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九年級物理槓桿説課稿(彙總5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12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5篇《九年級物理槓桿説課稿》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九年級物理槓桿説課稿》相關的範文。

九年級物理槓桿説課稿(彙總5篇)

篇一:《槓桿》説課稿

開場白:

阿基米德曾經説過:“給我一個支點和一根足夠長的硬棒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在此,我們來探究一下他的夢想究竟能不能實現。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北師大版八年級物理課本第九章第一節《槓桿》。

一、教材分析:

槓桿是一種重要的簡單機械,與生產生活聯繫緊密,體現了物理的課程改革中從生活走進物理的要求,並且之前我們學習過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識,本節內容也是前面力學內容的延續,是學習滑輪和滑輪組等知識的基礎,是力學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學好這部分知識具有重要意義。

教材重難點分析:

1、由於同學們對槓桿的認識和槓桿平衡條件的瞭解是後續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生使用槓桿的重要知識儲備,因此作為本節內容的重點。

2、另外對於力臂的認識和理解比較抽象,對於三類槓桿的區分稍顯困難,因此可作為本節內容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對生活中的槓桿十分熟悉,有一定的使用槓桿的經驗,對槓桿省力的印象比較深刻,但是對於使用費力槓桿的原因不明確,所以學生對槓桿的認識是感性的,是膚淺、片面,甚至錯誤的,追其根本是槓桿使用中遵循的規律是未知,所以槓桿平衡條件是學生學習的重點。

學生通過有關力的知識的學習,對力的知識、物體運動與力的關係、平衡概念等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另外,學生已學會了天平的調節,這些都為學習本節做好鋪墊。學生對為什麼學習力臂、為什麼要探究槓桿平衡條件還存在疑惑,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設置出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佈置合適的任務,鼓勵積極地去觀察、討論、猜想、探究,從中歸納出槓桿的特徵及平衡條件。

三、教學目標:

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與《物理新課標》要求和本節教材內容及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我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知道什麼是槓桿和什麼是槓桿的支點,受到的動力和阻力,能從常見的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槓桿;初步理解力臂的概念,能確定動力臂和阻力臂;理解槓桿的平衡條件,能用來解決簡單的問題。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抽象概括力和創造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

3、德育目標: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認真、細緻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四、教法與學法:

通過對教學目標及學生認知情況的認真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法和學法。

結合幾種槓桿受力平衡的圖示實例講述槓桿、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的內涵,易於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概念;引導學生畫動力臂和阻力臂,能突破本節的教學難點。顯然教上述概念時適宜採用觀察法和講練法。教槓桿平衡原理時,採用引導發現法能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能卓有成效的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因此,把發現法作為一種學法進行滲透是可行的。五、教學過程

根據本節課的特點,我準備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

課題引入:課件展示生活中常見的羊角錘、核桃鉗、鑷子等,引入簡單機械的認識。教師以複雜機器都是由一些簡單機械組成的為話題,提出質疑,引出本章課題。然後指導學生觀察用幻燈片放出的幾種槓桿,讓學生找出幾種槓桿的共同特徵,建立槓桿概念,引出本節課題――槓桿,使槓桿概念的建立與課題的引入並行。

力臂概念的建立:

國中物理教學中“力臂”概念,歷來都被物理教師看作是一個難點,“力臂”作為教材內容的呈現,只是單單給定了物理概念,而後面我們所探究的槓桿平衡條件實驗中,為了方便地從有刻度的槓桿上直接讀取力臂大小,都是將槓桿調至水平位置後,槓桿左右添加鈎碼,使槓桿達到平衡狀態。這種特殊情況下的教學,使學生獲得清晰的力臂表象,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了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就是力臂的定勢思維。因而“先入為主”在以後畫力臂等有關問題中常常出現失誤。如何突破這個難點,我也做過思考,嘗試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建立人從公路外一點上公路的“最近走徑”模型。

如圖1所示,a為一條公路,A為公路外一點上的人,想上公路的最小距離為,建立模型。關於這一生活經驗都是學生所具備的常識。將這一知識與槓桿知識有機結合賦予新的意義。如圖2所示,將力的作用線b類比為公路a,支點O類比為公路外一點A,力臂OC類比為上公路的最小距離。這樣將尋找力臂的問題轉化為上公路時最短距離的走徑問題。實踐證明,建立這樣的模型進行教學,學生在較複雜形變的槓桿中能夠準確地作出力臂的圖示。

在教師完成上述概念的建立之後,引導學生畫出幻燈片所示的幾幅圖的動力臂和阻力臂,進行訓練強化,基於前面的觀察,針對槓桿的形狀,支點的位置進行總結,防止學生形成消極的心理定勢。進行上述內容,遵循創設物理環境,突出觀察實驗的原則,在學生通過觀察教師創設的物理圖景而形成表象的基礎上建立物理概念,能夠加深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槓桿平衡條件的探索與應用槓桿平衡條件是本節的重點內容也作為滑輪學習的基礎,在教學處理過程中,首先演示槓桿在水平位置的靜態平衡,引出槓桿的平衡概念。讓學生,依據教師的形象點撥,找出影響槓桿平衡的四個因素,然後質疑:槓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間有什麼關係?之後引導學生做探究實驗。這樣進行引導,能激起學生探索的興趣,增強學生探索的目的性,對學生的探索具有導向作用。學生分組探究槓桿平衡問題,對記錄的實驗數據進行整理,通過對比,綜合和概括,總結出槓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間的關係,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彙報實驗結果,正確的給予肯定,不完善的進行補充,並引導學生寫出槓桿平衡條件公式。由一組實驗數據引發的思考

這是學生測量的一組數據,在得出實驗的階段學生就產生了上述的疑惑,到底是哪個結論正確呢?

有些同學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後,比較迷茫,但是當教師將他的問題對全班同學提出之後,有些同學自告奮勇的幫他解決了。

同學方法:首先將槓桿調製水平平衡。然後在槓桿左側掛一定數量的鈎碼,用彈簧測力計分別豎直拉動槓桿右側的每個拉環,使槓桿在水平位置靜止,在阻力和阻力臂不變的情況下,分析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間的關係,就不會得到阻力+阻力臂=動力+動力臂這個錯誤的實驗結論,最終也正式探究出槓桿的平衡條件:動力乘x動力臂=阻力x阻力臂。另外教師針對此次錯誤結論進行分析歸納,啟迪同學們,必須進行多次測量才能保證實驗結論的準確性,在進行物理實驗當中,遇到需要自己給出數據進行實驗時,不能取特殊值,這樣不利於普遍規律的得出,另外尤其需要注意的一點,在物理當中,不同的物理量是不能相加的。

依據槓桿的平衡原理,教師提出新的問題,根據力臂的關係能不能分析出動力和阻力的關係?這次採用小組合作的模式,充分開發學生的思維,並且這樣也可適時的活躍課堂的氛圍,使每個同學都能充分的開動腦筋,更加符合高效課堂的標準。討論完成之後,彙報成果,並舉出生活中的實例,從物理走向生活。

3、課堂小結

在進行完實驗探究之後,為了保證課堂的學習質量,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小結。

小結由動畫組成,首先讓學生觀看動畫,教師提問由動畫學生可以找到與本節課有關的知識是什麼?學生自然想到槓桿的定義――圍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之後讓學生從動畫中找出槓桿的五要素,再次提問,槓桿不平衡,那麼如何使它平衡呢,學生自然就想到槓桿的平衡條件,最後教師舉出幾種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從中找到三類槓桿。這樣的設計符合本節的學習理念,能使學生將本節的知識形成體系,在頭腦中建立清晰的知識脈絡,為後面的習題處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且,以動畫的形式進行層層推進,更能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清晰的思維表象,形成深刻的印象,更加難以忘懷。

堂清及作業處理為了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挑選了以下五道題目。第一題會考察學生對三類槓桿的分類,題目較為簡單,由於小結中最後處理三類槓桿,這樣的設計更容易讓學生獲得知識的滿足感。

第三題重點考察學生對於本課難點力臂的把握,並且在畫力臂中穿插考察學生對五要素中支點的理解,從更廣範圍可以反饋教師的教學效果。這樣的設計層層遞進,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最後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形成體系,培養了學生系統分析能力,通過反饋,最終也使教師從學生身上找到自身的不足與需要改進之處。

總之,我在設計本節課時,本着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基礎,將本節課中,複雜問題簡單化,將簡單問題理想化,將理想問題模型化,將模型問題具體化的設計思路,本着以高校課堂為依託,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有效,愛上物理,愛上學習。最後,可以提出一些新的問題,留給學生一些思考的空間,若將學生比喻成客人,那麼留有餘味,自然客盈門。

篇二:《槓桿》説課稿

我説課的內容是《槓桿》,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新課程九年級物理第13章第4節。下面我分四部分來談談我對本節課的理解。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教材第12章分別各用一節介紹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識,本節從新的角度,在不同層次上研究了這個問題,其內容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展,也是後面滑輪、輪軸等其他一些簡單機械的基礎。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繼續向學生滲透物理來源於生活,經過觀察、實驗等手段建構物理模型,並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本節課無論是在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上,還是鍛鍊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基於以上對教材地位的分析,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什麼是槓桿,什麼是槓桿的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能從常見的工具和簡單的機械中識別槓桿。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和實驗,瞭解槓桿的作用。通過探究,掌握槓桿的平衡條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精神。

根據教學目標,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為: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力臂和槓桿的平衡條件。

難點力臂的引入,用實驗讓學生總結出槓桿的平衡條件。

第二部分教學方法和手段。

本節課主要運用研究體驗式創新教學法,包括髮現法、講練法、探究、合作等。輔之其他教學方法,研究體驗式創新教學法給課堂教學帶來新的活力,使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得以更好的實現。並採用多媒體互動教學。

第三部分教學程序設計

教學程序分四個環節

⑴創設情景引入問題

教師以複雜的機械都是由簡單的機械組成為話題,提出疑問。展示最簡單的是杆,引出要研究的問題-----槓桿。由簡單到複雜是我們認知事物的一個過程,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⑵研究發現展示新知

通過兩張圖片來認識槓桿。第一張是阿基米德的豪言壯語,第二張是古埃及人在修建金字塔的時候,他們就利用槓桿來搬動巨大的石塊。兩張圖片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物理問題:槓桿是什麼?你會用槓桿嗎?槓桿會省力嗎?問題的提出,學生的注意力會迅速集中。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用多媒體展現蹺蹺板、船漿、抽水機、撬棒等文件,直接告訴同學:他們都是槓桿,讓同學們觀察並討論它們在工作中的特點,教師藉助洪恩多媒體教室管理系統與學生交流,歸納出槓桿的概念。這種發現學習法樣有助於發揮學生的潛力,有助於保護學生探究未知事物的興趣。

在同學掌握了槓桿的概念後,進入問題教學。

列舉生活中你熟悉的槓桿?教師點評。通過練習可以加深學生對槓桿的理解,並鍛鍊了學生認知事物的能力。

要進一步瞭解槓桿,提出要掌握槓桿的五要素。讓學生將屏幕上的撬棒撬石頭的事例仔細觀察。介紹什麼是支點、動力、阻力。力臂是本節課的重點。通過讓學生拔釘子,知道當支點O到動力作用點A的距離相等時,動力F1和F2的作用效果不同,引出力臂的概念。然後通過多媒體演示動力臂和阻力臂的畫法,這個例子很簡單,但具有典型的示範意義,我覺得應該充分運用這個例子,教會學生如何將實際問題轉化為物理模型,藉此讓學生掌握槓桿的五要素。接下來進入練習。教師監控屏幕,予於指導。

通過練習1讓學生知道:動力和阻力是相對的;練習2讓學生明白動力的作用效果除了與力的大小有關之外,還與力臂有關。。帶着力的大小與力臂有怎樣的關係的問題進入第三個環節。

⑶課堂實驗增強體驗

本環節是教學的難點,會用到本節課一半的時間。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一:學生通過嘗試,可以得到很多種方法:只用一種工具或幾種工具的組合。讓學生明白使用槓桿可以省力,用不同的方式使用槓桿可以省不同的力。

探究活動二:我準備好一個書包、一根1.5長的杆,請兩位同學做體驗撬書包的方式和感覺,預測:書包和肩很近,學生感覺輕鬆;書包和肩很遠,學生感到吃力。讓學生明白槓桿在不同的情況下既可以省力,還可以費力。不同的方式達到都把書包撬起的相同效果,引出問題:槓桿的平衡與哪些因素有關呢?讓學生再觀察剛才同學的表演並猜想,學生的回答的結果可能會很多,這時要正確引導,讓學生猜想到可能與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有關。接下來讓學生設計並完成實驗

探究活動三:槓桿的平衡條件

本環節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課堂上將教師到不同的小組瞭解學生的設計方案,不管用哪種方法,教師首先要保護好學生的創新新意識,其次要認真引導學生分析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通過嘗試,,參與並指導實驗,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槓桿沒調平衡?始終讓動力臂和阻力臂相等?力臂與刻度尺並不完全重合?不管學生出現了哪些問題,教師應該合理引導、指導,對於沒有設計完成實驗的,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就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接下來教師監控部分學生的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可能出現的情況:F1與L1的乘積與F2與L2的乘積相等、相差很小、相差教大。教師要對不同的結果分析。

最後得到結論:F1×L1=F2×L2

運用結論解決前面設置的問題。

(4):變式訓練發散思維

採用電子舉手與學生互動,檢驗學校效果。而第四題通過演示,讓學生觀察蠟燭在鐵絲上的運動情況。現象:蠟燭在鐵絲上左右晃動。讓學生分析原因?讓學生明白槓桿的平衡是由四個物理量共同確定的。

第四部分反思與小結

在學生談體驗和收穫的基礎上,教師把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習方法總結如下1:概念建立2:轉化思想3:(反思)學習方法4:(反思)學習表現

佈置作業必做題和選做題,課外題是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槓桿

教學設計

接下來我談談我的教學設計:為了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我在教學設計時,在轉變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方式上進行了大膽嘗試,1給學生時間與空間放手學生實踐,由概念的得出到課堂實驗,教師始終關注每一位學生參與探索問題的全過程,完成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諮詢者與合作者。只有完成這種轉換,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2物理教學是物理思維活動的教學,本節課,力求做到在教學活動中研究,在研究中體驗,在體驗中提高。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

我是----號選手、我今天説課的課題是《槓桿》,《槓桿》是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第四節的內容,是前面力知識的延伸,又為下節《其他簡單機械》的學習打下基礎。教材內容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夠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注重科學探究的新課程理念。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計劃達到的目標,使學生認識槓桿。知道槓桿平衡條件。經歷認識槓桿及平衡條件的探究過程。並在探究與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團隊意識。

本節重點是:槓桿平衡條件的探究。難點是:畫力臂。

學情與教法、學法、分析、學生已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這節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因此我準備大膽放手,開展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的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實現自我發展,我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分享者,但學生抽象思維還不成熟,我應用多媒體動畫、圖片等為學生創設情景、增強直觀性和形象性,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從而達到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

下面為大家展示具體的教學過程、引入新課我先找一位大個子男同學和一位小個子女同學如圖進行推門比賽,意外的結局使學生驚訝,為什麼的念頭也就油然而生。然後啟發為什麼大力士會慘遭失敗?就讓我們帶着這個問題開始今天的學習。引入了新課、創設了情景、讓學生產生了疑問和猜想,以觸發思維的興奮點,引發探究的慾望和動機、打開探究之門

1、什麼是槓桿?2、槓桿有哪些要素?這兩個問題我是這樣組織教學的,請觀看圖片,想一想它們在使用時,有什麼共同的特點,請小組討論分析並結合課本概括出“槓桿定義和槓桿的五要素”。看哪小組完成的更快、更好!學生通過討論與分析抽象出槓桿的特徵。通過該環節培養了學生善於觀察、勤于思考、見物思理的習慣,提高了查閲資料、自主學習,分析概括的學習能力。

如何找槓桿的力臂?護眼儀是本節的難點,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學習的,先出示一種、動力、阻力、支點都給出的槓桿讓學生結合課本自主學習畫力臂,你做對了嗎?使學生對如何畫力臂的有了初步的認識。然後請學生用語言描述剛才是怎樣做出力臂的,加深理解。再來一個,這次成功率會非常的高。讓學生品嚐學習的快樂,最後給一個實物,需學生自己抽象出槓桿的特徵,找出支點、動力、阻力,然後做力臂,有一定的難度。我採用小組合作來完成。我深入學生之中,積極地看、積極地聽,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根據需要給學生適時、適當的指導,組織交流從而突破難點,學生強弱互助、優勢互補,在相互的合作交流中共同進步,在友好的展示與評價中增進情感的交流,達到知識的增益、能力的拓展、心理和情感的昇華。

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是本節的重點。由於新課標註重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所以國中物理教學就應該給學生一個豐富多彩的佈滿設想與實踐的探究世界,因此這部分內容我採用合作探究來完成。一、提出問題,請大家回想我們玩蹺蹺板時,是如何保持平衡的?對此你能提一個讓我們探究的問題嗎?創設了問題情景,。愛因斯坦曾説:“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只是一個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應讓學生充分思考,盡情的提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根據生活實例大膽猜想,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設計實驗方案,小組合作結合課本設計實驗方案。我巡迴指導,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然後組織學生交流。學生積極參與、大膽發言、張揚了個性、掀火了和諧課堂的氣氛,拓展了思維的空間,漸進了各自的理解深度。學生根據交流情況取長補短、完善方案、進入下一環節。

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我參與其中。通過這一環節,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習慣。提高操作能力和收集數據的能力。在這裏合作精神、團隊精神、關愛他人的精神,都得到不斷地鞏固與加強,無論是成功與快樂、還是失敗與煩惱,都有助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組織學生分析與論證、評估與交流,從而完成了整個探究過程。整個探究經過小組成員的精心的準備、仔細的觀察、科學認真的分析、再加上激烈而友好的爭論,每個學生對自己的探究都有成就感,這是一種快樂、一種幸福!播放正確結論讓學生再一次品嚐成功的喜悦。

槓桿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請積極發言、説一説你見過或用過的槓桿,看誰知道的更多?對生活觀察的更仔細!讓知識迴歸生活。物理就是這樣,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學生列舉了許多的槓桿,引導分析進行分類得出槓桿的種類。播放視頻讓知識以豐富的影像資料形式留在學生的記憶。鞏固與練習、加深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進行小結。通過該環節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思想、觀點,實現思維飛躍的舞台,同時也幫助學生養成反思的好習慣。另外我在板書中留下了空白,讓學生補充完整,讓理性的知識留在學生的腦海。起到此處無字盛有字的妙用。總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讓我們努力地去做教學的有心人。

這些都是課前的設計,而教學過程是富有變化、動態生成的過程,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會產生許多的信息和創新的火花,教師要機智的將有價值的信息和問題作為教學的焦點來重新組織教學。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化,保護創新火花,激發奇思妙想。實現教學的有效性,使物理課堂充滿着生機與活力。教與學的過程也是我豐富自身知識、實現自我發展的過程,我會在此過程中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最終實現教學相長、生生奮發的目標。謝謝大家!

篇三:《槓桿》説課稿

一、説教材:

我説課的內容是國小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槓桿的科學》。從本課開始,學生將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認識槓桿、輪軸、滑輪以及斜面等簡單機械。在前一節課,學生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已經初步認識了什麼是簡單機械。本課專門引導學生認識槓桿及特點。教材從兩個部分安排設計:

1、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觀察撬棍工作的特點,從而認識槓桿類工具。

2、通過開展實驗研究活動,我們要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槓桿是省力還是不省力與它的三個點之間的距離有關,並在探究中認識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性,發展利用數據來説明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和理解槓桿有三個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理解有的槓桿能省力,有的槓桿不省力,有的槓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用槓桿尺做實驗,收集並整理數據,分析認識槓桿省力的規律。

情感態度:體會收集數據的重要意義,並且意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親歷實驗過程,認識槓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律。

【教學難點】對實驗數據進行歸納,分析整理出槓桿省力的規律。

二、説學情

學生在生活中,使用工具來完成一些事情的經歷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紙,用老虎鉗夾斷鐵絲,用螺絲刀擰螺絲,用鑷子夾棉球,等等。我們的學生會使用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經驗的積累,學生可能並不清楚或根本沒有思考過這些工具的使用原理。同時,本節課的知識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容易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慾。所以,本節課的教學將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分析使用撬棍的過程,觀察撬棍的工作特點,從而認識槓桿。

三、説教學方法

結合本課的知識特點,學生的知識經驗和教學活動的設計。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方法:

知識的類比遷移:在教學槓桿有三個點的基本概念時,先讓學生感受用撬棍撬動講台的必要條件,再讓學生看書中的插圖,從具體的事例中抽象出槓桿的三個點。這樣的設計從易到難,從形象到抽象,符合國小生的認知特點,使學生很容易接受新的知識。

實驗操作:科學學科的知識都是從無數的猜想並通過實驗驗證的出的。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也是本學科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教學槓桿的省力規律時就讓學生利用槓桿尺來反覆驗證,在收集並分析數據的基礎上,得出正確的結論。

合作討論:合作討論是在學生都積極參與,保留個性並能充分表達見解的學習方式。同時它也是一種學習能力。由於條件的限制,不可能每個小組都有一台槓桿尺,,但在實驗方案的設計時可充分發揮學生的合作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創設情景:

師: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台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請同學們推薦“大力士”上來抬搬講台)

生:哎,講台實在太重了,搬不動

師: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鬆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槓桿。

(示範用槓桿撬講台)

(二)、認識槓桿

1、學生觀察教材P4插圖,結合文字解決槓桿的支點、用力點、阻力點等概念。(從學生的生活經歷入手,培養學生結合已有知識經驗,通過自學來理解知識要點)

2、教師示範畫槓桿結構示意圖。(從直觀的例子中引出抽象的知識)

3、教師展示壓水井的壓桿、蹺蹺板等實物圖片,引導學生分別找出三個點的位置。

4、判斷教材中的六種工具是不是槓桿。 。(是為了使學生對槓桿類工具有初步的識別能力,學生説明理由時不一定非要學生標出槓桿工具的三個點)

(本段的教學設計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本環節中對於學生自己看書能解決的問題,教師不要包辦代替,邊學邊練,學以致用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它有利於知識的落實。)

(三)、實驗探究、分析歸納:

1、學生猜想: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嗎?怎樣做才能省力?

2、實驗探究,採集數據:

在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時,教師不進行提示,而由學生自主設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然後再全班交流,在交流中解決設計不合理的問題,這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比如,在實驗中應該收集什麼數據;在鈎碼的數量和離支點的距離上由學生確定,引導學生多次實驗後,在一起來整理。

3、數據處理,分析歸納: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尋找和發現規律並得出結論的技能。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向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一樣,經歷了一次科學探究過程,學生親歷了提出猜想、實驗探究、分析論證、評估交流等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分析歸納的能力。這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嘗試了“猜想、實驗、論證、應用”教學模式的研究。)

(四)、總結交流、取長補短:

由學生自由發言,主要談在本次實驗中的操作上的失誤,設計上的失誤,改進和完善的方法,得到的啟示等。學生實驗成功了固然可喜,但失敗了也並不可怕,鼓勵學生只要找出了失敗的原因也是一種成功,所以評估交流是在探究活動結束後必不可少的一個過程。

五、説板書設計

槓桿的科學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於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槓桿省力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於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槓桿費力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等於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槓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篇四:槓桿説課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槓桿的概念、五要素,力臂的畫法,探究槓桿平衡的條件,槓桿的應用及分類

2、教材的地位:

(1)“探究槓桿平衡的條件”是會考理化實驗考查的其中之一,要求學生掌握通過實驗探究歸納出槓桿平衡的條件的操作能力。

(2)槓桿的知識是前面所學力學知識的延續和拓展,也是學習滑輪、輪軸等簡單機械的基礎。教學的重點是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突出教學重點的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完成好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實驗。難點是畫槓桿的力臂。

所以本節課在鍛鍊學生思維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辨認出槓桿,準確找出槓桿五要素。

(2)、通過實驗,歸納出槓桿平衡條件,能利用槓桿的平衡條件進行簡單計算。

(3)、能對槓桿進行分類。

2、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實驗探究和數據分析,提高學生動手能力,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認真、細緻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小組探究學習讓學生認識科學探究必須要有團隊合作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力臂的畫法和槓桿的平衡條件。

難點:力臂的畫法,學生用實驗總結出槓桿的平衡條件。

(四)學情分析和教學策略:

1、學情分析

(1)在本節課以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規律,以及這些力學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具備了學習本節課的知識基礎。槓桿是力學的進一步拓展和應用,這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同時又保持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性。

(2)八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強,不喜歡老師的單獨説教,更喜歡自己動手實驗,在實驗操作和分析中,更能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2、教法、學法:

(1)教法:

講授法:介紹槓桿的五要素及畫力臂的方法

引導發現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問題教學法: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

(2)學法:實驗探究法、分析歸納法,觀察法,小組學習法

(五)課型方式:

要素組合

(六)教具使用:

多媒體課件,槓桿,鈎碼,支架,鉗子、剪子、鑷子,刻度尺,線。

篇五:槓桿説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

我是----號選手、我今天説課的課題是《槓桿》,《槓桿》是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第四節的內容,是前面力知識的延伸,又為下節《其他簡單機械》的學習打下基礎。教材內容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夠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注重科學探究的新課程理念。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計劃達到的目標,使學生認識槓桿。知道槓桿平衡條件。經歷認識槓桿及平衡條件的探究過程。並在探究與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團隊意識。

本節重點是:槓桿平衡條件的探究。難點是:畫力臂。

學情與教法、學法、分析、學生已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這節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因此我準備大膽放手,開展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的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實現自我發展,我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分享者,但學生抽象思維還不成熟,我應用多媒體動畫、圖片等為學生創設情景、增強直觀性和形象性,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從而達到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

下面為大家展示具體的教學過程、引入新課我先找一位大個子男同學和一位小個子女同學如圖進行推門比賽,意外的結局使學生驚訝,為什麼的念頭也就油然而生。然後啟發為什麼大力士會慘遭失敗?就讓我們帶着這個問題開始今天的學習。引入了新課、創設了情景、讓學生產生了疑問和猜想,以觸發思維的興奮點,引發探究的慾望和動機、打開探究之門

1、什麼是槓桿?2、槓桿有哪些要素?這兩個問題我是這樣組織教學的,請觀看圖片,想一想它們在使用時,有什麼共同的特點,請小組討論分析並結合課本概括出”槓桿定義和槓桿的五要素“.看哪小組完成的更快、更好!學生通過討論與分析抽象出槓桿的特徵。通過該環節培養了學生善於觀察、勤于思考、見物思理的習慣,提高了查閲資料、自主學習,分析概括的學習能力。

如何找槓桿的力臂?是本節的難點,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學習的,先出示一種、動力、阻力、支點都給出的槓桿讓學生結合課本自主學習畫力臂,你做對了嗎?使學生對如何畫力臂的有了初步的認識。然後請學生用語言描述剛才是怎樣做出力臂的,加深理解。再來一個,這次成功率會非常的高。讓學生品嚐學習的快樂,最後給一個實物,需學生自己抽象出槓桿的特徵,找出支點、動力、阻力,然後做力臂,有一定的難度。我採用小組合作來完成。我深入學生之中,積極地看、積極地聽,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根據需要給學生適時、適當的指導,組織交流從而突破難點,學生強弱互助、優勢互補,在相互的合作交流中共同進步,在友好的展示與評價中增進情感的交流,達到知識的增益、能力的拓展、心理和情感的昇華。

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是本節的重點。由於新課標註重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所以國中物理教學就應該給學生一個豐富多彩的佈滿設想與實踐的探究世界,因此這部分內容我採用合作探究來完成。一、提出問題,請大家回想我們玩蹺蹺板時,是如何保持平衡的?對此你能提一個讓我們探究的問題嗎?創設了問題情景,.愛因斯坦曾説:”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只是一個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應讓學生充分思考,盡情的提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根據生活實例大膽猜想,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

設計實驗方案,小組合作結合課本設計實驗方案。我巡迴指導,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然後組織學生交流。學生積極參與、大膽發言、張揚了個性、掀火了和諧課堂的氣氛,拓展了思維的空間,漸進了各自的理解深度。學生根據交流情況取長補短、完善方案、進入下一環節。

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我參與其中。()通過這一環節,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習慣。提高操作能力和收集數據的能力。在這裏合作精神、團隊精神、關愛他人的精神,都得到不斷地鞏固與加強,無論是成功與快樂、還是失敗與煩惱,都有助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組織學生分析與論證、評估與交流,從而完成了整個探究過程。整個探究經過小組成員的精心的準備、仔細的觀察、科學認真的分析、再加上激烈而友好的爭論,每個學生對自己的探究都有成就感,這是一種快樂、一種幸福!播放正確結論讓學生再一次品嚐成功的喜悦。

槓桿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請積極發言、説一説你見過或用過的槓桿,看誰知道的更多?對生活觀察的更仔細!讓知識迴歸生活。物理就是這樣,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學生列舉了許多的槓桿,引導分析進行分類得出槓桿的種類。播放視頻讓知識以豐富的影像資料形式留在學生的記憶。鞏固與練習、加深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進行小結。通過該環節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思想、觀點,實現思維飛躍的舞台,同時也幫助學生養成反思的好習慣。另外我在板書中留下了空白,讓學生補充完整,讓理性的知識留在學生的腦海。起到此處無字盛有字的妙用。總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讓我們努力地去做教學的有心人。

這些都是課前的設計,而教學過程是富有變化、動態生成的過程,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會產生許多的信息和創新的火花,教師要機智的將有價值的信息和問題作為教學的焦點來重新組織教學。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化,保護創新火花,激發奇思妙想。實現教學的有效性,使物理課堂充滿着生機與活力。教與學的過程也是我豐富自身知識、實現自我發展的過程,我會在此過程中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最終實現教學相長、生生奮發的目標。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