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和氏璧文言文翻譯及賞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29K

和氏璧文言文翻譯及賞析【精品多篇】

畫竹文言文翻譯及賞析 篇一

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①耳,而節葉具焉②。自蜩腹蛇蚹③以至於劍拔十尋④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⑤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⑥,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與可⑦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於中⑧而操之不熟者,平居⑨自視瞭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

閲讀訓練

一、文中用了兩處比喻,找出來,説説它們的比喻義。蜩腹蛇蚹,指竹筍節節環生的形狀,好像蟬腹下的條紋和蛇腹下的橫鱗。劍拔,形容竹筍脱掉筍殼長成竹子,好像劍從劍鞘裏拔出那樣挺直。/兔起鶻h 落:比喻動作敏捷。也比喻繪畫或寫文章迅捷流暢。

二、翻譯下列句末語氣詞,説明其表達的語氣。

1、而節葉具焉。(呀)(肯定)2.豈復有竹乎(呢)(反問)

3、少縱則逝矣 (了)(感歎)4.苛政猛於虎也 (啊)(判斷)

三、解釋加點的詞

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幼芽)2.豈復有竹乎(再)

3、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添加)(堆疊)

4、以追其所見(追索)

四、這則短文對你有何啟示:胸中必須先有鮮活的形象,才能創造出真正的藝術造型。

註釋

①萌:芽。

②而節葉具焉:但節、葉都具備了。具,具備。焉,句末的語氣助詞。

③蜩(ti o)腹蛇蚹(f ):蟬的腹部、蛇的腹下。蜩,蟬。蛇蚹,蛇的腹下。蟬的腹部是分節的,蛇的腹下分節、有鱗片,這些特徵都與竹筍有些相像。這裏形容竹出生的狀態。

④尋:八尺。

⑤成竹:完整的竹子。

⑥急起從之,振筆直遂:這裏用了互文的手法,意即 急起振筆,從之、直遂 ,就是急忙起來揮動畫筆,依照、跟隨(心中的竹子形象)。遂,通 隨 。

⑦與可:文與可,名同,北宋梓州永泰(近四川監亭人),曾任洋州知州。文與可是蘇軾的表兄,宋代畫竹名師。

⑧見於中:心中有了構思。心裏明白。

⑨平居:平常,平時。

今譯

竹子初生時,只是一寸高的小芽而已,但節、葉都已經具備了。從像蟬的腹部、蛇的鱗片一樣,到劍一樣挺出高達十尋的,各種形態都是天生就有的。如今畫竹的人一骨節一骨節地來畫它,一片葉一片葉地來堆砌它,哪裏還會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啊!所以畫竹一定要心裏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提筆來仔細的觀察,就會看到他所想畫的竹子,急起揮筆,依照心裏竹子的形象,一氣呵成,以再現心中所見到的(竹子)。(這個過程)好像兔子跳躍飛奔、鷹隼俯衝下搏一樣,稍一遲疑,機會就失去了。

我不能做到這樣,但心裏明白其中的道理。既然心裏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又不能做到的原因,是由於想法和動作內外不一,心與手不能協調一致,沒有學習的過錯啊。所以凡是心裏明白而操作不熟練的,平常自己以為明白,可事到臨頭就忽然忘記了,難道只有畫竹是這樣嗎?

=

三峽文言文翻譯及賞析 篇二

導語:《三峽》節選自南北朝北魏地理學家,官員,文學家,散文家酈道元的《水經注·江水注》,是山水文言文。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三峽文言文翻譯及賞析。歡迎閲讀及參考!

自(1)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2);重巖疊嶂(3),隱天蔽日,自非(4)亭午夜分(5),不見曦(6)月。

至於夏水襄陵(7),沿溯(8)阻絕。或王命急宣(9),有時朝發白帝(10),暮到江陵(11),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12),不以疾也(13)。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14),迴清倒影(15)。絕巘(yǎn)(16)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17),清榮峻茂(18),良(19)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20),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21),空谷傳響,哀轉久絕(22)。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註釋

(1)自:在,從

三峽:指長江上游重慶、湖北兩省間的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峽全長實際只有四百多裏。

(2)略無:完全沒有。闕:通“缺”,中斷 。

(3) 嶂(zhàng):高峻險拔如屏障一樣的山峯。

(4)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5)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6)曦(xī):日光,這裏指太陽。

(7)襄(xiāng),上。 陵,丘陵,小山包

(8)沿:順流而下(的船)。溯(sù):逆流而上(的船)。

(9)或:有時。王命:皇帝的聖旨。宣:宣佈,傳達。

(10) 朝發白帝:早上從白帝城出發。白帝:城名,在重慶奉節東。朝:早晨

(11)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

(12)雖:即使。 奔:奔馳的馬。御:駕着

(13)不以:不如。此句謂和行船比起來,即使是乘奔御風也不被認為是(比船)快,或為“以”當是“似”之誤。(見清趙一清《水經注刊誤》) 疾:快。

(14)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綠潭:碧綠的潭水。

(15)迴清倒影:迴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16)絕巘(yǎn):極高的山峯。絕:極高。巘:山峯

(17)懸泉:懸掛着的泉水瀑布。飛漱:急流衝蕩。漱:沖刷。

(18)清榮峻茂:水清,樹榮,山高,草盛。

(19) 良:實在,的確。

(20) 晴初:天剛晴。霜旦:下霜的早晨。

(21)屬引:連續不斷。屬(zhǔ):動詞。連接。引:延長。悽異:淒涼怪異。

(22)哀轉久絕: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絕:消失。

(23)巴東:漢郡名,在現在重慶東部雲陽,奉節,巫山一帶。

(24) 沾:打濕。

(25) 三聲:幾聲。這裏不是確數

(26) 裳(cháng):衣裳。

翻譯

在七百里長的三峽中,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中間沒有空缺的地方。重重疊疊的山峯像屏障一樣,遮住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兩岸的丘陵的時候,順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隻都被阻隔了。 如果有時皇上的命令要緊急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多裏,即使騎着奔馳的快馬,駕着風,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迴旋着清波,碧綠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長着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懸掛着的瀑布衝蕩在巖石山澗中,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有許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時候,樹林山澗一片清涼寂靜,經常有猿猴在高處長嘯,叫聲不斷,聲音淒涼怪異,空蕩的山谷裏傳來了回聲,悲哀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打魚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賞析

文章開始總寫三峽山勢,突出山高峽窄,才有夏季的江水迅猛,水流湍急。春冬二季水勢狀況比較接近,所以並寫,突出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點。與冬春之時形成鮮明對照的則是“林寒澗肅”的秋天,而此時的“高猿長嘯”更顯悲涼悽清,從側面襯托了冷清蕭瑟的秋景。這樣,全文抓住事物特徵進行具體形象的描繪,既顯得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又給人以美的享受。

遊蘭溪文言文翻譯賞析 篇三

《遊蘭溪》是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三月)的事。這是作者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期間所作。當時他在政治上失意,生活上也比較艱苦,但仍對人生抱着樂觀向上的態度、豁達的胸襟,實在難能可貴。下面是遊蘭溪文言文翻譯賞析,歡迎參考閲讀!

原文

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餘戲之曰:“餘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疾愈,與之同遊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餘作歌雲:“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是日劇飲而歸。

譯文

離黃州東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螄店。我在那裏買了田地,因為去看田,得了病。聽説麻橋人龐安常會看病,是個聾子。就去他那裏看病。龐安常雖然耳朵聾,可是聰明超過一般人。我用紙寫字給他看,寫不了幾個,他就能夠深刻地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開玩笑説:“我用手當嘴巴,你用眼當耳朵,我倆都是一時奇異的人。”病好之後,我和他一同去遊覽清泉寺。寺在蘄水縣城外兩裏左右。那裏有個王羲之的洗筆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蘭溪,溪水倒向西流。我因此作了一首詩歌:

山下蘭芽兒,短短的,浸在溪水裏,松林裏沙子路上好乾淨,沒有污泥。

傍晚的雨瀟瀟下,子規鳥正在鳴啼。

誰説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

請你看看那蘭溪水吧,還能流向西,莫傷悲,白髮老人還能作報曉的雞。

這一天,我們開懷暢飲才回去。

註釋

①遊蘭溪:選自《東坡志林》。本篇一作《遊沙湖》。遊蘭溪,遊覽蘭溪。蘭溪,在今湖北省浠水縣東,水出竹箬山,其側多蘭,唐置蘭溪縣。時蘭溪之水頗有盛名,唐代張又新《煎茶水記》説“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

②黃州:現在湖北省黃崗一帶。蘇軾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③相:察看。

④龐安常:人名,字時安,當時名醫。兒時讀書過目不忘,博物通古今。耳聾,但自學研習中醫,尤善鍼灸,為人治病,十愈八九,救人無數,為鄉里口碑。

⑤穎悟絕人:聰明超過一般人。穎悟,聰明。絕,過。

⑥輒:立即,就。

⑦了:領悟。

⑧戲:調笑。

⑨異人:奇特的人。

⑩蘄水:舊縣名,治所在今湖北浠水縣。

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圍加築一道城牆。

王逸少: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表字逸少。傳説他曾“臨池學書,池水盡黑”。

甘:香甜,味美。

歌:指文中結尾部分的《浣溪沙》詞,也是作者所作。原詞的小序説:“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蕭蕭:同“瀟瀟”,形容細雨。

子規:又名杜鵑鳥,布穀鳥,杜宇,鶗鴃(tí jué),常指杜鵑亞科和地鵑亞科的約60種樹棲種類。杜鵑科鳥分佈於全球的温帶和熱帶地區,在東半球熱帶種類尤多。杜鵑棲息於植被稠密的地方,膽怯,常聞其聲而不見其形。。

少:青春年少。

休將白髮唱黃雞:不要面對報曉的黃雞悲歎自己的白髮。黃雞,報曉雞。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瓏》曰:“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髮催年酉時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裏朱顏看已失。”白居易稱“黃雞催曉”、“白日催年”,慨歎人就是在黃雞的叫聲、白日的流動中一天天變老的。蘇軾在這裏反其意而用之。

劇飲:開懷暢飲。

賞析

《遊蘭溪》是一篇山水遊記,又是記人之作。記遊而記人,記人而及己。這中間,龐安常是個關鍵人物,作者是從龐安常與“我”同“異”的角度來寫人的,“異”是關鍵之關鍵。作者去蘭溪,原本不是去遊山玩水,欣賞名勝古蹟,他是去看田的。一個風雲人物,不“處廟堂之高”,反倒跑到那窮鄉僻壤去看田。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豐三年二月),蘇軾因烏台詩案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可是“不得籤書公文”。只有“無案牘之勞形”。這一走就走病了,三十多裏地,他一介文弱書生,經不起寒暑的襲擊、田間之苦,何況還有心病。

他沒有朝廷太醫院供候,只好去找鄉村的“赤腳醫生”。有一醫術高明的人叫龐安常,是個聾子。作者不去寫見面寒暄,也無法寫他望聞問切,只是抓住“聾”這個特徵來下筆。自己只能“以紙畫字”來表達內心的想法,而龐安常只能“以眼為耳”來向你瞭解病情。可是還沒有寫上幾個字,龐安常醫生卻能深刻地懂得人的意思,真是聰明絕頂。

專程去看田,卻不寫田。不光是急着看病,何病、何藥等也均沒有寫,由此引出龐安常,徑直把龐安常“以眼為耳”的怪異特寫在讀者面前。

在一個有生理缺陷的人面前戲言説笑,不怕忌諱。從後文同遊來看,他們是心心相印的好朋友。看似諧謔,其實也是在寫他自己,實在寄寓了很深的感歎。聾子龐安常“以眼為耳”,成一方巧手神醫;而詩人“以手為口”,是一代詩文絕佳的士子。安常“穎悟絕人”,卻隱居鄉間,權充一名村醫;自己也因詩文得禍,貶居僻遠。而又自居“異人”,可見作者開朗詼諧、活潑風趣與樂觀自信的性情。得這樣一位同病相憐、眼明心慧而又一派天然之能人,早已把自己的病放到了一邊,直接寫他們在他病好過後同遊清泉寺。

前者以文敍事,説得簡潔、生動,三言兩語便勾勒出一“穎悟絕人”的“異人”形象。後者以詞説理,前片寫景,畫出暮春村野景象;後片純作議論,且一反前人舊説,耐人尋味,而用語形象,能引人思。

清泉寺還與一位才異之人相關,就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惟此三人(王、龐、蘇)都是異常之人。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瓏》詩借“黃雞催曉”歎時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蘇軾卻反其意而用之唱《浣溪沙》詞,這是一種從容自信、曠達樂觀的人生豪情,最後一起暢飲而後歸。這種人生情懷也使本文具有了一種超然灑脱的韻致。

和氏璧文言文翻譯及賞析 篇四

導語: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文言文也是大學聯考語文的重要部分。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文言文《和氏璧》的相關知識,供大家參考閲讀。

文言文《和氏璧》原文

楚人和氏得璞於楚山中,奉而獻之於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諸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玉也,遂命名曰“和氏璧”。

文言文《和氏璧》譯文

楚國人卞和,在楚山中獲得了美麗的玉璧,把它奉獻給了厲王。厲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鑑別它,雕琢玉器的人説:“這是石頭。”厲王認為卞和在説謊,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厲王駕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碧獻給那位武王。武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鑑別它,又説:“這是石頭。”武王又認為卞和在説謊,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駕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淚流盡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聽到後,派人問他原因,説:“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卞和説:“我不是為被刖傷心,我是因為它是寶玉而被看為石頭,忠貞的人被看為説謊的人。”文王於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開他的玉碧,果然得到寶玉,於是命名是“和氏璧”。

文言文《和氏璧》賞析

關於和氏璧,歷史上又演繹出了藺相如完璧歸趙,秦始皇將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後來又在戰亂中摔去一角等一系列大家比較熟悉的故事,和氏璧和卞和一樣,也算是多災多難的了。這個和氏璧的傳説,向來是被當成人才悲劇的一個比喻吧?有道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試想想,正是因為當初那兩代楚王沒有眼光、不識貨,才把寶玉被當成石頭,卞和因此而被跺去了雙腳。古往今來,像和氏璧那樣的被埋沒的人才悲劇故事實在是數不勝數!

這個和氏璧被“出土”的過程吧,這塊寶玉藏的實在是太“深”了,真的很難讓人識別:首先,是“鳳凰棲於石上”才引起了卞和的注意,如果不是卞和心細,沒有那麼細心的人,它是不會被發現的;其次,之前兩任楚王找人鑑別都沒能看出來是寶玉,鑑定的人至少應該算是個“專家級”的人物了吧,也就是説這個寶玉實在不太好認;第三,和氏璧最終顯現出它的光彩奪目也是在“鑿開雕琢”以後,如果不給它這次加工機會,寶玉還是會被埋沒的……如果和氏璧不是深藏於石頭之中,如果這塊寶玉比較好認,如果卞和自己對“石頭”進行加工,故事的情形肯定是大不一樣了!

再説説“人才”的話題。很多“人才”感喟懷才不遇,這一定是時代的錯誤、社會的錯誤嗎?有沒有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呢?真的是“世有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嗎?那些“千里馬”們如果能自己找機會一展駿足,何須那位高明的“伯樂”出來鑑定呢,一般老百姓都能看出來!換個角度看,正因為世間“伯樂”不常出現,我們那些“千里馬”們就理應換個思路,要自己想辦法脱穎而出了!“空悲切”、“一棵樹上吊死”,空等着那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出現的“伯樂”,那隻能是自己埋沒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