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任重而道遠——新界埠調研有感

欄目: 考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3.12W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是新話題,但一直是基層幹羣的熱門話題,特別是在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已成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一環。3月15日下午,單位組織辦公室文祕人員集體到新界埠鎮開展調研,初來政府辦,又對接農口部門,趁着此次到新界埠調研,我有幸與新界埠分管農業的李鄉長進行了一番深入探討,直觀的接觸到基層農業產業的發展現狀。此次調研,極大加深了我對日常工作的認識,豐富我的業務知識。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任重而道遠——新界埠調研有感

新界埠是一個典型的傳統農業鄉鎮,農業上主要以水稻種植和生豬養殖為主,全鎮共有水田約3.8萬畝,其中高標準農田1.5萬畝;生豬年出欄超過100萬頭。近年來,新界埠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統籌資金人力,打造新型農業主體,做大特色產業,探索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新路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藏香豬、甲魚、螃蟹、土雞特種養殖初具成效,煙葉、木耳、蓮藕特色產業種植效益逐步顯現。在看到新界埠農業產業發展取得成績的同時,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結合自己工作,仔細思考,產生了以下幾點感受。

第一點感受,農業產業規模還是太小。目前新界埠鎮也在實施中藥材種植計劃,目前已有紫竹100畝、枳殼600畝、葛根500畝。雖然經濟效益較好,但首要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就是規模太小。小規模的種植,對資本的吸引力就有限,客商不願意投資,難以引進項目,同時也難以激發羣眾的種植熱情,更無法打響品牌效應,產業就無法發展壯大。城陂村的散養土雞(林下經濟)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這裏的土雞全部是傳統的老土雞苗(只買老土雞,不買三文雞),不喂飼料,自己覓食,純天然生長。2019年1月27日,在宜春日報社舉辦的“慶豐年 賀新春”城鄉聯誼會上,該土雞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大獲青睞,很快被一掃而空,每隻(3斤多)賣到了160元以上,而周邊縣市的土雞(4到5斤)卻只能賣到120元。但是由於數量少,規模小,還是打不響品牌,形成不了支柱產業。因此,產業要發展,首要就是提升規模,否則都是空談。

第二點感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還不夠壯大。目前鎮裏有些大户已經與聖牛米業進行了合作,施行訂單農業,但是嘗試主體的數量還是少。李鄉長告訴我,整個新界埠鎮種養大户只拿到10%的田,剩下90%的田還是由羣眾自己在種,農田流轉的佔比太低,難以大規模集中開發利用,光靠農户零零散散的種植,就很難發揮技術的力量,很難創造出高的農業效益,而且有些老表比較懶,冬天時候不願意種植其它農作物,寧可撂荒,到春天,有些農户會種早稻,有些冬種了的農户又不願種,這也造成了耕地資源的浪費。因此,要進一步統籌整合耕地資源,加快農村耕地流轉(特別是高標準農田),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壯大農業經營主體隊伍,為推動農業發展的集約化和現代化提供條件。

第三點感受,農業產業鏈還未能形成。我在和李鄉長的溝通交流中瞭解到,城陂村有一個木耳種植基地,面積約30畝,是從吉安引進的項目,品種為冬木耳。產出的木耳品質非常好,純天然無污染,也註冊了商標(坑泉),去年作為產業扶貧的典型在搞,但是現在積壓了6000多斤沒有銷路,李鄉長很是懊惱。有好產品,卻打不開銷路,光有生產能力,卻沒有銷售渠道,更無法通過相應的技術手段對產品進行加工、冷藏,提升產品的附加值,這就暴露出一個很大的問題,沒有相應的產業鏈。因此,要儘快想辦法延伸產業鏈,形成集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提升農產品競爭力。

第四點感受,特色產業數量還是太少。就整個新界埠而言,比較有前景的特色產業有藏香豬和稻蝦共養,據李鄉長介紹,藏香豬是一個不錯的品種,肉質好,價格貴,深得市場喜歡,但是藏香豬對環境的要求很高,要在自然林裏面放養,而新界埠很多是人工林,即使有自然林,也是面積有限,這就制約了藏香豬的規模化發展。稻蝦共養目前共幾十畝,每畝田的效益為6000元左右,而常規種植效益為1500-3000元每畝,經濟效益優勢明顯。但是除了這兩個特色產業以外,其它能真正叫得響的產業就不多了。因此,要鼓勵各鄉各村立足實際,積極去探索發現新的特色產業品種,尋找新的產業增收項目。一方面,要積極主動培育一批本土的特色產業,另一方面,要有意識的去引進一批能夠在本地發展壯大的特色產業,通過堅持自力更生和對外引進,提升特色產業數量。只有特色產業基數大了,才可能找出適合的特色產業,要相信“總有一個能成才”。

第五點感受,先進的生產技術難以落地。水稻的拋秧種植,早於1996年全國各地就在大範圍推廣了,而新界埠鎮直到2010年才全面實現拋秧,雖然農業農村局也多次指導、推廣相關的農業技術,但是沒有專門的推广部門,缺乏長期、持續的推動力量。此外,有些技術要求高,實施起來步驟複雜,很費精力,不接地氣,農户不買賬、不接受,不使用,導致技術落地難。因此,要加大基層農技推廣力度,結合生產實際,摸索簡單實用、高效便利、適合推廣的耕作方法,讓先進的生產技術“落地生根”。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身處辦公室,上傳下達,對很多東西的瞭解只停留在紙面上,實在有限。習近平總書記歷來強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通過此次調研,大幅提高了我對當前口子內工作的熟悉程度,讓我深刻的瞭解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任重道遠,以上就是我在此次調研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