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懺悔錄讀後感 優選20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9W

【導語】

懺悔錄讀後感 優選20篇

懺悔錄讀後感 優選20篇 由本站會員“平凡者”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懺悔錄讀後感篇2:懺悔錄讀後感篇3:懺悔錄讀後感篇4:懺悔錄讀後感篇5:懺悔錄讀後感篇6:懺悔錄讀後感篇7:懺悔錄讀後感篇8:懺悔錄讀後感篇9:懺悔錄讀後感篇10:懺悔錄讀後感篇11:懺悔錄讀後感篇12:懺悔錄讀後感篇13:懺悔錄讀後感篇14:懺悔錄讀後感篇15:懺悔錄讀後感篇16:懺悔錄讀後感篇17:懺悔錄讀後感篇18:懺悔錄讀後感篇19:懺悔錄讀後感篇20:懺悔錄讀後感

【正文】

篇1:懺悔錄讀後感

一本好書,會讓你感動,會讓你有空靈飄逸感,會讓你百看不厭,會讓你捧腹大笑閲讀作為人類最好的學習方式之一,自有書籍文字伊始,人類就在閲讀中傳承着文化,開啟心智。而一些經典名著的閲讀,更是人類思想禮貌的精華,值得後人去研究,發現。出國留學網讀後感欄目為您供給以下讀後感,期望對您有所幫忙!

在《懺悔錄》中,奧古斯丁描述了自我真實的生平。尤其是書中對耶和華的信仰,是那麼的執着。對於我這種無神論者而言,真的十分佩服,不知他們是怎樣從無信仰到執着信仰的。在《懺悔錄》中提到“天主是主宰自然的,破會了自然的規律,就破壞了我們和自然之間應有的關係。”那裏提及到要遵循自然的規律,不能破壞自然的意志,要尊重自然。其實這也暗示我們,孩子出生到社會上,就是大自然孕育的產物,作為成年人,我們要尊重他,不能按照自我的意願去強迫他改變他自身帶出來的本性。這對於幼師的我,真的有很大的提示,在幼兒園,總是擔心幼兒不聽話,調皮,導致安全出現問題,於是作為教師的我們總是不允許他們做這個,不允許他們玩那個,其實他們只所以調皮,那是因為他們好奇心的本性而導致的,我們一致的壓迫會不會改變孩子們原本的天性呢?並且他很注重在書中,他沒有隱瞞也沒有誇耀,沒有焦躁也沒有自卑。

我們常説世上沒有後悔藥,我們也常常受人告誡和告誡人:後果自負。也許自我的人生路途是一錯再錯過來的。

篇2:懺悔錄讀後感

《懺悔錄》是我接觸過的最勇敢、最真誠、最“暴露保密”的書。

盧梭的為人向來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變,熱情奔放而又極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無人,缺乏自制力。正是這些相互衝突的個性讓他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可是也活得苟且,他驕傲可是也卑微,他坦誠可是也有掩飾。在自傳裏,盧梭懺悔了一個年輕時犯的錯誤。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顆貴重的鈕釦,把事情賴在一個他喜歡的小女僕身上,因而使那個無辜的女僕蒙受了羞辱。

盧梭説:當時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就寫成什麼樣的人:當時我是卑鄙齷齪的,就寫我的卑鄙齷齪;當時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寫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萬能的上帝啊!我的內心完全暴露出來了,和你親自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歎息,讓他們為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披露自我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説:“我比這個人好!”

篇3:懺悔錄讀後感

後面還有多篇懺悔錄讀後感!

作為人類思想精華的名著書籍,一向都是大家在學習和參考的典範,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必修課。讀後感與其看做是種作業還不如看做是一次對於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欄目為大家供給了很多的名著讀後感資料,期望大家在那裏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盧梭的為人向來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變,熱情奔放而又極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無人,缺乏自制力。正是這些相互衝突的個性讓他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可是也活得苟且,他驕傲可是也卑微,他坦誠可是也有掩飾。在自傳裏,盧梭懺悔了一個年輕時犯的錯誤。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顆貴重的鈕釦,把事情賴在一個他喜歡的小女僕身上,因而使那個無辜的女僕蒙受了羞辱。由於盧梭的“自暴保密”,一些之後的哲學家包括羅素甚至認為盧梭根本談不上是個哲人。而我卻認為盧梭觸及了哲學的本質問題-他首先用自我為解剖標本,對人性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討。

從氣質上講,羅素與這些人是兩類人,他對於浪漫主義活力向來不以為然。其實羅素本人也不是一個冷靜的書齋學者,要不然的話,他也不會三番五次鬧離婚,不會提倡性解放,不會反宗教,不會被當局禁止講學,不會相信社會主義,不會參加反戰運動甚至弄到要坐牢。活力是每個人都有的,羅素也認為活力與理智相比是推動歷史的一種更主要的力量。

盧梭是法國第一個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貧寒,年輕時代長期處於奴僕地位。羅素這樣的貴族子弟當然不會去偷鈕釦,羅素的子女當然也不用進孤兒院。盧梭跟一個地位低賤的女侍結婚,這也被羅素拿來進行了一番精神分析,意思是盧梭僅有在賤格的女人面前才能得到一種完全的自信。我對羅素一向敬仰,但這一次我覺得羅素講話未免刻薄了一點。在法國大革命前,逆向等級的婚姻是不被允許的,他與華倫夫人的關係不可能為當時的婚姻制度許可。

盧梭的晚年孤獨不幸。由於《愛彌爾》一書的出版,被當局者視為異教邪説,所以最高法院判決將已出版的《愛彌爾》全部燒燬,並立即通緝盧梭。再加上處理人際關係上的不如意,令盧梭在精神上的狀態近乎瘋狂。他疑心重重,不得安寧――水果商減價賣給他蔬菜,以施捨來羞辱他;馬車轉彎時差點撞死他;人們賣給他的墨水是無色的,讓他寫不了辯護詞;甚至到處都有人在跟蹤和監視他。

然而神是公正的,盧梭的思想光芒沒有因歲月而黯淡。盧梭不論在社會政治思想上,在文學資料、風格和情調上都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曾有一位法國批評家説:我們十九世紀的人就是從盧梭這本書裏走出來的。

篇4:懺悔錄讀後感

《懺悔錄》是法國作家盧梭的個人傳記.

作者傾其思想,坦露着一顆透明的靈魂來書寫他人生的點點滴滴與坎坎坷坷的。他的文字挾帶着一股巨大的熱忱引你進入他內心世界。他用自我的語言渲瀉出他的渴望,他的追求;也用常人不可及的大膽表白,剖析自我人性,自我情感。文一開始盧梭就寫道:“我此刻要做一項既無前例,將來也不會有人仿效的艱鉅工作。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貌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這樣迫切的言辭又怎能不讓人走進他真摯、誠懇的精神家園中去呢?

在他近似於迷霧樣的一個個小故事,一章章小片斷中貼近他的回憶,他的心靈,在文字裏與他或激昂或沉默或抑鬱或舒暢或歡樂或平靜或熱烈的起起伏伏、若濃若淡的敍述中行進,去領略他人生道路上的風風雨雨、陰晴圓缺,去探尋他經歷的愛恨情仇、恩怨變遷。

盧梭的童年既是悲哀的,又是幸運的。他剛出生,母親便因難產而死亡,父親由此對他又憐又恨。他的父親伊薩克與他母親蘇薩娜自小青梅竹馬,感情篤深。父親自失去愛妻後,每每從他的身上找尋妻子的影子,常情不自禁地擁抱幼小的他而淚眼朦朧。父親幾乎把全部的愛給予了他。

這位身為宮廷鐘錶匠的父親,不僅僅有英俊的外表和過人的手藝,還異常喜歡讀書。在盧梭五、六歲時,他把他妻子生前的藏書全部拿出,揀出書來一段段讀給盧梭聽,然後輪流閲讀,直到夜晚,通宵達旦的看書。父親用這種方式忘卻喪偶之痛,無意中給盧梭營造出一個讀書的環境,以至於童年的盧梭到了無書不能眠的地步。“這種危險的方法,不久便使我得了極端嫻熟的閲讀本事和理解本事……我對事物本身還沒有一點兒概念,卻已經瞭解到所有的情感了。”父親以讀書為遊戲打發時日的作法,給盧梭早期心靈注入了知識的芳香,這種無為而治也催發他心智過早的比別的小孩成熟。他的姑姑十分愛好音樂,這又讓他多了一種喜好。也許秉承了他母親的温柔與聰慧,加上他父親與姑姑的無比關愛,盧梭自小性情温和,很逗大人喜歡。

直到父親的因故離家,盧梭住進他舅舅家與表哥一道生活才一開始面向社會。進教堂做彌撒時,他遇上了他一生第一個令他產生好感的女性——朗拜爾西埃小姐。

讀到一些細膩而深刻的情節,感受他成長中所承荷的開心與苦惱,一個鮮活、豐滿的盧梭形象躍然出紙而呈此刻你眼前,是那樣的真切、樸實而又厚深。他比他同齡人性格要更具複雜的一面。後在他十六歲時,得到了體現。

談到盧梭不能不提到華倫夫人。如果沒有這個傑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養和經濟支持,歷史上就不會有這位盧梭。他在與華倫夫人同居期間,生活才稍稍穩定,安心讀書、思考問題並寫作。年長盧梭11歲的華倫夫人出身於一個古老的貴族世家,她很年輕的時候就結了婚,婚姻並不美滿。她逃到法國,法王便把華倫夫人收留在他的庇護之下,並且給她一千五百銀幣的年金。風姿綽約的華倫夫人是一個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盧梭的庇護人、教師、情人及知心的朋友。從一件小事上我們能夠看到盧梭是如何痴戀這個可愛的女人的:一天吃飯的時候,華倫夫人剛把一片肉送進嘴裏,盧梭便説上頭有一根頭髮,華倫夫人將肉吐到盤子裏,盧梭用叉子叉起來,飛快地吞下肚去.

在家庭與社會的雙重薰陶下,他的心慢慢定了方向。他在悠然的平和中度過三十年。步入壯年是時,他開始了個人的寫作生涯,著書《愛彌爾》。可由於這本書的思想與當時的政治格格不入,書稿被當局焚燒,自我被迫走上了流亡的生活,其中還遭友人所害。凡此種種,他沒有放棄寫作,而是堅強的活了下來。懺悔錄的下半部就是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斷斷續續寫下的。

寫書更寫出了他善於釋放的個性特質。他説:“我對我的內心價值有所意識,它一面使我感到不公正的貶低,一面又在必須程度上抵消了這種感覺,並使我潸然淚下,而我生平就是讓喜歡讓眼淚盡情傾瀉的。”盧梭就是這樣把生活中的不平化為了一縷煙霧而平衡自我心態。也正是這種易感的情懷,讓他給這本沒有任何粉飾的傳記賦予了最原始的思想與情感,真實記錄下他大半生心路里程。人們認識了他,記住了他。200多年了,作為人物自傳的《懺悔錄》,是唯一濟身世界名著的作品,這不能不説是盧梭的心血凝結的人性閃光點所帶來的磨滅不息的經典之偉。它不是小説。是串連盧梭回意的雜文集。而每一段雜文都是作者心靈軌跡的烙印.

此刻,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書店裏還是大街小巷的書攤上到處是各種名人的傳記。然而,翻開一本本書,從頭到尾,通篇都是過五關、斬六將,把自我説成一朵花,把別人説成豆腐渣,藉機抬高自我,為自我樹碑立傳。總之,不是他(她)實際的那樣,而是他(她)期望的那樣。自傳的過程無形中都會產生一種揚長避短的心裏。而這種心裏無疑會扭曲真實性、坦誠性。

篇5:懺悔錄讀後感

當我讀到盧梭的這句話,如故衝動不已。他説:當時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就寫成什麼樣的人,當時我是文雅齷齪的,就寫我的文雅齷齪;當時我是仁慈淘氣、道德崇高的就寫我的仁慈淘氣和道德崇高。全能的上帝啊!我的內心純粹表披露來了,和你親身看到的純粹1樣,請你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犯錯而呻吟,讓他們為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而後,讓他們每1個人在您的寶座後背,異樣樸拙地流露自我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説:“我比這個人好!”。[由本站網友投稿]

這1段話像極了耶穌對歹意誹謗1個妓女的法力賽人説的話1樣:你們當中誰若沒犯過罪,即也許打她。結果,眾人1個個丟下石頭,低首拜別。盧梭的為人歷來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變,活力奔放而又十分痴鈍,大悲大喜咄咄逼人,不夠自制力。正是這些彼此鬥嘴的本色讓他更像1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然則也活得隨便,他孤高然則也卑微,他坦誠然則也有戳穿。

在自傳裏,盧梭懺悔了1個年輕時犯的舛錯。有1次他偷了主人家1顆珍貴的鈕釦,把變亂賴在1個他喜歡的小使女身上,是以使誰人無辜的使女承受了恥辱。因為盧梭的“自暴保密”,1些過後的哲學家包括羅素以至認為盧梭根蒂談不上是個哲家。而我卻認為盧梭波及了哲學的本質題目-他首先用自我為解剖標本,對人性做了1次粗淺的尋找。從氣質上講,羅素與這些人是兩類人,他對於浪漫主義感情歷來不認為然。實在羅素本人也不是1個岑寂的書齋學者,要不然的話,他也不會3番5次鬧離婚,不會倡導性監禁,不會反宗教,不會被當局制止講學,不會信賴社會主義,不會列入反戰運動以至弄到要下獄。感情是每個人都有的,羅素也認為感情與理智比較是促進歷史的1種更首要的實力。盧梭是法國第1個最大膽的布衣思維家。他出身貧寒,年輕時期耐久處於奴僕位置。羅素如許的貴族後代誠然不會去偷鈕釦,羅素的子弟誠然也不用進孤兒院。盧梭跟1個位置高貴的女婢結婚,這也被羅素拿來進行了1番精力分析,寄義是盧梭僅有在下賤的姑娘撲面才幹得到1種純粹的自信。我對羅素1向敬仰,但這1次我感受羅素髮言不免厚道了1點。在法國大革命前,逆向品級的婚姻是不被准許的,他與華倫夫人的關連弗成能為當時的婚姻制度應允。

篇6:懺悔錄讀後感

“書是人類提高的階梯”説的真是一點不錯。一本好書就能夠讓人明白很多的道理。一本好書能夠讓人陷入深深的沉思。每讀完一本好書就會讓人豁然開朗。是書讓人類走上了提高的階梯,有了今日這欣欣向榮的世界。書這無聲的預言家,預知着未來,預知着中國的夢。出國留學網讀後感欄目為您供給最新最全的讀後感範本,讓您快速寫好讀後感。本欄目包含中外名著讀後感範文以及最新的優秀讀後感,期望對您有所幫忙!

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經過對自我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説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我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一樣;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他對於自我“與眾不一樣”的認識是正確的。在社會政治思想上,在文學資料、風格和情調上都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的人物,主要就是經過這部自傳推動和啟發了十九世紀的法國文學。革命的開始,盧梭本人説“這是一幅僅有的,也許是永遠不會再有的唯一的肖像,是按真實形象及其全部事實確切無誤的描繪成的”然而我的感受卻不是這樣,我覺得盧梭所説的真誠,只是對於自我辯解和事件剖析的真誠。並不是出於對真實的真誠。甚至不是對內心的真誠。其實我也不明白我在説什麼。

篇7:懺悔錄讀後感

第一次讀盧梭的《懺悔錄》,當時對許多人和事的看法十分幼稚,覺得這麼偉大的一個人物,怎樣會騙人、調戲婦女、偷東西……偉人應當是“完人”,沒有一點暇癖。之後隨着年齡的增長、閲歷的增加,對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當我第二次重讀《懺悔錄》時,才感到敢於赤裸裸地公開披露自我的保密、揭示自我傷疤的盧梭,才是人格意義上的人,值得讓人尊重和佩服。而中國當代的傳記文學創作,是否應當學一點盧梭的精神呢!

此刻,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書店裏還是大街小巷的書攤上到處是各種名人的傳記。然而,翻開一本本書,從頭到尾,通篇都是過五關、斬六將,而看不到他(她)走麥城,更有甚者,把自我説成一朵花,把別人説成豆腐渣,藉機抬高自我,為自我樹碑立傳。總之,不是他(她)實際的那樣,而是他(她)期望的那樣。其實寫自傳的不管是自我寫還是請別人寫,真正寫出自我的成長變化,犯過什麼過失,倒是對世人有益。

其實學一點盧梭的精神,並不是象某些明星那樣拿自我那點保密來吸引讀者。更多的應當是對讀者、為後人有教益的功過是非、經驗教訓。一個人在幾十年的經歷中,他所走的路程,很難説是筆直的,一點彎度也沒有。不犯錯誤的人是沒有的。問題是看你有沒有盧梭的那種自我剖析的覺悟。敢不敢象盧梭那樣揭露自我的傷疤,對自我的功過是非有沒有一點實事求是的精神。周總理生前曾説過:如果我寫書,我就寫我一生中的錯誤,99.,要讓活着的人們都能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翻譯者劉思慕在《歌德自傳》譯者新序中説:“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坦率的自我披瀝,是《歌德自傳》的第一個特點……”而這些偉大的、著名的人物,敢於披露和承認自我的缺點,並沒有所以而影響自我的威望,後人不是同樣敬重他們嗎?

我和許多的普通人似乎沒有寫自傳出一本書的資格或興趣。可是活着的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寫自我的歷史。因而,在這個文化浮躁的時代,我不合時宜地重讀了《懺悔錄》,發一點愚不可及的感受。

篇8:懺悔錄讀後感

作為人類思想精華的名著書籍,一向都是大家在學習和參考的典範,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必修課。讀後感與其看做是種作業還不如看做是一次對於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欄目為大家供給了很多的名著讀後感資料,期望大家在那裏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從寒假到上個月中旬,差不多歷時三個月,最終看完了盧梭的自傳《懺悔錄》以及《懺悔錄》續篇《漫步遐想錄》,前者是盧梭在應對污衊誹謗時極度渴望的自我辯護,而後者則是這料,人生總會有林林總總痛苦和煩惱,在這個路途中我們到底應當怎樣活、為什麼活。幸福的、痛苦的、愧疚的、憤怒的;自我、友誼,這些都關乎生活、關乎人性、甚至,關乎靈魂。位偉大思想者在生命的最終路途的淺淺悲鳴。看完兩本書的總體印象是:人生的事誰也無法預料。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經過對自我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説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我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一樣;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他對於自我“與眾不一樣”的認識是正確的。

盧梭開始寫這部自傳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但他對童年生活的記憶仍然非清晰。童年,不可是盧梭的精神源頭,並且更重要地,已成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園,在墜落之後剩下的就是悵然回望,以及不自覺的對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純粹的情感上的滿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終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盧梭的情感如此細膩,性格如此敏感,休謨形容他“好象這樣一個人,這人不僅僅被剝掉了衣服,並且被剝掉了皮膚”,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識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種天賦,為了肯定自我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須把情感作為最高的價值。

盧梭寫的是“懺悔錄”,卻把一根繩索吊在了聽他懺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此刻也有人拿一根繩子去要求別人懺悔一樣。

篇9:懺悔錄讀後感

這次的資料大概是盧梭從一個天真的少年到他事業有成的這段時間的事。

經過這一段的閲讀,對一個現象很感興趣,那就是我感到盧梭的部分心理活動和對外界事物的反映與我極其的相似。我這麼説的意思並不是説我也有成為一個偉人的天資,而是説一些感情,或者是心理反應或情感,可能是組成一個人內心境感或個性的基本因素。我想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在那裏我佔且就叫它”七巧板“理論吧。就想是七巧板一樣,幾種同樣的普遍的情感,經過不一樣的組合,演變成了千千萬萬種不一樣的個性。又或者能夠説是樂高玩具,幾個簡單重複的積木似乎能夠拼接出整個世界。

最開始這麼意識到這個理論,是因為我之前產生了這麼一種認識,即人人都一樣。意思是世界上其實沒有多少比你笨或是比你聰明的人,一個人每多一個缺點,都會有一個相應的優點作為補償,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天才也是有的,可是個人認為比例較低,否則就不會被稱為天才了。所以説,既然認識到盧梭與我一樣,一個幾百年前的歐洲人與一個幾百年後的中國人一樣,那麼是不是大多數人都是差不多的呢?我認為是的。

虛榮與自我保護,也許是人天生就擁有的一個特質。至少作為生物的基本特徵之一,自我保護我肯定紮根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細胞中的。可是在那裏,虛榮與自我保護之間的界限似乎很模糊。表面上看起來不相關的兩個概念,其實是相通的。我那裏所説的自我保護,並不是物理上的保護,而是精神的一種自我保護。在一個人受到攻擊時,那裏當然也包括精神的打擊,通常情景下,大腦都會給出一個應對的信號。在我所讀到的盧梭的懺悔錄中,他即使用文章給予了攻擊他的人以反擊。在那裏,既能夠是認為是在他的角度對整件事情的理解,又能夠認為是他對於攻擊他之人的批判。所以在他的著作之中,即使是他真的認為他已經做到了公平公正,他也有自我辯解的成分。這能不能叫做虛榮呢?虛榮心是一種表面上追求榮耀、光彩的心理。在那裏,我想這個判定的界線是模糊的,所以應當是既是又不是吧……

篇10:懺悔錄讀後感

今日當我讀到盧梭的這句話,仍然激動不已。他説:當時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就寫成什麼樣的人:當時我是卑鄙齷齪的,就寫我的卑鄙齷齪;當時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寫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萬能的上帝啊!我的內心完全暴露出來了,和你親自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歎息,讓他們為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披露自我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説:“我比這個人好!”。這一段話像極了耶穌對惡意誹謗一個女的法力賽人説的話一樣:你們當中誰若沒犯過罪,就能夠打她。結果,眾人一個個丟下石頭,低首離去。

在《懺悔錄》中,奧古斯丁描述了自我真實的生平。尤其是書中對耶和華的信仰,是那麼的執着。對於我這種無神論者而言,真的十分佩服,不知他們是怎樣從無信仰到執着信仰的。在《懺悔錄》中提到“天主是主宰自然的,破會了自然的規律,就破壞了我們和自然之間應有的關係。”那裏提及到要遵循自然的規律,不能破壞自然的意志,要尊重自然。其實這也暗示我們,孩子出生到社會上,就是大自然孕育的產物,作為成年人,我們要尊重他,不能按照自我的意願去強迫他改變他自身帶出來的本性。這對於幼師的我,真的有很大的提示,在幼兒園,總是擔心幼兒不聽話,調皮,導致安全出現問題,於是作為教師的我們總是不允許他們做這個,不允許他們玩那個,其實他們只所以調皮,那是因為他們好奇心的本性而導致的,我們一致的壓迫會不會改變孩子們原本的天性呢?並且他很注重在書中,他沒有隱瞞也沒有誇耀,沒有焦躁也沒有自卑。我們常説世上沒有後悔藥,我們也常常受人告誡和告誡人:後果自負。也許自我的人生路途是一錯再錯過來的。

篇11:懺悔錄讀後感

《懺悔錄》是盧梭在晚年為了回擊[敵人"們的攻擊而寫下的,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無與倫比的真實。在書中完整的暴露了自我的一生。正是由於這種真實,它能夠作為一個十分好的心理分析的材料,正如盧梭所説[它能夠作為關於人的研究--這門學問無疑尚有待於創立--的第一份參考材料"。

本文是基於這個假設:《懺悔錄》中記載的都是真實的想法以及真實的事件,如盧梭宣稱的那般:[既沒有隱瞞絲毫壞事,也沒有增添任何好事"。

《直面內心的恐懼》一書中對人格進行了分類,分別是分裂、憂鬱、強迫和歇斯底里。按照盧梭的行為來看,他屬於嚴重的歇斯底里人格的人。歇斯底里人格特徵有這些:追求自由,不願受到約束,;無法抵抗誘惑,隨時向誘惑屈服,及時行樂;不願意承擔職責,用自我的邏輯去解釋所犯的錯誤或者將之歸罪於別人;強烈的追求感情,可是喜歡的只是戀愛這個事情而不是人;自戀,不斷的尋求別人的肯定;敏感,不願意理解別人的批評,一旦被攻擊就奮力反抗;喜歡和同樣歇斯底里的人做朋友;喜歡幻想,沉迷於其中而忘記了現實;喜歡冒險,做事衝動莽撞不顧後果;喜歡暴露自我。

下頭,我將逐條進行説明和分析。

1。追求自由,不願受到約束。

盧梭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宣稱[無論在什麼事情上,約束、屈從都是我不能忍受的",在《愛彌兒》中也鼓吹對孩童的教育中要放任自由。

為了不受到約束,盧梭選擇了離開城市,去退隱廬居住;在自我的歌劇《鄉村卜師》大獲成功,要覲見國王的時候,盧梭不想被年金的枷鎖束縛,就逃跑了。

2。無法抵抗誘惑,隨時向誘惑屈服,及時行樂。

結識了巴克勒以後,短短的六週時間內,盧梭就拋棄了自我的保護人。對盧梭來説,[唾手可得的一點小小歡樂對我比天堂的永久幸福的誘惑力還要大"。

盧梭自我聲稱[對娼妓具有一種永難磨滅的痛恨",可是在威尼斯的時候還是有一次嫖妓的經歷。

3。不願意承擔職責,用自我的邏輯去解釋所犯的錯誤或者將之歸罪於別人。

在照料麥特爾先生的路途上,盧梭遇到了麥特爾先生髮病,就拋下他一個人跑了。

在作學徒的時候,盧梭偷了師傅的東西,所以捱打。盧梭給自我的解釋是:捱打是[抵消偷竊罪行的一種方式",捱打以後[有了繼續偷竊的權利了",既然按小偷來給盧梭治罪,那就等於認可他做小偷。盧梭説,[偷東西與捱揍是相輔而行的事情,因而構成了一種交易,作為交易的一方,我只要履行我所承擔的義務就行了"。

誣陷了無辜的女僕瑪麗恩以後,盧梭給自我的解釋是:[為如果羅克先生把我單獨叫到一邊,對我説:`不要陷害這個可憐的姑娘,如果是你做錯了的話,就老老實實告訴我吧。`我必須會立刻跪到他的腳下。可是,正當我需要鼓勵的時候,人們卻一味地恫嚇我。再説,年齡問題也是應當注意的,我的童年剛剛結束,甚至能夠説我還是個孩子。"總之,盧梭犯下的這個錯誤是[有情可原的"。

盧梭認為自我無力撫養孩子,就把自我的五個孩子全部送到了育嬰堂,逃避了自我作為父親的職責,同時卻認為這種做法[太好、太合理、太合法了",盧梭説:[我一想到要把孩子們託付給這樣一個沒有教育的家庭,結果會教得更壞,心裏便發抖。育嬰堂的教育,危險性要小得多"。盧梭這樣為自我辯解難免高估了法國當時的福利制度。可是,他的這種行為之後被朋友泄露出去了,這個時候盧梭卻説[出賣朋友的信任,違背最神聖的許諾,把我們胸中的祕密公開出去,恣意敗壞一個受過我們欺騙而在離開我們的時候依然尊重我們的朋友的名譽,這一切就不是過失,而是靈魂的卑污和醜惡了"。在盧梭的心中,把5個孩子送進育嬰堂可是是小錯,而朋友泄露他的祕密確實不可饒恕的罪過。

4。強烈的追求感情,可是喜歡的只是戀愛這個事情而不是人。

陪伴盧梭最久的戴萊絲是盧梭最忠誠的伴侶,給盧梭生下了五個孩子(都被送到了育嬰堂),在和盧梭相伴25年之後最終和盧梭結婚了,但事實上盧梭一生都沒有愛過她。

盧梭和戴萊絲在一齊是因為他[需要戀愛",[我最初的用意還只是想給自我找一種消遣。之後我發現我找到的超過了願望,我給自我找到了一個伴侶。--説到底吧,我需要有人來接替媽媽:既然我不能再跟她一同生活了,我就需要有個人來跟她的學生一同生活,並且我能在這人身上發現她曾在我身上發現的那種心靈的質樸與柔順。--當我單身獨處的時候,我的心靈是空虛的,需要有另外一顆心來充實它。--我在戴萊絲身上找到了我所需要的替代者;由於她,我得到了情景所許的最大的幸福"。

用直白的話説,盧梭原本只是想遊戲人間,玩玩而已,沒想到之後發現這個女人還不錯,能夠作為一個伴侶。注意,那裏戴萊絲只是一個[伴侶",而不是妻子。戴萊絲在盧梭心中的位置並不高,因為盧梭需要的是[貴族小姐",而戴萊絲只是一個女工,和她在一齊盧梭甚至會感到羞恥!盧梭[從來沒有對她產生過一點感情的火星",在戴萊絲身上[得到的肉體的滿足純粹是性的需要,而並不是整個身心的交融"。

盧梭説[我的第一個需要,最大、最強、最不能撲滅的需要,完全是在我的心裏;這個需要就是一種親密的結合,被親密之可能的結合;異常是由於這一點,所以我才需要一個女人而不是需要一個男人,需要一個女友而不是需要一個男友。這種離奇的需要是這樣的:肉體上最緊密的結合還不夠,我恨不得把兩個靈魂放在同一個身子裏,否則我就老是感到空虛"。

從戴萊絲身上盧梭無法得到感情,於是去想象之中尋找,直到他遇到烏德托夫人,他才有了第一次的感情。

5。自戀,不斷的尋求別人的肯定。

盧梭選擇戴萊絲作為伴侶,不是因為感情,是因為一種被肯定、被依靠的滿足感。[我看到她一心一意地愛着我,這就更增加了我對她的温情。對我來説,這種甜蜜的親密生活就是一切:我不再關心前途,只期望它是現狀的延續,我別無他願,但願現狀能持續下去。"盧梭看到的,是一種依靠,感到自我被需要。

盧梭期望有一個對自我全身心的信任的女人,一個需要自我的保護的女人,戴萊絲以一個弱女子的形象出此刻盧梭的面前,恰好滿足了盧梭的這種心理。

6。敏感,不願意理解別人的批評,一旦被攻擊就奮力反抗。

盧梭發明了簡譜以後,帶着發財夢來到了巴黎,學院的學者們認為盧梭的發明[沒有新意"並且[沒有用處"。學者們的評價是中肯的,事實也證明了簡譜確實沒有在歐洲流行。盧梭無法理解這種批評,認為學者們這樣説是因為他們是不懂音樂的外行人。

在《懺悔錄》的後面幾章裏,記載了幾封書信,這些書信的資料充分體現了盧梭對他人批評的敏感,對他人的攻擊猛烈迴應。

7。喜歡和同樣歇斯底里的人做朋友。

巴克勒,華倫夫人都是歇斯底里類型的人。那裏,有必要對華倫夫人單獨進行討論。

華倫夫人很多地方和盧梭很相像:生下來就失去了母親,受的教育十分雜亂,有什麼學什麼,長相出眾,做事輕率,腦海中總是有無數的計劃和幻想,有着不一樣於常人的道德觀點和邏輯。華倫夫人也是一個歇斯底里人格的典型代表。

華倫夫人對盧梭的喜愛很有可能只是出於情慾的,而不是出自愛。盧梭在年輕的時候長得很不錯,放在此刻就是一個美型男。盧梭自我説:[我雖然不能説是一個美少年,可是我那小小的身材卻很勻稱,腿腳纖小玲瓏,神態灑脱,容貌清秀,嘴小而可愛,烏黑的眉毛和頭髮,一雙小而微陷的眼睛有力地放射出熱血中燒的光芒。"因為盧梭的美貌,不僅僅惹得女人們喜歡,甚至有同性戀傾向的人也喜歡他。在《懺悔錄》中,有三處記載了盧梭遇到疑似同性戀的人。歇斯底里的華倫夫人喜歡同樣歇斯底里的美少男盧梭毫不奇怪。

歇斯底里的人喜歡用性來作為手段控制自我喜歡的人,這一點在華倫夫人身上表現的十分突出。盧梭也説華倫夫人[始終相信,沒有任何力量比[佔有"更能使一個男人依戀一個女人的了--她用她所掌握的一切手段。使他們更緊緊地依戀她"。20歲的盧梭開始受到了各種婦女的喜愛,在這種情景使華倫夫人感到自我受到了威脅,就獻身自薦,利用了性來作為手段使盧梭對自我更加的依戀。

和盧梭類似,華倫夫人對盧梭的愛也是隻享受愛的過程而並不愛這個人。盧梭離開以後不久,華倫夫人就另有新歡,讓一個理髮師投入了自我的懷抱。對歇斯底里的人來説,忠誠這種東西是不重要的,關鍵的是要使自我歡樂。

8。喜歡幻想,沉迷於其中而忘記了現實。

想象力豐富是作家需要擁有的品質,但濫用自我豐富的想象力則使作家陷入自我的幻想之中。在盧梭強烈的渴望感情的時候,在腦海中想象出了《朱麗》中的男女主角,然後就日復一日的沉浸在自我的幻想之中難以自拔。

盧梭説,[我不能求得實在的人物,便把自我投進了虛幻之鄉;我既看不出一點現存的東西值得作我的狂熱的對象,我就跑進一個夢想世界裏去培養我的狂熱,而我那富於創造力的想象不久就把這夢想世界配上了恰如我意的人物"。

9。喜歡冒險,做事衝動莽撞不顧後果。

作學徒的時候沉迷於讀書,被師傅打;認識了巴克勒以後,活力澎湃,[毫不惋惜地拋棄了我的保護人、我的教師、我的學業、我的前途"。

認為自我有作音樂的天賦,就沉迷於音樂中,為此辭掉了土地管理員的工作。

10。喜歡暴露自我。

盧梭寫下本書就是他喜歡暴露自我的最真實體現。在盧梭少年時期,有過對陌生的女子暴露臀部的癖好,這也是暴露自我的一種表現。

篇12:懺悔錄讀後感

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他們永遠也不相信,還有另一部分人,會以與他們完全不一樣的方式活着。

這種[不一樣",導致了誤解和迫害--於是盧梭一生嚮往自由的寧謐,卻不得不一輩子過着從西躲到東、從東躲到西的顛沛流離的生活。

他原本對任何人都抱着友好的温情,在人際交往中處處流露着真心--最終還是被磨礪成一個不得不對人充滿戒心的飽經滄桑的學者。

於是,在看這本書的第一部時,我説:[啊,盧梭你多麼可愛!"

等看到第二部,我開始同情:[盧梭,你真的很可憐。"

盧梭是一個很值得女性去愛的男人--這不得不讓我想到洪君彥寫的那本《不堪回首--我和章含之離婚前後》。

雖然經歷過幾次讓人心碎的未果感情,盧梭卻依舊堅持着對那幾位女性的敬意。

華倫夫人的移情,烏德托夫人的無意--這些理由擱在某些男人身上或許能讓他們產生出謾罵譴責的激憤--然而盧梭沒有,雖然有抱怨,但他對她們更多的是感激,甚至為她們的缺點開脱。

他眼中看到的,都是他的情人、或者女性知交的優點。他筆下述説的,全是她們的優雅和美德。

華倫夫人這個人我不喜歡,我覺得她就是一個習慣於[老牛吃嫩草"的調教型御姐。可到了盧梭嘴裏,她變得多麼温柔,多麼善良,以至於我原諒了她竟能夠繼盧梭之後,找了第三個青年作為自我的新歡。

烏德托夫人,看得出來他喜歡和盧梭玩感情遊戲--玩啊玩,卻始終不讓盧梭嚐到甜頭。之後盧梭承擔了這段感情的全部惡果,即使如此,他也沒有責怪烏德托夫人--他把原因歸結為女方對達郎貝的忠誠,並且剋制自我的慾望,從此只把烏德托夫人看成自我的朋友。

世界上有洪君彥這種男人,他習慣在離婚後回憶對自我前妻的恨,並且在這種恨意裏既傷害自我,也傷害他人。

自然,也會存在有盧梭這樣的男人。他坦承自我的感情,讚美它們--即使它們並不完美,他也只記住了那些完美的東西。

這樣的盧梭,是值得女人去愛的。

盧梭的人生,始終是在不安定中度過。他被無數次背叛欺騙攪擾得頭昏眼花,同時,又要讓財政的瑣事、家庭的杯具折磨他本就柔弱敏感的心靈。

他寫下了教育學名著《愛彌爾》,這本書直到今日,仍是師範學校學生的必讀讀物。

然而他卻有五個孩子,一生下來就被送到育嬰堂,之後便不知生活在哪裏凋落於何方。

盧梭一輩子都被這種對子女的內疚折磨,儘管他在書中一再説他不在乎不在乎--可字裏行間皆是血淚,讀者自會聽到一位父親的嗚咽。

盧梭寫作生活中最大的矛盾就是:

他的性格和職業經歷(尤其是做威尼斯大使祕書的那次事件),令他憎惡特權階級的傲慢與卑鄙;可同時,他又不得不疲於應對上流社會對他忽冷忽熱的追捧,甚至某些時候,必須仰人鼻息。

退隱廬,蒙莫朗西--這幾個盧梭生命中重要的居住地點,無不是貴族們供給給他的--所以閲讀盧梭,我們就必須在他對這個階層人物的不一樣感情中來回穿梭。

一方面,盧梭對很多貴族人物的友誼抱有感激和期盼;可同時,他卻仍舊能誠實地説出自我對貴族階級施政綱領的不滿--這是盧梭本人良知的體現,更是他人生中杯具的根源。

與伏爾泰不一樣,盧梭的處境是困窘不堪的--伏爾泰在最困頓的日子裏,那些上流社會的紳士名嬡依舊將他追捧不已。盧梭不一樣,他被上流社會拋棄,同時,也成了市民羣中羣體無意識的受害者。

感覺上,盧梭本人是認為自我為性格所累的。晚年的他覺得自我不宜於再寫書了--禍從口出,這是他性格率直的證明。

可是他也是單純的,一旦有人需要他站在正義一邊去著述,盧梭立刻動筆--所以他才最終又禍事不斷。

他有過朋友,然而敵人更多。正因為如此,盧梭才分外珍惜同盧森堡公爵以及吉斯勛爵的友誼--然而他同樣也從內心中感激一個平凡書商對他的信任和坦誠,感激他在所有人都背叛那個名叫盧梭的臭名昭著的寫書人時,仍舊對被背叛者施以援手。

盧梭的友誼是純粹的,是不分階級的。

盧梭也不是沒有缺點,他的缺點就在於他太在乎[自由"了。

他需要朋友來接近他的心靈,可同時卻又不允許朋友靠他靠得太近:他會因為霍爾巴赫太有錢而拒絕和對方更親密;他也會因為埃皮奈夫人讓他屢屢拜訪而心生煩悶;崇拜者頻繁登門的日子,我們更是能從他的文字中看出,這簡直讓他厭倦得發狂。

所以,盧梭的心靈仍舊是孤獨的--但或許正因為他保留了這種心靈的獨立,才令他成為啟蒙運動中與伏爾泰並肩而立的偉大思想家。

一説盧梭,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社會契約論》,愛看書的則會明白《懺悔錄》、《愛彌爾》,記性不好的愛看書的人在別人提醒後,會突然恍然大悟地説:[哦對了,《論人類不平等起源》也是他寫的--"

與之比較,伏爾泰和狄德羅的具體著作又分別是什麼呢大家能切實記住多少呢

這就是盧梭的人生:

羞怯、善良、輕信--但卻有着潛在的堅強的性格、敏感的自尊、以及強烈的正義感。

於是,便註定了他半生的漂泊。這是幸運,還是不幸呢

最終,來説一下特蕾莎--或許她不美麗,身上並沒有以往盧梭青年時代所yy出來的女子的風貌--然而她才是最懂得盧梭的人。

她用她平和無爭的性格贏得了盧梭這個哲人的友誼--儘管盧梭自我説那裏面並沒有感情,可誰明白呢有的時候,親情反而是比感情更值得人珍惜的東西。

有了特蕾莎的包容,哲人的一生才能找到那難得的幾絲温暖--盧梭不必有百年孤獨,因為他有了特蕾莎。

篇13:懺悔錄讀後感

上個週末去上海書城,本來準備再讀一遍《基督山伯爵》,記得高中在上課的時候偷偷看基督山,被班主任發現然後毫不留情地沒收了,沒收的那本還是基督山伯爵的下冊,可想而知當時的悲憤之情。至於這本書資料,早已忘得一乾二淨。這次在書城沒有找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基督山,所以只好買了法國著名作家讓.盧梭的《懺悔錄》。

當時大致看了一下譯者的序,覺得不錯,並且作者的名字也蠻有意思。買回家仔細一讀,便發現又是一本完全貼合我胃口的好書。在我準備開始好好讀書的時候,本着世界名著的標準,非經典不讀,所以從紅與黑到遠大前程,再到此刻的懺悔錄,沒有一本不是世界文學璀璨的寶石,並且我也對這幾本書的資料題材都異常喜歡。

“我此刻要做一件以前沒有人做過,並且以後也不會有人敢做的事。我要把一個人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這是懺悔錄的經典開場白。盧梭晚年受到了無情的政治迫害,甚至文學界的朋友都還是背棄他。最終他最終決定把自我的一生完完全全地寫出來,讓世人和讀者來確定,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有着哲學家的智慧和作家流暢的文筆,所以最終他實現了他的目標。無論是他的卑鄙齷齪,還是他的品德高尚,他全部一筆筆真實地寫入了《懺悔錄》。如他第一句所言,以前沒有人做過,即使過了兩百多年的今日,也沒有人敢做。而他把自我的醜惡一面寫下來,並沒有對他的形象有太多負面的影響,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他的偉人地位完全被《懺悔錄》一書堅實地奠定下來。

我剛看完了《懺悔錄》的青年部分,也就是和盧梭一齊重温了他的青年時代。他的很多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都能引起我強烈的共鳴。他有兩面性,有時候是一個聽話的好孩子,有時候會沒有理由得變壞,幸運地是,他最終還是能夠重新回到正確的方向,而沒有一向墮落。我覺得自我的童年和青年在這一點一樣,我自我的本性也是十分善良,可是在高中時代也墮落過,做過很多壞事。最終也能自我改正過來。實際上還是因為環境,環境確實能夠對人的行為構成極大的影響。盧梭也喜歡女孩子,並且對自我喜歡的女人顯得感情異常豐富,容易動情。可是又十分拘謹,有一次很深刻的戀愛,即使最深的接觸就是吻了那位小姐的手。但這次戀愛給他帶來的歡樂已經遠遠超過了其它人以吻手開始的戀愛。不能否認,這一點我也和他一樣。我和他一樣從內心裏就完全沒有其它的想法,而已經能在交往中享受到極大的精神歡樂了。盧梭有一段對女人的見解,一些自以為很聰明的女人喜歡用詢問的方式來了解男人的內心,而實際上這會使男人產生本能的反抗,只會用謊話來欺騙她們。相反會對她們產生反感。

我完全贊成他的這個觀點。他確實有極強的對人性的觀察力。還有一點性格我也和盧梭及其相似,就是不喜歡別人來教自我。用盧梭的話來説,就是擔心在別人教我的時候擔心聽不懂,而不懂又要裝着聽的懂。最終還是沒懂,所以我們都喜歡自我看書學習。還有一點就是反應很慢,這一點很可愛,可是的確是一個很大的缺點,我們對人都有很強和很敏鋭的觀察力,在某次談話結束後很久後,談話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細節,每個人的神情都能準確的回憶起來。可惜在過程中我們都有很慢的反應。這讓我們看起來比實際上要笨,真正的才能被隱藏起來了。他對金錢的看法也和我一樣,我也從來沒有對金錢苦惱過。我完全統一他的觀點:金錢有兩種,我們口袋裏的金錢是讓我們堅持獨立自由的一種工具。我們正在爭取的金錢是讓我們成為奴隸的一種工具。所以有時候他對自我的錢很控制,可是從來不羨慕不是自我的金錢。對待金錢上,我也和他完全一樣,在能夠保證生活下,我甚至要更大手大腳,也許來自於對自我的自信,從來不擔心沒有錢的生活。總而言之,從盧梭的青年時代,我看到了很多和我相似和相同的優缺點。很多很多那裏都説不完。

他在青年時期也碰到過很多善良的勞動人民,他們給他供給過無私的幫忙。勞動階層的人在他筆下得到了高度的讚揚和肯定。這也勾起了無數我小時候的回憶,有一次離家出走,走了很遠,之後迷路了。一個撿垃圾的老頭幫忙我,他幫忙聯繫家裏人,我最終得以安全回家。另一次在火車上,因為我沒有座位,有善良的老爺爺老奶奶給我零食吃,並且她們的孫女還主動給我在泡麪時讓座。這些微小的善舉都在我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盧梭問,為什麼在我青年時代能夠接觸到那麼多善良的人,而在我成年後接觸到的確很少了呢?他明白,因為那是不一樣的階層。貴族階層的人性要少了淳樸和熱情,更多的是爭奪利益時的卑鄙和無恥。

盧梭沒有對自我的性格多做評價,他將這個權利留給了讀者。我覺得他的青年形象十分真實,很多缺點大家也有,可是有很多性格特點和一般孩子不一樣。這樣也是他能夠取得之後的成就的一個原因。

篇14:懺悔錄讀後感

今日當我讀到盧梭的這句話,仍然激動不已。他説:當時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就寫成什麼樣的人:當時我是卑鄙齷齪的,就寫我的卑鄙齷齪;當時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寫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萬能的上帝啊!我的內心完全暴露出來了,和你親自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歎息,讓他們為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披露自我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説:“我比這個人好!”。這一段話像極了耶穌對惡意誹謗一個妓女的法力賽人説的話一樣:你們當中誰若沒犯過罪,就能夠打她。結果,眾人一個個丟下石頭,低首離去。

盧梭的為人向來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變,熱情奔放而又極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無人,缺乏自制力。正是這些相互衝突的個性讓他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可是也活得苟且,他驕傲可是也卑微,他坦誠可是也有掩飾。在自傳裏,盧梭懺悔了一個年輕時犯的錯誤。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顆貴重的鈕釦,把事情賴在一個他喜歡的小女僕身上,因而使那個無辜的女僕蒙受了羞辱。由於盧梭的“自暴保密”,一些之後的哲學家包括羅素甚至認為盧梭根本談不上是個哲人。而我卻認為盧梭觸及了哲學的本質問題-他首先用自我為解剖標本,對人性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討。

從氣質上講,羅素與這些人是兩類人,他對於浪漫主義活力向來不以為然。其實羅素本人也不是一個冷靜的書齋學者,要不然的話,他也不會三番五次鬧離婚,不會提倡性解放,不會反宗教,不會被當局禁止講學,不會相信社會主義,不會參加反戰運動甚至弄到要坐牢。活力是每個人都有的,羅素也認為活力與理智相比是推動歷史的一種更主要的力量。

盧梭是法國第一個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貧寒,年輕時代長期處於奴僕地位。羅素這樣的貴族子弟當然不會去偷鈕釦,羅素的子女當然也不用進孤兒院。盧梭跟一個地位低賤的女侍結婚,這也被羅素拿來進行了一番精神分析,意思是盧梭僅有在下賤的女人面前才能得到一種完全的自信。我對羅素一向敬仰,但這一次我覺得羅素講話未免刻薄了一點。在法國大革命前,逆向等級的婚姻是不被允許的,他與華倫夫人的關係不可能為當時的婚姻制度許可。

上帝造人的時候,給我們一雙眼睛看外部的世界,審視內心的智慧之眼則是這顆懺悔的心。如果説讀蒙田讓我心靈安詳閒適,讀盧梭則使我悲天憫人。盧梭覺得前輩作家蒙田還坦白得不夠,他説蒙田雖然也講了自我的缺點,卻把它們寫得相當可愛。看起來像是自責,可是卻是自贊。他針鋒相對地提出了一個哲理性的警句:“沒有可憎的缺點的人是沒有的。”在懺悔錄裏,他寫了他的吝嗇,他的偷盜習慣,他對朋友的背叛,他説的謊行的騙。

談到盧梭不能不提到華倫夫人。如果沒有這個傑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養和經濟支持,歷史上就不會有這位盧梭。他在與華倫夫人同居期間,生活才稍稍穩定,安心讀書、思考問題並寫作。年長盧梭11歲的華倫夫人出身於一個古老的貴族世家,她很年輕的時候就結了婚,婚姻並不美滿。她逃到法國,法王便把華倫夫人收留在他的庇護之下,並且給她一千五百銀幣的年金。風姿綽約的華倫夫人是一個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盧梭的庇護人、教師、情人及知心的朋友。從一件小事上我們能夠看到盧梭是如何痴戀這個可愛的女人的:一天吃飯的時候,華倫夫人剛把一片肉送進嘴裏,盧梭便説上頭有一根頭髮,華倫夫人將肉吐到盤子裏,盧梭用叉子叉起來,飛快地吞下肚去。因為這是一場超越肉慾的情感,所以盧梭、華倫夫人及夫人的男管家阿奈之間的三人戀情也充滿了柔情蜜意。

盧梭的晚年孤獨不幸。由於《愛彌爾》一書的出版,被當局者視為異教邪説,所以最高法院判決將已出版的《愛彌爾》全部燒燬,並立即通緝盧梭。再加上處理人際關係上的不如意,令盧梭在精神上的狀態近乎瘋狂。他疑心重重,不得安寧――水果商減價賣給他蔬菜,以施捨來羞辱他;馬車轉彎時差點撞死他;人們賣給他的墨水是無色的,讓他寫不了辯護詞;甚至到處都有人在跟蹤和監視他。

然而神是公正的,盧梭的思想光芒沒有因歲月而黯淡。盧梭不論在社會政治思想上,在文學資料、風格和情調上都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曾有一位法國批評家説:我們十九世紀的人就是從盧梭這本書裏走出來的。

盧梭在地下應當瞑目了,起碼他在死後的,有我這樣一個讀者在崇敬他,捧讀他的作品。縱橫古今中外,有多少作家能像他那樣毫不留情地剖心剜肺地寫自傳呢?沒有,一個也沒有。

篇15:懺悔錄讀後感

我拿到的這個版本沒有附錄書中提到的,盧梭本人供給的很多書信和文獻資料,即使如此,讀這本書是個困難的過程,從頭至尾,我幾乎處處感受閲讀過程中進行着與一個詭異頭腦的較量。這種較量很難稱之為愉悦。在讀到第二百頁的時候我本來想扔了它,幸虧又咬了咬牙,才沒錯過對我十分有用的第一部的結束部分,和第二部的開頭部分。

在社會政治思想上,在文學資料、風格和情調上都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的人物,主要就是經過這部自傳推動和啟發了十九世紀的法國文學。革命的開始,盧梭本人説“這是一幅僅有的,也許是永遠不會再有的唯一的肖像,是按真實形象及其全部事實確切無誤的描繪成的”然而我的感受卻不是這樣,我覺得盧梭所説的真誠,只是對於自我辯解和事件剖析的真誠。並不是出於對真實的真誠。甚至不是對內心的真誠。其實我也不明白我在説什麼。

應當是離大革命前的法國太遙遠了,不瞭解其歷史面貌和社會階層,讀這本書沒有多少帶入感。《懺悔錄》的上下兩部,我完全能夠當成兩部不一樣的書,上部要稍微趣味一些,講述了盧梭從一個鐘錶匠的兒子,到流浪漢,四處尋求貴族保護和生計,後受華倫夫人的庇護。讀到其中一些遊歷四方、接觸各階層人士的經歷令人興奮。但深受後現代文學藝術影響的人對其中的文學意味實在沒什麼興趣,事實上,為了敍述上的平均,盧梭壓縮了其優雅的文筆,或者文字中那種遙遠的貴族腔調和我的氣質沒什麼共同之處,讀起來沒勁兒。還有描述自我對華倫夫人的俄狄浦斯情結,充沛的情慾,情感太過氾濫。

下半部分出現的眾多例如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等思想泰斗,但由於是自傳,盧梭只是依據自身立場確定他人。並且站在他的高度上,他筆下的這些人物似乎也沒有複雜的人性。甚至也沒有進行什麼描述,基本上是事件的記錄,所以漢譯本中要是去掉書信往來的附件,是太大的損失。與百科全書派的決裂。盧梭反覆講述着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產生芥蒂的事件經過。但整個讀完還是能感覺到他們本質還存在着重大原則的分歧。

第一次見到一個作者在書裏流了這麼多的淚水,為他遇見的每個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綿長而傷感的眼淚,盧梭在情感方面的敏感和脆弱時驚人的。至少在二十五歲之前,他的智商和大多數人沒有什麼區別,但情商遠遠低於常人,不明白着算不算書裏的缺點,對於華倫夫人的美貌和人品,對於自我與她的情慾,盧梭不吝筆墨。讀的人頭暈目眩,他還是有一簍子情感要抒發,在與百科全書學派決裂後,他也幾乎與所有的貴族保護人和社交圈子決裂,對此他的懺悔往往是“因為我有一顆水晶般的心”之類的話,有點不痛不癢,我總覺得盧梭本人也難辭其咎,即使他寫了懺悔錄這樣的大作,也不意味着他的懺悔是完全真實的,他以為他做到了這一點,但還是很難説服我。

譬如與狄德羅決裂的起因僅僅是因為狄德羅新書裏有一句話貌似影射了隱士生活的不正確,冒犯了正在退隱廬隱居的他。盧梭為此在書中開始了對狄德羅的批評。直至之後徹底決裂,提到退隱廬,是由盧梭的另一位保護人埃皮奈夫人送給他的,當然到之後,跟這位夫人,他也因為些瑣事絕交了,Orz

盧梭在退隱廬前後的生活極為重要,奠定了一個最偉大思想家的基礎,他在那裏寫出了《愛彌兒或論教育》《社會經濟學》和《感性倫理學》的部分草稿,在此之前他已因《論科學和文藝》《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爆得大名。而他自我與泰蕾茲所生的五個孩子,卻被不願意承擔撫養義務的他分別送進了療養院,並且他對此事的懺悔(如果算有的話),一筆帶過,“既然是時髦的做法”“沒見過面得孩子談不上父愛”。對於泰雷茲,他也一向認為根本沒有感情,並且有一段宂長而詭異的自我解釋,實在讓人看不下去。與社交圈子一些重要人士的決裂,好像也與盧梭的喜歡誅心和自尊心過強的性格有關。這或許是他追求自由的性格使然,或許只是一個無私追求公理和正義的偉大靈魂的自私一面。經過懺悔錄評價盧梭的為人意義不大,因為他有一個觀點我很贊同,大致意思是對於宗教,或者道德方面,只是管好自我就好了。

上下部結合處的那些段落,盧梭詳細記錄了自我自學的一些方法,在他的流浪生涯中,學習基本上是和一些貴族知識分子偶爾的交談,加上如飢似渴、不加選擇的閲讀,使得他掌握了些散漫不成體系的知識和蹩腳的學習方法。可是經過在鄉間居住的幾個月,他用理智的自學完成了對個人知識體系的建立。並鍛鍊了獨特而強大的思辨本事。這一段十分有用處,要是對整本書沒興趣,也應當把着兩頁抽出來反覆看看,確實很有幫忙。盧梭本人從對音樂、植物學、物理、文學等各種雜七雜八的愛好轉為對形而上學的研究應當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這本書是從圖書館借的,等會要還回去,鑑於看完之後完全沒有摸到門路,個人感受和通常對於本書構成的定論大有出入。我決定買一本以後慢慢翻看。可是我已經確定,在文學方面,想完全再現經驗的真實的努力不僅僅會失敗,做到了也沒意思。

篇16:懺悔錄讀後感

懺悔錄讀後感

法國大思想家盧梭,對女人的胸十分迷戀。

他在自我的《懺悔錄》中證明了對胸部有缺陷的女性——埃皮奈夫人始終毫無興趣。他説:“她很瘦,臉色很蒼白,胸部一平如掌。單是這一個缺陷就使我涼了半截;我的心靈和我的感官是從來都不曉得把一個沒有乳峯的女人看作一個女人的”。他向來覺得徐麗埃坦是一個“最美妙的人兒”;可是當他發現她有一隻奶頭是癟的時,他立刻改變了看法:“最美妙的人兒”一下子轉而變成了“一個畸形的怪物,只是大自然的次品”。

在盧梭看來,女性胸部的美對於女性自身的完美是至關重要的;沒有胸部的美,就如同畫龍未曾點睛,一個女人,就沒有了女人的的鮮活和味道。

讀罷盧梭的文字,餘等心深有慼慼焉!看來先賢之所以如此偉大,就是因為與我等草民想到一塊了!,

正在對盧梭的這一思想如醍醐灌頂之時。

又見搜狐網站有如下一條,説是美國著名調查機構PEW在一個“胸圍與幸福指數”的調查中,結果顯示:女性胸圍A杯的離婚率為37%,胸圍B杯的離婚率為16。3%,胸圍C杯的離婚率為4%,而胸圍達D杯的女性離婚率1%都不到。

話外音:怪不得《讓子彈飛》的女主角趙銘,成為多少男人的夢中情人,導致多少家庭不和,就因為趙銘的是F杯。

而又更據説馬雲在看到這條信息後,如獲至寶,立即調查了淘寶網各種罩杯的銷售量,而後以PEW的離婚率為關鍵指數,輔以多種經濟數學模型,迅速推演出離婚、再婚對於新房購買、裝修、大宗電器採購等諸多方面的影響,最終逐漸擴展出一份沉甸甸的報告——《淘寶宏觀經濟前瞻》,真真堪稱為:中國最“胸”狠的宏觀經濟預測報告!

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浮雲!再也不敢當號稱為經濟動向的晴雨表。

馬雲的研究成果尚不細表,話題已經跑得遠啦。

且説就是偶等小民,竟然也由此突然一拍大腿,靈光乍現,茅塞頓開,(順便提醒一下,偶的這等智慧,往往就是存儲於大腿之中,所以偶爾痴人瘋語,偏差事實,能夠不予理會,當然這是後話)。

偶生生於馬雲的經濟學干擾中,得出一條已被困惑許久的“男女異性交往,究竟有沒有真正的友誼”這一命題的真正結論,偶最終在偉大的民主思想家盧梭的醒示下,得出了答案。

先感激,後涕零,禮數是必須得有的。

篇17:懺悔錄讀後感

懺悔錄讀後感

當時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就寫成什麼樣的人:當時我是卑鄙齷齪的,就寫我的卑鄙齷齪;當時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寫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萬能的上帝啊!我的內心完全暴露出來了,和你親自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歎息,讓他們為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然後,同樣真誠地披露自我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説:“我比這個人好!”。這是盧梭先生最激勵我的一段話,他直接寫出了他的心聲,他的內心世界,我們能夠看到當時那個時代真正的他還有那個時代一個普通人民所有的壓力。

上帝造人的時候,給我們一雙眼睛看外部的世界,審視內心的智慧之眼則是這顆懺悔的心。如果説讀蒙田讓我心靈安詳閒適,讀盧梭則使我悲天憫人。盧梭覺得前輩作家蒙田還坦白得不夠,他説蒙田雖然也講了自我的缺點,卻把它們寫得相當可愛。看起來像是自責,可是卻是自贊。他針鋒相對地提出了一個哲理性的警句:“沒有可憎的缺點的人是沒有的。”在懺悔錄裏,他寫了他的吝嗇,他的偷盜習慣,他對朋友的背叛,他説的謊行的騙。

由於作者的親身經歷,他有條件在這部自傳裏展示一個平民的世界,讓我們看到十八世紀的女僕、聽差、農民、小店主、下層知識分子以及盧梭自我的平民家族:鐘錶匠、技師、小資產階級婦女。把這樣多的平民形象帶進十八世紀文學,《懺悔錄》就是這樣一個激進的平民思想家與反動統治激烈衝突的結果。它是一個平民知識分子在封建專制壓迫面前維護自我不僅僅是作為一個人、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普通人的人權和尊嚴的作品,是對統治階級迫害和污衊的反擊。它首先使我們感到可貴的是,其中充滿了平民的自信、自重和驕傲,總之,一種高昂的平民精神。《懺悔錄》中那種平民的自信和驕傲,主要還是表此刻盧梭對自我形象的描繪上。他在那個充滿了虛榮的社會裏,敢於公開表示自我對於下層、對於平民的深情,不以自我“低賤”的出身、不以他過去的貧寒困頓為恥,而宣佈那是他的幸福年代,他把淳樸自然視為自我貧賤生活中最可寶貴的財富,他驕傲地展示自我生活中那些為高貴者的生活所不具有的健康的、閃光的東西以及他在貧賤生活中所獲得、所持續着的那種精神上、節操上的丰采。

盧梭在《懺悔錄》中寫十八世紀這個階層的精神狀況、道德水平、愛好與興趣、願望與追求。在那裏,盧梭致力於發掘平民的精神境界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自然淳樸的人性、值得讚美的道德情操、出色的聰明才智和健康的生活趣味等等。他把他平民家庭中那親切寧靜的柔情描述得多麼動人啊,使它在那冰冷無情的社會大海的背景上,象是一個始終召喚着他的温情之島。他筆下的農民都是一些樸實的形象,他遇到的那個小店主是那麼忠厚和富有同情心,竟允許一個素不相識的流浪者在他店裏騙吃了一頓飯;他親密的夥伴、華倫夫人的男僕阿奈不僅僅人格高尚,並且有廣博的學識和出色的才幹;此外,還有“善良的小夥子”平民樂師勒·麥特爾、他的少年流浪漢朋友“聰明的巴克勒”、可憐的女僕“和善、聰明和絕對誠實的”瑪麗永,他們在那惡濁的社會環境裏也都發散出了清新的氣息,使盧梭對他們一向持續着完美的記憶。另一方面,盧梭又以不加掩飾的厭惡和鄙視追述了他所遇見的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中的各種人物,首席法官西蒙先生是“一個不斷向貴婦們獻殷勤的小猴子”;教會人物幾乎都有“偽善或厚顏無恥的醜態”,其中還有不少淫邪的色情狂;貴婦人的習氣是輕浮和寡廉鮮恥,有的“名聲很壞”;至於巴黎的權貴,無不道德淪喪、性情刁鑽

、偽善陰險。在盧梭的眼裏,平民的世界遠比上流社會來得高尚、優越,他曾説“僅有在莊稼人的粗布衣服下方,而不是在廷臣的繡金衣服下方,才能發現有力的身軀。裝飾與德行是格格不入的,因為德行是靈魂的力量。”這種對“布衣”的崇尚,對權貴的貶責,在《懺悔錄》裏又有了再一次的發揮,他這樣總結説:“為什麼我年輕的時候遇到了這樣多的好人,到我年紀大了的時候,好人就那樣少了呢是好人絕種了嗎不是的,這是由於我這天需要找好人的社會階層已經不再是我當年遇到好人的那個社會階層了。在一般平民中間,雖然只偶爾流露熱情,但自然情感卻是隨時能夠見到的。在上流社會中,則連這種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們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或虛榮心的支配。”盧梭自傳中強烈的平民精神,使他在文學史上獲得了他所獨有的特色,法國人自我説得好:“沒有一個作家象盧梭這樣善於把窮人表現得卓越不凡。”

他告訴讀者,他從自我那充滿真摯温情的平民家庭中獲得了“一顆多情的心”,雖然他把這視為“一生不幸的根源”,但一向以他“温柔多情”、具有真情實感而自豪;他又從“淳樸的農村生活”中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好處”,“心裏豁然開朗,懂得了友情”,雖然他之後也做過不夠朋友的事,但更多的時候是在友情與功利之間選取了前者,甚至為了和流浪少年巴克勒的友誼而高唱着“再見吧,都城,再見吧,宮廷、野心、虛榮心,再見吧,感情和美人”,離開了為他帶給“飛黃騰達”的機遇的古豐伯爵。在他看來人具有自我的本性,人的本性中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對自由的嚮往、對異性的追求、對精美物品的愛好,

他過着貧窮的生活,卻有自我豐富的精神世界。他很早就對讀書“有一種罕有的興趣”,即使是在當學徒的時候,也甘冒受懲罰的危險而堅持讀書,甚至為了得到書籍而當掉了自我的襯衫和領帶。他博覽羣書,長期的讀書生活喚起了他“更高尚的感情”,構成了他高出於上層階級的精神境界。

他處於反動黑暗的封建統治之下,卻具有“倔強豪邁以及不肯受束縛受奴役的性格”,敢於“在巴黎成為專制君主政體的反對者和堅定的共和派”。他眼見“不幸的人民遭受痛苦”,“對壓迫他們的人”又充滿了“不可遏制的痛恨”,他鼓吹自由,反對奴役,宣稱“無論在什麼事情上,約束、屈從都是我不能忍受的”。他雖然反對法國的封建專制,並且在這個國家裏受到了“政府、法官、作家聯合在一齊的瘋狂攻擊”,但他對法蘭西的歷史文化始終懷着深厚的感情,對法蘭西民族寄予了堅強的信念,深信“有一天他們會把我從苦惱的羈絆中解救出來”。

他對感情也表示了全新的理解,他崇尚男女之間真誠深摯的情感,個性重視感情的高尚和純潔,認為彼此之間的關係就應是這樣的:“它不是基於情慾、性別、年齡、容貌,而是基於人之所以為人的那一切,除非死亡,就絕不能喪失的那一切”,也就是説,就應包含着人類一切完美高尚的東西。他在生活中追求的是一種深摯、持久、超乎功利和肉慾的柔情,有時甚至近乎天真無邪、純潔透明,他戀愛的時候,感情豐富而熱烈,同時又對對方持續着愛護、尊重和體貼。他與華倫夫人長期過着一種純淨的感情生活,那種誠摯的性質在十八世紀的社會生活中是很難見到的。他與葛萊芬麗小姐和加蕾小姐的一段邂逅,是多麼充滿稚氣而又散發出迷人的青春的氣息!他與巴西勒太太之間的一段感情又是那樣温馨而又潔淨無瑕!他與年輕姑娘麥爾賽萊一道作了長途旅行,始終“坐懷不亂”。他有時也成為情慾的奴隸而逢場作戲,但不久就出於道德感而拋棄了這種遊戲。他是十八世界裏那個黑暗社會壓迫下生活的萬千普通人民的一個縮影,他不是最慘的,可是,他的遭遇一樣令人同情。讀《懺悔錄》這一本書,讓我更加了解了盧梭,品《懺悔錄》這杯酒,讓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社會。

篇18:懺悔錄讀後感

懺悔錄讀後感

現當代文學教師佈置主題演講包括一個資料,就是分析郁達夫的沉淪和盧梭的懺悔錄,教師説讀完懺悔錄精神層次會提升一層。自我於是借來了懺悔錄來看,只看完了上卷,下卷還未看完,有所感,就記下來了。

正如盧梭自我所説,“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這就是我所做的,我的為人,我以同樣的坦率道出了善惡。我既沒隱藏什麼醜行,也沒添加什麼善舉。”盧梭確實在文中表露了自我的心境,十分坦率,能夠看出他是很大膽的,他是敢於剖析自我的人,對自我動手術刀。我自我的感覺是,我讀着讀着就感覺其實他不必懺悔,我已原諒他了。

盧梭少時讀書的積累《宗教與帝國史》《名人傳》等,這為之後打下基礎,文中多處提到書,自我當學徒時,也是為了擺脱孤獨吧,“除了閲讀,什麼也不再幹了,包括偷竊”,能夠看出,讀書有多重要,自我以後會趁大二時光豐富,多讀書,讀好書。偷竊,盧梭沒有掩蓋事實,也透露了一種犯罪心理,“我覺得捱打是對偷竊的一種補償,讓我有權繼續偷。”這是一種典型的心理畸形,“那我當小偷處置,就是允許我當小偷。”從中,我們也能夠了解一些犯罪者的心理,他們就是一種破罐子破摔,無所謂的心理。

遇到瓦朗夫人這一段,“她笑吟吟地接過我哆哆嗦嗦地遞給她的信”,與其説瓦朗夫人是盧梭的情婦,倒不如説瓦朗夫人是盧梭的半個母親,或者反過來説,盧梭更像是瓦朗夫人的情夫,在盧梭筆下,瓦朗夫人是地位很高的,是盧梭頂禮膜拜的。即使之後盧梭幾乎被拋棄,他都沒有貶低瓦朗夫人,更多的是悔恨。盧梭從小失去母親,盧梭缺少母愛,在我眼中,或許盧梭把瓦朗夫人當做自我的母親了吧。正是瓦朗夫人彌補了自我心中關於母親的空白,所以盧梭才會死心塌地吧。

盧梭對父親,對一般人來説,如果對自我不理了,可能更多的是憎惡吧,但盧梭對自我的父親多得是崇敬,“他還是以為好父親”,這一點是很令人讚賞的,孝,最基本的道德只要沒淪陷,就會還有做人的底線,就是個好人。

在讀這篇著作時,自我發現自我的一些不足,就是對教會,天主教和新教不瞭解,讀起來有點吃力,自我以後會了解一下西方的宗教。並且説實在的,我搞不懂盧梭到底在懺悔什麼,他像是在寫自傳,人生中誰不犯一些錯誤呢,有的錯誤也是外在的條件造成的,不是自我一手造成的。他能夠不必那樣地自我懺悔,甚至能夠把名字改成盧梭反省錄,甚至回憶錄。不管怎樣説,這種自我反省是值得我們借鑑的,我們需要不斷反省自身,完善自身。

篇19:懺悔錄讀後感

懺悔錄讀後感

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透過對自我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説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我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一樣;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他對於自我“與眾不一樣”的認識是正確的。

盧梭開始寫這部自傳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但他對童年生活的記憶仍然非清晰。童年,不可是盧梭的精神源頭,並且更重要地,已成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園,在墜落之後剩下的就是悵然回望,以及不自覺的對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純粹的情感上的滿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終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盧梭的情感如此細膩,性*格如此敏感,休謨形容他“好象這樣一個人,這人不僅僅被剝掉了衣服,並且被剝掉了皮膚”,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識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種天賦,為了肯定自我所特有的道路,他務必把情感作為最高的價值。

盧梭寫的是“懺悔錄”,卻把一根繩索吊在了聽他懺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此刻也有人拿一根繩子去要求別人懺悔一樣。

篇20:懺悔錄讀後感

“沒有可憎缺點的人是不存在的。”--摘自《懺悔錄》

假期裏,隨手翻閲一本書,它是一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一個盧梭反思了一生的書--《懺悔錄》,它打動了我,它讓我真正地瞭解人類靈魂的高貴之所在。

作者雅克·盧梭,法國著名的思想家、作家,人類啟蒙思想史上地位很高的哲學家,就是這樣偉大的人,卻對自我崇高的一生進行嚴格甚至殘酷的懺悔。在盧梭充滿挫折與磨難的一生中,童年是他生涯中的伊甸園。因為自我的思想與多數人歐洲人不一樣,這麼一個五十幾歲的老人只得到處奔波、流浪。正是對自我童年的懷念,才寫下這部鉅著。

盧梭在他的書中,深刻地對自我以及他人的行為進行了的反思。回顧自我的一生,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説:“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思想是否敏捷而定。”盧梭之所以獲得極高的成就,是因為他思想敏捷,情感偉大。作為崇高的思想家,僅有對自我不斷地反思,才會有新的思泉向外淌。

盧梭在從事音樂工作時,新的記譜法遭到了法國權威部門的否定,心裏十分沮喪,但他立刻振作起來,又結識了許多18世紀的著名哲學家,並且參加了徵文比賽獲得大獎,從而,他走上了文學之路。他的小説《愛彌兒》發表後,受到了社會的咒罵,但他仍然堅持自我的思想。在發表了《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之後,再次遭到了人民的詛咒,甚至整個歐洲都在咒罵他,他僅有逃離,但不曾想過要改變自我的思想,這需要怎樣堅強的毅力與決心。當我們遇到挫折、失敗時,我們應及時充分地反思自我的不足,敢於承認自我的不足,不能所以而氣餒、低頭,才能以良好的心態來應對這些挫折。

盧梭在發表了《音樂辭典》、《社會契約論》後,博得了社會的好評,但他仍然對自我不滿足,要求繼續提高了自我的認識,再次寫下了一篇又一篇藴含豐富哲理的文章,悟出了人生更加深刻的道理,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就。當我們取得成功時,應謙虛地反思自我的行為,做的好的地方,繼續發揚,做的不好的地方,在以後的生涯中加以改善。

盧梭在與妻子的旅行中,鑽進了密林深處,在那兒找到了原始時代的景象,他掃盡了人們所説的謊言,把自然的本性如實地坦露出來,他領悟到了:人的苦果真正來源於人類所謂的進化。他替法國反思時,領悟到自我從來都沒有領悟到的哲理,他這種對社會、他人深切的關照,以及感同身受的思考,給我們以很多的啟迪。當我們在他人身上找到缺點、錯誤時,要幫他人反思,對照自我身上是否也存在,從而提高自身認識水平。同時以我們的行動影響周圍的人,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人們的素養。

一生有盧梭般的經歷的人並不多,但我們能夠從他身上找到值得借鑑的地方。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像盧梭這樣深刻地反思,那麼,每個人的思想認識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每個民族都能夠像盧梭一樣深刻地反思,那這個民族就會更加獨立、自強;如果一個國

家能像盧梭一樣深刻地反思,那麼這個國家將會更加繁榮、昌盛。

【小編簡評】

懺悔錄讀後感 優選2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懺悔錄讀後感範文。

【網友評價】

讀到一篇好文章就是慶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