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雎原文和翻譯【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14K

關雎原文和翻譯【通用多篇】

賞析 篇一

《關雎》是一首描寫男子追求女子的民間情歌,它聲、情、文、義俱佳,是《詩經》三百篇之冠,《風》之始,説明古人對《關雎》的評價甚高。孔子論《詩》,一般都是以《關雎》為始,他説:“《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確如此,詩歌質樸的語言帶你走進純粹、高尚、至善至美的境界,讀它是美的薰陶,是理想的精神嚮往。

《關雎》是聲與義的完美結合,以聲調傳達詩義,它的藝術特色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從詩義而言,《關雎》把古代男女戀情作為社會風俗習尚描寫出來,真實地再現了社會生活,有着美而深遠的意境。

這首愛情戀歌描寫了一位痴情男子對心上人朝思暮想的執着追求。從詩歌表面意思可以這樣解釋:“關關鳴叫的水鳥,棲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麗的姑娘,好男兒的好配偶。長短不齊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採。善良美麗的姑娘醒來做夢都想她。思念追求不可得,醒來做夢長相思。悠悠思念情意切,翻來覆去難入眠。長短不齊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採。善良美麗的姑娘,彈琴鼓瑟親近她。長短不齊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善良美麗的姑娘,敲鐘擊鼓取悦她。”

成雙成對的雎鳩就像恩愛的情侶,在河中小島上相依相和、其樂融融,此景誘動了男子對採摘荇菜女子的痴情和迷戀,複雜的情感油然而生,期待與失望交錯,幸福與煎熬並存,把男子熱戀中的心態描寫得淋漓盡致。一句“鐘鼓樂之”,又讓我們聯想到“回眸一笑百媚生”“千金難買美人笑”的畫面。

一句流傳千古的佳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讀來讓人朗朗上口。何為“君子”?古代謙謙君子,以“君子務本,本立道生,當思無邪”為其追求的目標。《易經》雲:“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當厚德載物。”君子一定是胸襟廣闊,是有才德的人

“窈窕淑女”究竟是怎樣的女子呢?《毛傳》::“窈窕,幽閒也。”“淑”者,善也。”窈窕淑女即是美麗善良,有高尚品德的女子。“淑女”配“君子”正相宜,所以説“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人是想用美麗的姑娘比喻君子應該具備的美德和修養,君子在追求自身的美德和修養時,就像看到了自己心儀美麗的姑娘一樣,為了修正和追求自己德行,通過不斷努力,使之完美。當德行和境界不能夠達到一定的境界時,自己不斷反思和朝思暮想,甚至徹夜難眠而輾轉反側。從最後一句“鐘鼓樂之”,就知道君子通過修德,重禮儀,內外兼修來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和道德水準。這才是《詩經。關雎》裏真正要表達的意境

2、從聲調而言,極具音韻美。

這首詩採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並茂。劉師培《論文雜記》雲:“上古之時,……謠諺之音,多循天籟之自然,其所以能諧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韻,二由語句之間多用疊韻雙聲之字。”此詩雖非句各叶韻,但對雙聲疊韻連綿字的運用,卻保持了古代詩歌淳樸自然的'風格。

用韻方面,這詩採取偶句入韻的方式。這種偶韻式支配着兩千多年來我國古典詩歌諧韻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換韻,又有虛字腳“之”字不入韻,而以虛字的前一字為韻。這種在用韻方面的參差變化,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3、興,是《關雎》的主要表現手法。《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運用的寫作表現手法是賦、比、興。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興寄,“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託。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例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毛傳》:“關關。和聲也。”“雎鳩”,水鳥名,俗稱魚鷹,相傳雌雄有固定的配偶。然則這裏的“關關”就是雌雄求偶相和的鳴聲了。這兩句既有“比”的意思,又有“興”的意思,妙語天成。

又如,此詩以雎鳩之“摯而有別”,興淑女應配君子;以荇菜流動無方,興淑女之難求;又以荇菜既得而“採之”、“芼之”,興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等。這種手法寄託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餘的效果,讓人讀後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解讀《關雎》 篇二

《關雎》既不是言“后妃之德也”(《毛詩序》),也不是如今流行的説法“男求女的情詩”。《關雎》為“風”之始,與“小雅”中的《鹿鳴》、“大雅”中的《文王》、“頌”詩中的《清廟》同稱為“四始”。“四始”皆為祭祀之樂也。《關雎》為春祭大典樂歌;《鹿鳴》亦為春祭大典樂歌;《文王》和《清廟》為宗廟祭典樂歌。”《關雎》“當是春祭大典上演儀農業生產全過程和祈禱農業豐收的舞歌之樂。詩首章寫文王率領公社男女老少在黃河之濱,迎着鳥語花香和明媚燦爛的春光,舉行迎春勸耕大典”。

《關雎》詩中突出了“窈窕淑女”,表明婦女在農業生產中居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以荇菜之類作為舞樂的內容,恐怕這些作物是婦女們勞作的。公社男女勞作是有分工的。這首詩就是姑娘們演儀一年辛勤勞動的過程,既為祈禱農業豐收,也表達大家不辭辛勞的心情,以示勸耕。“君子好逑”語意雙關,既是對淑女們的讚美詞,又是對農業豐收的祈求。

國風周南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內容大意

在黃河之濱,雎鳩已在關關鳴春報農時,周族舉國舉行春祭勸耕大典,那些賢慧勤勞的姑娘們,跳起了荇菜歌舞,演儀她們一年中從播種、施耘到收割荇菜的辛勤勞動過程,向天神、祖先神表達其不辭辛勞、努力耕作、爭取豐收的心情和願望,表明她們都是淑女,是君子的好匹配。

釋義

舊説認為此詩是頌文王后妃之德,以正夫婦也。今人多以為是男女戀歌。《關雎》為“風”之始,與“小雅”之《鹿鳴》,“大雅”之《文王》,“頌”之《清廟》,稱為“四始”。皆為祭典之樂也。前兩者為春祭大典樂歌,後兩者為宗廟祭典樂歌。《禮儀》“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均談到典禮所規定之樂歌,雲:“歌魚麗”,“歌有嘉魚”,“歌南山有召”,“周南關雎、葛覃、卷耳,召南鵲巢、采蘩、採蘋”,“升歌鹿鳴”等。

關雎,聞一多釋為鳲鳩,即布穀鳥(春播候鳥),雌雄成對,不相離;《辭源》釋為王雎、即鶚、魚鷹,雌雄定偶。神話中金天氏系統中有雎鳩氏族;少昊在東方建鳥國,有鳥官“雎鳩氏”;《左傳昭十七年》雲:“雎鳩氏,司馬也。注:雎鳩,王雎也,鷲而有別,故為司馬,主法制。”恐怕兩説都對,雎為王雎,鷹屬;鳩為布穀。《禮記月令》有云:“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古代先民把握農時節次多憑物候,尤其是鳥象。鷹、魚鷹、鳩,均是春天最活躍的鳥象。《詩》中“鳥獸草木”,本藉以起興,意不在物,兩種鳥“雙關”也無妨;或恐是春祭巫術圖騰,雎鳩是幾種鳥合體的意象物。“關關雎鳩”,意在鳴春報農時,這是十分明白的。《小雅出車》有“彼旟旐斯,胡不旆旆。”旟,是一種畫有鷹鳥的旗,旐,是一種畫有龜蛇的旗。作軍隊導引之旗。雎鳩或恐類似,畫於旗上,以示報春,用於祭典。

一九七八年在河南臨汝閻村發現仰韶文化時代一口彩陶缸,繪有一幅《鸛魚石斧圖》,這隻叼大魚的鳥是鸛還是鶚?鳥叼魚,以示春時,斧示及時勤勞作,以爭取農業豐收。此圖自然同祭春有關,此缸當是春祭巫術大典之禮器。還有青海大通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亦當是祭春禮器。藉此兩物,聯繫《關雎》篇,也許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詩義。

周族在文王時代之前,還處在原始公社晚期,在周原建邑,建井田,“徹田為糧”。土地、財產、奴隸(戰俘)為公社所有,文王夫婦與民同耕同樂,創建了完整而發達的公社共和制政體,這是周族迅速強大的原因。周世代重農,詩《七月》當是他們人人必記的農事歌。春時是農業生產的關鍵時刻,農諺雲:“一年之計在於春。”因此春祭大典是歷來王朝重典。彩陶文化裝飾圖案均同春天有關,説明祭春巫術儀典肇始是很早的。“風”詩主在反映土風民情,春祭典禮,直到今天,仍是民間的主要風俗。《關雎》為“風”之首,又是周禮饗祭的重要樂章,如何會是談情説愛的小調歌曲呢?孔子説:“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吳公子季札在魯觀“周樂”,聽了周南、召南後評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都道出了此詩的基本情調,此詩當是春祭大典上演儀農業生產全過程和祈禱農業豐收的舞歌之樂。詩首章寫文王率領公社男男女女,在黃河之濱,迎着花香鳥語、明媚燦爛的春天,舉行迎春勸耕大典。以下四章描寫由播種(左右流之),耕耘(左右采之)到收穫(左右芼之)之過程;表達了春天播種時節“寤寐求之”的虔誠、憂慮心理,希望夏天莊稼長得好的“琴瑟友之”之精心管理、心中不安和高興的心情;秋天獲得豐收,“鐘鼓樂之”之無限興奮的情緒。詩中突出了“窈窕淑女”,表明婦女在農業生產中居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以荇菜之類作為舞樂的內容,恐怕這些作物是婦女們勞作的。公社男女勞作是有分工的。這首詩就是姑娘們演儀一年辛勤勞動的過程,既為祈禱農業豐收,也表達大家不辭辛勞的心情,以示勸耕。“君子好逑”語意雙關,既是對淑女們的讚美詞,又是對農業豐收的祈求。

孔子評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論語泰伯》)這是從樂的角度談此詩。一解是:此詩演奏時,始於至誠,終於熱情奔放。由輕快爛漫到深沉至誠,由興奮愉快,再到熱烈歡躍。“亂”指“鐘鼓樂之”的大合樂。“始“為笙管分奏或合奏,終樂為“亂”,匯成“洋洋乎盈耳哉”之磅礴氣氛。二解是:始可能是由宮廷樂隊載歌載舞演奏,終了大家共唱共舞,形成千人唱萬人舞的宏大歡樂場面。

君子、淑女,自然是讚美文王與夫人這樣受愛戴敬仰的賢王賢妃,也是讚美廣大君子淑女,主在教化也。

詩經《關雎》全文賞析 篇三

原文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註釋

①關關:水鳥鳴叫的聲音。雎(ju)鳩:一種水鳥。 ②洲:水中的陸地。 ③窈窕(yao tiao):內心,外貌美好的樣子。淑:好,善。 ④君子:這裏指女子對男子的尊稱。逑(qiu):配偶。 ⑤參差(cen ci):長短不齊的`樣子。荇(xing)菜:一種多年生的水草,葉子可以食用。 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擇取。 ⑦寤(wu):睡醒。寐(mei):睡着。 ⑧思:語氣助詞,沒有實義。服:思念。 ⑨悠:憂思的樣子。 ⑩輾轉:轉動。反側:翻來覆去。 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時的絃樂器。友:友好交往,親近。 ⑿毛:拔取。

譯文

關關鳴叫的水鳥,

棲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麗的姑娘,

好男兒的好配偶。

長短不齊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採。

善良美麗的姑娘,

醒來做夢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

醒來做夢長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

翻來覆去難入眠。

長短不齊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採。

善良美麗的姑娘,

彈琴鼓瑟親近她。

長短不齊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取。

善良美麗的姑娘,

敲鐘擊鼓取悦她。

賞析

《關雎》是一首描寫男子追求女子的民間情歌,它聲、情、文、義俱佳,是《詩經》三百篇之冠,《風》之始,説明古人對《關雎》的評價甚高。孔子論《詩》,一般都是以《關雎》為始,他説:“《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確如此,詩歌質樸的語言帶你走進純粹、高尚、至善至美的境界,讀它是美的薰陶,是理想的精神嚮往。

《關雎》是聲與義的完美結合,以聲調傳達詩義,它的藝術特色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從詩義而言,《關雎》把古代男女戀情作為社會風俗習尚描寫出來,真實地再現了社會生活,有着美而深遠的意境。

這首愛情戀歌描寫了一位痴情男子對心上人朝思暮想的執着追求。從詩歌表面意思可以這樣解釋:“關關鳴叫的水鳥,棲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麗的姑娘,好男兒的好配偶。長短不齊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採。善良美麗的姑娘醒來做夢都想她。思念追求不可得,醒來做夢長相思。悠悠思念情意切,翻來覆去難入眠。長短不齊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採。善良美麗的姑娘,彈琴鼓瑟親近她。長短不齊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善良美麗的姑娘,敲鐘擊鼓取悦她。”

成雙成對的雎鳩就像恩愛的情侶,在河中小島上相依相和、其樂融融,此景誘動了男子對採摘荇菜女子的痴情和迷戀,複雜的情感油然而生,期待與失望交錯,幸福與煎熬並存,把男子熱戀中的心態描寫得淋漓盡致。一句“鐘鼓樂之”,又讓我們聯想到“回眸一笑百媚生”“千金難買美人笑”的畫面。

一句流傳千古的佳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讀來讓人朗朗上口。何為“君子”?古代謙謙君子,以“君子務本,本立道生,當思無邪”為其追求的目標。《易經》雲:“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當厚德載物。”君子一定是胸襟廣闊,是有才德的人

“窈窕淑女”究竟是怎樣的女子呢?《毛傳》::“窈窕,幽閒也。”“淑”者,善也。”窈窕淑女即是美麗善良,有高尚品德的女子。“淑女”配“君子”正相宜,所以説“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人是想用美麗的姑娘比喻君子應該具備的美德和修養,君子在追求自身的美德和修養時,就像看到了自己心儀美麗的姑娘一樣,為了修正和追求自己德行,通過不斷努力,使之完美。當德行和境界不能夠達到一定的境界時,自己不斷反思和朝思暮想,甚至徹夜難眠而輾轉反側。從最後一句“鐘鼓樂之”,就知道君子通過修德,重禮儀,內外兼修來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和道德水準。這才是《詩經。關雎》裏真正要表達的意境

2、從聲調而言,極具音韻美。

這首詩採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並茂。劉師培《論文雜記》雲:“上古之時,……謠諺之音,多循天籟之自然,其所以能諧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韻,二由語句之間多用疊韻雙聲之字。”此詩雖非句各叶韻,但對雙聲疊韻連綿字的運用,卻保持了古代詩歌淳樸自然的風格。

用韻方面,這詩採取偶句入韻的方式。這種偶韻式支配着兩千多年來我國古典詩歌諧韻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換韻,又有虛字腳“之”字不入韻,而以虛字的前一字為韻。這種在用韻方面的參差變化,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3、興,是《關雎》的主要表現手法。《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運用的寫作表現手法是賦、比、興。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興寄,“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託。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例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毛傳》:“關關。和聲也。”“雎鳩”,水鳥名,俗稱魚鷹,相傳雌雄有固定的配偶。然則這裏的“關關”就是雌雄求偶相和的鳴聲了。這兩句既有“比”的意思,又有“興”的意思,妙語天成。

又如,此詩以雎鳩之“摯而有別”,興淑女應配君子;以荇菜流動無方,興淑女之難求;又以荇菜既得而“採之”、“芼之”,興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等。這種手法寄託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餘的效果,讓人讀後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譯文 篇四

雎鳩關關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島上。善良美麗的少女,小夥理想的對象。

長長短短鮮荇菜,順流兩邊去採收。善良美麗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沒能如心願,日夜心頭在掛牽。長夜漫漫不到頭,翻來覆去難成眠。

長長短短鮮荇菜,兩手左右去採摘。善良美麗的少女,彈琴鼓瑟表愛慕。

長長短短鮮荇菜,兩邊仔細來挑選。善良美麗的少女,鐘聲換來她笑顏。

註釋 篇五

①關關:水鳥鳴叫的聲音。雎(ju)鳩:一種水鳥。 ②洲:水中的陸地。 ③窈窕(yao tiao):內心,外貌美好的樣子。淑:好,善。 ④君子:這裏指女子對男子的`尊稱。逑(qiu):配偶。 ⑤參差(cen ci):長短不齊的樣子。荇(xing)菜:一種多年生的水草,葉子可以食用。 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擇取。 ⑦寤(wu):睡醒。寐(mei):睡着。 ⑧思:語氣助詞,沒有實義。服:思念。 ⑨悠:憂思的樣子。 ⑩輾轉:轉動。反側:翻來覆去。 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時的絃樂器。友:友好交往,親近。 ⑿毛:拔取。

閲讀訓練 篇六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7.這首詩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8.詩中有許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疊句,這種表達方式有什麼作用?(2分)

《關雎》 篇七

關關雎鳩,

guān guān jū jiū

在河之洲。

zài hé zhī zhōu

窈窕淑女,

yǎo tiǎo shū nǚ

君子好逑。

jūn zǐ hǎo qiú

參差荇菜,

cēn cī xìng cài

左右流之。

zuǒ yoù líu zhī

窈窕淑女,

yǎo tiǎo shū nǚ

寤寐求之。

wù mèi qiú zhī

求之不得,

qiú zhī bù dé

寤寐思服。

wù mèi sī fú

悠哉悠哉,

yōu zāi yōu zāi

輾轉反側。

zhǎn zhuǎn fǎn cè

參差荇菜,

cēn cī xìng cài

左右采之。

zuǒ yoù cǎi zhī

窈窕淑女,

yǎo tiǎo shū nǚ

琴瑟友之。

qín sè yǒu zhī

參差荇菜,

cēn cī xìng cài

左右芼之。

zuǒ yoù mào zhī

窈窕淑女,

yǎo tiǎo shū nǚ

鐘鼓樂之。

zhōng gǔ yào zhī

這是一首流傳非常廣泛的詩,對詩意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最淺鮮的分析是描寫男女愛情的詩。最近,我看了《毛詩正義》和《毛詩序》,覺得詩經《關雎》不僅僅是侷限於男女的愛情的描寫。這裏首先介紹一下《毛詩正義》和《毛詩序》,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就是《詩經》,《詩經》得以流傳要歸功於毛亨與毛萇這二個人,毛亨是戰國時期的人,他對《詩經》進行系統的解釋,並且著有《毛詩正義》一書,後傳授給侄子毛萇。毛萇講解詩經,後來著有《毛詩》,先秦到西漢的一些儒家把《毛詩》的每一篇作了詳細解釋,所以叫《毛詩序》。《毛詩序》是我國詩歌理論的第一篇專論。概括了先秦以來儒家對於詩歌的若干重要認識,可以説是從先秦到西漢的儒家詩論的總結。

《毛詩正義》和《毛詩序》中都寫到了《關雎》這首詩。《毛詩正義》裏原文是:“《關雎》,后妃之德也”又有“作《關雎》詩者,言后妃之德也。《曲禮》曰:‘天子之妃曰後。’注云:‘後之言後也。’執理內事,在夫之後也。《釋詁》雲:‘妃,媲也。’言媲匹於夫也。天子之妻唯稱後耳。妃則上下通名,故以妃配後而言之。德者,得也,自得於身,人行之總名。此篇言后妃性行和諧,貞專化下,寤寐求賢,供奉職事,是后妃之德也。”。説明了這首詩是描寫周文王后妃的德行,而且詳細介紹了什麼是后妃。

《毛詩序》原文這樣寫道:“《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一段用白話解釋是:“《關雎》這首詩,詠歎的是后妃之德,為《國風》的開篇,是有關勸告天下之民而端正男女之事的詩篇,所以用之於人民,用之於國家,供勸告教化之用。風,就是‘諷’,就是‘教’。‘諷’是委婉勸告以打動人,‘教’是光明正大以化育人。詩,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裏是‘志’,發出來成為優美的言語就是‘詩’。情感鼓盪在人心中,就會通過言語表達出來;如果言語不足以表達感情,就會通過嗟歎來表達;如果嗟歎不足以表達感情,就會通過歌唱來表達;如果歌唱不足以表達感情,就會情不自禁地通過手舞足蹈來表達。

關雎 篇八

詩人:詩經 朝代:先秦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一 春秋戰國時期及其以前《詩經》的“禮樂”功用

最早對詩歌下斷語的是《尚書・堯典》:“詩言志,歌永言”。它從“詩”的作用方面着手,顯然帶有十足的功利性。西周時期,《詩經》是“禮樂”治國的宗法制度的外部體現,主要用於諸侯貴族的祭祀、宴饗、朝聘、慶典等各種重要場合。按照當時禮法規定,具體場合演奏相應的音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的“季札觀樂”就是諸侯朝聘時弦《詩》、歌《詩》的場景。據《儀禮》記載,《清廟》用於周王朝的宮廷宗廟祭祀,《關雎》用於鄉飲酒禮、鄉射禮和燕禮。

西周至春秋戰國之際,《詩經》是幾經禮化整合傳承禮義的載體。孔子不但以《詩經》作為教科書來教授弟子,而且從多方面評價《詩經》。《論語・陽貨》篇從《詩經》的功用角度,以“興”、“觀”、“羣”、“怨”説明“事君”、“事父”四種方式,《泰伯》篇則以“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把《詩經》推崇到至上的地位。《禮記・仲尼燕居》所載孔子對其論斷與《論語》文異而義同。這些美譽既着眼於個人內在的修身養性,也放眼於事父、事君的宗法制下“齊家”和“治國”,更反映出當時詩、禮、樂之間的關係及其遍及宗法制度下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作用。

《關雎》作為《詩經》的首篇,是研究評價《詩經》的各家都不能避開的,而且常把《關雎》作為整部《詩經》的綱領來研究。

孔子言“《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説《關雎》雖有快樂之音而不過分,雖有悲哀之情而不悽傷。“不淫”、“不傷”都處於温柔敦厚的中正平和的程度。上博簡《孔子詩論》中也有對《關雎》中君子從“好色”到“禮”的轉變進行了較詳細的論述,這正好註解了孔子對《詩經》進行“思無邪”的概括,即《詩經》雖然有許多關於愛情的詩篇和“變風”、“變雅”等下層人民的呼籲,但最終這些都處理好了儒家所倡導的“情”與“禮儀”之間的關係,屬於最後都歸於中庸平和的情思。

據此,《關雎》可理解為:雎鳩和鳴的河邊,君子對“窈窕淑女”一見鍾情而對其進行熱烈追求,但因淑女的拒絕而求之不得,遭到碰壁的君子因為思慕淑女而輾轉反側不能入睡,一是對心儀的淑女充滿思念之情,二是反思自己的追求行為,於是再次追求“淑女”時,則以鐘鼓琴瑟之樂取悦於她。因為鐘鼓琴瑟本身就是禮的象徵,用琴瑟鐘鼓友、樂於她,正是對淑女以禮相待之意。因而君子從好色到“反納於禮”的過程,正是禮的發現與運用過程,故而對“《關雎》之改,其思益也”的評價,就是對君子反思迴歸並依禮而行的讚賞。可見,在西周至春秋戰國之際,從詩歌的功用角度出發,以禮樂文化整合下的禮教來解釋《詩經》是當時的基本特徵。

二 漢代“經學”對《關雎》的意識滲透

隨着儒家思想對社會的滲透,董仲舒以“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及“大一統”思想契合了漢武帝建立中央集權的帝國雄心,使之採納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儒學從一家之説上升到國家意識形態的地位,儒家經典也被尊奉為知識與思想淵藪的“經”,經學也變成士人進祿致仕、經世致用的不二法門而隨之稱霸天下,造成了漢代整個社會奉儒治經蔚然成風。因而也出現了眾家解詩的`繁榮局面,產生了“詩經學”或叫 “詩經闡釋學”,最著名的有魯、齊、韓、毛“四家詩”;魯人申培,齊人轅固,燕人韓嬰的屬於今文詩學,又被稱作“三家詩”在西漢十分盛行。並設置“經學”博士,但三家詩大都已經亡佚,清人王先謙對三家詩曾進行過輯佚。而魯人毛亨和趙人毛萇的屬於古文詩學,即學者所謂的“毛詩”。

《關雎》被置於《詩經》之始,歷來是“詩學”重視的對象,漢代眾家解《詩經》都對《關雎》反覆推敲,從四家詩都將《關雎》作為關注的焦點來詮釋中可見一斑。

魯、齊、韓三家詩大致相同,都把《關雎》視為諷世刺時之作。魯詩“康王德缺於房,大臣刺晏,故詩作”;齊詩“昔應門失守,《關雎》刺世”;韓詩“《關雎》,刺時也”。“三家詩”都把《關雎》中普通的男女愛情之作上升到了人君與后妃關係的詩作,把《關雎》附會成刺詩,諷刺康王沉迷女色,貽誤朝政。期盼詩中的男女之情終歸於禮,借古鑑今諷諫君主謹戒好色淫逸,要求后妃具有“淑女”的貞淑賢靜,從而達到旺家興國。今文三家詩之所以把《關雎》的主旨歸於諷諫君主后妃的刺詩,這與漢代的社會現實和今文經學家的政治訴求有關。

人類由野蠻矇昧進入到文明有序的時代,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道德與倫理觀念日益加強,從反思和總結中認識到強化穩定的男女關係的重要性,所以男女夫婦之禮被放到了“萬世之始”的重要地位。在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等倫理關係中。《周易・序卦》把“夫婦”之禮放在首位,並且指出夫婦之道亦需久恆。對於國家來説,帝王的婚姻匹配更直接影響到了整個國家的興衰。漢初劉邦死後,呂后專權專橫,幾乎顛覆了漢家社稷。後來竇太后、王太后又連續干預朝政,漢武帝寵愛后妃也多次不同程度地影響政治。比起《關雎》中所贊淑女的賢惠貞淑,她們相差甚遠。當時士人們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把具有社會代表性話語的《關雎》説成刺詩,反映了西漢經學家勸誡帝王正確對待“人倫之始”的大婚,不要過分貪圖美色而忽視了賢德,要匹配愛慕有賢才之女,而保天下的長治久安。根據“修身、治家、齊國、平天下”的理論,帝王應該先治理好後宮,再由內到外、由己及人、由近到遠,最終實現天下大治。 “毛詩”較“三家詩”晚出,主要在民間傳播,“毛詩”學派要涉足政壇,其理論必須要有政治上的優勢,所以沒有步前三家後塵於諷刺進諫,而立足於讚美“后妃之德”強調“上以風化天下”,從帝王統治角度出發把《關雎》闡釋為“經夫婦”、“厚人倫”移風易俗進行教化的工具,這樣就迎合了帝王統治天下的心理。《毛詩》廣泛吸收了前人詩學的研究成果,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學術和政治意義的完善,最終集《詩經》學禮化之大成,在西漢末期被立為學官。東漢以後《毛詩》逐漸風化天下,而其餘三家詩日漸衰退,以至後來大多亡佚。我們現在《十三經注疏》中的《毛詩正義》就是毛亨所傳“毛詩”。

《毛詩》每首詩都有序,其餘各詩序都比較簡短,只有《關雎》的序比較長,洋洋灑灑蔚然成篇,被稱為《詩大序》,即學者專稱的《毛詩序》。毛氏開宗明義地把《關雎》的喻義美贊為“后妃之德”,也對《詩經》進行了綱領性理論概括,把它看作弘揚王道之音,進而風化天下的工具。《毛詩》沒有把《關雎》解釋為“刺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風雅正變”理論。《詩大序》認為西周初期的《周南》、《召南》代表了“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王道聲音,而把西周後期政治衰亂中比較有諷刺意味的作品稱作“變風”、“變雅”,認為“變風”、“變雅”創作興起的直接原因是因為“王道衰,禮義廢”,這樣才造成了天子失政,諸侯失綱,大夫僭越,民不聊生,禮壞樂崩的混亂局面。繼而也就有了諷世刺時的“變風”、“變雅”。《關雎》則是《周南》首篇,是禮義典範的王畿之音、“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表率,所以毛氏不能將《周南》中的第一篇《關雎》作為刺詩,而從帝王治國由內而外注重后妃之德、風化天下出發,用《關雎》為“后妃之德”垂範:憂慮君子進諫賢德之人,而不能過分沉溺於美色,愛憐窈窕貞順的女子而注重其賢淑之才,且還要做到“發乎情,止乎禮義”。

三 朱熹及後代對《關雎》的新解

對《關雎》解讀自東漢以後變化不大,直到宋朝理學時期又有新解,理學大師朱熹就與《毛詩》的解釋有很大差異。朱熹晚年本着“盡去《小序》,盡滌舊説”的目的做《詩集傳》。但他並未“舊説”盡去,而是對其進行了許多揚棄。在《關雎》喻義問題上仍沿用“后妃之德”之説。朱熹在解讀上確實有自己的一番見地,他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觀點,把《關雎》最終落在了“配君子而成內治”上,而古代中國歷史上固有的聖人情結,使朱熹把《關雎》中的君子與淑女附會於文王與大姒“女者,未嫁之稱,蓋指文王之妃大姒為處子時而言也。君子,則指文王也……周之文生有聖德,又得聖女姒氏以為之配”。在他們看來歷史上聖人的思想和行為直接對世人起着垂範性的教化作用,認為《關雎》是教後人,以文王和大姒的婚姻為典範。

朱熹又從《關雎》推到《周南》進行解釋:認為《周南》中《關雎》、《桃夭》、《兔�》、《��》、《葛覃》五首詩皆言后妃之德,《關雎》只是其中的個體代表,是借言后妃之德而闡明文王因為身修而達到的國治之效。由此又把修身、齊家推廣到治國、平天下,彰顯了其由內而外的治家治國之道。朱熹把君子與后妃落實到文王與大姒,本意可能並不為附會歷史,但是把歷世高山仰止的文王夫婦樹立為齊家的典範來讓後來者效仿,一方面為此詩提供了歷史例證,契合了世人的聖人垂範情結;另一方面也以文王的文治武功來證明“修身齊家”做好後能使國治天下歸。

《關雎》作為《詩經》首篇的也被後代大師們所關注。隨着“詩學”的發展,清代學者不再固守漢儒解讀《詩經》的路徑。姚際恆《詩經通論》認為此詩只是當時詩人美世子娶妃初昏之作,而君子和淑女都不是對某人的特指,更不見得要附會至文王夫婦。崔述的《讀風偶識》和方玉潤的《詩經原始》解釋《關雎》也都不再拘泥於“后妃之德”,尤其方玉潤覺得“用之鄉人”、“用之邦國”皆相宜。顯然已經透過經學解讀的藩籬向外拓展,開始傾向於從詩歌審美方面關照《關雎》。

在“五四”精神的影響下,以古史辨派開創的現代“詩學”已經跳出經學解讀的重圍,開始真正從文學審美角度審視《關雎》。現代“詩學”基本都把《關雎》看成是有關戀愛婚姻的詩歌,但具體觀點之間也存在差異。聞一多和胡適認為《關雎》是展現初民男女愛情的戀歌,而鄭振鐸先生則解釋為描述婚姻的結婚樂曲。

綜上所述,我們從歷代學者對《關雎》的研究中可以看到,歷史上各個時段的文學作品及一些對先人優秀作品的解讀都不是空穴來風,各家都會把自己的作品或對前人作品的演繹,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緊密相連。因為主流意識形態都或多或少地體現着當時的具有統治地位的政治傾向,擁有話語權。學術話語一旦與主流意識相結合,那麼它就擁有了堅實的基礎與後盾,從而成為權力話語。這也是為何一些文人政客竭力把自己的著述向權威性話語靠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