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科研工作者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院士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欄目: 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99W

把文章寫在大地上,為脱貧攻堅貢獻一份力量--科研工作者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院士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科研工作者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院士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在全國上下埋頭苦幹、萬眾一心,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戰之際,中央宣傳部於12月2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朱有勇的先進事蹟,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這是在脱貧攻堅道路上對一個科學家的崇高評價。

12月7日上午,雲南省委在昆明舉行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座談會。會議強調,要深入廣泛開展向朱有勇同志學習活動,營造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爭創一流的濃厚氛圍,激勵引導全省幹部羣眾特別是廣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擔當作為,為決戰決勝脱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而努力奮鬥。省委書記陳豪強調我們要向朱有勇同志學習四個方面的精神,首先要學習朱有勇同志模範踐行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覺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奮鬥,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真心實意為老百姓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其次要向朱有勇同志學習,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繼承和弘揚科技戰線的優良傳統,爭做黨的“三農”政策的宣傳員、農業科技的傳播者、科技創新創業的“領頭羊”、鄉村脱貧致富的帶頭人,以科學技術助力脱貧攻堅、促進鄉村振興。再次要向朱有勇同志學習,滿腔熱情地致力於科學研究,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增強國家擔當和社會責任,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深入研究和解決我省經濟和產業發展亟需的科技問題,為加快創新型雲南建設貢獻聰明才智。最後要向朱有勇同志學習,忠實於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加快發展現代化教育,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引導廣大教師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

陳豪書記指出,先進典型是有形的正能量、鮮明的價值觀。各地區各部門要把朱有勇同志先進事蹟作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生動教材,深入挖掘總結和宣傳報道好朱有勇同志等一批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在雲南助力脱貧攻堅、服務創新發展的感人事蹟,引導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履職盡責創先進、立足崗位爭一流、示範引領作表率。

朱院士的光輝事蹟讓我深刻意識到作為一名一線科研人員,要將朱院士堅守初心、教書育人、海南百川和團隊協作的精神深深刻入腦海並不斷學習。

作為科研工作者我們首先要學習朱有勇的不忘初心的精神,為百姓服務,時刻致力於解決實際生產中的問題。朱院士總是強調:“我是農民的兒子,農民需要什麼,我就研究什麼。”2000年,朱有勇的研究成果以“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理論”為題,作為封面文章在《自然》雜誌發表。該成果目前已被推廣應用到我國滇、黔、川、湘、贛等省份以及老撾、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為探索三七“連作障礙”的方法,他表示大肥、大水的高產栽培才是導致“連作障礙”的根本原因。因此朱院士帶領團隊模仿三七生長最適合的温度、光照條件以及水肥的需求條件,形成了一套克服連作障礙的人工仿生技術。2015年以來已在石林、尋甸、文山、瀾滄等地示範應用,較好地解決了中藥材種植中連作障礙難題。朱院士提出雲南“冬無嚴寒”的特殊氣候條件,避開降雨導致的病害多發期,種植冬季馬鈴薯填補市場空白。從2013年開始,朱有勇帶領團隊在雲南種植冬季馬鈴薯,並迅速推廣了1000多萬畝。由於氣候條件要求嚴格,可種植產地較少,因此冬季馬鈴薯鮮薯的價格是正季價格的5倍左右。種植冬季馬鈴薯逐漸發展成為山區農民的一大致富產業。且朱院士結合雲南多樣化的氣候地理特點,將生境多樣性研究成果“注入”特色農業中,葡萄“打傘”的避雨栽培技術,解決了我省葡萄成熟時節與雨季重疊導致減產的關鍵難題,並帶領團隊在香格里拉乾冷河谷區建立葡萄優質高產化標準種植示範基地,推動打造世界級高端優質葡萄酒產業。他帶領團隊在傳統技術基礎上,進行了品種搭配、空間配置和時間優化的技術創新,發明了馬鈴薯間套玉米、玉米間套辣椒、煙套糧(豆)等多種間套種模式,形成一系列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新技術。30多年來,他帶領團隊在生物多樣性方面不斷創新突破,將研究成果應用在水稻、三七、冬季馬鈴薯、早熟葡萄等方面,將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真正做到為農民服務,促進農民增收。

作為科研工作者我們要注重團隊協作,共同努力。朱有勇始終堅稱他是團隊的普通一員,將他所取得的成績歸功於團隊。在他看來,除了是自己幾十年堅持的信念,更是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的綜合體現。“天時就是黨和國家重視人才和培養人才,尤其是省委、省政府長期給予我們研究團隊的大力支持;地利就是雲南的地理地貌多樣性、氣候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生態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為研究工作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有利條件;人和就是雲南農大治學嚴謹、團結進取的團隊精神,尤其我們這個研究團隊數十年如一日團結拼搏。數十年來,他與團隊成員同甘共苦,團結協作。為了更好更快地搞實驗,他帶領大家每年往返各地州試驗地多次,研究前幾年單是石屏一年就跑了10多萬公里。他白天泡在試驗田裏,記錄作物長勢變化。晚上就在試驗田附近點個煤油燈,和大家一起研究探討。他以海納百川的胸懷,為每一個成員的成長成才竭盡心力。如今,朱院士團隊中,有經驗豐富的教授、有優秀的博士,且多名團隊成員已成長為業內科研骨幹。這離不開他一如以既往地和團隊並肩作戰,並將更多的心血投在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上。

我們還要學習朱有勇在因材施教,親力親為方面的精神。“朱老師對團隊每一個成員他都給予悉心指導,會針對每個學生研究方向制定專項指導。如果在工作中,你出了錯,他會“罵”你,但“罵”過之後就不記得了;如果在試驗田中,你遇上難題,他下田教你,但教過之後就不能再犯錯。團隊成員讀博遇到試驗出現問題,但總找不到原因和解決方法。朱老師褲腳都沒來得及卷就邁進地裏,在試驗地裏試驗了好幾個小時,破解了之前的困惑。 只要朱院士沒有出差,早上8點半到晚上6點,雷打不動他一定在辦公室裏。因此,做為朱院士的學生,他們更不敢有半分鬆懈,朱老師想到什麼問題,就會主動找學生討論,經常會進實驗室親自指導實驗。他指導每一個學生都親力親為,不管碩士、博士,從不假手他人。朱院士下田和學生們一起幹活不是新鮮事,每年年底石林縣的試驗田裏三七出芽時,朱老師都要待上一段時間,和大家蹲守田邊採集資料。從進入攻克三七連作障礙項目組以來,連續4年朱老師都和學生們一起,早中晚“三班倒”採集資料。他還會時刻關心團隊成員的生活、工作,經常與團隊成員溝通,沒有院士的架子,沒有長輩的嚴肅。

最後,我們還要學習朱有勇在“人才發展”方面的重視。“創造條件發揮每個人的特長,讓每個人都能做各自最擅長的事,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保持好團隊的活力、競爭力。”這是朱有勇一直踐行的育人之道。而格外看中團隊精神的朱院士,會盡自己所能為團隊成員提供廣闊的成長空間。他總是強調把更多機會讓給年輕人,幫助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不斷提高水平,這個過程本身就是鍛鍊和培養人的過程。在朱院士的團隊裏,負責論文試驗和撰寫的研究生是第一作者,團隊年輕老師參與指導和修改可以成為通訊作者。而導師與學生合著的論文,通訊作者是導師,這是學術界的“慣例”。他常常告訴大家,在這個研究團隊裏只要自己努力,就會有回報。團隊成員李成雲是2004年加入到團隊中來的,他離開原單位本打算到省外尋找發展機會。得知消息的朱有勇找到他,極力主張他留在雲南,加入團隊。“到團隊不久,朱院士就把農業生物多樣性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設任務交給我,擔負起很多研究項目的工作。”李成雲説,完成了兩個國家973項目,自己也成了973首席,入選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接下來承擔的一個又一個科研項目,讓我成長更為迅速,獲得了雲南省第二屆興滇人才獎以及雲嶺學者等人才稱號。和李成雲一樣,朱書生的成長得益於加入了一個團結、創新的研究團隊。這位慕朱有勇之名從北京來到雲南的年輕人,在剛來的第一年就承擔了省科技攻關項目,在同學中成為獨立負責科研項目的第一人。40歲出頭的他,如今已是雲南農大植保學院院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負責人之一。“我很慶幸加入到這個團隊,是這個全國一流的平台讓我成長成才。”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精神,崇高的事業需要崇高的追求。向時代楷模學習,就要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境界。“以熱愛祖國為榮”、“以服務人民為榮”,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核心內容,是每一個公民應當秉持的基本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我們向時代楷模學習,就要像他們那樣,滿懷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熱愛之情,自覺把個人價值追求與黨和人民的事業緊緊聯繫在一起,把個人的奮鬥融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歷史進程,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創造人民幸福生活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