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習朱有勇事蹟的心得體會範本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8.31K

學習朱有勇事蹟的心得體會範本多篇

學習朱有勇事蹟的心得體會篇1

雲南一位縣級領導在教育局工作的`時候,有幸和張老師有了面對面的接觸。

20xx年香港教育工會組織了“向張桂梅老師學習分享活動”,一行30多人到了兒童福利院看望張桂梅老師。

香港教育工會的副理事長李副祕書長臨行前,特意遞了個信封給這位領導,説“張老師身體虛弱需要加強營養,建議每天喝袋牛奶,但沒有冰箱牛奶不易存儲,上半年我給了她3000元囑咐她買個冰箱,昨天去她住房看沒有買,這筆錢都用孩子們身上了!這裏面有2600元,請你在張老師搬到新的兒童福利院時,幫忙用這筆錢給她買個冰箱,拜託了!”這位領導深深地感受到了李副祕書長的用心良苦,接受了這個重託。

可還沒等到張老師搬新家,組織安排這位領導到了新的崗位,臨行前他到兒童福利院看望張老師,一是辭行,二是把李副祕書長的心意告知張老師。他誠懇地對張老師説,“請您不要辜負李副祕書長的心意,一定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這筆錢只能用來買冰箱……”再三囑託後便離開了。

半年之後,這位領導到新福利院看望張老師,發現宿舍裏除了原有的書和物件外,沒有看到冰箱的影子!“牛奶只是我喝,孩子們卻沒得喝,我怎麼能喝呢?”張老師説到。

後來知道張老師把錢用在購買孩子們的生活用品上了。這位領導深深地自責,覺得辜負了李副祕書長的重託!耳邊迴響起祕書長的話“張桂梅老師的身體太弱了,她的工資不用在自己身上,連我們寄給她買藥的錢,她也用在孩子們身上了,請你給她買個冰箱,華坪天氣熱,鮮奶必須放冰箱保鮮,希望她能每天喝上一袋鮮奶。”

萬般懊悔之後,這位領導陷入沉思,每天喝一袋牛奶於常人不過是平常之事無可厚非,況且身體健康需要,張老師卻視為奢侈,孩子們有的她才能有,有人説張老師“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他真誠贊同。

學習朱有勇事蹟的心得體會篇2

近日,一篇公號文章《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讓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朋友圈獲得了一波“新流量”。

首先,“請暫時遺忘袁隆平”,這個論題根本立不住腳。憑何讓人們忘記袁隆平,又如何可以讓人們忘記袁隆平?“吃水不忘打井人”,今天我們吃着袁隆平培育出的大米,你又讓我們忘記袁隆平,除了忘恩負義,世上有這樣的人嗎?

其實,公號文章只是想説明: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名不符實;“給我們米飯吃”的人,除了袁隆平還大有人在;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度放大”,應該被“暫時遺忘”,把“舞台”留給其他科學家。真是豈有此理!我們不否認,“給我們米飯吃”的人不止是袁隆平一人,但僅僅是因此,我們就該忘記袁隆平嗎?再説,現在是創新創造的時代,“舞台”就擺在每個人面前,用一句廣告語來説:“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廣。”“舞台”豈是給讓出來的?君不見,佔着茅坑不拉屎、在學術榮譽上殫心竭慮地造假者比比皆是,卻不思如何作為,難道是社會沒有給他們“舞台”嗎?

再説,袁隆平是誰?相信多數的中國人都知道,他就是聞名中外的“雜交水稻之父”。但這個“榮譽”絕不是吹出來、誇出來的,而是他數十年孜孜不倦、潛心研究,用勤奮努力的汗水換來的。袁隆平是我國第一個發現水稻雜種優勢現象的科學家,他1971年找到雄性不育系,1974年找到三系配套模式,此後成立“全國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1976年我國就實現了三系配套大規模製種,不到6年時間完成這些工作,速度之驚人,難道這些是能夠讓出來的嗎?袁隆平的敏鋭洞察力、超強組織力和堅定執行力,業界無不佩服,這也不是可以讓出來的。

我們不妨看看央視《感動中國》節目給袁隆平的一段頒獎詞:……民以食為天,人類從未停止過對飢餓的抗爭,從未停歇過對糧食的渴望。面對嚴峻現實,世界陷入了糧食恐慌,人們連連發問:誰來養活中國,誰來養活世界?20世紀70年代,中國通過對雜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終將水稻畝產從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並推廣2.3億多畝,增產200多億公斤。這些事蹟都歸功於今天的獲獎者——袁隆平。

事實勝於雄辯,袁隆平今天依然奮鬥不止,顯然,公眾號文章是罔顧事實,説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名不符實、成就被“過度放大”了,大有吃不到葡萄就説葡萄酸的意味。袁隆平,畢生夢想就是消除飢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事實上,不論過去、還是今天,像袁隆平,還有屠呦呦一樣成就卓著的科學家很多,他們淡泊名利,默默無聞,致力於科學研究。我們只見有學術造假者,從沒見過哪位科學家的成就是被人讓出來的。

可以説,袁隆平不可遺忘,也不可能被遺忘,他的科學貢獻不但是對中華民族的,也是對世界的。他追求科學的精神,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做人當有良心,那些鼓吹遺忘袁隆平者,那些妒忌袁隆平科學成就者,還是好好學習一下袁隆平的創造精神吧,別辜負了這個時代,要用自己的汗水去努力創新創造,機遇歷來就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舞台就擺在每個人的面前。

學習朱有勇事蹟的心得體會篇3

作為一名普通的基層教師,我參加了市教育局舉辦的“市教育系統學習徐立科先進事蹟座談會”,聆聽了徐老師生前同事、朋友對他的介紹,心靈進行了又一次的洗禮。徐老師身上有很多閃光點值得我去學習,讓我記憶猶新的有三點。

老師有着紮實的專業知識。徐老師是學地理的,參加工作以後任教的學科卻是科學。一名教師要進

師為此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像他們那樣,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勇於面對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自強不息,艱苦奮鬥,大力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正如高橋國中教師陳善知所説的:“因為我是老師,所以,在危難時刻,老師在,學生在,行專業的轉行是很難的,但是徐老師刻苦鑽研,這才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學生,才培養出在全國、省裏得獎的孩子。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要像徐老師學習,認真工作,不斷進取,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執教水平。

徐老師對學生有着濃濃的愛。對好學生的愛是人之常情,但對於那些平時調皮搗蛋,學習成績又不理想的孩子有着一種特殊的偏愛,這是難能可貴的。在自學徐立科老師的事蹟時,我曾在網上的百度貼吧裏搜索到這樣一段文字,是徐老師生前的學生寫的,他説自己不是一個常人眼中的好孩子、好學生,當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時候,徐老師並沒有像其他老師一樣把他叫到辦公室批評一頓,而是自己一個人躲到角落一支又一支的抽煙,他知道,這是老師在自責,在內疚,在反思。所以在孩子中間流傳着這樣一句玩笑話:如果哪天教學樓倒塌了,我們就是拼了命也要把徐老師拉出來。一個能讓學生豁出性命去救的老師,平時也一定是豁出命地在關心學生,愛護學生。

徐老師對於學生的言傳身教。當孩子看到老師如此忘我工作的時候,誰能不更加認真勤奮地學習;當孩子看到老師如此愛校如家的時候,誰能不更加熱愛自己的班集體,愛自己的學校;當全校師生能親如一家的時候,這種凝聚力又有什麼困難能難倒他們。

徐老師應該可以安心了,因為他的離開教會了更多的人懂得珍惜:老師會更加珍惜自己的職業,教書育人;學生會更加珍惜自己的學習時光,好好讀書。

學習朱有勇事蹟的心得體會篇4

這33人中,浙江有一人“上榜”:杭州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局計算機應用管理科副科長、警務技術三級主管鍾毅。今年30歲,是名“90後”。

今年2月初,杭州依託“城市大腦”,在全國率先研發出健康碼,並於2周後迅速複製推廣到全國18個省200多個城市,一時間成為杭州數字防疫、數字治理的一張閃亮名片。

鍾毅是其中的“幕後英雄”之一,是杭州市健康碼平台運行專班的重要成員,這個專班藉助大數據的力量,為城市復工復產和疫情防控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根據相關報道,1月20日,杭州出現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在鍾毅的提議下,當天,杭州市公安局智慧警務辦成立專班,由鍾毅擔任技術組負責人,設計開發相關防控系統,大家加班加點,這一系統在大年七年級早上9點正式上線運行。

這一系統利用公安部門的大數據能力,建立了“七同七找”的模型,利用同火車、同飛機、同住宿、同網吧等“七同”關係,來分析曾經和患者有過密切接觸的人,把他們從人海中找出來,來實現精準地防控。

之後,如何有序復工復產,又成為焦點。2月6日,鍾毅接到杭州市公安局的緊急召集令後,帶領10餘名團隊成員連夜進駐浙江創投中心開發基地,迅速投入杭州健康碼的開發工作。

鍾毅借鑑此前涉及研發疫情防控系統和模型開發經驗,自行設計技術架構和算法規則,僅16個小時後,就將一整套業務架構、表單設計、發碼規則等文案交到了團隊負責人手上。

除此之外,鍾毅團隊還要負責健康碼的前端應用開發,對此的要求是界面必須簡潔美觀、操作必須簡單易學。這一開發面對沒有既有規則指引,還需要協調諸多部門和開發企業等種.種困難,為了更快實現相關目的,鍾毅團隊在黑板上手繪了多個版本的杭州健康碼界面圖,並且反覆打磨。

奮戰了三天三夜後,2月9日上午10時,首版杭州健康碼降生;2月11日正式啟用。當天上午,杭州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文公告,宣佈從即日起,杭州市啟用杭州健康碼;並在當天下午4時舉行的杭州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十六次新聞發佈會上對外作了發佈和説明。

杭州健康碼正式上線的消息一傳開,就刷爆了朋友圈,第一天的申請量就突破了130萬次。

2月12日,浙江省防控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文件,在全省推行健康碼機制;2月17日,浙江11個設區市實現健康碼全覆蓋,當天晚上全國第一趟復工專列抵達杭州,浙江多地開啟包機、包車、包專列的“接人模式”;各設區市本級全面恢復公共交通。

除此之外,它還被迅速推廣到了浙江以及全國,在超過200個城市落地。浙江、廣東與四川、湖南、河南等勞務輸出大省,建立起了健康監測互認機制。

3月10日,湖北宣佈啟動健康碼發放工作。同一天,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對健康碼的作用給予高度評價:浙江利用大數據建立個人健康碼,動態掌握個人健康信息,為復工復產提供了引導和保障。

學習朱有勇事蹟的心得體會篇5

經常聽到這句話:比你優秀的人都在努力、比你年齡大的人都在奮鬥,你憑什麼不努力?是的,努力的人太多,98歲的“上班族”李桓英,在93歲才辦理退休手續,但不願離開崗位、放棄事業,98歲的毅然選擇繼續回到單位當起“上班族”。李桓英説“我不願這兩年白活着,我願竭我所能做點更有意義的事,我要努力工作到100歲”。是什麼讓鮐背期頤,遲暮之年的李桓英毅然回到工作崗位,我想這就是深深根植於她內心的那份責任、使命與擔當,催促着他努力、奮進、堅持。而作為年輕的基層黨員幹部,我們不應該向其學習嗎,我們不應該學習她那一份決心和毅力嗎。

基層崗位是平凡的,也是亮麗的。作為基層黨員幹部,有些也許在平凡的崗位上度過了一年又一年,覺得升職無望,已經厭倦了這樣的工作,開始存在懈怠、得過且過的心理了。但是我想説,在大千世界,平凡的崗位數不勝數、環衞工人幾十年如一日的打掃城市環境衞生,他(她)們是平凡的,確也是亮麗的,因為他(她)們是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教師也是平凡的,幾十年如一日的重複課本上的內容,面對的羣體也是單一的,但是他(她)們卻為社會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他(她)們成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基層黨員幹部每天面對的是人民羣眾,是平凡的,確也是社會不可或缺的。作為基層黨員幹部,我們要在平凡的崗位上努力奮鬥,我們要幹好自己的本質工作,要堅守自己的初心,要時刻回想自己最初進入這個崗位的那一份執着與堅持。是的,在一個崗位幹一年容易,可是在一個崗位幹幾十年缺不簡單。我們需要的是年輕人那一份衝勁,更需要有成年人的一份淡定,變化的是我們的年齡,而不變的是我們的心態和初心。努力是基層黨員幹部最需要的工作態度,所謂活到老,學到老,生命的意義不只是我們來到這個世上,而在於我們走過的路程,如何體現我們生命的價值,這才是關鍵。作為基層的年輕幹部,只有當我們在自己的崗位努力奮鬥,為羣眾幹事,就算崗位在平凡,它終將會綻放光彩,基層幹部們,努力起來吧。

學習朱有勇事蹟的心得體會篇6

學水利技術,帶着簡陋的測繪工具翻山越嶺進行勘察;赤腳步行去炸藥廠背炸藥,腳板磨得破皮出血;率領村民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硬是憑雙手鑿出一條生命之渠,終結了村莊“一年四季包沙飯,過年才有米湯喝”的歷史。隨着媒體報道的深入,貴州遵義市草王壩村老支書黃大發“和大山較勁”的事蹟傳遍山裏山外,感染了無數心靈。

當年,林縣人民開鑿紅旗渠,創造了當代“愚公移山”的奇蹟。如今,黃大發老支書帶領村民憑雙手鑿出一條生命之渠。在平原上憑雙手鑿出水渠已經不容易了,何況是在山上,那裏有絕壁、有險崖,一不小心就可能身處險境。面對惡劣的自然條件,黃大發並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功夫不負有心人,黃大發執著地“和大山較勁”,最終取得了勝利。

當下,全國正在推進脱貧攻堅。脱貧攻堅,外部輸血的同時更需要內部造血,需要調動起貧困地區人民投身改革發展的積極性。山區自然條件不佳,但人們應當有人定勝天的信念,要有敢叫日月換新天的精神。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困難擺在那裏,如果總是想着繞着走,那隻能説明能力有限,只能説明毅力不夠強大。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讓自己強大起來,才能把困難征服、跨過困難這道坎。很多時候,能不能跨過困難這道坎,就在於人們是否有戰勝困難的堅定信念。

和大山較勁,彰顯了黃大發老支書的為民情懷。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既然當了村支書,就應該切切實實為民謀福祉。沒有好的水渠,村莊“一年四季包沙飯,過年才有米湯喝”,村民的'日子十分艱苦。農民以種田為生,解決好擺在村民面前的灌溉難這個“攔路虎”,農民才能吃得飽飯、穿得暖衣。在山區修水渠,儘管很困難,但卻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黃大發老支書帶領村民修建水渠,付出了很多辛勞。修渠的過程中,老支書還承受了親人離世帶來的傷痛。好在,全村上下一條心,終於修成了水渠,莊稼灌溉難的問題迎刃而解,村民的生活漸漸好了起來。修水渠只是第一步,黃大發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而是在此基礎上帶領村民繼續通路、通電,朝着更好的日子邁進。

和大山較勁,黃大發的自力更生精神值得人們學習。自力更生精神,正是黃大發老支書的“大發”境界。膠鞋已經斷裂卻捨不得換一雙,這個生動的細節正是老支書簡樸生活的寫照。共產黨人,就應該像黃大發一樣“先憂後樂”“先苦後甜”。黃大發的“大發”境界是一種精神力量。今天,物質生活富裕了,少數年輕人不肯自力更生,畢業了還在啃老,這是不妥當的。勞動才能創造財富,通過自己的雙手奮力拼搏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黃大發是一面很好的鏡子,每個人都應該從他身上汲取自力更生的正能量。其實,中國經濟取得這麼大的成就,很大程度正是因為弘揚了自力更生的精神。物質生活好了,但自力更生的精神不能丟。自力更生,掌握核心技術,才不會被別人卡脖子。

閲讀黃大發的先進事蹟,不禁讓人對他肅然起敬。

學習朱有勇事蹟的心得體會篇7

我園在20xx年1月12日中午,由孫xx園長主持,全體教師學習了李振華同志的先進事蹟,大家深受鼓舞,並把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寫出心得體會。

李振華工作不分晝夜及假日,刻苦鑽研,任勞任怨,成績斐然;他從領到第一個月工資起,便拿出四分之一用在貧困學生的學習上,直到現在,仍然默默無聞地做着;多少次升遷和返鄉的機會擺在您的面前,但為了山裏的孩子,他一次次毅然放棄;您孝敬父母,疼愛孩子,但為了老區人民,他只能把愧疚和遺憾深埋在心底。他永遠是一個播種者,一個勞作者;始終為學生播種愛,為貧困家庭播種幸福。我們教師要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户。陶行知先生説過,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教師無私奉獻愛心的典範。老師的愛與尊重是打開學生心靈窗户的鑰匙。作為一名教師,心中有愛是第一前提,要把一顆摯愛之心毫無保留地傾注給學生,耐心細緻地教導學生怎樣去學習,怎樣去生活,怎樣去做人。使他們親身體會到學校的温暖和教師的厚愛,感受到教師這一職業的神聖,感受到教師形象的偉大。

李振華老師用一顆赤誠之心去熱愛每一個孩子。把學生看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他為人師表、誨人不倦,教育學生的理念是“不求人人升學,但求個個成才”,對後進生更是進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教育。他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學習。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教育事業,一名好的教師不僅需要學識淵博,更需要良好的師德。只有不斷學習,加強自身修養,陶冶師德,提高道德水準,做到以德修身,以德育人,方能贏得社會的尊重,也才無愧於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稱號。讓李振華老師的真情永記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裏,讓我們每一位教師以自己的行動來獻身教育事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