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愛蓮説》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11W

《愛蓮説》心得體會多篇

《愛蓮説》心得體會篇1

周敦頤的《愛蓮説》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眾”。開篇深沉大氣,既點明瞭《愛蓮説》之蓮也屬水陸草木之花,也點明瞭蓮的可愛,只是“甚蕃”者裏的之一罷了。這為他下文的“予獨愛蓮”埋下了順理成章的伏筆。如此開篇,出筆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頤並沒在甚蕃裏糾纏,只是直接縮景,一句“晉陶淵明獨愛菊”,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

接下句“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像是重複,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願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眾心態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這為愛蓮説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

下句周敦頤就直接進入了正題“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中通外直,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寫蓮之語,愛蓮之心,喻蓮之志,可謂一氣呵成,看似是對蓮的直觀描寫,其實字字句句皆是借蓮之表像傾訴心衷也。此運筆之老到,實讓人歎為觀止。可説通篇讀者都無一絲喘息之機。語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卻是雋永綿長,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頤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讓人讀來也別有一番滋味。“予謂菊,花之隱者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節“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可謂渾然一體,不着絲毫痕跡。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態描寫的淋漓盡致,而無一言直接指責。

周敦頤通過這樣的對比,將自已比喻為君子。君子難為,猶勝於避世也。從這一點來看,周敦頤有些孤芳自賞的意思。不過周敦頤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發出了深沉的感歎“菊之愛,陶之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是的,滾滾紅塵,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晉有陶淵明,可現在卻聽都沒聽到還有人會這樣做的。或是像我一樣的,在塵世中能相守一份純淨的,有着我這樣追求君子風範的,又有幾人?大多數的人,皆在紅塵世事中從眾罷了。從這裏可以看出,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眾只求純淨的心態,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歎,是因為世風日下,大多數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此文高風亮節,清雅脱俗,精短,鋃鋃上口,實為古文中難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雙解,內容厚實而意境深遠。加上其文近似白話,易讀易解,所以成了流傳後世膾炙人口的傳世佳品。在賞析此文的時候,如果能感動於文中的志節,這也就是讀此文的最佳所得吧。

《愛蓮説》心得體會篇2

漫步荷田之畔,但見荷花各式各樣,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似嬌似羞,惹人遐思;盛開的花兒,似笑似舞,讓人駐足;還有的迫不及待蜕去外邊的幾瓣,中間的蓮蓬,讓人想起母親,想起孕育,想起希望。微風吹來,荷花左右搖擺,翩翩起舞。荷葉託着荷花,有節奏地跳舞。荷葉襯着荷花,美麗極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蓮花別樣紅。”看着眼前的荷花,我不由地想起楊萬里的詩。荷花的顏色是淡淡的粉紅,花瓣上略帶點白,給人一種純潔的感覺。

荷花沒有牡丹高貴,也沒有竹子的堅毅,但它卻有着一種清純超俗的美。雖然從污泥中生長出來,卻很純潔,並不顯得妖媚。亭亭玉立的荷田中是那麼引人注目。淡淡的清香在空氣中飄蕩着,在悶熱的空氣中添加了新的滋味,能讓人心曠神怡。立於荷田之側,世俗之心淡了,你會擁有一種曠達的境界,一種超然的心情便會油然而生。與荷相比,人只能算是一棵更高大的樹,但那棵樹的葉子上多少粘上了飛揚的塵土,他的枝幹上難免有傷痕累累。一棵孤獨的大樹可以撐出一片孤獨蒼涼的景色,但是田田的蓮花荷葉,給人的是恬靜、曠遠、雍容,雖貴而不華,雖傲而不形單影隻。她有一顆悲苦的心,已經過千瘡百孔的滄桑,卻用生命的綠葉,擎起朵朵如火的花朵,脱下衣裳,把最美的肉身奉獻給人類——這是一種怎樣讓人敬仰的品格!

愛蓮,還源於對故鄉的記憶。

很小的時候,家鄉很窮。茅檐青苔,牛耕人種,雞犬之聲相聞;青柳碧水,裊裊炊煙,農人荷鋤而歸。如今想起,那是詩歌的意境。

但是這窮,並非那時的感覺,更多是現在對比之後的心情。那時候,吃什麼,穿什麼,似乎並不重要,那種感覺已經淡忘了,遙遠了。但是,每一次在荷田邊等待三叔隔半天才會拋來的老蓮蓬,那種心情是多麼的富貴。那一瞬間,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為窮,哪怕是老蓮蓬也是捨不得吃的。也許是我的羸弱多病而最讓三叔疼愛罷,他總是能夠在別人不注意的時候,滿足一下我滿口清香的需要。他經常調皮憨厚的朝我眨眼睛,我便會燦爛一笑。

那時候採來蓮蓬之後,把蓮子從蓮蓬中剝出來是我們這些孩子的任務,我們也樂此不疲,經常進行剝蓮子比賽,誰剝得多,或許就會得到老人的獎勵。那時候,一顆蓮子,都值得大家珍惜,都會讓別人羨慕半天。

剝出蓮子之後,大人就會拿出蓮刀,以一種熟練得讓人眼花繚亂的速度開始割開蓮子的殼。我們這些毛孩子便在一邊幫着把白白的蓮子從割破的蓮子殼中撿出來。經過烘乾後,蓮子的製作就算完成了。當年,很多農户就是靠這樣的蓮子置辦了家庭用具,湊齊了孩子上學的學費,購買一年之中的油鹽醬醋……小小的蓮子,為老家那些憨厚勤勞的父老鄉親帶來了踏實和依靠。我無法猜測他們的心情,但我終於理解了鄉親們那種近乎苛刻的“吝嗇”:因為這蓮子是全家的經濟活水,因此不是孩子們嘴巴里的零食。

每年過冬時,那田裏只剩下殘荷寂寥着。可那荷田確是農家不盡的菜籃子。有客人來了,主人家拿不出菜來招待,男主人便會挽起褲管子,走進荷田,用腳在荷田裏面踩着。當忽然不動時,兩隻大手往下用力挖,一會兒一根粗壯雪白的蓮藕就出田了。要是哪家沒有荷田,忽然來客,那家主人也會和鄰居吆喝一聲,走進田裏,挖上幾節藕回家,一頓香噴噴的飯菜就成了。

現在想起那些貧窮年代和蓮子有關的故事,很感人,也難忘。那種純樸的讓人感動的農村特有的片斷,就像五味的橄欖,不管你如何咀嚼,總是興味綿長而讓人遐思的。如今回到故鄉,帶着孩子在荷田邊漫步的時候,孩子總會提出很多在我看來很無理的要求,諸如摘一朵荷花玩,諸如摘一個嫩蓮蓬吃。路過的鄉親總會毫不猶豫的滿足孩子的要求,我還是大聲地喝斥制止,總會惹來鄉親大驚小怪的埋怨:一朵花一個蓮蓬有什麼關係?又不是當年了!

呵,是呀,不是當年了。如今故鄉“志棠太空白蓮”已經成為一個家喻户曉的品牌,蓮子已經過太空育種,故鄉人民已經把蓮子作為發家致富的工具,已經不是那種靠它過過小日子的時候了

《愛蓮説》心得體會篇3

予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説》

夏日的午後,陽光像一隻頑皮而可愛的小貓咪,在窗台留下了一串串小巧而精緻的腳印。燥熱的天氣連吹來的一小陣風都是熱的。太陽也早已不是二月的那位甜美的小公主,而是變成了一個小巫婆,彷彿要把全世界都變成火的王國。鳴蟬也躲在樹葉後,躁動不安,彷彿下一刻自己就要被一片火海包裹,發出一陣陣哀鳴,聽得人心煩意亂。

唉,這該死的天氣!打開身旁的小風扇,期盼得到一片清涼。然而她卻像一陣陣熱浪,撲面而來,如火一般讓人透不過氣來。關掉風扇,漫不經心的翻開語文書的首頁,映入我眼簾的是開學時心血來潮寫的諾言:努力學習!現在想起來,我實現這個諾言了嗎?苦笑。翻開第二頁,出現在我面前的是一幅名為《清風荷影》。心頓時平靜下來,燥熱感也不見了。看着這幅彩頁:淡白的荷花體現出她的樸素與美麗,淺綠的荷葉映襯這潔白的花朵,使人產生無限遐想。

翻開課本《愛蓮説》,眼前立刻出現了一幅美麗的畫面:荷塘中,到處都是盛開的荷花,水潤的荷葉,走在荷塘邊,便會被滿池田田的荷葉,亭亭玉立的荷莖和風姿綽約的荷花所吸引。不經想起楊萬里的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望着滿池的荷花,不經感慨萬千。荷花,他就像一位正直君子,出淤泥而不染;像一位素美的女子,濯清漣而不妖;像一位聲名遠播的名人,香遠益清;又像一位潔身自好的少女,亭亭淨植......哦!荷花你是如此的高潔,讓我無法用言語來形容,正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你與那些嬌豔的花兒比起來,顯得更加樸素與美麗,你用你的高潔征服了所有人。

俗話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荷花卻能“進墨而不黑”,世上還有什麼花能做到這一點呢?現今世上,有許多人在惡劣的環境下生長,最終變得一無是處,還為國家,為集體帶來許多不良影響,他們應該像荷花學習!

荷花還有一種君子情懷,他們不會趨炎附勢,追名逐利,是多麼正直高尚的氣節。現今很多人為了升官發財,做一些違揹人性道德的骯髒齷齪的事,讓人們對之恨之入骨,而他們卻能理所當然的,他們應該深刻反省!

荷花,不會因為環境惡劣而隨波逐流;不因為環境順利,而張揚炫耀;他通達公正,沒用歪的斜的:

她越遠越香,有一種稟然不可侵犯的人格力量;哦,荷花你是如此的高尚純潔!

合上語文書再次看到首頁上的那句話。對!我一定要努力,荷花都有如此品質;我也應該向他學習!

荷花,是你讓我得到清涼,學會努力!你所散發出的人性魅力,使我久久不能忘懷!

我愛你,荷花!

《愛蓮説》心得體會篇4

前二天偶然讀到一篇古文,是宋代大哲學家周敦頤寫的《愛蓮説》。雖然有個別地方不太懂,但我還是能體會到作者對蓮花的喜愛之情。

大家都見過蓮花,可又有幾個能體會出蓮花的高潔,蓮花的君子氣概呢?在文中,作者用婉轉的語言表達了對蓮花的讚美之情。文中寫道“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美麗的蓮花不正像作者所描寫的那樣嗎?

開放的蓮花朵朵清香,打着骨朵的蓮花含苞欲放,楚楚動人。早上的蓮花精神抖擻,朝氣蓬勃;晚上的蓮花,若隱若現,朵朵幽芳。近看蓮花,像一個寧靜素雅的少女;遠看蓮花,好像很多身穿紗裙的女孩在舞蹈。總之,蓮花就是給人一種身心清爽舒暢的感覺。

作者雖寫的是蓮花,但他卻是借蓮花來説做人的道理。“蓮,花之君子者也”。作者把蓮花比作君子,君子就是道德高尚,品格正直的人。文中説:“出淤泥而不染”。這句話讓我想起了《悲慘世界》裏的主人公冉阿讓,他不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嗎?”他生活在那麼一個悲慘黑暗的社會裏,到處充滿着陰謀與欺騙,可他卻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善良人品,不被那些“淤泥”污染。這不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品格嗎?

我相信,如果人人都像蓮花那樣正直善良,世界的明天就會更美好!

《愛蓮説》心得體會篇5

聽了楊老師執教的《愛蓮説》,我受益匪淺,楊老師課堂設計藝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課前交流。楊老師的課前交流可以説駕輕就熟,簡單的幾個問題,一下子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師生之間不再陌生。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學習語文要善於提問、敢於提問。這就為整個課堂提供了一個學習活動的平台。

其次,理解文意。對於文言文教學,疏通文意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怎樣使學生動起來,既學到知識,又鍛鍊能力?楊老師採取提出問題生生問答師生互譯的步驟,達到了這一課堂效果。

再次,品味文本。楊老師從語言之美、手法之美、立意之美三個方面着手,採取提出問題示範舉例小組合作展示成果的步驟,完成了這一環節。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始終跟隨老師的思路去分析、思考、解答,課堂氣氛及其活躍。當學生遇到困難,思路暫時中斷時,楊老師總能非常恰當地引導學生打開思路。

我十分佩服楊老師課堂語言的感染力,佩服他思維的機智靈活,佩服他對課堂極好的駕馭能力。學生們在自己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得到了蓮花君子一樣的品質這個結論,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主旨讚美蓮花實則讚美像蓮花一樣的人,使學生輕輕鬆鬆地解決了問題,獲得了知識。

課堂上,老師就是一個導演,學生就是演員,演員的表演要靠導演去指導,要想使演員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水平,關鍵看導演的點撥,楊老師非常好地做到了這一點。

《愛蓮説》心得體會篇6

宋朝著名的的哲學家周敦頤,又稱濂溪先生。周敦頤的《愛蓮説》是古代散文中的膾炙人口的名作。表現了作者堅貞的氣節和潔身自好的志向。其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一句,更是有口皆碑,廣為傳頌。黃庭堅還稱周敦頤“人品甚高,興懷灑落,如光風霽月”

周敦頤在《愛蓮説》中提到了“晉陶淵明獨愛菊”,下文進一步提到“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陶淵明是我們所熟悉的東晉大詩人,文學家。他的詩文辭賦中,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他優秀的作品中隱喻着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惡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他當官還不足三月就辭官歸隱。他渴望人人有個豐衣足食,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菊花不與百花爭春,卻在百花凋謝的寒秋悄然獨放,真可謂是隱逸者了。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陶淵明為什麼只喜歡菊花,意思是不願意與統治者同流合污。

他那追逐名利的人比起來,確實應該大加讚揚。在哪社會環境下,真可謂是“出淤泥而不染”。

然而,在今天,仍然有一些人因為受到了失敗挫折,被一時的黑暗籠罩着,就喪失進取鬥志,幻想着有一個能避開這一切的世外桃源,把自己與世界隔絕,這是消極的做法,被動的也不現實,那五一會把自己包圍在一個小圈子裏,自行其樂,不參與外界活動,一個人如果這樣活着,縱然飽食終日,可還有什麼意義呢?隱居也許能辦到,但避世是不可能的,何況現在的社會,根本不同與那時的環境中。在改革的今天,怎麼能遇到問題就退縮,遇到惡勢力就隱而退之呢?從這個意義上講隱居是自私的。

也許有人説,隱居使自己不會與邪惡鬥爭人,很難想象會不會被邪惡玷污,征服。

潔身勝於隱身。我們身處在一個激烈變革的時代,時代要求我們要有頑強的進取精神,要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過去和今天時代不一樣,時代允許也需要我們只是邪惡,做勇敢於鬥爭,不怕污身,勇於潔身,有所作為的“弄潮兒”。

《愛蓮説》心得體會篇7

在我書房的牆角,有一尊花瓶。之所以稱其為“一尊”,是因為它太瘦了:上下兩端寬,到了中間一下子窄了,彷彿病弱的孩子,讓人擔心;又彷彿窈窕的舞者,頗有幾分靈活的動感。

這花瓶並不像名字大作那般珍貴,只是普通的樣子,卻足以叫人愛不釋手了。在那瘦弱的頸裏,裝着幾樣東西:一束乾花、幾枝蘆葦,乾花是原來有的,而蘆葦是之後放的,這倒映得它有幾分妖嬈了,花瓶是透明淨澈的,便可看到蘆葦根本上的泥土,遠遠地看去,既不礙眼,也添了幾分鄉土氣息。在那花瓶的邊上,雕着淡雅的小花,不知是蘭還是什麼,總之,彷彿舞者身上絢麗的裝飾,若是比作那瘦弱的孩子,這小花——便是帽檐上的花環了。

我自願把這花瓶比作君子,便不願再將它的妖嬈展現,但這花瓶的美,卻遠在心目中的君子之上了:你若誇它,它便搖搖那瓶中的花兒,像是説:“過獎了!”遇上不喜歡的.人罵,它也不怒,一動不動,大有“沉默是金”的意味。你看這花瓶的時候,它就把花兒對着你;若是不看,它便老實地盛着花兒。

有人説國畫好,有人説書法妙,還人有誇木雕、石雕,而我自愛我的花瓶,便把那雨點般的讚揚擋在背後,再觀賞那花瓶:把它放在琳琅滿目的工藝品中,它也許並不那麼引人注目,但它的心中所盛着的美,是那般色彩絢爛古玩所不及的,也是我們所不及的。我若把這瓶看作榜樣,那必遭人們的嘲笑。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愛蓮説》來,作者我記不清了,只是隱約記得其中一句,用白話講便是:愛菊的有陶淵明,愛牡丹的人很多,愛蓮的除了我,還有誰呢?

......

這篇文章若作為狀物文,也許有些牽強,但我依然把這尊花瓶記在紙上。追求樸素美的人並不多,就像《愛蓮説》:“愛蓮的除了我,還有誰呢?”是啊,珍惜簡潔的除了我,還有誰呢?

《愛蓮説》心得體會篇8

何為君子?大度、謙和、會忍耐?不計小利、是非分明、講義氣?在我周圍的人眼中,君子是一個十分抽象的詞。何為君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宋朝有一位名叫周敦頤的學者,在他的眼中,“蓮”就是花中的君子----“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其實,先前我對蓮的理解就像是對君子一樣模糊。在夏日的池塘裏,碧綠的蓮葉與潔白的蓮花顯得那麼普通,就像一杯加了無數次水的清茶,淡的普通。但作者卻在這普通中找出了千千萬萬個不普通。他通過蓮與牡丹、菊的對比,表述出自己對君子的理解,表達了對蓮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讚美,託物言志。蓮清新淡雅,有德行、有毅力。蓮是君子嗎?

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對君子也有獨特的見解。在他的眼中,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且善施教化地人才是真君子。就此看來,君子似乎是中國古代所有美德與精神的代表,是這樣嗎?

我認為,君子不一定要説得死板,只要一個人有德行,有志向,有毅力,明辨是非、謙和大度,會忍耐,圓滑有度,能迅速適應周邊環境,懂生存,就可以稱上君子。也許,他們能有一兩個缺點,也許他們並不温文爾雅,也沒有學富五車,但現代社會的真君子一定要是個懂得生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