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傳承傳統文化作文精彩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72W

傳承傳統文化作文精彩多篇

傳統文化的傳承的作文 篇一

又一個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不熱鬧,反而有點淒涼。革命先烈們,你們犧牲了多少啊!

這幾天,我看了電影<<兩個小八路>>,他們很勇敢,在無數戰爭硝煙的洗禮中,留下了那感人的故事。他們在佈滿了硝煙的戰場上為八路軍們通風報信;在充滿危險的鬼子的軍營,不,是兇殘的豺狼的老巢前獲得敵情,傳遞給戰士們;在火焰蔓延和子彈飛過的戰場上奮不顧身……他們為了革命,和鬼子、當漢奸的二鬼子拼搏着。抗日戰爭的勝利凝聚了多少他們的血汗!這兩個小八路年齡只有十幾歲!

槍中發出的子彈,是戰士們發出的呼喊;雷中冒出的巨火,是戰士們對日軍的憎恨;大炮中冒出的巨煙,是戰士們內心為革命而奮鬥的志向長城。一個個烈士們倒在了通往勝利的道路上,贏在了革命戰場上,他們用血抹亮了自己閃耀的名字,用生命換來了現在美好的生活,用高聲的呼喊換來了解放後和平美麗的祖國…… 烈士們,你們在説什麼?啊!我聽見了!你們在説:“為了革命,為了下一代,衝啊!”你們走了,但留下了無數後人的思念,留下了血染紅的五星紅旗!“烈士忠魂千秋在,英雄浩氣萬古存”,烈士們,你們安息吧!我們一定會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更加繁榮!

做一個文明少年,拋開不該想的東西,尊重先烈們。

經常聽到有同學説不文明詞語,還改編先烈們的故事,這怎麼行呢?做一個好少年,好學生,佩戴好紅領巾,乾乾淨淨、開開心心迎接每一天。

同學們,我們要愛自己,更要愛祖國。努力學習,共創美好明天!

傳統文化的傳承作文 篇二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課本上學過的唐詩,有沒學過的宋詞和元曲;我們經常提到的秦(古箏)象棋(圍棋)書法(書法)繪畫(國畫);和民俗節日(如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是我們的傳統文化。

但我還是最喜歡中國的成語。就像我見過的陳漢東叔叔,他用成語接龍的方法,把2008年的成語圍成五個圓環,象徵着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五個圓環。第一環為:天下第一,同線,承前啟後,承繼人——志未成,忠於國,國利民福,長壽天空。第二環是:天下公平、公平誠實、頭腦清醒、兇猛兇猛——意為先寫、先入為主、見事思人、人攻天。第三環是:天下為一户,家遇户,短話長,長命百歲——食不甜,願拜風,風向陽,而天空很美。第四環是:天下大和,一心一意,發財散財強正——代代相傳,代代相傳,主宰加福。五環為:永遠、有威望、名副其實、實事求是——來去自如,由淺入深,領悟大義,義為薄。

陳漢東叔叔創造的中國成語龍,從天開始,到天結束,形成五個大圓圈。它不僅有意義,而且令人難忘和有趣。我想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傳統文化的傳承作文 篇三

讀了“傳承傳統文化,共築精神家園”教育讀本,我心中的結漸漸解開……

小的時候,每當過年,外婆就會送我們小輩每人一箇中國結。那時,與爸爸給我買的玩具相比,我只覺得它單調、難看。

單調無味的紅繩上打了許許多多的結,多無聊的東西啊!但隨着年紀的增長,我也漸漸明白這單調的紅繩與藝術和文化沾似乎有聯繫,於是就覺得它多了幾分韻味,但仍不太喜歡,它遠沒有網絡遊戲對我的誘惑力。

有一年外婆送我們中國結的時候,我看見她手中握着一串兩條魚相緊靠、魚尾處垂下一串紅穗子的雙魚結,它好像一直盯着我哩!

可是,最後塞進我手中的卻是一隻在我看來十分醜陋的平安結,單調而無味,我乾脆直接把它扔到地上,並亂踩一通,嘴裏還唸叨着“壞東西,壞東西!”

外婆無奈地撿起平安結裝進口袋,她説我一連病了好久,送我平安結是希望我這一年內都能平安健康。而我卻沒能領會她的心意,——外婆是愛我的,她只是把每年對我的期望都寄託在了√本站★√中國結中,而我卻耍起了小孩子脾氣。

不久後,我如願的收到到了雙魚結,可卻覺得它沒有那麼好看了,甚至就像我一樣蠢笨。對外婆的愧疚與平安結一起結成了我的心結,死死地系在我的。胸口,無法解開。

不知是因為這心頭的結還是外婆的手藝好,我竟越來越喜歡中國結了。後來,外婆一邊教我們打中國結,一邊告訴我們,中國結是很早以前就有了的,每一隻中國結都有自己的寓意,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是用錢可以買得到的,那是一種心願,一種期盼,我們不能讓它從這世界上消失了。

最近,讀了“傳承傳統文化,共築精神家園”教育讀本,我瞭解到,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包括中國結在內的無數傳統文化,書法、古琴、戲曲、文學……它們是無價的精神財富,是炎黃子孫共同的精神家園,我們當然應該將它們傳承下去。

現在,我喜歡中國結,我喜歡傳統文化,它們是我永遠的“心結”。

傳統文化的傳承作文 篇四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足,則吾能徵矣。杞,杞國,夏禹後代的封國。在今天的河南杞縣,文獻,不是現在的文獻所不同,獻,賢,指通曉歷史的賢才。

孔子説:夏代的禮我能講得出,但是杞國不足以為證,殷代禮我講得出來,但是宋國不足以為證,這是因為,,杞宋二國文獻不足的原因,如果 文獻足,我就能引以為證了。

這裏又説到民族文化傳承的問題了,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了自己的文化傳承,自己的文化傳統就會逐漸湮滅,那嗎這個民族也即將消亡。這是歷史的鐵證。人類歷史上20多種文明至今只的二種文明延續至今,那就是希臘文明轉化為工業文明,羅馬文明,波斯慢文明,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等等諸多文明也多消亡,甚至無法考證。縱觀世界文明,唯我我們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確實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奇蹟。中華文明缺少崇高的宗教精神。但利弊相隨,卻避免了宗教迷昧全方位的傷害。他的“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中庸之道的平衡原則。天人合一的和諧情操,協調了人與宇宙和諧關係,中華文明延續至今,重實踐,棄玄想。從“格物知至”到“修身齊家”一整套經世致用,誠實入世。和平自守。擺脱了,原教旨主義的,極端,狂熱,野蠻,無視生命價值的仇恨。離開了彼岸世界殘酷爭鬥與淹沒在戰火中的毀滅。我們民族歷史上也曾經有過分裂,但分而必合,這就是文化的凝聚力。成吉思汗曾橫掃華夏,沒有文化 的建立其歲月不長,所以評價他,“只識彎射大雕”。滿清入關離不開中華文化也被同化,成為滿漢一家。世界上一些原教旨主義者很眼紅中華文明,任何文明只要一到中國就被同化,“和而不同”他們既奇怪又無奈。在看人類歷史有多少“白骨無地歸”“千里無雞鳴”戰爭都與宗教有關。現在中東就是如此。在我們民族歷史上,曾有過二場與宗教有關的戰爭。一場東漢年間,三國初期。一場近代 太平天國,最後都以失敗告終,而沒有死灰復燃,沒有留下後患。文明傳承對一個民族是至關重要的。亡國可以復國,沒有民族文化。這個民族就要徹底消亡。這個民族禽獸,曾想讓台灣消亡中華文明,徹底擺脱大陸文化。就是要徹底。那個狗頭也懂得文化的厲害。任何一個民族的後代如果 不重視自己的歷史文化。就是自己在毀滅自己民族。孔子 在這裏説明了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接着在看下面文化與禮的關係。

傳統文化的傳承作文 篇五

2003年,中國家喻户曉的皮影戲,被印尼申請為該國的文化遺產。04年在內蒙古流行的馬頭琴被蒙古國申報成功為該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05年,韓國成功申報端午祭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的傳統民俗被搶的消息傳到國內,國人一片譁然,痛罵者有之,鄙夷者有之,更多的則是無奈和痛惜。

隨着經濟的發展,國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逐步西化,很多人信奉天主教,熱戀聖誕節。然而,在崇尚洋節時,似乎已經失去了對自己文化的自覺意識。

很多中學生能熟練的用英語讀寫,卻看不懂文言文;對牛頓、培根奉若神明,對老莊、孔子卻形同路人;説起西方頭頭是道,談到老祖宗一無所知。仔細反思,究竟還有什麼傳統文化也已瀕臨失傳?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將自己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保護我們的文化財產,不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們每個國人自己的事。我們要熟讀“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體驗古人在詩詞裏面留給我們的意境美;我們要多聽《貴妃醉酒》,從傳統戲曲中領略民族藝術的風姿;我們要過清明節、端午節……,在節日中頷首我們民族節日文化的習俗,把它發揚光大;我們要學習儒家經典、道家理論,那是中國文化的靈魂,可以以此培育我們中華學子的“中國心”。

如今,國家為保護民俗文化出台了相應政策:從2008年起,清明、端午、中秋成為了法定節假日。央視《百家講壇》也先後推出了劉心武的《解密紅樓夢》、易中天的《品三國》、于丹的《論語》《莊子》、錢文忠的《三字經》等,他們用自己獨特的視角詮釋了古代文學作品,既保持了原著的精髓,又有創新,深受大眾喜愛,從而帶動了國人對國學、歷史等傳統文化學習的熱情。

對傳統文化的保護,需要從每一個人做起。清明時節掃墓,端午吃粽子賽龍舟,中秋時與家人的團聚,都是我們力所能及的。讀孔子、學老莊更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讓我們都來學習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共同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

傳統文化的傳承作文 篇六

如今相對開放的國際環境,使得各種地域文化交匯融合,過各種洋節日中國人也越來越多,這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漸漸地不被重視。現今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肩負着的使命。

中國的傳統和文明需要傳承。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存和發展產物。現在的中國人,未來的中國人,若是無法瞭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發展,輕視這些傳統和文明,那麼這樣的中國人也就失去了屬於自己的特色。

中國的傳統節日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品性的緊密聯繫,也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容被西化。中秋節寄託了遊子對家的思念;端午節展現了耕作的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喜悦;清明節表達了親人對逝去者哀思;新年則體現了人民嚮往和平快樂生活的樸素願望。這些節日背後所存在的意義,是任何一個洋節日無法替代的。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保護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端午從原來沒有節假日變成了休假一天,電視媒體也日益加大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提高人們的瞭解和重視程度。

在這個受到外來文化強烈衝擊的21世紀,我們太多地關注於西方萬聖節的南瓜;情人節的玫瑰;聖誕節的白鬍子老人。從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餅,對於我們每一箇中國人來説這都是一種本土文化的丟失,沒有了這些文化和傳統,我們也將丟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處於現今社會的我們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國的傳統和特色往往不適合擁有古老歷史的中國。就像君主立憲制不適用於中國;刀叉無法成為中國人吃飯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説話方式無法改變中國人的婉轉一樣,洋節日也不應該成為中國人的節日。

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長期積澱和凝聚之後又經後人總結和實踐而成的,從種種節日風俗裏,後世的人們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先民生活的歷史文化圖景。當承載着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再受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被遺忘,中國“文明古國”的盛譽也將不復存在。

我們需要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與弘揚,從自身做起,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