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地質實習報告(精選多篇)

欄目: 實習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75W

第一篇: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地質實習報告(精選多篇)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實習時間:2014.3.22/2014.4.20

實習地點:浙江自然博物館/瑤琳仙境/分水江電站 實習內容和要求

1 三大類巖石的肉眼鑑定 (浙江省自然博物館)

1.1認識礦物的形態和重要的物理性質,掌握最常見礦物的重要鑑定特徵。

1.2 觀察鑑定(1)自然元素類:石墨;(2)硫化物類:黃銅礦、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3)鹵化物類:螢石;(4)氧化物及氫氧化物類:磁鐵礦、赤鐵礦、褐鐵礦、石英;(5)含氧鹽類:橄欖石、輝石、角閃石、雲母、正長石、斜長石、高嶺石、方解石、白雲石、石膏、磷灰石、石榴子石等。

1.3 認識巖石的顏色、結構、構造和主要礦物成分特徵。

1.4 掌握巖石的肉眼鑑定方法,觀察巖漿巖標本:花崗巖、流紋巖、輝長巖、閃長巖;觀察沉積巖標本:礫巖、砂巖、泥巖、頁巖、石灰巖、白雲巖、磷灰巖;觀察變質巖標本:千枚巖、片巖、片麻巖、大理巖、石英巖。

2 地質圖的閲讀和分析 (參考教材實驗)

2.1 學會閲讀地質圖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2.2 掌握各種巖層產狀、接觸關係及其在地質圖上的表現特徵。

2.3 掌握褶皺構造、斷裂構造、巖漿巖體在地質圖上的表現特徵。

3 瑤琳仙境溶洞參觀

3.1 觀察巖溶形態特徵。

3.2 瞭解巖溶形成原因及其對工程建設的影響。

4 理論聯繫實際——大壩的選址原則

4.1 瞭解大壩的工程地質條件,及其所處的地質構造情況

4.2 分析大壩選址原則

一、浙江自然博物館

浙江自然博物館前身是西湖博物館,始建於1929年,1984年獨立建制,該館面積近8000平方米,是中國創辦的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之一,也是浙江省唯一以生命科學、地球科學標本收藏、研究、展示為主要業務活動的省級博物館。新館建築規模2萬餘平方米,是浙江“五大百億”工程之一。

我們在浙江自然博物館見識到了各種各樣的巖石,也根據旁邊的標識認識了一些巖石,比如石膏、水晶等等,並且用肉眼鑑定法觀察了這些巖石。

此外,我們還參觀了關於地球起源的展館以及關於地球生物的展館,通過此參觀,我們不僅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實習機會,也是一次很好的學習與娛樂相結合的機會。

二、瑤琳仙境

瑤林仙境以其神奇的地勢地貌和瑰麗多姿的鐘乳石景,吸引着全

世界各國旅遊愛好者的目光。它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華東沿海中部亞熱帶濕潤區喀斯特洞穴的典型代表,屬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喀斯特又稱巖溶。通常指巖石裸露、草木不生,具有洞穴、落水洞、地下河而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為特徵的地區。是地下水對可溶性塊狀石灰巖溶蝕的結果。

促使喀斯特發育的條件是:

1、地表附近有節理髮育的緻密石灰巖;

2、中等到較大的降雨量;

3、地下水循環通暢。

巖溶作用是緩變作用,對建設工程的主要危害是巖溶區形成地下溶洞、上覆土體中形成土洞造成巖溶塌陷對建築物造成破壞,此外,在隧洞施工中碰到巖溶管道,管道內有地下徑流會發生湧水及地下泥石流。巖溶區表層土體往往是紅粘土,具弱膨脹性,會造成淺基礎建築變形。巖(一篇好範文帶來更多輕鬆)溶區工程建設基礎設計是關鍵,合理的基礎方案可避免巖溶作用造成的災害。

距地質部門測定,在二億七千萬年以前,瑤琳地區曾是一片淺海(在該地區山上的巖石中,仍可看見淺海中的海生動物蜒蝌、蜿石蟲、海貝等的化石),經過華力西、喜馬拉雅山等多次造山活動,形成了現在的地貌形態。

而瑤琳又具有形成溶洞的三個必要條件:一是可溶解的巖石--石灰巖;二是可透水的裂縫,它具有延生和次生之分,地質學上分別稱為層理和節理斷層(原生是石灰巖在海水沉積過程中形成的層狀裂

隙,次生的是由巖石經過地質構造運動而造成的裂開和風化、日曬、雨淋,巖石熱脹冷縮、動植物的破壞等);三是流動的水。這種含碳酸的水遇到堅硬的石灰巖就象一把“利鑿”記不休止地雕刻着,把毫無遜色的巖石變成現在如此嬌豔的麗石。據歷史記載,早在宋朝,詩人柯約齋就把此洞比作是仙境,清朝光緒十二年桐廬知縣楊保彝(把這個洞)提名為“瑤琳仙境”,現在這個地方清朝乾隆時期桐廬縣誌上也有記載,傳説是神仙遊樂之所。當中酷似大象和獅子的“獅象迎賓”、壯麗十足的“三十三重天”、優雅壯觀的“富春山水”、霸氣十足的“玉柱擎天”,還有美麗奇妙的“紫竹林”,在燈光的照耀下,真是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在老師的講解下,我們參觀了全三個洞廳,其美妙之處,難以言喻,也學到了不少關於溶洞的知識。

三、分水江電站

分水江三級水電站工程位於桐廬縣瑤琳鎮境內,工程以發電為主,結合改善環境。整個工程由擋水建築物、電站等建築物組成。本階段擬對上、中、下三個壩址進行方案比較,其中中壩址為推薦壩址,上、下壩址為比較壩址。上壩址位於瑤琳鎮洪石村;中壩址位於瑤琳鎮洪石村下游,距上壩址約350m;下壩址位於瑤琳鎮潘家附近,距上壩址約1.5km。擬建攔河壩壩型為橡膠壩,壩頂高程24.5m,正常蓄水位16.0m,庫容90萬m3。電站裝機容量為12mw。

測區屬亞熱帶,氣候温暖,雨量充沛。地下水類型主要為基巖裂隙水、碳酸鹽巖類裂隙溶洞水和第四系鬆散堆積物孔隙水。

基巖裂隙水的富集、運移、排泄主要受構造控制,常常沿構造帶或構造結合部位形成地下水富水區,而其它部位富水性較差。

碳酸鹽巖類裂隙溶洞水主要由石炭系和二疊系的中厚層、塊狀灰巖形成喀斯特含水系統,根據地貌形態分為裸露型和覆蓋型,由於本區喀斯特地貌較為發育,局部喀斯特發育部位賦水條件較好,地下水相對富集。

第四系鬆散堆積物孔隙水主要賦存於全新統和更新統沖積、衝洪積、坡積等多種成因形成的堆積物中,地下水類型以潛水為主,富水性因土層顆粒組成不同而有較大差異。

在大壩選址上,要考慮庫址,壩址以及修建水庫後是否需要移民等。在不考慮地質條件下,重點要考慮兩個因素:

第一:區域內必須有一個可供儲水的盆地或窪地,這種地形的等高線呈口袋型,“袋大”腹地寬闊,庫容量大;

第二:大壩應建在等高線近於閉合地段以及峽谷最窄處,以減少工程量,節省投資,確保大壩安全。

基於時間有限,郭老師的丈夫在大巴上就花了很長時間給我們講解了關於分水江電站的一些知識,在我們經過分水江電站的時候還教我們辨識了旁邊的巖石。在分水江電站的時候,老師們還教我們學會了怎麼閲讀和分析地質地址圖,讓我們收穫良多。

實習感想

通過本次野外實習和室內實習,讓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各種巖石呈現在我們眼前,通過老師細緻的講解,我們更深一層的瞭解到各種巖石的性質,從外表到巖石的組成及結構。地質學確實有着它自己的魅力,在我們以後的工作中我們肯定會用到很多地質知識,這是我們的基礎。總的來説,本次實習不輕鬆,首先,短時間接觸到這麼多的巖石,想要了解透徹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查閲資料。其次,本次實習對我們的體力也是一個小的考驗,老師也更辛苦,帶着我們走這麼遠,還細心給我們講解,真誠感謝郭老師!

作為土木工程的學習者,本次實習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在學校學習之餘多參加這些室外實習有助於我們從感性上了解土木工程地質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我們對知識的瞭解更加深刻!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們會嚴格以所學理論為指導,保證工程的質量安全,爭做一個合格的土木工程師!

第二篇:煤礦地質實習報告

貴州大學

職業技術學院

《煤礦地質認識實習》

報告

班級:礦井通風與安全091 學號:*********

姓名:*** ***

指導教師:*******

採礦工程系

2014年 11月16日

前言

為了加強對《煤礦地質學》課本基礎知識的理解,把課堂上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於我所學的專業來説,實習必不可少。11月12號,和大多數同學一樣,我懷着一顆激動的心,在王鞏老師的帶領下,經過一天的長途跋涉,終於來到了我們學校後面的實習基地—阿哈水庫。

本次實習的主要內容和意義是學會辨別幾類典型巖石的特徵,掌握地質野外實習的基本方法,懂得如何正確使用地質錘,羅盤,放大鏡。對實習地區的地層、巖石、地質構造有基本的瞭解,在實踐的基礎上加強對課本知識的理解,理論知識到野外能夠解釋多種現象,以實踐促學習,加強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實習,培養出用地質觀點觀察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學會觀察分析褶皺、斷裂特徵,辨認和分析河流地質作用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明確了地質及自然地理與現實緊密結合的治學思想。

本實習為礦井通風與安全專業實踐教學環節,認識實習是在學完基礎課之後,開設專業課之前進行的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教學環節。 通過實習,我們初步瞭解到物質組成、構造形態、發展演化以及礦產資源的形成和分佈規律等。為我們今後將要學的煤礦建設及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地質問題〔煤層賦存、地質構造、水文地質、工程地質、

瓦斯地質、煤塵等方面的情況〕以及今後有關專業課的學習創造條件,打下堅實的基礎。並樹立為煤炭工業現代化作出貢獻的專業思想。

這次實習,也是一次接觸社會、瞭解《煤礦地質》,向老師和同學學習的好機會。通過學習,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一些初步的實際生產中常用到的知識。所以特進行此次實習。

一、實習目的

為了鞏固教學和學習成果,讓同學們對各個地層的結構巖石特徵有以一個深刻的認識。要聯繫課堂所學知識,理論聯繫實際,通過野外觀察研究,積累大量感性資料,分析對比,歸納分類,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的形式,得出反映客觀事物本質的結論。

二、 實習時間

2014年11月12日星期五

三、實習地點

從學校出發——阿哈水庫——五里衝——金沙灣——學校。 其中阿哈水庫位於貴陽市南明河支流小車河上,屬烏江水系,壩址以上控制面積為190 平方公里,距市中心8 千米。該水庫1958年4月設計,同年8月動工修建,1960年6月第一期工程竣工。水庫大壩為均質土壩,最大壩高37.5 米,壩頂長為133.0 米,壩頂高程為1114.50 米,校核洪水位為1113.5米,總庫容為7200萬立方米。

四、 實習內容

1.地形地貌觀察(南北高,中部低、有高原山地和丘陵,又有盆地和河谷、台地);2.白雲質灰巖的觀察(白雲巖,石灰巖是沉積巖的一種,其礦物成分主要為方解石,一般呈灰色或白色,如含雜質較多可呈深色。其特徵為:有致密狀,結晶粒狀,生物碎屑等結構,性脆,遇稀鹽酸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氣泡。鈣質頁巖火山碎屑巖在阿哈水庫西側);3.沼澤地觀察(在氣候濕潤的地區,河水夾帶着泥沙匯入湖泊,因為水面的突然變寬,水流速度減慢,攜帶泥沙的能力減弱,泥沙便在湖邊沉積下來,形成淺灘。);4.水的循環(煤鏽水,鐵,錳,酸性水,生石灰,富營養化,一級保護區,小車河,屬烏江水系);5.節理觀察;6.沉積巖觀察;7.巖石產狀觀察(貴陽地處向斜的核部);8.羅盤的使用;9.鹽酸鑑別石灰巖;10.第四季紅粘土;11.指示植物(柏木為石灰性土壤的指示性植物,鐵芒箕,茶,鬆為酸性土的指示植物);12.阿哈水庫地質結構(大壩為均質土壩,最大壩高37.5米,壩頂長為133.0米);13.河流的搬運作用;14.方解石觀察;15.巖石的構造與構造觀察;16.植被觀察;17.自然剖面觀察;18.裂隙井觀察;

19.巖層產狀(水平,傾斜,直立,倒轉);20.斷層觀察(三,二迭系,侏羅系,煤系);21.礦物識別(石英,長石,角閃石,方解石等);22.巖石識別(灰,頁,泥,煤巖)。

五、總結

經過1天的實習,使我學到了很多東西,通過老師的講解,

使我學會了很多課內學不到的東西,

當然在本次實習過程中顯露出不少的自我問題,例如理論知識掌握的不夠具體完善,應該在實習前將課本知識複習瞭解一遍.由於個人知識有限,對於地質的整體把握還欠缺很多,還不能獨立系統地承擔考察任務,對某些問題的看法、認識還不全面、不成熟.實習過程中應認真瞭解每一處地理現象,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理論聯繫實際,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野外地質認識實習的目的是初步掌握工作區出露的主要巖石類型及其特徵與鑑別標誌。熟練掌握地形圖的使用、路線地質剖面的測量,利用羅盤儀測量地層產狀要素及野外地質記錄等基本地質工作方法。通過本次地質認識實習提高了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吃苦耐勞,獨立思考,認真負責,團結協作的精神。所以説同學們的收穫是多方面的。通過本次實習充分反映出教師的優良品質和為人師表的好作風,同時也體現了全體教師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千磨萬擊還堅硬,任爾東西南北風。我們就是那石,任擊,任吹。都還是那樣挺拔,堅硬。

第三篇:地質實習報告1

大學生地質實習報告

國家地質公園秦皇島市石門寨鎮地質實習報告

一 前言

在學校學習地質基礎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對一些地質現象和一些巖石與礦物有了一些理論和概念上的瞭解,併為了對以後工作的需要我們要進行一次野外的地質實習工作。此次實習,一方面使理論聯繫實際,加深和鞏固課堂知識,提高在野外識別各種地質現象的本領,另一方面,通過學習培養和鍛鍊學生體質,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成為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和格人才。

實習內容及要求:

(一)學習內容:

1、主要以常見的地質現象為主,包括外力地質作用,內力地質作用,巖石及礦物的識別,各種地質構造現象,地層古生物和石油地質方面的知識及野外的基本工作方法。

2、 本次實習我們進行了地質測量、踏勘、實測地層剖面、記錄、描述觀測點、填繪地質圖;學會綜合分析和解釋的能力;通過野外實際材料、圖表,自己完成實測地層剖面圖、測區綜合柱狀圖。

(二)實習中要求達到:

1、能比較正確地辨別觀察到的各種地質現象,並能初步進行成因上的分析

2、能利用礦物的物理性質鑑定識別常見礦物,特別是造巖礦物。

3、對實習及出露的巖石能夠正確的描述和命名。

4、瞭解實習區侵入巖和噴出巖的產狀及時代。

5、瞭解實習區變質作用類型及引起變質作用的因素。

6、熟悉實習區出露地層的時代、巖性及化石。

7、初步分析實習區中的構造現象及掌握野外識別方法。

8、較正確的學會地形圖、地質圖的使用和閲讀,能利用地形、地質圖尋找地質點,識別地質構造。

9、學會繪製信手地質剖面圖。

10、掌握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包括方位測量及測量巖層產狀要素)

此次實習在我校三位地質教研室老師和一位負責學校工作的老師帶領下,我們兩個班的同學來到了秦皇島市石門寨北方地質實習基地進行為期約兩週的地質野外實習。在學校領導和老師的安排下我們兩個班分為三個小組分別由正副班長擔任正副組長,以確保實習任務的順利完成。

通過本次實習我瞭解了關於地質測量的目的(即一般的地質研究和為某種經濟或工程服務)、瞭解和掌握了地質填圖的規矩、程序和工作方法;學會了計劃、踏勘、實測地層剖面、記錄、描述觀測點、填繪地質圖;初步學會了綜合分析和解釋的能力;通過野外實際材料、圖表,自己完成了指定範圍的實測地層剖面圖、測區綜合柱狀圖。

通過本次實習地質實習我學會了有關地質填圖實習的一些基本技能:

1、礦物和巖石的肉眼鑑定與(轉載自第一範文網http://,請保留此標記。)描述

2、地層劃分對比及時代的確定

3、巖石與化石標本的採集

4、實測地層剖面的工作方法

5、基本地層構造現象的識別、描述與初步分析

6、地質觀測點的佈置、觀測與記錄

7、多種地質素描圖的繪製

8、掌握了羅盤的基本使用

工作中主要採用的方法有:露頭觀測、剖面測量觀測內容的描述等

第一節 實習區位置及交通

這次我們的實習區域在我國北方唯一的不凍港所在的美麗的海濱城市—秦皇島市及撫寧縣、青龍縣境內,南起北戴河海濱秦皇島,北至花場峪、義院口,東起山海關,張崖子,西至瓦家山等地,總面積約為120k㎡。秦皇島市石門寨北方地質實習基地位於秦皇島市北28km。該區自然地理位於燕山山脈東段,南臨華北平原和渤海灣,行政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鄉管轄。

實習區交通十分方便,(北)京——沈(陽)鐵路貫穿實習區南部,並有地方鐵路秦(皇島)——青(龍)線,能通往山區。公路以秦皇島市為中心,四通八達,客運可通省內的青龍、承德、平泉、灤縣、遷安、撫寧、興隆、昌黎、盧龍等地,省外可達遼寧綏中、建昌、咯左、凌源朝陽和天津等地。海運目前尚無客運,但新建的油港及煤港貨運從秦皇島港可同我國沿海各綱和世界各地。

第二節實習區地形、氣候、水文及經濟情況

1、 實習區地形;

實習區南鄰渤海,北依燕山、東接遼寧綏中、西與昌黎接壤,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北、東、西三面羣山懷抱,山脈接近南北走向延伸,地勢由北向南漸低,屬冀東北的中底山區和低山區,最高點為石湖山,海拔926米,最低點南部沿海地區,海拔僅0。8-5米。

2、 實習區氣候:

實習區屬温帶大陸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温為10。1℃,一月份平均氣温為-5℃,七月份平均氣温為24。5℃,年平均降水量769mm,多集中在7-8月份,達全年降水量70%左右。全年無霜期179天。實習區因受海洋影響較大,氣候比較濕潤温和,海濱海濱地帶夏季涼爽宜人,古為避暑勝地。

3、 實習區水文情況:

實習區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湯河、北戴河,除大石河發源於青龍縣牛心山區以外,其他均源於撫寧縣北部山區,各河均為獨流水域,河源短、流急,流量隨季節變化教大,平均水深0.5米左右,洪期水深可達2-3米。

燕山塞湖位於山海關城西北6km山口處,在燕山腳下,是一個人工湖,於1994年建成,蓄水量為7000萬立方米。共2頁,當前第1頁12

您可以訪問第一範文網()查看更多與本文《大學生地質實習報告》相關的文章。

第四篇:地質實習報告

我對中國地質災害狀況的看法

一.中國的地質災害概況:

我國地質災害種類齊全,按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和發生處所進行劃分,常見地質災害共有12類、48種(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管理司等,1998)。它們是:

1.地殼活動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斷層錯動等;

2.斜坡巖土體運動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變形災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開裂(地裂縫)等;

4.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如煤層自燃、洞井塌方、冒頂、偏幫、鼓底、巖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質災害,如建築地基與基坑變形、垃圾堆積等;

6.河、湖、水庫災害,如塌岸、淤積、滲漏、浸沒、潰決等;

7.海岸帶災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蝕、海港淤積、風暴潮等;

8.海洋地質災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壩、淺層氣害等;

9.特殊巖土災害,如黃土濕陷、膨脹土脹縮、凍土凍融、沙土液化、淤泥觸變等;

10.土地退化災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潛育化、沼澤化等;

11.水土污染與地球化學異常災害,如地下水質污染、農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災害,如河水漏失、泉水乾涸、地下含水層疏幹(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地質災害的分佈也很廣泛。

降水豐富的東部和南部,以及西南山區易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在新構造運動相對活躍的東南、西南及青藏高原地區,地震以及與之相關的地質災害較為明顯;在西北、華北和東北部分地區,氣候乾旱少雨,年內温差懸殊,風蝕作用劇烈,土地沙漠、沙漠化、風沙化、土地凍融等災害發育嚴重。

二.多種地質災害的成因,影響和防治:

1.火山與地震。

地球地殼下面有一部分流動的巖漿。有些地方地殼運動比較強烈,地殼又比較薄弱,這些地方受到壓力的時候,巖漿就從這裏衝出來了。這樣,就發生了火山爆發。

地震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天然地震主要是構造地震,它是由於地下深處巖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搖地動。構造地震約佔地震總數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噴發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約佔地震總數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了也會產生地震,如巖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隕石衝擊地面(隕石衝擊地震)等。人類活動也可以導致發生地震,稱為誘發地震,如水庫地震。

地震災害是羣災之首,它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以及頻度較高,併產生嚴重次生災害,對社會也會產生很大影響等特點。在我國曆史上,1739年銀川8級地震引起的火災,大火燒了5天5夜。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4點2秒,中國河北省唐山市發生震級為7.8級的大地震。死亡24.2萬人,重傷16萬人,一座重工業城市毀於一旦,直接經濟損失100億元以上,為20世紀世界上人員傷亡最大的地震。最近的一次是2014年在四川汶川縣,發生震級為8.0級地震,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平方公里。截至7月4日12時,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遇難:69225人遇難,374640人受傷,失蹤18624人。緊急轉移安置1500.6341萬人,目前累計受災人數4624萬人。

對於地震的防治要做好以下幾點:國家建設完善的地震監測網,採用多種方法提高地震預報水平;新建或改造建築應滿足抗震要求,大型工程應避免誘發地震災害;個人應積極學習面對地震的避難方法;國家做好震災後的救援工作和重建工作。

2. 崩塌、滑坡、泥石流。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較陡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產生在土體中者稱土崩,產生在巖體中者稱巖崩。規模巨大、涉及到山體者稱山崩。大小不等、零亂無序的巖塊(土塊)呈錐狀堆積在坡腳的堆積物,稱崩積物,也可稱為巖堆或倒石堆。根據崩塌的規模及危害程度分為三類,並採用不同的防治原則。ⅰ類規模大,崩塌落石方量大於5000㎡,破壞力搶,難以處理,這類地區不以作為建築場地,應儘量避開。ⅱ類規模較大,崩塌落石方量介於ⅰ、ⅲ之間,若完全避開有困難時,對崩塌區應採取加固處理及防護措施。ⅲ類規模小,崩塌落石方量小魚500㎡,破壞力小,在對危險地段採取處理措施後可作為建築場地。

滑坡時斜坡上土體、掩體或其他碎屑堆積物沿一定的滑動面作整體下滑的現象。滑坡常常給工農業生產以及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有的甚至是毀滅性的災難。滑坡對鄉村最主要的危害是摧毀農田、房舍、傷害人畜、毀壞森林、道路以及農業機械設施和水利水電設施等,有時甚至給鄉村造成毀滅性災害。位於城鎮的滑坡常常砸埋房屋,傷亡人畜,毀壞田地,摧毀工廠、學校、機關單位等,並毀壞各種設施,造成停電、停水、停工,有時甚至毀滅整個城鎮。發生在工礦區的滑坡,可摧毀礦山設施,傷亡職工,毀壞廠房,使礦山停工停產,常常造成重大損失。預防滑坡主要有消除和減輕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和改善邊坡巖土體的力學強度等。

泥石流是泥、砂、石凳碎屑物與水、氣形成的運動鞋物流,他發生在山區,是有暴雨或融雪所激發,固體碎屑與水共同在重力作用下發生的暫時性洪流。泥石流爆發突然,運動速度快,破壞力強,是山區最常見的地質災害。泥石流沙王防治應先進行工程地質調查查明泥石流的規模、形成條件、活動規模、危害程度及法陣趨勢,因地制宜採取保持水土、攔截、排導等綜合措施。

3.河流的侵蝕,淤積

河流中,一定的流速、流量只能夾運一定數量和一定粒徑的泥沙。當流速、流量增大或含沙量減少時,流水就會發生侵蝕,從而夾帶更多的泥沙;反之,當流速、流量減小或含沙量增加時,就會發生沉積。

水流作用可造成凹岸的坍塌和凸岸的於張。全球懸河化現象在發展,治河問題的研究有重要意義。對於河流側向侵蝕及河道局部沖刷而造成的坍塌等災害,一般採用護岸工程或使主流線偏離被沖刷地段等防治措施。護岸工程分為直接加固岸坡、在岸坡或淺灘地段植樹、種草和岸坡堆砌石塊(或拋石),以消減水能流量,保護岸坡不受水流直接沖刷等。約束水流常使用丁壩和順壩或者二者結合。

4. 特殊巖土災害

a黃土失陷

黃土失陷性是黃土的一種特殊的工程地質性質。黃土具有在自重或外部荷重下,受水浸濕後結構迅速破壞發生突然下沉的性質。引起濕陷的原因是因為黃土以粉粒和親水弱的礦物為主,具有大孔結構,天然含水量小,具有粘粒的強結合水連結和鹽分的膠結連結,在幹

燥時可以承擔一定荷重而變形不大,但浸濕後,土粒連結顯著減弱,引起土結構破壞產生濕陷變形。黃土濕陷性對人類工程活動危害很大,常使建築物、渠道、庫岸造成破壞。因此,在濕陷性黃土地區進行建築時,要特別注意防止水的滲入,並採取必要的人工土質改良或其他防治措施。

b膨脹土脹縮

膨脹土指的是具有較大的吸水後顯著膨脹、失水後顯著收縮特性的高液限粘土。

膨脹土的礦物成分主要是蒙脱石,為一種高塑性粘土,一般承載力較高,具有吸水膨脹、失水收縮和反覆脹縮變形、浸水承載力衰減、幹縮裂隙發育等特性,性質極不穩定。常使建築物產生不均勻的豎向或水平的脹縮變形,造成位移、開裂、傾斜甚至破壞,且往往成羣出現,尤以低層平房嚴重,危害性很大,裂縫特徵有外牆垂直裂縫,端部斜向裂縫和窗台下水平裂縫,內、外山牆對稱或不對稱的倒八字形裂縫等;地坪則出現縱向長條和網格狀的裂縫。一般於建築物完工後半年到五年出現。在道路建設方面危害尤其嚴重。常採取摻石灰改善或換填塗等方式避免危害。

c凍土凍融

凍土是指零攝氏度以下,並含有冰的各種巖石和土壤。一般可分為短時凍土(數小時/數日以至半月)/季節凍土(半月至數月)以及多年凍土(數年至數萬年以上)。地球上多年凍土/季節凍土和短時凍土區的面積約佔陸地面積的50%,其中,多年凍土面積佔陸地面積的25%。凍土是一種對温度極為敏感的土體介質,含有豐富的地下冰。因此,凍土具有流變性,其長期強度遠低於瞬時強度特徵。正由於這些特徵,在凍土區修築工程構築物就必須面臨兩大危險:凍脹和融沉。對於不同程度融陷的凍土採用深基、保温、樁基、砂墊層等方案。

d沙土液化

在強烈地震作用下,處於地下水位以下的沙土,其性質可能發生明顯的變化,致使它的表現具有類似液體的特證,這種現象,人們稱之為沙土液化災害現象。噴砂冒水.這是砂土液化最明顯的宏觀標誌,它和受壓的液體一樣,液化砂土在上部土層的壓力下,會從覆蓋薄弱的地方冒出地面,噴砂冒水嚴重的地方,大片農田和莊稼被淹埋,渠道,水井被淤.岸堤滑塌.河遭和公路,鐵路的邊溝覆蓋層比較薄弱,這裏的砂層更易發生液化,由於有臨空面存在,往往造成河崇,堤坎,路牀產生沉陷,裂縫和滑塌,並使橋樑或其它設施產生嚴重破壞。由於在地震震中周圍一定距離內,沉積物極易產生地震液化,對現代的城市建築設施破壞極大。 5.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又稱土壤侵蝕,是一種累進性或漸變性的地質災害,它所造成的危害是很嚴重的,而且在我國環境狀況持續不見好轉的情況下,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水土流失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生態環境惡化。。首先,它直接破壞了土壤資源,導致可耕作的土地面積減少。其次,流失的泥沙物質進入江河、湖泊和水庫,造成大量淤積,從而給相關的地表徑流帶來一系列的嚴重後果。我國北方的黃河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泥沙使下游河段的部分河牀高出兩岸地表,成為地上懸河。此外,因長期水土流失導致的土地荒漠化,又帶來了沙塵暴等其它形式的自然災害。

我國的黃土高原現在是水土流失的重災區,高原上植被稀少,溝壑縱橫,流失的土壤進入黃河,使之泥沙劇增。但歷史上的黃河流域並非今天的模樣,幾千年前,那裏森林密佈,氣候

濕潤,最初的華夏文明就誕生在這一地區。此後,一方面因為自然氣候的變化,降水逐漸減少,另一方面,也因為過度的開發,森林等地表植被迅速消失,水土流失現象日益嚴重。因為過度的土地開發,導致了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反過來,日益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又導致耕地或牧場的減少。長期來看,過度開發不僅不能給人類帶來更多的收益,反而會造成更大的生態環境危機。目前,我國北方和西北內陸等生態脆弱地區普遍存在的過度開荒和過度放牧現象是造成這些地區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治理水土流失要採用多種手段。

生物措施:通過植樹造林,特別是種植抗旱保水的植被,利用其強大的根系鎖住水分;如在黃土高原地區開展的大規模的退耕還林。

工程措施:把坡地推成梯田,利用魚鱗坑、水窖等積水,結合小流域綜合治理。

各項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是:減少坡面徑流量,減緩徑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衝能力,並儘可能抬高侵蝕基準面。在採取防治措施時,應從地表徑流形成地段開始,沿徑流運動路線,因地制宜,步步設防治理,實行預防和治理相結合,以預防為主;治坡與治溝相結合,以治坡為主;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以生物措施為主。只有採取各種措施綜合治理和集中治理, 持續治理,才能奏效。

應用陰離子聚丙烯酰胺(pam)防治水土流失,已成為國際普遍採用的化學處理措施.2014年美國水土保持報道了美國印地安那州gan等人應用模擬降雨裝置,在多幹擾農田中,進行了施用pam防治水土流失的試驗研究,取得了在雨量充沛地區施用pam防治水土流失的試驗成果.第1次暴雨事件後,20kg/hm^2pam能使農用粉沙壤土的土壤固體顆粒淋失量減少60%,還能減緩60 l/min高強度流水的沖刷侵蝕.在易嚴重侵蝕的地區用pam處理後的土壤能有效控制侵蝕.對初始乾土模擬降雨研究發現,在69mm/h降雨中,用80 kg/hm^2pam可使粉沙壤土堤減少86%的地表徑流和99%的土壤流失.在表土,用pam液霧噴施風乾的土壤比直接用幹pam顆粒處理的土壤更能及時有效地控制侵蝕.相信,此項研究對我國應用pam防治水土流失的試驗研究,有一定的借鑑作用。

我國的地質災害多樣,分佈廣泛,給人民生產生活帶來巨大災難。所以我們要學好地質,重視地質,解決身邊的各種地質問題,造福百姓。

第五篇:延慶地質實習報告

北京延慶硅化木公園地層特徵分析報告

摘要:陸相層序受構造、事件沉積和氣候等多因素影響,往往很難找到發育完整又易於觀察的層序剖面。文中以北京北部延慶硅化木公園的中生界侏羅系 “花盆” 盆地為研究對象,通過露頭觀察分析了整個地質剖面,根據沉積和層序特徵,總結了陸相山間盆地層序地層的一些典型特徵,同時將本區廣泛出現的硅化木化石成因解釋為大規模湖泛和火山作用的綜合結果,並將木化石的出現作為大規模湖泛出現的標誌。研究成果完整呈現了受構造,氣候和事件沉積等多重影響的小型陸相山間盆地的湖泊層序典型特徵,具備一定的代表性。

關鍵詞:山間盆地;侏羅系;北京延慶

考察區位於北京延慶縣東北部的千家店鎮辛柵子村北坡的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中心區及其附近,俗稱“花盆”盆地距北京城約100公里,本文以延慶硅化木公園的“花盆”盆地為研究對象,分析盆地沉積層序。

1.地質和構造背景

1.1構造背景和火山活動情況

“花盆”盆地位於燕山褶皺帶花盆——四海褶皺的東側,盆地形成時期為中生代中晚侏羅世,主要充填序列為上侏羅統土城子組,形成時期約156~139ma。盆地所在燕山地區自元古宙末的呂梁運動(約1800 ma)形成統一的華北克拉通以後,中元古代至晚古生代區域構造長期保持相對穩定,未發生重大構造變形事件。中生代以來,華北地塊與相鄰地塊的碰撞和相互作用,使得華北克拉通北部發生了強烈的構造變形和陸內造山作用。燕山期還是中國東部地區又一次較強烈的巖漿活動時期,巖漿分佈面積達到全國出露面積的四分之一。整個侏羅世時期,火山活動較為發育,多沿北東向斷裂噴發。在花盆盆地中,侏羅系的沉積地層中火山巖佔很大比例。從區域上土城子組內部河湖相沉積和火山事件沉積的分佈及其接觸關係可以看出,兩者經常伴生。多期次的火山噴發,對盆地內部的層序地層構型產生深遠影響。

1.2地層情況

“花盆”盆地位於燕山褶皺帶花盆——四海凹褶的東側 ,出露地層主要為中元古界薊縣系霧迷山組和中生界侏羅系土城子組。霧迷山組的巖性為一套白雲巖、硅質條紋 —條帶及團塊白雲巖組合。土城子組不整合於霧迷山組之上,為盆地主要的充填地層序

列。巖石組合主要為淺綠色頁巖、含粉砂頁巖、淺綠色—暗紫色含角礫凝灰巖、凝灰質粗砂巖、凝灰質細砂巖、粉砂巖、覆成分礫巖,少量粗麪安山巖、安山巖、覆成分火山角礫巖等,淺綠色頁巖及含粉砂頁巖中發育有硅化木化石羣。

2.研究步驟和方法

本次研究以野外觀察為主,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觀察分析多處露頭,露頭觀察以識別層序邊界為主要目的,依據老師所講,深刻理解沉積學。

3.研究結果

3.3.1沖積扇

沖積扇主要由紅色泥巖和礫巖組成,礫巖的分選和磨圓較差,顆粒呈高角度排列,表明這是一種相對快速且近源的沉積。沉積物支撐類型為雜基支撐,推斷這主要是碎屑流所致的沖積扇。

3.3.2頂部砂體沉積

在厚層泥巖上發育了一層細層粉砂巖,砂巖的厚度逐漸增長,並且顆粒粒度向上變粗,呈反韻律特徵,反映了砂體進積特徵。

3.3.3硅化木圍巖

通過對下硅木層圍巖的觀察,發現其含有粉砂質(凝灰巖),泥巖,塊狀層理,含植

物碎屑,代表洪水快速堆積。,受到後期構造運動的強烈改造,上覆的水平層理黑色頁巖擠壓變形或出現密集劈理,存在黃色薄層凝灰巖夾層。

4.討論

4.1本區山間火山盆地陸相層序發育的典型特徵

根據化石和沉積特徵判斷,“花盆”盆地侏羅系為典型的湖泊沉積,並受到頻繁的火山事件影響。

4.2本區硅化木的形成原因

硅化木埋藏方向大多垂直地層,説明多為原地沉積。則這種大型樹木的原生環境應是湖岸的沼澤帶或遠離湖泊的森林地帶。再結合盆地的基本特徵,可知本區硅化木的出現與大規模的湖泛關係密切,但是硅化木的形成需要在偏酸性的沉積環境才可以發生硅酸交代作用,普通的湖泛不足以提供足夠的酸性物質,通過對本區泥巖樣品的薄片觀測研究發現湖泛發育期伴有火山活動,火山碎屑提供的酸性物質為硅化木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條件。本區硅化木是大規模的湖泛和火山活動的綜合產物。

5.結論

(1)本區層序地層具有一些典型特徵,除發育有火山事件層序外,正常的湖泊層序也具有體系域發育規模有限,湖退體系域發育,及以大型沖刷面為層序邊界等類型的陸相特徵。

(2)本區硅化木化石的形成是大規模湖泛和火山活動的綜合產物,其出現可以作為識別最大湖泛期的標誌。

參考文獻:北京延慶硅化木公園地質剖面陸相層序地層特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