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小池》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3W

《小池》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小池》教學反思 篇一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每一次上課教給學生的同時我們自己收穫到的往往更多,在這節課中,我受益頗多。

一深入解讀文本是教學的基礎

《我愛門前的小池塘》是著名兒童詩作家金波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清新的語言、豐富的想象、深厚的情感讓讀者看到了一個清清亮亮、美麗而充滿生機的小池塘。文章分為六個自然段,開頭和結尾互相照應,通過植物、動物、青山白雲對小池塘的喜愛向讀者展示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全文以“愛”貫穿始終,作者將自己的對小池塘的喜愛體現在小池塘周圍的景物上,讓人讀起來覺得歡喜,傳遞給讀者一種快樂的情緒。最初看到這篇課文的時候只是很膚淺的認為課文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到小池塘的美麗,而忽略了關鍵字“愛”,一篇沒有感情的文章如何能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經典之作呢?而且作者巧妙地運用池塘周圍的景物將文章寫得妙趣橫生又留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想必作者作此文中心中定是充滿了滿滿的歡喜,最終一字一句的將心中充盈的歡喜寫下來。想來在拿到教材的時候我往往最先做的不是把教材反覆的研讀而是急着去翻教參看看該注意什麼?該怎麼設計更好?而這些教參上的東西有多少是我自己的呢?這樣的“拿來主義”沒有透徹的理解怎麼能走進作者的心,體會到文中的情呢?

二精心的教學設計是教學的關鍵

文章的情感、教師的解讀、學生的學習過程都需要一個自然的教授過程,於是教學設計成為了一節課的關鍵,《我愛門前的小池塘》這篇課文在教學設計注重了“情”“趣”二字。以“情”貫穿始終,通過教師的過渡語和總結時時刻刻向學生傳遞着作者對小池塘的愛,使每個自然段的分段教學渾然一體而又層層深入。每一段的教學過程中時刻把握着學生的興趣點,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低年段的教學特點,如第二自然段中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自己就是小池塘周圍的花草樹並通過動作表現出來,學生興致高昂,激發了兒童獨有的豐富的想象力。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抓住“情”“趣”實施的教學行為充分展現了我校實效課堂的魅力,每一個字詞的練習鞏固,每一個語言訓練點都落到了實處,字、詞、句、背誦、語言訓練、想象訓練、寫字訓練一個都沒有少。

三用心關注學生是教學的重點

在教學中學生的學是課堂的主體,因此老師必須時時關注學生,因為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全在乎於學生的反應。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有趣的話題、及時的鼓勵、交錯進行的學習方法都是吸引他們注意力的好方法。關注學生不僅僅只能停留在注意力上,如何讓學生從不會讀到會讀,從不會説到會説這都需要老師關注。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要求老師最需要做的就是像個朋友一樣在他不會讀的時候指導一下,在他不會説的時候啟發他一下,走進孩子的心裏,做一個良師也做一個益友。

這節課已經上完了,回想一下我學到的又豈止是教學技術更有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王校長手把手的教我、樑校長的指點迷津、羅主任一點一滴的叮囑、望望的捨命相陪等等我都深感於心。一節課凝聚的是一羣人的智慧,一個人的背後有那麼多雙手的支持,這節課真是讓我學到了太多太多……

《小池》教學反思 篇二

一年級語文小池教學反思(一)

執教了《小池》一課後,我對如何進行低年級古詩教學、如何將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相結合有了更深的思考,心中有了一點收穫與大家分享。

《小池》一詩作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來引導學生學習這首古詩。

一、首尾呼應,《三字經》與古詩相結合讓學生感受我們傳統文化的魅力

因《三字經》和古詩本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所以本堂課我以學生誦讀《三字經》導入本課。

我是這樣開頭的:《三字經》是我們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而古詩韻律優美,語言簡潔,好讀又好記,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這節課老師就要領着小朋友們去這座寶藏中尋寶,高興嗎?(高興)那好,小朋友們準備好了嗎?現在我們就要去尋寶了!

這樣的開頭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了孩子們對古詩的興趣。

在結尾時,我與開頭相呼應:小朋友們,你們看,不知不覺中,我們就把這首《小池》記住了,我們從這首詩中看到了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樹,嬌嫩的荷葉,可愛的蜻蜓,小池的風景真是太美啦!而詩人卻用這短短的幾句話就把這麼美的景色描述了出來,看來古詩中真的有許許多多的寶藏等待我們小朋友去發掘!正如《三字經》中所説的“子不學,非所宜。”希望同學們努力學習,打好基礎,去發掘更多的寶藏!

這樣相呼應的結尾,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感受到了我們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以生為主,以讀為本。

把課文讀通,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説並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讀書,須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可是因為課前學生回家已經預習了這首詩,所以我採用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把古詩讀給同桌聽,把生字讀給同桌聽,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同桌作為小老師來糾正對方讀錯的地方,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用課件展示本首古詩中要求認識的6個生字,採用摘下生字星星的方式激發學生認字的熱情,用交流識字方法,個別讀、領讀形式來讀準本課生字,再讓學生展示讀古詩,其他學生認真聽,指出錯誤的讀音並邊聽邊想古詩中寫了哪些景物,先整體感知古詩。

在整個教學中,我讓學生自由讀、個別讀、男女生分讀、表演讀、比賽讀、齊讀、配樂讀等多種形式誦讀古詩,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詩中美好的意境,從而達到了教學目的。

三、展開想象,深入詩意。

想象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孩子是富於想象的,發展孩子的想象就是在開發孩子的智慧寶藏。而語言又是妙不可言的,很多文字寓意深刻,特別是古詩,它留給學生許多想象的空間。

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在配樂朗誦時,讓學生閉上雙眼,然後交流好像看到了什麼景色,學生在音樂與老師的誦讀中感受到了詩中所描述的美景,回答得非常好,把好像看到的景物描述得很美。賀晨曦説她好像看到了有一隻蜻蜓飛呀飛呀立在了荷葉上;錢嘉盈説她好像看到了樹陰照在了水面上;吳崢説他好像看到了泉水從泉眼裏流了出來,可以説朗誦和音樂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而想像對學生深入理解詩意也起到了引導的作用。

四、淡化詩意,品析誦讀。

學習古詩,除了要讓學生讀懂讀好之外,我們還應該引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這對一年級的國小生來説是很難的。新課程提出,要重視學生自己的體驗,這是很正確的。讀這首詩,小朋友看到的是什麼呢?他們想到的是什麼呢?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體驗,我們老師是無法替代的。讓他們讀一讀,説一説,想一想,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在學習《小池》這首古詩時,我除了讓學生在教師配樂誦讀中想像看到的畫面外,還通過多媒體讓學生從圖面中去感受詩的意境,並配以我的語言“泉眼很愛惜它的細細的泉水,不讓它們多流一點兒似的,泉水就慢慢地,無聲無息地流出來……這樣的泉水,我們應該怎樣讀?”“在夏日的日光下,池塘裏這一片柔柔的池水你喜歡嗎?是啊,連樹陰都喜歡得投進了池塘的懷抱了,你們瞧,它照在這片波光上呢!這句我們應該讀出什麼樣的心情?”......用語言來引導學生讀出詩的意境,並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哪裏應該停頓,指導學生朗誦,而詩的後兩行,我讓學生邊做動作邊朗誦,從孩子們的一言一行一讀中,我已充分感受到孩子們已被詩人把描繪的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隻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而深深吸引。孩子們領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風情,接受美的薰陶,這足已!

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面對天性好動的一年級小朋友,繁瑣的講解、過多的斟字酌句,只會適得其反。

一年級語文小池教學反思(二)

小池》是人教社國小語文課標實驗教材第二冊的一首古詩。這首詩以渲染孩子們欣賞迷戀的蜻蜓輕落荷葉尖角的動人畫面表現夏天荷塘美好的意境與情趣。整首詩情趣盎然,語言清新,充滿兒童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如此貼近兒童生活的教學內容為促進孩子與教材的詩性對話、情感交流提供了極好的平台。因此在確定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時,我把情感目標——感悟初夏荷塘美好的意境,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夏天、熱愛生活的情感作為主目標貫穿教學始終。在確定知識能力目標、過程方法目標時,我除了考慮它們相對的獨立性之外,更多地考慮在達成這些目標的同時如何更有效地促進情感主目標的達成。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的特點,將整篇課文的教學目標進行分解重組,確定如下目標:

情感目標:感悟初夏荷塘美好的意境,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夏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知識能力目標:認識課文中“池、惜、陰、晴、柔、露、立”7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過程與方法目標:會運用藉助熟字識字的方法。初步學習藉助朗讀體會詩歌意境。

為了達成目標,我採用了以下教學策略。

(一)創設情境,鋪墊情感。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環境。國小一年級的學生無意注意佔優勢,因此,在課前教師藉助多媒體播放一組以春天為主題的古詩動畫畫面,調動起學生的感情,把孩子帶進了吟詩作畫的情境中。在課首教師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與知識經驗,創設了一個情趣盎然的情景。未成曲調先有情,“夏天是一首詩,夏天是快樂的。”這樣的情感體驗已在孩子心田悄悄萌發並滋長。

(二)品讀詞句,積累情感。

在字詞教學中滲情。一篇文章的字詞教學與文章的情感脈絡在很多時候較難統一起來。為了避免這一點,讓情感脈絡貫穿字詞教學,我的策略是:①隨文識字,所有生字的教學分散在詩句的解讀中。②對生字的教學做一翻詳略安排。與情感主線有關的字濃墨重彩:“立”是前一首詩《所見》中要求四會的生字,考慮到這個字和“惜”、“愛”是本詩歌的文眼,抓住這幾個生字的教學就能緊緊地抓住詩歌的情感線,所以我把“立”字作為本堂課的四會字來教學,並給予濃墨重彩,為情感目標的達成助力。與情感主線無關的生字教學(例如:池、陰、晴)我則通過在語境中復現淡化處理。③從生字的不同角度滲透情感。“惜”從形入手,為什麼“惜”要用豎心旁?讓學生明白心裏愛惜才是真正的愛惜,泉眼從心底裏愛惜泉水,捨不得讓它多流;“立”從推敲其運用入手,體會蜻蜓立在小荷上的輕盈與自在;“柔”從義入手,給“柔”組個詞,詩中講大樹喜歡柔和的( )。這樣的教學努力體現識字與閲讀的整合,生字的教學基本與情感基調保持一致。

在充分朗讀中動情。朗讀是學生學習語文最重要手段之一。本詩歌的教學淡化詩句逐詞逐句的理解,已讀代講,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課堂上自由地讀,讀出不同的感受來,帶着不同的感受讀,在充分朗讀中獲得初步的、獨特的情感體驗。

(三)啟發想象,豐富情感。

詩歌的語言凝練,往往留下許多不確定,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做適當的補白,以豐富自己的理解與感受。泉眼、細流、樹陰、小荷、蜻蜓組成的小荷池是夏天裏一首清涼的小詩,他們相憐相愛、相依相偎,那麼有情,那麼和諧。教學中,引導學生藉助畫面,展開想象,一起走進這恬靜、美麗的小荷池,一會兒是蜻蜓,一會兒做大樹,一會兒又成了詩人站在小池邊,去感受初夏荷塘的美麗,去感受充滿童趣的夏天,去體味詩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四)拓展積累,昇華情感。

在本課教學即將結束時,我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幅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的盛夏荷葉圖,學生聲聲驚歎夏天荷塘美麗的同時也積累了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白裏透紅等許多詞語與詩句。同時,讓學生自己去課外蒐集、誦讀跟荷花有關的詩歌與文章,這樣從課內的拓展到課外的延伸,在朗朗的誦讀聲中,在生動的畫面視覺作用下,不但大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深深地感受到荷花的美,從而發自內心的喜歡,發出由衷地讚歎。

《小池》教學反思 篇三

《古詩小池》教學反思

《小池》一詩是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一首膾炙人口的絕句,描繪了初夏池塘優美的意境,讚美了大自然勃勃的生機,抒發了作者對自然景色的嚮往的喜愛之情。

這篇課文教學,我採用了這樣的一些辦法:首先是用畫面、用故事感染學生,創設一種意境,讓學生感受初夏河塘之美;然後我和學生交流對詩句的理解,相互提問、互相啟發。這時,我在學生提問的基礎上巧妙地引導學生理解關鍵詞語,感受詩句的美妙意境。尤其是提出了“小荷露角”和“蜻蜓立上頭”誰在先誰在後的問題,更是引發了學生的興趣,他們討論、交流、想象,豐富了詩的意境,拓展了課堂的空間。

《小池》教學反思

《古詩兩首》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其中《小池》一詩作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來引導學生學習這首古詩。

一、以讀為本,讀通讀熟。

把課文讀通,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説並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讀書,須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因此,在學習這首古詩的第一步就是要求把古詩多讀幾遍,讀準字音,讀通每一句。接着用課件展示本首古詩中要求認識的6個生字,採用帶拼音讀、打亂順序讀,去掉拼音讀,個別讀、領讀等多種形式來讀準字音後,再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古詩,把古詩讀熟,讀得琅琅上口。

二、淡化詩意,品析誦讀。

學習古詩,除了要讓學生讀懂讀好之外,我們還應該引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這對一年級的國小生來説是很難的。新課程提出,要重視學生自己的體驗,這是很正確的。讀這首詩,小朋友看到的是什麼呢?他們想到的是什麼呢?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體驗,我們老師是無法替代的。讓他們讀一讀,説一説,想一想,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在學習《小池》這首古詩時,我就從兩個大問題:你覺得這首古詩是描寫哪個季節的,為什麼?如果讓你給這首詩配一幅圖畫,你會畫些什麼?讓學生走進古詩,獨立思考。是初夏還是盛夏?是荷葉還是荷花?在一個個新問題的萌芽到解答,孩子們的發現是有依有據的,從孩子們的一言一行一讀中,我已充分感受到孩子們已被詩人把描繪的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隻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而深深吸引。孩子們領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風情,接受美的薰陶,這足已!

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面對天性好動的一年級小朋友,繁瑣的講解、過多的斟字酌句,只會適得其反。

三、展開想象,深入詩意。

想象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孩子是富於想象的,發展孩子的想象就是在開發孩子的智慧寶藏。而語言又是妙不可言的,很多文字寓意深刻,特別是古詩,它留給學生許多想象的空間。在教學中如果能充分發揮朗讀的作用,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

在教學古詩《小池》時,我讓學生反覆誦讀,重點指導學生讀好最後一句“早有蜻蜓立上頭。”教學生一字一頓,搖頭晃腦地朗讀,在抑揚頓挫中讀出蜻蜓的可愛和俏皮。然後播放歡快的輕音樂,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朗誦詩歌,想象蜻蜓飛到荷葉上來幹什麼。有學生説:“蜻蜓飛累了,到荷葉上休息一會兒。”有學生説: “清晨,蜻蜓口渴了,飛到荷葉上喝點露珠解解渴。”有一個學生更有想象力,他説:“蜻蜓在空中飛呀飛,它看見新長出來的荷葉一個人太寂寞了,飛下來和它交個朋友,聊聊天。”多麼富有詩意的語言,也只有天真的孩子才有如此的美妙的想象。

新課程標準指出:“國小語文教學應該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古詩的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學生終生受益。“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生命體。每個學生都藴藏着獨立學習和巨大潛能。”因此,古詩的教學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體驗。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小池》教學反思

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的七言絕句《小池》,以清新活潑的語言描寫了初夏荷花池的美麗景色。這首古詩是《國小生必背70首古詩》裏面其中一首,所以不少孩子在學習之前就已經會背了,可是通過課堂上讓學生自讀自學後,檢查後發現有不少字音孩子沒讀準,而且都沒注意七言詩2/2/3或4/3的朗誦方式,至於理解,就更不用説了,孩子們基本都只會背。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認為自己會背了就不用學了。真要叫他們理解詩意,跟着老師念一句理解一句,那也是不大可能的,而且雖説一年級的孩子在學習古詩上不追求一句一句地解釋,注重意境的領悟及誦讀,但是我覺得大概意思還是應該知道的。那麼怎麼樣才能在這堂課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呢?我決定把主動權更多地讓給孩子們。

一、交給學生識字的主動權

在學生自讀後,請他們説説:你想提醒大家讀好哪個字?學生對於充當“小老師”的角色一向很感興趣,各抒己見,如:“照”是翹舌音,“聲”是後鼻音等等。我相機讓學生組詞,説説能用什麼辦法很快記住這些難字。跟着我又問:詩歌中哪些地方告訴我們這首詩寫的是什麼季節?哪些地方你們不明白?“惜”是什麼意思? “惜細流”呢?學生不明白的詩句意思我讓他們用符號標出來,再次閲讀詩句,猜測詩意。

二、讓孩子們自己理解詩的大意

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的大意,才能接着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才不會在讀的時候毫無表情地念。因此當學生了解了詩人所寫是夏天這個季節的所受所見所想,我讓學生大膽地自己提出問題,哪個詞不懂,哪個句子不明白,都讓他們提出來。然後再問有哪些孩子能解決這些問題。讓那些能解釋詞意或大概講解詩意的孩子先説,然後我再對他們的解釋進行加工潤色,那麼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孩子們也積極參與了提問及回答。問題主要集中在前兩句上,後兩句比較直白,孩子們都懂。以這樣的形式講解了一番後,孩子們對這首詩有了深刻的認識和印象,能聯想到夏天的景色,於是大部分孩子都能聲情並茂地朗誦詩歌甚至是背頌詩歌。

這節課總體來説還是能讓人感到滿意的,很高興孩子們能讓我再一次看到了他們的活力和潛力,我知道課堂小主人們的主動權一旦充分給予,他們學習的興趣自然十分濃厚,我也相信對每一個課堂教學進行精心設計和新的嘗試,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小池》教學反思 篇四

《小池》是一首內容比較淺顯的古詩,上課時我讓學生就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一個學生提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問題:“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還是荷葉呢?接着出現了一段比較有意思的“爭論”:“是荷葉,因為書上畫的是荷葉。”“我有意見,不一定書上沒畫荷花,作者那時就沒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可是老師剛才説寫的是初夏,荷花還沒開呢。”“不一定沒開呀。”“荷葉都才露出一點點呢。”……

這個問題是我沒有想到的,教參裏的解釋是荷葉才露出尖尖的角,我從來沒有懷疑過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該和學生説那是荷葉,我怕那樣反而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其實結果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學生探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尋找“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他們“問題意識”的嫩芽得以呵護,快速思維、語言表達的能力得到鍛鍊。我忽然發現,其實他們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隻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係。古詩《小池》很美,怎樣讓學生感受美,除了老師適當的語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學生學習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強求,教師給他們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

《小池》教學反思 篇五

執教了《小池》一課後,我對如何進行古詩教學有了更深的思考,進行了反思,有了一點>收穫與大家分享。

《古詩兩首》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其中《小池》一詩作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 為了在古詩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我嘗試運用圖片的作用,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意境,通過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古詩中藴含的美的因素。

在教學《小池》時,一上課我就問學生:“這首詩和昨天學的《所見》有什麼不同?”我原本是想讓學生髮現《所見》是一首五言絕句,而《小池》是一首七言絕句,從而讓他們知道兩種不同絕句的節奏。但是班上一個男孩的回答:“《所見》這首詩裏面有人,《小池》這首詩裏面沒有>寫人,只有景物。”他的回答讓我驚訝,我驚訝於孩子的發現力,也為自己備課時沒有充分的備學生而感到羞愧。我連忙説:“你真會讀書,發現了兩首詩的不同。《所見》是一首寫人的古詩,所以昨天我們學習《所見》的時候可以採用做動作表演的方法來記憶背誦。《小池》是一首>寫景的詩,我們今天就嘗試用畫畫的方法來記憶背誦。想要畫好《小池》,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寫了哪些景物?”讓後進入教學,讓學生通過畫畫來感受本詩的意境。

古代詩歌是文學作品中色彩鮮豔、香氣濃郁的花朵,是詩人用湧泉一般的心緒澆灌而成的,那些膾灸人口的佳句名詩意境深遠,無不寓含着詩人心靈深處的情感。什麼是“意境”?境,就是詩中所描述的具體情景,生活畫面;意,就是詩人通過這個生活畫

面所體現的思想感情等。所以,在教古詩時要啟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這樣,才能領會詩人的情感,進入詩的意境。

如何才能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去開拓意境呢?可採用“吟詩作畫,以畫講詩”的教學模式去打開學生的心扉。這是因為古代詩歌大多數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情並茂的。因此可讓學生去創造詩中的形象,根據詩中所寫的景物,把它畫在紙上,再讓學生從畫中去體會詩人的感情。學生在輕柔的音樂中塗鴉,畫後再展示畫得好的學生作品。這樣的做法,不僅檢查出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情況,而且激活學生對學古詩的興趣,讓學生感到課雖終趣未完。

古詩教學一定要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及其學習心理原理,緊扣語文課標的精神,努力讓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書聲琅琅,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説,充分地寫,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到讀書的方法,提高學習的能力。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領會詩句的意境,讓學生想一想,説一説,畫一畫,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學生經過探究交流,結合自己畫的詩意圖,便整體感受到詩中的畫面和意境,使他們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而且有着潛移默化的教育。

《小池》教學反思 篇六

第一,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覓得詩趣。詩重趣,想覓得詩趣,須進入詩境。想象是通往詩境的佳徑,只要通過想象,才能欣賞到絕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節課的教學,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段,張開學生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在《快樂的小牧童》的笛聲中,彷彿看到小牧童朝我們走來,讓學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蟬的神情中,想象閃現於牧童腦中的念頭……於是,整首詩不再是20個漢字的排列,破紙而出的是嘹亮的歌聲,是生動的畫面,是盎然的詩趣。

第二,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在吟誦中吟出情,誦出趣。

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的,詩只有朗讀出來,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這一課中,詩歌的理解,詩意的體會,詩情的領悟,都是通過吟誦來完成的。在吟誦中,學生體味到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十足;在吟誦中,學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嚇跑蟬兒的心思;在吟誦中,孩子們化牧童為“我”,化“我”為牧童。正所謂:“文章讀的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