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開研討會數學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7W

開研討會數學心得體會多篇

開研討會數學心得體會篇1

12月3—4日,z學院西校區。我有幸參加了“全國名師國小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觀摩會”,通過聽專家講課和學術報告,我受益良多,深刻感受到名師課堂的風采和教學藝術。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z老師的《乘法分配律》一課和報告《運算律教學的若干思考》。

z老師現任杭州市z教育集團副校長,身為一個南方人,我明顯感覺到他的課和北方老師的課不同之處。他語言幽默風趣,行為舉止有些滑稽可笑,和學生零距離的溝通交流,像流水、像微風一樣的課,細微之處盡顯名師駕馭課堂的功力和教育智慧。由於課前和學生互動費時較多,加之會場狀況不佳,z老師這節課有些超時(用時大約1小時),但是在下課後學生仍然捨不得離開,這就表明了學生樂學、願意學,而且不感到學習是種負累。劉老師營造的課堂氛圍輕鬆自由,學生在不緊張的狀態下不知不覺地參與到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教學中來。老師在這節課中是一個引領者而不是傳教者,其教學環節設計合理、環環相扣、水到渠成,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眼、手、口、腦、身體並用,課堂參與度很高(幾乎每個學生都有發言),老師對出錯的學生也只是善意的“幽他一默”,學生並不感到尷尬甚至害怕。劉老師能很好地利用教學中的生成,他的課和教學預案並不完全一致,正應了那句話“所有的好課都是生成的課”。

聽z老師做報告也是一種享受,他話語幽默風趣,舉止形象生動,在一個個鮮活的事例中向老師們呈現出“教什麼”與“怎麼教”的重要性。作為一個年輕教師,我深刻體會到要抓準“教什麼”有多困難。我任教的是一年級數學,由於大部分學生在入學前都經歷了一定的學前教育,對於一年級的知識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些,這就給教師出了不少難題:對於這些知識,有哪些同學已經完全理解並掌握了?有哪些同學還一知半解?而一知半解的同學,又是哪裏知、哪裏不解?知多少、不解多少?如何組織課堂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何在一堂課中讓未會的學生掌握理解,讓已會的學生有所提高?……正確處理這些問題,是使課堂有效、優效的前提,也是我今後教學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這短短的兩天時間裏,我近距離地接觸了名師,聆聽名師的示範課,從中我領略到每個名師的教學風格,深厚的教學功底及精湛的教學藝術,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更加努力學習,期待自己有長足的進步。

開研討會數學心得體會篇2

20xx年11月12日至14日,我有幸到xx市參加了安徽省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這次會議由名師授課和專家點評、講座組成。

在沒參加工作之前,一直幼稚的認為,教國小數學是很簡單很輕鬆的事,現在想想真的錯了。因為太沒有工作的經驗,參加工作的二個多月以來,磕磕絆絆,諸多困難。參加了這次觀摩會,讓我受益良多:

1、數學來源於生活。教學改革,十分注重情境的創設,學情境中的數學,學生活中的數學。教學時,我們往往是從情境中提煉數學信息,從而構建數學模型,最後還要在實際中應用。特別是王鋭老師執教的《旋轉》一課中,王老師創設學生玩“大炮打魚”的遊戲情境,一個學生到講台上遮住眼睛,王老師把魚的位置藏好,再找一個學生來指揮上面的學生怎麼旋轉大炮一定打到魚。經過老師精心的設計,學生很自然地就知道了旋轉的三個要素—旋轉方向、旋轉角度、旋轉中心。這讓我印象深刻也讓我為之感動和敬佩。

2、以生為本。如今信息社會中不斷創新才能讓一個企業一個民族得以生存和發展。作為育人工作者,要以發展的眼光,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於學習基礎知識的國小生而言,我們的教學不能生搬硬套,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為起點。作為一名新教師,總認為因為知識“過於”簡單,所以認為這對於學生而言也很簡單。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點並不成熟,接受新事物複雜程度的能力是有限的,那些我們自認為簡單的事情,其實對他們來説並不是簡單的事。以我走上三尺講台上的第一節課“秒的認識為例”,很有幸的是,觀摩課上,晁老師上了和我相似的課“分的認識”,晁老師處理時和分的關係上時,讓男生看分針,轉一圈就喊停;讓女生看時針,轉一大格就喊停。學生很快就知道了分和時的關係。那一刻,我覺得自己被震撼了,設計的很好,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太多太多。

3、作為一名新教師,要多看書,多聽課,多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和能力,讓自己的教育之路越走越寬。

這次的觀摩學習是短暫的,留給我的思考卻是長久的。名師們嫻熟的駕馭課堂的能力,以及對新理念純熟運用的能力,都將成為我今後奮鬥的目標。

殷旭升

?搭配中的學問》是三年級上冊的一個實踐活動課,教材以配菜為素材,提供了3天菜譜供學生進行一葷一素的配菜活動,作為主例題,而將衣服的搭配(2件上衣和2件褲子及一件裙子)作為鞏固練習,試圖讓學生體會搭配中的規律,學會有序思考,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兩位老師根據本地學生的生活經驗,“反客為主”都以衣服的搭配作為主例題進行教學,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回顧兩位老師的課堂,都以探索學習活動做保障,憑藉有效學習支持學生的學習,有探索和練習可以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真實和紮實。下面具體回放兩位老師的教學過程,再次品味兩們老師的良苦用心。

數學教學與生活是密切聯繫的,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能力是新課程的教學目標。因此,兩位老師有意識地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踐聯繫起來,寓數學知識於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之中,使抽象的數學知識以直觀豐富的客觀事物為載體,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數學。用現實的生活情景激活了學生的記憶,以學生最常接觸的搭配衣服為情境,營造氛圍,用“猜一猜”活動,將現實和課堂、生活與數學有機聯繫起來。

“猜一猜”:此環節兩位老師都通過簡單的情境將學生帶到本課的主例題,都以“猜一猜”(2件上衣和2件褲子有一件裙子,上裝下裝各選一件,一共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學生憑藉自己已有的經驗,能夠進行猜測和判斷,但此時更多學生的搭配是零散的、無序的。

搭配要按一定的順序,才能不重複、不遺漏。教學中力求做到問題的提出具體、明確、到位。有效的引導學生思維由具體逐步過渡到抽象。“擺一擺”這一環節,教者抓住學生的認知起點,為學生提供了充分探索與交流的空間,讓學生掌握了搭配的規律並提升歸納瞭解決此類問題的策略。

“擺一擺”:之前的猜測和想象,需要具體的操作活動來佐證和擴充。兩位老師在課前都作了充分的準備,以事先準備好的圖片讓全體學生進行動手搭配,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此後兩位老師以他們自己的方式來詮釋了課堂的魅力。其中一老師在學生操作完成後,請三個典型的學生上台演示,一個是以上衣為主線,一個是以下裝為主線,另一個而出現了遺漏,通過學生的反饋和總結,得出不遺漏、不重複必須按一定的規律進行搭配,突出了本課的重點。而另一老師在學生上台搭配後,在反饋時直接拿掉一件上衣(以上衣為主線)或一件下裝(以下裝為主線)恰到好處地利用了教學資源,生動、鮮明、直觀地體現了按一定規律進行搭配的重要性。此環節兩位老師以不同的作課方式達到了相同的教學目標,起到了異曲同工之效。 許小美

最近我又在觀看了杜郎口中學的幾節教學視頻,我感受到杜郎口精神的實質就是充分激發了學生對學習的渴求慾望,實現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整個學校形成了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

杜郎口的課堂活了,真正告別了傳統的課堂授課模式,學生當之無愧的成了學習的主人,走進課堂,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渴望求知、渴望解惑的充滿激情的人,正像杜郎口人説的那樣“主動是學習之本,活躍是課堂之魂”。

(一)新課改與教師、學生一起成長

在參加了多次關於新課堂教學改革的培訓後,把大腦徹底的洗刷了一遍,有人説“換的不只是教材,而是教法,也就是大的教育改革!”什麼都是新鮮的:排了幾十年的課桌太死板了,要排成“圓周會議”形的,千篇一律的教室佈置也太沉悶了,教室佈置要有個性化,課堂是學生的……。校長教師在一起,聽講座、提問題,激昂的轉變觀念、互動、自主學習、探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很多以前看上去是不可動搖的,沒有絲毫懷疑的,顛撲不破的教育真理、教育信條就要重新審視和反思,要注入新的詮釋了。許多新鮮的詞句“自主、快樂、高效”如急風驟雨,容不得你半點猶豫就劈頭蓋臉而來,看着大家突然忙碌起來,我的壓力驟然而升:不學習,就要落後,不轉變觀念,就要被淘汰!容不得半點猶豫,帶着“自主、快樂、高效”的新理念用於課堂實踐,讓孩子們自主,讓孩子們快樂,讓孩子在自主快樂中實現課堂學習的高效。幾節課下來,看着孩子們亂哄哄,孩子們自主快樂了,一節課下來,體會只有一個字:亂!剛剛湧起的一點激情也逐漸冷卻下來。難道新課改就是亂,亂就是新課改?我疑惑了:難道這就是課堂教學改革?不,課改決不是這樣!是不是哪裏做不到位呢?通過實踐,漸漸地,我的思維變得開闊了,對課改的理解逐漸撥雲見日:我之所以茫然,是因為把課改想得過於神祕而無法企及;之所以感覺亂,是自己的思維還定格於傳統的教學模式之中,從心理上還沒有徹底的接受新課改的教學模式。其實,課堂教學改革只是一次契機,它就是我們一直在做,而且從未間斷過的追求,只是一些更富學識的人將它完整的歸納並積極推廣的教育理念。它並不清高,也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不可能,它是可行的,也是可信的,更是自主、快樂、高效的!

契訶夫説過:“書知識如果沒有經過教師心靈的加温,傳授越多,學生將變得越冷漠、越無知”。教學中,我深深地會到課堂教學改革會讓教師輕鬆,讓學生快樂;課堂教學改革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生活,也改變教師的教學生活。課堂教學改革中學生可能會改變他們的一生,新課程中的教師也將煥發出新的生命。教師將與課堂教學改革同行,將與學生共同成長。

(二)多聽聽學生的心聲

師生之間多多交流,會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也是課堂教學改革信息的反饋,多聽學生的心聲,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對此,我深有感悟。

一次課上,一個學生怯生生地對我説:“老師,咱課上能不能換位呀,我喜歡和某某一起做作業。”原先也有很多同學希望這樣,但我都沒允許過,怕他們在一起光知道玩耍,但看着他渴望的眼神以及新課堂教學改革對課堂教學要求就是讓學生自主,於是便微笑着點了點頭説:“老師滿足你的要求!”他聽後非常高興,2個人合作的非常愉快,作業做得非常優秀和成功。等課上了一半的時候,我表揚了他的進步。這下可不得了了,好幾個同學説都願意自由組合,我一想這樣課堂不就亂套了呀,等換完座位就該下課了,我就沒答應他們的要求。等下課鈴聲一響,我剛走出教室,感覺一個“小尾巴”跟了上來,回頭一看,怯怯地問我“老師為什麼同意他換座位,不同意我們換,老師是不是不喜歡我們呀?”一句話問的我語塞,我趕緊説“不是,不是,我怕換位耽誤大家的作業時間,下次上課之前可以提前換好就可以了,ok?”

這,給了我一個小小的啟發:如果在課堂上安排自己的合作伙伴一起創作,能激發孩子們的創作熱情,而且還能培養他們的團體合作意識,(而現在的孩子在生活中恰恰缺少的就是合作精神)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更愉悦地把學習積極性參與到課堂中來,使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我便答應了所有學生們的要求。我又跟同學們説:“我滿足了大家的要求,也希望大家滿足老師的要求,做出讓老師最滿意的創作,而且還要注意課堂紀律,不要太"放肆"了,而影響別人。”再上課時,我發現每一自由組合的同學都能積極主動地創作和學習。通過好的學生和相對弱一點的學生的搭配組合,對後進生的轉化起到一定的效果,每次面對他們的合作創作都滿意地點了點頭,説:“真不錯,繼續努力!”

每一個學生都有他自己獨特的想法,只要老師願意去聽,細心去感受,就會深入到他們的心靈深處,探知他們的需求和渴望,由此,也就會在教學方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課堂教學改革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不斷地探索、實踐、領悟。與此同時,不要忘了多和學生交流,多聽聽學生的心聲。

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結合自身與學校實際,學其精髓,把握內涵,深刻領會,提高課堂效益。在教學中,我要嘗試讓學生自己來實踐知識的獲得過程,自己對照課本進行自學,並且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樂趣,找到自我。學習是一種快樂,我們也“學着樂,樂着學”,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活動的課堂、自由的課堂、和諧的課堂、激情燃燒的課堂、迴旋着生命旋律的課堂。

在教學中,要給學生一個足夠的空間,從而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成功地快樂,進一步激發求知的慾望,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率。

以上是我對實施新課改的一點初淺體會,新課改讓教師原有的角色發生變化,新課改也為教師發展創造了一個新的機遇。相信我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激發自身的活力,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創新,一定會使學生向“學會學習”這一最高目標邁進。相信自己也會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不斷成長,只要我們不斷學習,在教學中努力貫徹新課程的理念,不斷進行教育教學上的創新。

開研討會數學心得體會篇3

20xx年4月20日至22日,實驗學校選派青年教師鄭莎莎、孫亞靈在西安空軍工程大學體育館參加了“名師之路”20xx年春國小數學教學“未來課堂與問題化教學”觀摩研討會。

會議歷時三天,俞正強、唐彩斌、牛獻禮、劉延革等15名國小數學界專家做了數節精彩紛呈的示範課和報告,他們流暢的課堂教學、愉快的課堂氣氛、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無不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俞正強老師執教的五年級《植樹問題》,抽絲剝繭,把看似抽象難懂的幾個公式歸類到“段”和“點”的關係上,把最本質的東西簡單、實在的教給學生。在學生不能及時舉出例子的情況下,鼓勵他們聯繫生活,讓每位同學感知數學來源於生活,使學習不再枯燥乏味。應用環節也能緊靠生活,讓學生親身去體會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又印證了不變的規律:佔了幾個“點”,少種幾棵樹。在巧妙的問題設計和恰到好處的引導下,帶領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解決生活中的“一類”問題。

牛獻禮老師執教的五年級的《打電話》一課,是對“以學定教”的充分體現。把教材中的“15人”改成3人,如何儘快通知到所有人的問題就變得簡單易分析,學生能更快地接觸到問題的本質。學生經歷了獨立完成、同桌交流、彙報展示和教師引領的過程,自己得出重點知識“知道消息的人都去通知”,從而進一步驗證猜想、發現規律。整節課始終圍繞着學生的學習展開教學,教師的每一次追問都是為學生的學習體驗做鋪墊,最後的計算部分就顯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充分印證了體驗式學習是為學生提供感興趣且有意義的數學活動。

秦瑩老師的《一分有多長》,親切自然,美妙的就像一首歌。課前的“經典詠流傳”是前奏,引出關於用時的問題;精美的課件展示出的鐘表是漸進,帶領學生一步步體驗秒針的變化規律;孩子們的兩個活動是高潮,讓學生體會到一分鐘是多少秒、以及時間不以人的感受做轉移;深情的話語小結是尾聲,温柔且堅定的語氣,學生在放鬆的狀態下有了更好的收穫;幾個小練習的設計結束,貼近生活的練習,鞏固了所學,同時結束亦是開始,學無止境,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整節課渾然一體,堪稱享受。

羅明亮老師的授課教會了我們一句話“人間至味是清歡,課堂至味是道理”。給六年級的同學解決他們五年級就存疑的一個問題,讓學生敢於去自己提出提問、自己通過探尋去明白道理,繼而通過道理去解決問題。教學不應該只知道“是這樣的”,而更要知道“為什麼是這樣的”,要讓學生去深入思考知識背後的道理。在不斷地追問中讓問題引向深入,分享見解,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習慣。這樣的課堂不正是我們所追尋的嗎?

周衞東老師的《小鴨在哪裏》則讓我們看到了學生創造力的驚人之處。整節課的風格極具童趣,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小鴨的例子,給予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其自由生長,繼而引導學生一步步探尋深化、收穫成功。這樣的學習才能讓人真正看到孩子學習的模樣,體會到他們知識的增長,相機誘導、順勢而為,做到讓學習真正發生。

這些專家名師們的課各具特色,但同樣的都做到了緊貼教材和生活。同樣關注了學生數學素養的生成,培養了孩子們優良的學習品質。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親自體驗,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明白所學的本質道理。精彩的專題講座更是一個個先進教育理念的呈現,給我們的靈魂以不同程度的衝擊和洗禮。讓人深刻感受到思考和成長。

會議的一首插曲令人印象深刻,歌名叫做《夢在前方》。“沒有什麼能阻擋,風浪再大又怎樣;只需要一雙手掌,就有徵服的力量。”對於年輕教師來説,這些專家前輩們用他們豐富的經驗和閲歷,為我們的專業成長提供助力;對於學生來説,我們又何嘗不是他們背後的推手呢?要想傳授給學生知識和能力,作為教師就應努力提升自己,引領學生體會思維成長的快樂,幫助他們完成自己的人生夢想。

走近名師、聆聽名師,這次觀摩學習讓人深切領略到了大師們別樣的人格魅力和課堂風采。教育是一門藝術,藝術則是用心創造、執着追求,堅持不懈。成功無止境,起點總是零。教師易,名師難。我們堅信,風雨之後必能見彩虹!

開研討會數學心得體會篇4

感謝學校領導,讓我有幸近距離目睹了z省名師們的風采,精彩紛呈、魅力四射不能遮蓋他們獨特的個人魅力。厚實的文化底藴,敏鋭的數學思維正是他們張揚個性的潛力資本。短短兩天,九位教師,團隊成長,讓我充分體會到了“磨”出的味道、“研”出的精彩。

團隊力量為他們的成功奠定了基礎,個人魅力使他們脱穎而出。青島的詹筱偉老師重新執教,變的是課件的運用,不變的是對學生的尊重和對教材的掌握。在對分的細緻講解後,通過靜動的對比感受,達到教育學生珍惜分分秒秒的目的。正如她所説:“數學老師要嚴謹,但不能呆板。”煙台的z老師執教的《3的倍數的特徵》一課,最值得我學習的是他的膽大心細,通過反覆磨課,他拋棄以往經驗和教材讓學生自主探究百數表找出規律,3的倍數的特徵:各個數位上數的和是3的倍數。繼而通過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的練習提升得到鞏固,又通過2、5的倍數充分理解了3的倍數的特徵,使大部分同學知其然,更使少數好學生知其所以然。而這一切是在輕鬆有趣的氛圍下進行的,放鬆的環境,有趣的遊戲,巧妙的疑問,每個環節都缺一不可卻又舉重若輕。讓人久久回味。孫娜老師的《長方形的面積》一課由疑問引出單位面積—讓學生擺一擺、算一算自然過渡到量一量,繼而歸納出面積公式,又通過梳理知識使學生由表象內化成一種概念,建立了完整的概念理論。練習提高使學生準確找出了正方形的面積,達到了舉一反三的目的。

任教數學以來,我一直考慮怎樣做到“數學好玩”,煙台的z老師和濟南的z老師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楊老師的《分數的意義》一課就特有意義,整堂課都以遊戲貫穿始終,雖然是下午最後一節課,學生的精神狀態和思維敏捷程度卻很高漲、靈活,老師的引導調動起到了關鍵作用。談話使學生產生了學習興趣,分蛋糕又使學生產生了疑問,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楊老師提出疑問,設置懸念,啟迪他們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起他們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促使學生的認知情感由潛伏狀態轉入積極狀態,由自發的好奇心變為強烈的求知慾,產生躍躍欲試的主體探索意識,實現課堂教學中師生心理的同步發展。學具準備看似簡單卻有深意,一段線、8個方塊、10根小棒,由簡單到複雜讓學生體會到單位“1”的含義,知道把所有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再來平均分。期間高潮、精彩不斷,練習後的分糖塊又再次掀起高潮,深化了分數的意義,愉快結束課堂。z老師幽默風趣,駕馭課堂的能力高,能靈活對待課堂的小變化,在學生自己操作中形成經驗,檢驗經驗中歸納知識完成了對《圓的認識》。z老師的《圓的面積》一課不僅重視老師導的作用更重視學生學的方法指導,對於學生的探究,麻老師沒有急於評價優劣而是鼓勵學生:“你很有思想,可以繼續研究。”充分利用課件的優勢,彌補想象與操作的不足。使圓無限次等分與分割,探索出圓的面積公式。有一種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效果。

兩天學習,共聽了9節課,在這些優質課中,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整節課,每一位教師都很有耐性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執教者的語言精練、豐富,對學生鼓勵性的語言非常值得我學習。

這些優質課授課教師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為學生創設現實的生活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一定要發揚成績,找出教育教學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學習,教壇無邊,學海無涯,在以後的教學中,以更加昂揚的鬥志,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開研討會數學心得體會篇5

20xx年4月21至23日非常榮幸參加了此次會議。剛開始我一聽要出去聽課,以為又和我以前參加的其它國小數學會議是一樣的,是優質課評選類得選撥式會議。但當我走進會場,看到“z市農村國小數學‘關注常態、聚集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會”這一題目時,有幾分詫異,帶着這種詫異我聽完了這13節課,感覺像是打破的瓶子五味俱全。

(一)國小生和國小生如此不同

“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我一直相信這句話。雖然人又貧富之分,但貧窮的人有有用錢也買不到的幸福,而富有的人也有難於體會的痛苦;有時覺得一個人很聰明,但他天生缺少了勤奮,註定平平淡淡,而一個人天生呆頭呆腦,老天卻給了他勤奮的個性,他也可以擁有輝煌的人生。但當我聽到於老師在會議總結時一組組觸目驚心的數據時,我震驚了,我懷疑了。農村國小生比城市國小生差什麼?一樣的四十分鐘,他們在課堂上收穫的到底是什麼?

在參加會議的這兩天時間裏,我無意間聽到的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在最後散場離開時,我聽到一位老師這樣説:“這樣的課堂教學設計只適合城市裏的孩子,根本不適合農村孩子。”聽後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大學剛畢業,沒有太多的教學經驗,而且一入行就進入了市直國小的大門,對農村國小教育沒有太多的瞭解,但也從來不知道我們之間有如此大的不同。我們的孩子有如此大的不同,我們的孩子和他們的孩子難道智力上有差距嗎?難道農村老師比我們差嗎?答案肯定不是的,相反的我覺得他們付出的比我們更多。

這樣的疑問解答了我參加會議時的疑問,我想引起詫異的原因有很多,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但不行動就永遠也不可能改變。於老師的這次會議倡導不只是給村小老師一個展示的機會,對村小老師師一種激勵,也讓我覺得羞愧。作為一名市直國小的老師,擁有一流的教學設備,一流的學校管理,最好的學習機會,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優秀?真想對那幾位村小來上課的老師説:“無論本節課你上的成功與否,都值得我們這些老師學習,走到這裏你們付出了太多的努力,真的辛苦了,你們很棒了!”同時對每一位村小老師都應該説聲:“你們辛苦了!”

(二)教什麼不等於怎麼教

本次聽課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是以常態課的形式出現的,沒有以往優質課中的精心修飾。但老師們的表現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雖然代課僅僅半個學期,但計算課的講授讓我覺得頭疼。學生對於有的題目早已經會做,所以我在思考到底要教什麼?13節計算課下來給了我答案。教給學生什麼是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為基礎,找到知識的重點及難點,面向的是學生的起點,而怎麼教的重點是為什麼教?直面的是學生的終點。不能單單滿足於學生會做你出的計算題目,更重要的是使他們真正理解原因。

雖然我也已經是一位老師,但和他們這些老師比起來差距不只一點點。一次次精彩的點評中我聽進了心裏,無論教授的是什麼,都要從學生的起點入手。時刻都應該以學生的思考來引導我們的課堂,數學教學研究之本就是學生。我們無法主導學生的思維,但我們應該試着追隨他們的思維,這樣才能知道我們應該做點什麼。

除了對學生的理解,對教材的理解也是不容無視的。我反思自己對教材理解的不夠深入透徹。很多時候我只是將教學用書粗粗的讀一遍,大體瞭解到本節課要教授的知識是什麼?然後就以自己的想法進行授課。現在看來自己的粗心大意,教學用書中藴含着巨大的資源。仔細品讀能讓我們發現學生的基礎在哪裏,本節課牽扯的的知識點有哪些,學生思維上的難點在哪裏。我畢竟已經過了孩子的年齡,已經不能把思維射回過去,但現在的我們卻要讓自己的課堂射向孩子的思維,也射回我們的過去,用孩子的思維重新學習。你學會了,孩子就學會了。

每次聽課都有很多體會,都給我教學上敲醒警鐘。我要讓我的課堂真正變成學生的,學生們學會了,我才是學會了。我們常説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知道自己的這個想法很難,但難不代表不能,我也知道不行動就不可能實現,所以我會慢慢試着去努力,去研究,多向各位老師們學習,有這麼多優秀前輩們指引着我們,相信未來的孩子們一定都是最幸福的學習者。村小的孩子們也一樣!差距會變得相同!

開研討會數學心得體會篇6

來自全國各地的老師匯聚在“東南大學的禮堂”,聆聽名師和專家的教誨,吸取教育的營養,我每天總是感覺我的手耳不夠用,總是想把大師們所講每一個觀點,所上的每一節課,所講的每一句話都記在心上。還好整整二天半的學習,我也把筆記本記得滿滿的,收穫頗多。

現在回到學校看着自己的學生,回想着這二天半的學習內容,我的心得體會記下來,與同行們交流。

數學課堂應該主要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是就教數學知識而純粹教數學知識,還是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數學思維能力也得到發展?從鄭毓信教授的報告《走進數學思維》和張齊華老師的觀摩課《交換律》中,讓我感悟到一節好的數學課讓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還應該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能力。現就張齊華老師的一節《交換律》來看名師是怎樣上數學課的,首先張老師從語句中的詞語不能交換談起,比如説“我騎馬”不能説成“馬騎我”等,此時話題一轉,引入數學方面有些情況是能夠交換的,從而引入了課題。呈現兩數相加,交換兩加數的位置和還是相等的。接下來就開始讓學生進行驗證,想辦法證明“兩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按理説當學生舉出很多例子的時候,教師就可以下結論了,可張老師並沒有那麼做,而是出示了兩位學生所舉例子的情況。一個學生全部舉的是一位數與一位數交換位置和不變的情況舉得例子很多,而另一位學生只舉了三個例子,分別是28+9=9+28132+25=25+132等等,張老師啟發學生,問到:“同學們,你們認為老師更欣賞哪位同學的舉例”,於是學生就開始想,並説出了理由,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明白了在舉例證明的過程中,不是例子越多越好,而是所舉的例子應該全面,我想通過這樣的訓練對學生在以後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張老師是從理論的高度來上這節課的,從數學方法論來思考這一問題的,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了加法交換律。

可這時張老師並沒有停止學生的探索,而由此引發學生思考:“是不是隻有加法有這樣的交換律呢?”,於是學生提出了不同的猜想,有的説“在乘法中,交換兩個乘數的位置,積不變”,有的説“在除法中,交換除數與被除數的位置,商不變”,有的説“在減法中,交換被減數與減數的位置,差不變”……,這時張老師説:“同伴們,你們現在有這麼多的猜想,那就來驗證我們的'猜想吧!”。學生就開始了第二次探索,自己尋找例子,來證明自己的猜想,在證明的過程中學生又明白了,如果是錯誤的猜想,就只需一個反例就可以證明了。最後學生獲得的結論是乘法有交換律,加法有交換律。這節課不僅僅是讓學生知道了“加法、乘法”的交換律,我想更重要的在學生的心裏留下的不僅僅是加法、乘法的交換律,而是對策略的認識,對不完全歸納法的認識,雖然學生不明白這是什麼方法,但是在以後的學習中是很有幫助的。在這節課中學生體驗到的是探索的樂趣。正如鄭毓信教授所説的那樣,通過數學課堂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從而最終達到會用數學進行數學思維。

開研討會數學心得體會篇7

xx月xx日參加了縣教研室組織的數學教學研討會,上午聽了三節公開課,下午聽了教研室倉譽老師、進修附小呂健老師和xx老師做的精彩講座,整個研討會都在向我們傳遞着高效課堂的信息,下面是我個人參加研討會以後的學習心得:

一、課堂教學中都力求“高效”。

上午三節示範課中都能看到高效的影子,莊敏老師的《讀數》教學容量非常豐富,為了節省時間,讓學生只提取有用的數學信息,突出了重點,也大大節省了時間,學生有更多的練習讀數的機會。吳名老師上的是一節讀寫數的練習課,吳老師也精心設計了不同形式的練習題,從基礎園到實踐園,再到探索園,一步一步提升高度,從開始讓學生一個一個説讀寫法,到後來的速度練習,很明顯能看到學生的學習過程。

二、課堂教學注重學生的“學”。

這一點在李進行老師的課堂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完全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剪一剪,拼一拼,從而轉化成學過的長方形來計算,讓學生真的掌握轉化解決此類問題的好方法。學生想的方法可能不太成熟,在表達的時候也可能不準確,但李老師並沒有直接代勞,而是不厭其煩地讓學生去説,去擺,一個不行兩個,兩個説不好再找第三個,這種知識的教學不能怕浪費時間,讓學生真正地理解,真正地學會學習才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這時候學生只要理解掌握了,就永遠也不會忘記,這是他自己發現探索出來的。

三、老師要深挖教材。

教材是我們進行教學的一個輔助工具,作為老師首先要吃透,瞭解相關的知識,教給學生一個知識點,老師要了解相關的一串知識點,只有這樣,在課堂上我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當然教材中的每一個題都有它的用處,我們都要讓它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四、老師要注重自身的修養。

呂健老師下午做的講座〈閲讀與數學〉讓我大開眼界,原來數學老師也可以這麼有文采,一點都不輸語文老師,大有作家的風采。呂老師讀書的範圍很廣泛,有文學作品、兒童作品、數學專著等,讀完以後寫的隨記、心得多達100餘萬字,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得到的,需要長時間的堅持。不是隻有數學專著才對數學教學有用,任何方面的書籍都可以幫助我們陶冶性情,提升我們自身的素質。讓我們能更好地瞭解學生,認識學生,更好地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從我自身的教學實際來説,有很多不足之處,如果花長時間精心準備一節課,很明顯能感覺到它的效果是不一樣的,但很難能一直堅持下去。有時候對教學內容理解的就不夠透徹,有時候上完課才發現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儘量去做吧,爭取擠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鑽研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