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懺悔錄讀書心得多篇精品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3W

懺悔錄讀書心得多篇精品

《懺悔錄》是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讓-雅克·盧梭在其晚年寫成的,從1766年,他已54歲的時候開始寫作,一直寫到1770年,前後4年方告完成。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懺悔錄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參閲。

懺悔錄讀書心得1

“暗”是一種特殊的道德觀念,“懺悔”是對人生中暗語言的顯露,它撫摸着人性與心靈相共的凹凸面,所以才那麼的讓人敬畏。

盧梭在每個人的面前都是赤裸裸的。願意把自己像一個未經修改的原創在眾目睽睽下展覽,明知有無數的瑕疵,卻似乎更樂於承擔那份“不完善”的痛感。

盧梭與他的妻子泰雷茲生活了 25年後才與之結婚。他説“我在一半落空的期望之中,在我選定的住處,同一個我所鍾愛的女人,過着一種合我口味的生活,但我卻感到自己幾乎是孤單一人。”同時他愛上了烏德托夫人,太愛她,以至於不願佔有她。盧梭的愛情觀或許很難讓我們去接受。不管他在身處何處都會與誰發生愛的情愫,哪怕是他與他“媽媽”瓦朗夫人的半亂倫行為,我更覺得:盧梭很孤獨。在盧梭的內心深處,愈是孤獨,他愈是懷揣着對愛的飢渴。正因為他孤獨的深度決定了他比常人更加擁有的愛的容量。似乎正是因為他的禿筆下流露的對孤獨的體驗,才讓我感受到不一般的品格與愛的力度。盧梭用他的語言寫下他的孤獨,但用語言可以表達出的都尚未表達充分。

即使讀完盧梭也不會讓我的心有如釋重負的快感,或許暴露在我們面前的人性太真實,真實的讓人感到不美。當盧梭的生命軌跡劃過我的心靈,所謂的是非評判標準已經無足輕重了。我無需對他的淡泊明志對他的高尚品德或者是關於他在情感世界的混亂贅述,唯一可以做到的是對他的生命的認可與尊重。

周國平曾經説過:苦難與覺悟並不能使我們免於人性的弱點。盧梭亦是。雖然我從未體驗過他的苦難和苦難帶給他的覺悟,也未有一顆同理心,卻讓我感知他的那份尊嚴——對不可避免的人性弱點的承受力,更讓我們覺得弱點的可親,尊嚴的敬畏。

“我心比天高,可卻懷才不遇,自感無可奈何,常常潸然淚下,因為我喜歡讓淚水縱橫。”靜靜的聆聽他的內心獨白,有點荒涼,有點秋意,可還能看到生機。在我們的印象裏,他的模子是遲鈍又敏感的,情商不高卻感情氾濫,憤青又超乎功利……有時候幽靜而不荒野之所是他恍如遁跡的天涯海角;有時他感覺把自己看作一個死人時才開始活着;有時説幸福到處尾隨着他卻不知明確的東西;……我什麼都能感覺的到,也什麼都看不到。盧梭,你的感情那麼的實在,實在的讓我覺得語言是何等的蒼白無力!

宗教盛談“心性”。盧梭是一個隨心性生活與感知生活的人。他承認 :一個人的內心深處不管有多麼純潔,總不免窩藏着某些可增的惡念。然而無論現實給予盧梭怎樣的境地,他都會選擇一條善道。不難發現盧梭骨子裏對宗教信仰,雖然他總是變化着宗教。因為信仰來自智慧。此時我竟有一種難耐的共鳴。我深知自己是一個不懂得人情世故或是對人情交往缺少藝術能力的人,但是因為心性的足夠善良讓身邊的人無盡的包容我的幼稚和缺點。有句話太適用盧梭了:一個人一旦有了堅實的自我,他在這個世界便有了精神的座標,無論走多遠都能找到回家的路。當形而下的心性指導着他的宿命,那些超越理性的行徑是多麼的合情合理。

不能看透的東西,總有“永恆”的韻味,生活就是對永恆的試探。我們每一個人都永遠缺少那個理解自己的人,盧梭亦是。我們不過是自己孤獨的走在只有自己的那條路上,去承受一些原承受不了的東西。

懺悔錄讀書心得2

歷時20天,終於讀完了這本厚重的名著。其中經歷了北京四日遊,基本就沒碰過此書。從剛開始的心血來潮,到最終有點心急的看完。

書中講述的是盧梭一生經歷(其實還差最後幾年的時光,盧梭並沒有講述)。從小時候在家中經家人良好品格的薰陶,到父親送自己去當學工,在此期間受盡約束與處罰,故在十六歲時,隻身離開了日內瓦,開始一個人的漂泊。他熱愛旅行,熱愛鄉村美麗的景色。沒有謀生的技能,卻受到鄉村淳樸農民、婦女的幫助。在此期間,也結識了一些朋友,認識了在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華倫夫人,盧梭稱呼她為“媽媽”。他尊敬,熱愛他的媽媽,甚至對她產生了依賴,與她在一起的時光總是妙不可言,如此歡快,盧梭的華倫夫人既有對媽媽的感情,也有對情人感情,甚至還發生了親密的關係,盧梭對此聲稱他們間的感情是人世間最高尚純潔的。是精神上的一種結合,完全消除了肉慾影響。而華倫夫人和她的管家也是有不尋常的關係,他們三個都知道這些關係,但依然可以十分融洽的相處,甚至還為三人在一起的時光感到懷念。後來管家阿柰死了(在此期間,我和媽媽到沙爾麥特的小鄉村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媽媽有接待了一位騎士,漸漸的我在媽媽心目中的位置就被取代了,這是我感到悲痛,傷心。在十分不捨得情緒下離開了媽媽。後來我到了巴黎,我熱愛音樂,就寫些樂曲,雖寫出過一些不錯的音樂,卻總是不斷的被人懷疑我根本不懂音樂。在巴黎,我來往於朋友之間,其中不乏有上流社會的名人貴族。其中我一位叫蒙泰居伯爵的,被奉派為威尼斯大使,而他正需要一位祕書。在威尼斯,這位伯爵的行為荒誕無理,對此我感到十分憤恨與無奈,不久就離開了。我又回到了巴黎,在旅館認識了戴萊絲,她温柔質樸,從此她就成為了我的妻子,只是在很多年後,我才舉辦了一場簡易的婚禮。我開始寫歌劇院,並取得了一定成功,《鄉村樸師》頗受歡迎。我一向喜歡鄉村的寧靜與鄉村的美麗景色,它使我使我感到輕鬆,歡樂。因此,我和妻子住進了伯爵夫人送的,巴黎邊一個城鎮的退隱廬。幸福的時光從此開始了,但卻是如此的短暫。在離開退隱廬,遷居蒙莫朗西,在一個村莊我還寫了《愛彌兒》,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引起社會巨大的糾紛,這是我受國家,宗教,人民咒罵的主要原因····(下面有點懶得寫了,朋友的離去,遭到朋友的誣陷,毀壞名聲,宗教的迫害,國家的驅逐出境,顛沛流離····最終孤獨的死去,一切不幸與災難都發生在了他的身上)

我是有怎樣的耐心與毅力讀完的這本書,事件的陳述、人物內心的解析,對情人的美妙感情與鄉村美麗景色的描寫,這些對我來説,是有些無趣。語言的簡練但不失生動給我帶來了堅持讀下去的理由。俞敏洪告訴我,在大學期間要讀五百本以上的書,這就是我拿起這本書的最初理由。讀完沒有多大的感想,只是讀着,偶爾也聯繫一下自己。唯一想到的就是作者的人生處境是如此不幸與艱難,而我對自己的生活又有什麼可抱怨的。其實之前我就明白這個道理,只是現在又找到這樣一個悲慘但偉大人生的實例。

唯一摘抄的兩句:

我原來期待能把我醫好的這一切,似乎只是把那支與其説是被我拔出毋寧説是被我折斷了的箭向我的心扎的更深。

交錯了朋友固然不幸,從那麼甜蜜的一個錯誤中醒悟過來又是一種不幸,其殘酷程度,殆有過之而無不及!

懺悔錄讀書心得3

對所有人來説,坦白罪過比道出恥辱要容易得多,人有時候寧願接受懲罰也不願丟了面子。

人都有當配角的時候,但你如果是配角時卻總以主角自居,那是很悲哀的。

如果雙方的辯論既長久又激烈,卻沒有結果,那隻能説明雙方都沒有找到問題的關鍵。

誰不渴望無憂無慮的生活?但生活的本真應該是半憂半慮的,一個人如果真的到了無憂無慮的地步,那他就離大憂大慮不遠了。

只要你不想從對方得到什麼好處,奉承也算是一種美德吧,至少可以滿足別人的虛榮、保護別人的面子,有何不可呢?

良言逆耳,有的話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但只有在多年後他才會明白,不過你必須現在就説,雖然他會反感。

大凡你鄙視的人大都是值得同情的,因為他扭曲的性格中有着無法改變的東西。

要真正讓人對你袒露心扉,你就必須讓人信任你,如果你把自己的內心遮蓋得很嚴實,誰會願意讓你洞悉他呢?

有一種報應不是讓人受到經濟上或肉體上的懲罰,而是精神上的懲罰,既就是讓他的良心長久不安。

嫉妒者都是可憐的,因為他的潛意識裏很明白自己不如別人,於是只盼着別人倒黴,卻不思如何能提升自己。

男人都離不開女人,但成大事的男人卻要適當的遠離女人。兒女之情總會攪擾事業之成。

真正相愛的人不存在誰陪誰,本質上是互陪,相互陪伴、相互呵護、相互珍惜。

顧影自憐,既是對自己的憐惜,也是對自己的欣賞。失意落魄時“顧影自憐”是一種應有的態度。

人能做到不卑不亢是不容易的,那需要極高的修煉和極深的沉澱,那是一種內在之氣,裝是裝不來的。

有惻隱之心者眾,有博愛之情者寡,這就是為什麼面對落魄者唏噓者多、援手者少。

看景不如聽景,原因何在?因為聽景會讓人想象,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夢幻,添加進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這樣聽景自然就迷人多了。

人對自己愛戴的人,往往不一定了解,很多時候正是“不瞭解”才讓人痴迷不醒。

人之一生有苦有甜,臨終時回憶舊往,有的人覺得苦,有的人覺得甜,更多的人説不出生活到底是苦是甜。

能稱王的人不一定能力有多強,但在特定的圈子裏,他一定比別人強,哪怕強一點點,他也是出類拔萃的。

為什麼貧窮者更合羣、更友善?因為他們彼此都需要別人的幫助和支持,如不合羣就生存不下去了。

年少時,幻想未來是美妙的,會產生激情;年老時,回憶過去是快樂的,能消除孤寂。

懺悔錄讀書心得4

讀了部分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奧對自己從小的思想和行為進行了細緻的回憶,對自己從小所作的惡進行了懺悔和剖析。如對他16歲時和小夥伴去偷鄰居家樹上的梨,他對此的反思是:“我並不貪圖這些果子,因為我有很多更好的。我把這些果子偷到後就丟掉,我偷竊只是為了品嚐偷竊的罪惡感,享受犯罪的的樂趣”。偷竊並不為東西本身,反而是為了從中感受一種樂趣,年少的人有這種心理也很正常。據説,國外有明星也喜歡到超市偷小東西,也是為了享受偷的樂趣,倒是蠻有趣的。有人説是明星變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明星也有孩子似的心態。而且從對這個事情分析來看也蠻有意思。在超市偷小東西,沒被抓會有成功的感覺,被抓到了罰點款也夠不上犯罪,反正明星也不缺那幾個錢。明星也挺會算計的。這種算計跟少年的算計一樣。奧古斯丁説:“在這次偷竊中,我究竟享受到什麼樂趣?難道是我在惡意地模仿卓越的天主嗎?其實,原因在於我沒有能力違反法律,我只想擁有囚徒做禁止之事的快樂,得到一種欺騙性的感覺,而且在犯罪之後還不會立刻得到懲罰。”這種偷竊,很可能不會受到懲罰,即使受到懲罰也很小,足可以承受,但卻大大滿足了少年或者明星們的敢犯罪的感覺,獲得敢做常人不敢做的快樂感覺。所以這些看似無理或正常人看來不值得的事情,其實也隱藏着他們的一種智慧的算計。

奧古斯丁對自己少年透徹的心理還分析説“如果我只享受偷吃果子的樂趣,我一個人就可以完成,沒有必要在同伴面前做。所以我的樂趣不在果子而在罪惡,在於多人合作完成的犯罪行為”。哈哈,奧古斯丁真的是一個相當透徹的心理分析師,對自己少年的行為進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而且那麼合情合理。看過蘇童的《刺青時代》,那些少年成立幫派,打打殺殺,甚至死都不怕,其實也有類似的心理,實際的物質利益反倒是不重要的。

奧古斯丁分析自己是為了懺悔,為了讓自己心靈純潔,為了讓自己徹底的心向天主。他為這段生活作了總結性發言“”這些醜陋不堪的事,我也不願再去想它了。我現在需要的是你,我的天主,你擁有正義和純潔,在你左右才能享受無比安寧的幸福生活。誰投入你的懷抱,誰就不再憂慮,就可以在至善中享受完美的生活。可是我年輕時遠離了你,遠離了你的支持,誤入歧途。”對奧古斯丁對自我的分析我還是很佩服的,不過我不喜歡他的結論和目的。我的分析和結論是什麼呢?我覺得人的成長是一個歷程,是多種多樣的,每個人都不一樣。奧古斯丁少年時的偷竊和反叛,從某個角度來是也是他成長的一個過程。也許他從小一番風順,從小就聽從母親的教導,而且如他長大後那樣心靈上皈依了萬能和至善的主,也許奧古斯丁如許多人那樣反倒一生默默無名,也沒在歷史上留下什麼呢?也難以有這樣一種透徹心靈的認識。

另外,對為什麼少年常會做那些偷雞摸狗的事,我倒覺得,和奧古斯丁後來對自己的剖析和懺悔是人的一種相同的稟性。那就是人都有一種讓自己成為世上獨立無二的內在稟性。讓自己成為一個跟他人不一樣,一個特立獨行的自己。少年時被父母和周圍的人教導要努力學習自己並不喜歡的拉丁文,去做許多自己並不喜歡卻不得不做的事,這時候,他會覺得自己是在為他人為環境而活着。而去偷去做那些有些歷經叛道的惡事,雖然為世俗不容,卻向自己證明了自己的存在,證明了自己有膽量和勇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可以成為他自己,而不是別人要求的自己。當他多年後又開始反叛自己,對自己過去的惡進行剖析,向天主進行懺悔,並留下文字。其實也是在向自己證明自己,證明自己可以成為自己,讓自己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情。別人沒有這樣過的懺悔,自己認識到了,就勇敢的去做,這正在另一個角度成就了自我。只不是少年時的偷竊是表層的反叛,在淺層次上讓自己成為自己;而中年後對自己的深刻剖析和懺悔,卻是在更深層次的反叛,在深層次上讓自己成為一個新的獨立無二的自己。

在奧古斯丁看來,少年時候的偷竊是犯罪和錯誤,中年後的反思和剖析是在走向真理。我卻不這樣看,他們都是一個人思想自由成長的一個歷程。少年時的錯誤不是真的錯誤,中年後的反思和懺悔也不是真理。只代表一個人成為自己層次的深淺而已,也是一個人思想自由發展所要經歷的一些階段而已。

懺悔錄讀書心得5

作者傾其思想,坦露着一顆透明的靈魂來書寫他人生的點點滴滴與坎坎坷坷的。他的文字挾帶着一股巨大的熱忱引你進入他內心世界。他用自己的語言渲瀉出他的渴望,他的追求;也用常人不可及的大膽表白,剖析自我人性,自我情感。文一開始盧梭就寫道:“我現在要做一項既無前例,將來也不會有人仿效的艱鉅工作。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貌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這樣迫切的言辭又怎能不讓人走進他真摯、誠懇的精神家園中去呢?

在他近似於迷霧樣的一個個小故事,一章章小片斷中貼近他的回憶,他的心靈,在文字裏與他或激昂或沉默或抑鬱或舒暢或快樂或平靜或熱烈的起起伏伏、若濃若淡的敍述中行進,去領略他人生道路上的風風雨雨、陰晴圓缺,去探尋他經歷的愛恨情仇、恩怨變遷。

盧梭的童年既是悲哀的,又是幸運的。他剛出生,母親便因難產而死亡,父親由此對他又憐又恨。他的父親伊薩克與他母親蘇薩娜自小青梅竹馬,感情篤深。父親自失去愛妻後,每每從他的身上找尋妻子的影子,常情不自禁地擁抱幼小的他而淚眼朦朧。父親幾乎把全部的愛給予了他。

這位身為宮廷鐘錶匠的父親,不僅有英俊的外表和過人的手藝,還特別喜歡讀書。在盧梭五、六歲時,他把他妻子生前的藏書全部拿出,揀出書來一段段讀給盧梭聽,然後輪流閲讀,直到夜晚,通宵達旦的看書。父親用這種方式忘卻喪偶之痛,無意中給盧梭營造出一個讀書的環境,以至於童年的盧梭到了無書不能眠的地步。“這種危險的方法,不久便使我得了極端嫻熟的閲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我對事物本身還沒有一點兒概念,卻已經瞭解到所有的情感了。”父親以讀書為遊戲打發時日的作法,給盧梭早期心靈注入了知識的芳香,這種無為而治也催發他心智過早的比別的小孩成熟。他的姑姑十分愛好音樂,這又讓他多了一種喜好。也許秉承了他母親的温柔與聰慧,加上他父親與姑姑的無比關愛,盧梭自小性情温和,很逗大人喜歡。

直到父親的因故離家,盧梭住進他舅舅家與表哥一道生活才一開始面向社會。進教堂做彌撒時,他遇上了他一生第一個令他產生好感的女性——朗拜爾西埃小姐。

讀到一些細膩而深刻的情節,感受他成長中所承荷的開心與苦惱,一個鮮活、豐滿的盧梭形象躍然出紙而呈現在你眼前,是那樣的真切、樸實而又厚深。他比他同齡人性格要更具複雜的一面。後在他十六歲時,得到了體現。

談到盧梭不能不提到華倫夫人。如果沒有這個傑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養和經濟支持,歷史上就不會有這位盧梭。他在與華倫夫人同居期間,生活才稍稍穩定,安心讀書、思考問題並寫作。年長盧梭11歲的華倫夫人出身於一個古老的貴族世家,她很年輕的時候就結了婚,婚姻並不美滿。她逃到法國,法王便把華倫夫人收留在他的庇護之下,並且給她一千五百銀幣的年金。風姿綽約的華倫夫人是一個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盧梭的庇護人、老師、情人及知心的朋友。從一件小事上我們可以看到盧梭是如何痴戀這個可愛的女人的:一天吃飯的時候,華倫夫人剛把一片肉送進嘴裏,盧梭便説上面有一根頭髮,華倫夫人將肉吐到盤子裏,盧梭用叉子叉起來,飛快地吞下肚去.

在家庭與社會的雙重薰陶下,他的心慢慢定了方向。他在悠然的平和中度過三十年。步入壯年是時,他開始了個人的寫作生涯,著書《愛彌爾》。可由於這本書的思想與當時的政治格格不入,書稿被當局焚燒,自己被迫走上了流亡的生活,其中還遭友人所害。凡此種種,他沒有放棄寫作,而是堅強的活了下來。懺悔錄的下半部就是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斷斷續續寫下的。

寫書更寫出了他善於釋放的個性特質。他説:“我對我的內心價值有所意識,它一面使我感到不公正的貶低,一面又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這種感覺,並使我潸然淚下,而我生平就是讓喜歡讓眼淚盡情傾瀉的。”盧梭就是這樣把生活中的不平化為了一縷煙霧而平衡自我心態。也正是這種易感的情懷,讓他給這本沒有任何粉飾的傳記賦予了最原始的思想與情感,真實記錄下他大半生心路里程。人們認識了他,記住了他。200多年了,作為人物自傳的《懺悔錄》,是唯一濟身世界名著的作品,這不能不説是盧梭的心血凝結的人性閃光點所帶來的磨滅不息的經典之偉。它不是小説。是串連盧梭回意的雜文集。而每一段雜文都是作者心靈軌跡的烙印.

現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書店裏還是大街小巷的書攤上到處是各種名人的傳記。然而,翻開一本本書,從頭到尾,通篇都是過五關、斬六將,把自己説成一朵花,把別人説成豆腐渣,藉機抬高自己,為自己樹碑立傳。總之,不是他(她)實際的那樣,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樣。自傳的過程無形中都會產生一種揚長避短的心裏。而這種心裏無疑會扭曲真實性、坦誠性。

《懺悔錄》是我接觸過的最勇敢、最真誠、最“暴露隱私”的書。

盧梭的為人向來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變,熱情奔放而又極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無人,缺乏自制力。正是這些相互衝突的個性讓他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驕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誠但是也有掩飾。在自傳裏,盧梭懺悔了一個年輕時犯的錯誤。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顆貴重的鈕釦,把事情賴在一個他喜歡的小女僕身上,因而使那個無辜的女僕蒙受了羞辱。

盧梭説:當時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就寫成什麼樣的人:當時我是卑鄙齷齪的,就寫我的卑鄙齷齪;當時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寫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萬能的上帝啊!我的內心完全暴露出來了,和你親自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歎息,讓他們為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説:“我比這個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