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懺悔錄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9W

懺悔錄讀後感(多篇)

《懺悔錄》讀後感300字 篇一

通過托爾斯泰《懺悔錄》中的描述,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多變、脆弱,人天生的墮落和自私傾向,看到了思想、文明律對於人性的反思、規誡,在道德面前,人性總是不免自慚形穢,也可見人性是多麼的靠不住,無論這個人是多麼願意完善自己,也無論這個人取得過何種偉大的成就。

因此,要引起我們對於人性的警覺,進而引起我們對於權勢者的警覺,因為人性是靠不住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監督權勢者,防止其作惡、墮落。另外,為了防止我們自身的墮落,我們應該時時反省,多接觸真善美的東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當然,這其中也可以看到理性對於信仰的解構,以及隨後所產生的一種消極結果。理性不是萬能的,尤其是在規範人類行為方面。

實在不好表達,我造了“文明律”這個詞(因為有“道德律”的説法),表示文明對於我們自身的一種規範和要求吧,違背了它,我們將不再是文明的。儘管這個文明律有時只是我們內心的一種認識。

懺悔錄讀後感 篇二

本來,追求學問並不是一件壞事。但是,奧古斯汀在上述人生歷史中形成的學問觀念卻對他認識基督帶來了障礙偏差。這些偏差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雖然奧古斯汀一直沒有放棄對真理的追求,但是,學問帶來的既得利益使他常常無法擺脱世俗幸福的引誘,並把其當作生活的目標,從而怠慢了對真理的追求。他自己承認∶大約十二年,我始終留連希冀於世俗的幸福,不致力於覓取另一種幸福,這種幸福,不要説求而得之,即使僅僅寄以嚮往之心,亦已勝於獲得任何寶藏。.。.。.

第二,對學問的喜愛以及由學問帶來的滿足使奧古斯汀有意無意地把他喜歡的學問和學者抬到最高的高度,而使他失去了儘早接近耶穌和聖經的機會。他承認自己對聖經的一度蔑視,他以為“聖經這本書和西塞羅的典雅文筆相較,真是瞠乎其後。”後來,他才醒悟,聖經正是真理的最高昭示。

第三,奧古斯汀掌握了高深的學問和理性思維的方法後,自然比一般人更能分析社會自然現象和規律,從而使他誤以為通過理性分析就可以拿到取得絕對真理的鑰匙。「因信稱義」的門被他關上了。他説∶“我靈魂的病,本來只能靠信仰來治療的。”但他卻拒絕了。

説到底,奧古斯汀對理性、學問的崇拜就是對自己的崇拜。他在批判自己曾經一度迷戀過的摩尼教時説∶“有人以意志的兩面性為藉口,主張我們有兩個靈魂,一善一惡,同時並存。他們不願在主裏面,而想在自己身內成為光明,以為靈魂的本體既是神的本體,這樣更加深了他們的黑暗,他們由於這種滔天的傲慢,所以跟神照耀入世之人的真光距離更遠了。”

正因為奧古斯汀一直執著以知識和理性來尋求終極真理,所以當他聽到蓬底希那講了《神貧者》的故事後,大受震驚,對好友阿利比烏斯發生了這樣的喊叫∶“我們等待什麼呢?你沒聽到嗎?那些不學無術的人起來攫取了天堂,我們呢?我們帶著滿腹學問,卻毫無心肝,在血肉中打滾。”這個喊叫,既叫出了理性學問在尋求終極真理方面的蒼白無力,也叫出了奧古斯汀對理性崇拜、學問崇拜的覺醒。

懺悔錄讀後感 篇三

這幾天一向在讀盧梭的《懺悔錄》,它被歸結為一種經典名著,但是我讀過後感覺收穫不大。我不知道為什麼為翻譯成“懺悔錄”,盧梭好象也沒有什麼值得懺悔的吧。從它的英語名稱“TheConfessions”來説,翻譯為“坦白性傳記”也許更恰當。

讀這本書時,能支撐我一向讀下去,並直到讀完的是他與瓦朗夫人的關聯進展。

盧梭從小失去母親,父親也因打傷一貴族而逃亡他鄉,他從小不得不四處流浪,食不果腹,甚至沾染了諸多流氓無賴習氣的浪子,在他16歲生活無着、走投無路的時候,神甫蓬韋爾先生推薦他去投靠瓦朗夫人。他説:“她是一位十分仁慈的好夫人,她能把別人的靈魂從她本人已擺脱了的錯誤中拯救出來。”那時瓦朗夫人已經28歲,他稱他為“母親”,其實他們的關聯是情人關聯。

在盧梭成長的過程中,瓦朗夫人無私地利用自我的人脈資源、錢財無怨無悔地支持着盧梭,即使盧梭最不可思議的舉動,瓦朗夫人給予的都是寬容。瓦朗夫人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她利用一切關聯幫忙身份卑微的盧梭,在日常生活中給予他無微不至的關懷,正是瓦朗夫人無私的愛成就了盧梭。

在盧梭眼裏,瓦朗夫人是一位温柔的母親、一位親愛的姐姐、一個迷人的女友,他始終如一地這麼看待她,在他的心裏也只有她。就像書中所説:“所有別的女生受到我的鐘愛皆因姿色使然,一旦沒有了姿色,我的愛也隨之消失;但母親卻不然,儘管她會變得又老又醜,可我的愛卻不會減退。”

之後盧梭厭倦了城市生活,同時他的健康狀況頗令人擔憂,瓦朗夫人同意與盧梭一齊去偏僻的郊區生活,在瓦朗夫人的悉心照料下,盧梭的健康得到了恢復,在尚貝里郊外的沙爾麥特,盧梭度過了他性命中最為愉悦的自由時光。但是由於身份地位的懸殊,雖然他們倆在一齊生活了很多年,也沒有走到一齊。

可最後,瓦朗夫人正因交男友不慎,沒有聽從盧梭的勸阻,離開盧梭後生活很悽慘,所有的財產都被人騙走了,丈夫對她很粗暴,最終鬱鬱而終。

盧梭聽説了她的處境,好象只是只是給她經濟上一點資助,也沒有去看她。但是,盧梭倒是去了好幾次他們初次相遇的地方。

1928年,人們甚至按照盧梭的意願,在她和盧梭相遇的地方豎起了黃金的欄杆,以紀念盧梭與瓦朗夫人相遇200週年,供後人瞻仰憑弔。

瓦朗夫人是幸運的,作為一個女生,作為一個恩人,作為一個人。

看完這本書後,眼前便揮不去黃金的欄杆,想像周圍的景物就應是什麼樣貌的。我不知有一天,我會不會在心中為別人樹起一個欄杆?知與遇,很難,很難!在當前已經不再蔚藍、不再純潔的感情天空下,如果還有一雙眼睛與我一同哭泣與拼搏,那麼淚水與汗水的倒影中必會映出絲縷金黃,那麼生活就值得我為之拼搏吧。

《懺悔錄》讀後感500字 篇四

最近這段時間我讀了一本名著,名叫《懺悔錄》。

《懺悔錄》這部小説以1947年山東戰場的漣水、萊蕪、孟良崮三個連貫的戰役作為中心,講述了共產黨華東野戰軍與國民黨的王牌軍74師之間展開的大規模戰役的故事。

其實看着這部小説,我的心也在隨之情節浮動,再仔細想想,這麼一個既有裝備優勢又有美國的支持,且國民黨軍隊指揮官的學歷普遍高於解放軍,為什麼會遭到如此迅速而又徹底的失敗?

有個笑話説得好,國民黨在戰場上汗的衝鋒口號是:“兄弟們給我衝啊!!”而共產黨在戰場上喊的卻是:“兄弟們跟我衝啊!!”這一個“給”一個“跟”性質就大不一樣了。我認為他們滅亡的根本原因就是——不得人心。俗話説得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果選擇跟人民對着幹,最終只會被人民所淹沒、唾棄。國民黨的失敗,就是敗在他們的腐敗上,無論他們的裝備,靠山是多麼強大,被小米加步槍的解放軍給掀翻了,這就是人民的力量!

説實話,共產黨什麼也沒有,可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這比什麼都來的強,有意義。

這本書看着看着,我彷彿覺得自己身臨其境,有種戰火紛飛的感覺,在這血雨腥風的歲月,中華大地上有多少優秀兒女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為了國家的和平統一,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赴湯蹈火,矢志不渝,用他們寶貴的生命換來我們現在這美好和平的幸福生活,我們的幸福生活是烈士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我們應該好好珍惜。一定要努力學習,長大報效祖國,為祖國明天建設的更好做出貢獻。

《懺悔錄》讀後感 篇五

“書是人類提高的階梯”説的真是一點不錯。一本好書就能夠讓人明白很多的道理。一本好書能夠讓人陷入深深的沉思。每讀完一本好書就會讓人豁然開朗。是書讓人類走上了提高的階梯,有了今日這欣欣向榮的世界。書這無聲的預言家,預知着未來,預知着中國的夢。讓您快速寫好讀後感。本欄目包含中外名著,期望對您有所幫忙!

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經過對自我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説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我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一樣;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他對於自我“與眾不一樣”的認識是正確的。在社會政治思想上,在文學資料、風格和情調上都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的人物,主要就是經過這部自傳推動和啟發了十九世紀的法國文學。革命的開始,盧梭本人説“這是一幅僅有的,也許是永遠不會再有的唯一的肖像,是按真實形象及其全部事實確切無誤的描繪成的”然而我的感受卻不是這樣,我覺得盧梭所説的真誠,只是對於自我辯解和事件剖析的真誠。並不是出於對真實的真誠。甚至不是對內心的真誠。其實我也不明白我在説什麼。

《懺悔錄》讀後感800字 篇六

近來我又讀了一遍法國啟蒙作家盧梭的《懺悔錄》(陳筱卿譯,譯林出版社,1994年版)。

上下兩卷共十二章,中譯本634頁,洋洋五十餘萬字,一口氣讀下來,看得我倆眼朦朧。隨着盧梭敍述的文字河流,我又一次漂進了他豐富而傳奇的心靈之海,不由自主地陷入思想與情感的漩渦裏,拜倒在上帝的腳下,發出深沉的喟歎——懺悔吧!

經歷了五十多年的風風雨雨,面對周遭無數的惡毒攻訐,他毅然拿起了如椽巨筆,寫下這部自傳體的《懺悔錄》,把自己赤裸裸地剝現在世人面前,讓人們看到一個完完全全 真實的盧梭自我。勝過任何的辯解與粉飾,所有的人面對這個真實的靈魂,都沉默不語。因為人們在他面前就如在一面纖塵不染的平鏡前一樣,照射出了自己靈魂的卑污與醜惡。正如盧梭所云:我如實地描繪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是可鄙可惡絕不隱瞞,是善良寬厚高尚也不遮掩:“我把我那你看不到的內心暴露出來了。上帝啊,把我無數同類召到我周圍來吧,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醜惡而歎息,讓他們為我的可鄙而羞愧。讓他們每一個人也以同樣的真誠把自己的內心呈獻在你的寶座前面,然後,看有誰敢於對你説:‘我比那人要好!’”

我是沒有這樣的勇氣的。在世人面前我展現給大家的形象,決不是我的全部。有許多東西,它們深藏在我心靈的深處,只有我一個人面對自己時,才有可能浮現。像盧梭那樣冷酷地解剖自己,是需要非常的膽量與勇氣的。

早在上中學的時候,我就心驚肉跳地讀着盧梭的《懺悔錄》,,因為我讀出了自己意識深處那麼多的黑暗的洪流。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學會了在本上反省、懺悔、自律、自強,自己要對自己真實。不知有多少次夜深人靜的時候,我面對蒼穹,尋找上帝的光芒。我曾經數次把一摞摞厚厚的本點燃,企圖在灰飛煙滅之中,消滅那個可怕的魔鬼。如果把所有的蒐集起來,也許也是一部屬於我的《懺悔錄》。

而今我再一次讀着《懺悔錄》,我的心跳得更加厲害。檢視自己成人之後的將近十八年的心靈歷程,我發現我更加無法面對盧梭這面鏡子。有更多的黑色洪流,不可阻擋地向我湧來,幾乎淹沒了我。我徒然地掙扎,甚至甘心情願地投入洪流的懷抱。猶如從惡夢中驚醒一般,我驀地坐起,張開雙臂,渴望擁抱光明與希望的撫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