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通用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23W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通用多篇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一

12月2日晚,福貢縣幹部羣眾準點收看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CCTV-1)直播的《時代楷模發佈廳:奮鬥在脱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朱有勇》,聆聽“農民院士”朱有勇的扶貧故事,感受“時代楷模”的力量。

朱有勇院士的扶貧故事在福貢縣幹部職工當中引起熱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要認真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院士科技扶貧的先進事蹟和忠誠乾淨擔當的崇高精神,用朱有勇院士的故事激勵自己、鼓舞自己,為決勝脱貧攻堅,在基層一線為農業產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福貢縣上帕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農業科技人員熊建秀説:“觀看了“時代楷模”朱有勇院士的扶貧故事,對我觸動很大。一名院士,始終心繫農民、不忘初心,紮根邊疆貧困村寨,用科技的力量改變當地的貧困面貌。作為一名基層農業科技人員,更要像他一樣,全身心投入到脱貧攻堅工作當中,利用自己的所長,全力服務好羣眾,忠誠擔當、攻堅克難。”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二

“時代楷模”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蹟,在普洱市引起強烈反響,幹部羣眾深受鼓舞,紛紛表示以“時代楷模”朱有勇院士為旗幟標杆,積極投身脱貧攻堅事業。

朱有勇心繫羣眾,一心為民的情懷深深打動了幹部羣眾。“科技扶貧項目基地建到哪裏,哪裏的羣眾就脱貧致富,哪個村寨就整村脱貧,造福廣大羣眾。”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委常委、副縣長劉元昕説,朱有勇院士懷着對邊疆少數民族貧困羣眾的深情,紮根邊疆、大愛無疆,用心、用功、用情開展了卓有成效又感人至深的科技扶貧事業。他的事蹟與精神,讓我深受感動,是我永遠的榜樣和楷模。瀾滄縣教育科學研究室李泉説,朱有勇院士紮根基層、無私奉獻,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培養出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當地脱貧攻堅注入了強大的科技動力。朱有勇院士與他的團隊用科技的力量,帶領當地人民羣眾把綠水青山變成了真正的“金山銀山”,為我們直過民族貧困羣眾找到了脱貧致富的新路子。我將以他為榜樣,時刻牢記自身肩負的職責和使命,以身作則帶領貧困鄉親發展脱貧產業的“主業”,認真持續做好科技教育扶貧工作,堅決打贏打好脱貧攻堅戰。

瀾滄縣扶貧辦副主任李平説,朱院士作為一名頂尖的科研工作者,能夠深深地紮根於貧困地區,把論文寫在邊疆大地上,他鞭策着我們一線的扶貧幹部砥礪前行,他是一位了不起的農民的專家院士,是無愧於時代的楷模。作為扶貧部門的幹部,將以朱院士為榜樣,帶領貧困羣眾爬山過坎,相信我們能打贏脱貧攻堅這場硬仗,帶領廣大貧困羣眾與全國其他同胞一道邁入小康社會。

普洱市委組織部組工幹部萬麗説,我們基層黨員要以“時代楷模”朱有勇院士為旗幟標杆,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脱貧攻堅事業,學習朱有勇院士不怕苦、不怕累,紮根基層,無私奉獻,展現一名共產黨員的擔當與作為。

朱有勇的事蹟激勵着更多年輕人紮根基層,投入脱貧攻堅事業。

3個月前,受中國工程院委派,何朝輝來到瀾滄縣竹塘鄉,擔任雲山村第一書記。“與時代楷模一起奮戰在扶貧一線上,我是幸福的。”何朝輝跟隨朱有勇上山 下田,與農民朋友大碗吃飯、大碗喝酒;看着他手把手教農户如何切薯、播種、理墒……“我深深地感悟到了他崇高的愛國情懷和對農民的深情厚誼,感悟到了他堅毅執著的科學精神和真誠質樸的傑出品格,時代楷模朱有勇院士會是我終生追隨的目標、學習的榜樣。”戴曉海從四川大學碩士畢業後考取了選調生,回到家鄉普洱市工作,今年年初,他光榮地加入了扶貧工作者的隊伍,成為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勐馬鎮雙相村一名駐村工作隊員,他説,我們年輕的共產黨員應當向朱有勇院士學習,向這樣的榜樣致敬,在平凡崗位上甘於奉獻,把中國夢從藍圖變為現實。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三

12月3日,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召開座談會,學習《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授予朱有勇同志“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觀看朱有勇事蹟視頻。實驗室部分科研人員、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參加座談會並暢談學習體會。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稱號。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脱貧攻堅事業,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朱有勇院士與我校交往密切,目前擔任我校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實驗室主任康振生院士談道,朱有勇院士五年來奮鬥於脱貧攻堅第一線,將農業、農村和農民作為個人工作的核心點,針對深度貧困地區農業生產面臨的實際問題提出了科學的辦法,帶動農民脱貧致富,為我們樹立了典範。作為農業科研工作者,我們要有朱有勇院士這種潛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創新的科研匠心和奮鬥精神,把個人的科學夢融入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實踐中,讓科研成果惠及廣大農民,為鄉村振興、脱貧攻堅貢獻力量。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韋革宏表示,朱有勇院士將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生動實踐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在全校上下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我們應當作牢記農業科研工作者的責任擔當,在基礎理論研究上瞄準學科前沿,產出高水平的標誌性成果,同時注重科研成果的落地應用,助力農業生產提質增效,譜寫實驗室新時代“頂天”和“立地”的新篇章。

“973”首席科學家黃麗麗談道,朱有勇院士把自己變成了農民,獲得了農民的信任;他又將農民變成自己,成為懂技術、能致富的農業專家。朱院士的事蹟充分表明,科學家只有與人民走得更近、與廣大土地走得更深,將個人融入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大潮中,才能更好地施展人生抱負,實現人生價值。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沈錫輝表示,以前做科研時只想着做了實驗,發表了文章,但科研工作很難與具體的實踐結合起來。朱院士的事蹟為我們科研工作者指出了一個方向,尤其我們農業院校的科研工作者要走到農村裏面去,這樣才真正把科研成果與農民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

青年長江學者王曉傑教授,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胡小平教授,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管清美、劉慧泉教授,省部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吉萬全教授,實驗室副主任胡銀崗教授,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郭軍教授,農學院韓德俊教授,青年科研人員趙晶、聶小軍,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張朝陽,高級實驗師簡利茹等都在座談會上發言,回憶與朱有勇院士交往的故事,一致表示學習他的科學家精神,為學校“雙一流”建設和創建世界一流農業大學作出更大貢獻。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四

在雲南,有這樣一位農業專家,他紮根雲嶺大地,奉獻三農事業,幾十年如一日,恪守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用辛勤汗水育希望之苗、澆幸福之花,用淵博學識盡興黨之責、務為民之實。這位專家,就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和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羣眾説他是知百姓冷暖、解民生疾苦的貼心人,學生説他是彰學者風範、顯師者情懷的傳道者,同行説他是“頂天立地”、矢志創新的科學家。而他自己卻説: “我不過是一名農民教授,農民在前,教授在後”。

朱有勇出生在雲南省紅河州箇舊的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在家排行老四,家鄉獨特的風土民情給這顆日後閃亮的學術明星打下了獨特的烙印,歷經時代紛紜變化造就了他一以貫之的自稱“農民教授”。

從我們朱院士身上,我們不難發現屬於他們那個年代的獨特品質和個性,做一行愛一行,兢兢業業,霸氣十足,不作出一番事業決不罷休,正因為這樣,他堅守自己的領域,一頭鑽進自己的植病學,一干就是幾十年,行程萬里,走遍大半個雲南省,深入田間地頭,為了農業的發展,為了窮苦的中國農民們的幸福生活,我們的朱院士勵精圖治,辛勤耕耘,有人疑惑朱院士為何如此孜孜不倦,我想這首先得有堅定的信念,中國是世界農業大國兼農業人口大國,然而現實不容忽視,中國的農業發展水平從大的範圍來講是不高的,一代一代的農民兄弟總是難逃脱貧窮的境地,作為農民的兒子嗎,這樣的現實一直是他心頭的一塊病。其次是敢於突破勇攀科學高峯的那份執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深入農業一線,就不能和中國的農民心連心,情繫情,把農民的事情當自己的事業來幹,如今朱院士的事蹟已經傳遍雲嶺的大街小巷,當年和朱院士一起激情燃燒過的知青們都成了當代中國的脊樑,教導指引中國的青年一代。

朱院士作為雲南省本地首位晉升為中國工程院農業領域的第一位院士,激勵了雲南農大的所有人,振奮了5000萬雲南同胞,為雲南農業乃至整個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要像朱院士一樣不平凡。得做到,不怕寂寞,潛心研究;不甘平庸,勇攀高峯;不辭辛勞,敢於吃苦;不求名利,教書育人;不圖享受,愛崗敬業。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五

羣眾説他是知百姓冷暖、解民生疾苦的貼心人,學生説他是彰學者風範的傳道者,同行説他是“頂天立地”、矢志創新的科學家,而他自己卻説:“我不過是一名農民教授,農民在前,教授在後。”他是誰?想了解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嗎?12月2日21時整,《時代楷模發佈廳:奮鬥在脱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朱有勇》將於在CCTV-1首播。

在雲南,有這樣一位農業專家,他紮根雲嶺大地,奉獻三農事業,幾十年如一日,恪守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用辛勤汗水育希望之苗、澆幸福之花,用淵博學識盡興黨之責、務為民之實。這位專家,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

2015年,中國工程院對口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開展脱貧攻堅,召集在雲南的工程院院士開會決定由誰來牽頭這一重任。當時60歲的朱有勇毅然決然地説:“我最年輕,我來幹!”接到任務後,他立即帶着團隊駐紮在瀾滄縣竹塘鄉蒿枝壩,走進田間地頭、深山密林開展實地調研。

調研過程中,朱有勇發現當地地處熱帶雨林區,温度高、日照長、水資源豐富,人均可利用土地多、種植條件好。當他看到,這個自然資源豐富本不該貧困的地區,因為沒有技術、沒有產業,當地羣眾素質型貧困問題突出,良好的自然條件並沒有利用起來,心裏很難過。

為此,朱有勇帶領團隊利用專業特長,科學制定了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發展措施,按下瀾滄扶貧“快車鍵”,把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在當地建立“科技小院”,和當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全力以赴帶領當地少數民族農民羣眾依靠農業科技脱貧致富。在全國首創的院士培訓班上,1440名農民學到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中藥材、冬早蔬菜、畜禽養殖等技能。

四年多來,隨着科技的注入,曾經擱置的“冬閒田”變成“效益田”,平均畝產3300公斤冬季馬鈴薯,為每户增加收入2500至7000多元;利用未曾開發利用的退耕還林思茅松林,成功開闢出科學種植有機三七,每公斤的幹品價格能賣到8000元以上;昔日人畜共居、污水橫流的山村,變成了亮化、綠化和美化的美麗村寨。朱有勇帶領團隊結合貧困地區實際走出了一條嶄新而富有實效的精準扶貧之路。

目前,這裏的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的41.17%預計可下降至2019年的3%以下,實現了從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到 “雲南省科技扶貧示範縣”的跨越,為全國科技扶貧做出了有力的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