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江蘇大學聯考語文作文(通用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49W

江蘇大學聯考語文作文(通用多篇

江蘇大學聯考語文作文1

讀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印象最深的自然是吃了。縈繞於心的倒不是玉盤珍饈,而是他親自下廚的家常菜“燒小蘿蔔”,這道菜讓他的作家朋友讚不絕口。汪老揭祕:因為蘿蔔嫩,配湯好。“正是小蘿蔔最好的時候,而且我是用乾貝燒的。”

汪老可謂深諳中國廚藝之深味,東漢思想家王充早有言:“大羹必有淡味。”

此菜品裏,北京本地產的時令小蘿蔔為君菜,取其清新嫩滑;來自遙遠海洋的乾貝為臣菜,取其鮮美爽口;再佐之碧綠葱蒜調色、去腥,幾味調和,君臣相佐,共融共生,才成就這至簡中存真味的“燒小蘿蔔”。

其實何止廚藝之道,汪曾祺身為文學大師,想必也將他的寫作祕訣移用在燒菜中了。世人讀汪曾祺的作品,總有相似的感受:“於尋常中見奇崛。”

因為汪老的作品,初看清淡如小蘿蔔,未見跌宕起伏、驚心動魄之情節,也未見綺麗明豔、華美藻飾之語言,可細細琢磨,這清淡文字中藴藏的豁達通透的人生哲理,且原是用“乾貝”般貴重的風俗人情佐料吊的湯,他以“化骨綿掌”之功將這些脾性不同的元素融為一體,所以才耐讀耐品,經久不衰。

你看他寫《受戒》,以明海這小娃的視角敍事,描摹的也不過是泥土間的荸薺、繡嫁粧的懷春女子、閃着銀光的蘆葦,如此尋常淡泊的文字裏,容納的卻是士大夫般閒雅從容的人文理想;又如《鑑賞家》,開篇寫脆甜的青蘿蔔、雞蛋大的香白杏、珊瑚紅的櫻桃,主人公葉三就攜着季節鮮靈靈的水汽走進我們的視線了,看似隨意的描摹,卻藴藏哲理:真正的鑑賞家並不是高坐於深不可測的理論故紙堆,而是懂得欣賞生活之美的。又如《熟藕》,那温暖醇厚的風俗人情,包藴於微火燉熬的甜香熟藕裏了。他將情與事慢燉為一鍋文字,融為一體,密不可分。

想來汪老真是文壇高手,他並不向人們單一説教豁達從容的氣度、温暖真摯的人情,而是如畫師調配五色,廚師融和五味,將人情美、人性美的理想容納在蘇北鄉間那一個個尋常風物裏、瑣碎事件中了,共融共生、自然妥帖。

這恰似白先勇先生在談起《紅樓夢》的魅力時,評點的那一句:“雅俗共賞,它容納了至高至深的儒道釋的哲理情思,它也呈現劉姥姥進大觀園時諧謔有趣的市井俚俗。”我想,這部中國古典文學巔峯之作,之所以備受國人推崇,就在於這其中藴蓄的是中國人對文化兼收幷蓄、有容乃大的襟懷與氣度。

當然,五味調和,共存相生,並不意味着損害某一方的本色。汪曾祺的“燒小蘿蔔”的好處在於,他尊重“物各有性”,既保留了小蘿蔔的“清”,也以適當比例佐之乾貝的“鮮”,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並不會如《紅樓夢》裏那讓劉姥姥咋舌的“茄鯗”,用十隻雞來配本自清鮮的茄子,佐料太過嘈雜,反蓋住了泥土植物的本味。

其實人生也如此,我們在讀《紅樓夢》、讀汪曾祺時,理應學習那種兼收幷蓄、有容乃大的襟懷與氣度。但仍須謹記,無論和外物怎樣融合,水加水還是水,鹽加鹽還是鹽,我們與世界相融,是為了不忘來路,成就更好的自己。

江蘇大學聯考語文作文2

在“萬眾創新”的大時代背景下,創新使個人實現更大的人生價值,使國家獲得更強勁的發展動力。因此,時下許多人秉持着這樣一種理念——拒絕平庸。平庸,意味着“無英華可以自見,無名譽可以震俗”。而拒絕平庸,則是摒棄尋常,追求新異,這正如某時尚服裝品牌的廣告語:不走尋常路。一句拒絕平庸,道出了當下世人創新的渴望。然而,創新並不意味着一味的標新立異,創新更離不開個性的彰顯。

先前有人認為,“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在他們看來,因為有創新性的思維方能侃侃而談;後又有人反其道而言之,“有話則短,無話則長”,在這些人眼裏,正是因為有創新性思維,所以才點到為止,反而只有“半瓶子水”的人才會搜腸刮肚進行創新。在人人都在熱衷於推陳出新的時代,創新的潮流似乎掩蓋了曾經純粹的自我——個性。彰顯個性,做純粹的自己,這個時代不僅需要創新,也需要個性。倘若所有人奔波在創新的路途上,所有人都渴望標新立異,那這個時代並不會因此而多姿多彩,反而會呈現出“偽創新”的境地。因為所有人只想着如何去鶴立雞羣,不惜代價標榜新異,還會有誰記得最初的夢想?還會有誰認識最本真的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瀟灑的度過短暫的一生,不言後悔,不言遺憾,告訴世界,我來過。

在這個飛速的時代,我們呼喚創新,亦呼喚個性的彰顯。時代的進步離不開創新,無論是科技的創新還是政治理念創新,亦或是文化的創新,這一切創新都離不開個人鮮明的個性。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維,獨立的行動方式,個性鑄就有意義的創新價值。其實,個性之中孕育着創新的萌芽。牛頓獨特的個性使得他具備常人不具備的思維方式,在面對蘋果墜地這一尋常的小事中,他創造性的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對整個科技史的發展做出了創新性貢獻。與此同時,創新也使個性得到昇華。倘若只是單純的守着個性,面對大千世界或不發一言,或點到為止,而不是抓住時機發聲,積極尋求更有價值的創新,這樣的個性也終將被時代湮滅。創新促使個性更加有生命力,更加有鬥志。

回到伊始的話題,拒絕平庸。因追求創新而遠離平庸,因堅守個性而拒絕平庸。於個人,遠離碌碌無為;於社會,遠離停滯不前。這注定是不平庸的時代,因此人也不可平庸。堅守個性,追求創新,方能拒絕平庸。

江蘇大學聯考語文作文3

山東萊蕪的九龍大峽谷,峽中谷壑交錯,層巒疊翠。九龍兩條大峽谷組成“二龍戲珠”的景觀外,氣勢恢宏,怪石嶙峋。而景觀內,溪水潺潺,連綿曲折,演繹一幅自然美妙的山水圖。三國時期管輅的《管氏地理指蒙》裏這樣説山和水:山隨水而行,山界水而止。山貴於磅礴,水貴於縈迂。

我生在長江裏下河地區的蘇北東台,小時候沒見過山,倒是縱橫交錯的鄉下小河,使得水鄉老屋的前後自然以水為伴。參加工作後,雖然走過、看過不少山,但始終與水有着別樣的感情。在後來捧讀的國學裏,更是領悟到“天下至親莫若水,天下至柔莫若水,天下至堅莫若水,天下至韌莫若水”的精髓。

山重在磅礴,而水貴在縈迂。這是大自然的美,是大自然的色彩,天文、地文是自然界的文彩。而一個人更多像水一樣的寬容、深邃、堅韌、柔和、純淨、百折不回,則是人文。人文乃人類社會賴以健康發展的文化精神特徵。人文是人社會活動中精神、文化、理念及其具有的價值內涵。“人文”的核心是道德、仁愛內涵.其道德、仁愛是對“人”的發現,對“人”本質的認識,對“人”主體性的揭示。

聖者老子説,“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智者樂水,達於事理而有似於水,智者循水而行,望水而思。“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系水的品質,人的“知行並進,相資為用”,則是人“不爭”,而重在“行”的可貴。

“靜靜的水”,其實就是一份樂,她在於擁有一雙善於觀察的雙眼,在於擁有一顆善良感悟的慧心,在於擁有一份“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淡然從容,以水為融,與水為樂。

而“流動的水”,給了我們“當你第二次走進同一條河的時候,見到的已不是第一段的河水”的感悟。天心水鏡,水鏡天心,知水品性,悟人生真諦。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人類通過改造自然,推動了物質生活的改善,這也導致了我們對外界世界的過分關心。

“人定勝天,與天鬥,其樂無窮。”其哲學的釋義是唯物主義。而經濟學在發展的歷程中,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其合理的推理是因為資源的稀缺性才導致算計與爭奪,導致需求的慾望無限膨脹。而這裏我們需要總結的一個重要原點是,需求應該如何界定,企圖用物質去滿足人的虛假慾望,本身就是緣木求魚,未知甚可。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一個人地位、財富和或可以變,而惟有向水學習,擁有水的心境不能變。君子養源,源清流清。

江蘇大學聯考語文作文4

幾位歐美文學專業的研究生對歐·亨利之所以聲名赫赫歧見紛出,於是拜謁皋城文學院楊教授成為他們共同的願望。

楊教授何許人也?滿頭白髮、一臉和藹是他的外表,他可是資深的外國文學專家,博士生導師,在歐美文學研究領域擁有相當的話語權。對於研究生們的爭鳴不已,他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這是真正做學問應有的狀態。對於研究生們所爭議的歐·亨利,他以深厚的學養,從作品出發,進行了專業的引領。

首先,歐·亨利擁有為文學評論界廣為讚譽的“歐·亨利式結尾”,這是他獨步天下的標誌性創造。猶如中國曲藝中的“抖包袱“藝術,小説往往在故事的發展中對重要的情節嚴守祕密,只在個別的地方做簡要的説明,做好鋪墊,等到結尾時才將“包袱”抖出來,使情節跳出人們潛意識裏預設的結局,峯迴路轉,令人錯愕。錯愕之餘,又不得不承認其合理性,戲劇性的轉變讓讀者不得不對作者絕妙安排拍案叫絕。大家耳熟能詳的《警察與讚美詩》《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葉子》是這樣的,相對陌生的《一千元》《十月與六月》《布萊克·比爾藏身記》等佳構也無不如此。

其次,歐·亨利擅長在選材上做文章。讀過他的短篇小説的人肯定對《賣冤仇》印象深刻:這是一個關於沒落子弟表現豪傑氣概的離奇故事。落魄的律師戈裏走投無路,暴發户加維收購了他的祖傳房產,還“購買”了他與科爾特倫上校結下的世仇,在加維謀殺科爾特倫的現場,戈裏挺身而出,替科爾特倫捱了加維的子彈。真是“虧他想得出來”!還有他的“彼得斯”騙子序列,《彼得斯的感應功》《剪狼毛》《愛豬之心》《騙子的良心》諸篇,真是各有各的精彩。

再次,歐·亨利是個講故事的高手。《命運之路》裏詩人戴雅的死是一個必然的結局,通往這個結局的卻是三個迥異的路徑,大家熟悉的日本影片《羅生門》興許就是得到這個作品啟發的;《多情女的麪包》講的是因愛成災的尷尬故事;《忙碌經紀人的婚姻大事》講的是經紀人馬克斯韋爾忙得忘記了已經結婚還向妻子萊斯利求婚的荒唐故事;《聖羅薩里奧的兩位朋友》講的是銀行行長金曼和巴克利應對刻板財務檢查的智慧故事……這些故事讓人回味久長。

最後,精神矍鑠的楊教授強調:歐·亨利寫作不以任何作家為楷模,創作時也不考慮什麼規矩,可以説是隨心所欲。所以,他的作品頗有無跡可尋的況味。正是他的獨樹一幟,為他贏得了與莫泊桑、契訶夫比肩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説巨匠”的美名。

江蘇大學聯考語文作文5

其實不僅僅是父親,夫妻之間、父母子女之間、親密的夥伴之間都甚少直接説出“愛”字。20xx多年的文明足夠漫長,足夠每一箇中國人都發展出獨特的、個性化的“愛”。

我們用沉默的方式説愛,並不是因為我們不夠伶牙俐齒。對社會熱點,我們能夠長篇大論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對周圍人的雞毛蒜皮,我們也能説出個子醜寅卯。我們總是這樣,對不那麼在意的事情可以長篇大論;面對自己深愛的人,卻什麼都説不出口。這不是初戀青澀時的“愛你在心口難開”,更像是“有話則短,無話則長”。事不關己的時候,想説的有限,組織語言的空間很大,所以可以滔滔不絕。愛太深,可以表達的情感太多,反而一時竟不知如何開口。蘇軾所説:“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柳永所説:“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説的都是中國人在表達愛意方面的一種沉默吧。

誠然,不説並不是無話可説而是不知從何説起,所以沒有“説愛”並不代表“不愛”,千百年來含蓄的`我們一直用獨屬於中國人的、沉默的方式説着“愛”。畢竟“愛”只有一個字,一個發音。而沉默,卻各有各的聲色。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母親的愛是“沉默”的,逢在孩子的衣服裏;“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子孫的愛是“沉默”的,是送到祖母牀頭的一粥一飯;“應是子規啼不到,故鄉雖好不思歸”妻子的愛是“沉默”的,寄託在百轉千回的鳥鳴聲中;“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對祖國的愛也是“沉默”的,我們從不説出那千篇一律的愛字,但誰又能否認,那千千萬萬來自不同的心靈的、不盡相同的愛,讀來不會讓人熱淚盈眶呢?

“有話則短,無話則長”,我們有太多話想説,不知道從何説起;我們有太沉重的情感,無法用一個字來表達,因此我們用沉默的方式“説”愛,在沉默中,演變出了獨屬於每一個人的,愛的表達。

愛就一個字,不夠我説一生。

江蘇大學聯考語文作文6

有人説:“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這裏的話是指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內容。有些人卻説:“有話則短,無話則長”。乍聽起來有些奇怪,仔細想想卻不難理解:後者的話指的是他人已有的看法和研究成果。魯迅先生説:“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變成了路”。而在當今的時代,人們更多地是在面臨這樣的窘境:已有的路走的人太多,不願從眾似乎就意味着無路可走。能選擇另闢蹊徑的人自然有話可説。説得好壞姑且不論,借魯迅先生的另一句話説,至少是“於無聲處聽驚雷”。

“於無聲處聽驚雷”,人們的第一反應自然是朝發出聲音的方向看去。以文學為例,如果某個作家的寫法頗有新意,常常會引發讀者熱烈的討論,久而久之,這種寫法便會成為使這個作家區別於他人的獨特風格。可以説,這是個性的彰顯。推廣到其他藝術領域亦是如此,一些人在他人還沒注意到的方面“各抒己見”,比如齊白石晚年的“樸拙兒童畫風”,豐子愷先生的“似與不似間寫意”都是他們區別於一般畫家的鮮明標記。

通過獨到的言論來彰顯個性並不是大師的專利,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經歷:在班級辯論裏妙語連珠,在問題議會上仗義執言,在公司策劃中靈感突現……這些與眾不同話語都在向他人彰顯着我們的個性。

同其他自然現象一樣,雷雨也是分時節的,有些雷雨來得自然,就像前面所説的那些人,都是心中先有了充實的想法,再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即“言動於中而發於口”。而有些雷雨則顯得不合時宜,沒有經過積蓄醖釀就突然爆發。比如現在網絡上的某些公知,以批駁大眾觀點為樂,也沒有經過嚴密的論證,其言論不僅不能自圓其説,而且漏洞百出。他們追求的並不是真正的“知”,而是通過“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方式博人眼球。這種人也展示了個性,卻讓人不敢苟同。

可以説,“於無聲處聽驚雷”大抵都有展現個性的作用,雖然其影響未必都是正面的。在有着積極影響的那一部分中,有些不僅彰揚了自身的個性,而且具有可以借鑑的開拓意義。彰顯個性可以通過言語來完成,而創新卻離不開的實踐。前面説到不願從眾的人面臨着無路可走的窘境,當他告訴人們他要選擇另闢蹊徑時,其實已經表現出他與眾不同的個性。而只有他真的踏上拓荒的道路,真切感受這條路上的種種艱辛,形成系統的可以操作的想法時,他才完成了創新這一步。我們驚歎於天馬行空的想象,但是我們更願意從創新者的實踐中學習生活的智慧。

所謂“無話則長”,其實是創新者向人們分享的過程,在分享中他也會獲得更多的靈感,對原有的觀點進行修正補充。有人説,我們離這些創新者很遠,不,這些人其實就生活在我們中間,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享受着他們的創新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我們都曾有過突然降臨的靈感,其實它們並不是完全偶然的,靈感產生於對生活的實踐。這是“於無聲處聽驚雷”的自然來源。而然我們都知道,當聽到驚雷一瞬間的驚訝過去之後,人們更期待它能為我們帶來“潤物細無聲”的滋養。我們的民族也期待着這樣的人才:在彰顯個性的同時,用行動將靈感化為創新的成果。我想,“無話則長”不僅是説的多,更是做的多。

江蘇大學聯考語文作文7

你讀過安徒生的童話《最後的珠子》嗎?女主人生下了一個孩子,守護神送來一顆又一顆的珠子,代表着健康、富饒、幸運和愛情,但安琪兒告訴她還少一顆,“這顆珠子決不可缺少”。她們在一個女人的棺材前找到了這顆珠子:悲哀的珠子。只有通過它,別的珠子才特別顯得光耀奪目。

人生是五彩斑斕的,酸甜苦辣鹹缺一樣都不算完滿。

這個道理我們並非不懂,只是我們常常缺少直面它的勇氣。

張愛玲的《第二爐香》以略為誇張的手法講述了蜜秋兒太太失敗的家庭教育:她像老母雞一樣小心翼翼地護着自己的兩個女兒,審查她們閲讀的書和報紙,限制她們的人際交往,以愛為名將一切令人不安的東西擋在女兒們的視線以外。結果她培養了兩個天真純潔得不近人情的女兒,大女兒離婚,小女兒間接逼死了自己的丈夫,而蜜秋兒太太並不認為是自己的錯。

與之遙相呼應的是英劇《黑鏡——方舟天使》,母親用高科技手段在女兒腦袋中植入納米級芯片,可以用平板電腦實時收聽和收看到女兒的生活,必要時還可以過濾掉不良內容,真可謂用心良苦,但女兒感受不到真實的世界,越來越無知和叛逆,最後打傷母親,遠走高飛。

如果説,這些都是文藝作品裏的故事,不必當真,那麼當年的李天一案就是活生生的現實教材,李天一鋃鐺入獄之時,李雙江百思不得其解,他對記者説:“我們從來給他的都是正能量的東西,從來不捨得罵他一句”,是的,李天一一路名校上下來,藝術界體育界名師指點着長大,按理説應該根紅苗正,卻事與願違。也許他的人生缺少一顆名叫“悲哀”的珠子,李雙江給他的教育裏沒有感恩、敬畏與恐懼,致使他一錯再錯。

中國以前流行貶低教育,很多孩子一輩子也沒有從父母嘴裏得到過一句表揚,聽到的永遠都是別人家孩子如何如何優秀,你還有多少多少不足,生怕孩子一表揚就驕傲自滿,生怕自己一説好話就喪失了為人父母的威嚴。

現在流行賞識教育,小心翼翼地呵護着孩子的自尊心,一點點成功也要熱烈鼓掌,失敗了也要拼命找優點,找外部原因,怕孩子跌倒,怕孩子受委屈,不能忍受孩子掉一滴眼淚。

人的一生,最好是酸甜苦辣鹹統統嘗過,悲歡離合統統經歷過,才不失為一場多層次夠分量的人生盛宴。

為人父母,扮演的是上帝的角色,卻沒有權限把世界的一部分對孩子屏蔽起來,就像高明的畫家,不會嫌某一種顏色一無是處,而是相信它總有一天能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