至。策入,轍自謂必見黜。考官司馬光第以三等,範鎮難之。考官胡宿以為不遜,請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棄之,天下其謂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軍事推官。三年,轍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憂。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轍上書言事,召對延和殿。

王安石以執政與陳昇之領三司條例,命轍為之屬。安石出《青苗書》使轍熟議,轍盡言其弊。會河北轉運判官王廣廉奏乞度僧牒數千為本錢,於陝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斂,與王安石意合,於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訪求遺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轍以書抵安石,力陳其不可。安石怒,將加以罪。陳昇之止之,以為河南推官。

宣仁後臨朝,用司馬光、呂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設《詩》、《書新義》考試天下士,欲改科舉,別為新格。轍言:“進士來年秋試,日月無幾,而議不時決。詩賦雖小技,比次聲律,用功不淺。至於治經,誦讀講解,尤不輕易。要之,來年皆未可施行。乞來年科場,一切如舊,惟經義兼取註疏及諸家論議,或出己見,不專用王氏學。仍罷律義,令舉人知有定論,一意為學,以待選試,然後徐議元佑五年以後科舉格式,未為晚也。”光皆不能從。

轍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願人知之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掩其高處殆與兄軾相迫。所著《詩傳》、《春秋傳》、《古史》、《老子解》、《欒城文集》並行於世。

(節選自《宋史·蘇轍傳》)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轍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願人知之/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掩/其高處殆與兄軾相迫。

B.轍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願人知之/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掩其高處/殆與兄軾相迫。

C.轍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願人知之/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掩其高處/殆與兄軾相迫。

D.轍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願人知之/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掩/其高處殆與兄軾相迫。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制舉,又叫制科,是由皇帝下詔而舉行的小範圍考試,通過策論文章考察應試者水平,選拔各類特殊人才。

B.宰相,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各朝代所對應的官名有所不同,可不受君主限制,具有獨立處理政務的權力。

C.臨朝,特指皇室女性親臨朝廷處理政事。古時後宮是不能上廳堂的,所以後妃要掌權就要“臨朝”。

D.註疏,注是對經書字句的註解;疏,對經書所做註解的註解。註疏的內容關乎經籍中詞語的意義、史實等。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蘇轍參加制舉考試,文章言詞激切。蘇轍在制舉考試的策論文章中,因為激切地談論朝廷宮禁之事,雖然得到皇帝的`理解,但最終還是被列入下等。

B.蘇轍為國為民,勸説王安石。王安石施行青苗法後,派遣使者前往各地尋求未收取的財利。人們對此頗有擔心,最終選派蘇轍去信勸説王安石。

C.蘇轍體諒士子,建議考試從舊。司馬光想要對科舉考試加以改革,但蘇轍認為考試時間將近,建議來年的考試除稍作變動外,儘量一切如舊,可是司馬光沒有聽從。

D.蘇轍敢於直言,不以諂媚為事。無論是對於皇帝,還是執政的王安石與司馬光,蘇轍均能直言其弊,不以對方位高權重而畏縮不言,體現了他正直耿介的品性。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策入,轍自謂必見黜。考官司馬光第以三等,範鎮難之。(5分)

(2)轍以書抵安石,力陳其不可。安石怒,將加以罪。(5分)

參考答案

4.A(轍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願人知之,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掩,其高處殆與兄軾相迫。)

5.B(宰相秉承君主旨意處理全國政務。)

6.B(蘇轍寫信勸説王安石是出自己意,並不是受眾人委派。)

7.(1)策論文章送達皇帝后,蘇轍自認為一定會被黜免。考官司馬光將他置於第三等,範鎮感到為難。(入,1分,翻譯為“送達”、“呈上”均可;見,1分,翻譯為“被”;難,1分,翻譯為“對…感到為難”、“認為…很為難”均可。大意2分。)

(2)蘇轍將書信給王安石,竭力陳説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把罪名施加給他。(抵,1分,翻譯為“送達”、“送給”“給”均可;力,1分,翻譯為“竭力”“全力”均可;“將加以罪”,狀語後置句,1分,翻譯為“想要把罪名施加給他”。大意2分。)

【參考譯文】

蘇轍,字子由,十九歲時,和哥哥蘇軾一同考中進士科,又一同參加制舉的策論考試。宋仁宗年歲已高,蘇轍想他或許會對勤於政事感到疲倦,於是詳盡地論説為政的得失,而對宮禁朝廷的事,論述得尤為激切。策論文章送達皇帝后,蘇轍自認為一定會被黜免。考官司馬光將他置於第三等,(注:制舉考試的合格者分為五等,因一、二等為虛設,所以三等為最高。)範鎮感到為難。考官胡宿認為對皇上不恭,要求黜落他。仁宗説:“本來是想用直言求取人才,卻因直言而拋棄他,天下人會怎麼説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任商州軍事推官。過了三年,為大名推官。過一年,遭父喪。服喪後,神宗已即位二年,蘇轍上書論政事,被召見於延和殿。

當時王安石以宰相身份與陳昇之管三司條例司,叫蘇轍入三司條例司作為屬員。王安石拿《青苗書》出來讓蘇轍仔細説説意見,蘇轍詳盡地説了它的不足之處。河北轉運判官王廣廉上奏請求發給幾千份度僧牒作為本錢,在陝西轉運司私自實行青苗法,春天發放秋天收還,和王安石意見相合,於是青苗法實行。王安石派八位官員到四方各地,尋求尚未收取的財利。朝廷內外知道這些人一定會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説。蘇轍將書信送給王安石,竭力陳説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給他。陳昇之勸阻,任為河南推官。

宣仁後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呂公著,想革除弊政。司馬光因王安石私自設《詩經》、《尚書新義》來考試天下士人,於是想改變科舉,另立新的條例。蘇轍説:“進士來年秋天考試,沒有多少日子了,而議論沒有及時決定。詩賦雖然是小技,但要講究聲律,用的功夫不淺。至於治經書,誦讀和講解,尤其不是輕易的事。總之,來年都還不能實行。請求來年的考試,一切還照舊,惟有經書的釋義兼取註疏及各家議論,或提出應舉者自己的見解,不專用王安石的學説。並罷去對律令釋義的考試,使應舉的人知道有定論,一心一意做學問,以待選拔考試,然後慢慢地議論元祐五年以後科舉的條例,也不算晚。”司馬光都不聽。

蘇轍性情沉靜簡潔,寫文章氣勢宏大而淡泊,和他的為人相似,不願被人知道,而俊秀傑出之氣終究不可掩飾,他的高超大致和哥哥蘇軾相近。所著《詩傳》、《春秋傳》、《古史》、《老子解》、《欒城文集》都流傳於世。

《宋史·賈逵傳》原文及譯文 篇四

《宋史·賈逵傳》原文及譯文

原文:

賈逵,真定藁城人。隸拱聖為卒,至殿前班副都知。從狄青徵儂智高,戰于歸仁驛。既陳,青誓眾曰:“不待令而舉者斬!”時左將孫節戰死,逵為右將軍先鋒將,私念所部兵數困易衄,兵法先據高者勝,苟復待命而賊乘勝先登,吾事去矣。即日引軍趨山。既定,賊至,逵麾眾馳下,仗劍大呼,斷賊為二。賊首尾不相救,遂潰。逵詣青請罪,青拊其背勞謝之。邕州城空,青使逵入括公私遺墜,固辭。是時,將校多以搜城故匿竊金寶,獨逵無所犯。遷嘉州刺史。初,逵少孤,厚賂繼父,得其母奉以歸。至是,以母老辭,不許,而賜母冠帔。秦山多巨木,與夏人錯壤,逵引輕兵往採伐。羌酋馳至,畫地立表約決勝負。逵引弓連三中的,首下馬拜伏,從逵取盈而歸。徒並代路,專主管闢府軍馬。熟户散處邊關,苦於寇略,逵差度遠近,聚為二十七堡,次第相望,自是害乃息。一夕烽火屢發左右白當起逵卧不應旦而謂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問之果邊人燭遺物也都城西南水暴溢,注安上門,都水監以急變聞。英宗遣逵督護,亟囊土塞門,水乃止。議者欲穴堤以泄其勢,逵請觀水所行,諭居民徙高避水,然後決之。軍校營城外者,每常朝,即未曉啟門鑰;或輟朝失報,啟鑰如平時。逵言:“禁城當謹啟閉,不宜憑報者。”乃冶鐵鑄“常朝”字,俾持以示信。遷馬軍副都指揮使。延州舊有夾河兩城,始,元昊入寇據險,城幾不能守。逵相伏龍山、九州台之間可容窺覘,請於其地築保障,與城相望,延人以為便。元豐初,拜建武軍節度使。數月而卒,年六十九。贈侍中,諡曰武恪。(選自《宋史·賈逵傳》)

譯文:

賈逵,真定藁城人。隸屬拱聖軍為士卒,官至殿前班副都知。跟從狄青征討儂智高,在歸仁驛作戰。擺好陣勢之後,狄青向眾人宣誓説:“不等發令而行動的斬首!”當時左將孫節在戰鬥中死去,賈逵是右先鋒將軍,私下想到所率領的部隊多次受困容易失敗,按照兵法,首先佔據高處的就取得勝利,如果再等待命令而敵人乘勝先登上高處,我們就要失敗。當天就帶兵朝山上進發。安定下來之後,敵人來到,賈逵指揮士兵奔馳下山,持着劍大聲呼喊,把賊軍截成兩段。賊軍首尾不能相救,於是潰敗。賈逵到狄青處請罪,狄青拍着他的肩背慰勞感謝他。邕州城空,狄青讓賈逵入城蒐羅公家和私人遺留下來的東西,賈逵堅決拒絕。這時,將校大多以搜刮隱藏的東西為名盜竊金銀財寶,惟有賈逵秋毫無犯。升為嘉州刺史。起初,賈連年少時父親去世,他把大量財物贈送給繼父,把他的母親接回來奉養。到這時,他因為母親年老而辭職,沒有被朝廷允許,朝廷賜給他母親帽子和披肩。秦山上有很多大樹,和夏國的土地接壤,賈逵帶領輕兵前去採伐。羌人首領奔馳而到,劃分地界立下標記約定決一勝負。賈逵拉弓連中三次目標,羌人首領下馬跪拜俯伏,聽任賈逵滿載而歸。調到並代路,專門主管麟府的軍馬。熟户分散居住在邊關,被敵寇的搶掠害苦,賈逵按照遠近加以衡量選擇,使他們聚成二十七堡,依次相望,從此災害才停止。一天晚上,烽火多次發出信號,左右的人説應當起兵,賈逵躺着不答應。天亮之後對人説:“這一定是假的。,如果有警報,可以在晚上發兵嗎?”慢慢地查問這件事,果然是邊地的人在燒遺棄的東西。都城的西南部水暴漲溢出,注入安上門,都水監把緊急變故向朝廷奏報。宋英宗派賈逵去督察,迅速用口袋盛土塞住大門,水終於被止住。議論的人想在大堤上挖洞來傾瀉水勢,賈逵請求觀察水的走向,告訴居民移到高處避水,這樣之後才把堤穴打開。軍校在城外駐營的,每次定期常朝,在天亮時打開門鎖,有時停止上朝而未通報,卻還像平時一樣打開門鎖。賈逵説:“禁城應當謹慎打開大門,不應該依靠通報的人。”鍊鐵鑄成“常朝”的字樣,讓通報人拿着以作信符。升為馬軍副都指揮使。延州過去有夾着河的兩座城,開始時,李元昊來侵犯佔據險要的地方,城幾乎不能守住。賈逵查看伏龍山、九州台之間可容窺探偵察,請求在這個地方修築軍事建築物,和延州城相望,延州百姓認為這很便利。元豐初年,為建武軍節度使。幾個月後去世,享年六十九歲。贈為侍中,諡號武恪。

《宋史·龐籍傳》高中文言文閲讀訓練附答案 篇五

《宋史龐籍傳》龐籍,字醇之,單州成武人高中文言文閲讀訓練附答案

龐籍,字醇之,單州成武人。及進士第。知州夏竦以為有宰相器。預修《天聖編敕》,擢羣牧判官,因轉封言:舊制不以國馬假臣下,重武備也。今日聖斷乃異於昔,臣竊惑焉。若是,則清強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為殿中侍御史,章獻太后遺誥:章惠太后議軍國事。籍請下閣門,取垂簾儀制盡燔之。又奏:陛下躬親萬機用人宜辨邪正防朋黨擢進近列願採公論毋令出於執政。孔道輔謂人曰:言事官多觀望宰相意,獨龐醇之,天子御史也。為開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內侍稱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來,未有美人稱教旨下府者,當杖內侍。詔有司:自今宮中傳命,毋得輒受。數劾範諷罪,諷善李迪,皆寢不報,反坐言宮禁事不得實,以祠部員外郎罷為廣南東路轉運使。又言範諷事有不盡如奏,諷坐貶,籍亦降太常博士。尋復官,徙福建轉運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龍川,邊民焚掠殆盡,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萬無壁壘,皆散處城中,畏籍,莫敢犯法。使部將狄青將萬餘人,築招安砦於谷旁,數募民耕種,收粟以贍軍。元昊遣李文貴齎野利旺榮書來送款,籍曰:此詐也。乃屯兵青澗城。後數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貴開諭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榮書來,會帝厭兵,因招懷之,遣籍報書,使呼旺榮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稱,使旺榮當之,則元昊不得臣矣。今其書自稱寧令或謨寧令,皆其官名也,於義無嫌 。朝廷從之。仁宗不豫,籍嘗密疏,請擇宗室之賢者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還京師,上章告老,尋以太子太保致仕,封潁國公。薨,年七十六。時仁宗不豫,廢朝、臨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賻其家。贈司空,加侍中,諡莊敏 。

(節選自《宋史龐籍傳》,點此可查看本文逐句翻譯)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舊制不以國馬假臣下

假:借給

B. 反坐言宮禁事不得實 坐:因犯罪

C.會帝厭兵 會:適逢

D.第遣使吊賻其家 第:按次序

5.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組是(3分)( )

A.陛下躬親/萬機用人/宜辨邪正/防朋黨/擢進近/列願採公論/毋令出於執政

B.陛下躬親萬機/用人宜辨邪/正防朋黨/擢進近/列願採公論/毋令出於執政

C.陛下躬親萬機/用人宜辨邪正/防朋黨/擢進近列/願採公論/毋令出於執政

D.陛下躬親/萬機用/人宜辨邪正/防朋黨/擢進近列/願採公論/毋令出於執政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龐籍不畏權貴。龐籍升任開封府判官時,力阻章惠太后垂簾聽政,燒掉垂簾禮儀制度,面對後宮干政,要求杖打內侍,拒絕聽從命令。

B.龐籍長於史事。仁宗執政初期,龐籍勸諫仁宗使用人才應當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 朋黨,提拔親近大臣,要聽取眾大臣的意見,不要只聽信於執政大臣。

C.龐籍治軍有方。龐籍為解決數萬士兵軍用物資問題,招募百姓就地耕種,以供軍糧,戍兵紀律嚴明,雖分散駐紮在城中,卻無一人犯法違禁。

D.龐籍足智多謀。龐籍識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斷定李文貴帶着野利旺榮的書信投誠是欺騙,並在青澗城駐紮軍隊,抵擋敵人大舉進犯。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數劾範諷罪,諷善李迪,皆寢不報。(5分)

(2)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稱,使旺榮當之,則元昊不得臣矣。(5分)

[參考答案]

4.D 【解析】 第:只是。

5.C

6.A 【解析】 力阻章惠太后垂簾聽政應為出知秀州,召為殿中侍御史時。

7.(1)多次因犯罪之事彈劾範諷,範諷與李迪要好,都扣留下來沒有上報朝廷。

(2)太尉三公,不是陪臣所能稱呼的(官職),假使旺榮成為太尉,那元昊就不能做臣子了。

《宋史》原文及譯文 篇六

《宋史》原文及譯文

盧多遜①,懷州河內人。曾祖得一、祖真啟皆為邑宰;父億,字子元,少篤學,以孝悌聞。

多遜,顯德初,舉進士,解褐祕書郎、集賢校理,遷左拾遺、集賢殿修撰。乾德二年,權知貢舉。三年,加兵部郎中。四年,復權知貢舉。六年,加史館修撰、判館事。開寶二年,車駕徵太原,以多遜知太原行府事。移幸常山,又命權知鎮州。四年冬,命為翰林學士。六年,使江南還,受詔同修《五代史》,遷中書舍人、參知政事。丁外艱,數日起復視事。會史館修撰扈蒙請復修時政記,詔多遜專其事,加吏部侍郎。

多遜博涉經史,聰明強力,文辭敏給,好任數,有謀略。太祖好讀書每取書史館多遜預戒吏令白己知所取書必通夕閲覽及太祖問書中事多遜應答無滯同列皆伏焉。

先是,多遜知制誥,與趙普不協,及在翰林日,每召對,多攻普之短。未幾,普出鎮河陽。太宗踐祚,普入為少保。數年,普子承宗娶燕國長公主女,承宗適知澤州,受詔歸闕成婚禮,未逾月,多遜白遣歸任,普由是憤怒。上留承宗京師,未幾,複用普為相,多遜益不自安。會有以多遜嘗遣堂吏趙白交通秦王廷美②事聞,太宗怒,下詔數其不忠之罪,削奪多遜在身官爵及三代封贈、妻子官封,並用削奪追毀。一家親屬,並配流崖州③,所在馳驛發遣,縱經大赦,不在量移之限。期周已上親屬,並配隸邊遠州郡,部曲奴婢縱之。

多遜至海外,因部送者還,上表稱謝。雍熙二年,卒於流所,年五十二。

初,億性儉素,自奉甚薄,及多遜貴顯,賜賚優厚,服用漸侈,愀然不樂,謂親友曰:“家世儒素,一旦富貴暴至,吾未知税駕之所。”後多遜果敗,人服其識。

(摘編自《宋史·列傳·第二十三》)

【注】①盧多遜與後文趙普均為北宋初宰相。②“秦王廷美”是宋太祖趙匡胤四弟,原名匡美,避太祖諱改名光美,太宗光義繼位後又避太宗諱改名廷美。③古崖州位於今海南省三亞市。

參考譯文:

盧多遜,懷州河內人。他的曾祖父盧得一,祖父盧真啟都任過縣令。他的父親盧億字子元,年輕時好學,以孝悌聞名。

盧多遜,顯德初年考中進士,出任祕書郎、集賢校理,升為左拾遺、集賢殿修撰。乾德二年,代掌貢舉。乾德三年,加任兵部郎中。乾德四年,又代掌貢舉。乾德六年,加任史館修撰、判館事。開寶二年,太祖征討太原,任命盧多遜為知太原行府事。太祖移到常山,又任命他代掌鎮州。開寶四年冬天,朝廷任命他為翰林學士。開寶六年,出使江南迴朝,受詔與人同修《五代史》,升任中書舍人、參知政事。遭父喪,幾天後被朝廷起用處理政事。恰逢史館修撰扈蒙請求恢復修撰時政記,詔令多遜專門負責這件事,加任吏部侍郎。

多遜博涉經史,聰明強記,文辭敏捷,喜歡任用術數,有謀略。太祖喜歡讀書,每次到史館取書,多遜預先誡令史館官吏告訴自己,知道太祖所拿的書,一定通宵閲讀,到太祖問到書中事時,多遜回答流暢,同僚們都佩服他。

從前,多遜主持制誥,與趙普不和,在翰林院時,每次召對,常常攻擊趙普的'短處。不久,趙普出京鎮守河陽。太宗即皇帝位,趙普入朝任少保。幾年後,趙普的兒子趙承宗娶燕國長公主的女兒,承宗當時正任知澤州,受詔回朝舉行婚禮。不滿月,多遜要求太宗讓他回到任所,趙普從此對多遜憤怒在心。太宗把承宗留在京城。不久,重新起用趙普為宰相。多遜越發感到不安。正好因為多遜曾經派堂吏趙白勾結秦王廷美的事被告發,太宗大怒,下詔一一列舉他不忠的罪過,盧多遜所任一切官爵以及三代祖先的封贈、妻子的官封,一併削奪追毀。全家人口,一同流放到崖州,所到各地由驛馬遣送,即使有大赦,也不在寬赦之列。期周以上親屬,一併刺配流放到邊遠州郡,部屬奴僕都放走。

多遜到了邊遠之地,託遣送他的使者回朝時帶奏表給朝廷謝恩。雍熙二年,在流放地去世,終年五十二歲。

當初,盧億為人儉樸,自己的俸祿很微薄。到盧多遜顯貴後,賞賜豐厚,消費漸漸奢侈,他憂愁不樂,對親友説:“我家世代儒素,一旦富貴突然到來,我不知日後葬身之地啊。”後來多遜果然敗落,人們歎服他的見識。

《宋史·龐安時》原文及翻譯 篇七

龐安時,字安黨,是蘄州蘄水人。很小的時候就能讀書,過目就能記住。父親是位世醫,教他學脈訣,安時學後認為:“這不能夠成為冶病的依據,”只拿黃帝和扁鵲的脈書研究,不久,已能通曉書中全部內容,時常有自己的新見解,與他辯論駁詰不能使他屈服。他的父親大為驚奇,當時龐安時還沒有成年。不久,因患 病而耳聾,於是他更加刻苦研究《尋樞》、《太素》、《甲乙》等珍貴罕見的醫書,經史百家凡是涉及醫學內容的,沒有不能融會貫通的。龐安時普説:“世上的所謂的醫書,我基本上都看過,唯存扁鵲的《難經》一書比較深奧。所謂《難經》就是扁鵲在書中將其醫學要旨隱藏,但是講述得並之詳細,意思是讓後人自己從書中去學習領會吧!我的醫術就是來自扁鵲的`《難經》之中,按照該書所言來診斷病患的深淺,訣斷死和生,就象符合到一起一樣恰當。而且觀察脈象的要點,最重要的莫過於人迎脈和寸口脈。這兩脈陰陽相應,猶如兩條引繩,陰陽平衡,則以繩大小相等。扁鵲《難經》大體開啟了診治這兩種脈象的端倪,而我用《內經》等書加以參考,考索研究然後得出這種結論。仔細考察病症以後才應用,順着這個理論然後治病,所有疾病都逃不出這一範圍。”他打算將自己的醫術告知後世,所以著《難經辨》數萬言。藥物後來增加有的,古人所不知道的,今人不能辨別的,經過嘗試,確有功效的不應該遺漏,為此他寫了《本草補遺》一書。

龐安時為人治病,大都十有八九痊癒,登六求醫的病人,龐安時替他們騰出房間使他們居住,並且親自察看患者的藥物,一定要等病人痊癒然後才讓他們回家,那些無法救治的病人,一定如實告訴他們病情,不再為他們治療。治好了無數的病人,患者持金帛來感謝,他並不都收下。

一次,龐安時去舒州的桐城,有位民家婦女恰好生產,已經過了七天但是胎兒還沒有生下來,有了許多辦法都無效。龐安時的學生李百全家恰好是他家鄰居,於是邀請龐安時前往治療。剛剛看見產婦,就連聲説不會死的,並告訴產婦家人用熱水温敷產婦的腰腹部,並親自為產婦上下按摩,產婦感到胃腸部一陣微痛,呻吟間,一個男孩子就出生了。她的家人既驚又喜,不知為什麼會這樣。龐安時説:“嬰兒已出胎胞,而一手誤抓着母腸不能脱出來,故不是符藥所能治療的,我隔腹撫摸胎兒手所在有位置,然後針刺的他虛口,胎兒既然感覺疼痛就會立即縮手,所以馬上就生了下來,並沒有別的方法。”取來孩子觀察,右手虎口針眼痕跡仍在。他醫術的高妙就是這樣。

有人曾問他有關華佗的事,他説:“華佗醫術如此高明,不是人所能達到的,大概史書的記載沒有什麼根據吧!”五十八歲時疾病發作,他的學生請求他給自己診脈,他笑着説:“我已仔細地研究了,而且呼吸出入也是脈象,現在我的胃氣已絕,該死了。”於是他不再服用藥餌。過了幾天,坐着與客人談話時去世了。

《宋史·龐安時傳》高中文言文閲讀訓練附答案 篇八

龐安時,字安常,蘄州蘄水人。兒時能讀書,過目輒記。父,世醫也,授以《脈訣》。安時曰:是不足為也。獨取黃帝、扁鵲之脈書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説,時出新意,辨詰不可屈,父大驚,時年猶未冠。已而病聵,乃益讀《靈樞》《太素》《甲乙》諸祕書,凡經傳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貫。嘗曰:世所謂醫書,予皆見之,惟扁鵲之言深矣。蓋所謂《難經》者,扁鵲寓術於其書,而言之不祥,意者使後人自求之歟!予之術蓋出於此,以之視淺深,決死生,若合符節。且察脈之要,莫急於人迎、寸口。是二脈陰陽相應,如兩引繩,陰陽均,則繩之大小等。此皆扁鵲略開其端,而予參以《內經》諸書,考究而得其説。審而用之,順而治之,病不得逃矣。又欲以術告後世,故著《難經辨》數萬言。藥有後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嘗試有功,不可遺也,作《本草補遺》。

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踵門求診者,為闢邸舍居之,親視藥物,必愈而後遣;其不可為者,必實告之,不復為治。活人無數。病家持金帛來謝,不盡取也。

嘗詣舒之桐城,有民家婦孕將產,七日而子不下,百術無所效。安時之弟子李百全適在傍舍,邀安時往視之。才見,即連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湯温其腰腹,自為上下拊摩。孕者覺腸胃微痛,呻吟間生一男子。其家驚喜,而不知所以然。安時曰: 兒已出胞,而一手誤執母腸不復能脱,故非符藥所能為。吾隔腹捫兒手所在,針其虎口,既痛即縮手,所以遽生,無他術也。取兒視之,右手虎口針痕存焉。其妙如此。

有問以華佗之事者,曰:術若是,非人所能為也。其史之妄乎!年五十八而疾作,門人請自視脈,笑曰:吾察之審矣。且出入息亦脈也,今胃氣已絕,死矣。遂屏卻藥餌。後數日,與客坐語而卒。

(選自《宋史龐安時傳》

【翻譯】有單獨收錄,請點此查看《宋史龐安時傳》翻譯

【高中閲讀題】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已而病聵,乃益讀《靈樞》 聵:耳聾

B.扁鵲寓術於其書,而言之不祥 祥:詳細

C.踵門求診者,為闢邸舍居之 踵:跟隨

D.遂屏卻藥餌。後數日,與客坐語而卒 屏:停止

2.以下各組句子,全都表現龐安時醫者仁心的一組是(3分)

①世所謂醫書,予皆見之,惟扁鵲之言深矣 ②又欲以術告後世,故著《難經辨》數萬言

③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 ④其不可為者,必實告之,不復為治

⑤病家持金帛來謝,不盡取也 ⑥既痛即縮手,所以遽生,無他術也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龐安時出身於世醫家庭,自幼聰明好學,讀書過目不忘。其父曾將《脈訣》傳授給他,他卻認為過於淺顯不足為奇,而後認真研讀黃帝、扁鵲的脈書,逐漸通曉醫理,悟出新意。

B.龐安時旁涉經史百家,融會貫通,著有《難經辨》《本草補遺》,診脈重視人迎脈和寸口脈並用,在醫學理論和實踐上有許多真知灼見,為祖國的中醫學留下了一筆寶貴財富。

C.龐安時醫術精湛,面對桐城孕婦七日而子不下的疑難雜症,他沉着冷靜,仔細觀察,找出了孕婦難產的根結所在,最終在徒弟李百全的幫助下巧施針術,使孕婦順利產子。

D.龐安時不僅醫術精湛,活人無數,而且醫德高尚,一切從患者角度考慮,不以私利為重。晚年他對自己的病情瞭然於心,樂觀豁達地面對死亡的到來,最後平靜地告別了人世。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未久,已能通其説,時出新意,辨詰不可屈,父大驚,時年猶未冠。(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問以華佗之事者,曰:術若是,非人所能為也。其史之妄乎!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C 解析:踵:親到,至,登。

2、B 解析: (1)是對扁鵲醫術《難經》的推崇, (6)體現他藝術的高明。

3、C 解析: 在徒弟的幫助下文中無此信息。

4、(1)不久, (龐安時)已能通曉書中全部內容,時常有自己的新見解, (別人與他)辯論駁 詰都不能使他屈服,他的父親大為驚奇,當時龐安時還沒有成年。

(2)有人曾用與華佗有關的事詢問他, (他)説: 醫術如此(高明) ,不是人所能達到的。 (1 分)大概史書的記載是虛妄的(沒有什麼根據)吧!

宋史·龐安時傳原文及譯文 篇九

宋史·龐安時傳原文及譯文

龐安時,字安常,蘄州蘄水人。兒時能讀書,過目輒記。父,世醫也,授以《脈訣》。安時曰:“是不足為也。”獨取黃帝、扁鵲之脈書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説,時出新意,辨詰不可屈,父大驚,時年猶未冠。已而病聵,乃益讀《靈樞》《太素》《甲乙》諸祕書,凡經傳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貫。嘗曰:“世所謂醫書,予皆見之,惟扁鵲之言深矣。蓋所謂《難經》者,扁鵲寓術於其書,而言之不祥,意者使後人自求之歟!予之術蓋出於此,以之視淺深,決死生,若合符節。且察脈之要,莫急於人迎、寸口。是二脈陰陽相應,如兩引繩,陰陽均,則繩之大小等。此皆扁鵲略開其端,而予參以《內經》諸書,考究而得其説。審而用之,順而治之,病不得逃矣。”又欲以術告後世,故著《難經辨》數萬言。藥有後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嘗試有功,不可遺也,作《本草補遺》。

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踵門求診者,為闢邸舍居之,親視藥物,必愈而後遣;其不可為者,必實告之,不復為治。活人無數。病家持金帛來謝,不盡取也。

嘗詣舒之桐城,有民家婦孕將產,七日而子不下,百術無所效。安時之弟子李百全適在傍舍,邀安時往視之。才見,即連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湯温其腰腹,自為上下拊摩。孕者覺腸胃微痛,呻吟間生一男子。其家驚喜,而不知所以然。安時曰: “兒已出胞,而一手誤執母腸不復能脱,故非符藥所能為。吾隔腹捫兒手所在,針其虎口,既痛即縮手,所以遽生,無他術也。”取兒視之,右手虎口針痕存焉。其妙如此。

有問以華佗之事者,曰:“術若是,非人所能為也。其史之妄乎!”年五十八而疾作,門人請自視脈,笑曰:“吾察之審矣。且出入息亦脈也,今胃氣已絕,死矣。”遂屏卻藥餌。後數日,與客坐語而卒。

參考譯文:

龐安時,字安黨,是蘄州蘄水人。很小的時候就能讀書,過目就能記住。父親是位世醫,教他學脈訣,安時學後認為:“這不能夠成為治病的依據,”只拿黃帝和扁鵲的脈書研究,不久,已能通曉書中全部內容,時常有自己的新見解,與他辯論駁詰不能使他屈服。他的父親大為驚奇,當時龐安時還沒有成年。不久,因患病而耳聾,於是他更加刻苦研究《尋樞》、《太素》、《甲乙》等珍貴罕見的醫書,經史百家凡是涉及醫學內容的,沒有不能融會貫通的。龐安時曾説:“世上的所謂的醫書,我基本上都看過,唯存扁鵲的《難經》一書比較深奧。所謂《難經》就是扁鵲在書中將其醫學要旨隱藏,但是講述得並不詳細,意思是讓後人自己從書中去學習領會吧!我的醫術就是來自扁鵲的《難經》之中,按照該書所言來診斷病患的深淺,訣斷死和生,就象符合到一起一樣恰當。而且觀察脈象的要點,最重要的莫過於人迎脈和寸口脈。這兩脈陰陽相應,猶如兩條引繩,陰陽平衡,則以繩大小相等。扁鵲《難經》大體開啟了診治這兩種脈象的端倪,而我用《內經》等書加以參考,考索研究然後得出這種結論。仔細考察病症以後才應用,順着這個理論然後治病,所有疾病都逃不出這一範圍。”他打算將自己的醫術告知後世,所以著《難經辨》數萬言。藥物後來增加有的,古人所不知道的,今人不能辨別的,經過嘗試,確有功效的不應該遺漏,為此他寫了《本草補遺》一書。

龐安時為人治病,大都十有八九痊癒,登門求醫的'病人,龐安時替他們騰出房間使他們居住,並且親自察看患者的藥物,一定要等病人痊癒然後才讓他們回家,那些無法救治的病人,一定如實告訴他們病情,不再為他們治療。治好了無數的病人,患者持金帛來感謝,他並不都收下。

一次,龐安時去舒州的桐城,有位民家婦女恰好生產,已經過了七天但是胎兒還沒有生下來,有了許多辦法都無效。龐安時的學生李百全家恰好是他家鄰居,於是邀請龐安時前往治療。剛剛看見產婦,就連聲説不會死的,並告訴產婦家人用熱水温敷產婦的腰腹部,並親自為產婦上下按摩,產婦感到胃腸部一陣微痛,呻吟間,一個男孩子就出生了。她的家人既驚又喜,不知為什麼會這樣。龐安時説:“嬰兒已出胎胞,而一手誤抓着母腸不能脱出來,故不是符藥所能治療的,我隔腹撫摸胎兒手所在有位置,然後針刺他的虎口,胎兒既然感覺疼痛就會立即縮手,所以馬上就生了下來,並沒有別的方法。”取來孩子觀察,右手虎口針眼痕跡仍在。他醫術的高妙就是這樣。

有人曾問他有關華佗的事,他説:“華佗醫術如此高明,不是人所能達到的,大概史書的記載沒有什麼根據吧!”五十八歲時疾病發作,他的學生請求他給自己診脈,他笑着説:“我已仔細地研究了,而且呼吸出入也是脈象,現在我的胃氣已絕,該死了。”於是他不再服用藥餌。過了幾天,坐着與客人談話時去世了。

龐籍文言文閲讀答案 篇十

龐 籍

龐籍,字醇之,單州成武人。及進士第。知州夏竦以為有宰相器。預修《天聖編敕》,擢羣牧判官,因轉封言:“舊制不以國馬假臣下,重武備也。今日聖斷乃異於昔,臣竊惑焉。若是,則清強者沮矣”。

久之,出知秀州,召為殿中侍御史,章獻太后遺誥:章惠太后議軍國事;籍請下閣門,取垂簾儀制盡燔之。又奏:“陛下躬親萬機,用人宜辨邪正、防朋黨,擢進近列,願採公論,毋令出於執政。”孔道輔謂人曰:“言事官多觀望宰相意,獨龐醇之,天子御史也。”

為開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內侍稱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來,未有美人稱教旨下府者,當杖內侍。”詔有司:“自今宮中傳命,毋得輒受。”數劾範諷罪,諷善李迪,皆寢不報,反坐言宮禁事不得實,以祠部員外郎罷為廣南東路轉運使。又言範諷事有不盡如奏,諷坐貶,籍亦降太常博士。尋復官,徙福建轉運使。

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龍川,邊民焚掠殆盡,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萬無壁壘,皆散處城中,畏籍,莫敢犯法。元昊遣李文貴齎野利旺榮書來送款,籍曰:“此詐也。”乃屯兵青澗城。後數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貴開諭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榮書來,會帝厭兵,因招懷之,遣籍報書,使呼旺榮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稱,使旺榮當之,則元昊不得臣矣。今其書自稱'寧令'或'謨寧令',皆其官名也,於義無嫌。”朝廷從之。

仁宗不豫,籍嘗密疏,請擇宗室之賢者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還京師,上章告老,尋以太子太保致仕,封潁國公。薨,年七十六。時仁宗不豫,廢朝、臨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賻其家。贈司空,加侍中,諡莊敏。

4.對下列句子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舊制不以國馬假臣下          假:借給

B.反坐言宮禁事不得實          做:定罪

C. 會帝厭兵                    會:適逢

D. 第遣使吊賻其家              第:按次序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龐籍剛正嚴明的一組是(3分)

1若是,則清強者沮矣

2請下閣門,取垂簾儀制盡燔之

3言事官多觀望宰相意,獨龐醇之,天子御史也

4祖宗以來,未有美人稱教旨下府者,當杖內侍

5召文貴開諭之,遣去

6請擇宗室之賢者為皇子

A. 123   B. 125     C. 346    D. 456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龐籍不畏權貴。龐籍升任開封府判官時,力阻章慧太后垂簾聽政,燒掉垂簾禮儀制度,面對後宮干政,干預要求杖打內侍,拒絕聽從命令。

B.龐籍長於史事。仁宗執政初期,龐籍勸諫仁宗使用人才應當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黨,提拔近親大臣,要聽取眾大臣的意見,不要只聽信於執政大臣。

C.龐籍治軍有方。龐籍為解決數萬士兵軍用物資問題,招募百姓就地耕種,以供軍糧,戍兵紀律嚴明,雖分散駐紮在城中,卻無一人犯法違禁。

D.龐籍足智多謀。龐籍識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斷定李文貴帶着野利旺榮的書信投誠是欺騙,並在青澗城駐紮隊,抵擋敵人大舉進犯。

7.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 數劾範諷罪,諷善李迪,皆寢不報。

(2)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稱,使旺榮當之,則元昊不得臣矣。

答案

4.D(第:僅,只。)

5.A (⑤是表現龐籍有外交手段。⑥是表現龐籍勤勉為政、忠心為主的。)

6.A (“任開封府判官時,力阻章惠太后垂簾聽政”有誤,應為“出知秀州,召為殿中侍御史”時。)

7、⑴多次彈劾範諷的犯罪之事,範諷與李迪要好,都扣留沒有上報朝廷。

(譯出大意,給2分,“數”“善”“寢”譯對一處給1分。)

⑵太尉三公,不是陪臣所能稱呼的(官職),假使旺榮成為太尉,那元昊就不能做臣子了。

(譯出大意,給2分,“稱”“當”“臣”譯對一處給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