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和氏璧文言文【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5W

和氏璧文言文【通用多篇】

和氏璧文言文翻譯及賞析 篇一

和氏璧文言文翻譯及賞析

文言文《和氏璧》原文

楚人和氏得璞於楚山中,奉而獻之於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諸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玉也,遂命名曰“和氏璧”。

文言文《和氏璧》譯文

楚國人卞和,在楚山中獲得了美麗的玉璧,把它奉獻給了厲王。厲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鑑別它,雕琢玉器的人説:“這是石頭。”厲王認為卞和在説謊,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厲王駕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碧獻給那位武王。武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鑑別它,又説:“這是石頭。”武王又認為卞和在説謊,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駕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淚流盡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聽到後,派人問他原因,説:“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卞和説:“我不是為被刖傷心,我是因為它是寶玉而被看為石頭,忠貞的人被看為説謊的人。”文王於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開他的玉碧,果然得到寶玉,於是命名是“和氏璧”。

文言文《和氏璧》賞析

關於和氏璧,歷史上又演繹出了藺相如完璧歸趙,秦始皇將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後來又在戰亂中摔去一角等一系列大家比較熟悉的故事,和氏璧和卞和一樣,也算是多災多難的了。這個和氏璧的傳説,向來是被當成人才悲劇的一個比喻吧?有道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試想想,正是因為當初那兩代楚王沒有眼光、不識貨,才把寶玉被當成石頭,卞和因此而被跺去了雙腳。古往今來,像和氏璧那樣的被埋沒的人才悲劇故事實在是數不勝數!

這個和氏璧被“出土”的過程吧,這塊寶玉藏的實在是太“深”了,真的很難讓人識別:首先,是“鳳凰棲於石上”才引起了卞和的注意,如果不是卞和心細,沒有那麼細心的人,它是不會被發現的;其次,之前兩任楚王找人鑑別都沒能看出來是寶玉,鑑定的人至少應該算是個“專家級”的人物了吧,也就是説這個寶玉實在不太好認;第三,和氏璧最終顯現出它的光彩奪目也是在“鑿開雕琢”以後,如果不給它這次加工機會,寶玉還是會被埋沒的……如果和氏璧不是深藏於石頭之中,如果這塊寶玉比較好認,如果卞和自己對“石頭”進行加工,故事的情形肯定是大不一樣了!

再説説“人才”的話題。很多“人才”感喟懷才不遇,這一定是時代的錯誤、社會的錯誤嗎?有沒有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呢?真的是“世有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嗎?那些“千里馬”們如果能自己找機會一展駿足,何須那位高明的“伯樂”出來鑑定呢,一般老百姓都能看出來!換個角度看,正因為世間“伯樂”不常出現,我們那些“千里馬”們就理應換個思路,要自己想辦法脱穎而出了!“空悲切”、“一棵樹上吊死”,空等着那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出現的“伯樂”,那隻能是自己埋沒了自己!

和氏璧讀後感 篇二

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敗的主要原因。――莎士比亞

另外,西方還有句名言:“這個世界是由自信創造出來的。”沒錯,力量是成功之根本,自信是力量之源泉。它是人生的一盞明燈,照耀我們走向成功。

古代卞和獻玉的故事大家也許很熟悉。卞和為讓美玉光耀人間,先失去左腳,又失去右腳,卻始終不悔初衷,終於遇到慧眼識寶的人,使和氏璧這一稀世珍寶得以面世。如果卞和獻寶被砍左腳後,對寶玉真偽產生懷疑而動搖,將其拋在深山峽谷之中,縱然寶玉再好,也只能與亂石為伍。但令人們敬佩的正是卞和的自信,正是這份自信造就了天下無雙的和氏璧問世。

會考語文文言文練習題之和氏璧 篇三

會考語文文言文練習題之和氏璧

和氏璧

楚人卞和,得璞於楚山中,奉而獻之於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諸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或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視為石,忠貞之士而視為誑。”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寶玉也,遂命名為“和氏璧”。

【註釋】①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②薨:古代諸侯王死叫“薨”。③剖開。

【文化常識】

古代的酷刑。卞和獻寶玉,竟無端地被楚王處於刖刑。“刖”即砍掉足,戰國時的大軍事家孫臏,因龐涓妒忌,被處以臏刑,即去掉膝蓋骨。封建社會的`刑罰是極其殘酷的,除了“刖”、“臏”外,還有黥刑(臉上刺字)、凌遲(割肉而死)、大劈(砍頭)及五馬分屍等不下數十種。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璞②奉③相④諸⑤泣⑥夫

2、翻譯:①王以和為誑②子奚哭之悲也?

3、這珍貴的玉璧為什麼命名為“和氏璧”?

文言文《前赤壁賦》翻譯及賞析 篇四

《前赤壁賦》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於宋神宗元豐五年貶謫黃州時所作的賦,此賦記敍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遊赤壁的所見所感。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文言文《前赤壁賦》翻譯及賞析,歡迎大家閲讀!

前赤壁賦

宋代: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馮 通:憑)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 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共適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譯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着與明月有關的文章,歌頌窈窕這一章。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後升起,徘徊在鬥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着天際。任憑小船兒在茫無邊際的江上飄蕩,越過蒼茫萬頃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蕩,就如同憑空乘風,卻不知道在哪裏停止,飄飄然如遺棄塵世,超然獨立,成為神仙,進入仙境。

這時候喝酒喝得高興起來,用手叩擊着船舷,應聲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蘭船槳,迎擊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懷悠遠,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簫的客人,按着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尾聲悽切、婉轉、悠長,如同不斷的細絲。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聽了落淚。

蘇軾的容色憂愁悽愴,(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曲調)為什麼這樣(悲涼)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麼?(這裏)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蒼翠。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麼?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船延綿千里,旌旗將天空全都蔽住,在江邊持酒而飲,橫執矛槊吟詩作賦,委實是當世的一代梟雄,而今天又在哪裏呢?何況我與你在江邊的水渚上捕魚砍柴,與魚蝦作伴,與麋鹿為友,(我們)駕着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我們)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顆粟米那樣渺小。(唉,)哀歎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沒有窮盡。(我想)與仙人攜手遨遊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我)知道這些不可能屢屢得到,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託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

蘇軾説:“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不斷流逝的就像這江水,其實並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但是最終並沒有增加或減少。可見,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麼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享用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時候。這是造物者(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大寶藏,你我儘可以一起享用。”

於是同伴高興的笑了,清洗杯盞重新斟酒。菜餚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亂。(蘇子與同伴)在船裏互相枕着墊着睡去,不知不覺天邊已經顯出白色(指天明瞭)。

賞析

此賦通過月夜泛舟、飲酒賦詩引出主客對話的描寫,既從客之口中説出了弔古傷今之情感,也從蘇子所言中聽到矢志不移之情懷,全賦情韻深致、理意透闢,實是文賦中之佳作。

第一段,寫夜遊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詩經·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體態嬌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與《月出》詩相迴應,“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並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雲:“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氣一貫。“徘徊”二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柔和的月光似對遊人極為依戀和脈脈含情。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遊人這時心胸開闊,舒暢,無拘無束,因而“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乘着一葉扁舟,在“水波不興”浩瀚無涯的江面上,隨波飄蕩,悠悠忽忽地離開世間,超然獨立。浩瀚的江水與灑脱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而遊之樂,溢於言表。這是此文正面描寫“泛舟”遊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這裏所説的“美人”實際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段歌詞全是化用《楚辭·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恍兮浩歌”之意,並將上文“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內容具體化了。由於想望美人而不得見,已流露了失意和哀傷情緒,加之客吹洞簫,依其歌而和之,簫的音調悲涼、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竟引得潛藏在溝壑裏的蛟龍起舞,使獨處在孤舟中的寡婦悲泣。一曲洞簫,悽切婉轉,其悲咽低迴的音調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入悲涼,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文氣一振。

第三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歎。此段由賦赤壁的自然景物,轉而賦赤壁的歷史古蹟。主人以“何為其然也”設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古蹟作答,文理轉折自然。但文章並不是直陳其事,而是連用了兩個問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問道:“此非曹孟德之詩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勝問道:“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兩次發問使文章又泛起波瀾。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荊州、迫使劉琮投降的往事。當年,浩浩蕩蕩的曹軍從江陵沿江而下,戰船千里相連,戰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滿,趾高氣揚,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槊賦詩,可謂“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裏呢?曹操這類英雄人物,也只是顯赫一時,何況是自己,因而如今只能感歎自己生命的短暫,羨慕江水的長流不息,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才把悲傷愁苦“託遺響於悲風”,通過簫聲傳達出來。客的回答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

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客曾“羨長江之無窮”,願“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即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認識。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不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脱、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並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脱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而後,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説明。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此情此景乃緣於李白的《襄陽歌》:“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進而深化之。

第五段,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後,轉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開頭,極寫遊賞之樂,而至於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這篇賦在藝術手法上有如下特點: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作者抓住風和月展開描寫與議論。文章分三層來表現作者複雜矛盾的內心世界:首先寫月夜泛舟大江,飲酒賦詩,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懷世俗的快樂心情;再從憑弔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變動不居,因而跌入現實的苦悶;最後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述人類和萬物同樣是永久地存在,表現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寫景、抒情、説理達到了交融的程度。

“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鬱郁頓挫,如“萬斛泉湧”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於誦讀,並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了韻文的長處。

意象連貫,結構嚴謹。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於風月,情緒轉入低沉消極;最後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覆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複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一。

遊蘭溪文言文翻譯賞析 篇五

《遊蘭溪》是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三月)的事。這是作者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期間所作。當時他在政治上失意,生活上也比較艱苦,但仍對人生抱着樂觀向上的態度、豁達的胸襟,實在難能可貴。下面是遊蘭溪文言文翻譯賞析,歡迎參考閲讀!

原文

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餘戲之曰:“餘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疾愈,與之同遊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餘作歌雲:“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是日劇飲而歸。

譯文

離黃州東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螄店。我在那裏買了田地,因為去看田,得了病。聽説麻橋人龐安常會看病,是個聾子。就去他那裏看病。龐安常雖然耳朵聾,可是聰明超過一般人。我用紙寫字給他看,寫不了幾個,他就能夠深刻地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開玩笑説:“我用手當嘴巴,你用眼當耳朵,我倆都是一時奇異的人。”病好之後,我和他一同去遊覽清泉寺。寺在蘄水縣城外兩裏左右。那裏有個王羲之的洗筆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蘭溪,溪水倒向西流。我因此作了一首詩歌:

山下蘭芽兒,短短的,浸在溪水裏,松林裏沙子路上好乾淨,沒有污泥。

傍晚的雨瀟瀟下,子規鳥正在鳴啼。

誰説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

請你看看那蘭溪水吧,還能流向西,莫傷悲,白髮老人還能作報曉的雞。

這一天,我們開懷暢飲才回去。

註釋

①遊蘭溪:選自《東坡志林》。本篇一作《遊沙湖》。遊蘭溪,遊覽蘭溪。蘭溪,在今湖北省浠水縣東,水出竹箬山,其側多蘭,唐置蘭溪縣。時蘭溪之水頗有盛名,唐代張又新《煎茶水記》説“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

②黃州:現在湖北省黃崗一帶。蘇軾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③相:察看。

④龐安常:人名,字時安,當時名醫。兒時讀書過目不忘,博物通古今。耳聾,但自學研習中醫,尤善鍼灸,為人治病,十愈八九,救人無數,為鄉里口碑。

⑤穎悟絕人:聰明超過一般人。穎悟,聰明。絕,過。

⑥輒:立即,就。

⑦了:領悟。

⑧戲:調笑。

⑨異人:奇特的人。

⑩蘄水:舊縣名,治所在今湖北浠水縣。

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圍加築一道城牆。

王逸少: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表字逸少。傳説他曾“臨池學書,池水盡黑”。

甘:香甜,味美。

歌:指文中結尾部分的《浣溪沙》詞,也是作者所作。原詞的小序説:“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蕭蕭:同“瀟瀟”,形容細雨。

子規:又名杜鵑鳥,布穀鳥,杜宇,鶗鴃(tí jué),常指杜鵑亞科和地鵑亞科的約60種樹棲種類。杜鵑科鳥分佈於全球的温帶和熱帶地區,在東半球熱帶種類尤多。杜鵑棲息於植被稠密的地方,膽怯,常聞其聲而不見其形。。

少:青春年少。

休將白髮唱黃雞:不要面對報曉的黃雞悲歎自己的白髮。黃雞,報曉雞。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瓏》曰:“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髮催年酉時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裏朱顏看已失。”白居易稱“黃雞催曉”、“白日催年”,慨歎人就是在黃雞的叫聲、白日的流動中一天天變老的。蘇軾在這裏反其意而用之。

劇飲:開懷暢飲。

賞析

《遊蘭溪》是一篇山水遊記,又是記人之作。記遊而記人,記人而及己。這中間,龐安常是個關鍵人物,作者是從龐安常與“我”同“異”的角度來寫人的,“異”是關鍵之關鍵。作者去蘭溪,原本不是去遊山玩水,欣賞名勝古蹟,他是去看田的。一個風雲人物,不“處廟堂之高”,反倒跑到那窮鄉僻壤去看田。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豐三年二月),蘇軾因烏台詩案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可是“不得籤書公文”。只有“無案牘之勞形”。這一走就走病了,三十多裏地,他一介文弱書生,經不起寒暑的襲擊、田間之苦,何況還有心病。

他沒有朝廷太醫院供候,只好去找鄉村的“赤腳醫生”。有一醫術高明的人叫龐安常,是個聾子。作者不去寫見面寒暄,也無法寫他望聞問切,只是抓住“聾”這個特徵來下筆。自己只能“以紙畫字”來表達內心的想法,而龐安常只能“以眼為耳”來向你瞭解病情。可是還沒有寫上幾個字,龐安常醫生卻能深刻地懂得人的意思,真是聰明絕頂。

專程去看田,卻不寫田。不光是急着看病,何病、何藥等也均沒有寫,由此引出龐安常,徑直把龐安常“以眼為耳”的怪異特寫在讀者面前。

在一個有生理缺陷的人面前戲言説笑,不怕忌諱。從後文同遊來看,他們是心心相印的好朋友。看似諧謔,其實也是在寫他自己,實在寄寓了很深的感歎。聾子龐安常“以眼為耳”,成一方巧手神醫;而詩人“以手為口”,是一代詩文絕佳的士子。安常“穎悟絕人”,卻隱居鄉間,權充一名村醫;自己也因詩文得禍,貶居僻遠。而又自居“異人”,可見作者開朗詼諧、活潑風趣與樂觀自信的性情。得這樣一位同病相憐、眼明心慧而又一派天然之能人,早已把自己的病放到了一邊,直接寫他們在他病好過後同遊清泉寺。

前者以文敍事,説得簡潔、生動,三言兩語便勾勒出一“穎悟絕人”的“異人”形象。後者以詞説理,前片寫景,畫出暮春村野景象;後片純作議論,且一反前人舊説,耐人尋味,而用語形象,能引人思。

清泉寺還與一位才異之人相關,就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惟此三人(王、龐、蘇)都是異常之人。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瓏》詩借“黃雞催曉”歎時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蘇軾卻反其意而用之唱《浣溪沙》詞,這是一種從容自信、曠達樂觀的人生豪情,最後一起暢飲而後歸。這種人生情懷也使本文具有了一種超然灑脱的韻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