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傳承與創新(作文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13W

傳承與創新(作文多篇)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一

以往,由於清政府的守舊,閉關鎖國,一個朝代走向滅亡;以往,因為管仲為相,大膽創新,一個朝代國富兵強。由此可見,敢於傳承與創新是多麼的重要。

清政府不懂創新,加之對傳承而來的強盛國力有着盲目的自信,開始了長達兩百年的閉關鎖國政策,導致落後於西方國家,最終招致滅亡。管仲大膽創新,不僅僅打破了原有的井田制,還整頓了軍隊,在原有的基礎上對軍制做出了必須的改革。同時,進取地施行推舉制,給予人才更多施展抱負的窗口。管仲的改革順應了社會的發展趨勢,所以齊國得以國力昌盛,奪得“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主地位。

兩個朝代的結局因創新而截然不一樣。正如江澤民所説:“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民族或國家的繁榮絕不是僅僅靠繼承前代而構成的,更是要依靠後人在前者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持續突破。傳承很重要,創新同樣重要。就如同樹木一般,沒有創新,傳承只能作為一顆種子深埋於泥土之中;沒有傳承,創新就是無根之木,經不起風雨。

晉代書聖王羲之就是一棵十分健康的大樹。他學習書法時,閲覽眾多名家之作,而後融入自我的學識,在借覽前人的基礎上,獨創出了一種俊逸妍美的新字體。王羲之創新的作品流芳百世,至今受人驚歎。

“僅有有效地繼承人類知識,同時把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拿到手,我們再向前邁半步,就是最先進的水平,第一流的科學家。”美國國際商用公司和“蘋果電腦”公司按照温伯格説的去做了。他們在王安公司稱雄的個人電腦上再次創新,推出了體積小且更先進的電腦,並以較低價出售。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一舉打敗了堅持老產品的王安公司。

敢於突破,敢於創新,將傳承與創新結合在一齊,才能在平凡中創造非凡的力量。絕對的墨守陳規,只會消耗原有的能量,就像閉關鎖國和王安公司,遲早會落敗。從齊國管仲,晉代王羲之,再到美國商用公司和蘋果電腦公司,他們的成功無一例外不是在向世人展現——

傳承與創新長成的樹木,是茂密的,是高大的,是生機勃勃的。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二

俗話説:“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對於傳統文化,“酒香也怕巷子深”。縱使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但在部分傳統文化逐漸消亡的今日,不得不引發對於傳統文化“復活”的思考。

央視猴年春晚使華陰老腔意外火了,這種將原生態的華陰老腔與現時流行的搖滾樂相結合的方式給了人們一個啟示:繼承和創新傳統文化,才不會讓傳統文化在當今“失活”。

傳統優秀文化是本源,是靈魂內核。魯迅先生有言:中國惟有國魂是最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人才有提高。國魂,就是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人民強有力的精神紐帶。惟有繼承中華文化,國人的精神家園才不會荒蕪。

可是,繼承並不代表全盤理解,而是應當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地繼承。對於腐朽、落後的一些封建思想,我們應當悉數捨去;而對於優秀文化,則應將其轉化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代國學大師,黃裳,風華正茂之時已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是開拓者。黃裳的文字,融合了二週文字的精髓,既有魯迅的激憤、犀利,又有知堂的雍容、閒致;既有情趣和情調,又有觀點和見解。他用人生的閲歷沉澱了文章的氣質,在繼承傳統上,做出了良好典範。

文化是活水,文化永遠以鮮活靈動的生命姿態而生長;沒有溪流注入的湖泊,即使寬如海洋,也可是是死水一片。而創新,便是給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的溪流。

可是創新並不意味着盲目創新。就像馮鞏和趙麗蓉的那個小品《如此包裝》一樣。評戲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卻非要將評戲與流行音樂結合,最終只會導致傳統藝術變得面目全非。雖説傳統文化處在尷尬的局面中需要自救,可是,傳統文化的自救不應以破壞文化的本身為代價去迎合大眾的口味。這樣只會使傳統文化落入俗套,終會失其精髓。

繼承與創新的關係就像魚和水的關係一樣密不可分。列夫·托爾斯泰曾説過:“正確的道路是這樣,吸收你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後再往前走。”而屠呦呦,就與他不謀而合。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當屠呦呦站在諾貝爾獎的頒獎台上,世人除了驚歎她的功績,也為她身後東方中醫和西方科學實驗方法的有機結合鼓掌;汲取靈感於古徑,行方法在科技,屠呦呦用親身經歷,向世界證明了傳統與現代結合所帶來的驚人力量。

那些汲取一方土地精髓的豐厚遺產,抵得過四海潮生,敵得過兵荒馬亂,卻在歷史的長河中輸給了時間,無處安放它們古老的形式。

今日從歷史中走來,未來始於足下。願傳統文化能經過繼承與創新活在今日的生活裏,文脈不斷,温暖如初。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三

兩個書法家,一個在學習前人中僵化,一個在自我獨創中漂泊。其實,真正的藝術是繼承與創新的有機結合。

沒有繼承,創新就沒有了依據。正如沒有土地,草木就沒有了根基,一切的枝繁葉茂,春華秋實便無從談起。在繼承中,中國文化貫穿着歷朝歷代的縮影,從唐詩的意境到宋詞的音韻,從曲劇的情節到小説的豐盈,沿襲下來的一部《紅樓夢》震撼了多少心靈?如果沒有繼承,“集大成”的“中國封建社會百科全書”將會成為一部揭露黑暗封建統治的論文,毫無意趣,看得見明清,卻看不見歷史。

沒有創新,繼承就沒有了動力。正如沒有浪花,大海便沒有了生命力,一切的急流勇進,劈波斬浪都會茫然失措在一絲風也沒有的平靜裏。在創新中,雜交水稻昂然屹立在狂風暴雨裏,試想若只是順其自然生長,水稻只能抗倒伏而低產或是易摧折而高產。是創新,讓雜交稻以絕對的優勢解決了十億人口的糧食問題。這只是創新的一個階段,我們看得到的階段。而人類農耕禮貌從刀耕火種,從牛耕;從自然取種,從自西域引進新品種到今日機械化作業,人工優化作物品種。這期間,不知要經歷多少次的創新!

繼承與創新就像歷史長河的兩岸,有了岸,歷史才源遠流長,奔湧不息。無論缺了哪一邊,都會使歷史乾涸。我們需要繼承,我們僅有繼承;我們呼喚創新,我們學會創新。歷史的變遷與沿革中,對於尚未構成完整的價值體系的人來説,繼承是一種指導,一種啟蒙。繼承告知人們前人走過的路,而這是沒有必要從新探索的。當路已到盡頭,眼前是一望無際的荒漠草原時,你已熟諳行路的技巧。這時,創新便是你的指南針,在人生這塊未知的土地上將道路延伸。

學會繼承,我們是幸運的,在繼承中,我們變得理智;學會創新,我們是幸福的,在創新中,我們變得清醒。就像那兩個書法家,學習前人是他博採眾長,總結出構書造字的一般規律,因而理智;自我獨創,是他意識到個體的存在,獨立人格使他清醒。我們與其批判他們是兩個極端,應當中和,不如將他們看成兩個階段,認識由繼承向創新的過程。這樣,繼承與創新才統一齊來,人生也因其而豐富多彩。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四

回眸中國一路走來的歷程,還是很有意義的。

當中國還處在帝國主義列強和封建主義兩座大山壓迫,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時候,以孫中山為領導的反帝反封建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他們在借鑑外國革命的基礎上,力主中國革命有所超越,以摒除外國資本主義初期帶來的弊端。雖然他們的革命沒有完全勝利,但這種打破思想桎梏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想,這是我們應當繼承的。不管是民主革命,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亦或是改革開放,科學發展觀,都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出來的。也正是因為這種精神的繼承和創新,.....才會成立,才能領導人民建立新中國。

時至今日,在中國正在不斷向前邁進的同時,學習各種國學經典,又成為一股新的文化熱潮。重要的是,在這些國學經典中,我們要學些什麼,我們要繼承什麼,我們要發揚什麼,我們要創新什麼。很多國學經典是不變的真理,但在這些國學經典中,也不鮮有不適合當今社會的發展需要的。對於國學經典的學習,我們應當抱有一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而不是生搬硬套。對於學習經典,重要的不是學,而是用。弟子規、三字經張口便是,生活中卻絲毫未見,這樣的學習又有什麼意義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但你也要會在生活中用到。滿腦袋之乎者也,滿嘴的仁義道德,到頭來未見真才實學,不得不説是十分可笑的。當繼承已經成為一個問題的時候,如何創新更是無從談起。經典之所以被稱為經典,就是因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夠體現。當經典走進生活,創新便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了。

繼承與創新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繼承,創新無從談起;沒有創新,繼承也可是爾爾。五千年的中華禮貌,繼承和創新,正是我們前進的路標和源源不斷的動力。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五

在生活中,要想獲得成功,創新是必不可少的,可是,缺少了繼承,創新便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樣,便難以成功。僅有既懂得發揚自我的特色,勇於創新,又善於繼承前人的傳統,才會更易成功。

創新,並不是所謂的閉門造車,不是靠自我的主觀臆造去隨意地瞎編亂造,而是要注意繼承前人優秀的成果,在別人正確的理論指導下創新才會顯得更有意義。英國17世紀的科學巨匠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和運動的三大定律,創新不可謂不豐富。可當別人問及他為什麼會取得如此的成績時,他説:“如果説我看得更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雖然這只是一時謙虛之詞,但細細想來,如果沒有伽利略夜觀星空,如果沒有第谷數十年如一日研究天體的運行規律,那麼牛頓想要總結出物體運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費周折了。可見,繼承和創新是不可分的,僅有在取得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繼承中創新才是可取的。

馬克思作為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用畢生的心血寫成了光輝巨着《資本論》,他的創新精神鼓舞和造就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為社會的提高而奮鬥。誠然,大英博物館的一桌一椅見證了他的冥思苦想之後的豁然開朗,之後的奮筆疾書,見證了他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理論。可是如果沒有他翻前人之作時的專注,摘抄資料時的認真,聖西門、傅立葉他們的空想理論,他也不會成功的`。甚至能夠斷言,如果沒有他們,《資本論》也許不會這麼快地完成,我們也許還要在黑暗中摸索着前進。可見,在繼承中創新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實不用更多的證明,那指導我們走上富裕之路的鄧小平理論,那真知灼見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便雄辯地説明了繼承和創新的關係。

盲目的創新往往會弄巧成拙,讓人傳為笑談。君不見那“邯鄲學步”的鄭國人,總想學習別人的步法,以便自我跟本國的人走路不一樣,似乎是創新了,可是動機不純,方法不對,不知繼承,落了個爬回去的下場。前幾年的小品《如此包裝》也是説的這個道理,本來評劇便是一門值得繼承的藝術,可是那個“總監”非要進行“創新”,將原先風馬牛不相及的流行音樂與民族藝術強行配伍,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創新”出來的“四不像”讓我們津津樂道了好些年。若不得要領,便很容易犯同樣的錯誤。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六

以往,由於清政府的守舊,閉關鎖國,一個朝代走向滅亡;以往,因為管仲為相,大膽創新,一個朝代國富兵強。由此可見,敢於傳承與創新是多麼的重要。

清政府不懂創新,加之對傳承而來的強盛國力有着盲目的自信,開始了長達兩百年的閉關鎖國政策,導致落後於西方國家,最終招致滅亡。管仲大膽創新,不僅僅打破了原有的井田制,還整頓了軍隊,在原有的基礎上對軍制做出了必須的改革。同時,進取地施行推舉制,給予人才更多施展抱負的窗口。管仲的改革順應了社會的發展趨勢,所以齊國得以國力昌盛,奪得“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主地位。

兩個朝代的結局因創新而截然不一樣。正如江澤民所説:“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民族或國家的繁榮絕不是僅僅靠繼承前代而構成的,更是要依靠後人在前者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持續突破。傳承很重要,創新同樣重要。就如同樹木一般,沒有創新,傳承只能作為一顆種子深埋於泥土之中;沒有傳承,創新就是無根之木,經不起風雨。

晉代書聖王羲之就是一棵十分健康的大樹。他學習書法時,閲覽眾多名家之作,而後融入自我的學識,在借覽前人的基礎上,獨創出了一種俊逸妍美的新字體。王羲之創新的作品流芳百世,至今受人驚歎。

“僅有有效地繼承人類知識,同時把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拿到手,我們再向前邁半步,就是最先進的水平,第一流的科學家。”美國國際商用公司和“蘋果電腦”公司按照温伯格説的去做了。他們在王安公司稱雄的個人電腦上再次創新,推出了體積小且更先進的電腦,並以較低價出售。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一舉打敗了堅持老產品的王安公司。

敢於突破,敢於創新,將傳承與創新結合在一齊,才能在平凡中創造非凡的力量。絕對的墨守陳規,只會消耗原有的能量,就像閉關鎖國和王安公司,遲早會落敗。從齊國管仲,晉代王羲之,再到美國商用公司和蘋果電腦公司,他們的成功無一例外不是在向世人展現——

傳承與創新長成的樹木,是茂密的,是高大的,是生機勃勃的。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七

“碧艾香滿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湘,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長眠於大地的詩人啊,你是否也預料到現今端午的荒涼呢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卧獨醒。”的屈原,已不再是那樣光耀後世,他的清高不願與世皆濁的精神在歲月的長河中漸漸湮沒了,不少人開始不斷追求物質的享受,生活的刺激,在燈紅酒綠中浪費青春,在紙醉金迷中虛度年華,又有多少人解《離騷》之苦,又有多少人會屈原之意端午節的背後成了是人們玩樂的假期,其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傳承早已消彌殆盡,有的只可是是閒餘飯後的談資罷了。

在漫漫華夏幾千年文化中,中國文化的傳承竟也會斷流,是文化的缺失嗎沒錯,先是端午節被韓國申遺,主權受辱;之後清明時節議紛紛,國人庸俗,難道還要讓中國的文化從此消失嗎雖説早將傳統節日定為國假,但對其重視程度卻僅僅停留在物質之上,文化的缺失尤為重要。清明節iphoneiphone的接踵不正是人們庸俗的體現嗎親人在世時無暇多盡孝心,天人相隔後,花費無謂的錢財,對逝者價值何在掩藏背後的不正是拜金主義、攀比之風嗎更讓人心痛的是,造別墅,造名車後有掀起了紙糊蘋果成祭品的潮流,這些都折射出了社會的病態,難道不正與屈原正直的精神背道而馳,難道還想再上演一次杯具嗎

文化的傳承早已刻不容緩,對文化的關心與重視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要有意地去創新,去培育。當然,創新是以文化內涵為基礎,像紙糊蘋果成祭品,這種行為萬萬不可取,這種所謂的創新更要嚴厲地打擊。其實韓國能夠成功申報江陵端午節成聯合國無形文化遺產,其背後也對它進行了很多地創造性發揮,將它所包含的精神不斷地拓展,為國人所吸收接納,相比之下的我們難道不該慚愧嗎自我明明不去好好地珍惜愛護自我的文化,當他人成功申遺時再去爭執,一切又有何意義,難道不覺得羞愧嗎難道我們不該好好地反思自我的文化缺失嗎難道還要讓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都被他國搶去嗎不!對自我的文化我們要去繼承,但同樣我們也要創新,將與現代文化中的多元融入其中,把文化中的意義傳承下去,這才能有效地保護我們的文化。

我相信,不,我堅信,中國的文化不斷地傳承與創新中,定會在歷史的蒼穹中綻放光輝,睡在水中的屈原也會會心一笑吧!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八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週年,在這個時候,回眸中國一路走來的歷程,還是很有意義的。

當中國還處在帝國主義列強和封建主義兩座大山壓迫,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時候,以孫中山為領導的反帝反封建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他們在借鑑外國革命的基礎上,力主中國革命有所超越,以摒除外國資本主義初期帶來的弊端。雖然他們的革命沒有完全勝利,但這種打破思想桎梏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想,這是我們應當繼承的。不管是民主革命,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亦或是改革開放,科學發展觀,都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出來的。也正是因為這種精神的繼承和創新,.....才會成立,才能領導人民建立新中國。

時至今日,在中國正在不斷向前邁進的同時,學習各種國學經典,又成為一股新的文化熱潮。重要的是,在這些國學經典中,我們要學些什麼,我們要繼承什麼,我們要發揚什麼,我們要創新什麼。很多國學經典是不變的真理,但在這些國學經典中,也不鮮有不適合當今社會的發展需要的。對於國學經典的學習,我們應當抱有一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而不是生搬硬套。對於學習經典,重要的不是學,而是用。弟子規、三字經張口便是,生活中卻絲毫未見,這樣的學習又有什麼意義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但你也要會在生活中用到。滿腦袋之乎者也,滿嘴的仁義道德,到頭來未見真才實學,不得不説是十分可笑的。當繼承已經成為一個問題的時候,如何創新更是無從談起。經典之所以被稱為經典,就是因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夠體現。當經典走進生活,創新便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了。

繼承與創新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繼承,創新無從談起;沒有創新,繼承也可是爾爾。五千年的中華禮貌,繼承和創新,正是我們前進的路標和源源不斷的動力。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九

“碧艾香滿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湘,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午陰涼。”長眠於大地的詩人啊,你是否也預料到現今端午的荒涼呢?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卧獨醒。”的屈原,已不再是那樣光耀後世,他的清高不願與世皆濁的精神在歲月的長河中漸漸湮沒了,不少人開始不斷追求物質的享受,生活的刺激,在燈紅酒綠中浪費青春,在紙醉金迷中虛度年華,又有多少人解《離騷》之苦,又有多少人會屈原之意?端午節的背後成了是人們玩樂的假期,其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傳承早已消彌殆盡,有的只可是是閒餘飯後的談資罷了。

在漫漫華夏幾千年文化中,中國文化的傳承竟也會斷流,是文化的缺失嗎?沒錯,先是端午節被韓國申遺,主權受辱;之後清明時節議紛紛,國人庸俗,難道還要讓中國的文化從此消失嗎?雖説早將傳統節日定為國假,但對其重視程度卻僅僅停留在物質之上,文化的缺失尤為重要。清明節的接踵不正是人們庸俗的體現嗎?親人在世時無暇多盡孝心,天人相隔後,花費無謂的錢財,對逝者價值何在?掩藏背後的不正是拜金主義、攀比之風嗎?更讓人心痛的是,造別墅,造名車後有掀起了紙糊蘋果成祭品的潮流,這些都折射出了社會的病態,難道不正與屈原正直的精神背道而馳,難道還想再上演一次杯具嗎?

文化的傳承早已刻不容緩,對文化的關心與重視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要有意地去創新,去培育。當然,創新是以文化內涵為基礎,像紙糊蘋果成祭品,這種行為萬萬不可取,這種所謂的創新更要嚴厲地打擊。其實韓國能夠成功申報江陵端午節成聯合國無形文化遺產,其背後也對它進行了很多地創造性發揮,將它所包含的精神不斷地拓展,為國人所吸收接納,相比之下的我們難道不該慚愧嗎?自我明明不去好好地珍惜愛護自我的文化,當他人成功申遺時再去爭執,一切又有何意義,難道不覺得羞愧嗎?難道我們不該好好地反思自我的文化缺失嗎?難道還要讓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都被他國搶去嗎?不!對自我的文化我們要去繼承,但同樣我們也要創新,將與現代文化中的多元融入其中,把文化中的意義傳承下去,這才能有效地保護我們的文化。

我相信,不,我堅信,中國的文化不斷地傳承與創新中,定會在歷史的蒼穹中綻放光輝,睡在水中的屈原也會會心一笑吧!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十

從記事起,家中書房掛滿了竹子圖,水墨的質感清晰而飽含韻味,節節的竹竿象徵着蒸蒸日上,大有不與世間污穢同流之意。小時候雖驚歎於畫上竹子的惟妙惟肖,卻對邊上那幾行小字頻頻皺眉。

小時對書法不甚瞭解,長大了才慢慢有所知曉,那字非隸非楷,並不如平日所見那些大家之字整齊美麗。

年紀再長些,我瞭解到那是明清時期板橋的字畫,此時又方知鄭燮的字長久以來一向備受世人議論,有説他的字歪歪斜斜,似連國小生都不如;卻也有人以為它錯落有致、別有韻味的,他們説隸書、楷書皆傳承於千百年的書法文化,而鄭板橋又將其進行了創新。

板橋體誕生於滿清較勝時期,那時的清王朝對文字的約束更是嚴格,無論是八股文的盛行抑或文字獄的猖獗,都使那個時代的文章死氣沉沉,而鄭板橋卻在如此重壓之下構成獨一無二的文體,是他對當朝封建的不腐還是對自由與創新的嚮往。

正是這種傳承與創新,不僅僅出現板橋體這樣絕世佳作,更是構成了五千年獨一無二而又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

上溯至春秋時期,孔子對於炎黃帝思想的傳承與對治國修身創新性的獨特融合,構成了對後世影響頗深的儒家思想;而戰國的孟子,他又傳承了孔子的“仁”的理念,對執政也進行創新,融入“仁政”的概念;諸子百家的文化成為後世文人諸如蘇東坡、李清照、辛棄疾、杜甫等文人墨客傳承的對象,而那些垂名青史的大師們無一不是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不一樣的經歷與情感釀出文化與文學無與倫比的美麗。

傳承與創新對現世也是不可或缺的,無論是作家韓寒對於古典文學的繼承與現今社會挫敗的創新,還是現代舞對古典芭蕾的傳承與對近代自由的新鮮無獨的創新,甚至是高科技產品的出現都以身證明創新與傳承的重要性。

傳承是對於古舊文化的肯定與對精華的保留,而創新是結合不一樣的時局、不一樣的社會狀況而產生的獨一無二的資料。唯有兩者共同結合,才能到達“和”的境界。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十一

“板橋體”看似單個字形歪歪斜斜,但總體感覺錯落有致,別有韻味。如果有人所以而羨慕鄭板橋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風格來出名,那麼他必定會走入一條死衚衕。因為有人説,這種作品“不可無一,不可有二。”説“不可無一”,是肯定了“板橋體”獨特的藝術價值和不朽的藝術地位;説“不可有二”,則揭示了藝術創作中的真理。正如賈平凹在信中對小妹所説:“對於大師,你只能學習,不能效仿。”

“板橋體”與“揚州八怪”的其他藝術風格的誕生,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意義,在那個壓制人才發展、摧殘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揚州八怪”用一種不合乎世俗審美標準的藝術風格,表達自我的人格夢想、高尚情操,是對自由的追求,也是對於權貴的蔑視和抗爭。能夠説,“板橋體”的“非隸非楷,非古非今”是掙脱束縛,思想和心靈獲得自由的象徵,這也便是鄭板橋作品的韻味所在。後人如果模仿“板橋體”,只能有其形而無其神。這樣的作品,當然“不可有二”。然而,許多人並不信奉這個原則。當文學與時尚產生了關聯,似乎文學創作也能產業化發展,作家也能按一個模子批量生產了。書店裏,佔據“暢銷書架”的一會兒是懸疑小説,一會兒又是通俗哲理。花樣總在翻新,卻大都千篇一律。那些書雖暢銷一時,不久卻被遺忘在角落,蒙上塵垢,掛上蛛網。馬克思説過:“所有的價值最終都只剩下時間。時間會濾去所有跟風的作品,最終只留下一部或幾部體現時代精神,關注人類和人生的作品。”

這麼説,我們是否就不要學習他人的作品了呢當然不是。那些膚淺的跟風之作,正是因為對文化藝術傳承、研究不夠,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落於俗套。所以,傳承是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創新則為之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不僅僅藝術創作如此,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許多方面,都要傳承與創新並重。改革開放後,我國與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頻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經驗,嚐到了甜頭。可是此刻,我國的創新實力卻比較薄弱。前幾日的《文匯報》上説,上海的服務業管理照搬製造業管理模式,阻礙了服務業起舞。在此,製造業管理模式也是“不可無一,不可有二”的吧。有變通與創新,才有突破。

不論從事什麼行業,我們都要廣泛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並充分認識自身特點,選擇正確的發展方向,勇於創新。傳承與創新並重,是科技和文藝等發展的根源。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十二

眾所周知,中國是擁有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千百年來積沉的墨古沉香,曾一度讓國人為之沉醉驕傲。可惜日繁盛的文化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下,要麼被改編得不像樣,要不就徹底銷聲匿跡。繼承或創新,這是一種選擇;繼承與創新,這是一種危機舉措。

不久前,我觀看了一部名叫《百鳥朝鳳》的電影,不説電影的資料,光是電影的創作歷程已令人敬佩唏噓。影片導演吳天明是那個時代導演的領頭人,張藝謀、陳凱歌等大導演也曾是他的門徒。在影片殺青後的一個月,這位導演巨星也隕落了,可見次影片為導演嘔心瀝血之作!還有慈善家方勵,造訪每家電影院,不惜磕頭只為求影院播放宣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影片。這些可敬的英雄們,為中華文化繼承發展所做的貢獻,不可不讓我們為之點贊。

現代許多人也發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並也將其視為藝術瑰寶,可為什麼這些國粹在流傳千百年後,在當代卻找不到一個傳承門耀的得意門生了呢?我們又怎能在不看清本質問題時就憑白無故責怨那些手藝匠呢?多少二胡藝人即使擁有高超的技巧,也仍每日為着生計發愁。家中卧病老母,膝下待哺子孫,眼看着家裏揭不開鍋,拉二胡乞討的錢哪夠養家呢?在無奈的社會壓力下,多少藝人放下了曾許諾要摯愛一生的樂器,沒能將技術繼承到底。究其根本,還不是以往風靡一時的二胡如今讓人已失去了興趣,悽惋悠長的餘韻,是再無法拉回人們的心。有的藝人就此放棄,一手好藝就此失傳。有的藝人卻能很好吸引現代流行的外來文化的特點,將中華國粹很好地綜合了外界文化潮流的元素,讓人們更易理解,也使人們的目光重新放在了二胡上,人們從開始接觸到感興趣再到熱愛,繼承。一切,可是是創新的功勞。

食之久矣,味之逝矣。我們不能責怪當代人太過於追捧潮流的當代文化,也不可能勉強他們傳承古代文化,我們唯有在社會中營造良好的氛圍,將潮流元素與中國古代樂器相結合,這樣才能夠吸引人們的眼球,讓他們明白,國粹才不算老掉牙的悠久腔子。僅有從激發人們的興趣開始,一步一步做起,才能將人們引入傳承的這條路,而在此中起關鍵作用的便是創新。

話雖如此,國粹源遠流長,深厚的歷史積澱也也不可為迎合大眾口味而被改得面目全非。就如外界文化不可照盤全收一樣,任何創新要適度,切不可失去本質上的精神。

俄國學者烏申斯基説:“文化的傳承是民族的血脈,創新使他們更契合了當代的口味”。我們要努力發現國粹的閃光點,相信國粹作為國粹,他本身的文化底藴必能帶給我們受益匪淺的心靈歷程。我們得先創新產生興趣,然後才能更好的傳承!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十三

中國大部分地區都還保留着元宵節看花燈吃湯圓、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中秋節賞圓月吃月餅的習慣。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文化的繼承。有人説:“傳統文化是財富,它促進人的發展。”也有人説:“傳統文化是包袱,它阻礙人的發展。”我認為傳統文化有好亦有壞,應當如論語中所説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孔子曾説:“不學禮,無以立。”傳統禮儀故事流傳至今,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齊去教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

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教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後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楊時的懂禮儀流傳至今,被繼承了千千萬萬個輪迴。

文化在繼承中得以創新。在繼承文化的過程中,人們把自身的見解。感情和期望融入了文化中,造就了文化的創新。古有屈原堅貞不渝,以死明志,表達自身對君王的忠誠。有諸葛亮為報知遇之恩,多年征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今有最美司機、教師等人物,為救他人於水火中,英勇獻身,用自身的血和肉為他人創造一個完美的明天。文化在繼承中得以創新,在此刻改變着未來。如今我們愛國,卻不再忠君,我們守禮,卻不再封建,我們相信命運,卻不屈服。大江東去,浪淘盡,多少風流人物,他們的思想隨着文化的繼承得以改革,文化的繼承帶着他們的期望得以創新。

隨着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不斷變革,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十四

我們在做任何事情,在任何方面總會有兩種選擇:一是墨守成規,沿着前人的路走下去;二是根據前人的經驗,走創新之路。在生活中,要想獲得成功,創新是必不可少的,可是缺少了繼承,創新便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樣便難以成功僅有既懂得發揚自我的特色,用於創新,又善於繼承前人的傳統,才會更容易獲得成功。

對於前人優秀的地方,很多人都會進行“模仿”想變成自我的東西從而失去了自我最開始的想法,以至於自我成了別人的複製品,那麼我們應當怎樣繼承呢?

英國的莎士比亞説過“拙劣的藝術家永遠帶着別人的眼睛”這就像我們現代一詞“抄襲”抄襲就是指竊取他人的作品當作自我的,包括完全照抄他人作品和在必須程度上改變其形式或資料的行為。但若你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創新,那麼這個創新就是你的了。襄陽的米芾大家都明白,他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年輕時學習很刻苦他借了很多晉代和唐代名家真跡來臨摹,當他把古人的真跡和自我的臨摹作品一道歸還原主時,連主人也分辨不出真假來。別人對他説“你寫字太像古代的人唯獨沒有自我的面貌這樣是不會有成就的,期望你要發揮自我的特長不能食古不化。”他聽後慢慢衝破古人的束縛,發揚自我的長處,到晚年最終構成了自我獨特的風格。

盲目的創新往往會弄巧成拙,讓人傳為笑談。“邯鄲學步”這一成語想必大家都聽過吧。就是燕國有幾個青年羨慕趙國人走路的樣貌,便相約去趙國首都邯鄲,細心觀察行人走路的姿勢,並竭力模仿,他們不但沒有學到趙國人走路的姿勢,反而失去了原有走路的本事,結果爬着回國。這幾個青年似乎是創新了,可是動機不純,方法不對,所以最終落了個爬回去的下場。

創新是需要對傳統的繼承有所突破,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要在繼承中創新,再創新中繼承。英國十七世紀的科學家巨匠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和運動的三大定律,創新能夠説是十分豐富的。可當別人問他為什麼會取得如初的成績,他説“如果我看的更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雖然這句話只是一個謙虛之詞,但此刻仔細想想,如果沒有伽利略和笛卡爾這兩位前人的經驗,那麼牛頓想要得出物體運動的三大規律想必肯定要大費周折了。可見,這創新需要吸取你前輩的經驗,然後自我繼續往前走。但前輩也可能有不足的地方,總而言之就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真正有才能的人會摸索出自我的道路,繼承是手段,最終的目的是創新。但盲目創新就會弄巧成拙,一味的模仿也會失去本色。創新是對傳統的揚新,吸取前人的經驗,發表自我的新看法。創新需要勇氣和智慧讓兩者巧妙結合,讓兩者齊放光芒。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十五

此刻的我們生活在一個物種豐富,思想多樣,信奉眾多的世界上,這些東西常常會我們眼花繚亂,讓我們一時間不明白該怎樣辦,到底是該繼承傳統呢?還是該勇於創新呢?

繼承,從小的方面説就是繼承一種信仰和信念,從大的方向説就是繼承中華民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創新,就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上自我的探索與智慧而創造出來的結晶,無論是思想上,還是科技上。

可是,無論是一味地繼承陳舊文化還是創新發展都是片面的。

國內以前有一個人他叫王安,他在個人電腦領域稱雄被稱為美國式創業成功的典範,可是由於他忽略了市場變化的情景,仍然堅持生產老產品而不創新,被美國的體積小且能夠兼容的個人電腦代替,到之後導致銷路越來越窄,老客户也所以相繼離去。最終王安的公司落得了一個破產的下場。用鮮活的事例闡明我們不懂創新就會導致失敗。證明了發展只是繼承是幹不了大事的。

創新也不是一味地靠自我的主觀臆想去隨意的瞎編亂造而是要注重繼承前人的優秀成果,在別人正確理論指導下創新才會顯得更有意義。

著名的科學家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和運動的三大定律,創新能夠説是十分豐富,可是當別人問到他為什麼會取得這麼大的成就時,他説:如果説我看的更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雖然這些話語説的十分的謙虛,可是如果沒有伽利略夜觀星空,沒有第谷數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天體運行規律,那麼牛頓想要總結出物體運動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費周折了,可見繼承和創新是不可分的,僅有在取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繼承中創新才是可取的。

同時,創新需要對傳統有所突破。需要勇氣和智慧。

中國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學金獲得者楊振寧教授,他在報告中評價他的導師美國氫彈之父泰勒的成功時的一段耐人尋味的描述,他説:泰勒每一天幾乎每一天都有十個想法,其中有九個半都是錯的,可是他不在乎,然而他憑着這每一天半個正確的新思想的積累,最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説明創新需要勇於探索。就像楊振寧説的一樣:“創新有兩點,一是不要囿於前人的成就,二是不要怕犯錯誤,這兩點都需要膽量。”

繼承不等於停滯不前,創新不等於盲目尋求。所以我們要在傳統的繼承中不斷髮展,在想象的創新中不斷探索。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十六

繼承!創新!這兩個詞是我們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有了繼承才有創新,有了創新才會有繼承。我們要懂得發揚自我的特色,用於創新,我們才會活得更多的成功。

例如,發明造紙術的是西漢勞動人民。可是東漢勞動人民在繼承西漢造紙技術後,又有所改善、發展和提高。蔡倫在之前古代文獻中所提到的紙,實際上只是漂絲的副產品。至和帝時,蔡倫組織人力、物力,經過研究創新,在前人漂絮和製造雛形紙的基礎上總結提高,從原料和工藝上把紙的生產抽調到一個獨立行業的階段,用於書寫,監製出一批精工於前世的良紙。成就了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正如江澤民主席所説:“創新是一個名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不竭動力”可是盲目創新也會弄巧成拙,讓人傳為談笑。君不見那邯鄲學步的鄭國人,總想學習別的步法,以便跟自我本國人走路方法不一樣似乎是創新了,可是他的方法不對,動機不純,不明白繼承是什麼意思做後落了個爬回去的下場。

我們要創新可是也要繼承,兩者相結合必定會成功。繼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加以合理的取捨;創新不是離開傳統另搞一套,而是對原有事物合理部分的發揚光大。只創新不繼承,認為以前的經驗和傳統已經完全過時,所以不用繼承;或者只繼承不創新,認為繼承就是“原封不動”,完全照搬老經驗,對新觀念、新事物、新辦法不願理解和嘗試,這兩者都是極端的表現。在繼承的過程中我們要學習古人好的一些方面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一些東西;任何完全拋開傳統搞創新的,也必定是以失敗告終。

創新是重要的,可是繼承同樣是重要的。你要想獲得成功,繼承和創新是必不可少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了繼承便是無源之水,而沒有了創新便是一潭死水,僅有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才會真的“清如許”了。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十七

此刻,有一種現象,中華傳統文化漸漸被忽視,而外來的聖誕節,甚至比我們的傳統節日更隆重。對於博大的中華文化我們沒理由去拒絕,但絕不能死板地去學習,所以我們要取其精華,不斷去實踐,更應當去創新。

中國幾大古典學説的創始人之一的王陽明,心學的創始人。以往幾時,他堅信着程朱理學,堅信着格物致知。直到他到竹林裏格了七天的竹子,才對理學產生了懷疑。他堅信着經典,但也有自我的思考,於是就創立了心學。

在需要創新性人才的這個時代,僅僅去繼承已有的文化,卻不去創新是絕對不夠的。為何在每一次世界級的競賽中,中國學生表現突出;但到了諾貝爾獎的領獎台,中國人卻是少之又少?這説明了中國缺少創新性人才,多的只是只會考試的機器,不懂得創新。先人的成功終究屬於他們的智力勞動成果,如果我們光學習他們的成功,卻不去創新,社會靠什麼提高,人類憑什麼提高?

東羅馬帝國曾自信的以為只要繼承先輩留下的制度就可長久立足於世界。直到被奧斯曼土耳其打敗後,沉浸於自滿的帝國才如夢初醒。故步自封,盲目守舊是帝國衰落的原因,而實踐創新是一個國家強盛的原因。英法等歐洲國家為何會成為發達國家?因為他們不缺創新型人才,那些國家的人在學習了先人的理論的基礎上,提出自我的觀點,用全新的方法理解世界。

只明白盲目地去學習所謂的真理是絕對不夠的,要敢於質疑權威。伽利略一生都致力於質疑權威,糾正錯誤的結論,提出正確的觀點。他證明了亞里士多德的許多觀點是錯誤的,有人就認為伽利略是存心是給亞里士多德過不去,還有人認為亞里士多德一點也不聰明,錯了那麼多。可是至少人家去想了,況且科學就是一個新的理論戰勝另一箇舊的理論的過程。所以我們不用怕去犯錯誤,我們應在錯誤中成長,在成長中開闊自我的視野。從而使自我閲歷更加豐富,頭腦更加靈活,以至於能夠創新。

有些人就會説了,只要創新不就得了,要啥繼承?我們要説老祖宗留下來的必須沒有我們的好,該被淘汰了。可是,沒有先人的基礎我們是難以創新的。沒有基礎的創新等同於沒有依據的瞎説。

所以繼承與創新是相互依存的,沒有任何一個都不行。在這個需要創新性人才的今日也許僅有繼承好經典,多思考,多留意生活才能脱穎而出,推動人類的提高。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十八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題記

文化是在不斷的繼承與創新中發展的。我們對傳統文化應持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態度。

創新需要勇氣與智慧。自古以來就有嫦娥奔月的傳説,這雖然只是神話故事,卻也體現了那個時期人們對飛天的嚮往。事實證明這並不是空想,只是那時沒有成熟的技術去實踐罷了。今日我們能有這麼輝煌的成就,與前人的完美想象是分不開的。沒有前人的想象,就沒有後人的實踐。嫦娥一號的成功發射,證明了飛上月球不再是神話。創新不僅僅需要大膽的想象,還要智慧的開拓。

繼承不等於盲目的守舊。在我國古代歷來有着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這一觀念已經根深蒂固的烙在人們的頭腦中。“武則天、花木蘭、穆桂英”等中國古代傑出的女中豪傑,就充分説明了誰説女子不如男。我們都應當正確認識,不能盲目跟隨當時人們錯誤的觀念,盲目守舊是不可取的。

創新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發明大王,以往説過“天才可是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份。”的確如此,他所發明的電燈泡也不是一朝一夕就成功的,而是經過一千多次的失敗中成功的,失敗是成功之母大概也就是這個道理。

“踩着別人的腳步走路的人,永遠不會留下自我的腳印”。愛因斯坦的這句話告訴我們按照別人的辦法和思路來做事情,沒有任何的創新,將會走向平庸。當然,我們並不是不學習別人的辦法和經驗,而是在別人的辦法和經驗的基礎上,善於創新,敢於創造才會在學習生活上有所突破,才會有所發展。

“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皆是創造者。”告訴我們無論是什麼人,什麼地方,什麼時間,都能夠創造、創新。可是創新,並不是靠着自我的主觀意識去臆造去隨意地瞎編亂造,而是要繼承前人的優美成果,在別人正確的理論指導下創新。

漢字的繼承與創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相傳在遠古時代倉頡開始造字,再經過之後一系列的演變,最終構成了現代漢字。這就是繼承優良的傳統,在繼承優良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

繼承和創新是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想發展社會,要想發展社會,我們必須要在別人在傳統的文化之上去創新。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十九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萬春國小的剪紙博物館成立,這樣一次“攜手非遺,相約傳統”的活動迅速熱騰起來,吸引着我們的眼球。而從剪紙藝術來看,融生活氣息和文化韻味為一體,體現了一種創新意識。

就像萬春國小的孩子們大膽使用黑黃綠等顏色,與傳統剪紙以紅色為基調不一樣,孩子們的剪紙有了更鮮亮的視覺效果。這樣加入新鮮元素,使傳統文化更加接近我們現代人,也使我們更有興趣,更加喜愛。

創新,無疑是解決問題的良方。在我看來,挽救我們傳統文化的根本辦法不在於保護,而在於創新。恰克·帕克尼拉曾説過:“人都有一死,活着並不是為了不朽,而是為了創造不朽。”同樣,事物也是如此,僅有打破常規,改變思維,才能讓“新”佔據一席之地,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藉助網絡,經過各種創意文化作品,能夠讓深埋在歷史中的博物館拓展出很多新空間,讓人在潛移默化中領略傳統文化精華的神韻。

當代中國,缺少的不僅僅是“剪紙博物館”“故宮修文物”這樣的創新,更加缺乏的是像影片製作人、萬春學校管理者這樣的人去推廣這類創新性的思維。從目前中國發展的大背景下來看,傳統的應試教育難以培養出創新型人才,中國人保守的思想觀念難以使創新型產品在市場中生存,中國也由此淪為了世界工廠,並被扣上了“山寨大國”的帽子。一味模仿他國的技術和產品終究不是問題的解決之道,不想固步自封,我們還得具備自主創新精神。

創新趨動戰略更應落到實處。我國早就提出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的口號,當嫦娥、天宮運載火箭發射成功之時,當銀河計算機運行速度再次打破世界紀錄時,“創新”正在成為中國的最強音。

剪紙藝術的流行,不是譁眾取寵;賣萌的標題,不是重口味。他們是尊重創新,重視創新。走在創新之路上的中國,更需具備這種精神。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二十

中國,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禮貌古國,一個有着燦爛文化的偉大民族。縱觀當今世界,昔日的四大禮貌古國已經有三個離我們遠去,埃及人不會講埃及語,印度人不懂得印度禮貌,巴比倫就連一個統一的國家都沒有了,而中華禮貌,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也似乎岌岌可危.同學們,傳統文化的繼承需要我們獻出一份力。

首先,我們應當明白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什麼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道家、墨家、法家與儒家的文化。中國古代文化是異常燦爛、無比光輝的。拿青銅器來説,拿陶瓷來説,拿絲綢來説,都居世界的`前列。拿創造發明來説,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這“四大發明”更是其他民族所趕不上的。

再來説説我們蘇州,蘇州園林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它綜合了建築、山水、花木、雕刻、書畫,給人一種古典的美。俗話説:民以食為天。蘇州的傳統小吃也十分有名,海棠糕、梅花糕、豆腐乾等等,這些傳統小吃使人垂涎三尺,也是其他民族無與倫比的。

中國傳統文化有着強大的生命力,我們千萬不能讓它在歲月的車輪中慢慢地消亡。所以,我們要關注傳統,繼承民族文化,讓中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新的活力。作為一個炎黃子孫,我們應當如何來繼承、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呢

也許,你會認為老祖宗留下的傳統已經過時了。但只要我們宣傳、宏揚民族傳統中優秀的部分,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華。然後,根據時代的要求,構建新時代的民族道德標準,便可更好地繼承傳統文化。

據説,今年有許多刺繡大師要繡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五福娃,他們巧妙地利用蘇繡來宣傳奧運,這樣一來就能夠很好的將刺繡這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前一階段,蘇州評彈“走”進了許多中學的學校,這使我們拓展了視野,增長了知識,也更加了解了蘇州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世界的瑰寶,千萬不能讓它淹沒在時代的潮流之中。作為一個炎黃子孫,我們應當從此刻做起,從我做起,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同學們,讓我們用一顆赤誠的心去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為民族的傳統注入新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