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課文《小夥伴》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1W

課文《小夥伴》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小夥伴》教師反思 篇一

對《她是我的朋友》這節課的認識經過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校級行知課堂我組周老師講課前的研討,第二階段是自己參加語文課程達標過程中的嘗試。

設計教學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但以前我卻從不敢丟開現成教案,總是大量借鑑名師點子,東挪西湊拼成基本屬於自己風格的設計。研討過程中,我第一次嘗試獨立設計教學設計,與周老師同備一節課。

首先,我反覆閲讀這篇課文,探尋文中的知識點,結合三年級孩子的閲讀水平,在基於對課標認識的基礎上,初步把目標設為如下幾個方法,讀準讀通課文、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體會情感、有感情朗讀、滲透習作方法、樹立正確朋友觀。

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是重難點,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讀了一篇課文後能夠簡單説自己的體會,但是如何從關鍵詞句入手理解更深入些,卻是難點。課後習題第二題是“我們來找一找描寫阮恆表情、動作的句子,並説一説他當時是怎麼想的”,這題不就是在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子嗎?於是,在教學環節中就有了這樣的一個設計,“默讀課文,在文中找出來描寫阮恆表情、動作的句子,想一想他都在想些什麼?”看似貼合編者意圖,符合課標要求,但卻在實施中遇到了不少的問題。文中這樣的句子很多,每句話都交流體會,浪費了太多時間,而且這些句子大致都在反映阮恆內心痛苦、恐懼,談體會時學生很難發現阮恆內心的變化,教學過程顯得宂繁複雜。能不能以第一句表情或動作的句子為範例,講解完後,讓學生自由學習其他幾個句子,即體現教師的導,又彰顯出了學生的學,可是再次試講時,效果仍舊不好,學生依然不知如何下手談體會。課後與組內老師討論,如何更精簡些,提 高實效,教給學生自己分析文章的方法。反覆又讀了幾遍文章後,發現文中多次寫到哭,這幾個詞語雖然都是表示“哭”的意思,但卻表示不同程度的哭,哭的程度不同與阮恆的內心世界緊密聯繫,於是,我們再次修改設計,“默讀課文9、10自然段,找出描寫哭的詞”,然後以第一個哭所在的句子為範例,抓“啜泣”初步體會阮恆內心,從哪個詞中你還有同樣的體會,學生找到“顫抖、捂住臉”,從這些詞中你又讀懂了什麼?就這樣,一步步地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來體會人物內心。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其他三個哭所在的句子,使用“我從哪個詞中讀懂了什麼”來交流讀書體會。在體會中滲透習作方法,在小結中引導“哭”的程度與內心的關係,昇華情感就在這其中潛移默化的達到。

這個環節的設計是我覺得比較得意的地方。

我的這堂課遺憾的地方也不好。導入後,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迫在眉睫”的意思,同時讓學生更深入瞭解故事發生的背景和但是情況的緊迫,為理解下文做鋪墊。阮恆在沉默中顫抖的舉起小手,又放下去,然後又舉起來,這一連串的動作不禁引發大家的質疑,為什麼舉起來又放下去又舉起來,此處尊重學生的質疑,但是在引導學生理解時,並不能把三個動詞放一起理解。“為什麼要舉起來”?(救朋友)“為什麼又放下去”?(害怕,哪個詞也讓你感受到他此時害怕?引導學生感受對死亡的恐懼)“為什麼又舉起來”?引導中,把一個問題拆分為三個問題,在交流過程初步體會到阮恆為了救朋友的勇敢和無畏。初步滲透抓住關鍵詞語體會理解。但是在這個過程,學生回答到害怕死亡時,我由於講課時的緊張,漏掉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稍微對抽血有點了解的都知道,抽血並不會導致死亡,但是阮恆此時害怕死亡,“你是從哪裏讀到這麼重要的信息的呢?”這一問題的漏問,導致部分學習能力較差的孩子很迷茫,也缺失了一次聯繫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引導。這本來是在教學設計之中的。

在課堂中,自己對課堂的把握還是很欠缺的,非常深刻的記得,有一個孩子在回答“誰來彙報第一個哭所在的句子”時直接説“啜泣”,我並沒有引導孩子做進一步的思考,還有一個孩子在説他的體會時,我一時語塞,直接讓他讀課文,避開尷尬,學生自己少了一次和老師交流的機會。

小結習作方法時的語言拖拉、看圖説話時的引導不當、迴應課題時的朗讀指導……種。種遺憾徘徊於心。

總是以為公開課中可以不顧學生的學習狀態,殊不知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態度才是最重要的。機智是學不來的,而是要在平日的每節課中有意識地去鍛鍊自己。課堂中的隨機應變是在足夠了解學生、足夠熟悉教材、足夠明晰學習環節的設計目的上實現的。跟同組的周老師交流教學體會時,我曾輕描淡寫地説:“只要明白每個環節的教學目的,其他引導語神馬的隨機發揮即可。”這是多麼不負責任的説法。沒有足夠的預設,課堂中怎麼會有靈活的應變。

感謝馮校長賽前的指導,才有了我在深夜中一遍又一遍空講的動力,才有了把課堂預設熟記於心的成效。做什麼事情都應該盡力而為,更何況是要展現給孩子們的課堂。我會再接再厲!

小夥伴教學反思 篇二

《小夥伴》是人教版新課標國小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七組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以春遊為題材,寫了春遊時瑪莎丟失了揹包以後,幾個小夥伴對待這件事情的不同態度。這個故事旨在啟發學生:要具有樂於助人的願望和行動,要用實際行動幫助自己的小夥伴,給予別人最需要的幫助,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口頭上的指責和關心。

一、觀察圖片,導入新課。

首先,我讓學生觀察文中的插圖,想一想圖片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些小夥伴們會發生什麼對話?大部分學生由於預習課文的關係,很快可以大致答出——幾個小夥伴一起去春遊,到了吃午餐的時間了,大家都拿出自己的食品出來吃,可是唯獨中間的小女孩什麼也沒有,看得出她很失落,旁邊的小夥伴們頁都從不同的方面表示了關心。我會緊接着問:“大家都是怎麼關心她的?都分享自己的食物給她了嗎?”學生小組討論,派代表發言,從而引出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本篇課文要求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進入角色朗讀。文中一共有四個角色:維加、瑪莎、安娜和安東,主要以人物對話的形式展開課文。在教學過程中,我非常重視朗讀,強調“以讀為本”。首先,我示範讀出不同人物的語氣和心情,讓學生感受通過變換語調飾演人物的朗讀樂趣並掌握基本的朗讀技巧。接着,讓學生説一説“圖片上發生了什麼事?”解答課前提出的問題。故事從

春遊那天的午餐講起,當小夥伴們發現瑪莎不吃午餐時,都從不同的方面表示了關心。有的説沒有午餐吃將是很難受的事,有的説揹包有可能丟在哪裏。而安東把一大半面包放到瑪莎手裏,他最關心的就是瑪莎最需要吃午餐了。從而理清故事的脈絡,整體感知課文。

三、角色扮演,深入體會。

在初步掌握課文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學習課文,我本環節重點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朗讀。我鼓勵學生讀旁白,或者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進行朗讀,並儘量記住相關人物的台詞,學生很快便投入緊張而激烈的反覆誦讀與背誦中。學習氛圍特別濃厚,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得到很大的提高。接着,當大部分同學完成背誦或者讀順旁白並舉手示意時,我便開始挑選角色扮演者以及幾個負責讀旁白的學生上台來表演這篇課文。學生的參與度很高,都愛上台來展示自己,同時也感受到角色扮演的樂趣。通過反覆幾次的上台扮演,整篇課文已經深入腦海,這時,我向學生拋出問題:“你們喜歡誰的做法?為什麼?”從而昇華本節課的主題。

四、不足之處與改進方法

由於時間沒掌握好,本節課主要採用了隨文識字的方法,忽視了對二會字的重點教學,只是簡單帶過。改進方法:合理安排各環節時間,把握課程重點,課前應先教會二會字,在這基礎上再學習課文有利於學生對二會字的鞏固和掌握。

三年級上冊語文《司馬光》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司、假”等13個生字,會寫“別、到”等6個字。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通過朗讀,感悟司馬光勇敢、機智的品格。

3、指導學生能從課文插圖中仔細觀察人物的表情、動作、神態。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認識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司馬光勇敢、機智的品格。

2、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學習司馬光在危急時刻能冷靜分析、動腦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同學們,課前我們蒐集了關於“司馬光”的資料,誰能用簡單的一兩句話來説一説。

(學生根據課前收集的材料説一説。)

2、(出示司馬光人物頭像)師介紹:司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學問的人,他姓司馬,名光,司馬是複姓。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講的就是司馬光小時候的故事。(板書課題:司馬光)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

請同學們,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思考:課文講了司馬光小時候的什麼事情?

2、指名(1-2人)説説文章內容

過渡語:剛才同學們課文讀的很賣力、很認真,昨晚佈置了預習,下面老師要檢查一下你對字詞的掌握情況,有沒有信心?

3、教師檢查預習情況。

(1)出示帶拼音詞語,指名認讀。

(2)出示去掉拼音的詞語,學生交流識記方法,“開火車”認讀。

三、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1、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引讀第一自然段。

(2)讀了這句話你知道了什麼?

(3)“古時候”是什麼時候?從圖上什麼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時候?

(出示課文插圖,學生看圖回答。)

2、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自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他是誰?

(2)出示句子,比較:這兩個句子有什麼不同?

他跟幾個小朋友玩。

他跟幾個小朋友在花園裏玩。

(3)讀這一段第二句話,把誰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讀清楚。(學生自由讀。)

(此環節設計旨在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5)花園裏有什麼?(自由讀)

(6)這是一口怎樣的水缸?看圖,缸裏的水多不多?你從哪看出來的?你能把缸大水多讀出來嗎?(學生練讀、評讀。)

3、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這時發生了一件什麼事?學生自由讀第三自然段。

(2)小朋友是怎樣掉進大水缸的?什麼叫“一不小心”?(就是不留神、不注意)

(3)小朋友掉進水缸裏了,着急嗎?用着急的語氣讀讀。

(學生練讀、評讀。)

4、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1)讀讀本段,一個小朋友掉進水缸裏了,看到這種場景別的小朋友有什麼變化?

找出表示動作的詞語。

(2)引讀,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教師板書:慌、叫、喊、跑、找。

(3)從這幾個詞看出小朋友比較慌張、忙亂(你能帶着這種慌張、忙亂讀讀這一段嗎?)

(4)你能用“有的……有的……”來説話嗎?

《小夥伴》教學反思 篇四

本堂教學循序漸進,讓學生易於接受;採用了一些生動的表現方式,如猜謎語、觀察圖片、“花落誰家”遊戲,調動了課堂氣氛,多媒體課件的介入,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注重了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既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慾望,讓他們樂於説話,這些是比較好的。一面。

但同時,學生之間面對面交流不足,忽略了讓學生之間直接對話,學生對自己所誇得夥伴的形式有些單一,不能多方面的説出夥伴的優點,學生的閲讀面狹窄,是一個缺陷,今後在教學過程中應拓寬學生的閲讀面,知識面。還有在引導學生舉事例誇夥伴時,不能把事説具體。還有在誇自己想誇的小夥伴一環節中,再適當多給些時間,同時老師參與其中,適時引導,相信效果會更好。

課文《小夥伴》教學反思 篇五

一年級學生年齡尚小,而且基本上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強,不懂如何去關心、幫助別人。《小夥伴》小中見大,描繪的是三個小夥伴對待瑪莎丟了書包後的不同表現,旨在説明一個道理:要用實際行動給予別人最需要的幫助。整篇課文充滿人文情感,內容和語言都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故而學習本文對學生有很好的啟發和教育作用。對於這樣一篇生活情趣盎然的短文,通過討論、反覆朗讀、聯繫生活談感受等手段,引導學生在讀着自己喜愛的故事中產生了與幫助他人的願望,成了本課力求突破的關鍵。

1.在活動中展開教學,吸引學生積極參與

綜觀全課的設計,主要通過“猜謎拓手印”、“小組表演朗讀”、“圖配文藝術畫展示”三大活動鋪展開教學,這些活動使學生感覺不像是在上課,更像是在遊戲,因而激起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興高采烈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新課程改革呼籲“以學生為主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喚起學生積極參與正是自主學習的前提。

2.小組表演朗讀,發揮合作學習優勢

“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我們尤其應當重視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精講多讀,以讀代講,讓學生充分地自讀自悟。由於本課主要是對話,而且表現的是生活場景,故而可以藉助表演的方式使學生在演中讀,邊演邊讀,既注意不同角色的語氣變化,更重要的是深入角色的內心,充分體會到晚輩的孝順和長輩的慈愛。同時,小組合作表演朗讀調動了學生之間的互動關係,在切磋中提高有感情朗讀的水平,深化了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

3.激活體驗,彰顯人文,多元發展

小讀者多數是獨生子女,與安東相比,在幫助別人方面還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請學生展示個人圖配文的藝術拓印畫,説説在我們有困難的時候,我們的小夥伴是怎麼對待我們的,這一設計的意圖在於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深刻感悟教材的思想情感,使平面的文本閲讀成為一次個性化的生命體驗。另外,圖配文的藝術拓印畫與“愛心服務卡”的實施活動,綜合了美術、語文等學科的學習,有助於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更值得一提的是滲透了可貴的情感教育,猶如火花點燃了學生心靈世界的關心,幫助別人之情。

4.識字方式多樣,巧借板書強化

字詞的學習是低年級語文閲讀課的重點之一,通過動作演示識記“掰”,再巧妙地藉助板書,加強“夥”、“伴”等字的記憶,以及藉助讀長句鞏固其他字的識記,等等。形式多樣的識字增添了識字教學的趣味性,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使課堂散發出活潑的氣息。

總而言之,本課致力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針對教材的特點,在有趣的活動中鋪展開教學,以讀促講,結合個人的生活體驗和綜合性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真切地感悟到友情的温暖,從而給語文學習抹上了鮮靈的人文色彩。

課文《小夥伴》教學反思 篇六

是人教版新課標國小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七組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敍事的課文,而且是發生在幾個孩子之間的事。事情的經過很簡單,但是藴含的東西卻很多。

這篇課文看起來簡單,可是越仔細琢磨卻越覺得不好把握。首先,很容易把課文的重點放到教育孩子如何幫助有困難的小夥伴上,上成思想品德課。其次,課文中的幾個人物的定位把握不準。我分析,維加和安娜雖然只是口頭上的詢問、擔心,但是也是對瑪莎的關心。如果簡單地褒貶,對於他們來説不公平。同時,在生活中,這樣的關心也是存在的,必要的。並且從題目上看,“小夥伴”是指的這四個人物,指的是一個羣體,不能突出一部分,淡化一部分。基於以上的考慮,我們覺得在教學課文時首先要確定這是一堂語文課,而不是思想品德課,要上出語文味。上出語文味就要品味語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中還是要關注語言文字,通過讀、思、品、議去感悟語言文字,去提高語文素養。

同時在教學中應該傳達給孩子“這幾個小夥伴從不同的方面關心幫助自己的夥伴”這樣一個信息。然後讓孩子們通過閲讀、比較、感悟懂得其中的道理:要用實際行動給予別人最需要的幫助。於是我以“三個小夥伴是怎麼説的,怎麼做的?”這個問題統領全文,引導孩子在讀中感受三個小夥伴對瑪莎的關心。並且通過比較知道維加和安娜是通過“問、説”的形式表示對瑪莎的關心,而安東是通過行動來表示對瑪莎的關心。雖然不一樣,但是都是關心,都值得肯定。在這個基礎上,再讓孩子通過各種形式體會到安東的幫助對於瑪莎來説是最需要的。這樣讓孩子自然地懂得了課文中的道理。這樣也給文中的幾個小夥伴準確的定位。

要想把語文課上出語文味,就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通過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的素養。在這一課的設計中我沒有孤立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而是把它和朗讀結合到了一起。

備課時,我發現在這篇課文中幾個標點符號非常值得研究。標點符號是語言文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對於一個句子來説,標點符號是非常重要的。在這篇課文中幾個人物的對話中出現了“?、!、。”,不同的標點符號表達了人物不同的心情,要想讀出人物的語氣,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就必須要關注這幾個標點符號,同時這也是讀書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在朗讀指導的過程中又進行了標點符號的訓練,同時教給了學生讀書的方法。

在課文的最後一段中,我抓住安東的幾個動作的詞語讓學生讀一讀,想一想,做一做,體會安東對瑪莎的幫助和關心,從而讓學生感悟到安東的關心和幫助是通過實際行動表現出來的。滲透了動作描寫的重要性。

在分角色朗讀這一環節上處理不夠好,效果不是很好。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這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