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語文學情分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21W

國小語文學情分析(精品多篇)

三年級語文學情分析 篇一

國小三年級語文學情分析

一、通過對學生的平時的觀察,結合上學期的學習表現,本班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比較高,有四分之一學生很喜歡語文學習,大部分學生喜歡或比較喜歡語文學習,只有幾位學生不太喜歡語文學習。

二、從完成課外閲讀作業時間與學習知識檢測來看,我班總體學習基礎不夠紮實,兩極分化距離較大。同樣的一篇課外閲讀作業,最快的學生與最慢的學生在閲讀完成時間上整整相差近一倍的時間,作業慢的學生主要是知識掌握不紮實,基礎較差者,讀課文還停留在低年級的指讀水平。還有一個是連最基本的字都不會認,一篇課文十有八九不會讀;從知識檢測來看,對課標要求的達成度一般。因此可以看出我班的學生總體學習水平一般,特別突出的學生不多,大部分學生處於中等水平,極少數學生成績較落後。可以説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基礎之間形成鮮明的反差,也就是簡單的知識學生表現為很強的表現慾望,積極性高漲;而對於有一定難度的知識,學生望而生畏,表現出無能為力的態度。再加上學生課外閲讀量較少,學生的課外知識面與知識量少得可憐。

三、通過與學生接觸,以及平時學生上課的表現與作業情況的觀察,發現此班學生學習習慣一般,特別優異的學生很少,有一小部分學生學習習慣不好。

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分析:

1、上課發言情況。班中發言比較積極的只要一少部分,發言一般的學生近一半,還有一小部分學生很少發言,甚至於幾乎從不發言。同時,本班級的學生髮言情況極不穩定,一是憑學生今天的學習興趣,若學生今天學習興趣高漲,發言比較積極,若是今天學習無興趣,則課堂上一言不發;二是學習知識的難易程度,若知識比較簡單,學生髮言積極,若知識有一定難度,學生髮言則很少。

2、學生作業情況。由於學生基礎不一,兩極分化嚴重,因而學生表現出作業速度相差較大,整體速度偏慢,尤其從單元測試中看出,大部分學生在教師規定時間裏不能完成相應試題。其次學生作業正確率不高,粗心的學生較多。作業整潔度也不太好。

3、主動學習狀況。大部分學生主動學習意識比較淡溥,主動學習習慣還沒有真正養成。許多學生養成了任性,驕縱的不良習慣而體現在學習上。其次是課堂自主學習效率不是很高,一部分學生表現出無從下手,因而在相對時間裏這部分學生自主學習效果很差,影響全班的集體交流。

4、朗讀感悟的基礎。學生整體感悟不深,浮於比較表面的東西學生能較容易地體會到,而對於較深層次的內容學生很難感悟出來。其次是學生的整體朗讀水平一般,主要表現在:

一是朗讀特別出眾的學生沒有,二是朗讀時對情感的把握不夠到位,三是一部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不高。

四、應對舉措

1.教師在重視探究教學的過程中,要抓好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培養與習得。在教學中,一定要一課一得,將課中的知識點進行強化,逐一過關。另外,還要多進行課外的拓展學習,進行相關聯的引申,便於把教學教活。

2.優化教材,用好材教,加強方法指導。教師要加強學生閲讀課外書籍的指導,通過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的習慣培養使學生的閲讀整體水平得以提升。

3.尋求優化課堂教學的方法與策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水平。

4.準確把握“課程標準”要求,不隨意拔高或降低。

5.紮實進行語言訓練,着重進行段的訓練——讀懂一段話,寫好一段話,繼續對學生的識字、寫字給予重視,幫助他們積累詞彙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達方法。課堂教學中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朗讀、默讀和做其他各種練習的時間。要擴大訓練面,使全體學生參與訓練,保證學生有足夠的個體活動時間,訓練應嚴格要求,及時反饋和矯正,講求實效。

6.注意聽説讀寫的聯繫。要讓學生通過閲讀學表達,將“聽”、“説”整合起來,從聽中學讀、讀中學寫。在中年級,“以説促寫”、“以説引寫”、“説寫結合”是被實踐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學方法。在作文訓練中,習作內容儘量貼近學生生活,習作要求力求適度明確,少寫命題作文,不給過多的條條框框,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重視培養寫作興趣和自信心,引導學生寫放膽作文,消除寫作的畏難情緒。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把話説明白,把句子寫通順,把字寫工整。

7.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要根據課文特點,選擇學法指導的時機,有的可以在學習課文前,如查字典確定字義、多音字確定讀音等;有的宜在學習課文中,如連句成段的兩種方法(總分和並列),有的可在學完課後再次總結,如説一段話的意思。在學法指導時不必過多地講道理,應多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練習,在實踐中達到熟練的程度。

8.繼續做好培優補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以上是我對所教的三年級語文的學情分析,把握好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循序漸進,腳踏實地的把教學成績搞上去。

國小語文學情分析報告 篇二

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報告本班學生共48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23人。省內學 生15人,其中本地學生只有7個,大部分來自於全國各地。外來工子弟多,學生流動大,上學期學期轉入學生有6人。

在經過了兩年多的語文學習後,學生的基本知識、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經達到學習的目標。大部分學生按時完成作業,自覺學習。但也有少數一部分學生基礎較差,個別同學頭腦不夠聰明,反應慢。具體表現,學習比較浮躁,書寫馬虎,畏懼困難,作業不及時交,欠缺主動學習的習慣。家長很多是外來務工的,所以很多時候沒有時間有效督促學生,只是在作業登記本上籤個名;又或者家長對孩子教導時採取粗暴的教學方式,造成惡性循環。成績不理想。以下,對我執教的班的學習情況進行詳細的分析:

1、識字。雖然注重了學生獨立識字能力的培養,但是在課堂教學中忽略了對學生識字興趣的激發,識字效率低,再加上平時沒有及時帶領學生回頭複習,導致在後期的複習過程中,在這方面耗時多,仍然有少數學生對生字掌握不牢固。

2、寫字。雖然每次作業都強調孩子的書寫,也能對每次優秀作業進行及時表揚,但是孩子是在硬性規定下被迫認真書寫,寫字水平整體難以有很大的提高。

3、閲讀。學生較難自覺靜下心來閲讀,閲讀速度慢;課外閲讀慢。

4、查字典。讓學生養成查字典的習慣是培養孩子自學能力很重要的一個途徑,同樣由於應試教學思想的作用,雖然孩子已經完全學習了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但沒有應用在自己的學習中,能夠在讀書識字過程中自覺查閲字典的比例幾乎為零。

5、背書情況:有一部分學生不自覺背書,較拖拉,要老師抽查和小組長催促才背。所以,聽寫句子的效果不是很好。而且學生背得很熟的古詩默寫是竟然寫錯字的很多,可見學生在讀書時沒有養成良好的看着書讀、認字的習慣。

6、忽視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因材施教,尤其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不能及時發現他們的困難,更不能及時給予幫助。

7、沒有對學生進行專門、系統的口語交際訓練和寫話説話訓練,以及觀察能力的培養。口語交際雖説接近學生的生活,但對我們學生來説生活範圍狹隘,看過的書籍不多。所以在這方面很難脱口而出。他們知道的僅僅是一二年級裏所學的內容。

8、作文:多數學生能用上學過的詞語寫一句話,把圖意表達正確。一小部分學生能用上一些描述性的語言進行描寫,語言流暢,但是大部分學生的標點使用僅僅停留於句號,一部分學生還不會使用標點,錯別字還比較多,主要是因為形近字、音近字的混淆,用拼音代替也寫錯。也有個別孩子所寫的話存在嚴重病句或者學過的字寫不出的現象,根本沒有弄明白作文是怎麼回事。有些在學習園地作文中經過多次修改抄正後,在考試中出現同題作文卻又不會寫。學生靈活變通能力不夠。

一年級語文學情分析 篇三

一年級學生語文學情分析

教情分析:

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和學習特點,在教學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閲讀習慣、積累習慣、遷移習慣,切實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寫字教學中,教師充分發揮書寫示範作用,指導學生把字寫規範、寫美觀,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在閲讀教學中,教師把朗讀作為學習課文最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在朗讀的基礎上去體會課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人物的心理活動,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師還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在讀書中多識字,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積累習慣。為了讓學生養成一定的積累習慣,我們要求學生把自己讀到的好詞、好句摘抄下來,並利用早讀時間互相交流、反饋。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我們盡力為學生創設交際的情境,情境設計貼近學生的生活,容易觸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進行體驗,展開想象,自由表達。 學情分析:

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已經自覺地養成了自覺學習的習慣,比如,認真傾聽、認真書寫的習慣、認真審題、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自覺的閲讀習慣、一定的積累習慣、大聲的朗讀習慣等。在語文單項測試中,70%的學生達到了優秀。 教與學的成功之處:

抓基礎知識。由於平時訓練紮實,學生對拼音,字詞掌握牢固。

注重積累。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有目的的培養學生的積累習慣,例如,每上一節課都要求學生提前把課文讀熟而且要背會。每天要求學生讀15分鐘的課外書,學生在讀與背中不但記住了要學的生字而且又能多識一些字為閲讀寫作打好基礎。通過一學期的努力學生的成績很顯著,讀書積累這部分得分率為97.6%。

注重説話寫話。通過一學期的練習,學生的寫話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數學生都能按要求寫一段較通順,內容完整的話,並能把自己學過的詞語運用到自己的寫話中隨着學生閲讀量的增加,學生的閲讀能力有所提高,大多數同學都能讀懂短文,並能根據短文內容回答簡單的問題。在讀書背書這部分內容的監測中得分率為90.1%。 存在的問題:

1、極個別同學做題不按要求做,馬馬虎虎,不聽老師讀題,出現很多提前做,做錯的現象。

2、學生的閲讀能力有待提高。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課程特點,不論從語文學科的工具性還是人文性上看,培養能感悟、會理解、有思想、善交流的人是語文學科的主要任務,而語文學科這一重要任務得以完成的好壞的標誌之一就是語文閲讀能力的高低,試卷中閲讀部分短文,學生表現出的理解、感悟、積累體驗能力都有一定的差距。這一題得分率為87.5%

3、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習慣培養。如字跡工整、認真。在考試中,很多的錯題者都是因為沒有審清題的要求、沒有認真聽老師讀題。造成的。

4、極個別學生由於地方方言的影響,不能區分前後鼻音及其正確運用。 今後改進的措施:

1、在今後的教學中,不僅要指導學生閲讀,還要指導學生根據短文內容回答相應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2、在識字教學中,注重區分形近字、形聲字,減少錯別字的出現。

3、加強學生的知識積累,並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4、在訓練學生做題時,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認真審題、認真做題的能力。

5、繼續學習拼音,正確運用拼音。區分前後鼻音。

國小二年級語文學情分析 篇四

國小二年級語文學情分析

在經過了一年的語文學習後,學生的基本知識、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經達到學習的目標,對學習語文有着一定的興趣,樂於參加各種學習活動。特別是對一些動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學習內容都比較感興趣。但是在遇到思考難度較大的問題時,有畏縮情緒。大部分學生學習認真,上課能認真聽講,積極舉手發言,課後按時完成作業。但也有少數一部分學生基礎較差,個別同學頭腦不夠聰明,反應慢。在這學期的教學中,我抓住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語文學習的根本,注重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閲讀理解能力、規範口語表達、學生自我展示的能力、與人交往合作能力以及大量讀書的習慣。但是,由於教學的隨意性,沒有整體的規劃,不善於思考總結,教學中還存在着不少問題:

1、識字。雖然注重了學生獨立識字能力的培養,但是在課堂教學中忽略了對學生識字興趣的激發,識字效率低,再加上平時沒有及時帶領學生回頭複習,導致在後期的複習過程中,在這方面耗時多,仍然有少數學生對生字掌握不牢固。

2、閲讀。課堂閲讀教學雖然能夠靜心備課,但是不能做到精心,沒有總結反思。

3、寫字。一學期以來沒有上過一堂成功的寫字指導課,應試教學思想的作用,忽略了寫字課的指導。雖然每次作業都強調孩子的書寫,也能對每次優秀作業進行及時表揚,但是孩子是在硬性規定下被迫認真書寫,寫字水平整體難以有很大的提高。

4、查字典。讓學生養成查字典的習慣是培養孩子自學能力很重要的一個途徑,同樣由於應試教學思想的作用,雖然孩子已經完全學習了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但沒有應用在自己的學習中,能夠在讀書識字過程中自覺查閲字典的比例幾乎為零。

5、忽視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因材施教,尤其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不能及時發現他們的困難,更不能及時給予幫助。

6、沒有對學生進行專門、系統的口語交際訓練和寫話説話訓練,以及觀察能力的培養。口語交際雖説接近學生的生活,但對我們學生來説生活範圍狹隘,看過的書籍不多。所以在這方面很難脱口而出。他們知道的僅僅是一二年級裏所學的內容。

學困生形成原因各不相同,在後進生轉化過程中,教師切忌眉毛鬍子一起抓,應該有意識地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多種方法進行教育。不斷優化育人環境和條件,改進教學方法。

一、用行之有效的“習慣表揚”轉化後進生

實驗證明,一部分後進生主要是由於不良的學習習慣造成的,對於這部分學生,必須從幫助其形成理想的學習習慣的觀點出發,有計劃、有步驟地轉化他們的行為習慣。對於不良習慣,要採取減法的原則。在教育過程中,老師要明確地指出學生身上存在的毛病,並在家長的配合下,師生共同制訂出切實可行的轉變計劃。通過將學習中體現出來的不良習慣逐一列舉,在老師和家長的監督、幫助下,教育後進生每天克服一點壞毛病。在監督過程中,老師和家長要經常鼓勵學生,適時地表揚學生的進步,增強學生改掉不良習慣的自信。同時在此教育方法的實施過程中,老師和家長要有耐心,有毅力,不要讓學生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更不能遷就學生,可以採取獎勵與懲罰並用的原則來教育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如果學生的某一毛病已經改掉,就從計劃表中刪除,如此長時間堅持,就會取得明顯的效果。

二、用良好的課堂環境激發後進生

按照“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怎樣面向全體學生,讓成績好的學生和成績差的學生在一堂課中都能得到較好的思維訓練和知識發展呢?這就需要做到“顧此又顧彼”,不能採取“一刀切,齊步走”的教學方式。為此,老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認真、科學地備課。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如果教育對象不能分得太細,至少要考慮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生(成績好,反應快的學生;中等水平的學生;學習存在困難的學生),將其學習目標定在“最近發展區”。只有這樣備課,上課時才能面向全體

學生,發展全體生。

(2)教學內容難易得當。教學的內容安排要求難易恰當,既能發展成績好的學生又能顧及成績差的學生。對於較難的問題,可以先讓成績好的學生回答,然後再讓後進生補充或者回答,兩者都給予鼓勵。對於相對簡單的練習,例如認識生字,進行組詞等,可以讓後進生多回答,鍛鍊他們的膽量和語言表達能力,並通過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

(3)教學形式多樣化。老師在課堂上注重創設情景教學,經常變化教學形式,採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時時刻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特別是激發後進生的參與興趣。只有這樣,全體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才會高度集中,思維敏捷,發言積極。

三、用科學的學習技能指導後進生。

基於後進生在學習中的障礙,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除了知識性的傳授,要更注重其學習技能的訓練,“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在教學中穿插比較、概括、分析、綜合的思維方法,並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強化應掌握、運用、鞏固的學習方法,及時檢查、反饋,逐步提高後進生的學習效率。

四、用不同的座位形式吸引後進生。

在講授新課時可以採取“插秧式”的座位,最大限度維持教學紀律,引導全體學生將注意力投入到老師的講授中。在組織討論交流時可以採取“小組圍坐”的形式,這樣比較方便學生之間進行有效的互動,並通過優後進生搭配學習,減少後進生學習的困難。在進行研討活動時,可以採取“圓圈式”的座位,學生圍坐成一個圓,老師在中間,這樣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到師生處於一種平等的地位,消除後進生的孤獨感,培養安全感和參與感,有利於後進生的學習。進行智力競賽時,可以採取“馬蹄式”的做法,這能體現老師的威嚴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實踐證明,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採取不同的座位形式可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五、用“因人而異”的作業訓練後進生。

一直以來,老師在授完課後,佈置的作業基本上是“千篇一律”,沒有過多考慮學生做作業時的差異,給後進生帶來了做作業的壓迫感和畏懼感。這就要求老師在安排作業時,儘量考慮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針對不同的學習能力,設計不同的題型,佈置難度各異的題目,其中最優化的題目應有“跳之可獲”的成功效果。對於後進生的作業,可以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加深程度,逐步縮小與優生的差距。教師切忌用增加作業負擔,課外大量補習以及嚴厲的斥責等方法對待後進生。我們常常看見教師每天把後進生帶到辦公室補作業,改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效果卻不是很好,有些後進生甚至成了“ 老油條”,平時不聽講,不認真完成作業,總是依賴老師“開小灶”。所以,教師關鍵是要進行“作業會診”,幫助後進生找到作業出問題的原因,幫助其彌補知識上和技能上的缺陷,鼓勵其獨立有效地完成作業,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心理。

六、用豐富多樣的形式考核後進生。

簡單的提倡少考,甚至不考,並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後進生的產生,即使在國小階段很少進行考試,到了國中、高中,他們依然要面臨各種考試。關鍵是改革考試的形式,不能簡單地用一份試卷來測試學生的能力,教師要有意識地根據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不同優勢,創設多種形式的測試考評。

總之,對待後進生,教師一定要從心理上正視他們,理解他們,尊重他們,採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調動後進生的學習興趣,嚴格要求,通過幫助其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有效的學習技能、方法,不斷鼓勵,增強後進生的學習自信,並時刻做好後進生問題的教育預防工作,從而使後進生教學取得理想的效果。

國小語文學情分析 篇五

如何寫好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實質上就是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學生展開,這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那麼圍繞學生設計教學需要關注學生的哪些點呢?本文引用了教學設計理論的若干觀點,從三個方面做細緻的分析。

學情分析是指在教學之前,運用系統的觀點和方法,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對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各種教學方法及教學步驟等,進行預先籌劃,安排教學情境,以期達成教學目標的系統性設計。教學設計應該是戰略性的,同時還應該是具有很靈活的適應性的。過去那種具有嚴格的規則,程式化步驟的語文教學過程,已經不符合當前的要求。

下面僅就“對學情的準確把握”談談自己的看法。

學情分析是教學設計系統中“影響學習系統最終設計”的重要因素之一。依據教學設計理論,認真研究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力水平和認知傾向,“為學習者設計教學”,優化教學過程,可以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設計理論主張“為學習設計教學”。強調任何教學活動都要以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學習者服務,以教學引導、促進學習者學習;教學設計必須把學習和學習者作為焦點,以幫助每一個學習者有效地學習為目的。

教學設計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接受刺激,積極思維,心理結構和業績行為發生持久變化的過程和結果;“學情分析”應當成為教學設計的依據。強調:如果學生的特點能夠得以把握,那麼大多數學習系統設計中出現的問題,都能得到妥善解決。因此,語文教學設計,應當以學生為依據,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講學生之所缺,練學生之所需。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分析教學內容、選擇教學策略、設計有效的教學程序,力求使有效學習發生在每個學生身上。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語文教學過程施加了積極的影響,教學設計要考慮到以下事項:

引起注意和喚起學生的學習需要;

就教學要達到的目標形成共識;

激活學習所必需的先前經驗

規劃學習領域並提供適當的學習資源;

引出作業並適時提供作業正確性的反饋;

促進保持和遷移。

(一)瞭解學生的興趣、動機 動機是激勵人去行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在因素;而動機又產生於人的興趣和需要。課堂教學的對象是活生生的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活動的核心;教師所追求的語文教學的目的要求,必須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來實現。因而,語文教學要獲得成功,就要認真分析、瞭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想方設法啟動學生的內驅力,並採取各種有力措施,把學生的興趣和需求納入合理的軌道,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外在的教學目標系統轉換為學生的心理需要,成為學生的學習目標,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只有當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了興趣,形成了內在的需要和動機,他才能具有達成目標的主動性,教學目標的實現才有保證。

“非智力因素就是學習力”。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信息交流,這種信息包括*本站 *知識、意志、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範等。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建立動態資料庫,瞭解班級基本情況、學生個體自然情況、學生學習基礎、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意見、學生個性品質差異、學生的變化與進步。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加以分析,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習效能,啟動建立學生個體發展檔案的工作。

我們不妨思考一下“在何種情況下學生學得最好”這一問題,這對我們如何在課堂上落實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將很有幫助。我們認為在如下情況下,學生可能學得最好:

當學生有興趣時;

當學生的身心處於最佳狀態時;

當教學內容能夠用多種形式來呈現時;

當學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戰時;

當學生髮現知識的個人意義時;

當學生能自由參與探索與創新時;

當學生被鼓舞與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時;

當學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時;

當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時;

當學生對教師充滿信任和熱愛時。

(二)分析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

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是學生達成目標的基礎。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規律,符合學生的知識建構。教學成功的關鍵是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能夠有效地吸收和運用。教學設計要研究學生的知識起點,能力水平,要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學生學習語文的“最近發展區”。力求使教學內容和教學水準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徵,使學生能體驗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

教學設計理論強調,教學設計要從分析學生的起點能力(學習新任務的先決條件或預備狀態)入手。在教學設計中,只有從瞭解學生的現有狀況出發,才可能提出切合實際的教學任務與具體目標,才能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起點能力是學生習得新能力的必要條件,它很大程度上決定教學的成效。起點能力與智力相比對新知識的學習起着更大的作用。當學生的學習處於一個連續的過程中時,起點能力實際上就是學生對新知識能力的學習掌握產生重要影響的先決條件,起點能力與教學目標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對於教學的成功與否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瞭解學生的認知傾向

認知傾向也稱認知風格,指學習者個體在認知即信息加工和組織過程中,表現在認知方式方面的穩定的獨特傾向,表現在學習者個體對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記憶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上。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對信息的加工、處理、存儲的過程。不同認知傾向的學習者對於信息的加工、處理方式是有差異的。主要表現為獨立型與依存型,衝動型與沉思型等。

心理學研究表明,依存型的學生對信息的加工,往往以外部參照作為依據,喜歡在有人際交流的集體學習環境中學習,對社會學科的信息材料加工、處理儲存效果較好,較依賴於學習材料的預先組織,學習中需要較明確的指導和講授。獨立型的學生對信息進行加工時,常常利用自己內部的參照,喜歡獨立思考,個人學習,對所提供的學習材料能很好地分析,重新組織,獨立對事物作出判斷,對理工學科的信息材料加工,處理得較好。沉思型的學生在有幾種可能解答的問題情境中,往往會深思熟慮後才作出判斷,且較為準確。而衝動型的學生則往往會迅速地對問題作出反應,且常常出現錯誤。

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結合考慮學生的認知傾向,根據學生的認知差異不斷改進教學法方法和教學策略,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如對依存型的學生,注意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對衝動型的學生,注意培養其有條理地、細心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另外,在組織研究學習小組時,教師如能根據學生情況,將具有不同認知傾向的學生組合在一起,讓他們在小組學習中,依據各自不同的特點去研究分析問題,相互取長補短。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全面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在這樣的小組活動中,不同認知傾向的學生相互影響,也有助於對學生認知傾向的培養調整。因此,瞭解學生的認知傾向對教學設計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