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皂羅袍·原來奼紫嫣紅開遍_湯顯祖的曲原文賞析及翻譯【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8W

皂羅袍·原來奼紫嫣紅開遍_湯顯祖的曲原文賞析及翻譯【精品多篇】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_韓翃 篇一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翻譯

暮春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樹。

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裊裊的輕煙飄散到天子寵臣的家中。

註釋

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漢宮:這裏指唐朝皇官。

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得到燃燭。

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受到特別的恩寵。這裏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賞析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詩人立足高遠,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春城”一語,高度凝鍊而華美。“春”是自然節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罩全城。詩人不説“處處飛花”,因為那隻流於一般性的概括,而説是“無處不飛花”,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於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詩人不説“無處不開花”,而説“無處不飛花”,除了“飛”字的動態強烈,有助於表現春天的勃然生機外,還説明了詩人在描寫時序時措辭是何等精密。“飛花”,就是落花隨風飛舞。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説“落花”而説“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藴意深遠。可以毫不誇張地説,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個“飛”字。

“寒食東風御柳斜”,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了。風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説來,一個“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五侯”一般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這裏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宦官。這兩句是説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裏就忙着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詩人對這種腐敗的政治現象做出委婉的諷刺。

這首詩善於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瞭解詩的主題的。

賞析二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的節日,在清明前兩天,是從春秋時傳下來的,是晉文公為了懷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據孟棨《本事詩》記載:德宗時制誥缺乏人才,中書省提名請求御批,德宗批覆説:“與韓翃”,當時有兩個韓翃,於是中書省又以兩人的名字同時進呈。

德宗便批與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翃。這雖是一段佳話,但足見《寒食》這首詩的廣泛流傳和受到的賞識。

這是一首諷刺詩,但詩人的筆法巧妙含蓄。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長安城內富於濃郁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透過字裏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着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宦官進行了深刻的諷刺。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本詩正是因此而發。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這兩句描寫春日長安城花開柳拂的景色。“無處”指花開既多又廣、“飛花”寫花開的盛況,時值春日,長安城到處是飛花柳絮,一派繽紛絢爛的景象。“東風”指春風,“御柳斜”是狀摹宮苑楊柳在春風吹拂下的搖擺姿態。“斜”字用得妙,生動地寫出了柳枝的搖曳之神。這是寒食節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宮苑。下面接着寫宮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是寫天黑時分,宮苑裏傳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賜給宦官的蠟燭。蠟燭燃燒通明,升騰起淡淡的煙霧,裊裊娜娜地縈繞在宦官家,到處瀰漫着威福恩加的氣勢!使人如見他們那種炙手可熱、得意洋洋的驕橫神態。在封建習俗的統治下,不要説全城百姓,就連那些不是寵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煙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獨這些宦官之家,燭火通明,煙霧繚繞。由一斑而見全豹,僅此一點,足見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權倚勢,欺壓賢良。作者在這裏僅用兩句詩,寫了一件傳蠟燭的事情,就對皇帝的厚待親信宦官,宦官的可惡可憎的面目暴露無遺,達到了辛辣諷刺的目的。

創作背景

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誌着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見認為此詩正是因此而發。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 篇二

原文:

浣溪沙·縹緲紅粧照淺溪

[宋代]蘇軾

縹緲紅粧照淺溪。薄雲疏雨不成泥。送君何處古台西。

廢沼夜來秋水滿,茂林深處晚鶯啼。行人腸斷草悽迷。

譯文

隱約見到一個女郎的盛裝映照在淺淺的溪水中,天空雲氣稀薄,稀疏的小雨下個不停,路面上泥濘倒也無多。送君地在何處?在戲馬台西。

乾涸的池沼已經漲滿了秋水,天已傍晚,茂密的樹林深處傳來了黃鶯的啼鳴。行人斷腸之處,青草是那樣淒涼迷離。

註釋

浣溪沙: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五平韻。

縹緲(piāo miǎo):高遠隱約的樣子。紅粧:一説為隨行女僕,一説為彩雲。

君:指顏、樑。顏即顏復,宇長道,顏淵四十八世孫,賜進士出身,官至中書舍人兼國子監直講。《宋史》有傳。樑即樑先,字吉老,通經學,工小楷。蘇軾在徐州曾與二人交遊,並有詩。古台:即戲馬台。故址在今徐州市彭城縣南,相傳為項羽所築,又名掠馬台。

廢沼:乾涸的池塘。

悽迷:形容景物淒涼而模煳。善住《送中上人歸故里》詩:“野花秋寂歷,江草晚悽迷。”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之作。全詞大半寫景,寫景卻栩栩如生,或視、或聽、或聲、或色,描繪一幅真切動人的送別場景,上片先寫在戲馬台西送別友人時的眼前景物,下片拓展意境,進一步通過寓情於景的手法加深了依依惜別的情意。

寓情於景。這是這首詞一個最顯着的特點。全詞大半篇幅寫景,有點潑墨如雲的勁頭。

上片先寫在戲馬台西送別友人時的眼前景物:遠處,隱約見到一個女郎的盛裝映照在淺淺的溪水之中,天空雲氣稀薄,零星小雨仍在下着,路面上泥濘倒也無多。

而隨着詞人在郊野上行進的腳步,下片也拓展了境界:昨夜大雨滂沱,原來乾涸的池沼已經漲滿了秋水,天已傍晚,茂密的樹林深處傳來了黃鶯的啼鳴,前方還有撲入人的視野的大片入秋枯萎的野草。這種種景物只有“紅粧照淺溪”略具美感,而因“縹緲”充其量帶()有幾分朦朧美,其餘基本色調則是灰暗、荒涼。所以儘管詞中對有關情事僅略予點明——“送君”、“行人腸斷”,見出送別之意,對抒情主人公觸目傷懷,感極而悲的情緒,還是可以深切體認的。質言之,詞人是借蕭瑟、淒涼的秋景,來寫傷別之情。

詩中有畫。這體現了詞人在創作中的一種審美追求。這種審美追求,來自對唐代詩人與畫家集於一身的王維詩、畫作品的深入體悟,也與詞人持有詩畫一律、詩詞一體的藝術見解密不可分。在這首詞創作中,詞人充分調動視覺、聽覺等感官方面的功能,運用白描手法,將遠近、高下、隱顯、明暗等不同的景物收入畫幅,繪出了一長幅秋景圖,就是這方面一個成功的例子。

對面着筆。這可以從末句“行人腸斷草悽迷”看出來的。詞人説,面對一片淒涼而模煳的衰草,友人會極度傷心的。單就這一句而論,可以説是情景交融,而從表現別情的角度來説,則是從對面着筆。當然,寫友人離別的悲傷,乃是為了深一層地表現詞人自己的悲傷,因而有花面相映之妙。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_韓翃 篇三

寒食

唐代: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及註釋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yù)柳斜。

暮春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樹。

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日暮(mù)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裊裊的輕煙飄散到天子寵臣的家中。

漢宮:這裏指唐朝皇宮。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得到燃燭。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侯,受到特別的恩寵。這裏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暮春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樹。

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裊裊的輕煙飄散到天子寵臣的家中。

註釋

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漢宮:這裏指唐朝皇宮。

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的燃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侯,受到特別的恩寵。這裏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創作背景

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誌着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見認為此詩正是因此而發。

賞析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詩人立足高遠,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春城”一語,高度凝鍊而華美。“春”是自然節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罩全城。詩人不説“處處飛花”,因為那隻流於一般性的概括,而説是“無處不飛花”,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於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詩人不説“無處不開花”,而説“無處不飛花”,除了“飛”字的動態強烈,有助於表現春天的勃然生機外,還説明了詩人在描寫時序時措辭是何等精密。“飛花”,就是落花隨風飛舞。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説“落花”而説“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藴意深遠。可以毫不誇張地説,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個“飛”字。

“寒食東風御柳斜”,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了。風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説來,一個“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五侯”一般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外戚。這裏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外戚。這兩句是説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裏就忙着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詩人對這種腐敗的政治現象做出委婉的諷刺。

這首詩善於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外戚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瞭解詩的主題的。

賞析二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的節日,在清明前兩天,是從春秋時傳下來的,是晉文公為了懷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據孟棨《本事詩》記載:德宗時制誥缺乏人才,中書省提名請求御批,德宗批覆説:“與韓翃”,當時有兩個韓翃,於是中書省又以兩人的名字同時進呈。

德宗便批與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翃。這雖是一段佳話,但足見《寒食》這首詩的廣泛流傳和受到的賞識。

這是一首諷刺詩,但詩人的筆法巧妙含蓄。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長安城內富於濃郁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透過字裏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着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天子近臣進行了深刻的諷刺。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近臣,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本詩正是因此而發。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這兩句描寫春日長安城花開柳拂的景色。“無處”指花開既多又廣、“飛花”寫花開的盛況,時值春日,長安城到處是飛花柳絮,一派繽紛絢爛的景象。“東風”指春風,“御柳斜”是狀摹宮苑楊柳在春風吹拂下的搖擺姿態。“斜”字用得妙,生動地寫出了柳枝的搖曳之神。這是寒食節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宮苑。下面接着寫宮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是寫天黑時分,宮苑裏傳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賜給近臣的蠟燭。蠟燭燃燒通明,升騰起淡淡的煙霧,裊裊娜娜地縈繞在近臣家,到處瀰漫着威福恩加的氣勢!使人如見他們那種炙手可熱、得意洋洋的驕橫神態。在封建習俗的統治下,不要説全城百姓,就連那些不是寵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煙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獨這些近臣之家,燭火通明,煙霧繚繞。由一斑而見全豹,僅此一點,足見這些近臣平日如何弄權倚勢,欺壓賢良。作者在這裏僅用兩句詩,寫了一件傳蠟燭的事情,就對皇帝的厚待親信近臣,近臣的可惡可憎的面目暴露無遺,達到了辛辣諷刺的目的。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四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譯文」

秋風吹冷,孤獨的情懷有誰惦念?看片片黃葉飛舞遮掩了疏窗,佇立夕陽下,往事追憶茫茫。

酒後小睡,春日好景正長,閨中賭賽,衣襟滿帶茶香,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願以償。

鍾漢良版納蘭性德影視劇照

「賞析」

《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是一首抒發對亡妻無限悼念之情的詞。

詞人納蘭性德妻子盧氏多才多藝,和他有着共同的興趣愛好。他對這位妻子有着深厚的感情,可惜的是“成婚三年後妻子亡故”。這首《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就是納蘭性德為悼念亡妻盧氏所做,詞中道出了今日的酸苦,即那些尋常的往事不能再現,亡妻不可復生,心靈之創痛也永無平復之日。詞中有懷戀,有追悔,有悲哀,有惆悵,藴藏了複雜的感情。

上闋寫喪妻後的孤單淒涼,“誰念西風獨自涼?”這句反問的答案盡在不言之中,混合了期待與失望的矛盾情緒。次句“蕭蕭黃葉”是秋天的典型景象,“沉思往事”的詞人站在“殘陽”下,到這裏彷彿推向了一個定格鏡頭,淒涼的景物襯托着作者淒涼的回憶,長久地鍥入讀者的腦海,併為之深深感動。

下闋很自然地寫出了詞人對往事的追憶。“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兩句回憶妻子在時的生活的兩個片斷。前一句寫妻子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體貼和關心,寫出妻子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體貼和關心;後一句寫夫妻以茶賭書的風雅生活樂趣。“當時只道是尋常”藴含了納蘭性德追悔之情,七個字字字皆血淚,當初沉浸在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中卻毫不覺察,只道理應如此,平平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