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6.3K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多篇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一

今天當我讀到盧梭的這句話,仍然激動不已。他説:當時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就寫成什麼樣的人:當時我是卑鄙齷齪的,就寫我的卑鄙齷齪;當時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寫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萬能的上帝啊!我的內心完全暴露出來了,和你親自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歎息,讓他們為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説:“我比這個人好!” 。 這一段話像極了耶穌對惡意誹謗一個妓女的法力賽人説的話一樣:你們當中誰若沒犯過罪,就可以打她。結果,眾人一個個丟下石頭,低首離去。

在《懺悔錄》中,奧古斯丁描述了自己真實的生平。尤其是書中對耶和華的信仰,是那麼的執着。對於我這種無神論者而言,真的十分佩服,不知他們是怎麼從無信仰到執着信仰的。在《懺悔錄》中提到“天主是主宰自然的,破會了自然的規律,就破壞了我們和自然之間應有的關係。”這裏提及到要遵循自然的規律,不能破壞自然的意志,要尊重自然。其實這也暗示我們,孩子出生到社會上,就是大自然孕育的產物,作為成年人,我們要尊重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強迫他改變他自身帶出來的本性。

這對於幼師的我,真的有很大的提示,在幼兒園,總是擔心幼兒不聽話,調皮,導致安全出現問題,於是作為老師的我們總是不允許他們做這個,不允許他們玩那個,其實他們只所以調皮,那是因為他們好奇心的本性而導致的,我們一致的壓迫會不會改變孩子們原本的天性呢?而且他很注重在書中,他沒有隱瞞也沒有誇耀,沒有焦躁也沒有自卑。我們常説世上沒有後悔藥,我們也常常受人告誡和告誡人:後果自負。也許自己的人生路途是一錯再錯過來的。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二

從寒假到上個月中旬,差不多歷時三個月,終於看完了盧梭的自傳《懺悔錄》以及《懺悔錄》續篇《漫步遐想錄》,前者是盧梭在面對污衊誹謗時極度渴望的自我辯護,而後者則是這料,人生總會有林林總總痛苦和煩惱,在這個路途中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活、為什麼活。幸福的、痛苦的、愧疚的、憤怒的;自我、友誼,這些都關乎生活、關乎人性、甚至,關乎靈魂。位偉大思想者在生命的最後路途的淺淺悲鳴。看完兩本書的總體印象是:人生的事誰也無法預料。

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通過對自己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説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己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他對於自己“與眾不同”的認識是正確的。

盧梭開始寫這部自傳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但他對童年生活的記憶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盧梭的精神源頭,而且更重要地,已成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園,在墜落之後剩下的就是悵然回望,以及不自覺的對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純粹的情感上的滿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終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盧梭的情感如此細膩,性格如此敏感,休謨形容他“好象這樣一個人,這人不僅被剝掉了衣服,而且被剝掉了皮膚”,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識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種天賦,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須把情感作為最高的價值。

盧梭寫的是“懺悔錄”,卻把一根繩索吊在了聽他懺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現在也有人拿一根繩子去要求別人懺悔一樣。

觀看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三

盧梭詳細記錄了自己自學的一些方法,在他的流浪生涯中,學習基本上是和一些貴族知識分子偶爾的交談,加上如飢似渴、不加選擇的閲讀,使得他掌握了些散漫不成體系的知識和蹩腳的學習方法。但是通過在鄉間居住的幾個月,他用理智的自學完成了對個人知識體系的建立。並鍛鍊了獨特而強大的思辨能力

這一段非常有用處,要是對整本書沒興趣,也應該把着兩頁抽出來反覆看看,確實很有幫助。盧梭本人從對音樂、植物學、物理、文學等各種雜七雜八的愛好轉為對形而上學的研究應該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盧梭開始寫這部自傳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但他對童年生活的記憶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盧梭的精神源頭,而且更重要地,已成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園,在墜落之後剩下的就是悵然回望,以及不自覺的對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純粹的情感上的滿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終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盧梭的情感如此細膩,性格如此敏感,休謨形容他“好象這樣一個人,這人不僅被剝掉了衣服,而且被剝掉了皮膚”,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識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種天賦,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須把情感作為最高的價值。

盧梭寫的是“懺悔錄”,卻把一根繩索吊在了聽他懺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現在也有人拿一根繩子去要求別人懺悔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