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影響力》讀書筆記【精彩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08W

《影響力》讀書筆記【精彩多篇】

影響力讀後感800字 篇一

《影響力》這本書是心理學家羅伯特·西奧迪尼博士寫的,所以我覺得這本書可以作為一本心理學讀物,作者在書中為我們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極具説服力,而我們總是容易上當受騙。以及隱藏在衝動地順從他人行為背後的6大心理祕笈,而這些正是這一切的根源。

作者在書的前言中就寫道:“現在我可以坦白承認了,我這一輩子,一直是個容易上當的傢伙。所以他便從事了實驗社會心理學這一行,開始研究順從心理學。“有一些人清楚地知道影響力的武器在哪裏,而且經常熟練地駕馭這些武器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在社會上闖蕩,恨不得讓每一個人都按照他們的意志來行事,而且他們總是能夠如願以償。其實,他們成功的祕密就在於他們知道怎樣提出請求,知道怎樣利用身邊存在的這樣那樣的影響力武器來武裝自己。而運用這些武器,並不難,有時只需要正確選擇一個詞彙就可以做到這一點。但是這個詞彙必須要與強大的心理學原理相關,並且能夠將“自動播放的磁帶”放入人們的體內。相信人們很快就會知道如何從他人對這些原理的機械反應中撈到實惠。” 這段話或許就是作者整本書想要傳達的意思。

整本書分了六個部分來論述,先從影響力的武器談起,運用各種例子講述了影響的方式方法,還有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等因素對影響力的作用,在這些因素中,對於喜好和權威肯定在很大程度上對人的判斷等方面起到很大的影響作用,哈佛社會心理學家艾倫-蘭格(Ellen Lallger)通過一個實驗,巧妙地揭示了人類與動物相似的自動反應模式。一個眾所周知的人類行為原則認為,我們在要別人幫忙的時候,要是能給一個理由,成功的概率會更大。因為人就是單純地喜歡做事有個理由。書中的很多講述都讓我有很大的共鳴,想想平常生活中的自己,大多時候都會被各種各樣的因素影響,也開始瞭解到許多事情吸引我們各種因素,或許對以後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可以理智對待。每一原則均能使人產生出不同的自動、無意識的順從(即一種不先思考就答應的意願),有現代社會日益加速的步伐和大量信息帶來的衝擊,會使這一特殊形式的無意識順從在將來變得愈發普遍。故此,理解無意識影響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會這樣,對當今社會來説也日益重要了。

《影響力》讀後感 篇二

《影響力》被某位我不曾聽説過的著名營銷專家推薦為從事營銷、銷售工作的人必讀的五本書之首,讀完之後,確實有一種茅塞頓開、醍醐灌頂的感覺。原先,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被別人算計了,而是被自我的思維侷限或者是來自社會的強大影響力操作而做出了違背內心真實想法的決定。

一向對心理學和社會學感興趣,這本書用一種簡單平實的語言和生動又有説明力的故事或者實驗向我們證明了這些被我們所忽略的或者壓根兒沒意識到的原理在生活中有着多麼巨大的影響力。

順從原理---機械反應與固定思維模式:當我們請別人幫忙時,如果能夠講出一個理由,那我們得到別人幫忙的可能性就更大。

比較原理---經常看嘔吐劇的人總是覺得生活中的人長得都難看。當你買下一大件昂貴的東西時,總覺得原本比較貴的配件顯得不那麼貴了,有時候衝動消費就是這樣產生的。

互惠---給別人一點好處,別人也會幫你。社會中的人大多在仁義道德、正人君子的束縛中會不知不覺的做些自我原本不想做的事。互惠是一把雙刃劍,被好心的人用了是福祉,被心黑的人利用則會讓很多人成為冤大頭。我向來屬於被人騙了還不覺察的那種人,只有用吃虧是福這種阿q精神來平衡自我了。這個原理能夠很好的運用於買東西跟人砍價的狀況,尤其是金五星那種漫天亂要價的地方。先使勁兒砍,再適當讓步,買東西的人必須算但是賣東西的,但至少不會損失太多。

承諾和一致原理---一旦我們做出了某個決定,或選取了某種立場,就會應對來自個人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持續一致。和社會認同原理一樣,我們常常會由此做一些違背自我意願的事情。這個原理讓我最為之一驚,回想過去和此刻的一些選取,我明白了命運的推手其實是自我不理性的大腦和有限的閲歷和知識。高中老師曾説就應改命運為運命,但多少人又有如此的潛力和資源呢?一旦我們在內心不堅定的狀況下選取了某種東西,就會構成一套自我的支持系統,每個人都免不了有社會稱許性,於是總是執着的要自我相信,我的選取是對的,哪怕我自我也不確定。真正可怕的可能不是外部的壓力,而是來自自我內心的支持系統,自我欺騙自我的人是最無可救藥的。看完這一章之後,我開始懷疑自我的很多選取和想法了,不明白這是一種收穫還是一種干擾,總之,認清內心的想法是最重要的。

社會認同原理的兩個前提:不確定性和相似性。對自我的不自信或是對狀況的不瞭解總是讓我們盲從那些和自我有着相似稟賦、處境或經歷的人。其實,大多數人也是都處在一種沒有安全感的狀態之中,隨着社會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五花八門的信息和誘惑充斥着我們的雙眼。而這些信息抑或是選取在我們的內心裏不停的盤旋,從一開始,也許我們所聞所見就讓一切變得混亂而不夠明朗,所以除非我們在龐雜的信息中持續一顆純粹的心或是清醒而足夠理性的頭腦,否則我們的決定要麼是社會認同效應的產物,要麼就是一個荒謬的決定。但是沒辦法,有時候,聽不見自我的心聲時,最好的選取就是盲從。只是,期望在我們某一刻猛然意識到自我的錯誤時,我們還有足夠的時光和機會去挽回。

作者在最後闡述避免受社會認同影響的兩種方法:環顧左右之後,別急着往前衝,向前看;抬頭跑。這讓我想起了不明白出自誰的一句話:在埋頭苦幹的同時,別忘了抬頭看看方向是否是正確的,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我相信很多時候,從眾是人們所避免不了的狀況,但偶爾,在決定自我命運的選取面前,必須要找到一條適合自我的路。

《影響力》讀書筆記 篇三

經周圍的朋友強烈推薦《影響力》一書,最近擠時間閲讀了此書,作為略知心理學知識的我,閲讀之後感慨萬千,受益匪淺!下面是本書的書摘,供大家參閲!本書作者羅伯特·西奧迪尼先生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教授,作為一名實驗社會心理學家,他在順從心理學領域勤耕不輟三十餘年。

一、互惠原理

中國有句俗話:吃了人家的嘴軟,拿了人家的手短。互惠的道理其實就是通過人際交往中的“給予—索取—再給予—再索取”的模式,用相對自己較小的付出,換取相對自己較大的彙報。在社會總體資源(關係、聲譽、時間、金錢)的交換和重組中,有計劃地實現自身交際網絡的延伸和資源水平的提升。

招式的要點是先主動給予對方一些好處,而且應該是非常自然的好處。“情感帳户”中第一筆款應該是自己存入的,而不是預先透支。

在商業實戰中,對方可能先提出一個比較大的、極有可能會被拒絕的請求,然後,當這個請求被拒絕後,他可能會再提出一個小一些的、他真正感興趣的請求,因為他覺得,第一個請求被拒絕後,你會有負疚感,做為互惠,你可能就會答應他的第二個請求。呵呵,這時就要小心了。同理可得,產品的“免費試用”也是為了通過消費者的負疚感而漁利;推銷員對客户慷慨的讚美也是希望觸發不等價的交換。

二、承諾和一致原理

信守承諾和保持一致往往被認為是優良的個人品質,但很遺憾,也常常被“別有用心”的商家利用。當一個承諾具有主動性、公開性且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做到時,人們更願意努力維護先前建立的自我形象,也就改變了自己未來的行為。

招式的要點是見微知著、循序漸進,繼而釜底抽薪!汽車銷售員往往先向客户報一個總體的低價,在你表示出購買意願後,他會發現自己犯了一個“錯誤”:忘了把一個主要部件的錢算進去。由於部件的價格相對汽車來説微不足道,你會慨然應允,但就在你計劃將車開走的一霎那,他又發現……這就是書中所舉的例子,不乏真實性。

這也告訴我們,在商業實戰中,應該促使消費者通過各種方式表達自己對公司的傾向性,哪怕這種傾向性是微不足道的。因為一旦建立這種傾向,消費者就會在這個方向上憑藉慣性越走越遠,最終達到商家的目的。在公司內部管理上,應該讓自己的員工儘可能地將工作計劃和目標寫下來,最好能掛在顯眼的位置上。

三、社會認同原理

我們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裏,每天接觸太多的信息,需要做很多的決策,很多時候無法對整個局勢進行周密的分析,因而越來越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通常比較可靠的單一特徵上,如社會大眾對這個事物的判斷來進行決策,但這種思維的惰性也就成就了形形色色的Sales。

招式的要點是要有不確定性和相似性。不確定性是指對自己該怎麼做不是很有把握,需要依靠他人的行為來決定自己應該怎麼做;似性是指我們往往會仿效那些與我們類似的人,而不是與我們不同的人。

在商業實戰中,國內很多大眾消費品,如移動公司,就採用了這一招式。為何總是有一家人的畫面在電視上出現呢?既因為它代表了多數人社會性的認同,也因為在那樣的畫面中,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一個自己的影子。

四、:喜好原理

人以類聚,物以羣分。人總是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或熟悉的事物。

招式的要點是刻意建立好感時應該在時間上遠離現實的利用(如在讚美別人之後,緊接着提出一個要求),而不必擔心遠離真相(如明顯誇大某人相貌中的優點),當然,適度的策劃和針對不同人採用不同的方式也是需要的。此外,人和人的接觸並不能必然帶來喜好,有時甚至是產生更多的衝突,只有接觸併合作,最好是為着同一個目標的合作,才能真正建立喜好。

五、權威原理

人們思維的惰性往往也表現為決策時,對權威意見的無條件順從,在中國,這種情況尤為明顯。書中提到的電擊實驗非常引人思考,一羣本性並非邪惡的人因為對權威的過度倚賴,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冷酷行為。教授更是進一步指出,“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會為了服從權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喪失理智的事情來”。甚至有時僅僅是因為一個人具有某項權威的象徵,如穿了權威的衣服,有張尺寸略大一些的名片,我們就會對其畢恭畢敬。

招式要點是裝扮成權威時,最好能在開始階段説一些明顯違背自己利益的話,如公司產品中無足輕重的缺點,以充分建立權威客觀公正的形象,繼而再對產品優點大書特書。“歐萊雅,稍微有點貴,但完全值得!”

在商業實戰中,對於一些需要擁有相當的專業知識才能做出購買決策的產品,廣告宣傳就要請用權威人士,哪怕這位仁兄只是在電視劇中扮演過“專家”!

六、短缺原理

俗話説:物以稀為貴。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人們對失去某樣東西或商品的短缺有種與生俱來的恐懼,往往願意不加思索地用金錢去消除這種恐懼。人們的滿足感不是來自於對短缺商品的(使用)體驗,而是來自於對它名義上的佔有。

《影響力》讀後感 篇四

進來頗有些時光,讀了些書,但立刻又要忙了,這可能是我近期最後一篇讀後感了:《影響力》,據説風靡全球二十載,《財富》雜誌訂立推薦的75本商業必讀書之一。

我看了,一本通俗心理學讀物而已。很多規則我早明白,但書中還是有豐富的例子,讀起來很簡單,頗搞笑味。所謂“影響力”,就是一系列影響人決策的潛在規則,而人們可能意識不到,會潛在地受這些規則的影響。書中列了六條:

1、互惠原則。人都期望互惠,這很簡單。所以商家會施以小恩小惠,贈禮品之類,顧客就會買東西。

2、承諾和一致原則。人們做出了承諾(甚至用筆寫下來),就會增加對自我的約束力,從而行為上也持續一致。例如,某人給人的印象很慷慨,他就會捐更多的款。

在網絡中,人們一旦以博文的形式做了論斷,而之後的走勢和博文不符,博主一般有三種策略:(1)認錯道歉。這種狀況並不多,尤其是知名博主。(2)堅持錯誤,最後封評論。(3)堅持錯誤,大幅減少發文數量,甚至從此不見蹤影。一般的博主會採用後兩種策略,越是有名的博客或帖子主人,就越是如此。因為他們的承諾(決定)和走勢“不一致”,讓一般人道歉太難了,而且如果反覆道歉,就成了牆頭草,也顯得自我不行。所以如果不能持續“一致”,就封言論或玩消失。

比如,天涯有位叫“龍漢”的網友,和人打賭決定趨勢,錯誤後就徹底消失了;侯寧等一貫看空的博主,錯了之後就是不認錯,還封評論。侯寧還午夜起來刪除自我以前發的帖子。這樣的人太多了,舉不勝舉。

當然,這個原則的好處是能夠節省超多時光。因此無論是炒股還是買入實物金銀,最好定下一個簡單的原則,就按此原則行事。不僅僅能夠節約超多決策時光,而且能夠避免反覆行為,被別人所乘。

當然,如果當初的大決策是錯誤的,則務必改變,否則只能南轅北轍,越錯越大。但何時改變,如何避免給人以反覆無常的印象,就是一個尺度問題了。

3、社會認同原則。人們在做決策時,會觀察在場的其他人的狀況。

比如我們出去吃飯,往往喜歡人多的餐館。因為這樣的餐館往往物美價廉,證明是不錯的,我們也因此受益。但我們買賣股票也往往隨大溜,賠錢的概率就大增了。

4、喜好原則。人們都喜歡和自我相似的人。所以銷售人員會裝作和顧客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會從各種角度觀察顧客的喜好。

5、權威原則。人們潛意識裏會服從權威,而且其程度遠超乎人們的想象。所以一些廣告以權威來做,或裝作權威來做。比如我記得哈藥的廣告往往是一個穿白大褂的醫生,就是在利用此原則影響受眾。

6、稀缺原則。越少見,則價值越高。所以商家會讓顧客覺得商品或服務的“機會難()得”,引人上鈎。

作者還認為,在信息爆炸的社會中,人們應對海量信息無所適從,往往沒有時光深思熟慮,因此更喜歡走捷徑,會更多地採取以上原則。但精明的商家或騙子會利用這些原則,從顧客口袋裏詐錢。所以我們務必瞭解這些捷徑和商家的策略,做好防範措施。

總之,這本書的原則很多我早就明白(我相信讀者也早就明白),但書中舉了很多例子,讀起來還是頗為享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