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繼承與創新議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1W

繼承與創新議論文精品多篇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一

這次學校為了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特地舉辦了一個“我是經典傳承人”書寫比賽,班上層層篩選後,我有幸和四位同學一起參加了這次的書寫比賽的鋼筆字決賽。

比賽這天,我懷着緊張的心情來到了階梯教室,我吃驚極了:天啊!這麼多競爭對手,這回我們可要加油了。

比賽正式開始!王老師給我們分發了卷子,緊接着打開了屏幕上的投影,我睜大了眼睛,我以為我在做夢:怎麼會這樣子?都是很難寫的字,怎樣才能寫完美呢?我摸摸腦袋,左看看,右看看,無從下手,過了好半天,我才猶猶豫豫地下了筆。

開始寫第一個字,我一筆一劃好不容易工整地寫了出來,這時我手心裏全是汗,看着大家都在認認真真地書寫,我心想:我也不能輸,一定要為班集體取得榮譽!

時間過得飛快,我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我的書寫,懷着既興奮又緊張的心情把作品交到了王老師手裏!

盼啊,盼啊,終於在星期一的升旗儀式上王老師宣佈了比賽成績。當我得知取得第一名時,我興奮極了,衝上國旗台領取了獎狀,我把這好消息第一時間告訴了爸爸媽媽,他們為我高興。

和我一起參加學校寫字比賽其他幾個同學也獲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

付燦洋同學鋼筆書寫拿了獎,毛筆字書寫也獲得了獎勵!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寫好漢字,把中華民族的經典文化永遠傳承下去。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二

學會感恩是道德之本。為弘揚中華民族這一傳統美德,倡導孝老愛親的社會風尚,8月23日,我院舉辦了一次以“傳承孝道,學會感恩”為主題的道德講堂活動,醫院領導和部分幹部職工子女等50餘人帶着一顆感恩的心一起走進了我們的道德講堂。

“道德講堂”按照“做反省、唱歌曲、學模範、誦經典、發善心、送吉祥”這六個環節開展。活動開始全體與會人員齊閉雙眼,一起靜默一分鐘反省自己。接着在主持人的帶領下齊唱了《愛的奉獻》。然後通過視頻短片學習了“感動中國人物——孟佩傑”與“帶着父親上大學——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範張蕾”的先進事蹟,古往今來,道德模範數之不盡,主持人還緬懷古人,講述了二十四孝中的第七孝——文帝“親嘗湯藥”的典故,讓大家一起共勉,並帶領全體人員誦讀並解讀了《遊子吟》。宣講結束後,在場的學生們積極的發表了感悟,覺得參加道德講堂受益匪淺,並表示要向身邊的道德模範學習。整個活動現場充滿着感動,學生們學會了感受父母在自己成長中付出的心血,懂得感激和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學會了在感恩父母的同時也要感恩社會,感恩社會給他們的幸福,感恩社會給他們的幫助,感恩社會讓他們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感恩社會給他們的一切。

在“道德講堂”結束後,我們為在場的每一位幹部職工子女送上了吉祥物——文具袋和鋼筆,祝願他們生活愉快,學習進步,並希望他們能有一顆感恩的心去回報他人和社會。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三

我們家有一個珍貴的傳承。那是什麼呢?別急,先讓你們來讀一讀發生在我家的故事吧!

每年暑假,奶奶和我一樣,都會在家裏休息。在暑假最炎熱的幾天裏,奶奶總會再三邀請太太來我的老家避暑。

太太來啦!每天,奶奶很早就去買菜,燒早飯,然後幫太太洗漱、耐心地為太太梳辮子,感覺就像我小時候她照顧我一樣。吃好早餐,奶奶會洗好所有的衣服並把它們晾出去。中午,奶奶為太太準備好可口的午餐,太太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然後美美地睡上一覺。傍晚,奶奶還會扶太太一起到小公園裏散散步或者陪太太看“蓮花落”。晚上睡覺前,奶奶又為太太打好空調,讓太太在涼爽的空調房裏安然入睡。

從我記事開始,每個暑假太太都有一半的時間在我的老家度過。

“六十六歲要吃六十六塊肉”,這是我們上虞人的習俗。我外婆六十六歲了,這可忙壞了我的“廚神”老爸。

爸爸知道外婆不喜歡吃肥肉,於是他就專挑最好吃的瘦肉——裏脊肉下手。他先用精細的刀工把肉切成六十六塊薄片,然後上漿、滑油,一番忙碌,終於,一碗又鮮又嫩的裏脊肉燒好了。外婆吃得臉上笑開了花,前幾天做客時,外婆在餐桌上還對我爸爸燒的六十六塊肉讚不絕口呢。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沒錯,我們家那珍貴的傳承就是孝。我真心希望“孝”能在我們家永遠永遠地傳承下去。

傳承與創新作文1000字議論文 篇四

視“承”為先舉“創”為展

陸思羽

中國,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文明大國,中華文明的根與魂在我們身上展現出更多的光彩。因此,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就如同享譽世界的清茶,需細細品味。君若不棄,請讓我為您沏三杯茶,共探“承”與“創”之奧祕。

請飲第一杯:“承”與“創”之前提。

何為傳承?傳承的前提是建立在對被傳承物的認同上的。凜然的長城魂,婉轉的京劇音,喜慶的中國節……每一個飽含中華文化之美的事物都需要傳承。而我們在傳承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也在不斷提升,由此產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也愈加強烈。隨着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只注重創新,只追求“新”的東西,往往忽略了傳統文化中值得傳承的“舊”事物,因此,他的創新未免顯得空洞、麻木,缺少認同感。試想一下,如果社會發展只注重創新,每天產生大量的“麪包”,卻忽略最早生長的“水仙花”,最後只剩下枯萎的“花枝”和成堆腐爛的“麪包”,那麼到頭來卻一無所有。由此可見,傳承作為創新的前提,是尤為重要的。

請飲第二杯:“創”乃“承”之發展。

傳承是重要的,創新亦萬萬不能少。傳承與創新更是傳統文化與現化科技的結合。日益發展的國潮便是如此。無論是湖南衞視春晚的“國韻起,幸福潮,虎嘯風生”,還是河南衞視春晚的“國潮虎”河大衞,抑或央視春晚的國畫“瑞虎”形象……這些潮流無不彰顯創新的好處與新意。只注重傳承,流傳下來的只是古人的成果,而缺少了當今時代的印記,就好比你每天都在學習“1+1”,但到“1+2”時卻兩手無策。只靠舊的文化,而少了新的創新,縱使文化再高貴,再精華,也缺少了一番獨特的韻味,就更不必説這文化也存在粗製濫造了。

請飲第三杯:得“承”與“創”之價值。

縱然傳承與創新如此重要,我們也不能急功近利。任何潮流難免有渾水摸魚者,也不無泥沙俱下時。比如,國潮影視劇綜藝中,就有不少盲目跟風進行創新之流,卻粗製濫造。將文化統化為民族符號的堆砌、傳統元素的拼貼,浮於表面,淺嘗輒止,一味追求創新,卻缺乏真正的文化內涵。這也正如譚維維評價經典音樂作品改編時所説的:“我們不能為了創作而創作。”因此,面對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於傳承時,我們要先了解、吃透它,去偽存真;於創新時,我們要用新思想、新技術,將傳統與現代“共情”。由此,才會真正實現“承”與創”的價值。

品完三杯茶,你一定恍然大悟,有所瞭解。是的,中化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其二者間應相輔相成,才能相得益彰。傳承作創新之前提,創新作傳承之發展,由此,前進的中華文化必將如明星般閃耀世界,長久屹立於世界文明之中。

總之,視“承”為先,舉“創”為展,得“承”與“創”之價值。

繼承與創新作文 篇五

對於傳統文化,我們需在批判性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創新的過程中繼承。

所謂“繼承”,並不是讓我們盲目的去繼承所有的傳統文化,而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取其精華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説的:“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加以繼承。”

在台灣城鄉,祭祀孔子的文廟隨處可見。閩劇、歌仔戲、梨園戲、木偶戲等地方戲劇深受台灣同胞的喜愛。至於清明祭祖,中秋賞月,重陽登高,除夕守夜等民俗,無不是兩岸同胞同根同祖的文化證明。對於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我們青少年去繼承。而傳統儒家所提倡的重男輕女,三綱五常,倫理道德等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落後思想,則必須揚棄。

所謂“創新”,也並不是在傳統文化的表面添磚加瓦,而是需要我們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採眾長。

不同特色的文化好似各種不同的美食,經過人們的調製,最終帶有新的風味,新的特質。這種創新的方式,既表現在思想、理論的發展上,也表現在文學藝術形式的變遷中。

從我國先秦時期的詩經、楚辭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及明清小説,從古希臘神話、羅馬史詩到歐洲中世紀的十四行詩、文藝復興時期的名作,以及18、19世紀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作品,都體現了一種不斷創新的精神。20世紀50年代,我國音樂學院學生創作出了感動全世界的經典曲目——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這首反映中國古老而美麗傳説的樂曲,展現了中華文化鮮明的風格和特點,成為通過文化融合實現文化創新的藝術典範。

繼承與創新是相輔相成的,二者不可分離。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文化,空談文化創新。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棄傳統文化而從頭開始。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只繼承,不創新。一個民族和國家如果知道繼承文化,卻不知道創新,固步自封,就會失去文化原有的活力。

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在批判性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創新的過程中繼承。共同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六

一汀煙雨萬絲紗,羅幕輕解杏花黃。

遊至江南,風景甚好。二月春灑人間,杏花株株嫩黃。我走到一扇門前,上又牌匾“蘇繡清音”,我便知道這是一家賣繡品的店鋪了。這類店在江南極多,只是這家不同。門店的杏花枝繁花香,幾枝杏花全都延出了牆。

我小扣木門,見沒鎖便輕輕推開“叨擾了。”我只説聲便進了店。店內是一位女子,穿着繡有紅杏的環扣旗袍編着鴻鬢,挽着青絲。手上拿着一根銀針,上下舞動,好像是在刺繡。她見我來了,莞爾一笑,但並沒有停下手中的活兒。“您是在繡杏花?”我看着好奇,便直奔主題。“是啊,明天我外婆大壽,母親已經為她繡了《百鳥爭春》,我這不也忙着繡幅杏花呢!”她笑着,聲音如春天的小雨,緩緩潤着我的心田。“您的母親也會刺繡?”“當然了,我們一家都會,從我太婆那輩就開始傳下來了,一直傳到我這裏,等我將來有了孩子,這門手藝還得傳下去,可不能讓我們家的這手藝失傳嘍!”

她邊繡着杏花邊笑着,彷彿已經看到了她在一旁教她孩子的情景,露出甜蜜的微笑。杏花映着她較好的容顏,顯得更加温柔動人。

我別過女子,踏上歸路。一路上,杏花盛開,讓我又想起她的刺繡,她家裏的代代相傳。刺繡文化也是中國的瑰寶,在她哪裏,也讓我明白了真正的傳承。

杏花沾雨欲濕衣,那一次,我懂得了真正的傳承。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七

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最近,朋友圈被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刷屏,我忍不住再次開啟崇拜和仰視各位詩詞達人們的模式,一次又一次被唯美的詩詞折服。與其説《中國詩詞大會》是一場詩詞高手的較量,更是一場古今詩詞的狂歡,讓我們在尋找到久違的傳統文化,並用一種這種競賽的方式引導着國人傳承中華血脈裏的文化基因。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伴隨着董卿朗誦的蘇軾這首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國詩詞大會》迎來了最後一期總決賽。我興致勃勃的觀看了全場比賽,回想歷時2個多月的比賽,每一場節目我都不落下,生怕錯過了每一個有關詩詞的細節。比賽中,有太多印象深刻的選手,年僅7歲的小女孩李尚榮、大三的學生王鑫、北京大學博士生陳更,還有個體户、企業白領、詩人,也有農民、公務員、媒體人和退休教授,以及外國詩詞愛好者……

觀看中,有時興起,也會和選手一起答題,偶爾也會為打敗百人團的幾人的時候,會暗自竊喜;有時會捶胸頓足強調這個我明明會,可是竟然想不起來了。喜歡選手答題之後,嘉賓的解讀,或巧妙地把每道題目引申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或深刻解讀詩人創作的社會文化背景,輔以現場多媒體手段,生動再現詩詞背後的故事,引導觀眾真正感悟到中華詩詞的精髓。每一句都有一個故事、典籍、意境,讓觀眾感到生活不止眼前的瑣碎,更應有詩和遠方……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八

什麼是家風?帶着這個問題,我認真閲讀了《浙江好家風》。

金庸的父母都愛看書,家中到處都是書,禮物和玩具都是書,在這樣的讀書薰陶下金庸從小愛讀書好學習,最終寫出了赫赫有名的武俠小説,比如:《笑傲江湖》;陳龍正樂善好施、秉義守正,撰寫了《家矩》,在明末時期,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嘉善幾乎沒有出現餓殍,成為當時的一大奇蹟;錢學森是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兩彈一星”元勛;《錢氏家訓》要求後人關心國家事物,為國家無私奉獻。

家風就是家庭世代相傳的風尚或作風,是祖輩樹立的榜樣和對後人的要求和希望。我們中國的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家訓。我的家自然也不例外。比如誠實守信、孝敬父母、文明節約……

“該學習的時候必須認真學習。”媽媽嘴邊總是掛着這句話。爸爸媽媽總是會在我做作業的時候保持安靜。他們還會強調要認真完成預習、複習工作,媽媽也會檢查我的筆記、錯誤訂正。只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夠考出優異的成績。

每當家庭聚餐的時候,爸爸總是會提醒我遵守餐桌禮儀,比如吃飯不能狼吞虎嚥,不要發出很大聲音,也不能吃的太慢,有好吃的不能搶着吃,要分享給他人。

這就是我家的家風,它讓我從中養成了許多好品質。我愛我的家,讓我們從點滴做起,讓好家風無處不在,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文明,讓我們的祖國更為美好。

繼承與創新作文 篇九

風起雲湧的動盪時代,縱使是文人志士也在新文化運動中迷失方向,於“拋棄舊文學”中走向極端,甚至郭沫若大師亦公開批判國學大師陳寅恪,似乎要將傳承千年的文化均付之一炬,依其所見,似乎創新便是“不破不立”,便與傳承相對立,但我以為,創新自寓於傳承。

傳承,並非狹義上的繼承,其本就藴含了揚棄的智慧。孔夫子“述而不作”,其所傳述的先人的智慧,同時棄其糟粕,此等選擇過程本就是一種再加工,並加之以自己的思考,又何嘗不是一種創新?所謂創新,本就是厚積之後的薄發,本就是薪火相傳之後的水到渠成,二者從未對立,相反,創新始終寓於傳承之中。

漫漫歷史長河中,無數文人大家於傳承的瀚海中披沙揀金,而同時孕養於傳承之中的創新之思想終得以璀璨於人類羣星。艾略特訴諸古典,傳承從但丁到德萊頓的傳統,他的次次創作都是對古典文化的再致敬,營造出陌生的美感,如晨鐘暮鼓般喚醒人們內心“沒有雨只有雷電”的荒原;木心遠赴異國卻仍凝古典文化於心,於傳承中融匯中西,其“文學嘉年華”之創新思想便於傳承中應運而生……當傳承的文化弦誦不絕,寓於傳承中的創新自然會從一代代人追本溯源的思索中、孜孜不倦的完善中噴薄而出,創新方成為其創新。

然而,厚黑學和致富祕籍暢銷的當下,無數人急功近利,無數拋棄傳承的“標新立異”堂而皇之戴上“創新”的面具,進入公眾視野。君不見,各種架空文學橫空出世,“創作鬼才”層出不窮,然而,未經傳承孕育的“偽創新”,帶來的雷點頻出,以致貽笑大方。更有甚者,假借傳承的包裝,如“氣功大師”王林,欺騙乃至危害大眾,不僅可笑,更為可怕,是為荼毒社會之蛆蟲。由此可見,一旦失去傳承的文脈滋養,所謂創新,不過是跳樑小醜,既不可取,也不可能。

因此,當我們真正意識到創新寓於傳承,我們將拒絕拋下一切的天馬行空,也不再會有“焚書坑儒”“打倒孔家店”如此摒棄傳承的悲劇。我們將有更多的白先勇,於對崑曲的深刻傳承與解讀中,方迸發出藝術創新的靈感,使“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餘音繞樑;我們將有更多人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中窺見人性的淵藪,從傳承之泉中採擷寓於其中的創新。

“我們都是歷史中的人”,卡爾維諾如是説道。我們本身處傳承之中,讓我們於傳承中創新出自己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