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習技巧與方法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22W

學習技巧與方法精品多篇

良好的學習習慣 篇一

1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的靈活切換和合理安排

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是大腦對於知識理解的兩個階段,任何知識的學習都需要經過專注與發散才能真正進入大腦。瞭解到大腦對於知識加工的機理,才能更有效的達成學習目的。

在我們剛開始學習知識的時候,需要開啟我們的專注模式,將注意力投向我們需要學習的材料上,彷彿打開了手電筒,富有穿透力的光柱就打在了你關注的信息上。此時我們需要保證自己能夠擁有長時間的專注力,越專注,那麼所能吸收的信息就會越多。

同時我們也需要迅速對於信息進行加工,最實用的方法有兩個:①儘量簡化;②善用比喻,在專注模式開啟接受信息的同時,我們一定要對信息進行加工,而不是任由信息肆意進入,這樣的信息只能屬於無效信息會迅速被工作記憶所屏蔽,我們需要對信息進行自己的理解。在接受信息時,從信息中提取關鍵概念,簡化信息,提取重點,大腦迅速進行聯想,儘量能夠與已有知識進行聯繫和類比,對於信息進行初步的理解和加工。

這一步其實就已經很能反映學習效率,有的孩子只限於被動接受信息,而沒有自己加工和理解,那麼對於知識的理解必然受限。所以主動的處理信息是我們需要鍛鍊的第一個學習能力,達成主動學習意義就在於此。

當然,只靠專注模式是不夠的,如果我們在一個問題上掙扎了許久而不得思路,對於新概念無論怎樣專注都無法獲得新的理解時,這個時候,我們的大腦往往需要一些宏觀的視角,將知識、概念或者問題與大腦中更宏大的知識庫相連,獲得一些新的靈感和方向。要達到這個目的很簡單,放鬆就好。當你放鬆注意力時,任由思維漫步,發散模式就出現了!

與專注模式不同,發散模式看起來跟大腦的任何一個區域關係都不太密切,它更像“彌散”於整個大腦之中。通常,專注模式生成了初步理解和思路之後,發散模式的靈感和整合會進一步深化我們對於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我們可以以砌牆為例來形容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專注模式為學習提供磚塊,通過信息的攝入和聯想提供了大腦學習的素材,而發散模式為學習提供泥漿,將磚塊整齊的粘合在一起。

所以這裏想表達學習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要掌握一個新的概念或解出一道難題,至少要有一個你在無意識思考的時間段。換言之,得在專注模式之後,給自己一個放鬆的時間,讓大腦切換到發散模式,因為你得給泥漿留出乾燥的時間。急於求成,試圖一蹴而就完成學習要求的後果,就是神經結構得不到時間加以鞏固,只能砌出一堆歪歪扭扭的牆。

那麼,如何進入到發散模式呢?放輕鬆就好了,不要去想你剛剛專注思考的問題,把它忘掉,大腦自然會把問題轉入到發散模式,去無意識的幫你尋找更深層的聯繫。

而激活發散模式的一般方法有:運動、畫畫、聽音樂、睡覺等等,其中睡覺是召喚發散模式的終極法寶哦!

2嘗試獨立回想,提取關鍵概念,避免重複閲讀

在開始完成作業之前,先回想一下今天上課講的內容。不要先急着翻書,只是單純地回想。我甚至會連同板書在黑板的什麼地方寫下、老師講到這裏時的動作與神態一起記憶。雖然老師講課的內容持續了45分鐘,但通常只需要1-2分鐘的時間就能在大腦中過完這些要點。如果上課的時候沒有及時跟上老師的思路,只是匆匆記下了板書的內容,那就更要用心去進行回想。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明明很努力地在學但是成績卻毫無起色”的原因——這些知識點根本沒有被理解加工進入記憶深處,也許過一段時間,也許就在下課鈴想起時已經被遺忘得煙消雲散了。

上課的時候我們在書上做了一些標記,試試看,如果不看書能不能回憶起這些重點內容。顯然,如果在課堂上沒有及時掌握這些知識的話,回想是很難做到的。這時候請自己閲讀教材上的知識點,確保自己理解每一處原理。教材在給出公式之前,通常會有推導的過程,對於任何公式最好的掌握方法一定是自己再推導一遍。

記公式的過程中問自己4個問題:

這個公式的背景是什麼(為什麼要給出這個公式)?

每個符號的含義是什麼?

它是怎麼推導得到的?

它是用來計算什麼的?

這個過程會讓你深刻地理解公式的內涵,從而在需要用到它的題目中迅速想起它,否則記住了公式的形式可能在做題的時候也不會用。大部分公式都可以通過推導得到,少部分沒辦法推導的公式,記住它就行。

一定要回想學過的知識,這非常重要!在課堂上講過沒有及時消化的內容,通過自學理解後也要及時回想。洗澡的時候、晚上躺在牀上入睡前,努力回想當天學過的知識。

讓大腦提取關鍵概念,而非通過重複閲讀被動地獲取知識,將讓你更加集中高效地利用學習時間。你越努力回想學習材料,它在記憶中植入得就越深入。別扔太久之後才去練習回想,那樣你每次都得從頭開始鞏固概念。特別是對初次學到、還頗有挑戰性的知識。學習任何新技能或者新學科的時候,你都需要在不同背景環境中進行大量的練習。

3梳理自己的學習材料,嘗試構建知識框架

記憶效果取決於信息編碼方式,“深層次”加工比“淺層次”加工更有利於知識的記憶和提取。換句話説,記憶和理解取決於如何加工信息。加工深度很難衡量、定義,因時而異,但有效的深加工肯定是在記憶內容和已知信息間建立聯繫,而建立知識樹是最為有效的方式,通過樹形結構把知識串聯、和組織!以奧數知識為例,奧數不是一個個知識點的無序堆積,而是一個樹形結構,由七大模塊七棵大樹所組成的一個知識體系,每個樹杈就是一個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建立並完善這課知識樹,在學習中不斷調整、增刪節點,不斷髮展、壯大這棵知識樹。知識樹一旦被搭建出來,每一個節點就是一次思考,每一次思考就是與周邊知識節點的一次連接,知識之間的聯繫就越來越緊密,知識樹也就越來越有條理,越來越有生命力,很多問題自然而然就能觸類旁通、融會貫通,而不是雜亂無章的一團漿糊,毫無頭緒!

所以學習階段告一段落的時候,把你對於問題的思考和理解梳理一遍,建立成一個可視化的知識樹,會有利於你對知識本身的理解和記憶。在構建知識樹的時,相當於在強迫自己的大腦把知識進行歸納和整理,而且注意這種整理應當是在獨立的情況下進行,不借助書本和筆記。

因為我們的記憶有個特質,即主動重複比被動重複讓人記憶更深刻。在我們開啟了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對於學習材料有了一定理解後,如果再多花些時間和精力去回想,手繪出自己對於知識的理解情況,得到的效果絕對比再看一遍書要來的好的多,同時整理出來的知識框架有方便於考前的複習,何樂而不為呢?

猜你喜歡:

良好的學習方法 篇二

一、學會預習,逐步提高自學能力

1、課前預習課程,每天晚上和上課前,都要將要學習的課程做簡要預習,瞭解課程的知識點、重點、難點,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

2、預習時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通過查字典、查資料等方法尋找答案,也可以向同學、家長問詢,仍然沒有解決的問題要標記,以便在課堂上有重點地學習。

3、預習時要學會用筆在書上做不同的標記,如:重點的內容在文字下面標“△”有疑問的地方在文字下面畫“_”,並在字邊寫上“?”等,以便在課堂學習時多留心。

4、預習時要精力集中,培養自己一絲不苟的學習習慣。

二、學會聽課,提高聽課質量

1、課前做好準備,自覺檢查課本、課堂練習本、作業本及必需的文具是否都準備齊全。

2、課堂上認真接受老師指導,專心致志地參與探索,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3、勤於發言,勇於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敢於爭論,並不斷修正、彌補自己的不足。説話完整,口齒清楚,聲音洪亮,儀態端正。

4、遇到疑難問題,及時舉手發問。

5、在接收到信息後,應該快速做出反應。比如快速打開課本、快速從位置上站起、快速整理學習用品等。

6、善於傾聽同學的發言、他人的意見和建議。樂於交流,交流時目光專注,不隨便打斷別人的話,不嘲笑別人的錯誤。

7、要主動合作學習,在進行分組實驗、動手操作、課外考察等活動時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8、學習要善於舉一反三,通過學科間的聯繫理解問題。

三、學會複習,鞏固所學知識

1、獨立、認真、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各類家庭作 業,完成作業時要做到精練反思,不抄襲別人的作業。未完成作業的,應主動向老師説明理由,並及時補上。學有餘力的同學要養成自主設計和完成作業的好習慣。

2、每天睡覺前都要反思:今天,我又學到了什 麼新知識?怎樣學的?還有什麼問題?把當天的學習內容和方法在頭腦中簡單地回顧一遍。回想今天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是什麼。

四、學會檢查,找到知識不足

1、寫完作業必須認真仔細地檢查,發現錯誤及時 糾正。

2、作業本、練習冊、試卷下發後,先查看老師的批改,對老師指出的錯誤必須及時糾正。不放過一個錯字或錯題。要建立錯題集,做好錯題記錄,找出錯因,及時訂正。

3、每學過一個單元或經過一定的學習階段後,找一些練習題定時、定量進行自我測驗,從而找出不足之處,尋找改進方法,為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

五、學會閲讀,增加知識的儲備

1、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讀書要有所思、有所記,有所用。做好讀書筆記

2、高年級學生要學習多種閲讀方法,如精讀時將重點內容圈出來,疑點標出來,有選擇地記誦某些內容,略讀時一目十行等。

3、應用多種工具輔助閲讀,如看電視、聽錄音、上網等。

良好的學習技巧 篇三

興趣很重要,但沒有那麼重要

我們都很認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在任何學習階段初期都會給予孩子極大的動力,但興趣絕對不是學習的必要條件。

興趣往往是短暫的,只有在大腦舒適區內的活動才能引發興趣,而任何知識進入到高級階段,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對於大腦會有極大的挑戰。如果我們告訴孩子,有興趣再去學習,那麼孩子將會終歸成為一個對於任何知識的掌握都是半吊子的狀態,永遠無法邁入到高級階段,積累到的也是所有人都能輕易學會的技能,在未來的道路上變的碌碌無為。

在日常的學習中,無論是國小、中學還是到了社會上進入工作,我們都面臨着大量的知識和技能需要學習和訓練,這些知識和技能不一定是我們感興趣的,但我們又必須去面對和掌握。如果因為沒有興趣而一味放棄和逃避,我們都很難想象這樣的人會陷入怎樣一種境況。

我們更加需要掌握的是高效學習的方法,讓學習可以迅速進入正軌,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收穫正向的反饋,讓一點一滴的收穫去培養我們內心的興趣和積累成就感,這才是一個更加正確的學習認知。

2拖延源於畏懼,會成癮的,克服自己初期的畏懼小情緒很重要

我們總是習慣於把棘手的事情“放一放再做”。孩子面對每天的作業,下定決心要開始完成了,到了書桌上卻不由自主的玩起了橡皮擦。原本想着“只是拿捏一會,就開始學習”,不知不覺卻已經過去了一兩個小時。直到睡覺時間臨近,再不完成就搞不定了,這才不得不囫圇吞棗的完成作業要求,然而當明天到來的時候又會重蹈覆轍。

拖延最可怕之處是成癮。它所提供的片刻興奮與解脱是乏味現實的避風港。在它的暗示下,你任由自己沉淪於拖延的舒適反應。這種習慣會使你漸漸失去從前的自信,最後乾脆不再指望能提高學習效率。人們往往討厭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但如果你開始對某件事遊刃有餘,自然就會樂在其中了。

需要幫助孩子所做的第一個改變,是讓他們自己相信“其實這些科目一點也不難,我也能學好”。既然不得不做,那就不如換個輕鬆的心態來面對它,先把“不喜歡”的情緒丟在一邊,只管開始動手做就好了。把用來“討厭”它的精力放在下決心解決問題上,並且在學習過程中的任何時候,當自己覺得“啊好難,我不喜歡”的時候,承認“不喜歡”這個現象的存在,然後無視這個念頭。

當開始學會無視一個壞心情的時候,就邁出瞭解決方案的第一步。後來就可以無視越來越多的負面因子,包括環境干擾,包括拖延。

3專注力開啟學習第一步,訓練自己的專注

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開門出去接水的聲音、站起坐下時板凳開合的聲音、轉筆時筆掉落的聲音、小聲接打電話的聲音都會影響到孩子,會影響到孩子進入專注的狀態。

專注力是需要練習的,越是放任自己,就越難保持專注,效率也就越低,就要投入更多的時間,不喜歡的東西就會感到愈發困難,它也會給你帶來愈多的挫敗感。所以要訓練自己無視干擾的能力,當內心有一個聲音“玩一下橡皮吧”,要學會無視它。無視干擾的能力將是一個高效率人士的標誌。

同時也要注意,我們每個人的專注力是有上限的,一般情況是25分鐘,所以也要幫助孩子建立起學習計劃來保證專注力狀態,推薦的方法是“番茄鍾”計時鐘,可以設定每25分鐘為一段,在這25分鐘內保證不受干擾的專心完成一項學習任務,25分鐘一結束,就可以無心理負擔的放鬆和休息一下,再進入下一個25分鐘工作狀態。藉助番茄鍾工具來給自己一種時間利用上的儀式感,加強專注的可能。

最後也提醒一下,千萬不要一心多用,一心多用是學習的大敵,我們的大腦壓根無法完成一心多用的信息處理。在同時面對兩件事情的時候,大腦的應對是不停切換自己的注意力,而注意力的切換是極為消耗能量的,可能最後的結果就是兩件事都沒有做好,大腦還不停的告訴自己“我很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