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數學研討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08W

數學研討心得體會多篇

數學研討心得體會篇1

20xx年11月2日和3日,我有幸領略了省級優質課的風采,執教者的教學思想,教學設計、執教水平、個人的專業知識,數學思想,應變能力以及個人風格都讓我收穫很多。下面從以下幾點談談本人認識和體會。

一、正確對待教材,用好、用足教材。

以前的優質課、公開課都願意重新創造教材,這一現象至今還影響着我們,課改教材中的主題圖、準備題、例題以及練習題,都來自一線的教師和專家,經過嚴格的層層論證和審批才通過進滲入滲出教材的,具有普遍和推廣性。作為實驗教師,我們首先要用好它,在用好它的基礎上,再作創新。這次聽到的7節課,只是不同的教師,在引滲入滲出課題時各有不同,但在入行新知學習時,基本上都是用了教材上的例題,同樣創造了精彩的課堂。既然他們都這樣尊重教材,不輕易拋開教材,我們就更應該腳踏實地研究好教材,使用好教材。

二、課題引入滲透簡單快捷。

情景教學是新課程提倡的一種教學方法,便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情景,特別是在課題引滲透時常被老師們推崇。但現在好多教師過於放大這一功能,為創設情景而創設情景,轉移學生的注意力,甚至使學生不知所從。

三、練習設計基礎實效。

從心理學角度講,學生對新知的認知開始是淺表化的,要與以往認知融合形成系統需要時間和過程。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也告訴我們,學生在剛學到新知時,需要及時鞏固練習。既是説,新課過後的練習,我們要及時和基礎。我在平時教研活動時,一再要求老師們設計作業要重基礎,首先完成好教材上的作業,批改和輔導好教材上的作業,再談自主設計作業和用好教輔資料。這次我聽課,特別關注課堂作業的設計,上課教師都不折不扣的使用了教材上“做一做”或練習題裏面的作業之後,才設計了一些簡單的拓展作業。他們設計的拓展作業也很基礎,主要是本節知識的生活化和情趣化,很少有綜合性和思維過強的題出現。

四、討論交流的主體是學生。

合作交流是數學重要的學習方式,以前聽課觀到的合作交流,多是師生的對話,老師對學生彙報進行彙總或評價訂正。重形式,重結果,輕學生思維的碰撞和交流。

五、上課教師的教學語言富有感染力,課堂評價及時,關注了學生的情感。

在這次活動中,每一位教師都能對學生的來回答做出積極的評價,課堂是老師親切和藹的教態、抑揚頓挫的語調、孩子們積極向上鼓勵使得整節課都充滿着活力。我想這方面是我所欠缺的,我要向這些老師們好好學習。

我對這次的活動感觸頗深,同時也使自己認識到了在工作中還存在的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一定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找出自己在教學管理方面的不足,爭取使自己的工作在這一學期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數學研討心得體會篇2

在平時的教學中,國小數學備課都應該備什麼,都應該關注哪些方面。但具體在實際操作中該怎樣去落實,還是很模糊的。通過這次培訓活動後,我真正弄清了有效教學準備活動的流程。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不單單是就教材去談教材。還要在教材分析中明確編者意圖,我們可以藉此落實哪些階段目標?我們應該在怎樣的總目標的指引下具體落實到課堂上的目標?我們的教學到底要使學生形成怎樣的能力?另外,從其他幾塊的準備中,我還知道了我們的教學還要關注學習者的特徵,關注他們的最近發展區,怎樣才能使我們的教學真正使他們受益,形成他們的一種能力,這才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因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合作的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計算與實際應用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所以,數學教學應該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就是説,我們的教學要使學生形成能力,形成能力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服務,只有明確了這一點,我們的教學才會更有效。 現代的教育強化了學科的整合,要求教師做教育的研究者。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學會合作,同伴互助,發揮團隊的力量,才可以把我們的教育搞好。

教師必須更新觀念,端正教學思想,明確素質教育的要求。從而確立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轉變學生是收音機、容器、觀眾或配合教師演教案劇的配角的傳統觀念。教完全是為了學,教要服從於學,學生才能成為真正的主角、主人,教師應善於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讓自己的啟達到學生的發,讓學生在知識的內在聯繫上,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分析、思考、理解、掌握、新知。

在新課程自由、嶄新的天空下,教師和學生都面臨着改變,改變學習的方式,改變思維的方式。為此,我願意學習,汲取,探索,在學習中成長,在合作中成長,在實踐中成長。學生的成功,也就是教師的成功,再次,通過這次培訓,使我能夠取長補短,瞭解了自身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對我自己也是一種成長的好方式。

數學研討心得體會篇3

很榮幸在12月9日和10日參加了工作室組織的“國小數學學科研討會”活動。這次活動由工作室的6位老師分別從“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三個領域進行了授課。而我作為其中的一名授課教師感覺更是榮幸。每次課後都能聽到吳正憲老師的精準的點評。只有兩天的培訓生活,但給我的教育教學又注入了新的活力,讓我對自己的教學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兩天的學習,給我的衝擊力很大,下面就將我的心得體會和一些想法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首先教師要關注課堂細節。常言道:“細節決定成敗”。教學工作是一項細之又細的工作,作為教師要在課堂中做好每一項細小的工作,只有細微之處做好了,課堂才能出彩。比如在白金梅老師的課堂中,她讓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時,三角形用的是完全一樣但是她把兩個三角形的顏色設計成不一樣的,這樣通過拼一拼,學生很直觀的就能看出這個新的平行四邊形是由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的。這一個細心的設計,有助於學生對新知的理解。

其次教師要關注兒童。正如吳老師所説:“教師在備課和上課一定要想着兒童,把兒童放在第一位。”我們也知道在教學設計時要分析教材分析學生,可我們在具體的操作時真正的想過兒童嗎?我的回答是:很少。每次只想着自己的課堂中怎麼講解學生才能明白,很少想學生會怎麼想。而且在課堂中也設法保護兒童的心靈。但還是在不知不覺中傷害着學生。就比如那天我在課堂中很隨意的對學生的統計圖評價:“你這樣做不科學”,真的也許就這麼一句話,會讓這個學生不再願意積極的參與學習。所以我想在我以後的課堂中要更加細心的去呵護每個學生的心靈,讓他們快樂積極的參與學習。

第三教師要學會放手。課堂是學生的陣地,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課堂中出現了問題,教師不要再積極主動的去做裁判員。而要學會把問題拋給學生,通過學生之間互相平等的對話和辯論,讓出錯的孩子心服口服,讓他們在辯論中找出正確的答案。在課堂中要變換角色,要做到:變師説為生説,變課堂為學堂,要多問學生為什麼?老師的問題儘量讓學生自己提,老師只要適時適度的引導學生就足夠了。

第四教師要讀懂教材。曾有人這樣説過:“開車怕路不熟,教書怕教材不熟”,我們只有讀懂了教材,知道它的設計意圖,我們才能更好的利用教材、駕馭教材。比如説我執教的《條形統計圖》這節課,我就沒讀懂教材,看着例題就覺得只是給學生教會一格表示兩個單位和半格的處理就可以了。當吳老師在評價時,我才知道了教材除了我領悟到的這個意圖之外,還有德育思想的滲透:教育學生從小要做一個細心的人,讓學生體驗做統計的人的不容易等等。由此可見我們的數學課中不僅教給學生知識、能力還有思想教育。所以我們一定要研讀教材,讀懂它藴含的意義,只有我們讀懂了教材,才能更好的教育我們的學生,我們的課堂才能高效。

最後教師要在備課上下功夫。以前我每節課都很認真的準備,分析教材分析學生。從來也沒想過:這節課學生的困惑在哪裏?我上這節課的困惑是什麼?我該用什麼樣的方式解決學生和自己的困惑?但在這次活動中的説課環節,讓我對自己的備課工作有了新的認識。讓我看到我之前的備課工作做的還是不夠到位,在接下來的備課中一定要首先想學生的困惑和自己的困惑,想解決困惑的方法是什麼?這樣我的備課工作就更完善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應該也能提高一點點了。我想只要我在不斷的發現問題,不斷的解決問題,我會不斷的前進的,只要不停下腳步,總有一天會走到別人的前面的。

總之兩天的學習,讓我收穫了很多很多,在接下來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把學到的用到我的教學工作中,爭取我的課堂高效。

數學研討心得體會篇4

20xx年11月11、12日我參加了在秦皇島舉辦的的國小數學名師新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時間雖短,但獲益匪淺,幾位老師用各自獨特的方式向我們呈現了生動有趣的數學課堂。以下是我在學習中的心得,是值得我學習的。

一、把課堂交給學生,凸顯學生價值。

福建省教研室負責人羅老師尖鋭地指出中國學校最缺的一門必修課:講理。在課堂開始,羅老師提出了研究問題:用一副三角板畫角,能畫出哪些度數的角?便放手讓學生們去自行探究,體現了“以學為主”而不是“以教為主”的課堂思路。學生們根據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發現問題,然後試着解決問題。羅老師在巡視的過程中很快對學生們的水平能力進行分層,他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發言,不斷深化問題,層層探究,學生們的方法也是越來越簡便高效,讓每個學生都獲得了自信。課後羅老師做了《國小數學教學要清晰的兩件事》的演講。一是不能單純地讓學生記住一些概念,掌握一些解題的技巧;要讓學生理解知識的本質,形成和發展數學核心素養,特別是邏輯推理素養。二是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在本質上,不是靠老師“教”出來的,而是靠學生“悟”出來的:不是依賴記憶與模仿,而是依賴學生參與其中的教學會活動,形成理解和感悟。

1、深刻理解,準確把握數學內容的本質

2、創設情境,以挑戰性問題將兒童思維引向深入

3、提供機會,讓學生在探索與體驗中學習

4、建立關聯,以聯繫的觀念指導教學

5、變革方式,由“單一化”轉向“多樣化”

6、引導反思,促成思維層次的提升

羅老師最後與大家共勉,教了≠學了、學了≠學會、學會≠會學、高效≠難度大、容量大。這些值得我們大家共同思考。

二、好的課堂應是“鼓舞人心的”。

?分數的意義》一課,特級教師徐長青老師通過分實物,分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些物體,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從而自己總結出分數意義。通過徐老師的課讓我認識到教學不止要教學生學習,使學生參與到課堂中成為探索者。課後徐老師以《重回起點再看教學》為題作了演講。他從五個方面闡述了好的課堂應是“鼓舞人心的”的。

1、清晰的尊嚴感——不管有沒有天賦,學生們都昂首挺胸大膽地發表意見,顯得自信,無憂無慮。他們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視為有價值的,值得尊重的人。

2、流淌着輕鬆的活力——學生們顯得生機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的學生都忙碌着、參與着。

3、自主性——學生們做出恰當的選擇,主導並約束自己,持之以恆地自願學習,沒有被逼迫學習的現象。

4、集體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賴、親密無間。學生們彼此支持,也支持老師,沒有對抗和拒絕。

5、覺察力——學生是機靈又富有創見的,他們知道自身和周遭正發生的一切,能駕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適應周圍人羣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演講使我更加清晰了好的課堂應具備的基本要素。同時思索我們的課堂教學要從複雜到簡單,簡單到不拒絕任何一個學生的參與。

三、創新——數學教學的高遠追求

顧志能老師的《九宮的祕密》一課導入可謂引人入勝,他首先放了一段電視劇的片段,從而引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整堂課通過學生探究,在顧老師的一步步引導下,我的思維亦向聽課的學生一樣在思考一個個的數學問題,在解答數學問題的快樂體驗中,時間就這樣不知不覺地過去了。究其原因應該就在於顧老師抓住了數學課堂的內涵,一個有活力,思維活躍的課堂自然不會覺得讓人厭煩。反觀一些課堂,老師上的累,學生聽的累,大致的原因就是老師説的太多,整節課變成了老師將知識灌輸給孩子,那麼累就是必然的。課後顧老師從提升課堂質量、促進教師的成長、推動教研的深入三的方面闡述了創新——數學教學的高遠追求!他講到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給學生充足的探究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深刻經歷學習的過程,自主建構知識的意義。知識,若能創新途徑讓學生自己“悟得”,學生一定是難忘的,課堂一定是精彩的!

數學研討心得體會篇5

11月2日至3日我參加了沂南縣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研討會,會上聽了8節省、市優質課以及於科長的精彩點評。活動時間安排的滿滿的,雖然很累但收穫很多。每一次學習都是一次難得的充電機會,這次尤其突出,充電量最足,畢竟課堂教學是最直觀最顯性的。較之我們尚曾達不到的理論高度來説,觀摩課和名師的點評是最有效地。下面談一下我個人粗淺的認識:

一.數學思想方法的體現。

數學方法是數學的本質,縱觀這幾節課無不都滲透了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在我個人的看來這是一個宏偉目標,將影響孩子的一生,魏書生説得好“教會學生知識不如教會學生學會知識的方法”,如果我們所有老師都能意識到這一點那麼我們一定能實現“教是為了不教”這一目標。像李芳老師《圓的周長》一課中“化曲為直”“轉化”的數學思想的滲透,以及王永勝老師《三角形內角和》和張學鋒老師《可能性的大小》中那種“猜測--驗證--結論”的數學方法的培養無不都是體現的淋漓盡致,真真正正的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王曉豔老師《平均數》一課中那種“移多補少”“求和平分”的求平均數方法的得來雖顯得艱難,但為了能力的培養王老師仍沉着冷靜機智的紮實的做了最好的引導者組織者,這一點尤值得我們廣大老師學習。是的方法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是金鑰匙,所以方法能力的培養就成了課堂的主線。

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現。

和這幾位優秀教師比較我們之所以平凡,是因為我們的課堂缺少了靈氣、缺少了情感、缺少了生活氣息。聽完這幾節課,回想我們平靜的課堂,此時此刻才發現我們在三維目標的培養顯得是那麼的薄弱,我們其實只注重了知識目標這一塊,過程與方法目標都沒得以紮實培養,更何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呢?像李芳老師《圓的周長》一課中,在提出問題——形成假設——猜想推理——形成結論的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更加有效。還有就是這幾位教師都注重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數學就在身邊,像張學鋒老師的抽獎活動,呂健老師的生活中確定位置,王曉豔老師的選派誰去比賽等等都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恰恰是這些才使他們的課堂有了靈氣有了情感,不再有所有平凡課堂中所曝露出的“空空洞洞”的感覺。仔細想來,每做一件事情,只要融入了感情,效果一定會更佳,就像唱歌一樣,一首歌也許你我都能把調唱準,可誰投入了感情誰就往往更能打動聽眾,我們的課堂何嘗不是這樣呢?

三、知識拓展的體現

這幾節課還留給我一個最深的印象就是每位教師都把問題剖析的“體無完膚”,和他們的課相比才發現自己的課上得有多膚淺。記憶最深的是呂健老師的《用數對確定位置》中得出用列和行來確定位置後我以為這可能就完事了時,沒想到呂老師還能把知識挖的那麼深,比如只説一個數對讓一排或一列都站起來到讓全班都站起來乃至(x,x)(x,y)等數對的出現。還有就是《平均數》一課中,在通過第一組數據中得出用“移多補少”和第二組數據中得出“求和、平均”的兩種求平均數的方法後,王曉豔老師仍然用第3、4組的數據對問題加以剖析,讓孩子弄明白了平均數的範圍及真正的意義。接下來王老師又和同學一起分析了一組數據中超出平均數的部分和低於平均數的部分同樣多以及平均數的敏感性。真是讓我驚歎於他們對知識的挖掘,對孩子視野的拓展。

聆聽了幾位特級教師、教育專家的課堂展示,點評及報告,讓我領略了名師們的教學風格,深厚的教學功底及精湛的教育藝術,他們不但關注把握數學的解題方法,而且更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如何發現問題,如何收集觀察發現的探究策略,以更好的實現三維目標。劉鬆老師的報告《如何把握生成性教學——教學機智例談》更使我受益匪淺,在以後教學中一定更加努力學習,以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