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了凡四訓讀後感(彙總50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3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50篇《了凡四訓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了凡四訓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了凡四訓讀後感(彙總50篇)

篇1:《了凡四訓》讀後感

《了凡四訓》是一本種德立命、修身治世類的教育書籍,全文通過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分四部分來講解如何改變命運。作者為明代袁黃,字坤儀,後改名了凡,其以親身經歷,講述了改變命運的過程。

未學此書前,只知道人的命天註定,胡盤爛算不頂用。殊不知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了凡四訓是一本非常好的認識世界,認識自己命運如何改變命運的書,好的修養德行福澤後代,對於我來説命由天定那是鐵的事實,生辰八字註定的,直到讀完了凡四訓,終於深刻的理解了“命由心造,福自我求”這句話的意思。

了凡先生一生本來已被算命先生算定,經過驗證不差分毫,雖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但同時也讓他沒有了人生的追求,有着“得過且過,陽坡地暖和”的惰性。其實人生總有那麼一點不可知的奧妙隱藏其中,當你突然頓悟的那一刻,才覺得人生原來如此美好。了凡先生自遇到雲谷禪師改變了他的一生,説來簡單“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説得多好,人的起心動念,是改變命運源頭,極善的人,經常會幫助別人,做一些好事,福德會隨着善行日漸增長,命運就不是定數;極惡的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隨着他造的惡日趨所損,他的命運也不是定數,取決於他的造業。俗話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是説你種下什麼種子收穫什麼果實,這個果實是不定期的,也許半年六個月,也許三年五載,也許幾十年甚至幾百年……

了凡先生以自己的實踐説明了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裏的,也印證了:“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古語名句。讀完這本書我不僅懂得了命運可以改變及改變命運的方法,還認識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真正內涵所在。

人們常説: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又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數千年以來,人人皆知有命運的存在,也都感慨命運的不可捉摸。命好命歹,心態最重要,一定學會反省自己的過失,發現並改掉自己的壞脾氣,對待他人要像對待自己一樣,才會有寬容心,要一心向善,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不斷學習,充實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塊對家族、對社會充滿正能量的磁鐵。

篇2:《了凡四訓》讀後感

《了凡四訓》總共分為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立命之學,作者用講故事的方式,講了自己小時候被算命先生算命,算到作者一輩子的造化。這個觀點我是不認同的,我一直對算命這個説法很反感。後來雲谷禪師傳授的改變自己命運的道理,就是多行善。行善無大小,只要有心,處處可行善。

改過之法,要有羞恥心,敬畏心,勇猛心。真正能達到這樣思想境界,如此徹底的人又有多少。許多人知道自己有過,往往抱着僥倖心理,或者想着這次做了,下次就不再做。或者知道有過,遲遲沒有付諸行動。我想,只要覺察到自己有過,哪怕沒有像作者説的那樣勇猛徹底到位,只要每天每次改一點點也是好的。

積善之方,指做善事的各種方法方式。作者講到了真善和假善之分。善的偏、正,半、滿,大、小之分。真善和假善,有時很難區分。行善時需要對善事仔細考察分析,才能分辨。我回顧自己的助人,有些表面上是幫助他人,但結果反而是使他的結果更壞。常人很難分辨。以後做善事,多留一份心,多覺察。

順其自然地幫助別人,大概有十種:1、與人為善2、愛敬存心3、成人之美4、勸人為善5、救人危急6、興建大利7、舍財作福8、護持正法9、敬重尊長10、愛惜物命。

其中與人為善,感觸比較深。與我家先生相處十幾年,受他最大的影響就是與人為善。認識他之前,我看到的別人,大多是懷疑,不信任,帶着敵意。覺得別人都是不友善的。

記得十年前的某天晚上,我們的汽車在路上被人追尾,對方司機是個滿身酒味的五十多歲男人和他的妻子,我感覺自己的車無緣無故被人追尾,仗着得理對對方夫妻一通指責抱怨發脾氣,而我的先生卻是温和的教對方如何打保險公司電話,如何打交警電話等等一些安全注意事項,當時的我是不理解的。最後在交通事故處理完,對方妻子説:“看在你老公的份上,要怎麼賠償我們都會配合,如果是你,我們就不賠你。因為我先生的行為,讓後續理賠的事情順暢許多。我自慚形穢。

謙德之效。謙虛使人進步。

篇3:《了凡四訓》讀後感

《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先生寫給他子孫的家訓,裏面比較精彩的反而是袁了凡兄弟五人記錄的他們的父親袁仁先生和他們的母親的家訓,而袁仁(了凡之父)先生又在文章中多次提及他的父親的諄諄教誨,所以很清晰就能看到這四代人在安身立命中的一脈相承及青出於藍,非常有現實意義,再加上又是在浩如煙海的各種文章中脱穎而出,可見其經典。而聯繫到我們目前的教育環境及方式,更加值得學習了。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訓》告訴世人,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方法就是要多積善行,多培養善德。讀了這本書使我明白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就是説樂於助人,好施捨的人,這樣才能把壞的命運變成好的命運。每當要對父母、孩子發火的時候總會想到書中的片段。

少一些埋怨,多一份耐心,做孩子好的榜樣,對人對事不必過於計較。吃虧才是福。

篇4:《了凡四訓》讀後感

這本小書是朋友送來的中華經典隨筆中的一本小冊子。作者是明代的袁了凡。總體而言是一本勸人行善、修身立命的理論指導書。其主要闡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中心思想,強調命運雖有天數,但自己亦可掌控,只要積德行善、謙恭有加,就能獲得福報,是為因果報應。本書糅合了儒釋道三家之學的梗概,可以一方面使得我們初步瞭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同時也會增進我們的個人品格修養。

一、關於作者袁了凡其人

袁了凡,名錶,字坤儀。江浙人士(江蘇吳江還是浙江嘉善已不可考)。彷徨時因參訪雲谷禪師後,得以領悟“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學,便立志多做善事、積功累德,以扭轉自己的命運,因不願再做一個受制於天命的凡夫俗子,因而改名號為“了凡”。袁了凡博學多才,天文、水利、象數、兵法、星宿無一不精通。棄醫從仕後,勤政愛民、興修水利、免除雜役、為民謀利。官仕途中,因不認同提督對倭寇的使詐做法,被構陷革職,在死後終於沉冤得雪,得以善終。

二、關於本書的主要內容

四訓,顧名思義,是由四部分組成,具體包括“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其中“立命之學”為其總結人生經驗、訓誡子嗣的《立命篇》;“改過之法”和“積善之方”是他早年所著“改過第一”、“積善第二”;“謙德之效”為其晚年所做的《謙虛利中》。四篇文章各自獨立成文,但其中義理又一以貫之,強調命由我作,善惡報應之理。

“立命之學”中,作者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完整闡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其童年棄文學醫,因偶遇異人預言他能夠仕途通達,於是棄醫從仕考取功名。隨後發現人生際遇與所預言命運絲毫不差,遂生懈怠。後機緣巧合,拜會禪師後終於瞭解了宿命論的錯誤,從此開始積功累德,自求福報。

“改過之法”中,作者論述如要行善積德,必先端正心態、改正缺點。敬畏天地鬼神,立定決心,以先賢為榜樣,勇於改過。

“積善之方”中,作者重點説明了“積善餘慶”的道理,對於何謂真善、至善,做了充分闡述,勾畫了中國傳統的魯麗道德。

“謙德之效”,告誡世人要抑制自滿扶持自謙,即要謙虛謹慎、虛己待人,“抬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有我”。

三、一些感悟

舉凡世事,命運皆有安排,但“我命由我不由天”,在任何時候、任何背景下,主觀的力量都是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力量。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物慾橫流、信仰鬆動的現實世界,修身立德、改過積善、抑滿扶謙當是人真正走向自由的必由之路。

篇5:《了凡四訓》讀後感

人生在世,就要在修的問道方面有所成就,如果想做一個有益於世,頂天立地的人,就必然在立命,改過,積德和培養謙德四個方面下功夫。《了凡四訓》裏就強調了人的命運完全可以自己掌握,一生的成敗完全取決於自身所作所為,正所謂其中的“命自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四訓》雖然篇幅不多,但寓意內涵十分深刻,它結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展現出了真善美的中華傳統文化。通過“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孝”四個篇章,論證了“種瓜得瓜,善有善報,積極進取,有願皆成”之理。

它平實而無虛華,深奧而不迷信,有很強的感染力與説服力,流傳至今。

當我讀完《了凡四訓》後,也明白了許多道理,也發現了自己的許多幸福,説法,和做法都有些不正確。

當我們到達一個層次,就會發現命運無時不刻地在注視着我們,監督的我們,而我們卻無法看見它,感受它的存在。但我們只要一心向善,行得正,坐得端,做得直,為自己積功累行,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滿幸福。

我們如果想要趨吉避凶,納福而免禍,且不説行善,首先要能改正過錯。改正過錯,鬚髮三心――恥心,畏心與勇心,具備了這三心,則有過即可改,正如春天的冰雪遇到了陽光,難道還要擔心它不消散嗎?“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當我做到了改過,就要學會行善,而善圖惡的區別就在於善是一心為別人着想,而惡事只為自己的利益着想。

現在,我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看。家長打罵孩子,老師管教孩子,他們都是為了下一代好,是為別人的利益着想,所以是善!我們為了口腹之慾而殺害生擒時,都是在為自己着想,想滿足口腹之慾,還要殺掉那些有靈性的動物,這不是惡嗎?

這些,就正所謂“由此觀之,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自我。”

現在社會這個大染缸是許多人迷失了方向,人們的妄想,慾望不僅沒有被控制住,而且還在一天天膨脹!他們胡作妄為,還以為不會有報應,真是自欺欺人!人們要早日回頭,千萬不要等到惡報降臨的才悔悟,到時候那真是欲哭無淚啊!

篇6:《了凡四訓》讀後感

三年前,朋友送給我一本《了凡四訓》,當時讀完後,我半信半疑,覺得內容迷信離奇,不足以信。後來,王小虎校長在大會上多次提及此書,讓我再次有機會拿起它,這次再讀後感受不太一樣,結合自己我談些自己的體會。

作為老師,首先要修改自己的言,解決口舌爭端問題。不再隨意評論攻擊其他國學和玄學界的前輩和名人,如果有必要可以實事求是地做些中肯的點評。其次,對評論自己的人,善意的批評要接受,惡意的攻擊要不放在心上。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於給自己褒揚的人要知道感恩。

陰陽五行的觀點是,一個事物的發生和發展總是有兩個方面,事物本身不具備善惡,善惡的評判取決於你的視角。這個視角往往又決定在時間和空間的位置。在適當的時間和合理的位置,人要口出恩言。

其次,要解決身體不佳的問題。由於想的多傷神,説的多傷精,運動少導致脾無法運化而肥胖。

解決的辦法,我將學生以6人以小組,分成8組,每組選出一位負責任的組長,當我的教學任務偏重時,我可以吩咐組長去執行,如平時的聽寫默寫,作業訂正,都可以由組長去檢查落實。每週至少四次的活動,比如游泳,打球,跑步等等活動。同時在課前也要進行一些唱歌練聲練氣放鬆心情的工作。

根據五行學的觀點,人要得到一樣東西,必然會失卻一樣東西。很多人明明知道是錯,卻無法改過,不是沒有毅力,是害怕失去。改正缺點的同時會增加自己東西,但也會失去東西。因此在改過的時候,必須明白自己得到什麼,失去什麼。那種只有得到,沒有失去的觀點,不是陰陽五行學的理論,事實上也不存在。不過一般大眾比較喜歡聽。

再次,要修煉自己的心境。用境法,配合自己上面的行為,這是內修的方法。以準提境作為自己護身符。如唐太宗説的:以境照人,可以整衣冠。以史為境可以知興衰,以人為境可以明得失。

在《了凡四訓》中,有個功過格,寫着他積善的過程記錄。還有一個就是準提咒。很多人看了就過去了。其實這很重要,是他改命的三個方法之一。

鏡子的功能是要求自己的心能像鏡子一樣,雖然印射出世界的萬象,但本身還是一層不染。就像我們説的五行可以有萬物類像,但五行本身的定義沒有變化。在生活中,主要表現為你要交接好的人,高尚的人,心裏要想好的事,這樣你的心境就會美好。其次,就是如果鏡子出現了不好的東西,鏡子不會反對,它會接受。也就是説如果我們看到了,遇到了不順利的境況,首先不是拒絕,而是接受。所謂風風雨雨都接受。再次,就是不要去擦鏡子,希望這個不好的像擦掉。要知道這個心像雖然在鏡子中,但要改變,還是要自己去處理。也就是大家説的,先接受它,再處理它,這樣才能放下它。

如果你的心真能到了最高境界,境子中的像就沒有什麼好和不好的區別,我們現在做不到,那麼就多接觸好的東西。其實世間一切的美好,都是要用不好的東西成就的。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有病方為貴,無傷不是奇,格中能去病,財祿兩相隨。最後,必須拋棄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知世界的方法。這樣才能根本方向上不犯大的錯誤,也才能靈活的處理各種關係,並知道自己的錯誤。如果以自我為中心,一切的決定以為是自己的,那麼根本沒有辦法抵擋魔鬼的誘惑。如果生辰八字是你,那麼大運流年都是你遇到的人和事,其中有好,有壞。大多數人到了這個時間段自然會認為要這樣做,並認為這是自己的意志。其實很多時候,是一種選擇。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成功,是為了成長。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使命。只要你能成長,那麼獎品就是成功。我很欣賞日本超一流棋手武功宮正樹,他説:我下棋不是為了勝負,而是為了追求棋道,因此總是認真的下每一盤棋。

好書不厭百回讀,今後的工作中,我應把《了凡四訓》作為教學、教育工作的指導,常讀常悟,在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

篇7:《了凡四訓》讀後感

如何呵護自己的心靈?

在《了凡四訓》中,了凡先生給的答案是,行善。

全書宗旨在於“行萬善”。了凡先生説到,當他需要實現某個願望時,就發願行善,行三千善,行萬善。

為什麼要行善呢?行善是為了積累陰德,積累福報,更簡單點來説就是自己做了那麼多好事,內心就不會有愧,人生也不會有什麼遺憾。

王陽明先生説,要致良知。致良知和行善,都是為了培養自己的心靈。大師的思想基本上殊途同歸。

如果自己的心靈沒有養護好,那麼做什麼事情都會走了樣。

比如拿我自己的例子:最近在學習舊房改造,不得不説我的起心動念就是買賣心。抱着一顆買賣心,房東怎會願意相信我呢?動了買賣心就做不起來,但如果起心動念就是為了生活在這裏人打造最美好的居家環境,那心中的焦慮還是這樣嗎?沒有擺正心態,晚上怎麼會睡得好呢?

那怎麼樣才是好的行善?

是不是所有的行善都是好的?

不一定,有時候你認為自己做了好事,但別人不一定這麼認為。那怎麼衡量?

中峯和尚説:“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

也就是做了對別人好的事情的,是善良的;做了對自己好的事情就是惡。要是對別人,那麼就算是打罵也是好的;如果對自己好,就算對人恭謙有禮,那也是不好的。

就好比,只是簡單的把玫瑰插到土裏,然後就不管不顧了,這不叫真正的行善。真正的善,是按植物生長規律,給予足夠的陽光及養分,讓它真正的生根發芽開出花,這才叫善。

篇8:《了凡四訓》讀後感

《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以此來訓誡他的兒子,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了凡四訓》共分為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方”、“謙德之效”。文章雖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內涵豐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深邃與渾厚。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了凡四訓》中提到“改過之法”,即: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三,鬚髮勇心。“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即是説,如果能發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心發願去用心改正,一樣能迴歸自然,迴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直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因為謙虛,我們能放開心胸,接納他人,贏得更多的機遇;因為謙虛,我們能反躬內省,及時發現弊病,極力改過,贏得新的生命;因為謙虛,我們能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有助成長。

《了凡四訓》不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細細研讀會對我們的自身修養大有幫助。

篇9:《了凡四訓》讀後感

家裏的長輩常常跟我説一句老話,叫“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學習了《了凡四訓》之後,我想用讀書後的心得體會解釋下這句老話。

一命。我們經常聽到的話是“命由天定”、“命中註定”。社會學和遺傳學也告訴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可言,這就是所謂的“命運”。但了凡先生開篇就用自己的真實經歷告訴我們,命運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二運。我理解的運,即是機會。我們積極主動,努力求索,不為命運所束縛,才能牢牢的把握住機會。把握機會的前提就是,我們要有一顆”立命”的心。

三風水。風水,我理解的風水,是我們周圍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也常常有不同的性格。就像蘇浙一帶的人常常精明幹練,湖廣一帶的人敢為人先,東北一帶的人自由奔放。我們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要發揮自己的性格優勢,避免地域帶來的侷限。

四積陰德。了凡先生不僅告訴了我們改變命運的態度,也給我們改變命運的方法論。那就是要積德行善,渡人即渡己。向內,我們要修心。培養內在美好品質,不貪心,不膨脹,沒有私心惡念作祟,不嫉妒,不諂媚,不高傲。向外,我們要儘可能的去幫助別人,去傳播美好的東西。

五讀書。讀書也是了凡先生告訴我們的方法論之一。讀書即是學習,唯有學習才是改變命運的正途。回首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不管社會如何變遷,不管社會階層是否固若金湯,讀書和學習始終是普通人上升的一個渠道,是改變命運的蹺蹺板。

這就是我運用《了凡四訓》的讀書體會,對這句老話的解釋。命運的大門就算關閉了,但總會給努力、善良的人開一扇窗。

篇10:《了凡四訓》讀後感

命運,在幾百年前的人看來,只能在它身下顫慄,卻從未想過去扼住他的咽喉。然而,當時真的有一位“逆天改命”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成功了。

他,便是袁了凡。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被人算定命數。剛開始他還有動搖,而後來直接放棄了掙扎,讓一切以“預定”好的程序進行。後來,他在南京的國子監讀書時,遇到雲谷禪師的點化,端正了心態。此後,他多行善事,嚴於律己,最終也打破了命運的牢籠。

這就是書中第一訓的內容。在接下來的三訓中,了凡告誡子孫要謙虛謹慎、“虛己待人”,舉了許多實例並現身説法――總而言之,便是告誡自己的子孫要行善積德。

書中雜合了當時的釋、儒、道等思想,也被後來許多人當做教子的首選之書。不過書中提倡行善的目的是能“積德”――也就是你的未來或你後代的利益。這本身就失去了行善最初的含義――讓社會變得更和諧,更穩定。但是在“人心不古”的明、清兩代,這些觀念也只能套上利益的外衣,力求能達到之前的效果。

在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中,人們發現:如果一個人對未來會有一種預見性的想法,也就是自我預言。那麼這個人的行為就趨向於這種想法產生的結果。這也是宗教中佈道者常用的方法,讓你產生自我預言,增強對那個宗教的虔誠性――無論是什麼宗教,無論在哪個地方。這也是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

但是,了凡敢於向當時認為幾乎不可動搖的“命運”發起挑戰,衝破命運的束縛。這本來就是精神可嘉的。只不過他的著作在時代思想的影響下,會略帶有迷信色彩。

而我們在閲讀這一類書籍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回有所收穫。

篇11:《了凡四訓》讀後感

了凡先生告訴兒子袁天啟命是可以改的,但命要怎樣改呢?所謂“斷惡修善,災消福來,趨吉避凶,避禍納福”這是改造命運的原理。既然懂得行善來改命,那為什麼不是馬上積極行善而是先要改過呢?了凡先生告訴我們其實行善的第一步就是改過。改過的根本:由心改過。只有從心改過,方能有效的行善。改過是積善的先決條件,過不能及時的改正,雖然修善,善中夾雜着惡,善不純,功難顯,命難改。

曾子説“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説“人恆過,然後能改”可見改過的重要性,同時了凡先生提出了改過必要的三要素對我頗有觸動,即第一要發恥心,知恥才能正在從心裏正視改過的必要性;第二要發畏心,敬畏才真正地願意付出實際行動去改過;第三要發勇心,改過需要勇氣,我們常常不改是抱着得過且過的心態。

另外了凡先生提出改過的方法分三個層次分別是:第一層從事上改,即把毛病找出來一一改正;第二層從理上改,即從理解道理的角度出發,道理明白了,自然會加以改正;第三層從心上改,即人有不好的思想所以才會發展成千萬過錯,一個人如果淨化自己的心靈和思想,這樣犯錯的次數也會大大降低,從而改過之舉就成了沒必要的了。

了凡先生所提點的這些都讓我受益匪淺,作為一個90後,我常常誤把缺點錯誤當作自我的個性,也時常吶喊“這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即使犯了錯,也只是趨於表面的改過,而從未發過三心,未真正意識到改過對自我命運的重要性,佛説的因果報應也是一樣的道理,今日犯下的錯,種下的惡根,已經在悄然無息地修改着我們命運的軌跡,雜草不除,我們命運的那片莊家地又怎能迎來大豐收呢?

篇12:《了凡四訓》讀後感

《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在69歲時所著,以他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是如何多行善事,最終改造命運,心想事成。袁了凡先生在年輕時,曾有以為大師幫其算命,只能活到53歲,做官做到現在的縣長級別,而且膝下無子女。隨着袁了凡先生的人生軌跡,每一步都跟大師算的一模一樣,袁了凡先生深信不疑,認為這就是自己的命運,認為他的一生就這樣了。但後來他又遇一位大師的指點,從而明白了修善斷惡,改變自己原定的命運,最後活到了74歲,官位也晉升到了進士,還得了兩個兒子。這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立命之學。即“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袁了凡先生剛開始覺得自己的人生命運和第一位大師算的一樣,覺得命已天定,從此聽天由命,然後到後來受到第二位大師的指點,在生活中多行善事,立斷惡念,得到了不一樣的命運。

改過之法。即先改過,再積善。改過的結果就是避災避禍,不改過,修的善也會大打折扣,積的善和福也會漏掉。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做了錯事要有羞恥心,對待任何事物都要有敬畏之心,要勇於承認和改正錯誤。

積善之方。要做到與人為善、勸人為善、敬重尊長、愛惜生命等,多行善事,福澤綿延。《易經》也説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謙德之效。這就告誡我們要始終保持一個謙卑的心,遇人遇事都要謙卑,不可驕傲自滿。

篇13:《了凡四訓》讀後感

了凡四訓不得了,啟發很大,教人行善。

其餘的感觸就不説,就單單説立命這件事。造命的權,固然在天;立命的權,仍是在我,只有我們肯努力去做善事,多積陰德,什麼福不可求得呢?

我接洽到了seo賺錢模式,發現破命之説跟seo賺錢的模式有着很大的類似性。

seo呢,你首先選好你要做什麼產品,什麼詞,這是第一步,定位。第二步就是去建網站,天天更新文章,外鏈做優化。等時光到了,取得了良好排名之後,實現盈利。

而立命呢,你首先許下宿願,許下命,這是第一步,立命。第二步就是每天去行善,多做善事,等功德積夠了,你所盼望的命,天然可能實現。

以了凡的觀點,行善積德,是立命的方式。假如説,我們相信了凡所説,那項轉變運氣的,就去行善積德吧,還有一點要説的是,我們這一輩的父母們大多都相信命運數理,他們七年級十五拜神禮佛,愈甚者逢三六九都拜神禮佛。都是為了子女們積德。子女們這一輩大都相信無神論且不説,不積陰德也不説,就是千萬不要總是去積惡,把父母們辛辛勞苦為你求來積來的善德都抵過掉了。

我們家是逢三六九拜神的,我媽説過,在以前,你們小的時候,我只是七年級十五有拜神明,但是當初,兒女們都出去外面了,我就開端逢三六九也拜神念心了。不外我媽也很愉快,由於還真的,有多事件都是心想事成的。

我呢,我個人,從小到大,你們也曉得,咱們這一輩是在新中國的無神論下長大的,從小就崇尚西方,不相信有鬼神之説。但是,越長大,我是越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聽過了太多的事,不禁你不相信,而且,你會發明,年紀越大的人越信任這種貨色。我是屬於相信型的,然而與孔夫子一道的立場,敬而遠之。

同樣那句話,如果你見過我所見過的,聽過我説聽過的,經歷過我所閲歷的,你就會批准我的觀點。所以不要妄加批駁。

篇14:《了凡四訓》讀後感

讀了故鄉名人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訓》之後,我感觸很深。《了凡四訓》由四篇短文組成: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當時是用來訓誡他的兒子的。我覺得對我們這些後人也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我想與大家一起談談其中的“積善之方”。“積善之方”意思是説,我們要積善、積德,好人會有好報的。這在孔繁森身上就得到了證明。他收養了12歲、7歲和5歲的三個孤兒曲尼、曲印和貢桑。將他們帶回拉薩,照管他們的生活,教他們讀書識字節假日只要有空,他説帶上他們逛公園,逛商店,給他們買衣物。孔繁森雖然是副市長,但他每次下鄉去,總要帶些自己的錢給生活困難的鄉親,往往一月剛過半,工資就花光了,有時連伙食費也不夠交。他自己經常吃榨菜拌飯,卻不願讓孩子和他一樣受罪,錢不夠怎麼辦?孔繁森就獻血換錢來給孩子添補營養。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邊貿途中,因車禍殉職,年僅50歲。在孔繁森的葬禮上,懸掛着一幅輓聯,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對他的懷念:上聯: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下聯:二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歌曲《走進西藏》、《公僕贊》、《等你回家》就是對他的讚頌。他付出了,也得到了回報――人們永遠懷念他。我想,這樣的人還有很多。

現在,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幫助的人,他們有的孤苦伶仃、有的貧病交加、有的絕望無助,我們應該伸出援助之手,給予無私的幫助。

篇15:《了凡四訓》讀後感

《了凡四訓》這本書,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篇。他的價值在於把儒道佛教的思想與命裏風水相融匯,超越了迷信的層面,變成一種操作性很強的生活哲學。袁了凡通過自身的經歷來告訴世人如何改變命運,首先改變你的內心,任何事都要反省,而不是外求,通過修行改變,透過持續不斷地做好事。如何改變命運作者提出了一下幾個觀點:

一、立命之學

通過提升自己的個人修養讓自己的信念和行為合乎情理。一定要積德,一定要對人寬容,一定要和氣慈愛,一定要保養精神,多種善事,每天反思自己的行為。

二、改過之法

要有羞恥心,要有敬畏心,要有勇猛心。從改正過失開始,改變命運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的過失改正過來,改過要趁早,覺悟要趁早。

三、積善之法

有利於別人是善,只利於自己是惡,有利於別人是出於公心,只利於自己是出於私心,想得到自己的利益就是私心,善不求回報是真善,做善事但是心裏一點也不想着自己是在做善事,那麼不論做什麼善事,都會得到圓滿。十種善事,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四.謙德之效

如果能夠心存善念、嚴於律己,對天地鬼神敬重,對別人抱着謙遜的態度,那麼,鬼神也會時時眷顧我們,我們才有受到福澤的根基。那些咄咄逼人的人,肯定難成大器,即使發達了也不會享受生活的樂趣和美好,謙虛使人進步,凡是抱着謙虛的態度,不但能讓我們學到更多的東西,還能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讀此書最大的感悟是,拜佛求神、算命、看八字,不如多行善事,多積德行,向外求,將自己的命運歸功於神、佛、仙、明理,不如向內求,從自己做起,改變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快樂和方便。人生不過一場修行,通過修心創建良好的生活,有什麼樣的心和心態去為人處世,這輩子就有什麼樣的人生反饋

篇16:關於了凡四訓讀後感

讀此書,從她説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與我甚是要好,20xx機緣巧合結緣佛教,20xx暑假回家鄉與她見面,言談間對生的從容、對死的坦然讓我刮目,臨別送我幾本書,其中一本---《了凡四訓》,暑假期間得空細細品讀,頗有些許沉澱,藉此機以為記。

一、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夠被創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時,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壽命到五十三歲,命中無子,當官的話可以做到縣長。他每年拿國家多少待遇,考試第幾名,都算得很準,了凡先生一對照,一點都沒錯,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沒有妄想。世間人追求功名、財富,而了凡先生沒有這個念頭,因為他曉得命裏沒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乾脆就不想了。

後來,他和雲谷禪師在禪堂裏,坐了三天三夜,沒有打一個妄想。禪師很佩服他,説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説:“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沒有用。”雲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説:“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隨後,雲谷禪師的一番教導,使得他頓悟。於是,他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不但考取了進士,而且還有了兩個兒子,活到了74歲。

這正是《了凡四訓》所講,“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發心去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訓》與佛經有着相似之處,目的皆在“與人為善”、“護善念”。那麼,又應如何“護善念”呢?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貪嗔痴慢疑”這“五毒”,不被名利富貴等物慾所動心,將堅定的正念、正信堅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發善心,做善事,正的念頭出現在前,那麼邪惡的念頭,自然就污染不上我們的心靈。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心發願去用心改正,一樣能迴歸自然,迴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三、虛心使人進步,謙虛是成功的助力器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直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這是説,人若謙虛,神明相佑,人若驕滿,神明相拒。

路漫漫,把每一天當成修行。

篇17:了凡四訓讀後感

《了凡四訓》為明代袁了凡所著訓子善書,闡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指出一切禍福休咎皆自當人掌握,行善則積福,作惡則招禍;並現身説法,結合儒釋道三家思想以自身經歷體會闡明此理,鼓勵向善立身,慎獨立品,自求多福,遠避禍殃。該書自明末以來流行甚廣,影響較大,此白話繪圖本的出版當有助於閲讀了解,於個人品德修養與世道人心改善或許不無小補。《了凡四訓》的四訓分別為:《第一篇 立命之學》、《第二篇 改過之法》、《第三篇 積善之方》《第四篇 謙德之效》。

第一章立命之學:説的是命由天定,但可以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命運;

第二章改過之法:從心理,環境,方法三個方面講述如何改過,心理上要有羞恥心、恐懼心和勇氣;環境上要有身邊好友親人的時時提醒,以及鬼神的暗中監督;方法上改變動機最重要,改變信念次之,實在不行就強制改變行為。

第三章積善之方:首先通過十個小故事讓我們理解善惡的特性,包括真假、端曲,半滿,真假,大小是非等,然後提出實踐性很強的十個行動建議:一、與人為善;二、愛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勸人為善;五、救人危急;六、興建大利;七、舍財作福;八、護持正法;九、敬重尊長;十、愛惜物命。

第四章謙德之效:説的是幾個關於謙虛、謹慎、立志、分享的故事。

篇18:《了凡四訓》讀後感

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有算過命的經歷,不管是自己去算,還是父輩拿着我們生辰八字替我們去算命,這種現象從古至今都十分的普遍。同時我們在生活中也常能見到很多人在感概自己的故事時都會補上一句台詞:這就是命吧!

中國人的骨子裏總有個觀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然而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又積極地大喊口號“我命由我不由天,事在人為”.所以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始終沒弄清楚,命由天定跟自我改變的關係。命運是什麼?人的命運真的已經註定了嗎?可以改變嗎?如果可以改,怎麼改呢?直到我有幸讀到《了凡四訓》這本一書,才終於找到了答案。

《了凡四訓》是我國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主要是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現身説法”來教戒自己兒子袁天啟,內容分為四個章節,於是叫《了凡四訓》,也作為家訓的方式一代一代傳承下來。《了凡四訓》不僅揭示了命運的真相,提出了明辨善惡的標準,也指明積善改過的具體方法及積善謙虛的種種效驗,同時還包含了儒家、道家、佛學中偉大的智慧和人生感悟。

篇19:《了凡四訓》讀後感

都是一些道聽途説的例子,大部分應該都是以訛傳訛胡編的,還好都勸人向好。大概是封建思想的產物吧。

有一點值得肯定:做好事卻不深究其中的客觀道理,就自稱是做了好事。知道其實是造孽,浪費了一番苦心不説,還沒好處。

了凡認為,對自己好的好事不算好事,對別人好的好事才是真的好事。這在現代社會的風氣裏,不太可能流行起來。經濟學中認為每個人都做對自己有好處的事就會推動社會變得更好,雖然也有外部性等例外,但大部分情況下還是要以經濟人的利益為首。

了凡舉孔子的例子説明,人做善事不應該只看眼前的好處而要看長遠的'利弊。不談論一時而談論長遠,不談論一個人而談論全天下。有時候看起來不道義反而是道義,看起來不符合禮節反而符合禮節,看起來不誠信反而誠信,看起來不仁慈反而仁慈。

文中有言,韓愈説過:“如果想要勸人家一時,用嘴説就行了;如果要規勸百世的人,就要寫成書籍。”不知道是真的假的,可能他沒有考慮過萬一後人不讀書怎麼辦吧,但是不對,不讀書總有人會讀,只要讀了就會影響些人,一些人就可以影響其他人。

篇20:《了凡四訓》讀後感

幼年喪父,母親讓他放棄科舉學習醫術。一老者説他有當官的命,他自己也想讀書,便讀書考功名。經歷了一些波折,時候未到時是不會成功的。全篇比較唯心,認為一切要從內心出發。後面就更加偏佛教了,感覺完全就是封建思想的產物,認為一切都是命數,個人只能積德行善,為自己積累福祉。讓人細數自己的罪過懺悔。

作者的號從學海變為了凡,因為除了生死,其他都不算大事。作者的餘生都在珍惜時間,去做好事,併發願做三千件好事。

也有我比較認同的觀點:即使命中有富貴榮華之象,也要當成落魄那樣來考慮;就算面對着順利,也要做好不順利的打算;就是目前衣食無憂,也要時時想着要是貧困窘迫怎麼辦;就算現在人們對你很敬重,也要謙虛謹慎;就算家族顯赫,德高望重,也要把自己當作普通人來看;就算自己學識還算不錯,也要時刻提醒自己學識還太淺薄。

他又認為,做人必須每天都知道自己的過錯並且每天都要改錯,並且認為天下聰明伶俐的人多,但很多人不肯精心修德,不肯用功去拼搏事業。這一點我也極為認同。人跟人之間的智商其實差距很小,我們更多的差距來源於認知和思考的不同,並且以絕大數人的努力程度來看還輪不到拼天賦。

篇21:《了凡四訓》讀後感

怎麼看到這本書的呢?

那還是得從去年的11。23説起,在這天陽光明媚的午後,先和sisi一起去參加校友會的羽毛球比賽,因為自己懶惰,起得太晚,導致過去後,比賽已經結束,無聊之際,就過去看了看東湖。

看完湖後,想着時間不能浪費啊,就跟sisi一起去省圖書館看書,本來計劃是過去上自習的,但人很多,沒有空座,就想着隨便找本書看看。

那看什麼書呢?跟sisi一起在圖書館2樓轉啊轉啊,不自覺的轉到了“國學/哲學”區域,我就看到了這本書,書皮很舊,看上去有很多年了,之前就聽過這本書,但一直沒看過,所以就拿起來看看。

sisi同學選了本《情緒的力量》,我選了這本《了凡四訓》,我們在靠近2樓樓梯的地方,找了個空閒的沙發,就坐下來開始看了起來。

一直以來,我都有在思考些問題,我該怎麼找到未來繼續美好的生活呢?我該如何從當前的沮喪中走出來呢?我該如何擺脱現在的迷惑,相信自己仍有美好的生活,重新找到昂揚的鬥志,樂觀的生活起來呢?

讀着這本書,似乎幫助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這本書的開頭,淨空大師做的解讀,上面寫着:

“讀此書可斷人雜念,消除煩惱,增長智慧,進而使人勇猛精進,面目一新,凡欲改造前途命運,獲取長久幸福的人們,不可不讀此書。”

這本書多麼適合當下的我啊,每天想着許多東西,害怕擔心許多東西,心內被這些雜念所累,身心都很疲憊。

帶着開頭上面的話,滿懷期許的看下去,越看覺得這本書真好,好像就是一位智者在我面前,對我耳提面命、諄諄善誘,告訴我哪裏做錯了,哪裏做的不對了,本着“利他思維”,我既然從這本書中或多或少的學到了一些東西,那麼我就應該把我學到的,分享出來,讓更多人收益。

我理解下來,最關鍵的有幾點,下面會一一來説明。

1

關於佛學

第一點想寫到的,就是關於佛學,這本書是淨空大師來註釋的,淨空大師結合佛學對《了凡四訓》做了很細緻的剖析。

我之前對於佛學很不瞭解,也會犯一般人都會犯的錯誤,自以為是,對於自己不瞭解的東西就很快急着否定,覺得這東西不以為然,缺乏了對未知東西的敬畏。

之前我一直覺得,佛學不科學,是對別人來洗腦的,但我通過淨空大師的註解,非常皮毛的瞭解了佛學的基礎理論後,甚是驚豔,原來佛學是這麼有邏輯的一門哲學。

我們單位董事長是一名佛教徒,他給我們集團確定了3個一切的企業文化,分別是:

“一切歸因於己、一切皆有可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之前,我對於這3個一切理解很淺,反正覺得是董事長定的,就嘴上經常提一提嘛,看過這本書後,確實有了比較深入的理解。

佛家講“莫向外求,向心而求”。外部的條件,任你怎麼苦苦求索,是不會發生變化的,這一切都是定數,而唯一的不定數就是你自己的內心,你之所以是你,你之所以現在的你,是因為你的內心是現在這個樣子的,你改變了你的內心,你就成為了另一個自己,那你就變化了,那一切就都變化了。

這真的太對了。

當我們習慣性悔恨於過往、習慣性抱怨於現在、習慣性憂慮於未來,我們要思考一下,既然一切已發生、當下、未發生的,都是外部環境,都無法被改變,那我們為何還要掙扎於其中呢,我們就立即改變自己的內心不可以嘛,我們就改變我們能改變的不可以嘛。

大家可以嘗試一下“向心而求,有求必應!”,可能您的生活真的會有改觀。

2

關於命運

《了凡四訓》對於命運做了很好的論述,其中,淨空大師又用我們現代人能明白的.語言再次論述了下。

命運是可以被改變的,你現在的命運,是因為你過去的因造就的,你未來的命運是會被你現在的因來改造的。

所以,少作孽,多行好事,多種善因,才能多結善果。

因果循環,這個是逃不出的定論,我們必須清晰的認識到這一點,不能看到壞人不受惡報,好人沒有善報,而對因果失去敬畏,不去種善因,這都是錯誤的,你看到的只是你看到的,因果規律是宇宙的定論。

所以,古人云“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句話是真的對,不管如何,就是多做好事,時間長了,會有變化的。

3

關於利他

《了凡四訓》和佛學都有一個明確的觀點,那就是“利他”就是“利己”,你利他了,一定最後都會利己的。

這個觀點已被無數事例證明了,這裏我就不列舉具體的事例了。

那我們普通人怎麼來“利他”呢?我看了書後,書中主要提到了3個方面。

「法佈施」就是傳播智慧,傳播正確的知識、道理和見解,你知道的道理,對的,正確的,你應該告訴別人,像孔孟之道、老子莊子等,他們把自己的見聞知識無償的對外宣講,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這就是在做好事啊,這就是在影響別人啊,勸人向善,勸人進步啊。

我一直在各個平台上,書寫文章,自己思考的,想的,儘可能對的,都全部寫出來,不遮不掩,希望讀到人都能進步,我理解這也是一種在我現有能力下的「法佈施」吧。

我會持續做下去,儘可能對的觀點、知識和見解,都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財佈施」就是廣播善財,儘自己能力用財務去做好事,這點上面我做的不好,不給自己找藉口,歸因於己,自己要多賺錢,多控制好自己的花費和慾望,後面能夠有好的「財佈施」的機會。

「無畏佈施」就是傳播勇氣,你去激發別人,給別人力量,給別人勇氣,讓別人無畏勇敢起來,在你的鼓勵和加油下,能夠無畏的生活下去,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這真的能做到,那成就很大,你給予別人改變自己、改變生活的勇氣,這太厲害了。

那「無畏佈施」怎麼做到呢?首先你自己得先是個極其勇敢、極其正面、極其樂觀的人,只有充滿勇氣、充滿正氣、充滿樂觀的人才能有餘力把勇氣、正氣和樂觀分享給別人。

反思自己,我現在不是這樣的人,我還常常抱怨、常常自怨自艾、常常沉浸在過往的痛苦中、常常沉浸在當下的業障困擾中,渾身充滿了負能量,我這樣怎麼能去鼓勵別人呢,現在的我怎麼能有資格去激勵別人呢,所以,我要馬上改觀,從內心去改觀,期待那個正面、無畏、勇敢的少年能夠儘快回來。

總結下,《了凡四訓》是值得反覆翻閲的書籍,希望大家都能去看看,人生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困難,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經歷各種各樣的迷茫,沉浸各種各樣的困惑,當你不知道該怎麼做的時候,不知道未來怎麼辦的時候,請讀一讀這本書。

篇22:了凡四訓讀後感

贏家娛樂網訊《了凡四訓》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的關於如何立命修身以及處世改命的書籍。由心的領會到有關自我醒悟,一念之間的力量之大。讀完這本書之後就認識了了凡先生,了凡先生用一生的教訓以身為鑑告誡子孫後代和後世有緣人。

在了凡先生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之前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有着凡俗的眼界格局,會找人算命,大喜大悲,渾渾噩噩。。。一直活在從出生就已經被私人定製好的人生裏,規規矩矩無可逾矩絲毫不差。久而久之也就認命了,無慾可求。就是宿命論裏所説的“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這是多大的無奈和悲哀。幸好今生有幸得知了如何改命造命的方法。説到這裏首先要感謝的是推薦給我讀這本書的老師,很幸運在二十多歲的年紀就懂得了這本書裏所講的人生奧祕。一生受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我人生裏的這第一筆巨大財富就是您給予的,心裏懷着莫大的感恩!

第一章説的是“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學》。這章説的是孔先生算定了了凡的一生,精確到哪一年參考,有多大的官職,命裏有多少食糧,壽終為哪日,絕後代的淒涼人生。懷疑過無數次宿命論的真偽,但是待一件件絲毫不差的命運印證之後了凡徹底絕望,心灰意冷,連書也不看了,終日靜坐無慾可想一切聽從命運的安排。後來慕名前往拜訪了雲谷禪師,這一年他35歲。雲谷禪師扔給他一個蒲團靜坐三日,結果一念不起。雲谷禪師以為是個聖人結果只是一介凡夫。待了凡先生把多年的所有困擾都説給了雲谷禪師,雲谷禪師給了凡先生開示説聖人與凡人的區別:“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為妄念相纏耳。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故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説明命運完全是可以被自己創造和改變的,只要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就能感無不通。所以凡夫和聖人只有一個區別,凡夫有妄想,分別,執着最終就會被陰陽所束縛,也就有數了。而上乘聖人眼裏一切皆是虛像,如夢幻泡影。只有真正把斷惡修善落實了,自然也就改了命運的第一步了。

了凡先生謹記雲谷大師的開示,因為意識到了所以立志求改過自新。開始改命期間了凡先生對待事物一直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時刻醒悟,覺察,即便在沒有人的地方也不敢放肆起惡念,而是常常懷着敬畏之心敬天敬地。了凡先生第一次為求科第而發願做三千件善事結果善未積滿到第二年效果就顯現了。本算定的科舉考試第三名可他卻考了第一名,同年又考上了舉人。這些都是了凡先生命中本沒有的功名,而且還提前考上了。後來了凡先生為了三千件善事的圓滿可謂用了十多年的時間。所謂相由心生心生相,境隨心轉心轉境,風水並非萬能物,人心造命性改命。隨後了凡先生又發出第二個願:求子,傳宗接代。有了前車之鑑的了凡先生這次還是許願做三千件善事。果不其然,兩年之後了凡先生就有了兩個兒子,這時他47歲。真的是隻要發出誠心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每天誠懇認真的記錄功過,這次僅用了四年的時間把這三千件善事給做到圓滿了。這不是一切都改變了嘛。第三次又發了願,希望考上進士。於是他的願越發越大要做一萬件善事。過了四年52歲的了凡先生又不出所料的考上了進士,做了知縣。足不出門又不出户的,一萬件善事這次可真難倒了他。某天晚上夢見一位神仙提醒他説:你曾經為百姓做過減糧的好事情,就這一件事已經把一萬件善事圓滿了。合縣減糧,萬民受福。可見了凡先生本着一顆大公無私的心一行可當萬善。了凡先生寫這本書的時候已經69歲了,直到74歲壽終正寢。命裏應該是53歲。真是財佈施得財富,無畏佈施得健康長壽,法佈施得聰明智慧,至精至邃之理啊!

第二章講的是“如何修身改命”的《改過之法》。前提必須要吾日三省吾身,只有知道自己的過錯才能加以改正,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如果錯誤都認識不到又何來立命修身改過之法呢?觀其善而福之將至,觀其不善而禍不單行。如果能做到心無雜念的心善,言善行善,那自身的福報就不遠了。迴歸初心道法自然。

了凡先生告訴我們想要改過就要發3種心,第一羞恥之心。人之初,性本善。有了羞恥心且願意從事上改,理上改,心上改這些改過的方法不一樣,效果也是不同的。這樣由心發出的善就會純淨至極最終就能聞得正法,因為一切眾生皆有如來相。人生就是最好的修行。第二敬畏之心。對於世界上任何事物我們都要滿懷着一顆敬畏之心,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皆有靈性。有了敬畏心只要想了因就肯定有果,這世間的因果就是這麼如此循環往復。這期間還得自強不息才行。第三勇猛之心。勇猛精進,一定要當機斬立決,只要發現負能量的念想就一定不能縱容,姑息,要及時改正。這個世界上沒有誰能拯救一個淪為惡道的人,只有自己去修!一切改過皆是由心。

第三章講的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的《積善之方》。這章講的是關於善裏面又分真假八對“有假有端,有曲有彎。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了凡先生還講了明朝有關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十個小故事,都同歸于山善。凡是祖上積善的人後輩都是子孫興旺顯貴,家大業大福報無量。但是關於怎麼去做善事這裏面的學問也很深。我們做善事如果是為了別人的取悦報答,那本以為做的善其實非善,因為出發點首先考慮的是為了個人利益或者名譽而非由心的真正行善,這種名不副實的偽善就顯得不真誠就變成了處心積慮的惡。真正的善是不圖名利難而能為才顯得真誠可貴。比如生活中我們常見類似的社會新聞有很多,年邁老人被救之後還故意訛錢,但是最終很多人還是不顧後果義無反顧的先救人。為什麼?因為比起被誤會欺詐相比之下我們更對得起自己的初心儘自己力量的救助更讓自己不遺憾不後悔。發誠心作善,不計較得失,不計較果報更不計較名利的去修善很難得。

了凡先生給我們總結出人的一生必須修的十條善行: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尊重尊長,愛惜物命。一個人的'生活習氣好了,整個家庭就會好。一個社會的風氣好了國家也就更好了。這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了凡四訓》裏面還牽扯到了儒道佛三家真諦,事實上儒道佛三家文化本質相同,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三教都是聖賢的教育,都是教人如何去探求生命的真諦,從容的生活成就圓滿的人生,內外兼修其中世間的道理都是舉一反三圓融互通的。

第四章《謙德之效》看一個人是否謙虛、是否虛心,這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有德的尺度。別林斯基説:“一切真正的和偉大的東西,都是純樸而謙虛的。”在歷史的長河中,百年千年,只不過是短暫的一瞬間罷了。永垂不朽的只有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最根本的謙德之效。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學會如何做人,再如何做一個有用的人。一個懂得謙讓的人,定然是個虛懷若谷的人,擁有海納百川的心胸氣量。易經上説:滿招損,謙受益。證明天要讓一個人發達的時候,未發其福先發其慧。心有多寬,路就有多遠。做任何自己喜歡或者想去做的事情永遠都沒有時間的限制,只要想隨時不晚。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重建圓滿人生。命運也就真正掌握在了自己手裏。這四篇古訓我時刻銘記於心,就從今天開始自我實踐。老子道德經裏所講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則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你究竟是上世還是中士又或者下士看自己的本領到底有多大了。俗話説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看完這本書也領悟了些皮毛,在這裏立志時刻懷揣着敬畏,執着,專注,感恩的心態去做每一件事。希望我們真正能用一輩子的時間活出三輩子的精彩。希望我們最終的人生觀應了孔子的那句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所以,深到骨子裏的自律,你就會與眾不同!

篇23:了凡四訓讀後感

了凡四訓讀後感

《了凡四訓》是明代袁黃(字坤儀,號了凡)所撰寫的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訓,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內容,集中概括總結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於清代及民國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崇、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眾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生了重要影響,如果借用他人的語言對全文進行歸納那就是“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

“立命之學”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斷惡。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正是印證了這樣的思想。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變為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命運,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種轉變也正是信仰的轉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為信仰福善禍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觀。正如其所説“餘初號學海,是曰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説。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改過之法”顧名思義,就是不僅要積極為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正如孟子所説“人恆過,然後能改。”袁黃先生將改過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並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第一種層次僅僅是從表面上改變,即把毛病找出來一樣樣地改。第二種層次就是從理解道理的角度出發,道理明白了,過錯自然就會消除,正如此所説“其餘種種過惡,皆當據理思之。此理既明,過將自止。”第三是從心上改,即“過有千端,惟心所造,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思是説因為人們有不正當的思想所以這些思想才會發展成千萬種過錯,一個人如果能淨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滿心間,那麼其他不正當的思想就不會玷污自己的心靈,自然就不會犯錯誤。這是袁黃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界。

“積善之方”,即積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運不僅要改過,而且還要積善。要積善就必須先明白事理,因為“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在區分善與惡方面我們可以借鑑中峯禪師的話:“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

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此外,在積善方面我們可以按照了凡先生劃分的標準,即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水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如果能做到這幾點,那麼我們就可以具備這世間各種品德。

“謙德之效”講的是隻有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本篇首先從理論上論述了“謙虛獲益”的普遍性,這個道理類似於我們平時所提倡的“滿招損,謙受益。”任何事物都有其發展的過程,也都有其發展的'極點,當到達極點後,就會逐步下降,就像“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一樣。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説“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也只有謙虛,戒驕戒躁,我們才能更好的領悟這個世界,參透世間的各種道理。

無論改過、積善還是謙德都應基於立命,即對生命生活本身的存在與構成的理解。“積善”是建立在“改過”的基礎之上, “改過”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基礎之上,即“福善禍淫、命由自造”的人生價值信念。《大學》上説:“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立命”亦即“知命”是本,“知命”之後必要力行改過、積善與謙德方可轉化命運。

更多相關

·中國教師報讀書筆記·《羊脂球》讀書筆記·教師專業發展讀書筆記·讀書筆記範文·學會合作讀書筆記

篇24:了凡四訓讀後感

我讀了《了凡四訓》後很感慨,以前也讀過,這次再讀後感受不太一樣,結合自己我談些自己的體會。

作為老師第一點修改自己的言。解決時間局中的酉卯衝戰的口舌爭端問題。主要是不再隨意評論攻擊其他國學和玄學界的前輩和名人。如果有必要可以實事求是地做些中肯的點評。其次,對評論自己的人,善意的批評要接受。也就是用正印化官,而不是用傷官去制官。惡意的攻擊要不放在心上。也就是用正印化煞,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如果做不到,也要想辦法採取食神的方式來制煞,減少用傷官的次數。 對於給自己褒揚的人要知道感恩。也就是用好正印。

積善的方法:口出恩言。陰陽五行的觀點是,一個事物的發生和發展總是有兩個方面,事物本身不具備善惡,善惡的評判取決於你的視角。這個視角往往又決定在時間和空間的位置。在適當的時間和合理的位置,人要口出恩言。

2005年,我公司的發展很順利,但是就在很順利的時候,合夥人之間發生了糾紛,導致公司分裂。當時的我犯了兩個錯誤。第一就是我本該這步大運去學習正印的用法,卻去幹發財的事,這是個方向性的大錯。2003年的我以為讀懂了《了凡四訓》,其實最根本的方面沒有讀懂。方向比努力重要的多。第二錯誤,就是沒有禁住誘惑,用傷官去生財,是對了,但用傷官去制官是錯的離譜。當時的我不知道為什麼,想問題的時候,總不是很正,還可以為自己找到很多理由。其實,我現在知道這是魔鬼的誘惑。我只要用自己的正印星就可以將它化解,但是沒有過了財這一關。更沒有過了自以為是這一關。很多人看了《了凡四訓》認為,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沒有必要知道自己命運軌跡,其實這正如古語説: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沒有前面的一句,後一句是不成立的。

解決教學研究和諮詢賺錢的矛盾。本人近三年中的主要命題表現為:如何學會用正印化煞。也就是學習和研究化煞的辦法。根據易經的原理,應該是用順遜兩個字。帶領大家跟隨社會的發展而前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剛開始要反覆思量,允許猶豫不決。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後,要潛在水下進行發展,發展中要求大家各自有自己的見解和技術,這兩個階段中,要以順和遜為核心思想。等到了大家的諮詢已經很多的時候,就要準備鯉魚躍龍門,這時候就不能再遜了。我現在處在第一到第二個階段過渡的階段。因此本年度還是以潛心研究為主,個人諮詢為輔。諮詢的時候也應該多給學生一些機會。

解決身體不佳的問題。由於想的多傷神。説話多傷精。運動少導致脾無法運化而肥胖。

解決的辦法,多讓已經有成績的學生代課,並付給一定的報酬,這樣解決財印不和的矛盾。每週至少四次的活動,比如游泳,打球,跑步等等活動。上課的中間休息時間要穿插一些廣播體操。同時在課前也要進行一些唱歌練聲練氣放鬆心情的工作。

根據五行學的觀點,人要得到一樣東西,必然會失卻一樣東西。很多人明明知道是錯,卻無法改過,不是沒有毅力,是害怕失去。改正缺點的同時會增加自己東西,但也會失去東西。因此在改過的時候,必須明白自己得到什麼,失去什麼。那種只有得到,沒有失去的觀點,不是陰陽五行學的理論,事實上也不存在。不過一般大眾比較喜歡聽。

修的時候,用境法,配合自己上面的行為,這是內修的方法。以準提境作為自己護身符。

這個準提境是顯,她的意思如唐太宗説的:以境照人,可以整衣冠。以史為境可以知興衰,以人為境可以明得失。準提咒有長短的區別,我採用長咒。如果很忙,沒有時間,就用短咒或六字大明咒代替,每天108遍。

在《了凡四訓》中,有個功過格,寫着他積善的過程記錄。還有一個就是準提咒。很多人看了就過去了。其實這很重要,是他改命的三個方法之一。以前,我自己也進行了改命的實驗,就是光從改過和積善進行,也很有效果。但是不懂準提咒。後來自己在朋友的幫助下理解了。去年得到姚冰的幫助對準提咒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經過一段時間的修行,我談談自己對修咒語的體會。鏡子的功能是要求自己的心能像鏡子一樣,雖然印射出世界的萬象,但本身還是一層不染。就像我們説的五行可以有萬物類像,但五行本身的定義沒有變化。在生活中,主要表現為你要交接好的人,高尚的人,心裏要想好的事,這樣你的心境就會美好。其次,就是如果鏡子出現了不好的東西,鏡子不會反對,它會接受。也就是説如果我們看到了,遇到了不順利的境況,首先不是拒絕,而是接受。所謂風風雨雨都接受。再次,就是不要去擦鏡子,希望這個不好的像擦掉。要知道這個心像雖然在鏡子中,但要改變,還是要自己去處理。也就是大家説的,先接受它,再處理它,這樣才能放下它。如果你的心真能到了最高境界,境子中的像就沒有什麼好和不好的區別,我們現在做不到,那麼就多接觸好的東西。其實世間一切的美好,都是要用不好的東西成就的。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有病方為貴,無傷不是奇,格中能去病,財祿兩相隨。最後,就是改命必須拋棄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知世界的方法。這樣才能根本方向上不犯大的錯誤,也才能靈活的處理各種關係,並知道自己的錯誤。如果以自我為中心,一切的決定以為是自己的,那麼根本沒有辦法抵擋魔鬼的誘惑。如果生辰八字是你,那麼大運流年都是你遇到的人和事,其中有好,有壞。大多數人到了這個時間段自然會認為要這樣做,並認為這是自己的意志。其實很多時候,是一種選擇。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成功,是為了成長。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使命。只要你能成長,那麼獎品就是成功。我很欣賞日本超一流棋手武功宮正樹,他説:我下棋不是為了勝負,而是為了追求棋道,因此總是認真的下每一盤棋,我知道只要能下好每一步棋,我就能勝利。

篇25:《了凡四訓》讀後感

近日託王先生的福,有幸拜讀《了凡四訓研習報告》,此書鍾茂森教授對了《了凡四訓》的分析和講解,小小的一本書,卻藴藏着關乎“命運”的大智慧。

《了凡四訓》是明朝年間袁了凡先生在69歲時所著,是一份戒子家訓,以其親身經歷講述瞭如何認清命運,識別善惡,多行善事,最終改造命運,心想事成。了凡先生年輕時有大師幫其算命能活到53歲,做官到縣長級別,膝下無子女。當運程中的每一步都跟大師算的一模一樣時,了凡先生深信不疑,認為這就是自己的命運。但後來又遇一位大師雲谷禪師的指點,明白了修善斷惡,從而改變原定的`命運,最後活到了74歲,官位升到了進士,還得了兩個兒子。這份家訓一共分為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立命之學。

立命之學的精華就在於“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了凡先生從剛開始覺得命已被算定,從此聽天由命,到後來受到指點,多行善事,立斷惡念,得到了不一樣的命運。萬事開頭難,只要慢慢堅持,初心不改,心存善念,能力小多行小善,能力大行大善,無論身居何處都應該有一顆慈悲之心。

改過之法。

先改過,再積善。改過的結果就是避災避禍,不改過,修的善也會大打折扣,積的善和福也會漏掉,改過要發三心:恥心、畏心、勇心。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做了錯事要有羞恥心,對待任何事物都要有敬畏之心,要勇於承認和改正錯誤。

積善之方。

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生命這是種善行也為我們行善找到了方向。《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多行善事,福澤綿延。

謙德之效。

謙德之效告誡我們要始終保持一個謙卑的心,《書經》曰:滿招損,謙受益。遇人遇事都要謙卑,不可驕傲自滿。真正優秀的人往往也淡定自若、為人謙和,不僅自我提升還能幫助周圍的人,讓周圍的人感到舒服和受益。

最後部分光印大師的序文還是有些深奧,需要回頭再次慢慢細讀,認真體會。

《了凡四訓》結合儒家、道家、佛家的重要思想,值得深入學習,聖賢之道從善開始。書中多次提到,人本有佛性,有聖賢像,但都被業障所纏繞,斷惡念修善事,斬斷業障,找回我們本應擁有的赤子之心。佛常常是身邊的你我,當你誠心做一件善事的時候,你的身上就散發着佛性,你我皆可是佛,只要你心存善念,多行善事。由於本人資質愚鈍,只是有些許的領悟,還需潛心學習。

篇26:《了凡四訓》讀後感

初聞《了凡四訓》,並不知其為何書,不知為何人寫,不知為何故書。

是故翻閲,即被了凡先生的語言和人生經歷吸引。可以説,此書乃了凡先生在不同人生階段因遇到不同的人和事而得的感悟,一共分為四篇,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此書糅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學説,運用因果報應、福善禍淫之理,闡明忠孝仁義、諸善奉行以及立身處世之學。用佛家的語言講,先生頓悟人生,修成正果,其思想對後人處世大有裨益,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是大有益處。

過去,我也曾被“人的命,天註定”的説法困擾,得過且過,隨遇而安,不曾想,其實,所謂天命,不過是一種自然規律和法則,萬事萬物沿着既定的規律發展前進,但,人,有主觀意識,能發揮能動作用,正如書中雲谷禪師所言,“命運是由我們自己造作的,與別人無關”,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棄惡行善、修煉自我、廣種福田歷練人生,所以,即使是經歷相同的兩個人,心態不同,最終的命運也可能完全不同。所以,讀此書,於我個人而言,最重要的收穫是調整心態、反思自省、漫漫修行。

一、調整心態、把握當下。

在進入行政裝備科工作之前,我曾在派出法庭工作了5年,每天與不同的當事人打交道,看着不同的當事人重複上演着他們或相同或近似的故事,我因為別人的開心開心過,因為別人的煩惱感歎過,因為別人命運的不堪傷感過,我曾經認為所有的時間都在重複,所有的付出都在費力傷神,我甚至感覺自己已經看遍了世間繁華,看透了世事凡塵,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我漸漸的習慣了在各種矛盾糾紛中與自己平衡相處,內心不再泛起動盪的小波浪,我學會了總結不同案件的共性,分析相同案件的特殊性,與當事人真誠溝通,用心化解當事人的不良情緒,不僅案結事了,更使得我的心情明媚,終於,我得以在鋪天蓋地的卷宗裏逐漸喘過氣息。正是有了在派出法庭的工作基礎和心態調整之路,使得我懂得珍惜我走過的每一步路,如今到了不同的工作崗位,新的路程,新的歷練,我會更加珍惜,幹一行愛一行,我願意成為單位一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正如書中六祖慧能大師有云,“一切福田,不離方寸”,這方寸就是指我們的當下現實之心,於我而言,就是把握當下。

二、反思自省、見賢思齊。

了凡先生有云:“吾輩身為凡流,過惡蝟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心粗而眼翳也”,意思就是我們都是尋常之人,平日所犯錯誤多不可計,可不少人在總結往事時,常常看不到自己的錯誤,這不過是因為太過大意粗心、目光短淺的緣故。所以,我們必須對自己有一個清醒和正確的認識,正如《論語.學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對此的理解是,每天要多次反省反思自己,內心淡定從容,不為外利所動,為人處世,從善如流,不失真我。遇到德才兼備之人,以其為榜樣,堅定信念,保持能量,盡力追趕。我以前聽老人們説古代寺廟裏描繪壁畫的僧人,從日出畫到日落,即使在黑夜也會手持蠟燭繼續工作,他們用盡一生,立定心意,就做這一件事。而我們面對當下紛繁複雜、物慾橫流的時代,僅做到“潔身自好”這一件事就需要莫大的秉性與定力,為什麼我們常説要遠離負能量的人、親近具有正能量的人呢?因為人與人之間各自內在的能量是會傳遞並相互影響的,正能量的人自有他們樂觀、陽光、積極向上的磁場,而他們所擁有的也必是他們應得的。這就是書中雲谷禪師“世間享千金產物,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之意所在。因此,我們勢必要定心定意、拓開心量、見賢思齊,如此這般,何愁不能超越“命數、定數”。

三、不驕不躁、謙虛謹慎。

“滿招損,謙受益”的訓誡在《易經》、《道德經》、《尚書》中都有體現,在《了凡四訓》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凡先生説:“只有謙虛的人才有福氣”,謙虛也是道家極力提倡的優秀品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表達萬變,不離其宗。謙虛,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品行,更是一種內在修為,空虛的麥穗舉頭仰望天空,而成熟的麥穗則低頭朝着大地,於我而言,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應該沉下心,不驕不躁、謙虛謹慎,腳踏實地的前行。

這就是我讀《了凡四訓》的一點感悟,其實,對這樣一本經典著作,以我的閲歷和思想境界若要完全領會尚需時日,也只有時間才能成就這一切。

謹以此感悟與大家分享!

篇27:《了凡四訓》讀後感

我親愛的孩子:

從開始看《了凡四訓》,我就在認真的思索,什麼是該給你的真正正確的教育。今天我在看第二篇,“改過之法”,在心裏也慢慢有了答案。

人生很長,因為前路漫漫而未知。人生也很短,回望,過往皆為虛度。如何不虛度,又能讓未知的路途儘量平坦,就要明白:厚者常獲福,薄者常近禍。心底淳厚、待人厚道、知恩圖報,如此行事必會遠禍而近福。對人刻薄、心胸狹窄、斤斤計較、不知感恩,如此一來必會近禍而遠福,損人害己。

今天我要把自己向了凡先生學習的三點教給你。

第一,知恥之心。要有羞恥心。有羞恥的學生,自然會在學習上力求上進。有羞恥心的人,在社會中也會自覺維護自己的尊嚴,在道德上反省和自律。知恥能給人上進的力量、自我約束的力量。

第二,敬畏之心。知道畏懼,就能喚醒自身的良知,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每一個人,對於父母、老師、長輩,都應該心存敬畏,言行舉止禮貌恭敬。萬物皆有感知,縱使我們在別人看不到地方,也要約束和管理自己的行為,不能做壞事,花草樹木,風雪雲雨都是壞事的見證者。

第三,勇敢之心。一個人最大的勇敢,就是改正自己的過錯。人不能改掉自己的過錯,大多是因為拖沓、懶惰,畏懼艱難而退縮,所以必須勇敢發奮,有錯誤即刻改過,不能消極等待。

如果在教室裏撿到了東西,要儘量找到是誰丟失的,歸還別人,或交給老師。不能佔為己用,一針一線,不告而自用,即視為偷。心存羞恥,就會正確對待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這樣的話小事。如果你能從內心對於成績的好壞存在羞恥心,我相信你一定會認真去對待學習。

花草魚蟲雖小,都是生命,對生命存有敬畏之心,你就不會隨意去傷害任何的生命。對老師真正的敬畏體現在,對老師勞動成果的尊重,上課就應該認真聽講,認真完成作業。温暖的暖從三年級一直錯到四年級,在學習上,從今天開始,努力做一個勇敢的勇士吧!一切的錯字錯題都是“紙老虎”,認真對待,勇敢地戰勝懶惰的自己!

給你寫這封信的時候,我也反省了自己今天的過錯。不應該在抱怨的壞情緒中度過,這個飄雪、詩意的下午,有很多事情在等着我去做,有很多道理在等着我去明白,我也應該對生活更勇敢。

篇28:《了凡四訓》讀後感

對於《了凡四訓》這本書,自己接觸不是一次兩次了,也有多個版本的書籍,朋友贈送的,我也贈送不少友人。之前還有朋友讓我讀十遍,我很認真的去讀了。但是讀過三遍後,我就在困惑中自己矛盾了,以及掙扎着。書中講到惜福、改過,修行,積德行善,這些都沒有錯。人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去面對,去改正,就修正,就是一種善。能利益蒼生,為他人着想,更是大德,確實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的。

但是針對我自身,我覺得之前自己迷惑了。我以為自己若想改變自己命運,必須去做這些事情,去發大誓願,去求,去身體力行的完成。這樣才能有希望。我缺什麼呢?我缺一段能牽手的姻緣,缺財富。有師兄説,你可以在菩薩面前發大誓願,兩年內自己若能婚配,做滿多少善事,或者一步一頭磕到寺廟去,或者終身不吃素,將來重建廟宇,重塑金身等。我啞然,不是我不信,是我覺得如果這樣,那跟交換有什麼區別,我的追求難道就是這些嗎?我用自我約束的積德行善的行為,去交換一個我未知的,我渴求的事情。這並不是我追求的人生,得到又如何?婚姻只是人生一段不是一個人的生活而已,現在不過是一個人孤獨之旅吧,兩個人了,就不孤獨嗎?我不想去發誓兩年內做多少好事,去求個姻緣,那求來也是假的,是自己偽善的表現,和貪婪。不是我做不到,是不想那麼去做,我可以積德行善,但我無所求。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我依然會堅定我學佛的信念和信心,我惜福,改過,修行,修心。修好這一顆心,時刻讓自己心靈能安寧、安靜,心安。朋友説能心安是多麼難得,能踏實的生活,能平靜平淡的對待人生,那是何等的自在?我追求的是一種大自在的境界。在點滴的生活中去做,不求大,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嚴格自律,積極努力的去生活,去追求。

合夥人説我不是個商人的料,我沒有利益心,沒有野心。我不語,我只是把我該做的事情做好,不欺騙人,不坑人,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不消極不頹廢,工作中,我積極投入,但是我不問結果,我只在乎這個過程。我不是不追求結果,只是我更看重這個過程,我會更加完善自己。交朋友貴在交心,做事情,也貴在真誠。人生中任何事情,都不要心存僥倖,平淡對待,那是多麼難得。不卑不亢,不貪婪,不悲觀,那也是很難得的,不要太多的慾望,人心不足蛇吞象,任何時候都要知足,得到時問問自己無愧嗎?心安多麼難得!

從此書中,我已明白大的道理,原來只侷限在,我以為只是讓我們去發願去求改變自己命運。如果只是為了發願求自己一時的安樂,那只是一種小我境界,現在這已經不是我想追求的了,我會深信不疑的去做,但是我不想求自己此生的榮華富貴,也不求什麼感情長久美滿,我想要的是更多領悟人生的意義,追求心靈深處的東西。

篇29:《了凡四訓》讀後感

讀此書,從她説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與我甚是要好,20xx機緣巧合結緣佛教,20xx暑假回家鄉與她見面,言談間對生的從容、對死的坦然讓我刮目,臨別送我幾本書,其中一本---《了凡四訓》,暑假期間得空細細品讀,頗有些許沉澱,藉此機以為記。

一、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夠被創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時,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壽命到五十三歲,命中無子,當官的話能夠做到縣長。他每年拿國家多少待遇,考試第幾名,都算得很準,了凡先生一對照,一點都沒錯,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沒有妄想。世間人追求功名、財富,而了凡先生沒有這個念頭,因為他曉得命裏沒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乾脆就不想了。

之後,他和雲谷禪師在禪堂裏,坐了三天三夜,沒有打一個妄想。禪師很佩服他,説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説:“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沒有用。”雲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説:“我以為你是聖人,原先你還是個凡夫。”隨後,雲谷禪師的一番教導,使得他頓悟。於是,他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不但考取了進士,而且還有了兩個兒子,活到了74歲。

這正是《了凡四訓》所講,“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發心去改,善莫大焉

只要一心一意地發善心,做善事,正的念頭出此刻前,那麼邪惡的念頭,自然就污染不上我們的心靈。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心發願去用心改正,一樣能迴歸自然,迴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三、虛心使人進步,謙虛是成功的助力器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向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這是説,人若謙虛,神明相佑,人若驕滿,神明相拒。

縱覽《了凡四訓》一書,才發覺它不僅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覆品讀《了凡四訓》一書之後,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種種陰霾。

路漫漫,把每一天當成修行。

篇30:關於了凡四訓讀後感

了凡四訓讀後感

我於2013年8月31日網購了一本《了凡四訓》,9月15日看完。《了凡四訓》是一本勸善書。該書主要闡述“命由我作,福自已求”的思想;講述“趨吉避凶”的方法;強調命運掌握在自已手中,只要積善累德,謙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夠求得福報。書中分四部分組成:“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立命之説”。首先,了凡先生在15歲時,偶遇慈雲寺孔道長。孔為餘起數:“縣考童生,當十四名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最後正寢,惜無子”。從此堅信“命由天定。”“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但自從拜訪了雲谷禪師後,領悟了“命由我作,福自已求。”的立命之説。從此開始積功累德,自求福報,而且頗有靈驗。例如:“孔公算予五十三歲有厄,餘未嘗祈壽,是歲竟無恙,今六十九矣。”“亦許行三千善事,辛已,生男天啟。”等等。並於六十九歲之時,他給兒子寫下家訓:《了凡四訓》。

“改過之法”。透過三個方面“發恥心”,“發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發勇心”來改過。在沒有行善累德之前,先須改過,將自已的心地真正做一番“洗刷刷”。若不能徹底改過,縱然修善了,也會使得善中夾雜着惡,其功難顯。因此,改過是積善的先決條件。人只有明白自已是誰,就應做什麼,並自覺主動地去踐行,使之成為“有心人。”“積善之方”。透過十個真實的故事,説明:“凡此十條,所行不同,同歸於善而已。”並從善的“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等方面進行展開。且對“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等方面進行細述。其經典語句有“求絲煮繭,鋤地殺蟲,念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當與殺生等”,“愛鼠常留飯,憐娥不點燈。”等。強調人要以慈悲為懷,與地球上的各種物種和諧相處,不能夠自我為中心,肆意攫取自然資源。

“謙德之效。”《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強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自身就是一個小宇宙,與天地的運行規律一致。人只要瞭解天地運行的規律,效法自然,修身養性,就能夠“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從而到達“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以上四人方面能做到嗎?我用“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不為,則易者亦難矣。”這句話來與大家共勉。以上是我15天來,對《了凡四訓》的感悟,不敬不妥不對之處,敬請批評指正。不勝感激。

了凡四訓讀後感

讀罷《了凡四訓》,我認為這本書主要解決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人的命運是否能夠透過主觀的努力而改變,第二個則是如果能夠改變的話則就應採用怎樣的方式去改變他。

第一個問題讓我不禁聯想到了我八年級的時候讀的歐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説,名字叫做《命運之路》,牧羊人翁大位為了追求詩人的夢想與心儀的姑娘而來到了人生的三岔路口,有三條道路能夠供他選取,他能夠乖乖的回家,也能夠去一個成就了無數詩人也毀滅了無數詩人的城市,還能夠選取左邊一條泥濘而未知的道路。他選取了三條不同的道路,然而每次的道路走下去結果都是相同的命運:同一把刻着一個伯爵名字的手槍殺死了他。小時候只明白這是歐亨利慣常的調侃與幽默,但是讀了了凡先生的書,回想起這個略帶無厘頭的故事,我卻多體悟出一番況味。

了凡先生的生活何嘗不與翁大位的命運相似呢,他們的命運似乎早早的就被什麼算定,以至於一切的選取與改變好像都成為了徒勞的掙扎,人在生活的旅途中成為了傀儡,失去了自由,難免就會甘於沉淪。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學中就直指了一個問題,那便是人的命運真的是被註定的嗎,人的命運可能透過人的行為去改變嗎?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是被註定的,那麼他的命運也就是被決定了的,而一個人倘若能夠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命運,而且那種行為的意願來自自己而非其他,那麼他的命運便決定於自己而非其他了。

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我們忽然間會發現佛教---------它也是貫穿了凡先生思想的宗教---------與其他很多宗教或者哲學觀點相比較,有一些不同之處,那便是自由意志論與決定論的界限貌似變得模糊不清,更接近一種相容論的主張了。

在其他人的哲學觀點中,比如斯賓諾莎,他雖然不承認自由意志的存在,認為自由意志只是人們認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實際上卻是被無數的條件一環一環所決定了的,但是實際上,他的唯理論在擺脱外在權威的好處上仍然是自由意志,人的意志、人的理性決定了道德,也決定了人的行為,外在的決定力量被大大的弱化。

康德則把自然的規律與自由的規律加以區分,所以我們能夠看出,人的行為雖然受到了自然規律的影響,但是作為一個有尊嚴的人他有潛力為自己建立一個自由的規律並且依照自由的規律去行動。

至於一些__以及伊斯蘭教的觀點,他們則認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那麼上帝當然能夠全權的支配人的命運。人的活動,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肉體上,都是被控制的,雖然這樣的觀點並不受到所有神學家的認同。

佛教則另闢蹊徑,他沒有執著與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爭辯上,普遍的因果論讓我們看到了決定論的影子,但是作惡與行善則完全是出於人自己的選取,人做善事與種惡因斷然不會是被決定了的,這當然是一種自由的意志,而且這種自由意志所觸發出的行為將作為一種“因”起到改變命運的作用,我們看到,佛教實際上是提倡透過自由的意志來影響自身的命運,而反對那種完全的決定論。

因此,從了凡先生的命運中,我們看到,多做善事,種善因,能夠改變命運,而且,“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一念猛厲,能夠滌百年之惡”,了凡先生勸世行善,改變了自身的命運,能夠説是佛教智慧的體現。

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則是了凡先生開出的改變命運的三劑良藥。

改過之法首先要端正改過的態度,所謂發恥心、發畏心、發勇心,然後要明白改過的方法,便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恥心、畏心、勇心給我的觸動很大。

曾子説“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有了恥心,才能夠主動的去反省自己的行為,然而曾幾何時我已經將反省漸漸淡忘,以至於自己做了很多錯事,要別人的提醒才能夠自知,別人指出的錯誤畢竟有限,那些我茫然不自知的錯誤又何止千萬,對錯誤不自知,以為自己做的問心無愧,實際上卻是一點一點的墮落,這些錯誤,可能就是我煩惱的根源,可能就是我為人處世上的缺陷,任由這些錯誤存在,最後只會貽害自己。有時候我總覺得自己做的是對的,別人的處理方法或者一些行為我看不慣,然而我卻沒有認真想過,我的做法難道真的是適宜的嗎,別人那麼做是不是有他的道理,是不是更合乎人情,沒有思考這些,卻武斷的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想想這些,感覺自己有時候真的很鄙陋。

發畏心則是告訴我要有一顆虔敬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小時候父母經常教導我的慎獨。的確,很多時候雖然並沒有人去監督我,但是這不代表我能夠為所欲為,了凡先生説,我們雖然“過在隱微”,但是“天地實鑑”,被人看破就會一文不值,我覺得倘若排除了鬼神的監督,排除了別人發現的可能,這種畏心依然是必要的,因為如果在暗中做了那些錯事、惡事,即使不被發現、不會損及自己的陰德,但是必然會導致人的放縱與墮落,而這種放縱與墮落實際上更為可怕,很有可能有一日人會公然做那些他們習以為常的錯事,或者他的道德品質會明顯下降,這樣,即使人們不明白你背後真的做了什麼,從人的改變中我們一樣能夠窺覷人的素養與品德的高下了。

發勇心則是教導我要當機立斷,改變以前的�種植歡耍喲絲炭跡詞∽約海玫賴略際約海桓砦笠勻魏慰沙酥旅途蛭薜摹�

至於改過的方法,我覺得我能夠從事理上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原因,但是卻很難從心中抹去做錯事、做惡事的想法,明白了錯誤的根源,就會在做事之前用這些標準來評判這件事是否就應去做,但是隻有從心上改正,不起心動念,才能夠避免種下惡因。的確,當人的想法專心於善時,就不會有惡的念頭湧入,正如我們專心於學習,就不會有怠惰享樂的想法一樣,從心上去改過,就應是我勇猛精進的方向。

第三篇積善之方,則用十個小故事,告訴我們積善能夠改變命運的道理,了凡先生很強調的兩點就是積善要出於至誠之心出於利他之心,否則就是假善、小善。是非、端曲、半滿皆源於存心的不同。“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我覺得這十點綱要中最為重要的莫過於“愛敬存心”,心中不存愛敬,其他的行為則非出於真誠,自然將是一文不值的。“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我們都就應心存愛敬,了凡先生説“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才能通聖人之志”,的確,聖人、先賢可能已經不在世上,不可能透過聖人先賢本身去愛敬當今世人,但是我們就應代聖人立言,踐行聖人之志,來幫忙、愛敬萬物,透過自己的行動把聖人的愛傳播給世人,這樣既是我們愛敬了世人,同樣也是聖人愛敬了世人,這樣才是“為聖人而安之矣”的真諦。

第四篇謙德之效的內涵則顯得更為明瞭了,“滿招損,謙受益”,生活中我們的行為太滿,我們的慾望太滿,我們的態度太滿,我們的心太滿,這恰恰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結果。資本的本性便是去創造新的資本,便是去實現利益的最大,所以説建立在資本上的文化必定是一種滿的文化,而這也是現代社會浮躁不安的根源所在。追名逐利,無非是為了滿足自己,但是我要時刻的提醒自己學問上要虛懷若谷,認識到自己的鄙薄;處世上要禮讓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精神上也要持續一種永不滿足的精進之心,不斷完善自己,做到更好。謙,是虧,但也是得,關鍵看自己的態度與努力。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訓》告訴世人,人的命運是能夠改變的,改變的方法就是要多積善行,多培養善德。真的很感謝老師向我們推薦了這本書,了凡先生的每句話都是在鞭策我,提醒我要時刻的反思自己,常在有時思無時,莫在無時思有時,發恥心、畏心、勇心,多行善事,多積德行,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了凡先生的每句話,放在這天來看,也無不是對於浮躁的現代人的諷刺與警戒,我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能夠聽到了凡先生的諄諄教誨,戒驕戒躁,多行善事,砥礪德行,讓我們這個社會會更友愛,更和諧。

《了凡四訓》的讀後感

我是從7月份開始學習《了凡四訓》的,這本書讓人讀後受益匪淺,它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個部份的內容。目前,我所在的組學了前三個內容,積善之方還在學習之中,尚未讀完。

前言部分介紹這本書是的內容:‘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等於佛經。所以從中認識了佛教,它是值得尊敬.值得讚歎的。還讓我懂得了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以及改變命的方法,命運是靠自己的德行和持之以恆的努力實現的。我覺得改過和行善最重要的是修心養性,從自己的意念做起,做到心純淨.善良,不起絲毫的妄念,順從自己的本性,做到真誠待人,才能使自己的德行有所提升。

了凡先生的一生讓我明白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心,我們要管好自己的這顆心,不管在心裏種什麼種子,都可以開花結果。我想把福德種在心裏,把寬容種在心裏,把慈悲種在心裏。在工作當中,要經常檢討自己,當工作犯錯的時候,要反思自己,找出解決方法,讓自己在工作中成長。

最後,一定要心存志向,有了志向,就像樹木有了根,自然能夠成長開花結果。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學習這本書,並按照古聖先賢地教育理論來教育自己的後代,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比現在更加和諧美好。

《了凡四訓》讀後感800字作

讀此書,從她説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與我甚是要好,2013機緣巧合結緣佛教,2014暑假回家鄉與她見面,言談間對生的從容、對死的坦然讓我刮目,臨別送我幾本書,其中一本---《了凡四訓》,暑假期間得空細細品讀,頗有些許沉澱,藉此機以為記。

一、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夠被創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時,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壽命到五十三歲,命中無子,當官的話可以做到縣長。他每年拿國家多少待遇,考試第幾名,都算得很準,了凡先生一對照,一點都沒錯,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沒有妄想。世間人追求功名、財富,而了凡先生沒有這個念頭,因為他曉得命裏沒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乾脆就不想了。

後來,他和雲谷禪師在禪堂裏,坐了三天三夜,沒有打一個妄想。禪師很佩服他,説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説:“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沒有用。”雲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説:“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隨後,雲谷禪師的一番教導,使得他頓悟。於是,他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不但考取了進士,而且還有了兩個兒子,活到了74歲。

這正是《了凡四訓》所講,“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發心去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訓》與佛經有着相似之處,目的皆在“與人為善”、“護善念”。那麼,又應如何“護善念”呢?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貪嗔痴慢疑”這“五毒”,不被名利富貴等物慾所動心,將堅定的正念、正信堅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發善心,做善事,正的念頭出現在前,那麼邪惡的念頭,自然就污染不上我們的心靈。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心發願去用心改正,一樣能迴歸自然,迴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三、虛心使人進步,謙虛是成功的助力器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直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這是説,人若謙虛,神明相佑,人若驕滿,神明相拒。

路漫漫,把每一天當成修行。

了凡四訓讀後感650字作文

我親愛的朋友:

善,很小,可以從身邊做起。這兩天在看一本書《了凡四訓》,雖未讀完,深有感觸,受益良多。好的東西,想和身邊親近的朋友,同共受益。我建議兩件事情,您如果願意的話,可以試着去做一下。能做到的話,您可以嘗試去堅持一下。能堅持一段時間,您可以嘗試堅持下去,堅持更長的時間。如果您做到了,您的孩子也會受益匪淺,乃致終身。

一是節約糧食。

二是不吃有恩於人的動物,戒一種肉。比如狗肉、牛肉、羊肉。

人的樣樣種種,都是從天地自然索取而來,而無一回報。穀物糧食乃天地自然,給予人得以生存的恩賜。我之淺見,珍惜糧食,就是我們可以做到的,對自然的回報。而對食物的浪費,其實是生活中最容易發生的小過失,但也是最容易改善的事情,一日三餐稍加留意,就可以讓這種損耗福報的小過失,成為累積福德的善舉。狗、牛、羊,戒一種肉。全素艱難,戒一種肉是易行、能行之善。每一個生命都愛惜自己的生命,動物雖死,但被殺的怨恨不死,食其肉,如食其怨。食之愈多,身體內存在怨恨、毒素愈多,最終會使自身的健康受到損害。

了凡先生自幼家貧,與寡母相依。少年時遇一老者為其算命,五十三歲終,無子。中年時遇一禪師,禪師説:只有平凡庸碌的人,才會被生命定數拘束而無法超越。極善之人,福德隨其行善而日增。所以命數不定。極惡之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隨其行惡而曰趨折損,所以命數也不定。了凡先生之前的人生一一如老者所言,絲毫不差。聽了禪師之語後,發願做善事三千件,三千件完後,復又發願三千件、一萬件。如此力行向善,命運得改,安然度過五十三歲,並得一子。在六十九歲寫下此書以警示兒子,如何掌握自己的命運。

如何掌握自己的命運,如何趨吉避凶,讓不好的事情遠離自己,就是從身邊的小善累積起來而獲得的。這是就是我所得到的益處。午飯時讓兒子吃完粒米,不剩絲毫。隨後兒子上學了,便萌生此念,是不是應該勸告身邊親近的人,而寫此信,如有冒犯請您諒解。

願我的朋友健康平安。

篇31:了凡四訓讀後感

前幾日從網上買了本書《了凡四訓》,書裏面的字挺大的,並且講了好多小故事,於是就不間斷的讀完了。這本書講了一個叫袁了凡的人為了讓兒子向善向學,寫下一本書,書裏面分了四個節,所以這書叫《了凡四訓》。四個節主要講了1立命之學2改過之方積善之法4謙遜之效屬於佛學,哲學,命運,國學類別的圖書。這本書給人的感覺是似乎有人生的大智慧,又似乎有些神神叨叨。不過倒讓我想起好多事情

命運?生活中會接觸到一些老人,聊起那些悲歡離合,生老病死,不禁感歎世事無常,命運弄人,伴隨一句“這就是命啊~”命運這東西,大家都期望有個好一些的命運吧,遇到不好的命運,也儘可能的想抗爭於命運。想起西遊記裏孫悟空到閻王爺那裏把生死簿燒燬那個情節,這算是人們不屈服於命運,努力向命運抗爭的突出表現吧。

宗教學説和命運?然而實際生活中,沒有悟空的本事,大多數人在被命運捉弄後,還是會選擇“認命”,“認命”成立了(這裏的認命並不是指一味的服從命運的安排,得過且過,而是人們對於命運這種東西的認同後,開始積極主動的想認識命運這種東西),人們開始信教,宗教對於命運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解釋,佛教説因果報應,六道輪迴,我對佛教了解不多,不過覺得它的理論體系還是挺完善的,它能夠以它的方式對命運這種東西進行詳細的解釋並且使信佛者信服~類比於佛教,那麼__,伊斯蘭教應該也會有他們一套對命運的解説吧,使上億的人信服。然後一些學説如周易對命運也有它的一套解説,我們生活密切接觸到的算命,算風水,起名字都與周易密切相關。咱中國本土的道家,儒家,也有他們的一些對於命運的解釋。

這讓我想到身邊的一些同學或朋友信,信耶穌,學周易,其他不信不學的人表示不能理解那些信佛,信耶穌,學周易的人,覺得那些人愚痴(笨且對某事物着迷)。我覺得其實不管信什麼,學什麼,只要能夠從你信到的,學到的東西中將自己的疑惑解答,使自己,使家人朋友快樂,那麼就去學,就去信吧~我們常説的“儒釋道”三家各有所長,我們就取其所長,用着順手就用,以此解答我們面對的世事。三家是內在相通還是對於同一個問題提供不同解答的角度?要不然為什麼對於同一個道理,可以用《金剛經》解釋,亦可以用《論語》《道德經》解釋呢?

了凡先生認為行善可以改變命運,這的確是個振奮人心的結論,提供了對抗命運這個似乎無法改變的東西的有力武器——做善事。並且感覺宗教和學説有很大相同點,就是他們都願人們去行善。怪不得稱那些信教者為“善男信女”~~

寫的有些亂不過綜上所述,好好學習,多做善事!

篇32:《了凡四訓》讀後感

研讀過《了凡四訓》的朋友們都很清楚,它本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以此來訓誡他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據史料記載,袁了凡先生與佛教淵源甚深,且與當時著名高僧雲谷禪師交情頗深。他在沒有遇到雲谷禪師前,只明白認命,任憑命運的安排,十分消極被動。之後,在與雲谷禪師的交往中,他逐漸意識到“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一道理,並根據“立命之學”自強不息,改造命運,並教導後人以正確的處世做人之道,積善積德,實現人生的價值。

《了凡四訓》共分為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雖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內涵豐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深邃與渾厚。這本書雖然不是佛經,但很多高僧大德卻把它當作佛經一樣尊重。如在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對這本書極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先後印送這本書達百萬冊以上。細細品讀《了凡四訓》,我有如下感想:

一、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夠被創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是《了凡四訓》中關於“立命之學”的直接詮釋。何謂“立命”?即是指創造命運、改變命運,不為其所束縛、禁錮。我們的命運不是上天註定的,它始終掌握在我們的手中,我們才是命運的主人,命運是能夠創造和改變的。了凡先生在少年時,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壽命到五十三歲,命中無子,當官的話能夠做到縣長。他每年拿國家多少待遇,考試第幾名,都算得很準,了凡先生一對照,一點都沒錯,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沒有妄想。世間人追求功名、財富,而了凡先生沒有這個念頭,因為他曉得命裏沒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乾脆就不想了。

之後,他和雲谷禪師在禪堂裏,坐了三天三夜,沒有打一個妄想。禪師很佩服他,説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説:“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沒有用。”雲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説:“我以為你是聖人,原先你還是個凡夫。”隨後,雲谷禪師的一番教導,使得他頓悟。於是,他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不但考取了進士,而且還有了兩個兒子,活到了74歲。

此刻呢,知識改變命運、機會改變命運的事情太多了,放牛郎能夠成為政府高官,貧困户能成為百萬富翁……這正如《了凡四訓》所講,“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發心去改,善莫大焉

縱觀古今中外歷史,再偉大的人,再有聲譽的人,也難免會犯錯誤。有些人,因為一點小錯誤,斷送了性命;有的`人,因為犯下錯誤,成為千古罪人。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錯誤都是致命的,絕大多的過錯是能夠避免或是改過的。那麼,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訓》中提到“改過之法”,即: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三,鬚髮勇心。“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即是説,如果能發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學者於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傳也。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了凡四訓》與佛經有着相似之處,目的皆在“與人為善”、“護善念”。那麼,又應如何“護善念”呢?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貪嗔痴慢疑”這“五毒”,不被名利富貴等物慾所動心,將堅定的正念、正信堅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發善心,做善事,正的念頭出此刻前,那麼邪惡的念頭,自然就污染不上我們的心靈。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心發願去用心改正,一樣能迴歸自然,迴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三、虛心使人進步,謙虛是成功的助力器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向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這是説,人若謙虛,神明相佑,人若驕滿,神明相拒。

如果説積善是自我的修行,專注於自身的話,那麼,謙虛則是在人際關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態度。試想,一個不明白謙虛的人,是多麼魯莽和無知啊!“無知者無畏”,不知謙虛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後悔莫及。《易經》謙卦上説:天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過,必定會充滿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受害,謙虛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

由此來看,不論是天、地、鬼、神,還是人,都就應注重謙虛的效用,不能熟視無睹,一味自滿。因為謙虛,我們能放開心胸,接納他人,贏得更多的機遇;因為謙虛,我們能反躬內省,及時發現弊病,極力改過,贏得新的生命;因為謙虛,我們能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獲得更多的青睞和賞識,助力於成功……

縱覽《了凡四訓》一書,才發覺它不僅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真不失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相信各位朋友在反覆品讀《了凡四訓》一書之後,定能走出生活與情感中的種種陰霾,並能發無上慈悲心,成為生活中的強者,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當一個通情達理的智者。

篇33:《了凡四訓》讀後感

近日,我閲讀了《了凡四訓》,如同聆聽聖人教誨,收穫甚大。

《了凡四訓》這本書,是明代袁黃(字坤儀,號了凡,江蘇省吳江縣人)所撰寫的一部教育兒子的四篇家訓,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資料,集中概括總結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於清代及民國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崇、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眾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生了重要影響。

“立命之學”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斷惡。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變為相信自己能夠改變命運,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種轉變也正是信仰的轉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為信仰福善禍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觀。

“改過之法”,就是不僅僅要用心為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了凡先生將改過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並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從心上改,意思是説因為人們有不正當的思想才會發展成千萬種過錯,一個人如果能淨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靈不被腐朽思想玷污,自然就不會犯錯誤。這是了凡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界。

“積善之方”,即積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運不僅僅要改過,而且還要積善。在積善方面了凡先生劃分了十條標準,即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如果能做到這幾點,我們就能夠具備這世間各種品德。

“謙德之效”講的是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本篇首先從理論上論述了“謙虛獲益”的普遍性,這個道理類似於我們平時所提倡的“滿招損,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透過了凡先生的經歷,有兩點我感觸頗深:

一、命運是能夠改變的。自己的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充滿信心,完全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人若能待人厚道,處處為他人着想,此人必有後福;而一個人若對人刻薄,心胸狹窄,起心動念都為自己的利益,必將遭致災禍,即使眼前有福報,福也會折損消亡。即佛門講究的因果報應。佛教認為,宇宙的萬事萬物的生起,都是業力感召而成。因此,人的善惡報應都是由自己的業力所感召。“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因此,要培養善良之心,多行善事,這種光明正大的心念就會主導人的身心,邪惡的念頭就無法乘虛而入了。要經常反省自己。當意識到不好的狀況發生時,要立刻覺察到自己的行為,反思自己的過去。

二、知非改過須具三心:一是知恥心,二是畏懼心,三是勇猛心。

第一要發恥心。人能夠知恥,就不會起妄心,動惡念。我們做人處事時刻要謹慎,要反省是否對得起父母的養育、組織的培養、親人的期盼。

第二要發畏心。要有敬畏之心。如果人沒有畏心,又不知恥,什麼樣的壞事都會做出來。平時我們在工作、生活、處事中要敬畏黨紀、國法和規章制度,這是鐵規,須深知觸碰各項規章制度高壓線的後果嚴重,教訓慘痛。

第三要發勇心。有過當下就改,無須遲疑。發勇心改過就須痛下決心,決定沒有猶豫,當機立斷。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過能改,善莫大焉。

篇34:了凡四訓讀後感

《了凡四訓》深為曾國藩、稻盛和夫等東方哲學家的推崇厚愛,體現了古代中國為人入世最樸素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敬天畏人、積善修德!

書中講了君子要立命、改過、積善、謙�裕�

一、立命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二、改過

聞而不怒,雖讒焰熏天,如舉火焚空,終將自息;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怒不惟無益,且有害也。

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三、積善

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幡然捨己而從之,且為豔稱而廣述之。

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

四、謙德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由我。

篇35:《了凡四訓》讀後感

《了凡四訓》讀後感

《了凡四訓》讀後感

《了凡四訓》第一篇,立命之學。”命由天做,福自己求”了凡先生的人生,他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一生過的簡單,卻又快樂。他知道自己的命運後,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終得到了很好的福報。若不反躬內省,而途向外馳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每個人的喜好,特長都不同,職業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錯的,發揮優勢,最終會有好結果的,一個人要想成功,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我自認為自己身上還有很多浮躁的東西,要想改變命運,就要努力去改正!

第二篇改過之法。一個人如何才能改過,了凡先生告訴我們三個心:一,知恥心,當一個人有了知恥心,那麼改過就不難了。二,發畏心,凡是作惡的人,大多沒有畏心,最後一點,改過的勇心。勇於改正錯誤,戰勝自己的勇猛之心。我們要改過,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還有那些不足,然後逐一改正,改變自己需要勇氣和決心。

第三篇,積善之方。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積陽德,做了好事別人都不知道的叫積陰德。《了凡四訓》告訴我們如果你今天看到一個需要你幫助的`人,你沒有去幫助他,那麼有一天,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會指望誰來幫助你呢?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積極地去做善事,不要擔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這麼做,那將產生巨大的能量!

第四篇,謙德之效。“滿招損,謙受益”我們常能看到這樣的話語,我們小的時候,老師就叫我們要謙虛,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他説,“你們看秋天麥田裏成熟的麥穗是不是都低着頭的呢?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它們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實,而那些高高昂着頭的麥穗全都是腹中空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謙虛,真正的大師,都是謙虛的人,一個人,要想成功,就要低着頭,多聽取別人的批評指教,才能進步,才能成為正真的大師!

我讀了《了凡四訓》兩遍,只是粗略的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給自己制定一個計劃!

1,每天反省自己一天的過失,記在本子上,經常拿出來看。

2,改掉自己急躁的脾氣,凡事慢三拍,要發脾氣時要告訴自己,忍住!

3,就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別人,這樣才能寬容。

4,凡事都要想到兩面性,全面的看待問題,保持平常心。

5,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幫助別人。

6,不斷的補充知識,充實自己。

篇36:了凡四訓讀後感

明朝袁了凡是一個考功名後做了官的賢達,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很深研究並指導自己做人做事。在老年寫下了四篇短文,當時叫“戒子文”,把自己一輩子做人做事的心得體會寫下來,告訴自己兒子,訓誡他兒子,也就是後來廣行於世的《了凡四訓》。他可以忽悠別人,不可能忽悠自己兒子,可想而知,這是他一輩子做人做事的成功心得體會,我們也應該好好感悟並指導我們心靈脩為和言行舉止。歷代很多賢達也非常推崇,也有很多詮釋,如印光大師、淨空法師都有講記。

四訓為:立命、改過、積善、謙德。

什麼是立命?就是自己把握自己命運。你這一輩子過得怎麼樣?是幸福、安寧、踏實……都是你自己,外求永遠求不到。就是面對這樣的社會、單位、上司、下屬、父母、子女、老婆、老公……不管是好壞,這些對於你來説都是外在因素,你很難把握和改變,你只能調整你自己,你怎麼應對,怎麼做人做事,怎麼適應這些既定的外在因素,並盡力促進外在因素改進。我們人生觀價值觀首先得回到這個思維軌道。

篇37:了凡四訓讀後感

(一)

讀罷《了凡四訓》,我認為這本書主要解決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人的命運是否可以通過主觀的努力而改變,第二個則是如果可以改變的話則應該採用怎樣的方式去改變他。

第一個問題讓我不禁聯想到了我八年級的時候讀的歐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説,名字叫做《命運之路》,牧羊人翁大位為了追求詩人的夢想與心儀的姑娘而來到了人生的三岔路口,有三條道路可以供他選擇,他可以乖乖的回家,也可以去一個成就了無數詩人也毀滅了無數詩人的城市,還可以選擇左邊一條泥濘而未知的道路。他選擇了三條不同的道路,然而每次的道路走下去結果都是相同的命運:同一把刻着一個伯爵名字的手槍殺死了他。小時候只知道這是歐亨利慣常的調侃與幽默,可是讀了了凡先生的書,回想起這個略帶無厘頭的故事,我卻多體悟出一番況味。

了凡先生的生活何嘗不與翁大位的命運相似呢,他們的命運似乎早早的就被什麼算定,以至於一切的選擇與改變好像都成為了徒勞的掙扎,人在生活的旅途中成為了傀儡,失去了自由,難免就會甘於沉淪。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學中就直指了一個問題,那便是人的命運真的是被註定的嗎,人的命運可能通過人的行為去改變嗎?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是被註定的,那麼他的命運也就是被決定了的,而一個人倘若可以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命運,而且那種行為的意願來自自己而非其他,那麼他的命運便決定於自己而非其他了。

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我們忽然間會發現佛教---------它也是貫穿了凡先生思想的宗教---------與其他很多宗教或者哲學觀點相比較,有一些不同之處,那便是自由意志論與決定論的界限貌似變得模糊不清,更接近一種相容論的主張了。

在其他人的哲學觀點中,比如斯賓諾莎,他雖然不承認自由意志的存在,認為自由意志只是人們認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實際上卻是被無數的條件一環一環所決定了的,但是實際上,他的唯理論在擺脱外在權威的意義上仍然是自由意志,人的意志、人的理性決定了道德,也決定了人的行為,外在的決定力量被大大的弱化。

康德則把自然的規律與自由的規律加以區分,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人的行為雖然受到了自然規律的影響,但是作為一個有尊嚴的人他有能力為自己建立一個自由的規律並且依照自由的規律去行動。

至於一些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的觀點,他們則認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那麼上帝當然可以全權的支配人的命運。人的活動,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肉體上,都是被控制的,雖然這樣的觀點並不受到所有神學家的認同。

佛教則另闢蹊徑,他沒有執著與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爭辯上,普遍的因果論讓我們看到了決定論的影子,但是作惡與行善則完全是出於人自己的選擇,人做善事與種惡因斷然不會是被決定了的,這當然是一種自由的意志,而且這種自由意志所觸發出的行為將作為一種“因”起到改變命運的作用,我們看到,佛教實際上是提倡通過自由的意志來影響自身的命運,而反對那種完全的決定論。

因此,從了凡先生的命運中,我們看到,多做善事,種善因,可以改變命運,而且,“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一念猛厲,可以滌百年之惡”,了凡先生勸世行善,改變了自身的命運,可以説是佛教智慧的體現。

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則是了凡先生開出的改變命運的三劑良藥。

改過之法首先要端正改過的態度,所謂發恥心、發畏心、發勇心,然後要明白改過的方法,便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恥心、畏心、勇心給我的觸動很大。

曾子説“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有了恥心,才能夠主動的去反省自己的行為,然而曾幾何時我已經將反省漸漸淡忘,以至於自己做了很多錯事,要別人的提醒才能夠自知,別人指出的錯誤畢竟有限,那些我茫然不自知的錯誤又何止千萬,對錯誤不自知,以為自己做的問心無愧,實際上卻是一點一點的墮落,這些錯誤,可能就是我煩惱的根源,可能就是我為人處世上的缺陷,任由這些錯誤存在,最後只會貽害自己。有時候我總覺得自己做的是對的,別人的處理方法或者一些行為我看不慣,然而我卻沒有認真想過,我的做法難道真的是合適的嗎,別人那麼做是不是有他的道理,是不是更合乎人情,沒有思考這些,卻武斷的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想想這些,感覺自己有時候真的很鄙陋。

發畏心則是告訴我要有一顆虔敬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小時候父母經常教導我的慎獨。的確,很多時候雖然並沒有人去監督我,但是這不代表我可以為所欲為,了凡先生説,我們雖然“過在隱微”,但是“天地實鑑”,被人看破就會一文不值,我覺得倘若排除了鬼神的監督,排除了別人發現的可能,這種畏心依然是必要的,因為如果在暗中做了那些錯事、惡事,即使不被發現、不會損及自己的陰德,但是必然會導致人的放縱與墮落,而這種放縱與墮落實際上更為可怕,很有可能有一日人會公然做那些他們習以為常的錯事,或者他的道德品質會明顯下降,這樣,即使人們不知道你背後真的做了什麼,從人的改變中我們一樣可以窺覷人的素養與品德的高下了。

發勇心則是教導我要當機立斷,改變以前的種種不端,從現在開始,反省自己,用道德約束自己,不給錯誤以任何可乘之機,勇猛精進,過則無憚改。

至於改過的方法,我覺得我能夠從事理上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原因,可是卻很難從心中抹去做錯事、做惡事的想法,明白了錯誤的根源,就會在做事之前用這些標準來評判這件事是否應該去做,但是隻有從心上改正,不起心動念,才能夠避免種下惡因。的確,當人的想法專心於善時,就不會有惡的念頭湧入,正如我們專心於學習,就不會有怠惰享樂的想法一樣,從心上去改過,應該是我勇猛精進的方向。

第三篇積善之方,則用十個小故事,告訴我們積善能夠改變命運的道理,了凡先生很強調的兩點就是積善要出於至誠之心出於利他之心,否則就是假善、小善。是非、端曲、半滿皆源於存心的不同。“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我覺得這十點綱要中最為重要的莫過於“愛敬存心”,心中不存愛敬,其他的行為則非出於真誠,自然將是一文不值的。“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我們都應該心存愛敬,了凡先生説“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才能通聖人之志”,的確,聖人、先賢可能已經不在世上,不可能通過聖人先賢本身去愛敬當今世人,但是我們應該代聖人立言,踐行聖人之志,來幫助、愛敬萬物,通過自己的行動把聖人的愛傳播給世人,這樣既是我們愛敬了世人,同樣也是聖人愛敬了世人,這樣才是“為聖人而安之矣”的真諦。

第四篇謙德之效的內涵則顯得更為明瞭了,“滿招損,謙受益”,生活中我們的行為太滿,我們的慾望太滿,我們的態度太滿,我們的心太滿,這恰恰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結果。資本的本性便是去創造新的資本,便是去實現利益的最大,所以説建立在資本上的文化必定是一種滿的文化,而這也是現代社會浮躁不安的根源所在。追名逐利,無非是為了滿足自己,但是我要時刻的提醒自己學問上要虛懷若谷,認識到自己的鄙薄;處世上要禮讓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精神上也要保持一種永不滿足的精進之心,不斷完善自己,做到更好。謙,是虧,但也是得,關鍵看自己的態度與努力。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訓》告訴世人,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方法就是要多積善行,多培養善德。真的很感謝老師向我們推薦了這本書,了凡先生的每句話都是在鞭策我,提醒我要時刻的.反思自己,常在有時思無時,莫在無時思有時,發恥心、畏心、勇心,多行善事,多積德行,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了凡先生的每句話,放在今天來看,也無不是對於浮躁的現代人的諷刺與警戒,我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能夠聽到了凡先生的諄諄教誨,戒驕戒躁,多行善事,砥礪德行,讓我們這個社會會更友愛,更和諧。

了凡四訓讀後感(二):命由我作,福本人求

《了凡四訓》這本書,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教戒他的兒子袁天啟,意識命運的本相,明辨善惡的尺度,改過遷善的方式,以及行善積德謙遜種種的效驗;並且以他自己改造命運的教訓來‘現身説法’;讀了可以使人心目豁開,信念勇氣倍增,亟欲效法了凡先生,來改革自己的命運;真實 未審是一本有利世道人心,轉移社會風尚不可多得的好書。

以前始終想不清楚,命由天定跟努力奮鬥之間的關係,但我並不是完整不相信命運的人,更樂意信任努力鬥爭的意思,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訓,終於找到了一種壓服我的觀點,了凡先生終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固然少去了迷茫的苦楚,同時也沒有了人生的尋求,而人生老是有那麼一點不可知的象徵才幹過得興趣盎然,回味悠久,直到碰到了雲谷禪師改變了他的畢生,説來簡略,“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常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説得多好,人只有起心動念,就有命運,極善的人,每天行善,其福每天增加,他的命算不來。極惡的人,多半是從前生修大富大貴,因為造惡把福折損了,雖折還有餘福。俗話説: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只是報應的時光未必在當世,可能禍及昆裔子孫。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説法,指完全被命運捆住的人,即‘事在人為’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實際闡明瞭命運是可以控制在自己的手裏的,也印證了古聖賢孟老夫子所謂:“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破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便利。天然激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僅理解了命運可以改變及轉變命運的辦法,同時還認識了“佛教”是一種至善美滿的教育。

人們常説:生逝世由命,富貴在天。又云:找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數千年以來,人人皆知有命運的存在,也都感歎運氣的不可捉摸,出爾反爾,對命運的無可奈何。了凡四訓裏面則把此答案揭開了: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人由於有心,多生妄念,所以才有數,才有天命,才會為陰陽所縛,不得滾動分毫。假如人無心,也便無數可講,又怎能為陰陽所縛?

看相算命,數千年來不絕,之所以能算準,是因為絕大局部的人都是有心的,所以有數,所以用數學能夠推算出來。但得無心,等於無數,數學又如何能算定?數是如何來的呢?所有福田,不離方寸。福報也好,惡報也好,其實都是由心而起。用古代的話來講,就是意識決議。人的七尺之軀,實在大抵是差未幾的,可是為什麼有的人多行善事,有的人多行惡事?有的人得善報,有的人得惡報?是身軀的關聯嗎?不是的。要害在於心。身軀是受心的安排,要它東就東,要它西就西,很聽話的。有時做好事,有時也做壞事,全在於一念之間。肉身只不外是一個附庸罷了,沒有涓滴自主權。由此可知,這三尺臭皮囊,切實沒有必要太愛護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我們天天都在追趕名利,可是都沒有細心想想,我們應當領有這些貨色嗎?我們有福嗎?我們積功累行了嗎?我們有容人之量嗎?我們是不是愛好打趣別人,來抬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語呢?很愧疚,我們沒有修福德,沒有積功累行,沒有容人之量,更是常常打壓譏諷別人來抬高自己,妄語妄言數也數不清。既然如斯,我們還終日奢求什麼功名利祿呢?從前我總自怨自艾,埋怨命運不公,自己懷才不遇,文章讀到此,捫心自問,不禁得慚愧萬分。至於讀到無子的種種來由,自己更是汗顏無地了。了凡先生所言種種,自己哪一樣沒有呢?甚或有過之而無不迭,可了凡無子,而我竟得之。我有何德何能受此福德呢?前半生自己雖走得不太順利,可是比擬之下,仍是得到了良多,而自己竟不知感恩,不知檢查,反怨氣叢生,真是罪業深重了。

易經我們大多數人都曉得,開篇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教人行善,這是易經的第一要旨,否則,兇何可避,吉何可趨。惋惜許多研易之人,並沒有器重這點。千方百計騙取別人錢財,易德敗壞者時有聽聞,真是愧對易經,愧對老祖宗。此種人,不惟難逃數之所拘,而且會自減福報。

讀這篇文章,對我震動很大。從前,因家庭教育的起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也不敢做過火之事,但都沒有如此深入地反省過自己。從今之後,立志必需改過,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力。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本日生……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面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膽怯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賤想;即學識頗優,常作淺薄想。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閒己之邪。日日如上述準則去做,相信我們的德行會促進不少。世間聰慧的人太多了,到處可見,有改過動機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績的卻十分少,為什麼?因為苟且苟安。自己起這些改過的念頭也良久了,但一直沒有大動作,當然也沒有大福報,就是因了“苟且”二字啊。

讀完此文,本人便長存了知恥心與害怕心,英勇精進心,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諸於行了。

我有幸看到了這本書。我將盡力履行!同時也盼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讀這本書,並依照古聖賢的教導實踐來教育子孫後輩,那咱們的國度一定不當初這麼亂,必定會比現在更繁華強盛。

篇38:了凡四訓讀後感

了凡四訓至此已通讀一遍,文雖讀完,卻感到自己要做的事才剛開始。人們常説: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又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數千年以來,人人皆知有命運的存在,也都感慨命運的不可捉摸,反覆無常,對命運的無可奈何。了凡四訓裏面則把此謎底揭開了: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人因為有心,多生妄念,所以才有數,才有天命,才會為陰陽所縛,不得轉動分毫。如果人無心,也便無數可講,又怎能為陰陽所縛?

看相算命,數千年來不絕,之所以能算準,是因為絕大部分的人都是有心的,所以有數,所以用數學可以推算出來。但得無心,即是無數,數學又如何能算定?數是如何來的呢?一切福田,不離方寸。福報也好,惡報也好,其實都是由心而起。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意識決定。人的七尺之軀,其實大抵是差不多的,可是為什麼有的人多行善事,有的人多行惡事?有的人得善報,有的人得惡報?是身軀的關係嗎?不是的。關鍵在於心。身軀是受心的支配,要它東就東,要它西就西,很聽話的。有時做好事,有時也做壞事,全在於一念之間。肉身只不過是一個附庸而已,沒有絲毫自主權。由此可知,這三尺臭皮囊,實在沒有必要太珍惜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我們每天都在追逐名利,可是都沒有仔細想想,我們應該擁有這些東西嗎?我們有福嗎?我們積功累行了嗎?我們有容人之量嗎?我們是不是喜歡捉弄別人,來抬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語呢?很慚愧,我們沒有修福德,沒有積功累行,沒有容人之量,更是經常打壓諷刺別人來抬高自己,妄言妄語數也數不清。既然如此,我們還整天奢求什麼功名利祿呢?從前我總怨天尤人,抱怨命運不公,自己懷才不遇,文章讀到此,捫心自問,不由得羞愧萬分。至於讀到無子的種種因由,自己更是無地自容了。了凡先生所言種種,自己哪一樣沒有呢?甚或有過之而無不及,可了凡無子,而我竟得之。我有何德何能受此福德呢?前半生自己雖走得不太順利,可是相比之下,還是得到了很多,而自己竟不知感恩,不知反省,反怨氣叢生,真是罪業深重了。

易經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開篇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教人行善,這是易經的第一要旨,否則,兇何可避,吉何可趨。可惜很多研易之人,並沒有重視這點。千方百計騙取他人錢財,易德敗壞者時有聽聞,真是愧對易經,愧對老祖宗。此種人,不惟難逃數之所拘,而且會自減福報。

讀這篇文章,對我震撼很大。從前,因家庭教育的原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也不敢做過分之事,但都沒有如此深刻地反省過自己。從今之後,立志必須改過,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閒己之邪。日日如上述準則去做,相信我們的德行會增進不少。世間聰明的人太多了,到處可見,有改過念頭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就的卻非常少,為什麼?因為苟且偷安。自己起這些改過的念頭也很久了,但一直沒有大動作,當然也沒有大福報,就是因了“苟且”二字啊。

讀完此文,自己便長存了知恥心與畏懼心,勇猛精進心,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諸於行了。相信在同盟諸位老師的教誨下,必定能使自己的德行日益精進,同時也更明白了同盟設立易德學習的良苦用心。在此,感謝同盟,感謝眾師。

篇39:了凡四訓讀後感

時間過得真快,知道這本書已經有好幾年了,是在2018年看一本書水清老師推薦的。也是信仰的力量和吸引力法則引導我和這本書遇見吧。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覺得古人的書其實隱含着很多智慧。可以多看這些書,也也比那些流行的,熱銷的書籍有更多更本質的大智慧。

今天和一個朋友聊天,説到應該順勢而為。然後,我是想去找以前2020年三月份叫一個同學堅持,不要棄考。但是他認為已經遲了,現在開始複習是無用的,白費力氣。因為2020年擴招,是有很多可能的,但是他並沒有領情,還是很冷漠地説,“關你什麼事,又不是你的的錢報名,浪費的又不是你的錢。”因為覺得自己又被傷害到,特別的深刻,那時候還截圖在筆記上記錄這次對話,告誡自己不要過多關心別人事。

我在收藏夾裏面並沒有找到那次對話,卻看到兩年前看《了凡四訓》這本書時做的筆記。

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這一段確實應驗成語講的,「自求多福」。而且如理如法地求,決定每個人都求得到,這樣才叫真理。真理沒有説一個人做了有,另外一個人做了沒有,這個就不叫真理。而關鍵在哪?堅定不移的意志。人假如常常換志向,那就很難達到。「君子立志長,小人常立志」,就很難達到。所以「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他志於功名必得功名,志於富貴必得富貴。人有志,就像樹有了根,立定這個志不改變,而且還不斷地積功累德。

『須念念謙虛』,保持這個謙虛的態度。

『塵塵方便』就是處處與人方便,

「與人無爭,與世無求」為人設想,不與人爭,

『造福由我』這樣的修養,這樣的積德累功,自然感動天地,而得到福報,

這個和自己轉筆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真的喜歡,平時有空就練習,那麼就可以練會。例如下五子棋的二年級學生小悦同學(她的智力是機構上比較低),她想超過老師,她是每天去挑戰老師,然後一次次失敗中進步。一個學期下來,她後來真的是機構上下五指棋最厲害的。的確有時候我都輸給她了。

我們都喜歡謙遜的人。

圖片要相信,然後才能行動,然後才能有所收穫。祝自己可以如書中説的那樣。

篇40:了凡四訓讀後感

了凡四訓讀後感

看了老法師《了凡四訓》精彩講述前五集,心靈震撼極大!原來,人皆有定命,但並非一成不變。得知自己的命數運數,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命運感到不很滿意,不想聽從命運的安排,那麼我們可以改造命運。只是,必須通過合理合法的途徑,掌握正確的方法,才能確保行之有效。

具體怎樣操作呢?我們不妨借鑑了凡先生的成功經驗。

了凡先生童年喪父。母親勸其學醫,長大後行醫,“可以養生,可以濟人”。而且成為名醫,也是他父親的遺願。所以在學齡期,他走的不是大眾化的發展之道:上學讀書,博取功名,而是另闢蹊徑,當學徒,學醫術。15歲那年,他遇到了一個孔姓老人,在慈雲寺。老人道貌岸然,飄飄欲仙,對他説,你有做官的命,為什麼不去讀書呢?了凡於是告之原委。孔老便隨其到家,對其母細述其通達好命,奉勸其讀書,説是明年考中秀才,即可做官:縣考14名,府考71名,提學考(即省考)第9名。於是他開始讀私塾。第二年,16歲的他赴考了,果然考取秀才,三處名次完全相合,絲毫不差。可見,孔老是位功夫相當了得的命理專家。於是乎了凡請其為他掐算一生流年,吉凶禍福,得知自己官可至四川一位縣長。只是在位3年半時,最好告老還鄉,因為他享年53歲,10月14日丑時壽寢命終。命中無子。

然而,了凡先生後來高壽,功成名就,而且生一兒子,取名天賜。

他是怎麼做的呢?他尊從了大師的教誨:佛氏之門,有求必應。只要你以真誠心反省懺悔改過,以實際行動去行善積德,那麼,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只要你能改過自新,修善積功累德,就能超過命數。於是,他決定痛改惡習,充實德行,仁義道德、功名富貴雙修,爭取雙豐收。每發心許願一樣,就積極做滿3千善事,然後告知大師,大師就稟告佛菩薩,讓他了卻一樁心願。如此,日復一日,不虛度每一天,不空許一個願,終至趨吉避凶,事事圓滿。

所以,我們不要做命運的奴隸,要做命運的主人!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裏,因為命運可以改變!淨空法師説得好,破迷開悟,改惡從善,是不二法門。摒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樂於助人,大公無私,願為社會做貢獻,為大眾謀利益,就是行善積德,就是菩薩的心地,佛的行為。人生有限,宇宙空間無限,做好人好事無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為大眾謀利中,改正不良習氣,博愛寬容,慈悲為懷,從善如流,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是改命的關鍵。我們身處三界天,舉頭三尺有神明。四界、五界……直至11界天的那些高級生命,都能看到我們人類的言行舉止,如同我們能夠清楚看到第一、二界的蟲鳥畜生在做什麼一樣。每一天,我們起心動念就是加減乘除,動善念行善事,福德就會加一分;反之,則會減一分。出入不大則改變不大,脱離不了命數的擺佈,但如果懸殊大,願力大大超出了業力,那你就成了大善之人,厚德載物,命運已經拘束不了你,機緣一到,福報厚重,焉能不超越命數?反之,若作惡多端,業力遠遠超出了你應得的福報,得德不配位,甚至壞事幹盡,成為大惡之人,那麼功名富貴財利,來得快去得也快,天生再厚重的福,也會資不抵債,甚至於災禍發生。天災地劫,猶可免,自作孽,不可活。

利人,才能利己;損人,必定害己,這是恆古不變的定律。斷惡從善,你的命是上好尊貴,則會錦上添花,若是中等,甚至不幸遭遇了下等命,我們豈能屈從命運的安排,只能挑戰命運,轉變命運。如此將修善改過落實在言行上,來求證轉好命行鴻運,效果殊勝。

了凡四訓讀後感

《了凡四訓》,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這本書是他用來教戒他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積德謙虛種種的效驗。書中他以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説法」,讀了使人心目豁開,信心勇氣倍增,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轉移社會風氣不可多得的好書。

全書共分為四章,開篇的第一章【立命之學】中袁先生就講述了自己從“被命數所困”到“努力改變命運”的真實經歷,讀了之後我深有感觸。

從他的故事,讓我們切實的瞭解到,【立命】之意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命運,改變命運,而不是被命運所束縛、禁錮。

因果之中,每個人的命運都有定數,但是也並非不可改變。關於命數已定,雲谷禪師這樣描述:“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我的理解是:人的命數雖定,但要看我們對待它的態度。行極善的人們,命運是固然拘束不住他的,因為他不斷的累積善果和福報,這極大的福報可以消抵原本命裏的不吉變為吉祥;而行惡的人,命數同樣不能確定的,因為如果做了極大的惡事,這極大的惡果也可以使原本的福報變成禍事。

我們的命運終究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可以通過我們的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而改變,我們才是它的主人。

正如書中袁了凡追問命數是否可改時雲谷禪師説的第一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句的意思是説:個人的命數是由自己造就,而福澤也是需要由自己去求得;個人造惡,就自然折福,個人修善,就自然得福。緊接着禪師又列舉出佛經裏的句子--“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來證明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來改變命運的事實。但要注意,這句並不是鼓勵大家為求功名富貴、子嗣美色而去做善事,這樣單純只為一己貪念而為善,沒有真心誠意,反而是造了更大的業障。

我覺得,在現代的社會當中,知識改變命運,機會改變命運的例子有很多,他們都是經過不斷的自我提升、努力才能達到的。要想有所改變,我們就應該從現在起在平日裏有所積累。有這樣一句古語--“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我們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多讀書、多學習,多做有意義的事、多做善事,不要學習不良嗜好,不做惡人。要心存善念、積德行善,無貪念、無惡念。只要這樣每時每刻的累積,就可以真的效法了凡先生那樣,來改造自己的命運。

正如《了》文後面章節中所説的:“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了凡四訓讀後感2000字

這本書雖然不是佛經,但很多高僧大德卻把它當作佛經一樣尊重。如在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對這本書極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先後印送這本書達百萬冊以上。細細品讀《了凡四訓》,我有如下感想:

一、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夠被創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是《了凡四訓》中關於“立命之學”的直接詮釋。何謂“立命”?即是指創造命運、改變命運,不為其所束縛、禁錮。我們的命運不是上天註定的,它始終掌握在我們的手中,我們才是命運的主人,命運是可以創造和改變的。了凡先生在少年時,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壽命到五十三歲,命中無子,當官的話可以做到縣長。他每年拿國家多少待遇,考試第幾名,都算得很準,了凡先生一對照,一點都沒錯,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沒有妄想。世間人追求功名、財富,而了凡先生沒有這個念頭,因為他曉得命裏沒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乾脆就不想了。

後來,他和雲谷禪師在禪堂裏,坐了三天三夜,沒有打一個妄想。禪師很佩服他,説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説:“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沒有用。”雲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説:“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隨後,雲谷禪師的一番教導,使得他頓悟。於是,他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不但考取了進士,而且還有了兩個兒子,活到了74歲。

現在呢,知識改變命運、機會改變命運的事情太多了,放牛郎能夠成為政府高官,貧困户能成為百萬富翁……這正如《了凡四訓》所講,“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發心去改,善莫大焉

縱觀古今中外歷史,再偉大的人,再有聲譽的人,也難免會犯錯誤。有些人,因為一點小錯誤,斷送了性命;有的人,因為犯下錯誤,成為千古罪人。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錯誤都是致命的,絕大多的過錯是能夠避免或是改過的。那麼,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訓》中提到“改過之法”,即: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三,鬚髮勇心。“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即是説,如果能發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學者於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傳也。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了凡四訓》與佛經有着相似之處,目的皆在“與人為善”、“護善念”。那麼,又應如何“護善念”呢?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貪嗔痴慢疑”這“五毒”,不被名利富貴等物慾所動心,將堅定的正念、正信堅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發善心,做善事,正的念頭出現在前,那麼邪惡的念頭,自然就污染不上我們的心靈。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心發願去用心改正,一樣能迴歸自然,迴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三、虛心使人進步,謙虛是成功的助力器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直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這是説,人若謙虛,神明相佑,人若驕滿,神明相拒。

如果説積善是自我的修行,專注於自身的話,那麼,謙虛則是在人際關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態度。試想,一個不知道謙虛的人,是多麼魯莽和無知啊!“無知者無畏”,不知謙虛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後悔莫及。《易經》謙卦上説:天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過,必定會充滿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受害,謙虛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

由此來看,不論是天、地、鬼、神,還是人,都應該注重謙虛的效用,不能熟視無睹,一味自滿。因為謙虛,我們能放開心胸,接納他人,贏得更多的機遇;因為謙虛,我們能反躬內省,及時發現弊病,極力改過,贏得新的生命;因為謙虛,我們能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獲得更多的青睞和賞識,助力於成功……

縱覽《了凡四訓》一書,才發覺它不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真不失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相信各位朋友在反覆品讀《了凡四訓》一書之後,定能走出生活與情感中的種種陰霾,並能發無上慈悲心,成為生活中的強者,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當一個通情達理的智者。

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

讀罷《了凡四訓》,我認為這本書主要解決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人的命運是否可以通過主觀的努力而改變,第二個則是如果可以改變的話則應該採用怎樣的方式去改變他。

第一個問題讓我不禁聯想到了我八年級的時候讀的歐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説,名字叫做《命運之路》,牧羊人翁大位為了追求詩人的夢想與心儀的姑娘而來到了人生的三岔路口,有三條道路可以供他選擇,他可以乖乖的回家,也可以去一個成就了無數詩人也毀滅了無數詩人的城市,還可以選擇左邊一條泥濘而未知的道路。他選擇了三條不同的道路,然而每次的道路走下去結果都是相同的命運:同一把刻着一個伯爵名字的手槍殺死了他。小時候只知道這是歐亨利慣常的調侃與幽默,可是讀了了凡先生的書,回想起這個略帶無厘頭的故事,我卻多體悟出一番況味。

了凡先生的生活何嘗不與翁大位的命運相似呢,他們的命運似乎早早的就被什麼算定,以至於一切的選擇與改變好像都成為了徒勞的掙扎,人在生活的旅途中成為了傀儡,失去了自由,難免就會甘於沉淪。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學中就直指了一個問題,那便是人的命運真的是被註定的嗎,人的命運可能通過人的行為去改變嗎?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是被註定的,那麼他的命運也就是被決定了的,而一個人倘若可以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命運,而且那種行為的意願來自自己而非其他,那麼他的命運便決定於自己而非其他了。

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我們忽然間會發現佛教---------它也是貫穿了凡先生思想的宗教---------與其他很多宗教或者哲學觀點相比較,有一些不同之處,那便是自由意志論與決定論的界限貌似變得模糊不清,更接近一種相容論的主張了。

在其他人的哲學觀點中,比如斯賓諾莎,他雖然不承認自由意志的存在,認為自由意志只是人們認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實際上卻是被無數的條件一環一環所決定了的,但是實際上,他的唯理論在擺脱外在權威的意義上仍然是自由意志,人的意志、人的理性決定了道德,也決定了人的行為,外在的決定力量被大大的弱化。

康德則把自然的規律與自由的規律加以區分,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人的行為雖然受到了自然規律的影響,但是作為一個有尊嚴的人他有能力為自己建立一個自由的規律並且依照自由的規律去行動。

至於一些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的觀點,他們則認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那麼上帝當然可以全權的支配人的命運。人的活動,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肉體上,都是被控制的,雖然這樣的觀點並不受到所有神學家的認同。

佛教則另闢蹊徑,他沒有執著與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爭辯上,普遍的因果論讓我們看到了決定論的影子,但是作惡與行善則完全是出於人自己的選擇,人做善事與種惡因斷然不會是被決定了的,這當然是一種自由的意志,而且這種自由意志所觸發出的行為將作為一種“因”起到改變命運的作用,我們看到,佛教實際上是提倡通過自由的意志來影響自身的命運,而反對那種完全的決定論。

因此,從了凡先生的命運中,我們看到,多做善事,種善因,可以改變命運,而且,“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一念猛厲,可以滌百年之惡”,了凡先生勸世行善,改變了自身的命運,可以説是佛教智慧的體現。

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則是了凡先生開出的改變命運的三劑良藥。

改過之法首先要端正改過的態度,所謂發恥心、發畏心、發勇心,然後要明白改過的方法,便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恥心、畏心、勇心給我的觸動很大。

曾子説“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有了恥心,才能夠主動的去反省自己的行為,然而曾幾何時我已經將反省漸漸淡忘,以至於自己做了很多錯事,要別人的提醒才能夠自知,別人指出的錯誤畢竟有限,那些我茫然不自知的錯誤又何止千萬,對錯誤不自知,以為自己做的問心無愧,實際上卻是一點一點的墮落,這些錯誤,可能就是我煩惱的根源,可能就是我為人處世上的缺陷,任由這些錯誤存在,最後只會貽害自己。有時候我總覺得自己做的是對的,別人的處理方法或者一些行為我看不慣,然而我卻沒有認真想過,我的做法難道真的是合適的嗎,別人那麼做是不是有他的道理,是不是更合乎人情,沒有思考這些,卻武斷的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想想這些,感覺自己有時候真的很鄙陋。

發畏心則是告訴我要有一顆虔敬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小時候父母經常教導我的慎獨。的確,很多時候雖然並沒有人去監督我,但是這不代表我可以為所欲為,了凡先生説,我們雖然“過在隱微”,但是“天地實鑑”,被人看破就會一文不值,我覺得倘若排除了鬼神的監督,排除了別人發現的可能,這種畏心依然是必要的,因為如果在暗中做了那些錯事、惡事,即使不被發現、不會損及自己的陰德,但是必然會導致人的放縱與墮落,而這種放縱與墮落實際上更為可怕,很有可能有一日人會公然做那些他們習以為常的錯事,或者他的道德品質會明顯下降,這樣,即使人們不知道你背後真的做了什麼,從人的改變中我們一樣可以窺覷人的素養與品德的高下了。

發勇心則是教導我要當機立斷,改變以前的種種不端,從現在開始,反省自己,用道德約束自己,不給錯誤以任何可乘之機,勇猛精進,過則無憚改。

至於改過的方法,我覺得我能夠從事理上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原因,可是卻很難從心中抹去做錯事、做惡事的想法,明白了錯誤的根源,就會在做事之前用這些標準來評判這件事是否應該去做,但是隻有從心上改正,不起心動念,才能夠避免種下惡因。的確,當人的想法專心於善時,就不會有惡的念頭湧入,正如我們專心於學習,就不會有怠惰享樂的想法一樣,從心上去改過,應該是我勇猛精進的方向。

第三篇積善之方,則用十個小故事,告訴我們積善能夠改變命運的道理,了凡先生很強調的兩點就是積善要出於至誠之心出於利他之心,否則就是假善、小善。是非、端曲、半滿皆源於存心的不同。“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我覺得這十點綱要中最為重要的莫過於“愛敬存心”,心中不存愛敬,其他的行為則非出於真誠,自然將是一文不值的。“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我們都應該心存愛敬,了凡先生説“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才能通聖人之志”,的確,聖人、先賢可能已經不在世上,不可能通過聖人先賢本身去愛敬當今世人,但是我們應該代聖人立言,踐行聖人之志,來幫助、愛敬萬物,通過自己的行動把聖人的愛傳播給世人,這樣既是我們愛敬了世人,同樣也是聖人愛敬了世人,這樣才是“為聖人而安之矣”的真諦。

第四篇謙德之效的內涵則顯得更為明瞭了,“滿招損,謙受益”,生活中我們的行為太滿,我們的慾望太滿,我們的態度太滿,我們的心太滿,這恰恰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結果。資本的本性便是去創造新的資本,便是去實現利益的最大,所以説建立在資本上的文化必定是一種滿的文化,而這也是現代社會浮躁不安的根源所在。追名逐利,無非是為了滿足自己,但是我要時刻的提醒自己學問上要虛懷若谷,認識到自己的鄙薄;處世上要禮讓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精神上也要保持一種永不滿足的精進之心,不斷完善自己,做到更好。謙,是虧,但也是得,關鍵看自己的態度與努力。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訓》告訴世人,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方法就是要多積善行,多培養善德。真的很感謝老師向我們推薦了這本書,了凡先生的每句話都是在鞭策我,提醒我要時刻的反思自己,常在有時思無時,莫在無時思有時,發恥心、畏心、勇心,多行善事,多積德行,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了凡先生的每句話,放在今天來看,也無不是對於浮躁的現代人的諷刺與警戒,我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能夠聽到了凡先生的諄諄教誨,戒驕戒躁,多行善事,砥礪德行,讓我們這個社會會更友愛,更和諧。

篇41:《了凡四訓》讀後感

朋友的推薦,春節休假期間除走親訪友外,拜讀了白話「了凡四訓」,感觸很多,受益匪淺。

「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先生,於七十歲高齡,回顧一生的總結,親身經歷,實踐改造命運的精華。他通過「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家訓,教戒他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積德謙虛種種的經驗;並且以他自己改造命運的實踐來“現身説法”;讀後使人豁然開朗,信心倍增,仿效了凡先生,來改造自己的命運;的的確確是一本扣人心絃、淨化人心、提升道德觀念、不可多得的好書;大家學習了凡的精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行善積德,服務人羣,如果説人人能夠如此,國家前途一定光明,世界一片祥和。

篇42:《了凡四訓》讀後感

四個方面來講人的一生如何能過得好些,不至總囿於人生苦短去日苦多。四個方面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認真讀後認為了凡有了很系統的生活方法,雖舉了一些虛妄的例子,但道理是實質有效的,很值得借鑑。

一,立命之學,人生之根本。

這裏的立命可以分兩部分看,一是立目標,二是立標準。而標準就是現今的價值觀,什麼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觀的,就是你要確立一套標準來衡量及運用到處理你與周圍的人、事、社會及至世界與宇宙的關係。就如錢幣幾乎可以衡量一切並處理一切,沒有它就只能以物易物,會造成整個關係網的不方便,並複雜化困難化交易進程。所以沒有也可以,但有了之後就絕不想再失去。

了凡曾被算命先生算定命運,近半生框於其中。後經指點了悟,命由天,福由己,自此脱框。

《易經》所講,都是為君子的生命成長所謀劃,並具體教導如何趨吉避凶。如果天命是不變的,怎麼能趨吉避凶呢?

孟子説過,那些仁啊義啊禮啊智啊,是人本性中本來就具有的,只要想要,就可以得到。所以,仁義道德,是我們想求就可以求得的。但是,功名富貴怎麼可能我們想求就能求得呢?

人的命運好壞,離不開人的心。假如從心這個層面上去尋找,那就沒有不感應的,求不求在於自身,不只是道德仁義我們想求就能求得,功名富貴其實也是我們想求就能求得。我們既可以向內求得道德仁義,同時也可以向外求得功名富貴,內外都有所得,這才是正確的追求。

二,改過之法,走上叉路的抉擇。

人生一世錯漏不可避免,但如何面對卻是人生考驗,不得法誤終身。一般而言,最好的方法是從心靈上徹底根治,一旦心念上清淨了,你的每一個當下也就清淨了。不好的念頭,在還沒有冒出來的片刻,你就能覺知到,而一旦覺知到,就不會再冒出來了。如果做不到從心靈深處徹底解決,也要想清楚道理之後再去改正錯誤。如果連想清楚道理都做不到,就應該針對具體的事情加以改正。既着眼於根治心靈,又兼顧具體事務的話,也不算失策。但若眼裏只有具體的事務而忽略了心神的修煉,那就很愚昧了。

事實上,那些罪業深重的人,在平時生活裏也有反映:有的會心神閉塞、頭昏健忘,有的會無緣無故就心煩意亂,有的見到品德高尚的人就會消沉沮喪,有的聽到正確的言論就會悶悶不樂,有的幫助了別人卻招來怨恨,有的甚至會口出狂言、失去理智。這些都是錯亂應對失矩累積之怪相。一旦出現這類狀況,就必須奮發圖強,痛改前非,千萬不要耽誤了自己。

凡是説禍福都是自己造成的,乃是聖賢之論;凡是説禍福都是天註定的,都是世俗之論。

幽閉了一千年的黑暗山谷,只要有燈光照進來,就一下子除掉了千年的黑暗。

謂一念猛厲,足以滌百年之惡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

三,積善之方,人間正道是滄桑。

善從正,正念積,則善養浩然之氣,身心俱上佳。

要常常反省自己,是否做得還不夠純粹:要麼想做善事而行動卻不夠勇敢,要麼幫助了別人但心中其實有遲疑,要麼雖然勉力做了好事卻言語失當,要麼醒的時候能夠自律,而醉的時候就放縱自己。自己認真反省,覺得所做好事與所犯之過相比較,過要大於功,實在是虛度了很多光陰。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四,謙德之效,君子以厚德載物。

滿招損,謙受益,上善若水。吉凶的預兆,一般是先萌動於內心,而後在言語行動裏體現出來。一個人如果心地淳厚,就常常會有福氣;一個人如果待人刻薄,那就常常會有禍害。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

做得不夠好,或是因為自己的德行、能力不夠,感應還沒有到來。我們需要的是自我反省,即使別人毀謗我們,也把它當作是自我的磨鍊和考驗,欣然接受,有什麼好憤怒的呢?

如不願意做過於繁瑣的事情,不能包容別人,心胸狹窄,經常恃才傲物,説話輕率,隨意議論,這些都是福德淺薄的表現。

總體説來人要先有目標及價值觀,然後持之以恆的前行中不斷修正,逐漸積累正念正覺並謙恭有德,自然有志者事竟成。但今之所謂有志者,初未嘗有真志,不過一時意興耳,興到則求,興闌則止。故無恆不謂志。

作者“了凡”,意思是證悟了關於創造自己命運的深刻道理,不想像凡夫那樣被命運束縛,覺今是而昨非。了凡名字本身就是從宿命開始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一次領悟,先了解平凡再了結平凡。

篇43:《了凡四訓》讀後感

以前始終想不清楚,命由天定跟努力奮鬥之間的關係,但我並不是完整不相信命運的人,更樂意信任努力鬥爭的意思,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訓,終於找到了一種壓服我的觀點,了凡先生終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固然少去了迷茫的苦楚,同時也沒有了人生的尋求,而人生老是有那麼一點不可知的象徵才幹過得興趣盎然,回味悠久,直到碰到了雲谷禪師改變了他的畢生,説來簡略,“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常人有數。極善之人。

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説得多好,人只有起心動念,就有命運,極善的人,每天行善,其福每天增加,他的命算不來。極惡的人,多半是從前生修大富大貴,因為造惡把福折損了,雖折還有餘福。俗話説: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只是報應的時光未必在當世,可能禍及昆裔子孫。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説法,指完全被命運捆住的人,即‘事在人為’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實際闡明瞭命運是可以控制在自己的手裏的,也印證了古聖賢孟老夫子所謂:“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破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便利。天然激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僅理解了命運可以改變及轉變命運的辦法,同時還認識了“佛教”是一種至善美滿的教育。

人們常説:生逝世由命,富貴在天。又云:找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數千年以來,人人皆知有命運的存在,也都感歎運氣的不可捉摸,出爾反爾,對命運的無可奈何。了凡四訓裏面則把此答案揭開了: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人由於有心,多生妄念,所以才有數,才有天命,才會為陰陽所縛,不得滾動分毫。假如人無心,也便無數可講,又怎能為陰陽所縛?

看相算命,數千年來不絕,之所以能算準,是因為絕大局部的人都是有心的,所以有數,所以用數學能夠推算出來。但得無心,等於無數,數學又如何能算定?數是如何來的呢?所有福田,不離方寸。福報也好,惡報也好,其實都是由心而起。用古代的話來講,就是意識決議。人的七尺之軀,實在大抵是差未幾的,可是為什麼有的人多行善事,有的人多行惡事?有的人得善報,有的人得惡報?是身軀的關聯嗎?不是的。要害在於心。身軀是受心的安排,要它東就東,要它西就西,很聽話的。有時做好事,有時也做壞事,全在於一念之間。肉身只不外是一個附庸罷了,沒有涓滴自主權。由此可知,這三尺臭皮囊,切實沒有必要太愛護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我們天天都在追趕名利,可是都沒有細心想想,我們應當領有這些貨色嗎?我們有福嗎?我們積功累行了嗎?我們有容人之量嗎?我們是不是愛好打趣別人,來抬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語呢?很愧疚,我們沒有修福德,沒有積功累行,沒有容人之量,更是常常打壓譏諷別人來抬高自己,妄語妄言數也數不清。既然如斯,我們還終日奢求什麼功名利祿呢?從前我總自怨自艾,埋怨命運不公,自己懷才不遇,文章讀到此,捫心自問,不禁得慚愧萬分。至於讀到無子的種種來由,自己更是汗顏無地了。了凡先生所言種種,自己哪一樣沒有呢?甚或有過之而無不迭,可了凡無子,而我竟得之。我有何德何能受此福德呢?前半生自己雖走得不太順利,可是比擬之下,仍是得到了良多,而自己竟不知感恩,不知檢查,反怨氣叢生,真是罪業深重了。

易經我們大多數人都曉得,開篇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教人行善,這是易經的第一要旨,否則,兇何可避,吉何可趨。惋惜許多研易之人,並沒有器重這點。千方百計騙取別人錢財,易德敗壞者時有聽聞,真是愧對易經,愧對老祖宗。此種人,不惟難逃數之所拘,而且會自減福報。

讀這篇文章,對我震動很大。從前,因家庭教育的起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也不敢做過火之事,但都沒有如此深入地反省過自己。從今之後,立志必需改過,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力。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本日生。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面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膽怯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賤想;即學識頗優,常作淺薄想。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閒己之邪。日日如上述準則去做,相信我們的德行會促進不少。世間聰慧的人太多了,到處可見,有改過動機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績的卻十分少,為什麼?因為苟且苟安。自己起這些改過的念頭也良久了,但一直沒有大動作,當然也沒有大福報,就是因了“苟且”二字啊。

讀完此文,本人便長存了知恥心與害怕心,英勇精進心,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諸於行了。

我有幸看到了這本書。我將盡力履行!同時也盼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讀這本書,並依照古聖賢的教導實踐來教育子孫後輩,那咱們的國度一定不當初這麼亂,必定會比現在更繁華強盛。

篇44:《了凡四訓》讀後感

讀了知過,認識了知過,那我就談談我的感想,知過有知道過去的意思,往深了裏講還有一點,就是知道自己過去所犯下的錯誤,換個角度可以説,知過等於反思。在了凡四訓裏雲谷禪師問了凡,你應不應該有兒子?了凡回答,不應該。在古時候生兒子是很重要,光宗耀祖就夠這個,現在了凡回答了不要,就説明他首先很誠實。

其實他能充分的瞭解自己的錯誤,並能詳細的把每一點列舉出來這需要勇氣,而了凡就具備了這一點,這為他的將來成就奠定了基礎,也為改命劃下了起點。其實按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了凡的那些錯誤並不是很大的錯誤,但了凡卻很重視它們,現在我就一一列舉説明。一開始他先説了自己福薄,不是當官的料,因為當官不是給自己當的,是給千千萬萬百姓當的,所以心胸要開闊。然後他講了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這句話是説性情急躁,心急的人因為沉不住氣,所以做事毛燥,感別人一種毛手毛腳的感覺,這種人成不了氣候。

然後他談到了直心直行,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説的耍性子,在那時對這種風氣是很不看好的,當然我並不是説這種風氣在現實社會裏好,除了女孩子以外,如果一個男性經常性的鬧脾氣,我想周圍不會有人喜歡他的,相對的就是輕言妄談,也就是説話要穩重,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德修養。下一點是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這一句是説地下不乾淨會長東西,會生五穀雜糧;水要是太清了就沒有魚。為什麼?魚在清水裏,它也知道會被人家捕去,所以它不會在清水裏遊。也可以説地裏頭很乾淨沒有穢物,是不會生長植物的。而了凡提到這一點的時候想説的是有潔癖的人也是不好的,要把握到“中”這個度。最後一點是和氣能育萬物,我想這點大家都有體會,你對人好,別人對你好,這是相對的。

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前面説的那些是講存心的,後面則從生理上説為什麼不應該有兒女。喜歡強出頭,喜歡喝酒,晚上熬夜,這都是傷身之舉。

通過以上的知過,了凡知道自己有這麼多毛病,所以他開始懺悔,用佛門講就懺除業障,業障除掉如何除去呢,這就要通過修行,把毛病一點點的修正過來,只有知錯能能改才能有效,不然光知過有什麼用呢。當能把這些業障都一點點的解決了,那麼改命就已經開始,這是從內向外的轉變,所以得出一個結論,求人不如求已。慳貪者轉之以施捨,這是説,光做前面那些還不夠,還要佈施才行,佈施一共有三種有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這是佛的東西,這裏就不繼續研究了。

篇45:《了凡四訓》讀後感

讀罷《了凡四訓》,我認為這本書主要解決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人的命運是否可以通過主觀的努力而改變,第二個則是如果可以改變的話則應該採用怎樣的方式去改變他。

第一個問題讓我不禁聯想到了我八年級的時候讀的歐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説,名叫做《命運之路》,牧羊人翁大位為了追求詩人的夢想與心儀的姑娘而來到了人生的三岔路口,有三條道路可以供他選擇,他可以乖乖的回家,也可以去一個成就了無數詩人也毀滅了無數詩人的城市,還可以選擇左邊一條泥濘而未知的道路。他選擇了三條不同的道路,然而每次的道路走下去結果都是相同的命運:同一把刻着一個伯爵名字的槍殺死了他。小時候只知道這是歐亨利慣常的調侃與幽默,可是讀了了凡先生的書,回想起這個略帶無厘頭的故事,我卻多體悟出一番況味。

了凡先生的生活何嘗不與翁大位的命運相似呢,他們的命運似乎早早的就被什麼算定,以至於一切的.選擇與改變好像都成為了徒勞的掙扎,人在生活的旅途中成為了傀儡,失去了自由,難免就會甘於沉淪。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學中就直指了一個問題,那便是人的命運真的是被註定的嗎,人的命運可能通過人的行為去改變嗎?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是被註定的,那麼他的命運也就是被決定了的,而一個人倘若可以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命運,而且那種行為的意願來自自己而非其他,那麼他的命運便決定於自己而非其他了。

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我們忽間會發現佛教它也是貫穿了凡先生思想的宗教與其他很多宗教或者哲學觀點相比較,有一些不同之處,那便是自由意志論與決定論的界限貌似變得模糊不清,更接近一種相容論的主張了。

在其他人的哲學觀點中,比如斯賓諾莎,他雖然不承認自由意志的存在,認為自由意志只是人們認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實際上卻是被無數的條件一環一環所決定了的,但是實際上,他的唯理論在擺脱外在權威的意義上仍然是自由意志,人的意志、人的理性決定了道德,也決定了人的行為,外在的決定力量被大大的弱化。

康德則把自然的規律與自由的規律加以區分,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人的行為雖然受到了自然規律的影響,但是作為一個有尊嚴的人他有能力為自己建立一個自由的規律並且依照自由的規律去行動。

至於一些基督的觀點,他們則認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那麼上帝當然可以全權的支配人的命運。人的活動,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肉體上,都是被控制的,雖然這樣的觀點並不受到所有神學家的認同。

佛教則另闢蹊徑,他沒有執著與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爭辯上,普遍的因果論讓我們看到了決定論的影子,但是作惡與行善則完全是出於人自己的選擇,人做善事與種惡因斷然不會是被決定了的,這當然是一種自由的意志,而且這種自由意志所觸發出的行為將作為一種“因”起到改變命運的作用,我們看到,佛教實際上是提倡通過自由的意志來影響自身的命運,而反對那種完全的決定論。

因此,從了凡先生的命運中,我們看到,多做善事,種善因,可以改變命運,而且,“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一念猛厲,可以滌百年之惡”,了凡先生勸世行善,改變了自身的命運,可以説是佛教智慧的體現。

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則是了凡先生開出的改變命運的三劑良藥。

改過之法首先要端正改過的態度,所謂發恥心、發畏心、發勇心,然後要明白改過的方法,便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恥心、畏心、勇心給我的觸動很大。

曾子説“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有了恥心,才能夠主動的去反省自己的行為,然而曾幾何時我已經將反省漸漸淡忘,以至於自己做了很多錯事,要別人的提醒才能夠自知,別人指出的錯誤畢竟有限,那些我茫然不自知的錯誤又何止千萬,對錯誤不自知,以為自己做的問心無愧,實際上卻是一點一點的墮落,這些錯誤,可能就是我煩惱的根源,可能就是我為人處世上的缺陷,任由這些錯誤存在,最後只會貽害自己。有時候我總覺得自己做的是對的,別人的處理方法或者一些行為我看不慣,然而我卻沒有認真想過,我的做法難道真的是合適的嗎,別人那麼做是不是有他的道理,是不是更合乎人情,沒有思考這些,卻武斷的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想想這些,感覺自己有時候真的很鄙陋。

發畏心則是告訴我要有一顆虔敬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小時候父母經常教導我的慎獨。的確,很多時候雖然並沒有人去監督我,但是這不代表我可以為所欲為,了凡先生説,我們雖然“過在隱微”,但是“天地實鑑”,被人看破就會一文不值,我覺得倘若排除了鬼神的監督,排除了別人發現的可能,這種畏心依然是必要的,因為如果在暗中做了那些錯事、惡事,即使不被發現、不會損及自己的陰德,但是必然會導致人的放縱與墮落,而這種放縱與墮落實際上更為可怕,很有可能有一日人會公然做那些他們習以為常的錯事,或者他的道德品質會明顯下降,這樣,即使人們不知道你背後真的做了什麼,從人的改變中我們一樣可以窺覷人的素養與品德的高下了。

發勇心則是教導我要當機立斷,改變以前的種種不端,從現在開始,反省自己,用道德約束自己,不給錯誤以任何可乘之機,勇猛精進,過則無憚改。

至於改過的方法,我覺得我能夠從事理上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原因,可是卻很難從心中抹去做錯事、做惡事的想法,明白了錯誤的根源,就會在做事之前用這些標準來評判這件事是否應該去做,但是隻有從心上改正,不起心動念,才能夠避免種下惡因。的確,當人的想法專心於善時,就不會有惡的念頭湧入,正如我們專心於學習,就不會有怠惰享樂的想法一樣,從心上去改過,應該是我勇猛精進的方向。

第三篇積善之方,則用十個小故事,告訴我們積善能夠改變命運的道理,了凡先生很強調的兩點就是積善要出於至誠之心出於利他之心,否則就是假善、小善。是非、端曲、半滿皆源於存心的不同。“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我覺得這十點綱要中最為重要的莫過於“愛敬存心”,心中不存愛敬,其他的行為則非出於真誠,自然將是一文不值的。“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我們都應該心存愛敬,了凡先生説“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才能通聖人之志”,的確,聖人、先賢可能已經不在世上,不可能通過聖人先賢本身去愛敬當今世人,但是我們應該代聖人立言,踐行聖人之志,來幫助、愛敬萬物,通過自己的行動把聖人的愛傳播給世人,這樣既是我們愛敬了世人,同樣也是聖人愛敬了世人,這樣才是“為聖人而安之矣”的真諦。

第四篇謙德之效的內涵則顯得更為明瞭了,“滿招損,謙受益”,生活中我們的行為太滿,我們的慾望太滿,我們的態度太滿,我們的心太滿,這恰恰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結果。資本的本性便是去創造新的資本,便是去實現利益的最大,所以説建立在資本上的文化必定是一種滿的文化,而這也是現代社會浮躁不安的根源所在。追名逐利,無非是為了滿足自己,但是我要時刻的提醒自己學問上要虛懷若谷,認識到自己的鄙薄;處世上要禮讓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精神上也要保持一種永不滿足的精進之心,不斷完善自己,做到更好。謙,是虧,但也是得,關鍵看自己的態度與努力。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訓》告訴世人,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方法就是要多積善行,多培養善德。真的很感謝老師向我們推薦了這本書,了凡先生的每句話都是在鞭策我,提醒我要時刻的反思自己,常在有時思無時,莫在無時思有時,發恥心、畏心、勇心,多行善事,多積德行,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了凡先生的每句話,放在今天來看,也無不是對於浮躁的現代人的諷刺與警戒,我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能夠聽到了凡先生的諄諄教誨,戒驕戒躁,多行善事,砥礪德行,讓我們這個社會會更友愛,更和諧。

篇46:了凡四訓讀後感

讀罷《了凡四訓》,我認為這本書主要解決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人的命運是否可以通過主觀的努力而改變,第二個則是如果可以改變的話則應該採用怎樣的方式去改變他。

第一個問題讓我不禁聯想到了我八年級的時候讀的歐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説,名字叫做《命運之路》,牧羊人翁大位為了追求詩人的夢想與心儀的姑娘而來到了人生的三岔路口,有三條道路可以供他選擇,他可以乖乖的回家,也可以去一個成就了無數詩人也毀滅了無數詩人的城市,還可以選擇左邊一條泥濘而未知的道路。他選擇了三條不同的道路,然而每次的道路走下去結果都是相同的命運:同一把刻着一個伯爵名字的槍殺死了他。小時候只知道這是歐亨利慣常的調侃與幽默,可是讀了了凡先生的書,回想起這個略帶無厘頭的故事,我卻多體悟出一番況味。

了凡先生的生活何嘗不與翁大位的命運相似呢,他們的命運似乎早早的就被什麼算定,以至於一切的選擇與改變好像都成為了徒勞的掙扎,人在生活的旅途中成為了傀儡,失去了自由,難免就會甘於沉淪。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學中就直指了一個問題,那便是人的命運真的是被註定的嗎,人的命運可能通過人的行為去改變嗎?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是被註定的,那麼他的命運也就是被決定了的,而一個人倘若可以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命運,而且那種行為的意願來自自己而非其他,那麼他的命運便決定於自己而非其他了。

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我們忽然間會發現佛教---------它也是貫穿了凡先生思想的宗教---------與其他很多宗教或者哲學觀點相比較,有一些不同之處,那便是自由意志論與決定論的界限貌似變得模糊不清,更接近一種相容論的主張了。

在其他人的哲學觀點中,比如斯賓諾莎,他雖然不承認自由意志的存在,認為自由意志只是人們認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實際上卻是被無數的條件一環一環所決定了的,但是實際上,他的唯理論在擺脱外在權威的意義上仍然是自由意志,人的意志、人的理性決定了道德,也決定了人的行為,外在的決定力量被大大的弱化。

康德則把自然的規律與自由的規律加以區分,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人的行為雖然受到了自然規律的影響,但是作為一個有尊嚴的人他有能力為自己建立一個自由的規律並且依照自由的規律去行動。

至於一些以及伊斯蘭教的觀點,他們則認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那麼上帝當然可以全權的支配人的命運。人的活動,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肉體上,都是被控制的,雖然這樣的觀點並不受到所有神學家的認同。 佛教則另闢蹊徑,他沒有執著與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爭辯上,普遍的因果論讓我們看到了決定論的影子,但是作惡與行善則完全是出於人自己的選擇,人做善事與種惡因斷然不會是被決定了的,這當然是一種自由的意志,而且這種自由意志所觸發出的行為將作為一種“因”起到改變命運的作用,我們看到,佛教實際上是提倡通過自由的意志來影響自身的命運,而反對那種完全的決定論。

因此,從了凡先生的命運中,我們看到,多做善事,種善因,可以改變命運,而且,“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一念猛厲,可以滌百年之惡”,了凡先生勸世行善,改變了自身的命運,可以説是佛教智慧的體現。

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則是了凡先生開出的改變命運的三劑良藥。

改過之法首先要端正改過的態度,所謂發恥心、發畏心、發勇心,然後要明白改過的方法,便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恥心、畏心、勇心給我的觸動很大。 曾子説“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有了恥心,才能夠主動的去反省自己的行為,然而曾幾何時我已經將反省漸漸淡忘,以至於自己做了很多錯事,要別人的提醒才能夠自知,別人指出的錯誤畢竟有限,那些我茫然不自知的錯誤又何止千萬,對錯誤不自知,以為自己做的問心無愧,實際上卻是一點一點的墮落,這些錯誤,可能就是我煩惱的根源,可能就是我為人處世上的缺陷,任由這些錯誤存在,最後只會貽害自己。有時候我總覺得自己做的是對的,別人的處理方法或者一些行為我看不慣,然而我卻沒有認真想過,我的做法難道真的是合適的嗎,別人那麼做是不是有他的道理,是不是更合乎人情,沒有思考這些,卻武斷的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想想這些,感覺自己有時候真的很鄙陋。

發畏心則是告訴我要有一顆虔敬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小時候父母經常教導我的慎獨。的確,很多時候雖然並沒有人去監督我,但是這不代表我可以為所欲為,了凡先生説,我們雖然“過在隱微”,但是“天地實鑑”,被人看破就會一文不值,我覺得倘若排除了鬼神的監督,排除了別人發現的可能,這種畏心依然是必要的,因為如果在暗中做了那些錯事、惡事,即使不被發現、不會損及自己的陰德,但是必然會導致人的放縱與墮落,而這種放縱與墮落實際上更為可怕,很有可能有一日人會公然做那些他們習以為常的錯事,或者他的道德品質會明顯下降,這樣,即使人們不知道你背後真的做了什麼,從人的改變中我們一樣可以窺覷人的素養與品德的高下了。

發勇心則是教導我要當機立斷,改變以前的種.種不端,從現在開始,反省自己,用道德約束自己,不給錯誤以任何可乘之機,勇猛精進,過則無憚改。

至於改過的方法,我覺得我能夠從事理上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原因,可是卻很難從心中抹去做錯事、做惡事的想法,明白了錯誤的根源,就會在做事之前用這些標準來評判這件事是否應該去做,但是隻有從心上改正,不起心動念,才能夠避免種下惡因。的確,當人的想法專心於善時,就不會有惡的念頭湧入,正如我們專心於學習,就不會有怠惰享樂的想法一樣,從心上去改過,應該是我勇猛精進的方向。

第三篇積善之方,則用十個小故事,告訴我們積善能夠改變命運的道理,了凡先生很強調的兩點就是積善要出於至誠之心出於利他之心,否則就是假善、小善。是非、端曲、半滿皆源於存心的不同。“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我覺得這十點綱要中最為重要的莫過於“愛敬存心”,心中不存愛敬,其他的行為則非出於真誠,自然將是一文不值的。“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我們都應該心存愛敬,了凡先生説“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才能通聖人之志”,的確,聖人、先賢可能已經不在世上,不可能通過聖人先賢本身去愛敬當今世人,但是我們應該代聖人立言,踐行聖人之志,來幫助、愛敬萬物,通過自己的行動把聖人的愛傳播給世人,這樣既是我們愛敬了世人,同樣也是聖人愛敬了世人,這樣才是“為聖人而安之矣”的真諦。

第四篇謙德之效的則顯得更為明瞭了,“滿招損,謙受益”,生活中我們的行為太滿,我們的慾望太滿,我們的態度太滿,我們的心太滿,這恰恰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結果。資本的本性便是去創造新的資本,便是去實現利益的最大,所以説建立在資本上的文化必定是一種滿的文化,而這也是現代社會浮躁不安的根源所在。追名逐利,無非是為了滿足自己,但是我要時刻的提醒自己學問上要虛懷若谷,認識到自己的鄙薄;處世上要禮讓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精神上也要保持一種永不滿足的精進之心,不斷完善自己,做到更好。謙,是虧,但也是得,關鍵看自己的態度與努力。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訓》告訴世人,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方法就是要多積善行,多培養善德。真的很感謝老師向我們推薦了這本書,了凡先生的每句話都是在鞭策我,提醒我要時刻的反思自己,常在有時思無時,莫在無時思有時,發恥心、畏心、勇心,多行善事,多積德行,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了凡先生的每句話,放在今天來看,也無不是對於浮躁的現代人的諷刺與警戒,我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能夠聽到了凡先生的諄諄教誨,戒驕戒躁,多行善事,砥礪德行,讓我們這個社會會更友愛,更和諧。

篇47:了凡四訓讀後感

《了凡四訓》這本書,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教戒他的兒子袁天啟,意識命運的本相,明辨善惡的尺度,改過遷善的方式,以及行善積德謙遜種.種的效驗;並且以他自己改造命運的教訓來‘現身説法’;讀了可以使人心目豁開,信念勇氣倍增,亟欲效法了凡先生,來改革自己的命運;真實 未審是一本有利世道人心,轉移社會風尚不可多得的好書。

以前始終想不清楚,命由天定跟努力奮鬥之間的關係,但我並不是完整不相信命運的人,更樂意信任努力鬥爭的意思,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訓,終於找到了一種壓服我的觀點,了凡先生終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固然少去了迷茫的苦楚,同時也沒有了人生的尋求,而人生老是有那麼一點不可知的象徵才幹過得興趣盎然,回味悠久,直到碰到了雲谷禪師改變了他的畢生,説來簡略,“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常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説得多好,人只有起心動念,就有命運,極善的人,每天行善,其福每天增加,他的命算不來。極惡的人,多半是從前生修大富大貴,因為造惡把福折損了,雖折還有餘福。俗話説: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只是報應的時光未必在當世,可能禍及昆裔子孫。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説法,指完全被命運捆住的人,即‘事在人為’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實際闡明瞭命運是可以控制在自己的手裏的,也印證了古聖賢孟老夫子所謂:“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破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便利。天然激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僅理解了命運可以改變及轉變命運的辦法,同時還認識了“佛教”是一種至善美滿的教育。

人們常説:生逝世由命,富貴在天。又云:找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數千年以來,人人皆知有命運的存在,也都感歎運氣的不可捉摸,出爾反爾,對命運的無可奈何。了凡四訓裏面則把此答案揭開了: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人由於有心,多生妄念,所以才有數,才有天命,才會為陰陽所縛,不得滾動分毫。假如人無心,也便無數可講,又怎能為陰陽所縛?

看相算命,數千年來不絕,之所以能算準,是因為絕大局部的人都是有心的,所以有數,所以用數學能夠推算出來。但得無心,等於無數,數學又如何能算定?數是如何來的呢?所有福田,不離方寸。福報也好,惡報也好,其實都是由心而起。用古代的話來講,就是意識決議。人的七尺之軀,實在大抵是差未幾的,可是為什麼有的人多行善事,有的人多行惡事?有的人得善報,有的人得惡報?是身軀的關聯嗎?不是的。要害在於心。身軀是受心的安排,要它東就東,要它西就西,很聽話的。有時做好事,有時也做壞事,全在於一念之間。肉身只不外是一個附庸罷了,沒有涓滴自主權。由此可知,這三尺臭皮囊,切實沒有必要太愛護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我們天天都在追趕名利,可是都沒有細心想想,我們應當領有這些貨色嗎?我們有福嗎?我們積功累行了嗎?我們有容人之量嗎?我們是不是愛好打趣別人,來抬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語呢?很愧疚,我們沒有修福德,沒有積功累行,沒有容人之量,更是常常打壓譏諷別人來抬高自己,妄語妄言數也數不清。既然如斯,我們還終日奢求什麼功名利祿呢?從前我總自怨自艾,埋怨命運不公,自己懷才不遇,文章讀到此,捫心自問,不禁得慚愧萬分。至於讀到無子的種.種來由,自己更是汗顏無地了。了凡先生所言種.種,自己哪一樣沒有呢?甚或有過之而無不迭,可了凡無子,而我竟得之。我有何德何能受此福德呢?前半生自己雖走得不太順利,可是比擬之下,仍是得到了良多,而自己竟不知感恩,不知檢查,反怨氣叢生,真是罪業深重了。

易經我們大多數人都曉得,開篇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教人行善,這是易經的第一要旨,否則,兇何可避,吉何可趨。惋惜許多研易之人,並沒有器重這點。千方百計騙取別人錢財,易德敗壞者時有聽聞,真是愧對易經,愧對老祖宗。此種人,不惟難逃數之所拘,而且會自減福報。

讀這篇文章,對我震動很大。從前,因家庭教育的起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也不敢做過火之事,但都沒有如此深入地反省過自己。從今之後,立志必需改過,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力。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本日生……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面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膽怯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賤想;即學識頗優,常作淺薄想。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閒己之邪。日日如上述準則去做,相信我們的德行會促進不少。世間聰慧的人太多了,到處可見,有改過動機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績的卻十分少,為什麼?因為苟且苟安。自己起這些改過的念頭也良久了,但一直沒有大動作,當然也沒有大福報,就是因了“苟且”二字啊。

讀完此文,本人便長存了知恥心與害怕心,英勇精進心,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諸於行了。

我有幸看到了這本書。我將盡力履行!同時也盼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讀這本書,並依照古聖賢的教導實踐來教育子孫後輩,那咱們的國度一定不當初這麼亂,必定會比現在更繁華強盛。

篇48:了凡四訓讀後感

《了凡四訓》共分為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雖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豐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深邃與渾厚。這本書雖然不是佛經,但很多高僧大德卻把它當作佛經一樣尊重。如在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對這本書極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先後印送這本書達百萬冊以上。細細品讀《了凡四訓》,我有如下感想:

一、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夠被創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是《了凡四訓》中關於“立命之學”的直接詮釋。何謂“立命”?即是指創造命運、改變命運,不為其所束縛、禁錮。我們的命運不是上天註定的,它始終掌握在我們的手中,我們才是命運的主人,命運是可以創造和改變的。了凡先生在少年時,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壽命到五十三歲,命中無子,當官的話可以做到縣長。他每年拿國家多少待遇,考試第幾名,都算得很準,了凡先生一對照,一點都沒錯,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沒有妄想。世間人追求功名、財富,而了凡先生沒有這個念頭,因為他曉得命裏沒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乾脆就不想了。

後來,他和雲谷禪師在禪堂裏,坐了三天三夜,沒有打一個妄想。禪師很佩服他,説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説:“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沒有用。”雲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説:“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隨後,雲谷禪師的一番教導,使得他頓悟。於是,他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不但考取了進士,而且還有了兩個兒子,活到了74歲。 現在呢,知識改變命運、機會改變命運的事情太多了,放牛郎能夠成為政府高官,貧困户能成為百萬富翁……這正如《了凡四訓》所講,“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發心去改,善莫大焉

縱觀古今中外歷史,再偉大的人,再有聲譽的人,也難免會犯錯誤。有些人,因為一點小錯誤,斷送了性命;有的人,因為犯下錯誤,成為千古罪人。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錯誤都是致命的,絕大多的過錯是能夠避免或是改過的。那麼,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訓》中提到“改過之法”,即: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三,鬚髮勇心。“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即是説,如果能發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學者於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傳也。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了凡四訓》與佛經有着相似之處,目的皆在“與人為善”、“護善念”。那麼,又應如何“護善念”呢?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貪嗔痴慢疑”這“五毒”,不被名利富貴等物慾所動心,將堅定的正念、正信堅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發善心,做善事,正的念頭出現在前,那麼邪惡的念頭,自然就污染不上我們的心靈。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心發願去用心改正,一樣能迴歸自然,迴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三、虛心使人進步,謙虛是成功的助力器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直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這是説,人若謙虛,神明相佑,人若驕滿,神明相拒。

如果説積善是自我的修行,專注於自身的話,那麼,謙虛則是在人際關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態度。試想,一個不知道謙虛的人,是多麼魯莽和無知啊!“無知者無畏”,不知謙虛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後悔莫及。《易經》謙卦上説:天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過,必定會充滿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受害,謙虛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

由此來看,不論是天、地、鬼、神,還是人,都應該注重謙虛的效用,不能熟視無睹,一味自滿。因為謙虛,我們能放開心胸,接納他人,贏得更多的機遇;因為謙虛,我們能反躬內省,及時發現弊病,極力改過,贏得新的生命;因為謙虛,我們能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獲得更多的青睞和賞識,助力於成功…… 縱覽《了凡四訓》一書,才發覺它不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真不失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相信各位朋友在反覆品讀《了凡四訓》一書之後,定能走出生活與情感中的種.種陰霾,並能發無上慈悲心,成為生活中的強者,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當一個通情達理的智者。

篇49:《了凡四訓》讀後感

明朝袁了凡是一個考功名後做了官的賢達,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很深研究並指導自己做人做事。在老年寫下了四篇短文,當時叫“戒子文”,把自己一輩子做人做事的心得體會寫下來,告訴自己兒子,訓誡他兒子,也就是後來廣行於世的《了凡四訓》。他可以忽悠別人,不可能忽悠自己兒子,可想而知,這是他一輩子做人做事的成功心得體會,我們也應該好好感悟並指導我們心靈脩為和言行舉止。歷代很多賢達也非常推崇,也有很多詮釋,如印光大師、淨空法師都有講記。

四訓為:立命、改過、積善、謙德。

什麼是立命?就是自己把握自己命運。你這一輩子過得怎麼樣?是幸福、安寧、踏實……都是你自己,外求永遠求不到。就是面對這樣的社會、單位、上司、下屬、父母、子女、老婆、老公……不管是好壞,這些對於你來説都是外在因素,你很難把握和改變,你只能調整你自己,你怎麼應對,怎麼做人做事,怎麼適應這些既定的外在因素,並盡力促進外在因素改進。我們人生觀價值觀首先得回到這個思維軌道。

什麼是改過?就是自己只有不斷改變調整提升自我,才能有幸福美好的人生。一般人很容易看得自己的優點,別人的缺點不足。如果你總是看到自己的弱勢不足缺點,看到別人的優勢,你就很了不起了。每天早晚反思反省自己,改進自我,就OK。

什麼是積善?想法做事處世,一般人都是從自我角度出發,很難發自內心的從別人的角度來想。人就是要成為一個有益於自然、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他人、有益於自身的人。你是不是一個對別人有幫助,讓別人開心的人。不斷這樣想,這樣做,你將成就別人、成就他人,也成就自我。

什麼是謙德?人都是很自以為是的,很難做到謙卑和謙虛。很多人都毀在這個方面。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篇50:《了凡四訓》讀後感

近日,我瀏覽了《了凡四訓》,如同凝聽聖人教誨,收穫甚大。

《了凡四訓》這本書,是明代袁黃所撰寫的一部教育兒子的四篇家訓,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份內容,集中概括總結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於清代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重、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眾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生了重要影響。

立命之學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極力行善和努力斷惡。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變成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命運,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類轉變也正是信仰的轉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成命由我造的人生觀。

改過之法,就是不但要積極其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了凡先生將改過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並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從心上改,意思是説由於人們有不正當的思想才會發展成千萬種錯誤,一個人假如能淨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靈不被腐朽思想玷污,自然就不會出錯誤。這是了凡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地。

積善之方,即積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運不但要改過,而且還要積善。在積善方面了凡先生劃分了十條標準,即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修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假如能做到這幾點,我們就可以夠具有這世間各種品德。

謙德之效講的是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本篇首先從理論上論述了謙虛獲益的普遍性,這個道理類似於我們平時所提倡的滿招損,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自豪使人落後。

通過了凡先生的經歷,有兩點我感慨頗深:

一、命運是可以改變的。自己的命運完全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佈滿信心,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人若能待人厚道,處處為他人着想,這人必有後福;而一個人若對人刻薄,心胸狹窄,起心動念都為自己的利益,勢必遭致災禍,即使眼前有福報,福也會折損滅亡。即空門講求的因果報應。佛教以為,宇宙的萬事萬物的生起,都是業力感化而成。因此,人的善惡報應都是由自己的業力所感化。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因此,要培養仁慈之心,多行善事,這類光明正大的心念就會主導人的身心。要經常檢討自己。當意想到不好的情況發生時,要立即覺察到自己的行為,反思自己的過去。

二、知非改過須具三心:一是知恥心,二是畏懼心,三是英勇心。

第一要發恥心。人能夠知恥,就不會起妄心,動惡念。我們做人處事時刻要謹慎,要檢討是否是對得起父母的養育、組織的培養、親人的期待。

第二要發畏心。要有畏敬之心。假如人沒有畏心,又不知恥,甚麼樣的壞事都會做出來。平時我們在工作、生活、處事中要畏敬黨紀、國法和規章制度,這是鐵規,須深知觸碰各項規章制度高壓線的後果嚴重,教訓慘痛。

第三要發勇心。有過當下就改,不必遲疑。發勇心改過就須痛下決心,決定沒有猶豫,當機立斷。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過能改,善莫大焉。