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林草產業轉型發展總體經驗材料

欄目: 經驗交流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2.59W

林草產業轉型發展總體經驗材料

林草產業轉型發展總體經驗材料
林草產業轉型發展總體經驗材料

隨着天然林商業性停伐以來,XX市林業產業創新工作思路,落實各項措施,深度挖掘林業資源潛力,因地制宜地發展林下經濟,從粗放型、傳統型向集約型轉變,由小而散向大而強發展,以重點產業突破帶動林下經濟整體躍升。今年全市林業社會總產值預計實現X.6億元。三次產業產值比X7:X1:1X.3。預計林業職工人均年收入X.2萬元,比上年增長X0%。全市從事林業產業生產經營的業户達到X.3萬户,從業人員X2萬人,帶動社會及農民就業1X萬人。

一、抓住機遇,科學設計謀劃

X市資源豐富,林相較好。近幾年,X林業局和省林草局相繼出台了《關於加快特色經濟林產業發展的意見》、《林業產業發展規劃》、《X省林業綠色發展規劃》等,這些政策和規劃為我們進一步做好林業產業發展工作指明瞭方向。在充分考察、科學論證和市情分析的基礎上,市委、市政府抓住發展機遇,明確發展思路。提出“十三五”期間,全市實施X萬畝經濟林等“X個萬畝”林業產業重點工程。把發展林下經濟作為全市培植地方財源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做法。

二、實施品牌戰略,宣傳推介產品

我市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資源優勢,依託品牌效應,積極主動尋求合作單位及產品的深度開發。

X市充分發揮林蛙產業優勢,招商引進北京“XX”品牌和技術,與其合作成立X省X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開發林蛙產業,增加產業附加值,該公司開發了一系列產品,年實現產值X6000餘萬元,多次參加香港和深圳等地舉辦的食品展示會。XX市被國家藥監局、國家質檢總局授予“XX養殖之鄉”榮譽稱號。

XX市蛙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利用長白山林蛙特有資源,研發了“X膠囊”,年產XX3800萬粒,該產品連續X8年保持全國銷量第一,被國家藥監局批准為“保健功能食品”,被國家質檢總局命名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XX鎮發展成為XX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XX牌”黑木耳成為遠近聞名的知名品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准“XX黑木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XX鎮政府每年都舉辦蘋果採摘節,採摘節成為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旅遊項目。

XX市XX林場的“XX牌鬆籽”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紅松籽之鄉”榮譽稱號。XX市X“123”蘋果在XX省農博會上被評為名牌產品。

XXX葡萄被評為全省優質名牌產品。

實施品牌效應,帶動了相應產業的發展。

三、依託清收還林契機,多頭並舉創新發展

我市堅持把發展林下經濟當成全市林農發家致富的希望工程來抓,而且隨着退耕還林、停耕還林工作的紮實開展,一些農户發展林下經濟得到了實惠,做到了減糧不減收,從而其思想觀念亦逐步轉變,發展林下經濟的熱情空前高漲,全市的林下經濟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以蘋果、大榛子、紅松經濟林和食用菌栽培、林蛙養殖為主的林下經濟主導產業,並且均成立了生產經營專業合作社。目前全市註冊各類林下經濟專業合作社2XX個,入社農户XX0多户,帶動就業XX2萬餘人。

XX縣對已經成型的綠化苗木、大榛子等產業項目進行有效包裝,鼓勵產業個體户向產業大户、產業合作社發展,形成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XX市XX林場利用現有資源大力發展野山參培育項目,項目佔地420X公頃,培育面積X320公頃,培育野山參4萬棵,參苗和參籽全部是從XX進口的野山參,目前部分已達到10年以上的生長期,總投資X4000多萬元,預計實現經濟效益5X100多萬元,實現利潤X900萬元。

XX市林業局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積極發展產業項目,先後引進植桑養蠶、山野菜、返魂草、野生仿靈芝等中藥材、竹柳和綠化苗木、試種白瓜子等間作項目以及北冰紅葡萄、平歐大榛子、沙棘果等經濟果林。並積極與XX市林業科院和XX農業科技學院中藥學院聯繫對接,在XX林場投資40萬元建設佔地3公頃的山野菜種植基地。

XX市林業局通過招商引資發展林下參種植,建設林下參種植基地,基地建設面積400多公頃,現種植面積達20X0多公頃。XX村X成立藍莓專業合作社進行藍莓種植,合作社成員X118户,種植面積達X230公頃。

XX市林業局投資1X00多萬元,利用各林場的退耕還林地和採伐跡地種植桑樹X150公頃,目前正積極與XX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洽談,擬促成該公司在在XX開發區投資建蠶絲廠。

四個城區結合自身實際,有所側重:XX區和XX區重點發展森林中藥材,XX區和XX區側重發展大榛子產業項目。

林下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增加了羣眾收入,加快了羣眾脱貧致富的步伐,而且促進了林業生態體系的和諧統一,呈現出了經濟、生態、效益同步增長的喜人局面。

四、藉助區位優勢,營造森林旅遊勝地

藉助旅遊資源豐富、景區景點多的優勢,大力開發林下旅遊,帶動森林旅遊業的發展。經過幾年來不懈努力,目前我市以X霧凇、X紅葉、X白樺、X溶洞和X攬勝為主要特色的森林旅遊業迅速發展。全市現有XX山、XX山、XX山、XX國家級森林公園4個,X林場、X林場和X林場開發的X山、紅葉谷等旅遊產品,已經打造出自己的品牌,XXX林場X風景區、X林場X旅遊區也已成為我市森林生態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市森林旅遊產業正逐步形成規模,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逐步顯現。列入全市“十大民心工程”、“XX市十項攻堅項目”之一的XX國家森林公園旅遊開發建設項目目前也在積極向前推進。

五、利用科技支撐,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我市科技人才濟濟,正高級、副高級、中級及初級技術職稱人員XX500餘人。其中正高級職稱9XX人,XX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拔尖人才X13人。我們組織這些科技人員,編印了《X林業產業實用技術彙編》、《X養殖實用技術》、《森林資源管護彙編》、《林業行政執法彙編》、《清收還林工作百問百答》等相關材料並積極開展“科技扶貧,送科技下鄉”活動。

X區對現有的林業實用技術進行篩選,提供了經濟林七個大類(葡萄、龍豐果、大榛子、沙棘、刺老芽、綠化樹、四季玫瑰)的經濟效益分析以及常遇到的技術問題。

X市局組織省內、外專家和有關技術人員,將植桑養蠶、平歐大榛子、北冰紅葡萄、寒富蘋果、野生靈芝及山野菜栽植技術拍攝成小視頻,通過電視台、基層林場、鄉鎮林業站對全市林業職工和林農進行宣傳和發放。

X區編印林業新技術成果資料10000份,深入林業基層單位和農林業户進行宣傳發放,幫助林農掌握應用技術要點和方法。

幾年來,X市林科院完成了19項在研課題,“大葉山楊人工培育技術研究”、“山桃稠李播種育苗技術規程”等科研成果,達到國內同類研究領先水平。該院選擇“紅松果林營建技術”、“楊樹新品種造林技術”、“卵孢白僵菌生物防治技術”等10項科技成果,進行技術推廣。通過科技支撐,使林區職工和廣大林農對發展林業產業項目的選擇、栽植方法、經濟效益、前景預測有了充分的瞭解。對引導林區職工和廣大林農增收致富起到了有效的引領作用。

六、典型示範帶動,推進規模化發展

我市各地採取多種形式引導農户發展林下經濟,扶持農户拓展新途徑、探索新模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極大釋放,湧現出了一批特色鮮明、發展模式各異的典型。

一是“公司+農户”模式。即:農户與公司簽約合作,由公司負責提供苗木、技術及回購,發展訂單林業。如:XX集團有限公司在X村購買了X公頃林地,發展綠化苗木基地,主要品種包括五角楓、金葉榆、紫葉稠李等。當地7X户農民以地入股(12X公頃),採取利益分成的方式進行合作;X有限公司投資近3X00萬元,與X楊木村、X村X21户村民合作,利用停耕地種植山葡萄50餘公頃,公司先期為這21户村民提供苗木、雙方共同經營,按照市場價格計算,利益五五分成,並投資興建山葡萄酒廠和葡萄酒莊,實現產銷一體化經營模式。

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模式。即:由合作社統一規劃、統一銷售,農户獨立經營,實現規模效益。如:X市X村五社村民X等成立林興經濟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利用X30公頃林地發展平歐大榛子項目;X縣X村組織成立X大榛子合作社,利用近20公頃林地發展大果榛子項目,帶動農户20户;X林木合作社發展中藥材栽植項目,栽植黃菠蘿70萬株,共計113公頃,參與農户57户,涉及周邊7個屯,其經濟效益是種植玉米的一倍以上。目前,全市各類林業經濟合作組織達200多家。

三是股份制經營模式。即:農民以集體林地入股,建立股份制企業,共擔經濟風險,共享經濟成果。如:X村50户村民,以林地入股金和綠化苗木公司,種植綠化大苗100公頃,每公頃年收入近10萬元;X綠化公司在X村採取與農户入股合作的方式建立綠化苗木基地20公頃,主要是農户以林地入股,雙方共同經營,最終利益五五分成;X村村民王洪濤利用林地10.7公頃,以家庭承包形式成立綠化基地,發展糖槭等綠化苗木,預計產值100萬元;X村所有集體林地全部由村集體收回,併成立由所有村民組成的股份制合作社發展林下經濟,村委會成員帶頭入股。

四是林地流轉模式。即:林地向龍頭企業、科研機構或造林大户流轉集中,實行集約經營。如:X種植公司在X村投資500萬元從農民手中流轉林地70公頃,用於發展榛子栽植產業試驗基地,X村民再到該公司打工,5個月人均工資收入達到1.5萬元;X村15户農民將手中的30公頃林地出售給X綠化有限公司,用於發展黃菠蘿、紫葉稠李等綠化苗木,農民通過出售方式獲利15萬元。

近年來儘管我市林業產業發展較迅速,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我們有林業資源之長,但深度開發是短板,今後應加快供給側結構改革,大力發展依林產業,由品種單一,向種、養、加、遊、服全方位產業發展,提高產品附加值,重點在特色經濟動物養殖小區發展上聚集發力。

二是我們有生態之長,但借勢利用是短板,今後應重點在綠色產業、森林旅遊小鎮發展上聚集發力。

三是我們有生產之長,但市場營銷是短板。今後應在如何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培育龍頭企業,發展品牌戰略,由“生產好”向“既生產好又賣得好”轉變上聚集發力。

四是我們有科研之長,但成果轉化是短板。今後應在適應市場需求,在科企結合、科研結合、科研成果轉化上聚集發力。

五是我們有發展之長,但“走出去”是短板。應在“走出去、請進來”,產業發展的高度、深度、精度上聚集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