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觀滄海》原文及翻譯賞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2K

《觀滄海》原文及翻譯賞析(精品多篇)

譯文 篇一

向東進發登上碣石山,得以觀賞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濤激盪,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我站在山巔,心中的波濤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圍是葱蘢的樹木,豐茂的花草,寧靜的似在沉思。蕭瑟的風聲傳來了,草木動搖,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嘯,似要將宇宙吞沒。

大海,多麼博大的胸懷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銀河裏的燦爛羣星,也像從大海的懷抱中湧現出來的。啊,慶幸得很,美好無比,讓我們盡情歌唱,暢抒心中的情懷。

《觀滄海》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積累詩詞中的字詞,特別是現在很少出現的文言詞。如“澹澹”,“竦峙”,“星漢”,能背誦默寫這首詩。

2、能用自己的語言説出詩歌的意思,能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

3、學習寄情於景的寫法,激發為理想奮鬥的豪情壯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配樂朗誦的 音樂。

【教學過程】

一、導語同學們,你們見過大海嗎我們先閉上眼想象一會兒,然後用一個詞歸納你心中“海”的印 象。(學生説)引導:海是神祕的,時而波濤洶湧,時而恬靜温順,每一個看海的人感受不一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會用同一個詞形容海:壯闊。是啊,與海相比,人真是太渺小了。今天,我們 將學習一首觀海抒情的著名詩 篇──《觀滄海》,細讀這首詩,去感受詩人心靈的震顫,詩人情感與自然的融合,會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淨化。

二、初讀感悟

1、聽課件錄音範讀。注意字音。

2、請學生相互提醒應注意的生字生詞。(暗含了找,説,練的過程,這一步不必老師提醒,字數很少,學生相互提醒,記憶更深)

3、學生自由朗誦一遍,注意看課下的註釋。

4、抽學生配樂朗誦(課件展示畫面)。(二至三人,抽學生點評。)5、學生小組內講述初步理解的內容,並相互評價。(還可相互提問考查字詞或是詩句意思)

三、精讀理解

1、課件展示:作者經歷及寫作背景。

2、字詞疏通。滄海,臨,以,何,澹澹,竦峙,蕭瑟,洪,日月之行,星漢,歌,詠。

3、內容層次理解。這首詩寫了幾方面怕內容。( 課件展示明確)

4、學生調整自己的理解。(抽學生評價自己的理解,以“我原來認為……,現在我明 白了……”的句式講述自己理解的改變。)

5、帶着自己的理解朗讀。

6、學生講述:我最喜歡朗讀的詩句是……,因為……

四、品讀探究

1、提出探究的問題,可補充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內容方面:

⑴詩從看到了哪些景象?你能按照他看的順序敍述嗎?

⑵詩人產生了哪些聯想?情感方面:

⑴文中哪個詞是大海留給詩人的最初體驗?⑵澹澹再現了海水浩渺動盪的神韻,“何”字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是千古傳頌的絕句。⑷想 象詩人寫作時的情景,思考這四句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重在引導學生理解詩人情與景的交融。邊讀邊理解,理解後再讀。

2、你曾經在什麼自然景物面前產生過豪壯的情感?(意在培養學生融情於 景)師可引導自己的經歷(如:在高山懸崖邊,俯視山谷,看鷹在谷中盤旋,然後飛過遠山,產生了要走出大山的想法)

五、小結拓展

1、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詩歌,詩歌景中有情,情寓景中,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你能説出古代一些寫景抒情的詩句嗎?説説它們都主要寫了什麼景色,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課內交流或佈置課外蒐集)

2、寫一篇表達自己豪情壯志的詩歌或散文,運用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方法。

六、齊誦結束(或背誦結束)

曹操人物簡介 篇三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譙(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佔據兗州,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份,編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譯文 篇四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尚和袁熙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詩篇。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勝回師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户。同年,袁紹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毅然決定北上征伐烏桓。後來在田疇的指引下,小用計策。大約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的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奠定了次年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願。把前後的事件聯繫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説是一次多麼重要的。戰爭了。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的勝回師經過碣石山時寫的。  身為副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匯到詩歌裏,藉着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

《觀滄海》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五

【原文】

觀滄海——[魏]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註釋】

碣石:山名。碣石山共有兩座,這裏指大碣石山,在今河北省。

滄海:東海的別稱。這裏泛指我國東部海域。

何:感歎詞,表示感歎與驚奇。

澹澹:本義是水波盪漾的樣子。

竦峙:高高一挺一立。竦,同“聳”,高起。峙,挺一立。

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

洪波湧起:波濤洶湧。

漢:銀河。

燦爛:光彩耀眼的意思。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約演奏師附加上的,每張結尾都有,與正文內容無關。幸,慶幸。甚,很。至,極,極致。以,用以,用來。詠,歌詠。

【翻譯】

有幸登上碣石山,得以觀賞浩瀚的大海。海水波濤激盪,岸邊的羣山和海中島嶼,高一聳挺一立。山上樹木葱蘢,花草茂盛。秋風吹來,樹木颯颯作響,大海上掀起洶湧的波濤。浩瀚的大海,日出月落,好像都出自大海的胸中,銀河裏的燦爛羣星,也彷彿包容在大海的懷抱裏。慶幸得很哪,讓我們用歌唱來抒發對大海的情懷。

【賞析】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的詩歌,既有藝術魅力,又含義深刻,給人以積極鼓舞的力量。其風格慷慨悲涼,氣魄宏大。尤以四言樂府立意剛勁,語言質樸。

這首詩是詩人《不出廈門行》組詩中的一章,做於曹操北征烏桓凱旋之時。《觀滄海》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寫景詩,也是一首抒情詩,它通過寫觀滄海所見的壯麗景色*,以浪漫的筆調,寫出了大海的宏偉與博大,表現他在政治上的胸襟與抱負,抒發意氣昂揚的豪邁情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意思是有幸登上碣石山,觀賞蒼茫浩瀚的。詩人起筆交代登臨之地碣石山,點明登山的目的是觀滄海,平穩而自然的引出下文對觀海所見景物的描繪。是詩的開端,是全篇的總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意思是海水波濤激盪,羣山、島嶼巍峨、高一聳、挺拔峭立。這兩句是在寫大海雄渾開闊的氣象,是遠觀,是全景。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意思是山上樹木鬱鬱葱葱,芳草萋萋,葳蕤茂盛。秋風吹來,樹木颯颯作響,掀起海上萬裏洶湧波濤。突出其林密草豐的特點和大海波濤洶湧的壯闊動一態。是近景,是局部,是具體描寫。這些描寫都是實寫眼前景物,有靜有動,有遠有近,有主有次,最終都是為了寫觀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四句是説日月星辰都好像在大海的胸懷中運行,顯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懷。是虛擬的,是詩人豐富的想象,也是對大海博大胸懷的具體再現,更是詩人的氣概和襟懷的真實寫照。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意思是慶幸自己有機會用歌唱來抒發對大海的情懷。兩句本來是配樂時用的套語,一般與正文意義無關。但在這首詩裏卻天然渾成,融為一體。

詩人描繪大海,首先從大處着筆,着力於渲染大海的蒼茫、山島聳立的雄偉,展現出海的全景,這完全符合登高覽勝的實際情況。緊接着由全貌寫到局部分寫,把視線由遠處拉到近處,俯察腳下,叢生的樹木,繁茂的百草,蕭瑟的秋風,湧起的洪波。寫到這裏,詩人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彷彿日出月落,斗轉星移都“若出其裏”。總寫與分寫構組,實寫與虛寫交一融,在描寫中撥打廣闊的胸懷,給人以藝術上的享受,給人以積極進取的力量和信心。這就是曹操詩作的藝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