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為了忘卻的榮辱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48W

目錄

為了忘卻的榮辱
第一篇:為了忘卻的榮辱第二篇:為了忘卻的記憶第三篇:《為了忘卻的激情》讀後感第四篇:為了忘卻的記念第五篇:為了忘卻的紀念學案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為了忘卻的榮辱

為了忘卻的榮辱

南京師範大學泰州學院·法學院 洪 宇

~年3月4日xx同志在看望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的委員時指出在我們社會主義社會裏要引導廣大幹部羣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想想真覺得可悲,榮辱觀本應是人們心中所固有的道德準繩,是人們做事的標準;知榮明辱即知道做什麼事光榮,做什麼事可恥,可是對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居然要用條條框框來約束,想想這是一件多麼可悲的事。只為了這忘卻的榮辱,“xxxx”這本不該被赤裸裸提出的東西卻不得不被提出了,由此心中更覺羞愧!愧對泱泱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愧對世界文明古國的稱號;愧對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的身份;愧對老祖宗留下的千古美德;愧對……我們所愧對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俗話説:“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只要我們及時找到問題所在,想辦法彌補,挽回一定的損失還是很有可能的,但怕的就是我們明知自己有錯,卻不去正視,還要“誓將錯誤進行到底”!我們明知自己做的事是可恥的,不但不以此為恥反到引以為“榮”,如此不知羞恥者實為天下之大恥也!可是“xxxx”提出後的這兩年來,我們到底為此做了些什麼?我們到底做得怎麼樣了呢?我們的陋習都改了嗎?我們的榮辱觀有了長足的長進了嗎?結果卻不容樂觀。的確,不可否認,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陋習的改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我們至少也應該有一點進步吧,哪怕只是一點點也好呀!可事與願違,社會上的不文明現象還是比比皆是,一些人還是不辨榮辱(一直搞不懂是不辨,還是不願辨,因為有些東西似乎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懂的,而我們成年人卻“不懂”,難道真的人越長大就越變得隨便,甚至於忘記了榮辱,難道這就是成長的“代價”嗎?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我到真的希望人永遠都不會長大,哪怕只是停留在幼兒園的水平也好,至少這樣我們的社會還是一個知榮明辱的和諧社會)。

想想,有時候,人真的不能只活在只一個充滿私利的世界裏,人更不能為了一己一時的私利而忘記榮辱,不講公德,毫無社會原則。有時想想,不講榮辱而換來的私利到底值得嗎?古人有捨生取義的,有為朋友兩肋插刀的,有為了自己的諾言而“退避三舍”的……諸如此類,太多太多。再看看現在,居然有懷疑“雷鋒精神”的現實性,什麼事都要與市場經濟相結合,我就是搞不懂為什麼人們總認為市場經濟不能與社會 公德相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其實也是一個知榮明辱的社會,二者是完全可以相容的,因此,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十分必要的,是勢在必行的!

前不久,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的:某市公交公司針對公交車上有條件乘客不向老弱病殘、孕婦等讓座的現象,制定出凡給老弱病殘、孕婦等讓座可獲得一定期限的乘車免費的規定,由此引起了公交讓座的“新風”,這不禁引起了我們的思考:這樣的並非發自內心的而只是為了個人私利的行為值得我們肯定嗎?我們引以為榮的行為難道都需要附加一些優惠條件嗎?想想還是毛主席對雷鋒的評價值得我們深思:“一個人的光榮緣於他的默默無聞的奉獻,而非是站在個人私利上的轟轟烈烈的做作”,我想這句話深刻揭示了“榮辱觀”的真諦,究竟什麼是榮什麼是辱,我想大家應該已經很清楚了,不必再説太多了!

再想想我們大學生的榮辱觀也不容樂觀,從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在北京動物園用硫酸潑傷黑熊事件到浙江大學生周英明殺害同寢室同學再到校園考試舞弊等事件!我們發現大學生的成長更需要關心,因此作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榮辱觀是十分迫切的!大學生的成長規劃也是值得學校所關注的!

合理進行成長規劃,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大學生責無旁貸!

第二篇:為了忘卻的記憶

為了忘卻的記憶

茫茫人海,也許只為那一次美麗的邂逅,青澀的自己漾起春的回憶。曾經的記憶,漸行漸遠,直至離開了我們視線。縱然時光流逝,卻依稀閃人眼目。

白金買駿馬,千金買美人,萬金買高爵,何處買青春?買回那些忘卻的記憶。青春是雨後的彩虹,充滿了豐富的色彩。

青春放射異彩。諾貝爾十八歲開始研究氣量設計,經過了五年的奮鬥,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氣量計。德國數學家高斯,十九歲用直尺和圓規做出了正十七邊形,解決了困擾兩千多年的難題,還驚人的發現了二次互反律,接着證明了代數的基本定理,二十三歲還發現了橢圓函數。牛頓二十一歲的時候,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提出了數學上有名的二項式定理和微積分算法,二十三歲發現萬有引力,接着又創立天文學,二十六歲奠定經典力學基礎。難道這些還不足以説明青春是奇蹟的載體,他藴藏着不盡的人生動力。

克林頓的座右銘一直迴響在我的耳畔,那樣一句話簡潔樸素,卻意味深遠,引人深思“青春不是一生的一個時期,而是一種心態。青春的本質,不是朱脣紅顏,也並非靈活的關節,而是堅定地意志,豐富的想象,飽滿的情緒,也是盪漾在生命甘泉中的一絲清涼,青春的內涵,是戰勝怯懦的勇氣,是敢於冒險的精神,而不是好逸惡勞。”也許這正是對青春的一種完美的詮釋。

九零的我,時常默默的躲在角落裏,望着遠方的疏散的星光,嗅着隨風襲來的陣陣花香捫心自問,青春是什麼?在人影間來回徘徊,沒有青春的人生何談輝煌?是啊,人生在世,時時尋青春,刻刻逐青春。待到青春時,悔恨不相知。

我們用熱情燃起青春的火焰,我們用歌聲喚回歲月的流轉,我們用希望點起成功的木棒,我們用堅持贏得最終的成功,我們用光影的相合,來面對青春,只是為了那些忘卻的記憶。

青春易逝,分秒必爭。

我們對未來充滿着期待,我們不斷地拼搏,只為青春無悔而歌,會否曾想假如自己是一個白髮斑斑的垂暮者,還會依稀記得那些曾經的記憶嗎?

為了忘卻的記憶,人生最美好的時刻,或許就是你在青春所留下的印跡,為了他們不曾消逝,不變為那些忘卻的記憶,我們應該讓青春飛揚,揚起我們無法忘卻的記憶。

停筆而歇,已是夜深人靜時,舉杯而飲,更思一席文。青春何在?揚起風帆,乘風遠航,為了忘卻的記憶??

第三篇:《為了忘卻的激情》讀後感

第一次看到我同學發了這麼長的文章。讀完之後回味餘久……

在大學的校園裏,我是屬於不合羣的那類人。不喜歡跟人鬧哄哄的操機,不喜歡跟人半夜三更跑出去喝酒。喜歡泡在圖書館翻翻雜誌背背書,玩玩遊戲上上網。在班上,我是屬於那種低調類型的人。很少大聲喧譁跟人打鬧,按時上下課認真聽課認真記筆記認真地看書,甚至無比認真地寫每一份實驗報告而總被人鄙視。我不是班幹部,我沒有像很多同學那樣為班級做過什麼榮耀的事,出過很爛的班刊,寫過很多很八卦的東西。

大學3年轉眼過去了,沉澱下來的是些什麼東西呢?大一,我奔波輾轉於形形色色的社團流連於各式各樣的講座自娛自樂;大二,我瘋狂的用功讀書到期末看着成績單笑逐顏開;大三,我辭掉了零零碎碎的編輯工作,開始經營起“網絡”和“現實”水乳交融的生活。我是個很容易知足的人,我的生活過得沒有激情,卻也沒有什麼遺憾,相反有着很多不為人知的小快樂。這就夠了。人不來就不需要太複雜,活着開心,讓身邊的人也跟着開心,這樣不挺好?

前幾天去看了學弟們的團日活中展示,真是不枉此行啊!原本是去看看有沒有我們的記者在場順便探個腦袋。結果看到那麼旺的人氣,就忍不住擠在零二一班的人堆裏給他們吶喊助威。看着她們那個亢奮勁啊,讓我想起了去年的此時此刻,也是在這個熟悉的教室,我們聲嘶力竭的歡呼着……

就像不死鳥説的,每次聽到有人引用《楓林道》的台詞,不光是我,班上的很多人都會暗暗的賊笑半天。因為我們01(1)班,曾經在12.9創造了一個奇蹟。忘不了當初的羣策羣力,忘不了windef和7·11辛勤的趕做flash,忘不了十餘口人窩在我們寢室配音,忘不了不死鳥,kylin整整錄了一個晚上的片尾曲,忘不了12.9那晚的星光奪目。

那份燃燒的激情是從來都不曾擁有過的。就像02(1)班那晚的狂呼,我看到了,聽到了,感受到了,確切地説,是重温到了。

看完展示,回來的路上跟毛毛蟲説,我們都老了。才過了一年,我們居然都説自己老了。呵呵。看到02的ddmm的那份激情,捫心自問一句,這樣的激情我們還有麼?不敢

回答。

大學生活的精彩就精彩在一些人不是所有人,所以我笑着説我平時不喝酒就是為了畢業那天痛快地醉一場,以前大概是為了班級,現在呢?為了誰?

毛毛蟲在大作中提到:

我進大學的時候,聽很多人説,進了大學,人跟人的關係就變得功利了,同學之間不再那麼單純,你很難找到一個知心的朋友。

我一直用“玄”這個詞來解釋大學同學之間的關係。所以大學的同學關係遠遠不及高中同學,這是我的感覺。我最好的朋友不在班上。我懷念在編輯部認識的一些哥們。在我最需要安慰和幫助的時候,是他們第一時間出現在我的身邊;在我最最開心的時候,我第一個想到的是他們;在我最最低落的時候,我慶幸還有人在默默地關心着我,我想到的還是他們。

每一個人夢裏都會有畫面也只有自己心裏才能看得見

慶幸的是,論壇上有很多我的同學,很多朋友,甚至好朋友。你們同樣是我大學裏的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擁有你們,我覺得自己很幸福。

第四篇:為了忘卻的記念

為了忘卻的記念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以記敍為主,結合議論和抒情的夾敍夾議的寫作方法。

2.理解本文在線索的確定、段落的銜接和首尾的呼應上都作周密安排的結構特點。

3.瞭解五烈士獻身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崇高形象,學習魯迅愛憎分明的感情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

[教學設想]

1.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教學中不僅要突出單元教學重點,而且還要起示範教讀的作用。整個教學過程可分步進行:先讓學生初讀,從總體上把握全文五部分的主要內容;再引導學生研讀,抓住課文的某些重要的局部,就“夾敍夾議”和周密安排結構這兩個要點進行重點講析;最後組織復讀,總結規律,從更高層次上把握課文的總體。

2.本文內容博大精深,且同本單元其他兩篇課文比較,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相異之處,根據單元教學整體性的要求,教學本文時既應從整體出發,大膽取捨,突出重點,不追求面面俱到,又要抓住文章的個性,避免在教學中以共性掩蓋個性。這篇文章的教學重點是夾敍夾議的寫法和周密安排的結構特點,而其個性是寫人記事,寫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五個人;寫的不是一件事、一個場面,而是許多瑣細的事情。

3.由於當時文網森嚴,魯迅先生在文章中不得不採用隱晦曲折的筆法。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解題;初讀全文;研讀第一部分。

(早讀時間:聽錄音;概括五部分段意。)

[講讀過程]

一、今天,我們學習的是魯迅先生的又一篇紀念柔石、白莽等五位青年革命作家的悼文。在這篇悼文中,魯迅深情緬懷了烈士們的光輝業績,憤怒控訴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法西斯暴行,表明了魯迅先生無比憤慨、英勇抗爭的精神。魯迅怎樣敍寫五烈士的光輝業績?怎樣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法西斯暴行?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研讀課文、深入領悟。

二、背景介紹。

讓學生閲讀課文註解①,然後教師補充介紹五烈士被祕密槍殺後,國內外民眾、特別是魯迅先生無比氣憤、英勇鬥爭的有關史實:

魯迅得知五烈士犧牲的確切消息後,當即吟成七律《慣於長夜過春時》,沉痛哀悼了犧牲在敵人屠刀下的革命戰友,並滿腔憤怒地揭露和控訴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

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烈士的暴行,激起了國內外廣大人民的憤怒。當時蘇、法、德、美、英、日等國家的進步作家以“國際革命作家聯盟”的名義,發表了《為國民黨屠殺中國革命作家宣言》,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罪行。國民黨反動派封鎖消息,不讓社會上知道他們的法西斯暴行,中國左翼作家聯盟衝破封鎖,於4月25日祕密出版了《前哨》第一卷第一期《紀念戰死者專號》,在上面發表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為國民黨屠殺大批革命作家宣言》和《為國民黨屠殺同志致各國革命文學和文化團體及一切為人類進步而工作的著作家、思想家書》。魯迅也在這個專號上發表了《柔石小傳》和《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軀的血》,在後文中他號召人們“要牢記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歷史的第一頁,是同志的鮮血所記錄,永遠在顯示敵人的卑劣的兇暴和啟示我們的不斷的鬥爭。”

當年5月,魯迅又寫出了《黑暗中國的文藝現狀》一文,十分激烈地抨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滔天罪行,當時國內的許多報紙都不敢刊登,魯迅便委託當時在華的美國記者史沫特萊女士譯成英文,寄到美國進步雜誌《新羣眾》上發表,史沫特萊曾考慮此文發表後會對魯迅不利,可是魯迅説:“這幾句話,是必須説的。中國總得有人出來説話!”就這樣,魯迅向全世界公開宣佈了五烈士被槍殺的事實真相。

9月,左聯機關刊物之一《北斗》雜誌創刊,魯迅選了一幅德國女版畫家珂勒惠支的木刻《犧牲》作封面,深情而含蓄地表達了對烈士們的悼念之情。

1932年7月11日,烈士犧牲一週年又五個月時,魯迅將一年前吟成的七律《慣於長夜過春時》書贈日本歌人山本初枝。1933年1月26日,又將這詩題贈給許壽裳,以抒發自己的激憤之情。

1933年2月7日至8日,在五烈士犧牲兩週年時,魯迅寫下了《為了忘卻的記念》這篇悼文,這時左聯主辦的以及它的外圍刊物已蕩然無存,魯迅想方設法,終於1933年4月公開發表在標榜第三種人的施蟄存主編的《現代》月刊第二卷第六期上。

三、解題。

1、提問。

作者把本文題為《為了忘卻的記念》既然是“記念”,為什麼説是“為了忘卻”?請從課文首尾兩段中 1

找出有關的語句進而悟出正確的答案。

2 、 學生閲讀課文首尾兩段,劃出解答問題的有關句子。

3、引導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魯迅在《為了忘卻的記念》這一標題中寄寓着極其深刻的含義,理解好文章首尾兩段中的解題性文字,便能把握文題的含義。

因為魯迅“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所以“兩年以來,悲憤總時時來襲擊我的心”;因為“在這三十年中”,“目睹許多青年的血,層層淤積起來”,所以“埋得不能呼吸”。正是這種鬱結心中的不可壓抑的悲憤和長期積聚的精神重負,使他感到十分窒息。為了“將悲哀擺脱,給自己輕鬆一下”,所以他“倒要將他們忘卻了”。這是從主觀方面強調“忘卻”。同時,魯迅又從客觀方面強調“忘卻”之必要:“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説的好罷。”當時的中國,正是“大夜彌天”,魯迅作為一個清醒的現實主義者,通過三十年血的經驗教訓的總結,意識到需要節制自己的感情,過於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於戰鬥的。革命的道路漫長而曲折,需要發揚堅韌不拔的精神去戰鬥。從以上兩方面我們不難看出,所謂的“忘卻”,實際上是“擺脱”、“擱置”的同義語;所謂“為了忘卻的記念”,實際上是:“為了戰鬥的記念”,事實上,對反動派殺害烈士的這筆血債,對戰友為革命而獻身的光輝業績,魯迅是不會忘卻的,他要將那無比的悲痛暫時擱置一邊,把情緒從始終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擺脱出來,化悲痛為力量,以更有效的戰鬥來紀念死者。所以他堅信,只要生者努力奮鬥,“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説他們的時候的。”可見,與其説“記念”是“為了忘卻”,倒不如説是“為了戰鬥”,而唯有戰鬥,才是對烈士最有價值的紀念。《為了忘卻的記念》這個標題,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堅強的鬥志和必勝的信念。

四、讀讀想想。

1 、 在預習的基礎上學生速讀課文,要求從總體上把握五個部分的內容,並各用一句話簡要概括每部分大意。教師巡視課堂,適當點撥,並注意發現學生概括的正誤典型。

2 、 學生交流概括的段意,教師注意讓正誤兩種概括的典型發表意見,以便引發學生以準確、簡明為標準評價議論。

3 、 教師歸納、板書:

為了忘卻的記念→為了戰鬥的記念

(一)説明寫作目的,回憶與白莽的三次見面。

(二)回憶與柔石的交往,順帶寫馮鏗。

(三)簡述左聯成立後對白莽的新的瞭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四)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經過,作者的境遇和悲憤的心情。

(五)抒發悲憤之情,揭露社會黑暗,表達革命必勝的堅強信念。

五、學生研讀第一部分,議論並回答下述問題:

1 、 第一段中,將“悲憤”改為“悲哀”行不行?為什麼?

提示:不行。作者對幾位青年作家被殘暴殺害,不僅僅感到悲哀,還對統治者這一暴行表示無比的憤怒。如改成“悲哀”,便不能確切地表達作者的心情。

“我很想借此”中的“此”指什麼?

提示:指“寫一點文字,來記念幾個青年的作家”。

2 、 怎樣理解第2段中“當時上海的報章都不敢載這件事,或者也許是不願,或不屑載這件事,只在《文藝新聞》上有一點隱約其辭的文章。”這句話的意思?

提示:這句話極概括地敍述了當時上海報刊雜誌對五烈士遇害犧牲的四種不同態度:“不敢”,説明內心同情革命者,想刊載以揭露反動派,但怕惹禍,所以“不敢載”;“不願”,即不想惹是非、擔風險,明哲保身,故不願載;“不屑”,充滿輕視情緒,認為革命者流血犧牲不值一提,所以“不屑載”,顯然,這是站在反動立場上。而《文藝新聞》就敢於透露出一些消息,儘管當時的社會不允許這樣做,但它還是大膽地採用巧妙的鬥爭策略,“隱約其辭”地把反動派祕密殺人的事捅了一個洞。總之,這句話把當時報刊革命的、進步的、中間的和反動的種種政治態度明確而形象地反映了出來,其矛頭直指國民黨反動派,揭露了它不僅殘暴地殺害了中國人民的優秀兒女,而且極力封鎖殺人事實的黑暗統治。

3 、 複述作者同白莽三次會見的情況,並説説作者通過哪些具體生動的材料,表現白莽形象的什麼特點。

提示:作者通過白莽對彼得裴傳和詩的翻譯及有意曲譯;他與魯迅初次見面後的來信並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見”;剛從獄中釋出,熱天穿厚棉袍、汗流滿面,卻毫無愁苦地便登門拜訪魯迅,並告知自己是革命者這三個具體生動的材料,表現了白莽勤奮坦誠、愛憎分明、堅強樂觀的革命文學青年的形象特點。

六、研讀第二部分

1、第一、二部分是怎樣連結起來的?

照應--邀見;敢於託付--柔石(承上啟下)

2、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作者是怎樣評價柔石的性格特點的?

硬氣;迂。

3、作者由柔石的性格聯想到方孝孺,有何深意?

突出柔石的性格;暗示國民黨反動派濫殺無辜的罪行同朱棣沒什麼區別。

4、第二、四部分通過哪些材料寫出柔石的哪些特點?這些特點是怎樣體現他的“硬氣”和“迂”的性格的?參與設立朝花社,從事文學宣傳

借錢做印刷資本,承擔一切雜務損己利人的

設法還借款高尚品德“硬氣”

扶我走路

轉換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積極進取、勇於探索

“圓睜”“抗議”“歎息”

(不信騙人、賣友)天真善良“迂”

5、作者寫了三位作家,除優點之外,還寫了缺點沒有?

殷夫故意曲譯--憎惡國民黨,熱愛人民

柔石:迂-不信賣友、視官場太高--單純善良;敵人狡詐

不敢與女子一同走路--關心魯迅

馮鏗:體質弱,不美--心靈美;敵人惡;意志堅強

(反襯作用)

(寫出發展:柔石-懷疑減少;對官場認識改變;敢於同女子走路)

[小結]

寫人要講求真實,在充分展現人物優點的同時也不迴避人物的某些缺點,寫出人物不斷克服自己缺點的過程,描寫出有血有肉的人物,才能使讀者受到感染教育。

6 、 在第二部分中,除了記敍的內容外,穿插了哪些議論?這些議論起什麼作用?

提示:

在敍述“我的決不與投稿者相見”的原因和“故意迴避”一般文學青年時,議論了柔石是當時作者唯一“敢於隨便談笑”和“敢於託他辦點私事的人”,體現了作者對柔石的評價,説明了作者與柔石的相知之深。在敍述了與柔石的來往緣由和柔石的姓名、籍貫時,通過方孝孺的典故,簡潔議論柔石的性格特點:“硬氣”和“迂”。

在敍述了柔石在朝花社工作的種種表現之後,用“無論從舊道德,從新道德,只要是損己利人的,他就挑選上,自己背起來”的一句議論,它同上例一樣,對所記敍的內容直接作出判斷,對柔石的崇高品質作了高度的概括與評價。

在記敍了柔石“轉換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的決心和作者對馮鏗“很隔膜”後,連用了三個“疑心”發表議論,逐一否定了馮鏗的急於事功和柔石的受人影響後,承認自己不如柔石“決定地改變”的“斬釘截鐵”,既謙虛地剖析了自己“偷懶”的“傷疤”,又對比顯示出柔石的進取精神。

七、第三部分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1.簡敍白莽和柔石是左聯的成員,表明作者和他們的關係(密切)。

2.結構上承上啟下,由被捕前的情況轉到對烈士被捕遇難的記敍。

[作業]

背誦《慣於長夜過春時》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 、 深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

2 、 學習本文組織材料、安排結構層次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與檢查。

1、檢查第二至(請繼續關注好 範文網:)五部分詞語(除課文已註解之外)掌握情況:

迂:拘泥、守舊,不適應形勢、不切合實際的意思。課文用在柔石身上則突出他率直而不通世情,拘泥而不會變通的性格特點。

剛健質(zhì)樸:堅強有力,樸實而不矯飾。

吮血(shǔn xuè):聚攏嘴脣吸血。

倉皇失措(cuò):匆忙慌張,沒有辦法。措,放、安排。失措:不知怎麼辦才好。

隔膜(gé mó):本課指情意不相通,彼此不瞭解。

永訣(jué):永遠分別。訣,辭別,多指不再相見的分別。

信札:信件。札,古代寫字用的小而薄的木片。

客棧(zhàn):設備簡陋的旅館,有的還兼供客商堆貨代辦轉運。棧,存放貨物的地方、倉庫、旅館。 巡(xún)捕:舊時稱租界中的警察。

禁錮(gù):原指關押、監禁。本課指束縛,強力限制。

被難(nàn):因災禍或重大變故而犧牲生命。

煞了尾:收了尾。煞,結束,收束。

2 、 叫兩位學生到黑板默寫《慣於長夜過春時》,其他的在座位默寫。然後參照註解加以解釋、譯成白話,並回答“思考和練習”二。

詩的理解:

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

這兩句寫出了魯迅受國民黨反動派迫害的困難處境。“春時”、“長夜”,點明瞭是在一個春天的夜晚;“挈婦”、“將雛”,表明正和家人外出避居;一個“慣”字既指明魯迅對於敵人形形色色的殘忍手段已司空見慣,對於動盪不安的生活已習以為常,又有力地控訴了蔣介石反動政權鎮壓革命的滔天罪行。 夢裏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

這兩句點出了當時政局的動盪,表現了魯迅對母親的深愛與懷念,母親為兒子遭受迫害的擔憂。揭露了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大小軍閥你爭我奪、連年混戰,不顧百姓死活的罪行。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忍看”是強忍仇恨的意思。魯迅眼看敵人殘殺革命同志怎能忍氣吞聲?新仇舊恨,湧上心頭,他面對敵人的屠刀,在刀叢中與敵人短兵相接,毫不退縮,用筆進行戰鬥。一個“怒”字,是作者強烈感情的迸發,表現了與敵人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和迎着腥風血雨前進的戰鬥精神。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詩寫成了,但哪有發表之地?周圍的現實是一片黑暗,猶如漫漫長夜。“低眉”是一個痛定思痛的形象,是一個沉思如何繼續戰鬥的形象。“無寫處”,指反動派對人民言論自由的壓制,他們對革命言論“禁錮得比罐頭還嚴密”,是對反動派黑暗統治的強烈控訴。最後一句以寫景作結,深化了悼念柔石等人的主題,它渲染了一種悲涼、肅穆的氣氛,表現了作者處境的寂寞和心情的沉重。

縱觀全詩,既有對黑暗社會的無情揭露,也有對慈母的牽腸掛肚的眷念;既有痛失朋友的無限悲痛,也有對反動派的極度憤慨!字字流血,聲聲下淚。長歌當哭,又怎能不激起我們這些讀者的無限呢?

聽錄音;齊背。

[析]

作者寫作本文時是“二月七一八日”,正是春天時節,當時的中國社會是一片黑暗,“夜正長”。五位青年作家被反動當局逮捕入獄,此案牽及作者,為了躲避敵人的搜捕,免於不必要的流血,作者就在“這一夜”,“燒掉了朋友們的舊信札”,“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家客棧裏”。這正表述了詩的首聯內容。對於作者的避難,“即聽得外面紛紛”傳説作者“被捕,或是被殺了”,使作者的母親甚為焦慮,“在北京急得生病了”。這表述了詩的頷聯內容。

“忽然得到一個可靠的消息,説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於三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龍華警備司令部被槍斃了,他身上中了十彈”。作者的心情悲痛異常:“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作者不顧反動派淫威,勇敢地寫詩來表達心中的憤怒,“我在悲憤中沉靜下去,然而積習卻從沉靜中抬起頭來,湊了這樣的幾句”。這很好地反映了詩的頸聯的內容。

“可是在中國,那時是確無寫處的,禁錮得比罐頭還嚴密”,“在中國的現在,還是沒有寫處的“,這正表明了詩的尾聯的意思。

二、讀讀議議第五部分。

1 、 請學生朗讀第五部分,體會三個自然段的內容。

2 、 引導學生議論、理解各段內容:

第1自然段:

作者用什麼修辭手法來表現沉痛的心情的?

排比(前兩句含對比);反覆(結構上照應上文)。

第2自然段

典故<<思舊賦>>的作用:

借向子期當時的處境與心情自比,決在揭露選派與司氏以然奪手段建立晉朝無異,沒有言論自由。 第3自然段:

“這三十年中”指1898年“戊戌變法”以後的30餘年。“許多青年的血”,如1907年徐錫麟、秋瑾的被殺;1925年的“五卅”運動,1926年的“8.13”慘案,1927年的“4.12”政變中被殺的無數青年革命者。

這一段的第一句先擺事實,對現實進行揭露;後作結論,對現實進行控訴。它不僅表達了革命文學青年正當年輕有為的時候慘遭殺害,在魯迅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極度悲痛,更重要的是用這種反常的殘酷的事實來揭露和控訴反動派滅絕人性的滔天罪行。第二句是比喻説法,連用了兩個比喻:“夜”,用以説明反動統治的黑暗與殘酷;“路”,用以指革命在向反動統治作鬥爭的征途。兩個“正長”,説明反動統治還在延續,革命者必須進行長期的艱苦鬥爭。説“我不如忘卻,不説的好罷”,不是消極的迴避,而是積極的鬥爭,是説要化悲憤為力量,以實際行動和堅決鬥爭來記念犧牲的烈士。第三句則表明了對革命必勝充滿了堅定的信心和鬥爭到底的“韌”的精神,號召人們為奪取這最後的勝利而英勇鬥爭。總之,這一段表達了對死難烈士沉痛哀悼、對反動派憤怒控訴、對革命的勝利信心和徹底鬥爭的強烈感情。

三、總結全文

1 、 引導學生快速復讀全文,體會文中強烈的抒情色彩。

這篇文章是具有濃烈抒情成分的散文詩式的雜文,文中的記敍和議論常與抒情結合,處處凝集着強烈深沉的悼念之情,使文章的紀念性更強,更能打動人心。如第一部分回憶與白莽的三次會見,在樸素的記敍文字中,卻處處流露出他們彼此間的信賴和關懷。而在憶及彼得斐集子的失落時,又通過痛感“明珠投暗”、“豈不冤枉”的簡短議論,表達了作者對反動派的憎惡之情。又如第四部分在記敍了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一同遇難,他身上中了十彈之後的兩段文字更是充溢着作者滿腔悲憤之情,特別是那首七律《慣於長夜過春時》,更是作者如火激情的高度凝聚。

2 、 引導學生思考全文在線索的確定、段落的銜接和首尾的呼應上是怎樣周密安排的。

本文寫人記事,內容豐富。所寫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五個人;不是一件事、一個場面,而是許多片斷的、零散瑣細的事情。儘管如此,文章內在聯繫卻十分緊密。

首先,作者把他和五烈士的交往、接觸和悼念作為線索,把本來散亂、孤立的材料組織成一個整體。文章第一部分寫白莽,第二部分寫柔石,第三部分寫白莽與柔石一同被捕,第四部分寫五烈士被捕經過、獄中情況及遇害消息,以寫柔石為主,第五部分表達作者的悲憤心情並指出烈士鮮血不會白流,作者與五烈士的關係這條線索貫串五部分的始終。

其次,各部分之間又有巧妙的過渡和銜接。如第一部分寫送書給白莽,補敍是託柔石送去的,引出第二部分寫柔石,又由柔石的介紹引出馮鏗。第三部分裏又一次寫託柔石送書給白莽,再從書落到“三道頭”之類的手裏轉入第四部分寫他們一同被捕和受害的情況,再補寫李偉森、胡也頻兩人。文章前後,一環扣着一環,緊密無隙,銜接自然,脈絡清楚。

再次,結尾的文句又用反覆來強調和深化主題並與第一部分的開頭遙相呼應,使全篇成為一個嚴密的整體。

四、作業。

第五篇:為了忘卻的紀念學案

《為了忘卻的紀念》學案

學習目標

1把握文章主旨,體會文中所抒發的感情。

2品味語言,理解重要句子的含義。

3學習記敍抒情議論相結合的表現手法。

4瞭解五烈士獻身革命的崇高形象,學習魯迅愛憎分明的情感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

教學安排:三課時

背景資料

柔石,原名趙平復,最初從事教育工作,並參加新文學運動。1923年開始創作;1928年夏,他到了上海,與魯迅有較多往還,在魯迅的幫助下譯介外國的尤其是東歐和北歐的文學,編輯《語絲》、《朝花旬刊》、《萌芽月刊》等刊物,這些活動對於他的創作起了積極的影響。他曾經寫《二月》、《為奴隸的母親》等作品。

胡也頻於1924年開始文藝活動,與人合編了北京《京報》附刊之一《民從文藝》,同時用胡崇軒署名在這個刊物上發表作品。1928年春,他到了上海,開始閲讀馬克思主義理論,並明確地以文學為革命服務。在《到莫斯科去》的序文中,他強調創作應“抓住這鬥爭底時代的現實”,“深入於無產階級的社會而經歷他們的生活和體驗他們的意識”,這些主張影響到他的創作。他曾寫《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們前面》等作品。

殷夫,原名徐祖華,筆名白莽。他從1924年左右就開始寫詩,1928年創作較多,迅速成為無產階級的革命詩人。殷夫與革命發生關係較早,1927年4月在上海第一次被捕。1929年,他離開學校,專門從事青年工人運動,創作趨向高潮,以殷夫、白莽、莎菲等筆名發表了不少詩歌、散記、論文。魯迅十分珍惜殷夫的詩作,在《孩兒塔》的序文中,他這樣寫道:“這是東方的微光,是林中的響箭,是冬末的萌芽,是進軍的第一步,是對於前驅者的愛的大纛,也是對於摧殘者的憎的豐碑。一切所謂圓熟簡練,靜穆幽遠之作,都無須來作比方,因為這詩屬於別一世界。”

李偉森,李偉森,湖北武昌人。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日日新聞》總編輯。參加二七大罷工。1924年赴蘇聯學習。1925年回國,曾任共青團廣東區委宣傳部長、共青團湖南省委書記、團中央宣傳部長、團中央南方局書記等職。1928年夏主編《上海報》,5月任蘇準會上海辦事處負責人。1931年1月17日在東方旅社被捕,2月7日犧牲於龍華。筆名李求實,主要從事實務工作,他從革命需要出發,寫了不少論文、雜文,編過《革命歌集》,譯了傳記《朵思退夫斯基》(即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曾作過一些文藝短評和零星翻譯。他不是左聯成員,但與左聯關係密切。

馮鏗(1907年10月10日—1931年2月7日)女,又名嶺梅,廣東潮州人。現代女作家。1930年加入“左聯”。1931年初與柔石、胡也頻、李求實、白莽等人同時被捕,死於龍華獄中。1986年才出版了她唯一的著作集《重新起來》。

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竦()身迂()戳()穿吮()血 隔()膜() 偈()子涅() 槃()信札() 鐐()銬() 挈()婦將雛() 緇()衣 禁錮()淤()積

2.解釋下列詞語。

拳拳:

隱約其辭:

素不相識:

情隨事遷:

人心惟危:

急於事功:

延口殘喘:

3.默寫《慣於長夜過春時》一詩。

第一課時

一解題:既然紀念為什麼還忘卻?

二朗讀課文,理清內容,感知本文嚴謹的結構

三找出記敍抒情議論的部分體會作者的感情。

第二課時

分析課文,感受人物形象。

指導學生閲讀第一部分討論概括白莽的性格。

二快速閲讀第二部分,討論

1概括柔石的性格及可貴的品格。

2為什麼要引用方孝孺的典故?

三討論第三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四有感情的朗讀第四部分討論,這部分寫法上與前三部分有什麼不同?

第三課時

品味語言,理解重要句子的含義,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的朗讀第五部分討論

1引用思舊賦的作用?

2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3不是年青的為年老的寫記念,而在這三十年中,卻使我目睹許多青年的血,層層淤積起來,將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這樣的筆墨,寫幾句文章,算是從泥土中挖一個小孔,自己延口殘喘,這是怎樣的世界呢。

4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説的好罷。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説他們的時候的??

閲讀了本文的人還看了以下的文章:

為了忘卻的紀念

9-18為了忘卻的紀念

為了忘卻的紀念學案

《為了忘卻的紀念》

為了忘卻的紀念

Tags:榮辱 忘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