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文化自信的大學聯考作文【精品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64W

關於文化自信的大學聯考作文【精品多篇】

關於文化自信的大學聯考作文 篇一

中華民族是傳承文明的民族,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一直貫穿始終。

古老的中華文明在世界上的閃發亮,而當代中國的現代文明也同樣毫不遜色。

文明之於個人而言,意味着一個人擁有健康的思想,得體的舉止,優雅的言行。對於偉大的中國人民,他們正踐行這在這種文明——柯潔用人類的智慧與阿爾法狗展開較量;秦玥飛腳踏泥濘,俯首躬行,在荊棘與貧困中拓荒,彭敏在《中國詩詞大會上》彰顯中華古典詩詞之美;鄉村教師幫助山區孩子實現遠足的夢想。無數的人在用他們的行為踐行着文明。

文明之於社會而言,意味着良好的社會秩序、社會風尚。一枚硬幣有正反兩面,而一箱硬幣,有多少面?一個個裝滿一元硬幣的箱子出現在全國多座城市的地跌口或公交站,上面寫着“如果你急需用錢,可自取,每人最多5元”,一些人彎腰取錢乘車,不會超過五元,一些人則主動把多餘零錢放進箱子裏,最後甚至出現了箱子裏錢變多的現象,“硬幣測試”正能量滿滿,後見證了城市文明的高度。

重慶萬江公交車事件可謂給當今社會敲響了文明的警鐘,正如《烏合之眾》中寫道:“在獨立的情況下,他可能是個文明人,但在羣體中,他是一個野蠻人,也是一個行為動作受本能支配的動物。”這讓我們要樹立公眾文明意識。共築社會文明風尚,讓危險止於文明者,才能從根本上讓這類慘案浮出人的視野。

人在影響環境,環境也在塑造着人,因此社會風氣對人的發展有着深遠持久,潛移默化的影響,營造良好的社會文明也在簡塑造者個人文明。

文明之於國家而言,意味着高度繁榮的文化和高度自覺的精神。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傳承着中國古老的文明,而現代中國的“新四大發明”也承載着當代嶄新的記憶,彰顯了我國高度繁榮的文化。

一部《戰狼Ⅱ》讓吳京火的一塌糊塗。當然,這裏面演員的敬業和攝製組的籌備發揮的作用是無可厚非的,然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電影彰顯的主題——愛國。觀眾高度自覺的愛國精神彰顯了國家的文明。

《中國詩詞大會》等展現中華文化的節目受到大眾青睞,這源於中華民族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戰狼Ⅱ》的熱播及好口碑透過中國英雄形象折射了一個大國的責任與擔當,這源於文化自強,文化自信與自強讓中華文明得以生生不息,歷久彌新,向世界展現中國文明,傳播中華民族精神。

以文明之火,點燃中華民族火炬,在世界各地灑滿文明火種並讓文明的種子在每一個人心中生根發芽,讓文明猶如春風化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火加柴。

中華五千年孕育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儘管在當今社會中,不文明的現象仍然存在,但文明仍是主流。

當今中國,個人文明,社會文明,國家文明都在展現着強大的生命力。對於未來的發展。我們更應守住文明的契約。

文化自信作文 篇二

中國素有“禮樂之邦”的美譽,五幹年來,中國音樂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髮展,早已形成了濃郁的“中國味”。在多元文化的不斷碰撞與切磋中,我們最終形成了國家民族的文化自信。

記得20xx年,一檔叫作《經典詠流傳》的節目火爆異常,而其做的正是將傳統經典詩詞與新時代流行音樂相結合,再創當下流行經典。我認為這樣的節目正是我們想要看到的,也正是我們所需要的。一方面,節目利用當今的流行音樂為唐詩宋詞進行再創作;另一方面,節目也深度挖掘了詩詞背後的豐富內涵,解讀其思想深意,為現代文明追本溯源,樹立了文化自信。

相信大家對JayChou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作為現代中國流行音樂的代表人物,周杰倫的影響力不言而喻。在美國,很多黑人將周杰倫與美國著名説唱歌手Jay-Z相提並論,甚至用他的歌來學習中文;更誇張的是在日本,周杰倫《發如雪》的歌詞甚至被編入了漢語教材。而周杰倫的歌詞本身就具有豐富的中國元素,如《青花瓷》《蘭亭序》《東風破》《七里香》等。倘若你上網搜索一下,就會發現在各大網站上均有用西方樂器演奏中國經典民樂的曲譜,例如《二泉映月》的吉他指彈譜、《漁舟唱晚》的鋼琴譜等。

可見,當下的中國音樂在國際上有了更高的地位。這種無可置疑的地位的上升,使我們更有底氣談及文化自信。

聽過了不同國家的音樂,我越發熱愛中國音樂所體現的濃郁的“中國味"。在多元文化中,音樂僅佔一小部分,更不用説中國五千年曆史所流傳下來的各種文化了,它們的精彩絕倫,更值得我們欣賞。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在多元文化中找到了民族的文化歸屬感,從而達到文化認同,樹立文化自信。這一點,便是中國音樂最大的成就了吧。

中國音樂在與國際多元風格的音樂切磋中,碰撞出獨一無二、流光溢彩而又熾熱的火花。更令人驚喜的是,我從中發現了一個新穎的角度,理解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我們只有瞭解了不同國家不同類型的音樂,才能更好地領略中國音樂的魅力,才能更深切地感受中國音樂的獨特味道。認識事物的正確方法與態度,其本質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唯有這樣,才能不片面,不以偏概全。

中國音樂的魅力,讓我體會到了文化自信,讓我發現了更好地認識事物的角度。想來,中國音樂也可以説是成就極高了。

關於文化自信的大學聯考作文 篇三

展開波瀾壯闊的40年文化改革發展長卷——從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傳統文化管理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文化治理體系,從單純依靠政府投入的文化事業到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從較為封閉單一的對外文化交流到以我為主、多層次、寬領域文化開放格局……伴隨着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偉大實踐,文化領域的改革發展,走過了極不平凡的歷程,取得了極不平凡的成就。(9月3日新華社)

領袖曾經強調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40年中國改革開放實踐,文化體制改革同樣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主義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體制改革全面深化,國家文化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廣大國民的文化自信顯著增強,實施文化強國戰略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提供了越來越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堅持深化改革,為文化強國事業注入強大活力。領袖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改革和完善文化管理體制、推動加強文化法治建設、深化國有文化企事業單位改革,改革開放以來,文化領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彰顯出我們黨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偉大實踐的執政智慧和使命擔當。

堅持文化惠民,不斷提升人民羣眾文化獲得感。改革為了人民,讓人民羣眾分享更多改革發展成果,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追求,這樣的改革宗旨和初心,同樣在文化領域得到生動體現。40年間,我國博物館從340多家增加到4700多家,公共圖書館從1200多家增加到3100多家,文化館(站)從不到7000個增加到44000多個,藝術表演團體從3100多家增加到15700多家。國家文化建設投入持續加大,文化遺產保護成效顯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形成,標準化、均等化、社會化、數字化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步入發展快車道,文化小康從理想走向現實,不僅豐富了廣大國民的文化生活,而且極大地激發了改革創新和奮鬥熱情。

堅持開放融合,促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大繁榮。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一手抓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融合,以豐富多元文化產品促進文化消費的增長,一手抓中華優秀文化與國外文化的交流,以改革促進更多優質文化產品的生產,加快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感知中國、中國文化年(節)、歡樂春節、四海同春等對外文化交流品牌日益成熟;與157個國家簽署文化合作協定,建成了35個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的同時,實現了文化產業的加快增長和國家文化實力的迅速提升。2017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35462億元,增長15.2%,佔GDP比重4.29%。產業結構佈局逐漸優化,新型文化業態不斷湧現,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説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進入新時代,在領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堅定文化自信、高揚改革旗幟、鋭意進取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向着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穩步邁進。

關於文化自信的大學聯考作文 篇四

當今中國,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世界矚目,故事精彩紛呈,引來了世界的熱切讚許。然而,隨着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也難免會遇到一些誤解甚至有意的曲解。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變得更加重要。相信,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也有能力講好中國故事。

作為這個偉大時代的親歷者、見證者和記錄者,我們不能辜負這個時代,而應把握好這一歷史性機遇,深刻解讀新中國70年鉅變中所藴藏的內在邏輯,講清楚輝煌成就背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優勢,為黨和人民繼續前進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季羨林先生曾説,“中國從本質上來説是一個文化大國,最有可能對人類文明做出貢獻的是中國文化”。讓世界認識更多“杜甫”,讓中華文化更好走出去,消融那些因無知產生的隔膜成見,人類文明將擁抱更多可能。

文藝是社會審美最集中最典型的體現;作家、藝術家是全社會的審美導師。作家、藝術家進行文學和藝術作品的創造既是個人審美情緒的宣示,又是履行社會審美導師之職能。作家、藝術家從事文學藝術創作的雙重功能,使得他們較之他人更需要具有一種社會擔當意識。社會擔當意識的核心是家國情懷。從某種意義上説,作家、藝術家是社會家國情懷的代言人之一。

檢閲中國古代文藝發展史,我們發現稱得上社會家國情懷代言人的作家、藝術家是很多的。他們的優秀作品構成了璀璨的星河,輝映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空之中,激勵着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進行着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事業。

“風骨”既含有道德修養、人格氣質方面的內涵,亦成為詩歌辭章的一種審美標準,被盛唐詩人所崇尚與延續。在歷史的變遷衍化中,“風骨”早已融入中華傳統文化,凝結為一種延續下來的“傳統”,構成中華傳統精神的基座和主脈,滋養着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先輩心中的美麗中國,已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愈發明瞭,我們比歷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似火的信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多元的審美體系,分層的受眾羣體和獨特的認知維度在形成。持續升温的“詩詞熱”,是國人對漢字之美、文化之厚的重新發現;“文+旅”,在深度融合中達成“詩與遠方”的交織;互聯網的深度普及,讓更多人選擇在短視頻裏“雲體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一株濟世草,一顆報國心。青蒿素研發的歷程為我們積累了重要的技術經驗,更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廣大中醫藥工作者應當胸懷祖國、敢於擔當、團結協作,共同回答好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考題,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為解決全球健康問題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遺產,需要好好繼承發揚。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維方式、生活態度和價值追求,這是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五千年文明史中藴含的正能量。浩如煙海的經、史、子、集各類書籍,便是傳統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