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下的力量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9.31K

當下的力量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當下的力量讀後感 篇一

《當下的力量》這本書中,作者主要想表達的意思是,我們的思維形成了我們的自我意識,但那不是我們真正的樣子,只是一個小我,真正的我隱藏在身體中,是一個無限而永恆存在的一部分,那個地方思維本身達不到,思維只是我們意識的一部分,只有當我們的意識穿透思維的重重迷霧,關注於當下,那時候我們才有可能會發現真正的我。

為什麼關注當下要去掉思維呢?當我們陷入思緒中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對周圍的一切都會失掉一定的感知?在自己的思緒中陷入的越深,我們對當下時刻的感知就越弱。我們的思維其實是已經過去的已經知道的東西的體現,在那裏面沒有新東西,要想有新的東西進入,唯有關注當下。而我們對當下時刻的感知越強,我們的思維作用就越弱。在事情緊急的時刻,我們往往都是憑藉本能在行動,那個時候已經沒有時間去思考。所以為什麼在生死攸關的時刻,人容易頓悟,就是因為在那一刻意識超出了思維狀態,感知了真正的我的存在。那個真正的“我”,作者稱其為內在之身,那才是生命的本質,是一個無限永恆存在的本源的投射。

聽起來是不是很玄妙?其實這個內在之身不是虛幻的想象,而是一個真實的存在,只是它不是存在於物質世界,就好像我們的思維一樣,思維確實存在,但它也不存在於物質世界。中醫早就發現了這個內在之身的存在,中醫的經絡穴道其實就是在這個內在之身上觀察到的。

人類的歷史似乎是一個對內在之身感知越來越弱,而自我意識卻越來越強的歷史。

我看秦朝以前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的那些人,老感覺他們和現在的人差別很大,真的就是意氣風發,慷慨悲歌,死不旋踵。也難怪曾有人説秦朝以前的中國人和秦以後的中國人是兩個不同的物種。從秦始皇開始,中國人怕死就出了名了。他們為什麼能做到那樣?我現在覺得,應該是因為那時候的人沒有那麼強的自我意識。(想知道秦以前的人大概是什麼樣子的,強烈推薦閲讀無罪的《劍王朝》)

在電影《金剛川》中,那些年輕的戰士,把個人生死利益完全置之度外,為了一個宏大的目標而在當下全力以赴的精神,讓任何一個人都不能不動容。他們為什麼能做到那樣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因為他們沒有那麼強的自我意識。

害怕死亡的不是生命,是自我意識。

“自我”這個東西害怕死亡,它把“我”和其他的東西割裂開來,和整個世界分隔開來,它要有一些感覺跟其他人不同的東西來彰顯自己的存在,特別是感覺比別人更好的時候它就最舒服。所有那些我們引以為傲的東西,一切感覺比別人更好的東西,都在彰顯着“自我”的存在。同理,一切我們感到比別人更差的東西,感覺到的侮辱痛苦,也都是它在彰顯自己的存在。可悲的是,任何一個“自我”,哪怕它掌握了全世界所有的財富,所有的知識,所有的思想,它也僅僅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我。它終究避免不了消亡的命運,所以它總是充滿着焦慮恐懼。

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大概是人類有史以來“自我”意識最強的時代。別説是掌握了所有的東西,哪怕他一無所有,他也覺得老子獨一無二,天下第一。太多無法理解的人,無法理解的事,一股腦兒的湧現出來。人與人之間就像隔着一堵厚厚的牆,別説是陌生人一見傾心,片言可託生死,哪怕是摯愛親朋,親如爹媽,做的事情稍微不合己意,也有一堆人噴的。

為什麼春秋戰國,那麼多傾蓋如故的事情?兩個陌生人,一見面就知道氣場合不合,就能以生死相托。而現代遍地都是白頭如新?哪怕從小一起長大的兄弟姐妹,也幾乎不知道對方到底在想什麼。

也許就像《當下的力量》中作者説的,幾個世紀以來,人類進入了集體的精神失常,他們完全被自我的思維控制了,切斷了自己與更根本的更宏大的事物的聯繫。因為那意味着服從。服從是一種高貴的品格,巨大的力量,而現在的人卻把征服當做可貴,把服從棄如蔽履。服從需要人們從思維創造的那個小的自我中掙脱出來,去接納比自己更深更廣更大的事物,這就好比讓自我的思維死亡,這太難了,所以每個人都堅持自己的思維,這思維包括我們對過往的記憶,我們的知識經驗,我們無意識的情緒反應。我們的記憶和喜怒哀樂,那讓我們感覺到我們才是一個我,沒有了記憶和喜怒哀樂,我還是我嗎?

那也是我,但只是一個小我。小我的存在也是我的一部分,但那不是真正的我。無需抗拒小我,小我是為了讓我們察覺到真正的我的存在。就好像真正的我是一個廣大的空間,而小我就是那些空間中出現的事物。只有那些事物存在,我們才能察覺到那一個廣大的空間的存在。

如何找到真我呢?保持對小我的覺知,觀察它,在每一個當下時刻都觀察,僅僅只是觀察,而不去思維。就這樣。

把這簡單的事情堅持下去吧,願我們都找到那個真我。那個真正的我宏大無比,宇宙中的每顆星辰都在為它注入能量。太陽穴為什麼叫太陽穴?就是因為通過這個穴位人體在和太陽交換物質和能量。人體中的每一個穴位的名字都不是亂取的,它都是真實存在的。當我們真正體會到這一點的時候,生命將會何等精彩!

《當下的力量》讀書心得 篇二

這本書用十分哲學的語言講一件十分需要悟性的事情。這本書讓人思考的東西也較多。“當下”在何處?對於生活和世界我們到底看到了、體會到了什麼?

我們平時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被自我的思維完全控制。於是忘記了“當下”,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幾個通往“當下”的途徑和方法。比方説,能夠經過自我的身體。能夠與自我的身體“聯結”就是通往當下的最好途徑之一。而“呼吸”是最好的聯繫自我的身體的方式。除了呼吸之外還有其他的通往“當下”的途徑,比如説自我周圍的事物,認真觀察自我周圍的事物,自我的環境,也是通往當下的途徑之一。

看完此書我認為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恢復自我的存在意識和對身體以及內心的完全支配。當意識迴歸的時候,我們便回到了一個身心合一的狀態,擁有了最完整的自我。無論外在世界如何變化,我們的內心都是完整的。於是我們需要了解一種能夠擺脱思維控制,且讓生活更完美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將注意力關注於當下,活在當下。由於思維控制對外在的認同和關注,我們的生命大多消耗在不是想過去就是在想未來的過程中,而很少享受和關注當下。

什麼是當下?“當下”在何處?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經過閲讀我明白了作者埃克哈特託利力圖用一種簡單明瞭的語言傳達簡單而深刻的信息:我們能夠擺脱痛苦並進入內心的平和世界。我們人類受苦或受情緒所困的根源來自於我們的大腦思維。思維其實也不是問題,問題出在我們無法控制我們的思維。我們不妨這樣想一想從出生到孩童期,我們是淳樸、自然的,思維和真我也是一致的。但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學會觀察社會和理解教育,我們的思維便逐漸控制和屏蔽了我們自然意義上的真實意識,使我們的自我感覺,不再取決於自我的真正感受,而是取決於外在。思維在外在的世界裏無止境地尋找如財產、工作、地位、名望以及教育、外表、特殊技能、人際關係等自我認同。當我們獲得這些外在時,我們便會覺得很幸福,失去了我們就會覺得很痛苦。然而外在世界本質上是無常的,所以當我們從外界當中尋找自我認同時,我們註定會隨時陷入恐懼與痛苦當中。

“我們思索着過去憂慮着未來結果是我們永遠無法對此刻付出全部的注意力。”不活在當下我們就無法贏取生活的樂趣。如何獲得當下的力量呢?我們必須學會當事情來的時候抓住當事情走時放手。我們該做的不是看着遠在天邊的東西而是做好手上的事。同時還要懂得放棄,僅有懂得放棄的人才有足夠的精神力量。實現當下的力量,還需要理解當下時刻,實事求是地對待當下,摒棄我們思維對當下時刻的逃避和抗拒,讓內心真正從思維認同中解放出來,不受外在干擾,將注意力集中於感受、解決和做好當下的事情,體會充分把握自我的生命過程,享受真實、簡單帶給我們的歡樂。

當下的力量讀後感 篇三

《當下的力量》是德國心靈導師埃克哈特·託利的著名代表作,被譽為這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心靈啟迪之書 。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我們往往在不停地追求着我們想要的東西:幸福、夢想、財富、名譽,執着於“明天”幸福快樂的生活。可是“明天”的幸福生活是多麼的遙不可及啊,於是我們灰心了、失望了、意志消沉了。心靈導師埃克哈特·託利告訴我們,其實我們忽略了一個已經擁有了並且十分珍貴的東西,那就是——當下的力量。

《當下的力量》一書開篇引入了一個乞丐的故事。曾經有一個乞丐坐在路邊乞討了三十年。一天一個陌生人經過,這位乞丐依舊向他乞討,陌生人沒有施捨任何東西,而是問起乞丐坐着的是什麼。乞丐説只是一個什麼也沒有的舊箱子。陌生人繼續追問,“你打開過箱子嗎?”乞丐説沒有。然後陌生人堅持讓乞丐打開箱子,奇蹟發生了,箱子裏竟然裝滿了金子。

埃克哈特·託利藉此故事告訴我們,有些珍貴的東西其實一直都在我們身邊,我們卻全然不知。有些人嚮往美好的未來,有些人留戀輝煌的過去;有的人生活在對未來的焦慮中,有的人生活在過去的痛苦中。不管過去還是未來,其實我們能把握的只有現在,只有當下的生活。埃克哈特·託利導師認為,只有通過向當下的臣服,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獲得平和與寧靜的入口。

《當下的力量》的作者埃克哈特·託利,德國人,畢業於倫敦大學,曾在劍橋大學擔任研究員和導師。在他29歲那年的一次意外經歷,讓他的生活從此改變。埃克哈特·託利擅於運用簡單明瞭的語言傳達古代心靈導師的簡單而深刻的信息:人們可以擺脱痛苦並進入內心的平和世界。埃克哈特·託利在20xx年評選的世界百位靈性導師中位列第一,是一名偉大的心靈導師。

《當下的力量》倡導人們從大腦中解放出來,超越我們的思維,擺脱過去的困擾與未來的焦慮,深深地進入當下的生活狀態,只有這樣,我們的心靈才能獲得平和、寧靜、快樂和幸福。《當下的力量》出版以來,已被翻譯成30多種文字,暢銷世界,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有影響力的心靈啟迪之書 。它能夠教予我們開悟,教予我們控制並擺脱不良情緒,教予我們結束時間的幻想,教予我們擺脱心理時間。它讓我們認識當下的力量,並用這個力量去獲得我們追求的快樂生活。

《當下的力量》讀書心得 篇四

當人們活在當下,與內在的寂靜有所連結,便可超越複雜的心智與情緒,發覺潛藏於內心深處恆在的平靜,滿足與力量。

——埃克哈特·託力

我們擁有着最最珍貴的東西—當下的力量。

我們的生活由萬千片刻組成,而當下只是那滄海一粟,可即便如此,我們也僅僅是活在當下,不是嗎?

我們總在不自覺的悔恨着過去,憂慮着未來:任憑過去佔據着自我的注意力,任憑自我的思維過程創造愧疚、驕傲、怨恨、憤怒、遺憾或者是自憐?任憑目標占據着自我的大部分注意力,任憑它奪走你當下所做本該帶給你的歡樂。這些思維的偏離讓我們喪失了那份寧靜與清澈、喪失了那些瞬間的精彩片刻。

很喜歡一句話:”人生就像一場旅程,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境。”昨日已成歷史,明日尚未可知,僅有當下由我們的掌控。讓我們放下對未來的迷茫,放下對過去的糾結,體驗生命中的每一刻,你會發現生命中的喜悦俯首皆是。

《當下的力量》讀書筆記 篇五

説實話,讀《當下的力量》很乏味,講了一席大道理,結果是讀着讀着就睡着了。但我硬着頭皮也要讀下去,誰叫咱水淺呢?沒想到,讀到最後竟讀出點味道,《當下的力量》告訴我--臣服最有力量。

開始看到“臣服”這個詞,我就想到了失敗,放棄,無法面對生活中的挑戰,遲鈍,退宿,屈服等。後來發現,真正的臣服是與這些完全不同的。它不是説消極地去接受你生活中出現的任何情況。臣服是一種順遂生命流動,而不逆流而上的簡單而又深刻的智慧。你唯一能體會到生命流動的地方就是在當下時刻,所以臣服就是無條件,無保留地接受當下時刻。它就是放棄對當下時刻的內心抗拒,接受當下的現實,你就會立即從你的思維認同中解放出來,從而與你的存在相聯接。當你接受了當下時刻的現實,然後採取積極的行動,智慧的大門就被打開,它比產生於憤怒,絕望或挫折的消極行為更具威力,直到取得理想的結果。

回顧自己的人生閲歷,無意識中有過類似臣服的例子,但過往的不舒服,大多是以不滿,憤怒,消極等待,麻木等應對,其結果是低效或逃避過去,讓自己內心得到一時的安慰,其實與事無補。

東方武術中的深藏的智慧,因勢利導,以柔克剛;道家的“無為”被看成是一個最高的成就或美德。所以我告誡自己,無論何時,即使是災難降臨時或者某些事情嚴重出錯時--疾病,殘廢,喪失家園,財富,我會知道它們還有另外一面;一個完全轉化的鍊金術,把痛苦的金屬變成金子,並且離它們只有一步之遙,這一步就叫臣服。

當下的力量讀後感 篇六

當人們活在當下,與內在的寂靜有所連結,便可超越複雜的心智與情緒,發覺潛藏於內心深處恆在的平靜,滿足與力量。——埃克哈特·託力

我們擁有珍貴的東西——當下的力量。生命是由無數個片刻所組成的,當下僅是眾多片刻中的一個,可是我們每個人都活在當下。當下,使我們無法逃離的現實。我們總處於當下,既然如此,為何不順其自然,與其友善相處呢?有多少人的一生是這樣度過的:盼望着上大學,盼望着大學畢業好工作,之後又開始盼望着結婚生子,然後小孩去上學自我回去上班。之後盼望着退休,退休之後回憶自我的一生,到最終生命快要終結的時候,忽然明白,自我一向忘了真正去活。勞碌了一生,時時刻刻想的是未來,每一天活在對過去的回憶與對未來的憂慮之中,卻忘了自我是活在當下的。“我們思索着過去,憂慮着未來,結果是我們永遠無法對此刻付出全部的注意力。”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每一天,每一個真實,精彩的剎那,失去了生活本身的樂趣。

活在當下——放下對過去的糾結,放下對未來的迷茫,體驗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把握當下,人生的意義就在眼前,生命的喜悦俯拾皆是。

活在當下——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順其自然,在順境中學會珍惜與感恩,在逆境中也學會欣然理解,過一個充實的人生。

活在當下——是一種清醒現實的生活態度。昨日已成歷史,明日尚可未知,僅有當下有我們自我掌握。

“人生就像一場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境。”僅有我們清醒地意識到我們活在當下,才能用心去感受,去欣賞這沿途的風景,也才能心無雜念,拋開所有煩惱與不快,享受人生的樂趣。

《當下的力量2》是一本美妙,深邃的靈脩讀本。每一段雖然很短,但要用心用神去體悟。初次讀這本書,領悟到的東西還不是很多,但若經常讀,每一天讀一小段,慢慢咀嚼,細細品味,並用內在覺知來吸納其中的精髓,定能淨化心靈,拂去疲憊,即使在喧囂的都市中也能感受到內心的寧靜、温馨與完美,到達內在的平靜與和諧。

當下的力量讀後感 篇七

人只有兩條路,要麼趕緊死去,要麼精彩的活着!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很是期待,原以為是會像《遇見未來的自己》那一類型的書籍,有生活,有舉例,讓人能夠聯想產生出美好的畫面,並能結合到過往的經驗來學習,結果一看,根本不是那麼回事,整個這本書的內容太理論化了,自己也嘗試着按照它書中講的去實踐,發現自己很容易就會精神分裂了,不過沒辦法,還是要硬着頭皮往下看,哪怕看不明白

整個書中不斷強調當下的力量,何為當下,就是不看過去,不想未來,關注現在的每時每刻,因為時間是虛幻的,你的大腦也是虛幻的,如何讓你的意識從你的思想中剝離出來,這是一門學問,書中強調了很多的思想哲學的東西,講究開悟,又類似於禪宗、瑜伽之類的。但真的是要從一開始的關注當下開始,那是一個艱難的開始。按照書中的説法就是要找到臨界的狀態,他舉了個例子,説這種臨界的狀態只有經歷過死亡的人才能真正的體會到,恐怖、驚悚。我只是在夢中死去過,但意識還是不斷的告訴我,我也只是在做夢罷了,沒有什麼其他的感覺,好吧,我決定認真的思考他所説的臨界的狀態,努力不去想過去發生的事情,也不去幻想未來我要做些什麼事情,只是自己靜靜的關注現在,從他説的哪怕只有一秒鐘做起,我慢慢的拋棄我的意識,讓自己的精神和肉體分離,好像我自己浮在半空中一樣,然後我在空中俯看着自己,真的搞不懂哪個是真的我,我到底在做什麼,天哪,我抽離了。好景不長,發現自己還是躺在被窩裏拿着當下的力量的我,還是要努力看完這本書,然後想着要寫完讀書筆記的我,還是要完成每個月讀書任務的我,心裏還在琢磨,當下的力量強調我們的是拋棄痛苦的,專注於現在做的事情,然後強調如果你從現在所做的事情中找不到快樂就是你的方法不對,要好好的享受現在的一切,關注過程結果自然產生,吼吼,我在看書的時候也是關注當下,也是關注書中的內容,但我真的還沒修煉到書中講的,汲取當下的力量……

在時間中沒有救贖,你無法在未來被釋放,當下時刻才是你獲取自由的關鍵,所以你只有在當下才能解脱,我們都是在被一種叫做時間的東西束縛着,每個人都是,只有關注當下的那一刻,你自己才是自由的,但當你關注當下的那一刻的時候時間也已經把你剛剛關注那一刻的事情變成了回憶,所以你要努力再關注過去的那一刻之後的那一刻,只有這樣你才能明白什麼是解脱,你才不會去想過去和未來,但這個時間真的是很短,短的連一秒鐘都不能夠,不過只要你不斷的努力鍛鍊,集中精神,讓自己抽離,找到臨界的那個感覺,你就會慢慢找到當下的力量,然後吸收,汲取當下的力量,關注當下的過程,拋卻所有的煩惱,你就會找到愉悦的感覺,從此不再會有煩惱。然後你要努力每時每刻都關注在當下, 你就成了仙,哦不對,仙也有煩惱。那是什麼呢?不知道,隨便是個什麼東西吧,當下的力量,能量的源泉,不是一般人馬上就能感悟的。開悟、臨界、抽離、專注、找到當下的力量。拋棄煩惱,感受快樂,精神分裂,直至成為精神病,呵呵。對了,想到精神病不就是不關注未來,不回想過去嗎?難道?不會吧,如果是那樣的話真是太愚人了,聽到有位同學還要收藏這本當下的力量,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頭講話了,人家是知難而上,我是為難而下,不行,我要等他收藏後和他交流一下心得,看看他是不是會達到精神病的狀態。

作者認為,我們人類受苦或受情緒所困的根源來自於我們的大腦思維。思維其實也不是問題,問題出在我們無法控制我們的思維。我們不妨這樣想一想從出生到孩童期,我們是淳樸、自然的,思維和真我也是一致的,我們想笑就笑,想哭就哭,不用掩飾什麼,也不用擔憂什麼。但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學會觀察社會和接受教育,我們的思維便逐漸控制和屏蔽了我們自然意義上的真實意識,使我們的自我感覺,不再取決於自我的真正感受,而是取決於外在。思維在外在的世界裏無止境地尋找如財產、工作、地位、名望以及教育、外表、特殊技能、人際關係等自我認同。當我們獲得這些外在時,我們便會覺得很幸福,失去了我們就會覺得很痛苦。然而外在世界本質上是無常的,所以當我們從外界當中尋找自我認同時,我們註定會隨時陷入恐懼與痛苦當中。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恢復自我的存在意識和對身體以及內心的完全支配。當意識迴歸的時候,我們便回到了一個身心合一的狀態,擁有了最完整的自我。無論外在世界如何變化,我們的內心都是完整的。於是我們需要了解一種能夠擺脱思維控制,且讓生活更美好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將注意力關注於當下,活在當下。由於思維控制對外在的認同和關注,我們的生命大多消耗在不是想過去就是在想未來的過程中,而很少享受和關注當下。就像我的朋友們一樣,之所以痛苦難過,也不過是受因為夫妻之間一點點的不愉快,而無限的放大,在幸福的時候不會出現的往日的委屈一股腦的用上心頭,於是便想象着世界對自己是相當的不公,自己的付出換來了無盡的辛酸,以後我還會受到什麼不公平的待遇?而事實上是當下是當下,過去是過去,將來還需要兩個人共同的付出,悶着頭,一根筋的時候,總是不能使自己的心態平靜地放在當下。

“我們思索着過去,憂慮着未來,結果是我們永遠無法對現在付出全部的注意力。”不活在當下,我們就無法贏取生活的樂趣。如何獲得當下的力量呢?我們必須學會當事情來的時候抓住,當事情走時放手。我們的身體是唯一時刻生活在當下的物體,能夠與自己的身體“聯結”就是通往當下的最好途徑之一。我們該做的不是看着遠在天邊的東西,而是做好手上的事。同時還要懂得放棄,只有懂得放棄的人才有足夠的精神力量。實現當下的力量,還需要接受當下時刻,實事求是地對待當下,摒棄我們思維對當下時刻的逃避和抗拒,讓內心真正從思維認同中解放出來,不受外在干擾,將注意力集中於感受、解決和做好當下的事情,體會充分把握自我的生命過程,享受真實、簡單帶給我們的快樂。

讓自己活在當下,做符合現在環境需要的事情,讓自己變得快樂,也讓周圍的人感覺到快樂。但快樂歸快樂,絕不能把自己變成精神病。

《當下的力量》讀後感 篇八

通往未顯化狀態的幾扇大門:當下、停止思維、臣服(向本然的心裏——情緒的抗拒)、寂靜、對空間的沉思

愛,並非一扇大門。愛不是一扇大門,它是通過這扇大門進入世界的東西。如果你完全被困於你的形式身份之中,愛就不會存在。你的任務不是去尋找愛,而是尋找一扇能通往愛的大門。——愛作為一種“感受和理解”的合一物態在你之內。

佛教徒2500年前就知道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萬物的本質都是空。——即使表面上看起來堅固的東西,包括你的身體在內,幾乎都有百分之百的空間。

除非你擁有當下時刻的意識頻率,否則你所有的人際關係,尤其是愛情關係,都會有缺陷並最終失調。

愛是一種本體的狀態。你的愛不在你身外,你的愛在你之內。你永遠不會失去它,它也不會離開你。愛不需要依賴一個人、一個外在的形式才能存在。

愛情關係不是用來使你快樂或滿足的,如果你仍想通過愛情關係來獲得拯救的話,那你將會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挫折。但是如果你能承認愛情關係不是為了讓你更幸福,而是讓你更有意識,那麼這種關係反而會為你提供拯救機會。你也會與更高意識相結合,而這更高的意識正是想通過你而來到這個世界。

一個普遍的規則是,男人最大的障礙是思維,女人最大的障礙是痛苦之身,雖然在極少數個別的情況下,相反的情況也成立,或兩種情況相同。

慈悲真正含義:眾生平等+不朽。

讓我來舉一個很形象的例子。在一個濃霧瀰漫的夜晚,你一個人獨自走在路上。但是你有一個光亮很強的手電筒,在濃霧中開闢了一個狹窄而明亮的空間。濃霧就是你的生活情境,它包含着過去和未來;手電就是你的意識臨在;明亮的空間就是你的當下時刻。

如果你發現你的生活情境令你不滿意或無法忍耐,只有通過臣服,你才能打破充滿在你生活情境中的無意識的抗拒。

在臣服狀態中,你會清楚地看到你需要做什麼,然後採取行動,一次只做一件事,一次將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

沒有人會選擇失常、痛苦、衝突。沒有人會選擇瘋狂。這種情況的發生是因為你沒有足夠的意識來消除過去,沒有足夠的光亮來驅散黑暗。你沒有完全地保持臨在,你還未完全覺醒。同時,受制約的思維仍然在控制着你的生活。

與此相似的是,如果你和多數人一樣,與你的父母之間存在問題,如果你仍然怨恨你父母所做的或沒做的事,那麼你就會相信他們當時有個選擇,他們可以採取不同的行動的。人們看起來好像是有選擇的,但這其實是一個錯覺。只要你的思維及其受制約的模式控制着你的生活,你還會有什麼選擇?沒有。你甚至不在當下時刻。你思維認同的狀態嚴重失常。這是一種病態的瘋狂。幾乎每一個人都遭受着這種疾病帶來的痛苦,只是程度不一樣罷了。當你認識到這一點時,你就不會有任何怨恨了。你怎麼能去怨恨別人的疾病呢?唯一合適的反應就是慈悲。

當下的力量讀後感 篇九

《當下的力量》中告訴了人們如何對待過去、現在、未來。罈子裏有不少評論貼了,我也來寫寫這本書對我的影響。

讀書後個人體驗是時間感覺變慢,人變得沉穩,不再那麼焦燥。書中對我影響最大的一點是如何看待過去、現在、將來。過去是最容易讓人產生悔恨的地方,當你能瞭解最重要的是如果度過當下這一秒的時候,你就不會再為了後悔過去沒有做好的事情而耗費情感。未來則是容易產生焦慮、不安、害怕的地方,當知道當下這一秒最重要之後,我也不應再為未來的可能發生的事情而不安,還是好好度過當下時刻吧。

只要能夠讓心靈處於平和、沉靜的狀態,完成一件緊急的工作,與看娛樂節目、發呆、做其他無意義的事情並無區別。當下這一秒要做什麼,不要跟隨理性、不要跟隨情緒,要跟隨你的心靈。如果今天必須提交一份重要、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投入的工作,即使想通過娛樂來逃避行動的話,心靈也會通過焦慮情緒告訴你,你並未正確度過當下。所以要跟隨心靈,剩下的就很簡單了,觀察到你真正需要的,對我而言通過情緒就能知道,我是否在做當下應該做的事情。

以前也研究過GTD,最後的發現對我來説,問題不在於任務如何分類,而在於如何推動自己去做事情。問題的關鍵在於選擇什麼是值得在當下做的事情,而不是用緊急、重要四個象限來機械的決定要做之事。可以大段時間的浪費生命,如果這同樣能讓我的心靈處於平靜,什麼也不做,什麼成果也沒有也是一種積極的行為,這是以前從未想過的,所以《當下的力量》對我是更有幫助的一本書。

《六祖壇經》中有一個小故事,大意是一個和尚問一個得道高僧説如何開悟,高僧回答吃飯、唸經、睡覺。和尚説這些我也做啊,高僧則回覆:我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唸經的時候唸經,該睡覺的時候睡覺。用《當下的力量》來解釋,就是高僧所作的在每一刻都是心靈中認為的最重要的事情,因而能夠心無旁繆的行動。而我則在工作的時候想着玩,玩的時候想着工作,為過去而悔恨,為未來而焦慮,經常處於不安的狀態。這些焦慮不安非但沒有任何用處,還消耗了大量身體能量。

當代人喜歡抱怨,抱怨好工作崗位都被佔了,沒錢的抱怨房價太高,抱怨沒有社會醫療保險不足,抱怨CPI漲的太厲害;有錢的抱怨社會腐敗,抱怨有了錢卻沒有安全感要移民;移民的抱怨在國外沒有歸屬感,不能融入主流社會。這些抱怨真的是想通話語來改變不平等不合理嗎?我看未必,絕大多數人只是一種情感宣泄。世界上真的有能不讓人不抱怨的地方嗎?我想確實有,就是在人的心靈深處。跟着心靈指引,過好當下這一秒,絕大多數的抱怨都會消失,變成新生產的東西,或是對路邊小草的欣賞。即使仍然有抱怨,這時的抱怨也是為了推動問題的解決,抱怨不參雜太多的情緒,人們能在抱怨之後平靜的投入下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當下的力量》非常好的一本書,但中文版的翻譯加入了譯者自己的想法,比如生造出來的“臨在”一詞,再比如“臣服”,感覺要下跪磕頭似的很不舒服,再比如某章的標題“思維逃避當下的策略”,讓人容易誤解為“想想怎麼逃避當下”。所以又買了英文版,果然發現原版中這些讓人彆扭的地方都表達的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