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習朱有勇事蹟的心得體會優質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15W

學習朱有勇事蹟的心得體會優質多篇

學習朱有勇事蹟的心得體會篇1

學做楊漢軍 精神永不枯

有人説,人的一生一定要經歷一番風雨,可風雨總是無情,風雨中帶走了組工幹部楊漢軍,他的這一生,活得敞亮,活得令人敬佩。身雖已逝去,名卻流傳青史,回顧楊漢軍的一生,腳踏實地、執着奉公、眼光獨特是他的標籤,也是他留給黨和人民最寶貴的財富。

學做楊漢軍一樣腳踏實地的實幹型共產黨員,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羣眾的事都是大事,羣眾的利益要堅決維護,絕不會謀一己之私、貪一時之利。與其費盡心機的討巧,不如腳踏實地的做一名實幹型人才,真正深入到羣眾中去,瞭解羣眾的疾苦,竭盡所能為百姓謀福利。這是時代使命,是每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當前,武漢市脱貧攻堅進入攻堅期,所謂村看村,户看户,羣眾看的是幹部,要實現中國夢,離不開幹部真抓實幹,腳踏實地,楊漢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武漢市委組織部的精準扶貧所幫扶的村是毛衝村,楊漢軍包扶的是一位年近半百的老人郭桂榮,在一次走訪告辭時他對郭桂榮説,就把我當成您的兒子。他實實在在走入到貧困户的家裏,去實地調研,解決實際問題。對程居崗灣門口的水塘亦是如此,他實地觀察,記下羣眾的每一個意見,然後着力去改變。這是一位為人民真服務的幹部,在服務人民這條路上,他走得又穩又實。

學做楊漢軍一樣廉潔奉公的服務型基層工作者,我們國家的幹部是人民的公僕,應該和羣眾同甘苦,共命運。如果圖享受,怕艱苦,甚至走後門,搞特殊化,那是會引起羣眾公憤的。楊漢軍不怕艱苦,他怕的是羣眾過不上好日子。在入户的走訪中,他從不嫌棄村民家的居住情況,凳子上有灰塵,他也是毫不在意的坐下去。他始終認為,要和人民一條心,就要去親身體驗人民的生活條件。用彼之辛苦,來感受我之存在。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釐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許是深諳此類道理,楊漢軍從來都是實實在在的為人民幹事的廉潔幹部。有時候他會想,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但投身在羣眾的事業中,他彷彿頓悟了,原來他存在的意義就是做一名廉潔奉公的好乾部,人民愛戴的好公僕。

學做楊漢軍那樣眼光獨到的策略型組工幹部,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他認為,改革攻堅、趕超發展,重點在於發展一批獅子型幹部。所謂獅子型幹部,就是敢闖敢練、忠誠不二、思路開闊,有很強的的責任心與服務心的人。這個社會最不缺的就是人,最缺的就是人才。如何成為一個國家需要的棟樑,楊漢軍為廣大羣眾做了表率。棟樑不是嘴上説出來的,而是腳踏實地做出來的。在一步步的腳印中,凝結出無數的光華,閃閃耀人眼。他是有策略的,治國在於用人,用人在於選人。

楊漢軍倒在了他工作的路上,他甚至沒有好好和家人相聚道別。人的一生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如何才能把握住時間,活出生命的高度呢?楊漢軍用他的一生作了解答。我們要腳踏實地,繼而去仰望星空。祖國的建設到了關鍵時期,我們又怎麼能夠拖國家的後腿。既深深之慨歎兮,又應無所畏懼之前進兮,生生如此。

學習朱有勇事蹟的心得體會篇2

一、要學習他們工作細緻認真,一絲不苟的精神。在工作中很多細節不容忽視,唯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才能真正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要虛心向師傅們請教,學習他們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對工作細緻認真,一絲不苟。他們除正常工作時間外,常常中午不休息,夜晚加班,為了公司勤勤懇懇的付出着自己的力量。

二、要學習他們刻苦鑽研工作的精神。模範的事蹟告訴我,無論在什麼崗位上,都要有刻苦鑽研的精神和做好做優的幹勁。為了保質保量完成工作任務,他們“舍小家、為大家”,一心撲在工作上,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只要工作需要,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辭。正是靠着這種勤奮的敬業精神,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成績,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技術人才,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為我們樹立起了學習的榜樣。

三、要學習他們堅守忠誠的品質。堅守忠誠是一種習慣,是忘我的投入,是創新的前奏,是一種道德信念,他們對待工作一直是堅守忠誠的態度,他的工作環境艱苦,辦公條件差,生活清貧、枯燥、寂寞但這些都沒有讓他退怯。

在經歷這次精神教育和學習,為我今後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明確瞭如何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從平凡的小事做起,要以他們為榜樣,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

學習朱有勇事蹟的心得體會篇3

他們到底跋涉過了多少旅程,肩上到底揹負了多少使命?

他把鞋子深深地陷入稻田裏,讓清晰的腳印指向遙遠的未來,邁向我們美好的新時代!

自古以來,人民都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潮流,“民以食為天”、“食以稻為天”,因此,最令我敬佩的科學家莫過於“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我的腦海裏,袁隆平的形象總是定格為一位身穿白色襯衫,站在一望無際的稻田裏辛苦勞作的老者。常年的躬身在田間地頭,他皮膚黝黑,與其説是一位科學家,倒不如説他更像是一個普通農民。

“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這是兩個多麼宏大的設想,雜交水稻大面積畝產900公斤又是個什麼樣的概念?這是世界上迄今尚無人登臨的一個高峯,也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帶領着中國專家迎戰世界糧食問題的一個新跨越。袁隆平曾直言,這條道路雖然是艱難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苦就苦一點,出了產量更高的新品種,全中國、全世界人民都能解決温飽問題,他心裏高興,吃點苦沒關係。

袁隆平在講話時會有中英交雜的習慣,就像是吃多了雜交水稻,講中文後會自動翻譯,人們稱這是“袁氏幽默”,他還會講俄語,愛好體育,愛好音樂,考過空軍,像這樣一個多才多藝的“寶藏男孩”怎能不讓人敬佩!

2020年,陽光熾熱,土地温暖。90歲高齡的袁隆平依舊在埋頭苦幹,他希望自己再奮鬥十年,讓全世界一半的稻田種上我們的雜交水稻。

這是每一位有良知的科學家身上所具備的品質,許許多多的科學家一生致力於科學研究,或許他們沒有千億的身家,卻甘願把技術無償的貢獻給全人類,造福全人類。他們夜以繼日的工作,誰有功夫閒看雲隱;他們精確地估量着生命的意義,誰有私心去計較生命的長短;他們在模糊的泥土上撿拾細小的沙粒,是這些美妙的晶瑩綻放開來,給了我們方向,使得世界更精彩。

我每天都在幻想自己何時才能發芽,茁壯成長,成為綠蔭,去感恩那些為我們無言付出的科學家。因為,我堅信自己可以不斷地向未來邁進,致敬新的時代!

學習朱有勇事蹟的心得體會篇4

為認真貫徹落實路局黨委精神,激勵全段職工學習弘揚先進,在推進春運和修制修程改革實踐中創先爭優,從1月27日開始,甦家屯機務段黨委以學習高明堂先進事蹟、做創先爭優好黨員為主題,在全段認真開展高明堂先進事蹟宣講活動。

落實責任,高標推進。在接到路局文件通知後,該段領導班子成員高度重視,於1月27日在段三樓會議室召開專題班子會,就高明堂同志先進事蹟進行學習。同時,對全段學習高明堂先進事蹟活動做出統一部署,按照加強領導、上下聯動、動態優化、落責推進思路,以組織宣講團、召開座談會和黨支部書記談心和納入專題黨課等方式,大張旗鼓地宣傳高明堂同志的先進事蹟。段黨委全員上手,按片分工,組成以13名領導班子、黨辦人員、支部書記為骨幹的宣講團,深入丹東、本溪、長春等異地車間作宣講報告。目前,集中宣講68場、座談交流15場、專題學習3場,宣講人數2527人次。

明確內容,深度推進。該段組織工作人員收集整理高明堂先進事蹟,明確學習先進人物的四種精神,即:要學習高明堂同志信念執着、耐得住寂寞的政治品格,要學習高明堂同志敢於擔當、耐得住艱苦的實幹精神,要學習高明堂同志永葆本色、耐得住清苦的儉樸作風,要學習高明堂同志淡泊名利、耐得住誘惑的清廉風範。同時,將活動內容納入到2月份黨課學習和中心組學習中,制定推進計劃,規定了通過黨員大會動員學習、專題黨課深刻領悟、主題討論深入研討等形式,全面實現人人學習、人人感悟、人人奮進的良好局面。

拓寬渠道,廣泛宣傳。該段堅持多載體宣傳,大力營造尊重先進、鼓勵優秀的濃厚氛圍。安排段報、段小電視台等骨幹力量對全段各車間宣講高明堂先進事蹟活動進行全程跟蹤採訪,利用《蘇機之聲》、小電視台、官方微博、微信和段宣傳欄等渠道進行廣泛宣傳報道,營造濃厚氛圍。同時,及時將宣講報告實況和各車間生動做法視頻製作成光碟,下發全段各支部,組織幹部職工學習,激勵和影響全段職工以先進為標杆,自覺把創先爭優、立標打樣落實到崗位安全實踐中。

開展座談、彰顯效果。每場宣講報告結束後,該段安排宣講團成員與車間職工座談互動,談體會、談感受、談崗位作用。通過宣講活動,幹部職工們深受感動、倍受鼓舞,紛紛表示要向高明堂同志學習,學習他立黨為公、秉公執法的品格,做到政治堅定,權為民用;學習他求真務實、埋頭苦幹的精神,做到默默無聞,腳踏實地。同時,把學習高明堂同志的先進事蹟活動與當前的春運和修程修制改革等工作結合起來,立足本崗、履職盡責,在工作中創先爭優,為鐵路運輸事業和安全生產經營做出新的貢獻。

學習朱有勇事蹟的心得體會篇5

為了籌集辦學經費,張桂梅在街頭“乞討”。其實,她當時已經是獲得過各種榮譽的優秀教師了,還曾當選為黨的十七大代表。她對大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説:“我想辦一所學校,你能不能支持我五塊十塊?”

當有人罵她是“騙子”時,她便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各種榮譽證書和關於她的優秀事蹟的報道。看到這裏,我鼻子發酸:為了女孩子們的尊嚴,她寧願讓自己的尊嚴破碎一地。

當然,最終她也贏得了更神聖的尊嚴!

在雲南大山深處金沙江畔的華坪縣,經濟並不發達,要辦一所張桂梅所期待的免費高中,就是在經濟發達地區也不容易,而對華坪縣政府來説,也確實困難。20xx年9月,華坪高中正式開學,教師工資和辦學經費均有縣財政保障,學校建設由教育局負責。

在重男輕女的大山深處,每招一個女生都十分艱難。好不容易招來了,又跑了。“孩子沒來,我去找,跑到大山裏,才十幾歲的姑娘,已經嫁走了。”張桂梅回憶説,“我對孩子父母説,這個孩子我是一定要領走的!一定要讓她讀書的,反正不要你出一分錢,你不出錢,我把她領走了,你還不願意啊?你讓我把孩子帶走吧!”

心腸再硬的人,看到這裏也會忍不住淚目。按説,老家在東北的張桂梅,和這片貧瘠土地上的任何一個人都沒關係,但她卻把每一個孩子當做自己的孩子來牽掛,來擔憂。這份無私的情懷一般人做不到,也不應該強迫每一個人都做到,但張桂梅做到了,我沒有理由不對她肅然起敬。

張桂梅的一個學生對記者説:“我考大學想考到東北去。因為那裏比較遠,我想走出去,靠學習改變命運。”幫助女孩們走出大山,改變命運,這是張校長的夢想。在一般人看來,這永遠也只是一個夢想。但張校長將這夢想變成了現實。

20xx年,華坪女子高中首屆招收100名女生(中途走了四個),絕大多數是少數民族,分數沒門檻,基礎很差,但在張校長和她同事們的努力下,20xx年第一屆畢業生,96個考生中,本科上線69人,其中一本率是4。26%,綜合上線率100%。到了20xx年大學聯考,華坪女高118名畢業生,一本上線率達40。67%,本科上線率82。37%,排名麗江市第一。

這是奇蹟,是神話!

須知華坪女子高中不是北京人大附中,不是河北衡水中學,不是上海中學,不是成都七中……有人説:這些女孩考上大學就幸福了嗎?這是一個偽問題。人生的幸福當然不是絕對由上大學決定的,但至少女孩們走出大山,走進大學,她們未來的選擇更加豐富,她們收穫人生幸福的概率無疑是大大提高了。

而如果不上大學留在山裏,她們人生之路只有一種選擇:操勞的妻子、操勞的母親,操勞的奶奶……以考上大學“未必幸福”為由,懷疑張桂梅的奉獻,進而否定她的偉大,我為張桂梅抱不平。

張桂梅領着記者去她的宿舍,其實也是學生宿舍,因為她一直和孩子們住在宿舍裏。看着張桂梅吃力地爬樓,知道張桂梅身體不好的記者問:“你完全可以在一樓找一間宿舍住,為什麼要住在三樓呢?”張桂梅説:“我要一個房間一個房間地查呀,這樣我上樓的時候,就把每間宿舍查到了。”

進了張桂梅住的宿舍,記者問:“你住哪兒?”張桂梅指着最靠門的牀:“住這兒。”記者問:“你幹嘛守着門口啊?”張桂梅説:“有什麼事,我不就可以第一個跑出去,為學生擋點什麼嗎?”

張桂梅説的“第一個跑出去”,不是發生危險時第一個逃命,而是説當外面有了危險時,她可以第一個衝出去為孩子們“擋點什麼”。也就是説,體弱多病、走路像風中隨時都要熄滅的蠟燭的她,卻是這間宿舍裏孩子們的“保鏢”。

當然不僅僅是宿舍孩子的“保鏢”,張桂梅還是全校的保安、門衞、勤雜工。當看到天還沒亮的早晨,張桂梅手持話筒在催促道:“起牀嘍,姑娘們!”,很難讓人想象她其實是這個學校的校長。

和張校長一起奉獻的,還有她的同事們。張校長在講述學校時,總是滿懷感動地講起老師們的故事:一位小夥子結婚,辦完儀式馬上回學校上課。一位女教師做腫瘤手術,張桂梅説:“你請假吧!”那位女教師説:“只要醫生説能穿衣服,我就回來了,我不請。”

張桂梅沒有自己的生活,她説:“我也不是不想要自己的生活,只是每天在學校做着做着,忘記了時間,把自己的生活給忘了。”建校12年,華坪女高已經有1645名大山裏的女孩走進了大學。

記者問,“為此您要付出什麼?”張桂梅説:“我付出的幾乎是生命。”又問:“您説這一輩子活的是什麼?”她回答:“當我的學生大學畢業,走出大山為社會作貢獻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值了。”

我想,讀到這裏,可能有人又要説了:“教師也是人!為什麼一定要讓教師放棄自己的生活,像清教徒一樣生活呢?這不是道德綁架嗎?”的確,教師也是人,也要養家餬口,完全應該獲取自己依法獲得的物質待遇,更不能要求每一個教師以放棄甚至犧牲自己的家庭生活,來成全學生將來的幸福。

但是,對張桂梅和她的同事來説,她們自願選擇了這種生活方式和人生狀態,有問題嗎?我們做不到這些,無需內疚,也無可指責,但我們應該尊重張桂梅們的選擇。何況,我們學不會也無法學她的這種做法,但其教育精神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我們或許可以學習吧?

對我説來,不只是尊重,不只是學習,還有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