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時期深化農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思考

欄目: 實習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86W

第一篇:新時期深化農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思考

新時期深化農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思考

培育開發優勢主導產業,促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是提升農村經濟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作為我省##城市,如何加速結構調整,構建外向型優勢農業,實現“興邊富民”目標,已成為亟需破解的重要課題。

一、廓清思路,規劃引導,為農民指明調什麼

科學規劃主導產業。擴張出口果菜業。抓住俄濱海邊區2/3果菜依賴中國進口的契機,積極引進名優特品種,大力建設出口果菜反季節生產基地。2014年,果樹面積達##萬畝,發展蔬菜5萬畝,出口地產果菜5萬多噸,創匯400多萬美元。我們將根據俄市場需求,加快組建以外經貿公司為主體的果菜銷售集團,實現貯藏、保鮮、包裝、流通增值,規劃到2014年發展果菜##萬畝,產量21萬噸,成為全省沿邊最具活力的無公害出口果菜基地。提升食用菌業。提質增效,節本降耗,發展袋栽木耳##億袋,總產700萬斤,收入超億元。我們將繼續鞏固和規範專業鎮、村、户建設,推廣優質菌種,擴大黑木耳、菇類生產規模,到2014年發展食用菌2億袋,實現耳、菇平分秋色。壯大藥材業。引進培育優質種苗,發展藥材近3000畝。我們將依託資源、氣候優勢,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全面推廣藥林、藥草間作套種,2014年發展中藥材3萬畝,成為全省醫藥工業原料供應基地。發展畜牧業。穩定豬禽生產,加快發展草食動物及特種養殖,畜牧業產值達8393萬元,佔農業產值23%。我們將大力發展草食畜禽,鼓勵興辦家庭牧場,2014年豬、牛、羊、禽、鹿、蜂、熊飼養量形成規模,建成對俄出口無特定病原和藥物殘留畜產品生產基地。

因勢調整區域佈局。組織專家會診團逐鎮摸實情、比產業、算效益,調整、培育“一鎮一業”。##兩鎮發展中藥材2014多畝,佔全市66%;##

第二篇:新時期深化農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思考

培育開發優勢主導產業,促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是提升農村經濟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作為我省##城市,如何加速結構調整,構建外向型優勢農業,實現“興邊富民”目標,已成為亟需破解的重要課題。

一、廓清思路,規劃引導,為農民指明調什麼

科學規劃主導產業。擴張出口果菜業。抓住俄濱海邊區2/3果菜依賴中國進口的契機,積極引進名優特品種,大力建設出口果菜反季節生產基地。2014年,果樹面積達##萬畝,發展蔬菜5萬畝,出口地產果菜5萬多噸,創匯400多萬美元。我們將根據俄市場需求,加快組建以外經貿公司為主體的果菜銷售集團,實現貯藏、保鮮、包裝、流通增值,規劃到2014年發展果菜##萬畝,產量21萬噸,成為全省沿邊最具活力的無公害出口果菜基地。提升食用菌業。提質增效,節本降耗,發展袋栽木耳##億袋,總產700萬斤,收入超億元。我們將繼續鞏固和規範專業鎮、村、户建設,推廣優質菌種,擴大黑木耳、菇類生產規模,到2014年發展食用菌2億袋,實現耳、菇平分秋色。壯大藥材業。引進培育優質種苗,發展藥材近3000畝。我們將依託資源、氣候優勢,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全面推廣藥林、藥草間作套種,2014年發展中藥材3萬畝,成為全省醫藥工業原料供應基地。發展畜牧業。穩定豬禽生產,加快發展草食動物及特種養殖,畜牧業產值達8393萬元,佔農業產值23%。我們將大力發展草食畜禽,鼓勵興辦家庭牧場,2014年豬、牛、羊、禽、鹿、蜂、熊飼養量形成規模,建成對俄出口無特定病原和藥物殘留畜產品生產基地。

因勢調整區域佈局。組織專家會診團逐鎮摸實情、比產業、算效益,調整、培育“一鎮一業”。##兩鎮發展中藥材2014多畝,佔全市66%;##發展袋栽木耳6600萬袋,佔全市66%;##、##發展果樹10.5萬畝、蔬菜3.5萬畝,分別佔全市84%和70%,初步形成了“南藥、北菌、中果菜”的外向型優勢產業區域佈局。

積極扶持專業生產。深入開展“建爭帶”活動,實行幹部包村屯、包產業、包項目責任制,擴大各類專業村、户生產規模,形成“一村一品”、村村聯動、户户行動的聚集和聯動效應。湧現專業村、一品村55個,佔村屯總數的54%。

二、創新模式,示範帶動,讓農民知道怎麼調

流通市場鏈接型。推行“市場+農户(企業)”模式,使農產品直接進入市常建市常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原則,建設##大市嘗大牲畜交易市場和##出口果菜批發市場,規範農副產品產地批發市場,放大市場拉動作用,形成了外聯市嘗內結農户的區域性營銷網絡。抓經紀人。靠政策鼓勵引導專業大户、農技人員、下崗職工和農村能人從事加工運銷業,放手放膽搞活農產品流通,經紀人隊伍已達2500人。供信息。建立農業信息平台,及時準確提供價格、生產、供需信息和中長期市場預測,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樹品牌。整合農副產品品牌,統一包裝、銷售,擴大了市場份額。簽訂單。組織經營配套的外經貿企業、涉農企業與基地村、户簽訂農副產品收購合同,以銷定產,承包承銷,降低了農民市場風險。

科技園區輻射型。推行“園區+農户”模式,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園區引種、示範、育種、推廣的聚集輻射作用,促進農產品高產高效。爭取專項資金建設農業高科技試驗示範園區。建成##條萬畝無公害果樹節水灌溉示範帶,啟動建設國家級園藝產品出口示範區,重點建設對俄星火國際化示範項目、蔬菜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化基地,3年內主導產業品種將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掛、靠科研機構、大專院校聯合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園區。與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引進、吸收和推廣科技成果,推動結構調整。大膽嘗試公司制、投資業主制、科技承包制、聯結農户合同制,鼓勵農技人員留職留薪領辦、創辦示範園區及農業科技企業。引導農民以土地使用權作價入股和勞力投入等形式,參與園區開發建設,培植了一批新型科技示範户。鼓勵幹部羣眾投資建設農業技術推廣示範園區。沿道、沿河、沿邊創辦農業科技示範園(點)32個,推動了先進實用技術普及推廣。##鎮幹部和農技員租賃農民土地300畝,引導示範全鎮農民集中連片種植日本圓葱470畝,把風險留給了自己,把經驗傳給了農民。

加工企業帶動型。推行“政府+企業+農户”模式,政府提供服務,企業負責市場調研和收購,農民只管種養,建立完善產業內部新型利益關係。政府減税讓利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在市場介入、資質評估、項目審批、產品進出口、基礎建設、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全方位讓利,促進龍頭企業、生產基地成長壯大。累計投資、減免3000餘萬元,重點扶持##等百户優加工、貯藏、包裝企業,年銷售農副產品7萬餘噸,延伸了產業鏈條。龍頭企業讓利反哺生產基地。龍頭企業設立結構調整風險基金,以保護價收購、預付定金、二次結算等方式反哺基地和農户,實現了“利益均沾、風險共擔”。近兩年,老黑山澱粉廠出資62萬元補貼農民,馬鈴薯種植面積達萬畝以上。積極探索增收機制。鼓勵龍頭企業、農民股份合作,吸引農民以土地、原料及進廠做工等形式參股分紅,由單純買賣關係變為夥伴關係,改變了一家一户的傳統經營模式。

行業協會調控型。推行“協會+能人+農户”模式,按產業組織龍頭企業、購銷大户、流通組織和農民成立行業協會,統一開展生產、經營和科研活動。市食用菌、果菜、烤煙產銷協會及300多個分會通過專業化分工、社會化服務,形成了“一家一户為基礎,千家萬户成規模,區域佈局作基地,龍頭組織拓市潮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市食用菌專業協會以家庭為經營單位,以經濟利益為紐帶,以食用菌科研中心為培訓示範基地,以農村經紀人為橋樑,把儘可能多的農户生產納入統一規劃、統一組織和聯合開發之中,形成了食用菌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的產業化體系。吸納##等##家外經貿企業和63個基地村、5000多户農户加入市果菜專業協會,構建了外闢多元市嘗內建特色基地、基地連接農户的果菜生產新格局。

大户羣體擴張型。推行“大户+農户”模式,重點扶持種、養、加、運、銷和為農服務的農村大户

,使農民在結構調整中學有榜樣、趕有目標。總結評比大户。培養樹立各類大户200多户,運用交流經驗、參觀考察等方式推動生產,一批高效標準化果菜園、萬元效益田、50萬株苗圃、千頭豬嘗500頭肥牛嘗萬隻禽養殖場迅速隆起。扶持發展大户。領導幹部和有關職能部門與大户掛鈎,全力提供技術、信息、資金等服務;引導大户成立行業協會、商會等中介組織,形成技術、生產、市嘗信息聯盟;鼓勵有能力、有條件的機關事業幹部參與大户生產經營,促其成為帶動農民共同富裕的骨幹力量。宣傳表彰大户。召開優秀大户表彰大會,推介典型經驗,加大媒體宣傳力度,促進典型輻射到户、帶動到户。

勞務團組轉移型。推行“勞務團組+農户”模式,組織農民離土離鄉從事非農生產,促進增收。大力開展對俄勞務合作。發揮地緣、勞動力及科技優勢,以##公司為龍頭,有計劃地組織勞務團組赴俄開展以種植業為主的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在俄創建了一批綜合開發型農場,並向森林採伐、木材加工、建築工程承包等領域拓展。2014年執行對俄農業合作項目37項,合同派出勞務人員##人、總值##萬美元。有序組織農民外出打工經商。發揮親緣優勢,鼓勵農民到國內發達城市及國外務工經商。##鎮8000多朝鮮族人口1/3在外打工,年人均純收入萬元以上。積極鼓勵發展二、三產業。實行户籍、經營、政策、辦事手續、子女入學“五放開”,鼓勵農民進城購房落户、經商辦廠。全市從事二、三產業農民1.3萬人,佔農村勞動力的29.5%。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促使土地集中到種植大户手中,為農業生產規模經營創造了條件。

三、尊重~,維護利益,給農民保障放心調

尊重農民主體地位。摒棄“一陣風”、“一嘴噘”、“一刀切”的長官意志,尊重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財產所有權和民主權利,做到了引導不包辦,參與不干預。市鄉幹部改進作風,急農民所急,想農民所想,營造了齊心合力推進結構調整的良好氛圍。積極穩妥推進農村税費改革試點工作,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中央、xx關於減輕農民負擔的各項政策措施,嚴格執行“一項制度”、“八個禁止”規定,堅決防止負擔反彈,實現了“減負促調整”。

尊重市場經濟規律。準確把握農產品生產規律、市場需求、價格走勢,幫助農民合理安排生產經營,增強主動性和預見性;組織鎮村幹部學習世貿規則,研究制定應對措施,學會運用保護措施有效規避風險。健全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落實優質優價政策,提高農產品質量。打破一己利益侷限,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損農坑農行為,強化執法監查,維護公平競爭,淨化市場環境。

尊重農民首創精神。多予、少娶放活,積極主動為農村出謀劃策。搞活土地使用權,補貼新上項目,引導股份合作和規模擴張,促進了生產要素向主導產業、優勢產品的聚集。制定調整規劃,及時提供指導,深入挖掘典型,講給農民聽、做給農民看、帶着農民幹,最大限度調動了廣大農民的調整積極性。牽線搭橋,結對掛鈎,完善服務,使農民真正在結構調整中富起來。

第三篇:深化農業結構調整

深化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按照上級的文件指示精神,我鎮圍繞縣委、縣政府制定的工作目標,結合樊相實際,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創先爭優活動為抓手,大力實施“農民增收致富工程”, 把農業結構調整工作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來做,充分發揮黨員幹部的引領作用,吸引農業大户、種植能手對農業的投資,擴大高效農業種植面積,制定了現代畜牧養殖、蔬菜瓜果、設施農業等發展規劃,圍繞生薑、食用菌、大地蔬菜及苗木花卉等主導產業,紮實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一、採取的措施

(一)成立組織、加強領導,推動發展。着眼於落實縣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工作任務,充分認識實施“農民增收致富工程”的重要意義,切實增強促進農民增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成立由鎮黨委政府領導、農業技術人員、村“兩委”班子組成的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農業結構調整辦公室,負責圍繞農業產業經濟發展目標,積極抓好項目申報實施,帶動和引導羣眾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並積極幫助解決羣眾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問題。二是完善工作機制,搞好督查考核。實行領導幹部和部門工作責任制,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明確目標任務,責任分解到人,同時健全目標考核責任制,加強督查考核,確保預期

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三是開展地塊調查登記建檔工作。由各包村領導牽頭,組織包村幹部、村組幹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地塊調查登記建檔工作,將每一宗地塊性質、面積、地名、户主姓名、勞力情況、現用情況及規劃用途等內容一律標註清楚,並按户簽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責任書,確保每一宗地塊都按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規劃進行農業生產。

(二)明確責任、層層分解、重點扶持。將任務層層分解,實行班子成員包片、機關幹部包村、村幹部包組、黨員包户,做到人人有任務,個個有壓力,齊心協力,充分發動羣眾進行農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民羣眾增收致富,在普遍動員各行政村進行農業結構調整工作的同時,注重發展種植蔬菜專業村的示範帶動作用,鼓勵上官、小屯、留村、連鋪、秦莊等傳統種植先進村優先發展蔬菜種植,並給予政策上的優惠、資金上的扶持,技術上的指導,從而調動羣眾發展成方連片規模種植的積極性。

(三)廣泛宣傳、加強引導、組織培訓。為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的工作進度,使廣大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羣眾充分認識開展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縣委的決策部署上來,把創先爭優的重點聚焦到實施“農民增收致富工程”上來。除了召開廣播會、羣眾會進行廣泛宣傳之外,我鎮還組織羣眾外出到山東省、我縣張三寨、丁欒、滿村等地參觀學習當地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超前的

種植管理理念。通過一系列的宣傳發動,我鎮充分調動了羣眾進行農業結構的積極性。為了提高農户種植的水平,鎮裏農業技術人員加強了對農民的技術培訓,他們分赴田間地頭,手把手的指導農户種植,併發放了大量的農業技術書籍,確保羣眾發展高效農業成方連片,優質高產。

(四)制定優惠政策、獎優罰劣、示範帶動。在發展農業結構調整的工作中,突出農民增收致富工程的主體是基層黨員幹部和農民羣眾,注意培養典型,鎮裏制定了優惠政策,對工作突出,完成任務好的單位和個人,每流轉100畝耕地獎勵500元,每建一座大棚獎勵100元,對落後的單位和個人,取消年終各項評先評優資格,通過嚴格獎罰,充分地調動了鎮村兩級幹部的積極性,紛紛制定各自的發展思路和實施方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取得的成績

通過努力,我鎮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較好成效。

(一)農業生產結構有了新轉變,高效經濟作物、食用菌、生薑、中藥材、果木花卉等成為新的增長點。經過調整,我鎮初步形成了以食用菌、生薑、大地蔬菜、苗木花卉為主導的高效農業發展格局。洋葱、馬鈴薯、葛根、板蘭根等高產經濟作物快速發展,成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亮點。農民發展高效農業的積極性顯著提高。

(二)農業生產佈局有了新突破,主要農產品逐步向優勢產區集中。許多村形成了有一定規模的重點產品和產業。如上官的大地蔬菜、八黑馬的生薑,小屯的紅提葡萄,留村、連鋪的中藥材、洋葱,谷寨的食用菌等,已經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三)農業產業化水平有了新提高。一是發展壯大了一批龍頭企業。全鎮涉農企業5家、農業合作社24家;二是依託龍頭企業建設了一批特色專業化基地。全鎮已建成紅提葡萄基地1000畝,生薑種植基地1000畝,中藥材種植基地1000畝,食用菌種植基地500畝,通過基地流轉了土地,農民獲得了租金,部分農民還成為了在涉農企業、合作社務工的工人,充分發揮了各類基地增收致富的帶頭示範作用。

(四)農村產業結構有了新發展,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通過合理利用農業資源,積極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形成了多元化的農民增收渠道。據調查,通過發展高效農業,成立涉農企業和農業合作社,流轉了20140畝耕地,使外出打工人員增加了3200餘人,佔鄉村勞動力總數的34.5 %。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增加179.47元,比上年增長11.02%,工資性收入對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6.6%。

目前,我鎮通過深入開展農民增收致富活動,堅持以合作社、種養大户、種養能手為依託,採取多種辦法、多項措

施鼓勵羣眾發展高效農業,得到了羣眾的廣泛支持,截止目前全鎮共新發展高效農業5955畝、發展大棚550座,分別佔全年任務的99.3%和91.7%,初步實現了農業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讓農民羣眾得到了實惠。

第四篇:對農業結構調整的思考

對農業結構調整的思考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我國農業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主要農產品供求關係由過去的長期短缺變為總量大體平衡、豐年有餘。同時,隨着經濟全球一體化趨勢的加劇,農業發展的目標、條件與環境也發生了根本變化,農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已從過去的資源約束為主轉向以需求和資源雙重約束為主;農產品供求的主要矛盾開始從供給總量不足的數量問題轉變為供求之間因品種和品質不適宜而形成的結構問題和“農民增產不增收”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是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在農業結構調整中應注意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要注重有效配置農業資源

農業結構調整的實質是合理、有效地配置有限的土地、資本和勞動力等農業資源,使之發揮出更好的效果,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要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要進一步完善現行的合同定購制度,使合同定購數量與價格的確定能切實起到保護農民利益的作用;發揮價格槓桿對農民進行結構調整的激勵和誘導作用,除了反映在農產品的收購價格方面外,還集中反映在農用生產資料的價格水平;在政策上引導和鼓勵農民在流通環節進行合作,構造新型的流通合作組織,這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分散弱小的農户增強自我保護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實現自身經濟利益的重要保證。

對土地資源進行進一步規劃,一方面圍繞區域比較優勢,通過資源整合開闢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新思路,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產業鏈條,在國內市場需求的基礎上,特別是培育和發展外向型農業生產和加工,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另一方面,通過資源整合,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在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實驗和創新農業生產的新的機制,新的組織形式,在農產品品質一致性、農產品生產技術服務、優秀農產品推廣、農業生產要素結構調整等方面取得突破,實現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增強農業經濟發展的後勁的目的。為適應農產品國際競爭要求,加快勞動力轉移,擴大農業生產規模和應用農業機械技術作為農業發展的目標,加大農業固定成本的積累和農業投資力度,逐步加快農業資本積累的步伐,逐步改善農業生產方式,實現農業生產成本中固定成本的增長。

同時也要加強對農業資源環境的保護。加入wto後,農產品出口的貿易壁壘的突出表現是技術壁壘,而農產品是對土地資源和自然環境依賴性較強,農業資源的減少和生態環境的惡化會使農業生產能力遭到破壞性的影響,因此保持或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必須加強對農業資源環境的保護。農業生產過程對農產品品質質量的影響非常大,所以農產品的生產必須進行標準化的管理,投入的化肥、農藥標準與投放數量符合環境保護和產品質量的要求,生產過程符合農業生產的標準化要求。國家也需要統一制定農產品分級標準,實行優質優價政策,促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發展。要注重優化整合農產品

優化整合農產品,首先要加大農業科研投入,提高農產品品質質量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農產品品質質量是市場準入的重要條件,是增大農產品生產者剩餘與消費者剩餘空間,促進農產品市場實現的重要保證。特別是農產品的層次化、專用化發展為農產品品種科研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據不同的市場開發引進不同品種,開闢新的國際農產品市場,通過產品差異佔據市場,避開通過激烈的價格競爭爭奪市場。中國農產品的單位面積產量與世界農業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巨大的差距,儘管為適應市場需求提高的要求,中國的農業發展戰略已經從過去的追求數量為主的“增產”戰略轉向了以追求質量和效益為主的“增收”戰略,中國農業生產確實達到了供求平衡,豐年有餘,但這是以土地超負荷使用,土壤有機元素靠外來補充的情況下實現的,土壤板結退化,生態環境惡化,為了保護農業生產能力,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業“休

耕”以實現耕地恢復肥力也將是農業資源整合的又一個新的內容。農業“休耕”必須有總量供給平衡的保證,因此,通過科學技術提高農產品單位面積產量仍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

可從三個層次全面優化整合農產品。(1)調整優化農業產業層次的結構,根據自然資源、市場情況和相關產業發展,調整種植業、畜牧養殖業、林業、水產養殖業的產業構成,擴大市場需求大的產業的生產規模,縮小市場需求萎縮的產業的生產,並使各產業間相互協調、聯動發展。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農業資源、市場規模和相關產業相協調十分重要,如果一個地域有農產品進出口的條件,應該有限發展出口量大的產業,擺脱國內市場需求約束,發揮產品出口對地方經濟的“引擎”作用,同時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地區產業升級,提高地區整體經濟發展水平。(2)調整優化產品層次的結構,協調生產部門內部的資源配置。優化部門內部產品結構,使產品既符合地區資源優勢,又與市場需求相一致。比如吉林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玉米種植業,形成玉米產業等。產品結構的調整也要考慮資源、市場和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避免單一因素造成市場風險。(3)調整優化產品品質層次的結構,即根據資源和市場需求及相關產業發展,調整某一中產品內部品質層次的資源配置,實現產品品質與市場需求的協調一致。隨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由主要追求數量上的滿足和保障逐漸轉變為轉向追求品質的滿足,在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中心的市場經濟環境下,農產品的生產必然在結構上突出品質和質量,把提高品質作為農產品生產的結構靈魂。農業生產對品質質量的追求和農業主管部門對產品品質質量標準的規範,使農產品在品質質量上分為多個層次,象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等。一方面,細分了農產品市場,為更好滿足消費者需求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為農產品生產製定了相應的標準,培育了農產品的市場信譽,為農產品更廣泛地參與國際競爭作好了準備。在以市場競爭為目的的經濟生活中,特殊品質的農產品具有專門的應用途徑,在產品品質多樣化、優質化的同時進一步實現農產品的專用化增強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創造條件。

要注意利用支持政策體系提高農業競爭力

在加入世界貿易體系後,我國可以在有限度地開放農產品市場的前提下,對國內農業實施適度的保護政策。所謂有限度就是隻開放部分農產品市場。這部分市場的開放,一是不能衝擊國內農業的發展和農民就業,二是開放的目的主要是調劑國內農產品市場的餘缺,支持農業生產結構的轉換。所謂適度保護政策是指在不違背關貿總協定或世界貿易組織體系有關農產品貿易協定的條件下,根據中國國情和財政實力,對國內農產品市場給予必要的保護,並對農業生產進行扶持。

根據現階段我國農業發展的格局,政府支持農業發展的措施要分別確立長期措施和短期措施。由於“綠箱”措施以政府提供一般性服務、農業安全和環境保護為主旨,免於削減義務,用好“綠箱”措施是政府長期戰略。當前,中國在部分“綠箱”措施的實施領域還不具備載體,如缺少行業組織,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綠箱”措施的應用。另外,短期內國家財政收入的預算約束,也不足以支持“綠箱”措施的深度實施。從中國現階段看,關鍵是增加農民的收入,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推動農業生產的發展。由於“黃箱”措施以補貼和價格支持為主,對國內農業生產的支持作用更大,更直接,短期內農業政策,以“黃箱”措施為主導

第五篇:農業品牌戰略是農業結構調整的有效途徑

農業品牌戰略是農業結構調整的有效途徑

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中心任務就是要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性調整的突出重點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產業化經營中的產業步子怎麼邁?靠誰來拉動?如何開拓市場、贏得市場?實施品牌農業戰略為產業化經營及結構調整提出了目標、要求、實現形式,提供了拉動力量、提高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一、發展品牌農業是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選擇。

在農業已從產品時代進入了商品時代期間,從市場競爭的角度來看,還必須進入到品牌時代。品牌競爭,是包含了產品質量、價格、包裝、貯運、服務、生產方式、生產環境、企業文化等在內的全方位、全過程的競爭。擁有品牌就擁有市場,擁有市場就能把產業做大做強,就能拉動產業結構調整,降低農產品市場風險、帶動農民增收,有了品牌,結構調整就能調得動、調得準、調得深、調出成效。

所謂品牌農產品,是指農業各產業質量水平高、消費信譽好、市場佔有率大、經濟效益顯著的產品。她是農產品精華,也是農業資源與先進科學技術的結晶,是農業和農產品質量水平的象徵,是市場和消費者喜愛的“寵兒”。因而,品牌農產品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出了奮鬥目標,質量要求,實現形式。

實施品牌農業發展戰略,有着重要作用和現實意義。

1、品牌農業是農業結構性調整的帶動力量。解決分散的農户適應市場,進入市場的問題,是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難點和成敗的關鍵,而要進入市場首先就得要有一個好的品牌產品,品牌產品一經形成,市場銷路就會不斷的擴大,從而自然會帶動某個產業的大生產、大發展,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市場風險,減少結構調整的盲目性,同時也可以減少政府對生產經營活動直接的行政干預。

2、品牌農業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發展品牌農業,可以有效地延長農業產業鏈條,通過對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增加農業的附加值,使農業的整體效益得到顯著提高。從而促進農民的增收。

3、品牌農業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有力措施。當今的農業競爭已經不是單項產品、單個生產者之間的競爭,而是包括農產品質量、品牌、價格和農業經營主體、經營方式在內的整個產業體系的綜合性競爭。發展品牌農業,有利於把農業生產、加工、與市場緊密聯結起來,把小而全的小農經濟引到區域化專業生產的現代化農業經濟上來,還可以通過農業品牌農產品加工或銷售企業牽頭,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有利於按照國際規則,把農業標準和農產品質量標準全面引入到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的全過程,從而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二、我縣品牌農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和發展前景

巫溪縣是一個農業大縣、財政窮縣。我縣地域條件不好,交通不便,技術落後,農產品加工薄弱,農業長期效益低下;另一方面,我縣又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包括糧、油、生豬、果、茶、中藥材、水產、蔬菜等。如何把這些區位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市場優勢、經濟優勢,實施“品牌農業”戰略,為此提供和創造了有利條件。目前已獲得農業部、重慶市名牌農產品稱號有一定數量都有一些知名度。但這些農產品在新的市場分工、競爭與合作中,市場佔有率低,不是有質量無規模,就是有規模無質量。“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名牌帶活一個產業。把現有的龍頭企業盤大盤強,將帶活相關產業,因此在當前和今後相當長期的歷史時期中農村經濟工作,要確立品牌農產品戰略的發展思路,通過品牌農產品的培育開發,促進農產品加工流通上檔次、上規模、上效益,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農民增收,培植更多財政税源,從而推動全縣經濟的發展,實現富縣裕民奔小康的目標。為此,必須解放思想,牢樹四個觀念:一是發展農村經濟,必須把重點放在促進農業產業化,培育名牌農產品,促進農產品加工增值這個新的增長點上;二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必須通過大抓特抓名牌農產品的發展來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三是名牌農產品必須同時具備優質化、規模大的條件才能享譽市場,增加效益;四是培育名牌農產品、扶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就等於扶持農民增產增收。這四個觀念概括為:把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放在名牌農產品開發上,把着眼點放在形成特色經濟和支柱產業上,把落腳點放在促進農產品加工流通上,把後續點放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上,以名牌農產品戰略來促進全縣農業整體素質的提高。

從橫向來看:與其他區縣相比,我縣的名牌農產品的知名度、生產規模、企業營銷能力,產業化程度遠不及萬州、涪陵的榨菜、江津的米花糖、忠縣的豆腐乳。這些也是重慶市名牌和農博會名牌。我們的差 1

距主要表現在:①生產基地農户與龍頭企業之間利益關係不緊密,組織化程度不高,產業帶動能力目前較弱,普遍存在有質量無規模,有規模無質量的現象。②扶持重點不夠突出。我們的產業相對分散,特色產業、優勢產品不夠突出,沒有集中人力、財力突出扶持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③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不夠寬鬆,企業生產經營的其他費用過重。④農業質量標準體系不健全。我縣地方性農業標準和農產品質量標準的制定工作還末進入起步階段,無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設備。

三、實施品牌農業戰略的總體目標、基本思路

實施品牌農業的總體目標應是:大力培育有競爭優勢和帶動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使產業化組織的產品質量效益和加工增值能力有一個大提高;產業化組織的區域佈局更趨合理,按照比較優勢形成的農業產業帶初具規模;利益聯結機制和經營體制趨於完善,農民得到的實惠明顯增加;品牌農業在促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強全縣農業整體競爭力中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體現。

品牌農業戰略的基本思路為: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中心任務,以培育有競爭優勢和帶動能力的名牌農產品企業為龍頭,以提高農業生產的市場化和組織化程度為基礎,以科技創新和重大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為動力,以建立與國際市場相適應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和檢測檢驗體系為保障,全面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水平,牢牢抓住這些關鍵環節,就是我們在新形勢下推進品牌農業戰略的主攻方向和工作重點。

具體而言,就是要實現一批品牌要有一批規模性的生產基地和幾個龍頭企業及幾個暢銷的市場渠道。

四、實施品牌農業戰略的主要途徑

(一)加快發展有競爭優勢和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業主

龍頭企業是名牌農產品的有效載體。在大力發展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的同時,要加快培育一批有競爭優勢和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培育龍頭企業要重點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抓住機遇,促進龍頭企業有更大的發展。要抓住西部大開發,三峽大移民,加入世貿組織和糧棉購銷體制市場化改革的有利時機,加快龍頭企業發展,努力提高農產品加工的精度和深度,努力開拓國內外兩個市場上多下功夫,防止盲目地“多角經營”、上項目、鋪攤子。鼓勵具有品牌優勢、比較優勢的企業,在突出主業的前提下,通過兼併、聯合、聯營等方式,擴大經營規模,提高競爭力。二是建設一支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發展龍頭企業,企業家至關重要。龍頭企業的經營者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善於學習,勇於實踐,嚴於律已,開拓進取,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引導企業經營者正確處理與企業職工和廣大農民的關係,為企業家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努力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有世界眼光、戰略思維、懂經營、善管理、辦事公平、作風正派的企業家和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三是加大對名牌農產品企業的扶持力度。從一定意義上説,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支持農業,扶持農民,不管什麼所有制和哪種類型的龍頭企業,只要與農民有比較穩定合理的利益聯結,能夠帶動農户和生產基地,使農民從中真正得到實惠,就應該大力扶持,當前要重點抓好兩件事:一是繼續抓好農業部等八個部門制定的關於扶持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政策的落實;二是按照wto規則的要求,研究新情況,採取新辦法,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扶持龍頭企業的各項政策措施。

(二)切實加強名牌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

1、突出區域佈局。農業部和重慶市出台的《優勢農產品佈局》,將我縣的馬鈴薯、山羊、土雞被列為重慶優勢產業帶。這標誌着全縣農業佈局將面臨大調整。按照縣上提出的經濟佈局,各地一定要迅速調整區域性產業佈局,不搞“小而全”,不搞重複佈局,要服從國家、市、縣產業佈局大規劃,該調整的立即調整,該放棄忍痛放棄,該重組的要優化重組,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要集中精力,整合資源,聚合資金,堅持不懈,把優勢區域的優勢產業做大做強,以佈局的大優化實現產業開發的規模效應。

2、要切實加強農產品基地建設。通過各類龍頭企業的帶動,形成農業的規模化生產和區域化佈局,不僅是促進農產品優質化、專用化的有力支撐,而且是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基地建設要充分調動農户、龍頭企業、社區性合作組織和各方面的積極性,高起點規劃,多渠道籌資,建立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在農户家庭經營的基礎上,走“小規模,大羣體”的路子。凡列入生產基地的區域,禁止一切破壞產地環境質量的其他項目上馬。縣裏各相關部門要將生產基地建立與各類農業基礎設施投入、農業綜合開發、生態農業、扶貧開發、農業產業化項目、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建設、技術推廣和技術改造等項

目資金捆綁起來使用,予以重點支持。

(三)大力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

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探索組織創新,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是增強產業化經營組織競爭力的重要環節之一。要發展“公司制”和“合作制”,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的社會化服務水平,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的一個有效形式,要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不斷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凝聚力和經濟實力。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加強對農户的產前、產中、產後的各項服務,在產業化經營中發揮橋樑和紐帶以及龍頭帶動作用,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示範章程和規章條例,明確合作組織的法人地位,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要積極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要繼續探索和支持以龍頭企業為主體,在自願互助的基礎上建立的各種行業協會、商會等中介組織。行業協會要在市場準入、信息諮詢、規範經營行為、價格協調、調解利益糾紛、行業損害調查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切實維護和保障行業內農户和企業的合法權益。

(四)重視對名牌農產品的“包裝”。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名牌農產品的知名度。名牌農產品不能“躲在閨閣無人曉”,一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等新聞媒體,擴大名牌農產品的社會影響。二是要通過各種形式的廣告宣傳活動開展宣傳,三是開展節假日促銷宣傳;四是舉辦名牌農產品文化節活動等等,把名牌農產品的名聲做大、做響、做強。在宣傳工作中注重品牌文化、品牌形象的宣傳,從註冊商標,到商品包裝全過程都要注重品位和檔次。

(五)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引導和服務

1、轉變政府職能,為品牌農業創造良好環境、提供優惠政策。農户和企業是品牌農業的主體,政府部門的主要職責是為農户和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我們要把保護和調動農户及企業的積極性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政策和扶持措施,為品牌農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要從農户和企業的實際需要出發及時提供信息,技術和產品銷售等服務。各類農村投資項目的安排、技術引進和推廣、農產品基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退耕還林還草等,要與品牌農業發展有機結合,加大支持力度。縣委縣府應把名牌農產品開發工作納入各部門、鄉鎮目標考核內容。各相關職能部門、鄉鎮應列為屆期目標任務,將此項工作抓出成效。做到領導精力、部門服務集中到具體的產業、產品、品牌和區域上,一個區域、一個產業、一個規劃,一套領導和工作專門班子,負責到底,落實到底。在近年內每年從農發基金中擠出部分資金,對獲得市級和國家級名牌農產品稱號的有關人員給予適當的獎勵,企業優先列入產業化龍頭企業對待;對申報使用綠色食品成功的企業,參照其他區縣的做法,以獎代補,無論國有、民營企業給予企業適當的獎勵。對農產品註冊商標及農產品質量監測認證的費用均給予適當補助或扶持。

2、在尊重農民對土地的承包經營權的前提下,加快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尤其要尊重農户對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在自願、有償、依法、規範的原則下,正確引導,加強管理,適應產業化發展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

3、加強部門合作,形成推進品牌農業的合力,為名牌農產品企業發展提供寬鬆環境。各相關部門農業、工商、技術質量監督、商務、金融等,要適應加入wto的需要,轉變工作重心,及時有效地提供政策服務、技術服務、信息服務。尤其在税收、信貸、商標註冊及各種管理費用收取上給予龍頭企業一定力度的傾斜,為企業提供寬鬆環境,促進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