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我看大學聯考作文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83W

關於我看大學聯考作文多篇

我看大學聯考作文 篇1

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更比一代強。——題記

自隋唐開始,科舉制度便開始盛行,以考試論人才,以分數論高低的觀念深入人心。科舉考試曾成為多少英雄青春歲月的見證者,又曾成就了多少名人志士。就直至1905年,科舉因八股文束縛人的思想而走向滅絕,那種那種憑試題論英雄仍成為佳話。

1977年,鄧小平爺爺開始恢復大學聯考制度,這又燃起了多少孩子們學習,報國的熱親。

那麼,大學聯考,又真正是一種怎麼的制度呢每個人心中褒貶不一。

在我看來——

大學聯考是一門緊隨時代的靈活的考題。

大事年年有,社會時時變。大學聯考試題,不論是理科,亦或是文科,專家命題時都會注意緊跟時事,邁着新時代的步伐,培養學生們關注社會,瞭解社會,關心國家與世界的一種情感。大學聯考試題不會抓住一種題型或一類問題深究,他會時時變遷,讓你卒不及防,以考察學生靈活應變的思維和技巧。大學聯考很靈活,它不會一成不變,他會跑會跳,抓住他,就只依靠你奔跑的速度與技巧。

大學聯考時一種全能性的人才的選拔。

三大科,語數英,三小科,政史地/理化生。他容不得你有一科短板或任瘸一腿。要想大學聯考平步青雲。就必須大步邁進。如果説,馬虎,疏忽是你平常的懦次,那一刻,唯有認真,嚴謹,才有可能成為墊腳石。大學聯考時“多一分可成人上人,缺一分可成人下人”的一次測評,他要求的是平時全身心的訓練和當時繃緊的神經。他要求的是全能型的人才。而對那些膽小,怯場,畏懼的人則時一種篩除。

大學聯考是一次少年與少年的針鋒對峙,是17,8歲同齡人之間的一種面對面的大pk,大學聯考是公平的,他給予了每個人對等的機會,與可以衝破雲霄的時機;大學聯考是人生最後一次不看臉的競爭,大學聯考可能不是一個人成功的唯一道路,卻是最佳捷徑;大學聯考是對一個人能力與心理素質的測試!

我欲成就先鋒,必先嚐盡苦汁。須得苦盡,方得甘來。都説“自古英雄出少年”,我們又怎可認輸?

加油吧,少年!

我看大學聯考作文 篇2

大家也都在喊着大學聯考改革,教育改革。誠然,有很多問題陳列在前,但是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而現如今的考試製度又是相對最公平公正的方法。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先從作文這種靈活性大的地方嘗試着手呢。

現在的作文題目給我的感覺還是普遍偏向一種説理説教。為什麼大人總是喜歡告訴孩子某個道理呢。

作文題雖然是給了一種材料,自選角度去談,看似自由度變大了,學生有話説了,但是實際上學生們説的話還是老調重彈的東西。把一個材料細心分析下來,不過是產生了幾個中心思想,幾個可以立意的角度,然後學生們又根據這些套用“公式”。無非是責任啊,愛心啊,細節啊,或者其他諸如此類的某個人生哲理的選擇,考生們都會“有備而説”。

其實,我回顧自己十八歲的時候,真正思考的東西並不多。對於那些所謂的道理沒有多少實際體悟和感受,只不過是知道而已。那個年紀的孩子實際上是不理解什麼的。我不是因為自己開竅晚,就覺得大家十八歲的時候都不會去思考那些道理,而是覺得確實並不長的人生經歷,以及大多數時間是在教室裏規規矩矩度過的生活狀態的確告訴不了我們那麼多道理。我們所謂“懂得”的,那些可以“作文”的道理不過是老師家長天天説給我們聽的概念。我們把這種概念通過一種方式表達出來就成了作文了,就像做數學題一樣。其實並非自己的真情實感,真實感受。自然作文也就千篇一律了。

從這個角度看,這樣的作文是不是違背了寫作的本質目的。

我們寫東西,是除了語言等其他手法外表現自我,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無論是何種文體,都是一種看法和思想,而這種看法和思想往往是源自親身所感的。雖然書本上會學到很多東西,但是真正自發的有動力拿起筆表達,還是源自內心的感觸認識。而大學聯考作文並沒有引導學生去寫真實感受的東西,還是偏向一種説教和説理。

我們為什麼不能嘗試一種新的作文方式呢,真正的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有感而發,而非套詞做作。十八歲的年齡經歷了什麼,感觸了什麼,就讓他們説什麼,寫什麼。比如説寫一寫童年的美麗回憶啊,和家人的共同生活,給母親的生日禮物啊,甚至是就某一次社會事件,時事談談看法,提提意見。也許沒有材料作文立意廣泛,但是這些東西確實是可以有真情實感的。也許學生寫出來的想法幼稚不成熟,更可能叛逆甚至“很壞”,但是難道不應該教會學生這才是寫文章的真正目的嗎。道理誰都會説,而這些東西未必人人都會。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樣的題目其實也是教會學生如何去面對生活,反饋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果一個孩子從來沒有給母親送過生日禮物,這樣的題目教會了他應該去做這些事,去學會做一個人,而不是成為只會學書本知識的讀書機器。

落地生根的作文題目也是一種引導,引導學生走出應試的書堆,去關注社會,家庭,自我,去切身體悟和明白。這似乎也是從試卷中引導素質教育的一種方法,要想寫好作文,你就得有這樣的素質拓展,去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其實,説來説去,就是想讓大學聯考作文摒棄那些道理,而讓學生去進行“無道理”,但是有真情的寫作。我覺得這樣確實會是一種不錯的嘗試。

我看大學聯考作文 篇3

中國素有文化大國之稱。中華文化形成於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積澱於歷史的每一個角落。在中國,文化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名詞,也不僅僅是琴棋書畫、文章辭賦,它更是鮮活了五千年的靈魂,是延續了五千年的傳承。而我們,都在這樣的傳承下成長。

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概括中華文化,這再貼切不過了。從詩詞歌賦到建築繪畫,皆為文化。每一種文化下,都埋藏着深厚的底藴,儘管過去的一切已成歷史,但先人留下的文化始終熠熠生輝,文化的氣息仍在華夏大地上游動。

要説中華文化之最,長城當屬其一。從數千年前的春秋戰國起,就有長城矗立於山嶺之間,又有秦始皇時集舉國之力修築長城,以抵禦外侵。它曾歷經數千年滄海桑田,它承載着每一個朝代的力量。每一磚一瓦,每一個烽火台,都刻着歷史的印記。在萬里長城上,浩蕩大軍抵禦外族的威武,也有勞動人民徒手修築的苦痛。儘管在當今的時代,長城已不再用於軍事,僅作為遊客觀光旅遊之地,但在高大的山嶺間,它依舊威風凜凜。而我們也會永遠記住它的雄偉,將長城上閃耀着的文化,傳承萬世。

中國有長城之威武,更有京劇之動人。“國粹”京劇雖無長城的歷史悠久,但也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生旦淨醜的相互碰撞,紅黑白臉的動人演繹,將一個個歷史人物以戲曲之名展現得淋漓盡致。那獨特的腔調,時而高亢欣喜,時而低沉悲愴。小小的舞台卻能演出人生的悲歡離合,這也正是京劇之絕妙。如果説長城是歷史的見證,那麼京劇就是歷史的精彩還原。雖然欣賞京劇已經不是人們主要的娛樂方式,但是京劇的獨特內涵仍然吸引着一些人,並在這些人的引領下不斷傳承。

當然,中華文化的傳承不只是延續文化、欣賞文化,在傳承中發展,是傳承文化的另一體現。在社會的進程中,傳統文化難免與現代發展發生碰撞,而能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發展良好結合的,莫過於“一帶一路”了。“一帶一路”由古代開闢的絲綢之路演變而來,卻以現代經濟文化的特點,形成了現代的“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是經濟發展的新形式,也是文化傳承的新形式。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這是“一帶一路”的特點,也是中國作為文化大國的對傳統文化的發揚與延續。

泱泱中華,幾經滄桑,而文化千古未絕。如果中國是一條巨龍,那麼文化就是它的眼睛,引領發展。在文化的深沉積澱下,中國的發展也會越走越遠。

我看大學聯考作文 篇4

長安城,皇宮,唐太宗的召回,令無數文人欣喜若狂。科舉制的開始,使唐朝走向強盛,屹立於世界之巔。金榜題名:是每個讀書人的榮譽,皇帝親賜的官職,衣錦還鄉的意氣風發,令眾人神往。科舉制使每個人都有機會,公平公正的用自己的文采決鬥。科舉制不僅選拔了人才,更促進樂國家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家開設了大學聯考,沒過多久,卻迎來了10年浩劫,多年發展的成果毀於一旦,大學聯考停辦,不僅降低樂人們的個人素質,更拉大了中國與其他國家間的差距。直到1977年恢復大學聯考,標誌着一個時代的拐角。大學聯考為國選材,推動了教育改革和社會進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大學聯考,更促進了國家的進步和發展。

教育,是立國之本,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命脈。有人説,中國與美國間的差距,要一百年才能趕上。中國之所以落後,甚至落後於經歷過原子彈浩劫的日本,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中國教育落後,文盲率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二戰之後,一位美國記者在日本廣島核廢墟採訪,他看一間破爛不堪的帳篷,一位老師指着黑板為下面十幾名學生講課,學生認真專注的神情感動了他,他肯定地對同伴説:“這個國家將要崛起。”

民族騰飛,靠的是教育,不論是科舉制還是大學聯考,都是教育形式地公平體現。大學聯考激揚夢想凝聚着幾代青年地集體記憶和個人情感,無數人為之付出了不知多少淚珠與汗水。大學聯考是大國崛起的保障,促進了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一代代有志青年從大學聯考中脱穎而出,報效祖國,投身於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民族騰飛,大國崛起,大學聯考決定國運,決定國家的未來。

我看大學聯考作文 篇5

自古以來,教育就是改變命運,實現自身價值最公平、最有效的方法,多少人的人生因為教育而改變。

孟母三遷,為的就是讓兒子在良好的環境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因為教育對人的影響太大了。小時候的孟子在墳場邊就成天學者別人哭喪死人,在市場旁就學着別人做不該做的事,直到搬到學校旁邊,他就開始每天學習。可見,一個良好的環境對人的影響有多大,如果當年孟母沒有三遷,那麼也許就沒有這個孟子了。

蘇秦能夠懷有六國相印,成為一個如此見真愛國,受人尊敬的人,靠的'就是“錐刺股”的那一份韌勁,王安石能夠把他書房裏的一本本書倒背如流,也是因為數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鑽研;宋濂在大雪深數尺的山路步行數幾天,為的就是得到良好的教育,他也不顧吃的穿的不如別人,刻苦讀書,最後成為一代名相。

多少事例都告訴我們,教育能改變我們的命運。魯迅嚼辣椒夜讀,最後成為中國近代最有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激勵了千千萬萬青年人。高爾基曾經説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也就是説,唯有教育,才能使人類社會大有進步。

想當年,1977年大學聯考重新開始,終於打破了十年中國教育的堅冰,使更多的人才被選拔出來,從此,中國走向了富強,獨立的道路。放眼古今,也正是教育可以促使人類進步。中國隋唐時期創立了科舉制度,從而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進步,因此有了開元盛世,貞觀之治這些鼎盛時期;英國能像如今那麼強大,靠的也是教育,當年西班牙統治了菲律賓三百年,菲律賓人都沒有學會西班牙語,而英國僅僅統治了五十年,就使菲律賓所有人學會了英語。

而如今,大學聯考是當今社會選拔人才的最佳方式,能促進中國的發展與強盛,而我們肩負的是祖國復興的責任,所以就讓我們自己改變自己的命運,用我們的雙手去創造更美麗的祖國,讓大學聯考發揮其真正的作用,讓明天更加美好!

我看大學聯考作文 篇6

大學聯考,它本身在不斷改變,它也改變了許許多多學子的命運,它,是一個重要的拐角。

早在夏商之時,君主便會重視人才,分封下的各個諸侯也會廣納賢才。到了漢代,出現了舉薦制,好的人才得到重用,及至唐代,科舉制日益成熟,這也許是大學聯考的鼻祖。1977年,在改革開放前期,我國恢復了大學聯考,一個新的時代來臨!經過了這千百年的衍化,改變,創新,大學聯考集聚了前人的智慧,推動了教育的改革與社會的進步,為國選材,改變了一代代人的命運,為國家的開放之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憶往昔,許許多多才子為才華而奮鬥,蘇秦夜半的椎骨苦讀;匡衡擊破牆壁,藉着那一絲微光寒窗苦讀;祖逖聽着雞叫而起,為國事奮不顧身;司馬光夜晚枕圓木,唯恐睡過頭;宋濂“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感動了無數學者,他們,都是真正的讀書人,他們依靠各自年代的“大學聯考”為之奮鬥,並因此或將走上人生巔峯!

時至今日,萬千考生仍依靠着大學聯考改變自己的命運。這一個改變,是他們人生路上的拐角,為許多人提供了改變命運的契機。它,為多少人提供了改變人生,圓大學夢,職業夢啊!大學聯考,它公正、公平、公開,是目前最好的選材方式。雖然他有些制度、模式仍未完善,但是未來,它會改變,它會去挑到所有的人才,讓他們成為國之棟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添磚加瓦。

現在,將又有一批批大學聯考考生將迎頭走向大學聯考,他們年輕,有活力,有朝氣,有能力。他們將要改變他們的大學聯考,去決定他們的命運。我相信,大學聯考之後,他們經過了火一般的歷練,不管好差,他們都將會改變,他們將會去接觸自己愛的行業,去接觸充滿希望的社會,他們又是一劑劑強心劑,為這個社會持久添加動力!

我相信大學聯考的變革是教育的變革,是為了人才的變革,更是為了國家的變革。我看大學聯考它是有許許多多改變的載體,大學聯考,是真真切切的時代的拐角。

大學聯考,不久的將來我也會滿懷信心接受這改變!

我看大學聯考作文 篇7

大學聯考就像一場不流血的戰役,勝了,自是心生歡喜;敗了,明年也還能重來。

題記

大學聯考這個詞語,熟悉卻也陌生。熟悉,是因為自小耳熟能詳。誰落榜了?誰通過了?大學聯考結果像安了擴音器似的,我總能從長輩口中聽説。至於陌生,自是因為自己從沒經歷過吧!

從字面上理解,大學聯考其實就是一次考試,與我們平時的考試似乎無異。但它又有一種不尋常的特性在其中,它是考生們12年努力的結晶,稍不留神,就會變成13年,14年,甚至更多。

或許正因為如此,自1977年大學聯考制度恢復以來,人們千罵萬罵,認為應該考查這個人的真正實力而不是僅憑一張卷子就決定他的去留。可是,如果那些知識你真的掌握了,又何必畏懼一張卷子呢?連紙上談兵都做不到,又何談真正上戰場呢?這種看似正確的偽正義,不過是那些知識匱乏、內心空虛的人們為自己找的藉口!

這時候就有人要推出馬雲,韓寒這一類人物了。馬雲大學聯考兩次落榜,第三次才勉強過關,現在人家創立阿里巴巴成為首富;至於韓寒,人家高中都沒畢業,現在多成功!看來,大學聯考也不決定命運嘛!

對,大學聯考不決定命運,但只針對極少數人。你沒有馬雲的經歷,你讀的書也超不過韓寒,又如何能保證成功?他們的成功,是與自小經歷有關的,是與知識水平有關的,是與個人理想有關的,我們又如何能照葫蘆畫瓢恰到好處地成功呢?在將來社會,在一個滿是研究生博士後抑或是富家子弟的年代,你,又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存活呢?

我想,大學聯考這個制度可能並不完美,但它卻是一個相對公平的制度,成千上萬的學生通過努力,就可以踏進理想的殿堂!

那麼,拿起武器,隨時準備開始戰鬥吧!

我看大學聯考作文 篇8

1977年,關閉了十餘年的大學聯考重新恢復了。而我因為1976年年末的一個決定錯過了這場大學聯考,這一錯過就是整整三年。

1976年,作為知識青年下鄉的我從成都來到金堂縣的一個小山村已經快三年了,回到城市的心情越來越急迫。那時重返城市只有三個途徑:一是招工進廠回到成都;二是被推薦上大學;三是因為傷病而返回成都。在當時能否上大學全靠大隊、公社、縣裏三級推薦,一個公社不過一兩個名額罷了,而推薦的首要條件是認真改造,每年出工天數不能少於三百天。於是對於每一個知識青年來講,認真表現力爭得到推薦便成為我們的奮鬥目標。

1973年高中畢業的我一直沒有放棄學習,即便是下鄉來到生產隊我也不忘帶上我的高中課本,每到晚上收工以後,我會點着煤油燈看書,做幾道練習題。有一日,一位即將招工回到成都的老知青來道別,他看着我的數學練習本説:這樣不行的,要是被發現了影響不好。他隨手拿起桌上的《毛選》放在我的數學書上説:這樣就好了,把《毛選》放在上面,幹部們來看到就會很高興,會給你以後招工或是推薦大學加分的。

1976年12月,我得到公社通知有一個招工回城的機會。那時這應該算是天大的喜訊,當被告知招工條件以後我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招工條件明文規定:一旦被錄取進廠以後學徒兩年期間不得被推薦上大學;一旦獲得推薦招工機會又放棄者很難再獲得首推上大學的機會。

那幾個夜晚是痛苦的,回到城市的急迫還是戰勝了對上大學的渴望。我在1976年的最後一天回到了成都,在1977年的第一縷陽光下踏進了工廠,開始了裝配工的學徒工作。也就在那一年,全國大學聯考恢復了!和我下鄉的小夥伴們一個個參加大學聯考回到了校園,而我卻因兩年學徒期間不能參加大學聯考,而被攔在了大學聯考考場外。直到1979年學徒期滿了以後,才如願走進了大學校園。

四十年過去了,大學聯考改變了無數學子們的命運軌跡,這些學子們推動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變革,讓社會得到進步,科技得到發展。而我卻因一次不能説是“錯誤”的選擇中,和1977年的大學聯考擦肩而過。人生的錯軌不再回來,所幸天道酬勤,時代總不會辜負一個勤勞的人。

我看大學聯考作文 篇9

看了[藍天是我故鄉]的《也談不拘一格選人才》,想起了電影《天下無賊》中,胡黎(葛優飾)的一句名言,“二十一世紀最珍貴的是什麼,人才!”可見,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對人才的強烈需求,連“賊”都知道。

既然人才如此重要,那麼,就得談到相關的兩個問題了,一個是選拔人才,一個是培養人才。

在我的《不拘一格選人才》一文中,實際上談到的只是一個側面,就是説,如何選拔那些人才苗子,大學聯考,實際上就是選拔“預備人才”。

選拔人才,培養人才,需要的是一個好的制度。什麼是好的制度呢?其具備的基本條件,應該包括:有利於人才脱穎而出,將人為因素和偶然因素降到最小。

在“預備人才”的選拔上,我們國家幾乎只有一個途徑:“大學聯考”。

大學聯考的公平性毋庸諱言,但是,其弊端也是極其明顯。

首先,是“一考定終身”,給考生帶來了很大的偶然性。甚至説,一個偶然失誤,影響人生道路。

其次,大學聯考的命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創造力的展示。大學聯考,把許多東西格式化,固定化,在一定意義上,成了現代的八股文。前些時候,還有人在推行語文的標準化考試,也仿照英語標準化考試的樣子,把語文試題標準化,讓學生做什麼選擇之類的。這種標準化,帶來的是什麼?帶來的是對語文的肢解。語文,包含着許多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並不是簡單的選擇題所能替代。所以,這種標準化考試,如果説有什麼好處的話,就是方便了老師閲卷,方便了老師教學。可是,這是不是嚴重偏離了我們教育和考試的本意了呢?採用這種方式教育出來的學生,還有什麼創造力可言!

其三,大學聯考,以總分作為衡量標準,限制了在某些方面有特長的學生。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象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達芬奇那樣的人能同時精通繪畫,機械等的人才越來越少,而且在現代社會,已經變成了不可能。所以,社會,需要一定程度的通才,但是,更需要在某一方面有專長的人才。打個比方,只要你對語文有獨到見解,數理化學得不好又有多大影響呢?

等等等等。

可見,現行的大學聯考制度,不能排除偶然因素,不能排除人為因素,不利於有創造性的學生的脱穎而出,難道不需要改革嗎?

也許有人會説,這是中國的歷史造就的,不可能説改就改。誠然,一個制度的建立,不可能脱離社會背景,但是,一個好的制度,一方面是規範社會行為,另一方面也是在引導社會行為。

從實踐來説,鄧小平,搞的恢復大學聯考,1977年上半年開始討論,下半年就組織了招生考試。一舉廢除了推薦入學制度,這不就是一種扭轉乾坤嗎?正因為恢復大學聯考,才將青年人的努力目標引導到學習上。

我們在呼籲科教興國,在呼籲選拔人才,可是,所有的這一切的實現,必須有可靠的制度保證,有可靠的途徑實施。現在,真的是要我們認真思考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